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洞头区 >> 霓屿街道 >> 布袋岙村

布袋岙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布袋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布袋岙村简介

  布袋岙村概况
  布袋岙村位于霓屿乡中心地段,是乡政府所在地,属霓屿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铁锹岙、布袋岙、西岙、跑儿头、山背、百步峻6个自然村组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全村总面积2744亩,其中:耕地面积241.39亩,山林面积1620亩,其他面积882.61亩。全村共有477户,常住人口1783人,男女劳力1073人(男劳动力570人,女劳动力503人),其中捕捞人口155人,养殖410人,手工业28人,建筑业19人,交通运输业8人,服务业214人。有13个村民小组,村两委8人,其中以支委5人(1人兼职),村委4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占37.5%,初中文化占62.5%,妇女占25%,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1.75岁。全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7人,其中预备党员1名,平均年龄46.7岁。建党对象2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后备干部8名,村民代表41名,村级配套组织健全。
  布袋岙村以紫菜养殖为主,渔业捕捞为辅,全村共养殖面积10998亩,其中:紫菜插杆养殖2704亩,紫菜苗种6840亩,海苔养殖1200亩,蛏苗养殖254亩,矮网70座,沿岸小作业27只,中缯3个单位。商店19家,酒店2家,农贸市场1家,货运输车辆4辆。
  至2006年被市级评为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市级生态村、市级村庄政治合格村、市级绿化示范村、省级行政村档案室、县级五好党支部、县级民主法制合格村、渔业先进工作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县级卫生村、县级文明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达标村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322004 325000 -- 查看 布袋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布袋岙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布袋岙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霓屿社区

  霓屿社区隶属洞头县霓屿街道办事处,东至深门大桥与元觉社区接壤,南濒大海,西至灵霓海堤与灵昆相连,北隔瓯江口水道,面积约15平方公里。户籍人员13071人,4100余户,常住居民7100多人,新居民400多人。社区建立党总支、管委会和议监会。党总支下17个党支部,现有在册党员379人。   霓屿社区设有五大中心,分别是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区文体服务中心、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现有办公场所1360平方米,一楼有便民服务大厅(提供土地管理、规划建设、计生卫生、民政事务、渔农服务、信息咨询、社会保障、流动人员、党员服务、全程服务等十大类152项服务)。内设党组织和管委会及议监会办公室、党员(群团)服务室、图书室等,二楼设有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内设警务室、综合治理(纠纷调解)室等。其他三大中心分别位于社区300米范围内。   以霓屿社区为中心,500米范围设有霓屿文化中心、霓北中学、钱江希望电视小学、朵朵中心幼儿园、卫生院、农村信用联社霓屿分社、中国电信霓屿分局、中国邮政霓屿邮政局、中国电信霓屿分局、霓屿客运站、中国石油加油站、48家商店等基本配套设施和服务单位。   服务居民是霓屿社区建设永恒的主题。我们霓屿社区为居民精心打造服务平台,已经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社区现有管事公婆队伍、渔家卫士、红专社工、爱心天使、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逻队等33支社区社会组织。我们将实实在在的工作,通过提升社区服务品位,提高社区党总支、管委会在居民心中的地位,逐步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长坑垅村

  长坑垅村地处霓屿乡的最南端,与正岙行政村、下郎行政村接壤,北与三条垅上社村接壤,隔海对望灵昆、永强。   全村总人口1528人,总户数412户,总劳动力965人,其中男劳力558人,女劳力407人,辖3个自然村,5个小自然村,总面积2745亩,其中林地1694亩,耕地189亩,其他面积1051亩。全村主要从事养殖与捕捞,现有钢质渔轮8对,冰鲜运输船2艘,小作业船18只,从业人员148人,养殖面积1800亩,其中紫菜养殖1350亩,蛏子养殖250亩,蛏苗养殖200亩,矮网等滩涂面积达3000亩,从业人员256人。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380人,主要从事商业、建筑业、工业、手工业、服务业等,分别分布在全国各地。   本村现有正式党员28名,其中包括2名预备党员,男性党员22名,女性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村两委9人,支委5人(兼职1人),后备干部5名,村民小组12个,村民代表33人,共、青、妇、老组织健全。   

正岙村

  正岙村位于霓屿乡的南端地段,与龙湾区永强隔海相望,是温州浅滩工程建设的前沿阵地。村内道路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良好,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全村土地总面积1327亩,其中耕地115亩,林地812亩,水面面积400亩,辖3个自然村(正岙、南山、小北岙),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6户、1900人,共有男女劳动力1136人。全村有村民代表35名,党员36名,村两委9人,村级配套组织健全。   目前村内的主要产业有:近海渔船小作业73只,海鲜品主要贩运到温州、龙湾等地销售;滩涂养殖面积350多亩,其中紫菜养殖280亩,蛏子、蛏苗养殖70亩。2006年,在村内创办了第一个服装来料加工厂,成为农村妇女实现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场所。   2006年,正岙村通过县级生态村创建;2007年,被列为县“三级联创”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首批重点村之一,并并在2009年通过了市级村庄整治示范村的创建以及市级农机安全示范村的创建。   

下郎村

  下郎村地处霓屿岛中西南部,南与正岙行政村,北与郎等行政村,长坑垅行政村接壤,隔海对望是大瞿村,辖4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448人,总户数397户,总劳动力850人,有11个村民小组,主要从事养殖与捕捞业,现有钢质渔轮1对,小作业船只19只,紫菜、海苔养殖370亩。    2006年社会总产值达1700万元,人均收入2200元,村集体收入4万元,现有耕地742亩,我村民间道路硬化80%,各自然村的路灯已全部亮化,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均达90%。在党支部的指导下,按照县委、乡党委政府的整体要求,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发展二三产业,依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加快推进新渔村建设为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而努力。   下郎村史   方位1   下郎村地处霓屿岛中西南部,南与正岙行政村,北与朗等行政村,长坑龙行政村接壤,隔海对望是大瞿岛的大瞿村。   村名沿革2   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初为霓屿乡第二村,1961年起改成下郎大队,1984年改称下郎行政村至今。辖下郎,上郎,郎背,下郎滩头4个自然村组成。相传,该村居民皆从福建西郎迁来,当时统称西郎,后因人丁繁衍房子越建越多,遂按地段划为上、下郎,而上郎的山背居住点,就称“郎背”。   主要姓氏、宗教、风俗3   下郎村民会讲温州话和闽南语两种地方语言,姓氏以黄、潘、林居多,其中姓黄氏的占全村70%左右,大部分村民信佛教,在农历4.23这天祭拜祖先,有“作祭”风俗。在下郎岙建有五显大帝庙、郎背顶建有杨七大神庙、西郎岙建有平水帝王庙,皆年代久远。部分村民也有信基督教的,2007年在天岙背建有一座基督教堂。   经济收入来源4   2009年户籍人口407户, 1463人,劳动力863人,其中男劳动力498人,女劳动力365人,有11个村民小组,主要从事养殖与捕捞业,紫菜、海苔养殖370亩。现有钢质渔轮1对,小作业渔船20艘,紫菜烘干厂2家及来料加工厂1家。现有耕地742亩,主要种植番薯和多种蔬菜等农作物。2006年社会总产值达1700万元,人均收入2200元,村集体收入4万元; 2009年社会总产值达3389.38万元,人均收入6160元,村集体收入4.63万元。   下郎供销社成立于50年代,2000年撤销。原房屋现被私人购买,经营小百货店。   2007年下郎村成立了灵潭藻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2008年12月获温州市扶贫老区工作办公室颁发的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强村“来料加工专业村”称号。   交通水电通讯5   70年代在田岙修建水库,至今上郎自然村一直饮用此水库作为生活用水,期间在1978年修缮过一次。其他各自然村都饮用井水。下郎滩头有一处码头,建于80年代,主要作为渔轮停靠及货物装卸。90年代初开始通车,2002年公交线路开始运营,下郎分下郎后山、下郎村部两个站点。2008年下郎滩头至南北公路接线机耕路正式开通。该村民间道路硬化达90%。各自然村的路灯已全部亮化,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均达95%以上。   学校6   下郎村小学建于90年代初,于1996年与汪头小学合并为称为曙光小学(曙光小学建于1994年,1996年竣工)。位于郎背与郎等村的交界处,学校共两层10间,水泥结构。有6间教室、2间办公室、一间宿舍、一间厨房,教学楼和操场总面积为850平米,1996年停办,当年改为曙光幼儿园(曙光幼儿园:1994年开办,起初租用在郎背的一间民房,后搬入曙光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驻军情况7   下郎村驻军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撤军。驻军部队为一个排,白天在郎背顶巡逻等其他活动,晚上回山尖就寝。在郎背有多处防空洞,深8米,宽2米,如今已被填埋。   

桐岙村

  村民主要以滩涂养殖为主,其中紫菜养殖户150多户,养殖面积1996亩;蛏苗养殖户20多户,养殖面积400亩;贝壳1870亩;另有沿岸小作业船只16艘,矮网120座,其它放笼等1200座。村内自然环境良好,三面靠山,一面向海,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村子外围树木丛生,有葱郁的山体植被和绚丽的海景,景色秀美。-  

同兴村

  同兴村基本情况   同兴村是全乡最小的行政村,全村有三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组成,总占地面积1210亩,其中山地面积1155亩,耕地面积55亩,共有户数234户,人口791人,男女劳力524人,其中男劳力271人,女劳力253。渔业劳力278人(其中捕捞15人、养殖263人),其他行业246人,劳力输出221人,现有村脱产干部3人,支委委员2名,高中文化程度1人,大专2人,村委会5人,其中两委兼职1人,两委成员中党员占42.8%,全村现有党员20名,大专1名,高中7名,初中3名,小学9名。党员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1名,30周岁以上4名,40—50周岁以上12名,60周岁以上4名,平均年龄为50岁,最高90岁,最小26岁,外出党员3名,预备党员1名,发展对象2名,后备干部6名,村民代表33人,各配套组织齐全。   全村产业结构小作业船只10只,鳗苗50只,养殖面积2729亩,其中紫菜养殖面积1789亩,羊栖菜养殖520亩,鼠尾藻420亩,村办紫菜育苗基地2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可培育紫菜种苗1200亩以上 ,村办海产品加工基地一家,创办一家繁荣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   随着新渔村建设步伐,社会经济体现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村各行各业稳步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通信设备更新,电视入户率、码头、停车场、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以及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全村呈现出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   上年度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079.25万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3.67%,人均收入72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1%,村集体收入4.38万元。同时三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风气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逐步形成,依法治村工作不断深入人心,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一个向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布袋岙村

  布袋岙村概况   布袋岙村位于霓屿乡中心地段,是乡政府所在地,属霓屿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铁锹岙、布袋岙、西岙、跑儿头、山背、百步峻6个自然村组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全村总面积2744亩,其中:耕地面积241.39亩,山林面积1620亩,其他面积882.61亩。全村共有477户,常住人口1783人,男女劳力1073人(男劳动力570人,女劳动力503人),其中捕捞人口155人,养殖410人,手工业28人,建筑业19人,交通运输业8人,服务业214人。有13个村民小组,村两委8人,其中以支委5人(1人兼职),村委4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占37.5%,初中文化占62.5%,妇女占25%,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1.75岁。全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7人,其中预备党员1名,平均年龄46.7岁。建党对象2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后备干部8名,村民代表41名,村级配套组织健全。   布袋岙村以紫菜养殖为主,渔业捕捞为辅,全村共养殖面积10998亩,其中:紫菜插杆养殖2704亩,紫菜苗种6840亩,海苔养殖1200亩,蛏苗养殖254亩,矮网70座,沿岸小作业27只,中缯3个单位。商店19家,酒店2家,农贸市场1家,货运输车辆4辆。   至2006年被市级评为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市级生态村、市级村庄政治合格村、市级绿化示范村、省级行政村档案室、县级五好党支部、县级民主法制合格村、渔业先进工作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县级卫生村、县级文明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达标村等荣誉称号。   

石子岙村

  石子岙村2004年被评为县级卫生村。2006年度通过市级际村庄整治考核验收。2007年度通过市级生态村考核验收。2008年度通过市级卫生村考核验收。通过这些考核验收,更新了衰败的村落肌体,改善了生活环境、增强活力,促进村落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村内自然环境良好,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三面靠山,东南面临大海,村子外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葱郁的山体植被和徇丽的海景营造出秀美的山水风光,整个村庄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村内主要道路已实现硬化,对外交通道路为六米,连接洞头环岛公路,沿街布置了垃圾桶,主路两旁已安装了路灯,村庄规划布局结合村庄选址的风水学思想,总体布局与之相呼应,挖掘风水学中科学合理之处,保护村庄“山环水艳”的格局。  


布袋岙村特产大全




布袋岙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