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洞头区 >> 北岙街道 >> 城南社区

城南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城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城南社区简介

  城南社区位于北岙镇西南面的城郊结合部,于2002年4月份由原双兴、苔岙、埭口三个行政村撤并组建成立,周边与城中居、打水鞍村、小三盘村等相邻,辖7自然村,总面积0.72平方公里,总户数917户,户籍人口2885人,外来流动人口2310人。社区党组织为总支建制,下设3个党支部,正式党员104人。目前采取“村居合一”的运管模式。
  近年来,城南居立足实际,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力争走出一条以三产为主,其他产业补充的致富之路。利用居内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壮大居级集体经济;引进多个来料加工点,缓解社区就业压力,提高广大村民的收入。培养整合社区文艺力量,组建4支文艺队伍,充分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2006年,该社区实现社会经济总收入共5985万元,人均收入5587元。
  几年来,城南社区分别获得2002年度、2006年度市级学习型社区、2006年度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322100 325000 -- 查看 城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城南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城南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城社区

  新城社区成立于2004年9月,东临上新西接二期围垦北靠九厅南至城中,总面积2.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076户、2804人,16个居民小组,社区两委成9人。社区设党总支,下设1个支部,党员69人,居民代表51名,居级配套组织健全,随着新城二期的开发,新城社区将是全区环境最优美、文体活动最活跃,生活配套设施最便捷,最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社区。   社区现有办公场所350平方,设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市民学校、图书阅览室、志愿者服务站、民兵连连部、人防工作站、档案室、海霞妈妈义务巡逻队办公室、卫生计生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计生协会之家、书画室、党支部办公室、社区警务室等。   近几年,我居先后被评为年全国五五普法示范社区、先进妇女组织、温州市民主法治社区、温州市法治社区示范单位、温州市文化建设示范点、温州市二星级文明社区、省级民主法治社区、市级党代表工作室示范社区、县级园林社区、浙江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温州市巾帼健身示范站、五星级幸福社区、四级幸福社区、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温州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市级示范社区、老干部文化“满意家园”、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洞头区消防安全“双月”攻坚专项行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城南社区

  城南社区位于北岙镇西南面的城郊结合部,于2002年4月份由原双兴、苔岙、埭口三个行政村撤并组建成立,周边与城中居、打水鞍村、小三盘村等相邻,辖7自然村,总面积0.72平方公里,总户数917户,户籍人口2885人,外来流动人口2310人。社区党组织为总支建制,下设3个党支部,正式党员104人。目前采取“村居合一”的运管模式。   近年来,城南居立足实际,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力争走出一条以三产为主,其他产业补充的致富之路。利用居内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壮大居级集体经济;引进多个来料加工点,缓解社区就业压力,提高广大村民的收入。培养整合社区文艺力量,组建4支文艺队伍,充分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2006年,该社区实现社会经济总收入共5985万元,人均收入5587元。   几年来,城南社区分别获得2002年度、2006年度市级学习型社区、2006年度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打水鞍社区

  打水鞍社区位于洞头县东南部,东邻县科技园区,南接温州洞头中心渔港,西邻南塘工业区,北靠洞头县第一中学,总陆地面积0.43平方公里,辖区2个自然村。目前常住人口308户1017人,实有劳动力720名,其中男劳力380名,女劳力340名;从事一产的有120名,二产的有340名(主要从事建筑业),三产的有260名。外出的有228名(省外168名,省内的60名)。      一、村级配套组织齐全。   社区党支部委员5人,正式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5人。入党积极分子2名。居委会成员4人,居民代表31名,村务监督委员会5人,治保调节委员会3人,老协170人。      二、旧村改造成果显著。    2003年9月,村两委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村庄整治,建设小康村”的号召,启动旧村改造工程,纳入市111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规划用地面积220.74亩,总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2003年12月开工建设,2007年9月竣工,2007年12月顺利完成安置回迁工作。   旧村改造后我社区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辖区内拥有46套别墅群,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商品住宅32幢922套(其中小高层4幢),建筑面积107000平方米;安置住宅16幢390套,建筑面积52800平方米,其中底层辅助用房8800平方米。村委会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老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幼托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全村绿化面积达30%,水、电、通讯、交通设施样样齐全,2007年被评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2011年村改居,成为打水鞍社区居民委员。    三、社区配套功能完善。    1.社区服务中心设有便民窗口,综治警务室,民情接待室。    2.星光老人之家设有慈善爱心食堂、医务室、棋牌室、聊天室、阅览室、托养室、健身室、远程夜校,柔力球队、地掷球场,解决了本村空巢老人、残疾人吃住、娱乐等问题,使他们共享改革成果,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社区文化设施完备,拥有女子健身队、铜鼓队、台球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灯光篮球场等,另有可供观赏敬拜的齐天大圣庙。    四、重视村企挂钩帮扶。    目前,与本村挂钩的县重点骨干企业有温州金源化工公司一家。村办单位有洞头县渔乡妹水产食品加工厂和爱之家福利院两家。渔乡妹水产食品是县旅游指定产品。爱之家福利院占地1500平方米,可容纳150个床位,是本县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敬老院之一,解决了劳动力近30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上新社区

  上新社区座落于水产巷8号,是洞头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社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共有常住户1405户,常住人口4009人,有6个居民网格,居两委共有10人,其中支委5人、居委5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占50%,初中文化占50%,妇女占80%;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0.5岁,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58人,入党积极分子2名,居民代表33名。社区设有分校、综治室、计生服务室、便民服务室、民情沟通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档案室等社区配套组织健全。近几年来 ,相继被评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市和谐社区、市二星级文明社区、市民主法制示范居、市平安社区先进单位、市级书香社区。   

岭背社区

  岭背社区地处北岙镇城郊结合处,总户数1418户,总人口4118人,辖区总面积25.6公顷。社区两委成员10名,党总支党员120名,下设三个支部;居民小组10个,居民代表45名。于2008年被评为温州市星级文明社区先进单位;于2008年被命名省、市级农村远程教育示范点;八个年度,被县组织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组织;于2008年被全国命名平安家庭示范社区;六个年度被评为省级优秀人民调委会,市级人民调委会,市级平安社区先进单位、市级文化示范单位、最佳学习型社区、全国双拥模范集体单位,我们社区作为全县唯一,一个市级“零家庭暴力”示范点。2009年12月被评为市和谐社区,2010年2月被命名市二星级文明社区,2009年度“充分就业社区”优秀单位。  

银海社区

  银海社区位于北岙街道中南部,与岭背社区、城中社区、城南社区、小三盘村、东屏街道后坑村相连接,辖区总占地面积0.51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556户、4425人,10个居民小组,社区两委成员12人。社区设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党员132人,居民代表51名,居级配套组织健全,社区有共建单位1家。   社区现有办公场所350平方,设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市民学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警务室、卫生计生室、民情沟通室、档案室、图书室等。建有几支特色鲜明的志愿者队伍,分别是:党员志愿服务队、海霞妈妈义务巡逻队、青年团干宣传队、7080志愿服务队、旱船队、腰鼓队、铜鼓队、太极拳队、合唱队、舞蹈队、计生服务宣传队等。   近几年,我居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平安示范社区、浙江省示范社区档案室、温州市二级社区分校、温州市二星级文明社区、温州市廉政文化进社区示范点、温州市平安家庭示范社区、温州市社区规范化档案室、温州市平安创建先进社区、温州市卫生先进单位、温州市和谐社区、“春泥计划”工作示范社区、学习型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城中社区

  城中社区在原中后居委会的基础上,于2003年区划调整后成立,位于北岙镇建成区中部,周边分别与上新居、岭背居、银海居、新城居和小三盘村相邻,所辖区域是北岙镇政治、文化、经济活动中心。总面积约1.25平方公里,辖13个居民小组,有居民1495户,常住人口4923人。社区党组织为总支建制,下设3个党支部,支部党员98名。社区有文明家庭826户,文明楼幢8幢,绿色庭院6户。   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中社区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总体要求,以创建精品社区为目标,以开展社区服务为出发点,以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先后成立创建文明社区服务队、禁毒帮教小组、计生宣传管理队、文明安全社区宣传队、社区志愿者便民利民服务队等,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城中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近年来,该社区获得了2005年度县级卫生社区、2005年度市级文明社区,2006年度县级绿色社区、2006年市级星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擂网岙村

  方位:   擂网岙村位于三盘岛西北侧,距县城5km,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北临大海,西南临西山头村,南邻大岙村,东南临阜埠岙村,总面积0.196平方公里。   村名沿革:   解放初建政为三盘乡第四村,1961年起称三盘人民公社第四大队,1981年改称擂网岙大队,1984年改称擂网岙行政村至今。   关于擂网岙村名的由来。由于村庄岙型有两个凸出的角,刚好像捕鱼的擂网,擂网岙就成了村庄的名字,故名为擂网岙村。擂网岙村岙口海面宜于从事擂网作业生产,每逢秋冬季都有渔名来此搭寮生产,以定置张网为主,后发展为村。   地理、自然古迹:    环擂网岙村三面依山,依次有十八弯山、大山、长鼻山、博刀背山、炮台山、六指头山、前河坑等,山上草木茂盛,曾经有花鼓菊、金银花、板蓝根、羊头白等中药材。擂网岙村炮台山上有一炮台,现已荒废,大山上有防空洞、壕沟。一面临海,称金门槛,海边有两礁,名为擂网岙礁和金鸡礁,村前有一沙滩名为擂网岙。    关于金门槛的由来,早年渔民只要出航十分钟就能捕到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带鱼、芒种虾、蒙虾、龙灯虾、黄根鱼、鳗鱼、金鲷、乌贼、海蛰等等,渔民因此而不愁吃,故取名金门槛。    关于十八弯山的由来,通往山上的路刚好有十八个弯,故此山取名为十八弯山,近几年该山上建造了一灯塔,现在也叫灯塔山。每年到三月初三潮水退去时,十八弯山下的岩石上有很多海螺供村民捡取。   

风门村

  风门村位于北岙镇西南面,北与城南社区接壤,东南与打水鞍村相连,西连接大长坑村。辖风门、小岙、九亩坵3个自然村。    村以原驻地命名。解放初建政为埭口乡第二村,1961年并入埭口大队,1981年析出成立风门大队,1984年改称风门村至今。原渔业为主,农业种水稻番薯,企业为副。    风门自然村因坐落在两山之间,形似畚斗口,风多而疾,故名。    小岙自然村因坐落的山岙较小而得名;现为村委会驻地。早年设有公办卫生所,现也有个体卫生室(诊所)开办。    九亩坵自然村相传古时候村口垦有一丘平地,面积为九亩,故名。压上一点认为地名应写作“狗母窟”,意为母狗做窝的荒野。    1987年4月,这里发现宋代冶炼遗址及唐、宋墓葬,内有大量陶范遗存;后继续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和商周时期的印纹陶片,证明洞头岛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从此名扬四海。遗址总面积约2000平米,为县级文保单位。   

大朴村

  大朴村位于洞头本岛西北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面于小朴村,东面于小三盘村相邻,北面临海。全村陆域面积0.7平方公里,山林绿化面积610亩,绿化率达90%。水库一座,可溶水量3.5万立方米。企业2家:洞头县远鹏水产有限公司和洞头县正鑫藻类有限公司。全村常住人口485人,总户数150户。党员25人,妇代会委员5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入,全村经济逐步上升,社会事业蓬勃兴起、民主政治健康发展。2005年被评为县级生态村,2008年被评为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第二、三产业是村内的主要产业,2008年村社会生产总值1020万元,人均收入6561元。  

隔头村

  隔头村地处本岛的西南部,总面积2.03平方公里。北面与东郊村交界,西面与白叠村为邻,西北面与九仙村相连。海岸线长达两公里。深水港两个。沙岙是来往船只停靠的好港口,岙仔口是鱼类、藻类养殖的好地方。本村的自然景观有“脚桶石”、“棉花礁”、蜇目厂、大岗山、沙岙口外的小巨岛是垂钓和消闲的好去处。 本村有十四个自然村,常住居民526户,人口1783人,男女总劳动力1298人。现有大小机动船39艘,村办企业3家。耕地面积270亩,养殖滩涂200亩,深水港湾面积达千亩,山地面积1539亩(已全部绿化)。以建筑业为主,特别是铝合金安装业,分布在全国各地。渔业捕捞为辅,渔业有鳗鱼苗作业,养殖有紫菜。  

大长坑村

  大长坑村由大树脚、竹子脚、过沟、长坑顶、鹿坑五个自然村组成,现为行政村。全村总面积116.9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6.65亩,林地面积941亩,其他87.45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43.9亩,未利用地235.65亩,其他3亩。   总人口1306人、420户、37名0员。   1、   土地总面积: 1487.65亩,其中耕地面积76.65亩,林地面积941亩,其他87.45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43.9亩,未利用地235.65亩,其他3亩。   2、   总户数420户,总人口1306人,总劳力856人。   (1)   其中男劳力426人,女劳力393人,   (2)   其中住于本村户数人口703人,住本县人数470人,   (3)   住外省、市人口133人。   3、   基层组织:   (1) 党支部一个,正式党员37名,考察对象一名,后备干部3名。   (2) 村委会一个,村民小组9个,团支部一个(团员22人),妇代会一个,民兵连一个,计生协会一个,老年协会一个,治保调解委员会一个配套组织健全。   4、   产业结构:海藻化工厂一家,养猪场一家,来料加工厂两家。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2752万元;人均收入7007元。   5、   低保户户数18户,人口34人;困难户12户,人口41人。   6、 育龄妇女数458人。自来水覆盖率87.6%,受益人数为1125人。无害化厕所覆盖率90%,受益户数364户。   

九厅村

  九厅村基本概况   九厅村地处新城开发区和杨文工业区的中间地带,面积1平方公里,下辖大九厅、小九厅、屿仔、内瑾4个自然村,共412户,总人口1434人,劳动力808人(从事第一产业248人,第二产业249人,第三产业311人),党员40人,团员35人,村各配套组织班子全部健全(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团支部、民兵连、妇联、治保、调解、老协、计生协、老协等)。主要产业有种植业、渔业、工业、建筑安装业、服务业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一个以渔业(养殖)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其他产业为辅助的产业格局。多年来,我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村羊栖菜养殖800余亩、网箱养鱼1320口、单拖渔轮2艘、企业4家、交通运输车24辆、运输船2艘、近海作业渔船船近20艘、鱼粉晒场5个计8000平方米、饮食副食服务商店18家。耕地面积85亩、山林面积585亩、村级集体资产1000余万元,其中流动资金近900余万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4132.2万元,同比增长10.02%、人均收入6418元,同比增长9.63%。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村上下认真贯彻“-”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紧围绕服务全村、服务大局、服务群众这一主线,以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以“环境整治”、“卫生创建”为载体,努力做好文明卫生创建这篇文章,为九厅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三个文明健康、协调的发展。自1987年来一直保持着“省级文明村”的称号,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温州市十佳示范文明村”、 “温州市村庄整治合格村”、“市级民主法治村”、“县级绿化示范村”、“县级生态村”、“县级六六八示范工程示范村”、“县级先进党组织”、“县级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柴岙村

  柴岙村位于北岙镇东北面,东与海霞村相邻,南与东沙村相连,西与九厅村相邻,北于杨文工业区接壤,全村林地面积565亩,耕地45亩,辖4个自然村,共331户,总人口1098人,实有劳动力676人,(男劳力377人,女劳力299人),党员36人,(男29人,女7人),村办企业1家,渔轮单拖3艘,流刺1艘  

东沙村

  东沙村基本概况   东沙村位于洞头本岛的东北部,三面靠山,一面临海,南望东沙港,北靠山,全村陆地面积为0.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亩,辖5个自然村,村支部正式党员31人, (其中女党员9人、男党员22人),常住户数331户,总人口1021人,村民代表31名、总劳动力为645人(其中男劳动力343人,女劳动力302人),养殖面积66亩2户、网箱养殖40口1户、大马力钢质渔轮1艘、摆渡货船10只;2010年全村社会经济总产值3051.7万元,人均收入782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所在的东沙港又是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村内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妈祖宫,是浙江沿海建筑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妈祖宫。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清朝时期的秀才福地,这里更有名扬华夏的”海霞”子孙。民俗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大岙村

  大岙村位于北岙镇的东北面,是本县的休闲渔业村之一,总面积0.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亩,林地面积260亩。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共有361户,总人口1172人,总劳力607人,其中男劳力311人,女劳力296人。长期全家外出人员131户,480人左右;外来户数14户,外来人口43人左右。   本党支部在册党员数26名 ,其中女党员6名,男党员20名,村民代表31名,村级配套组织健全。   本村的产业结构:主要以近海捕捞为主,兼网箱养殖,现有海洋生产船只26艘,海域养殖面积218亩 ,第三产业,海上“渔家乐”一个,来料加工2个。近年来,多次被上级评为旅游开发先进村、文明单位,五好支部等荣誉称号。   2009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2620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村级资产30万元。   

海霞村

  海霞村位于洞头岛东北面,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由胜利岙、桐桥脚、桐桥、后辽、炮台五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2人,338户,2012年人均收入11850元;是全国闻名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诞生地,具有丰富的军事文化特征和浓厚的渔家风情。有“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海霞营地”以及被我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军民友谊池”、“胜利桥”等;这里还是解放洞头最后战役的主战场。2012年通过了“省级森林村庄”、“省级文化示范村”。   海霞村原以最大自然村桐桥命名。据传早年村里有一条用桐树搭设的桥,名桐桥,遂以桥得名。另有一种说法:这里无水更无桥,所以应写作“东峤”——东边山路很陡的地方。以前民谣:“摇啊摇,东沙到桐桥”,两地是经海湾舢板摆渡交通,然后爬山路到达。解放初建政为北沙乡第五村,后称桐桥大队,1958年冬,全村群众与驻岛某部六连大兴水利建设,共同挖掘了蓄水池塘“军民友谊池”。同年,驻岛某部六连被-授予“全--防模范连”称号(现该连移防江苏连云港),村名也改成联防大队以示纪念,1981年复称桐桥大队,1984年改称桐桥村,2001年撤乡并镇后归辖于北岙镇,2005年改名海霞村。   近几年,随着洞头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半岛工程贯通以及旅游景点的大量开辟后,政府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旅游线路的建立,海霞村已成为温州乃至浙江著名的德育、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之一,共计投入资金1680万元。2010年投入资金600万元重建“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2000年投入资金700万元建设“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及解放洞头纪念碑”;2008年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设“垦礁观景园及海钓主题公园”;2007年投入资金30万元建设“红星果园”;2012年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精品小区房屋方面整治及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改造;2012年投入资金50万元建设青少年体验基地及将军林;每年到这里来参观学习的游客平均达到70000多人次,全县各中小学校都把这里作为学生德育、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主要基地。目前,海霞村正全面实施“旅游兴村”战略,努力打造“海霞”品牌,先后推出红色军旅游、蓝色海洋游和绿色田园游等旅游项目,做为洞头建设“国际性旅游休闲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海之滨宜商、宜居、宜创业的好所在。   

阜埠岙村

  阜埠岙村位于三盘岛中部西南侧,距县城3.5KM,东连下尾村,南与县客运码头、东海救助中心隔海相望,西北与元觉乡相对,西与大岙村相邻,金海岸大酒店座落在,依山临海,总面积0.28平方公里。  

下尾村

  下尾村位于洞头本岛的北部边陲,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东、南、西、北面与本镇相邻,西北临海,同霓屿岛隔海相望,全村辖2个自然村,陆地面积0.8平方公里,山林绿化面积680亩,绿化率达100%,耕地面积105亩,全村常住人口584人,总户数157户。全村党员共23人,其中男党员18名,女党员5名,60岁以上党员4名,大学本科文化程度1人,大专文化程度2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人,初中文化程度8人,小学文化及小学以下4人。全村总劳动力406人,产业结构主要有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捕捞业;另一个是在外经销业,从事渔业生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15%,2010年完成社会总产量是1200万元,渔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今后,将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重要思想与致富奔小康步伐,解放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西山头村

  西山头村简介   西山头村位于三盘岛西侧,与大岙村相连。总面积0.297平方公里,西山头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全村管辖乌贼岙、长岭岙、西山头三个居民区,常住人口333户,1227人,男劳力368人,女劳力289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4名,平均年龄49.3岁,支委成员3名,平均年龄45.3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名,高中6名,初中13名,入党积极分子6名,村级配套齐全。   全村产业结构以渔业为基础,村民主要产业为近海捕捞和网箱养殖,目前有耕地面积6亩,张网作业船只21艘,网箱养殖船40艘,医疗服务室1家,商饮服务业4家。   201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864.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渔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739元,比上年增长1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5万元,人均可支配资金1599元。   目前,全村以返还地开发为契机,致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新村居的各项设施建设,加快社保、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力争达到全县上等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大王殿村

  方位1:   大王殿村位于北岙镇的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周边分别与鸽尾礁村、东沙村、海霞村、柴岙村接壤,隔东沙港与东屏镇岙仔村相望,总面积0.615平方公里。    村名沿革2:    大王殿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改为北沙乡第三村,1961年成立大王殿大队,1984年改称大王殿行政村,2001年划入北岙镇,辖大王殿、小东岙2个自然村。   关于大王殿名称的由来,一说是相传明末清初,福建有一个人通过水路来到我村湾拉内住,平日挖甘草根等其他中药材,暗地里经常结富济贫,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在他百年之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盖一间庙宇,称为王爷宫;二说是相传早年有木船漂入岙口,村民发现船上有尊“王爷”神像,逐请神入村集资建宫供奉,此宫即称“王爷宫”。由于王爷宫带有迷信色彩,于1958年改地名为大王殿。   小东岙自然村据传,祖先系从现东屏镇东岙村迁来定居,故名。   围塘3:   大王殿村拥有二大渔船避风设施。一是大王殿避风港,建于1987年,避风港坝堤连接西边长度为110米,宽为3米,坝堤高度6米,另一端连接东边为长50米,宽3米,坝堤高度6米避风港港堤为坝石结构,可容纳200多艘小型渔船安全避风。二是东沙避风港,建于2003年底,连接龟屿,坝堤长度为350米,坝基宽度为3米,堤坝高度为11.5米。   主要姓氏、宗教、风俗4:   大王殿村民讲闽南话,姓氏以陈、林、吴居多,大部分家庭信-,在农历大节日祭拜祖先,有“作祭”,请神做供、扶乱牵旋风俗。   迎火鼎风俗:相传300年前,村内有一座庙,庙内供奉着一尊仙佛,名为“送子娘娘”,平时村内小孩有些小病小灾等原因,都要去求她“保平安,求健康”。为了纪念她,每年在她正月十五日生日这一天,全村进行“迎火鼎”转一圈举措,要三次活动才结束。日深年久相传,就演化成当地的求平安风俗:“夹柴心,赚万金,夹柴被,发财发不过;夹柴枢,生男孩;夹柴末,生女孩。”   大王殿建有王爷宫,供奉多位神祗,龟屿头里有小庙,年代不详。   


城南社区特产大全




城南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