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龙湾区 >> 海滨街道 >> 沙中村

沙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沙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沙中村简介

  沙中村东到东海大堤,南至河头路为界与建新村相邻,西接永强塘河,北与沙北村相依。因位于沙村的中部,故名。全村827户3578人。有中共党员99人,村面积3000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初沙中村称五村。村民以陈、张姓为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副业为近海作业,有“走流”、“丁网”、“钓青蟹”;涂滩作业有踏“蓝胡”、捉蝤蠓、划鳗儿、捡泥蟮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1993年,创建“三周”蔬菜基地,占地373亩,年产量可达1000余万吨,生产10个品种的环保型蔬菜,至2007年发展到700多亩。2002年8月,蔬菜示范场被市政府评为“市首批放心农产品蔬菜”基地。
  沙中村地处海滨中心地带,是海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村内道路东连海滨大道,南接沙南村,西通永中二号横街,北穿永强机场大道。海滨一小、海滨供销社、原海滨水厂、海滨农贸市场坐落村内。
  沙中村于2002年在永强大道东侧,建成占地30亩的停车场,场内建有出租房单层42间。2003年,投资700多万元,于停车场北首建起村经济综合大楼,占地约3亩,建筑面积2651平方米。出租停车场和经济综合大楼,村年收入300多万元。2005年,全村接并温州水网,村民吃上清洁的自来水。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303003 325000 -- 查看 沙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沙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沙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小陡村

  小陡村位于海滨街道北端,南面跟北新村城东村相邻,西面跟蓝田村相接,紧靠瓯江口,与龙湾区标准厂房相伴,面积约2.7平方公里,辖区6个生产队,村民代表42名。小陡村现有223户,1029人,人口居住象一条“带鱼”,是一个典型工业村。   小陡村现有党员37人,近几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进一步拓展致富渠道,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村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基础设施大有改观。2011年,搁置多年的异地安置在宁村的三产得到了解决,正在开发建设中,并利用龙湾区标准厂房在小陡村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和产业特色,村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全村老百姓都得了受益,让群众逐步走向了小康富裕生活。  

江一村

  江一村,原名北门外村,以地处原宁村所北门外得名。东首是城东村,南倚宁村,西接永中石浦村,北与蓝田村为邻。村庄紧依机场大道,辖宁村所部分地段和沙角滩头自然村。现有常住户420户1728人,有外来人口2350人。新中国成立前,江一村称北沙。1958年,因地处瓯江边的第一位置,更名江一大队。是二战时期的革命老村,有北门外男、女中共2个支部,党员9人,现有党员48人。村内有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宝明寺、太阴宫、陈府庙和建于民国20年(1931)的天主堂等宗教场所。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2月的海滨二小,2001年底迁到原宁城中学所在地(宁村)。村内有企业28家,生产仪表、陶瓷、鞋类等产品。江一村建有水泥道路16条,总长3600米、宽度8~12米。改建、新建北门桥、西湖桥、振兴桥等10座桥。2005年,建成宽12米、长50米的新村大道,路口建有村牌。2006年后,全村90%以上的村民盖了新楼房。  

蓝田村

  蓝田村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北部,东临瓯江口岸,南接区行政管理中心,西邻瑶溪风景名胜,毗邻永强机场。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渊源绵长。厚德崇文、尚礼重商的文化传承,育养了敢为人先的精神与和谐文明的风尚;健全有力的党建组织与科学民主的村务管理,形成了创业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新气象。辖区有企业70余家,皮革、化工、鞋类、阀门、不锈钢管等支柱产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全村占地3000亩,599户2715人,人均收入15000余元,村集体年收入500多万元;外来人口近2万。有着70余年历史的蓝田小学,与今日的村文化综治活动中心交相辉映,涵养着淳朴向上的民风;始建于1951年的蓝田水闸是龙湾区防洪排涝枢纽工程,2005年被列为省重点工程。   全村有姚家汇、计衙、蓝田荡、隔桥、蓝田地方5个自然地方组成。21个村民小组,有通电话、通宽带、自来水受益、通有线电视、通公路、通排污管网,公厕6个,垃圾场1个,健身场5个,灯光球场1个,农贸市场1个,图书馆1个,社区卫生室2个,蓝田老年人活动中心1个。  

北新村

  北新村东临瓯江口,南与教新为邻,西倚宁村、城东村,北接小陡村。全村由邱宅.王宅.移民3个自然地方组成,10个小组,另有公厕1所,社区卫生室1个,老人亭活动中心2个,移民活动一点1个。现有522户2228人,外来人口约4000人,土地面积770余亩。村民年均收入约11398元,村集体年收入约20余万。据《邱氏宗谱》记载:邱氏二十七世祖,清嘉庆间(1796~1820)自平阳风林迁居宁村所城东门外老荡湖东侧荡地,取名新村荡。后因人口增多,村落扩大,分为南北两自然村,居北者名北荡。新中国成立前,北新村称北荡;1958年,改名北新,是二战时期的革命老村。时有中共地下支部1个、党员4人;现有党员67人,其中女党员12人。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副业为滩涂作业。全村有企业47家,主要有鞋类、不锈钢等产业。为海滨奶牛养殖基地,有养牛大户4户、奶牛500头,年产鲜奶约250吨,年产值约490万元。村内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元通寺、陈府殿等宗教场所。北新小学,创办于1956年9月;1993年,并入海滨二小。1987年,建成村委会办公楼。1988年,改建长300米、宽8米的机场北路和长560米、宽5.5米的北新路。2007年5月,投资90万元修建长450米、宽7.5米宁城东路。北新路和宁城东路形成十字交叉,连接教新村、宁村和小陡村。  

宁村村

  宁村村即宁村所,东临城东、北新村至瓯江口岸,南倚渔池新村、教新村、沙北村、沙中村,北接江一村、蓝田村、小陡村,西与永中石浦村交界。明洪武二十年(1387),沿海防倭乱,汤和建宁村千户所,故名。全村87户3564人,有外来人口4513人,分32个村民小组,72名村民代表(妇女占45%),总面积0.99平方公里。村集体年收入500万元,人均收入11000元,是龙湾区海滨街道经济强村之一。   宁村村是革命老村,原有中共支部一个,党员5人。现有中共党员79人。全村有姓氏89个,加上已消失的近20个姓,合计100多个姓。曾有“一桌十人无重姓”、“九姓和睦一院落”的趣闻逸事,是远近闻名的百姓村。2007年,在西门外机场大道路口建“中华姓氏第一村”牌楼。   宁村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古所城,围长3000余米,毁于“大跃进”期间。城呈四方形,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城四周有城河。村内有明嘉靖七年(1528年)敕建汤和庙。为纪念汤和抗倭功勋,村民(抗倭官兵后代)立庙祭拜,延续几百年而成“宁村所庙会”。“七月十五宁村抬佛”,成区境最具规模和影响的民俗文化节日。活动形式即巡游和祭鬼(祖)。整个活动持续五日,农历十五开始,参与巡游的人员约2000人,队伍逶迤三五公里,早上摸黑出发,晚上掌灯返回,路经永强43个村落,行程约25公里。祭祖地建在宁村南站外教场“抗倭英烈之墓”。此俗已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宁村城内有宽6.5米的南北向街,宽10米的东西向街,2条街各长640米,交会于中心,称十字街头,沿街两边设店铺。1987年,建成占地2400平方米的新型农贸市场,年销售额8000多万元;建造7间6层的村委会办公大楼。2003年至2005年,3年间总投入3000万元,建成占地31亩、总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6幢130套商品房及社区服务用房的“安心公寓”。公寓边有金融服务业、永强云天楼大酒店。西边是一条22米宽、100多米长的建筑材料装饰街。2006年,改建自来水网与温州连网。2007年9月,建排污管网。   宁村村现有企业87家,生产医疗器械、皮鞋、阀门、不锈钢等产品。医疗器械厂制造的血压表销往日本、欧洲、北美、拉丁美洲、非洲及中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宁村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省级科普村”、“市级特色文化村”等称号。  

城东村

  城东村东临瓯江口,南倚北新村,西与宁村、江一村为邻,北接小陡村,以地处原宁村所城东面而得名。现有常住户483户2030人,有耕田640多亩。新中国成立初,名东门外村。1958年,更名城东生产队。1961年,称城东大队。1966年,改称东方红大队。1982年,复名城东大队。1983年,名城东村。城东村是二战时期的革命老村,有东门外男、女2个支部,时有中共党员20人,现有党员58。村民主要务农,并从事近海捕捞作业。改革开放后,村民开始经商办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村委会办公楼。1990年,改建、新建长3220米9条水泥道路。1996年改建、重建康庄桥、中河桥等5桥。2004年,投资170万元新建全长90米、宽10米南北走向的大道。村内建有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和健身苑点,有明清时期建造的陈道宫、陈府庙等宗教场所。  

渔池村

  渔池村古称渔池涂,又有渔池荡、吴池荡之称。《吴氏宗谱》记载,清嘉庆间(1796~1820)有吴氏自平阳渡龙下宕顶(今苍南灵溪镇宕丰村)迁居至渔池涂边定居,其后子孙繁衍而成村庄。渔池村是革命老区,在二战时期(1937)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吴氏宗祠和陈府殿是地下党组织活动场所。公社化时,曾改为建华大队,后恢复今名。1994年,全村被17号台风摧毁,于机场大道北侧的杨刘洞地段,重建渔池新村。新村占地70余亩,住宅面积19019平方米,公建用地面积2304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道路用地面积8197平方米。1998年,渔池村征用13.45亩土地为安置珊溪水库枢纽工程移民生活用地,审批地基72间(其中村返回地24间),落实28户100余人。渔池村用5年时间建成民房20幢楼房230余间,建成占地套均面积13平方米的夕乐苑(老人住宅)32套,建成占地188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村办公楼1幢3层8间。村内渔池路(机场大道至新村)宽26米、长150米,教工路宽19米、长600多米。有健身点、篮球场等文体设施。1996~1998年,村民陆续迁人新村居住。现有村民721人,外来人口600余上,安全设施良好,共装有32个监控探头。  

沙北村

  沙北村东临东海大堤,南与沙中村相依,西至海滨海宁路,北与教新村相邻,为温州永强机场所在地。清乾隆、光绪《永嘉县志》均称沙村,周氏世居,古称沙村周宅。有常住户892户2885人,分为17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48人,党员79人,旱地基本被永强机场征用。   新中国成立初,沙北村称七村;1955年,改称永一大队。因地处沙村的最北面,1983年改名沙北村。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传统副业是海涂捕捞和滩涂作业。全村有大小企业41家,主要产业有阀门、不锈钢、鞋业、合成革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94年,沙北村投入200多万元建成7间5层村委会办公楼。2005年,投入200多万元改建全村自来水网。2006年,投资400多万元,改建村间道路,铺设水泥路面;在村中心建文化公园、农贸市场及临时用房37间。村内有200米长、9米宽的沙前街,南北走向,成为沙北村中心商业街。海滨中学坐落村内,村内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广济寺、忠烈观等宗教场所。永强四大古墓之一的周氏祖墓“荆竹坟”坐落,为区级文保单位。  

沙南村

  沙南村,地处龙湾区海滨街道。全村现有常住人口512来户,2165人,外来务工人口3700多人。现有农田380亩,其中水田380亩。居民住房以楼房为主,大部分建于80年代,建于1970年以前的住房还有35间,居住人口1100人,上年度粮食物平均亩产450公斤,总产171吨,其中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18吨,农业产值380万元,人均收入11280元,在全区属中等水平。   交通方便,公路有海滨街公路,通往永中、市区及监近瑞安市,距区府所在地永中街道仅2公里,到温州市行政中心也只有21公里,到永强机场车程仅需10分钟,空中交通极为方便。  

建新村

  建新村东濒东海大堤,南至沙村犁头嘴与沙南村相邻,西至永强大道永中镇南村为界,北以河头路与沙中村相依。全村381户1544人,有外来人员1126多人。全村土地面积450亩左右,耕地面积300亩,现有中国共产党员54人。   建新村原是沙蟾乡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初,沙蟾乡自南至北以序数名村,该地属四村。1957年,从沙中村高级社析出,新建一个高级社,称建新高级社。其后,沿用建新村名。   全村以陈、严姓氏居住为多。大部分村民从事农业生产,传统副业为近海水产捕捞,有“走流”、抛钉涨、吊青蟹、蓝胡等,沙村河头成水产品交易场所。   村内有南北走向的沙前街,长200多米、宽10米。主要小巷有严宅巷、天灯巷、陈宅巷和潘宅巷。严宅巷长约150米为东西走向,东至沙城河,西至矮儿埠;陈宅巷长约100米,东西走向,东至沙前街,西至沙村河头;潘宅巷长约50米,东西走向,东至沙前街,西至河头南路。道路已铺水泥路面。   1997年,建成东西走向,宽30米、长200米的富海路,成为繁华宾馆一条街。近年,发展三产,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2005年,投资600多万元,在富海路西北面地段建设占地1820平方米的综合经济办公楼。2006年,全村固定资产5000多万,集体经济年收入180余万元。   建新村有建于明清时期的严宅祠堂。现建有古色古香的老人亭一座,村中有近100年古榕树2棵。  

教新村

  教新村东临瓯江口岸,西南与沙北村接壤,北与宁村、北新村为邻。地处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旁边,交通方便。明永乐年间,境内有练兵教场,故名。辖教场头宅、娄宅、南荡(原名新村荡,后村落扩大,分为南、北2个自然村)4个自然村。明清时期,有李、廖、谢、娄、郑、苏等姓迁居。2007年,有李姓居民600多人、廖姓180多人、谢姓110多人、郑姓100多人、张姓60多人、温姓60多人。现全村389户1584人。   教新村是二战时期革命老村,有教场头、南荡2个中共党支部,中共党员15人。2007年,党员50人,其中女党员13人。20世纪80年代,村民开始经商办企业。至2007年,全村有企业53家,主要产业有陶瓷、不锈钢、鞋类、五金阀门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1亿元以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新村建有村委会办公楼,1992年改建为5间3层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共包括周边用地1500平方米。1987年,将村内4条石头路改建成总长度1000米水泥路。1988年,重建迎丰桥、望机桥和上横河桥。2005年,自来水并网,全村接上珊溪水库用水。2006年,投入130万元改建全长600米、宽10米南北走向的机场北路,成村内主干道。2007年,建排污管网700多米,截污纳管3000多米;投入250多万元,建造1000米河岸和水泥路面,安装青石护栏。   教新村有明清时期的元帅殿、太保爷殿和建于1992年的基督教堂等宗教场所。村内原有教新小学,创办于1962年9月,1995年9月分别并入海滨中心校和海滨二小。  

沙中村

  沙中村东到东海大堤,南至河头路为界与建新村相邻,西接永强塘河,北与沙北村相依。因位于沙村的中部,故名。全村827户3578人。有中共党员99人,村面积3000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初沙中村称五村。村民以陈、张姓为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副业为近海作业,有“走流”、“丁网”、“钓青蟹”;涂滩作业有踏“蓝胡”、捉蝤蠓、划鳗儿、捡泥蟮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1993年,创建“三周”蔬菜基地,占地373亩,年产量可达1000余万吨,生产10个品种的环保型蔬菜,至2007年发展到700多亩。2002年8月,蔬菜示范场被市政府评为“市首批放心农产品蔬菜”基地。   沙中村地处海滨中心地带,是海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村内道路东连海滨大道,南接沙南村,西通永中二号横街,北穿永强机场大道。海滨一小、海滨供销社、原海滨水厂、海滨农贸市场坐落村内。   沙中村于2002年在永强大道东侧,建成占地30亩的停车场,场内建有出租房单层42间。2003年,投资700多万元,于停车场北首建起村经济综合大楼,占地约3亩,建筑面积2651平方米。出租停车场和经济综合大楼,村年收入300多万元。2005年,全村接并温州水网,村民吃上清洁的自来水。  

蟾钟村

  蟾钟村东临瓯江海岸,南与永兴街道小塘村交界,西至永强大道,北至交杯桥与沙南村相邻。村内有二岸(上岸、下岸)、三丼(马挂丼、丼潭丼、祠堂丼)、三墩(门前墩、龙糠墩、永康墩)。相传古有池塘,其内蟾鸣似钟,故名为蟾钟。全村1030户4580人,另有外来人员7000左右。有水田1882.8亩、旱地410亩。2010年,人均收入12976元。   蟾钟村于新中国成立后以序数名村,称一村、二村。1958年,称永前大队。1982年5月,更名蟾钟大队。1984年,改为今名。新中国成立前,蟾钟村上岸、下岸有两个党小组,以打拳名义发展党员,是一个革命老村,现有党员116人。   蟾钟村以李姓居多,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农作物以水稻、蕃薯、糖蔗、大小麦为主,兼种黄豆、横豆、蔬菜,瓜果较多,流传 “囡儿嫁蟾钟,甜瓜真吃爽”民谣。农忙一过,海涂副业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多数村民下涂涨拷儿、拔鱼生、捡泥螺等。   改革开放以后,瓯海登山鞋厂在村内创建,成为温州市最早实行股份制企业之一。1987年12月14日,参加全国乡镇企业创汇工作会议,18日受到中央领导-、李鹏的接见。至2007年,村办企业发展到95家,主要产业有五金、阀门、不锈钢、鞋业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07年,经龙湾区立项,在滨海大道蟾钟段西侧,占地159亩、总投资6亿元建设大型物流中心。   民国3年(1914),蟾钟村李启庚在李云池家设立私垫。民国20年(1931),李日生又增设一所。同年,撤并两所私垫,创办蟾池初小。民国32年(1943),迁入李氏大宗。1949年,改称蟾钟小学。1994年,征田20亩,新建蟾钟小学。2004年,更名为海滨三小。   村内有建于清朝期间李氏大宗,有修善寺、大阴宫、陈府庙等宗教场所。寺庙边有一棵近250年古榕树。1987年5月,蟾钟村老人集资11多万元,在李氏大宗南面创建占地1250平方米的古式蟾钟文化宫,为村民娱乐休闲场所。  


沙中村特产大全




沙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