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洞头区 >> 大门镇 >> 东屿村

东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屿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屿村简介

  东屿村位于浙江省洞头县大门镇北面,三面环海,西邻小门村,北接中油华电公司。下辖二个自然村,总人口321人,99户,常住人口120人,劳动力156人。耕地面积140亩,滩涂、山地面积830亩。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屿村两委把握住中油沥青厂和华电能源有限公司落户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完善村级软硬件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渔农民的生活与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改善与提高。2006年,实现人均收入万元。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新建了村级办公楼,为村级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提供方便。修建了两个公共厕所,改善了周围环境质量。修建了800多立方米的坑道井,村民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软件方面主要是完善村级党建、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计生、禁毒、整非等文件资料。东屿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大门镇各村(居)的领头雁,村两委班子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322101 325000 -- 查看 东屿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黄岙社区

  黄岙社区位于洞头区大门镇中部、集镇片区,单季稻的主要产区,也是油菜花观赏的最佳区域,拥有石和尚、小荆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办公场所设在甲山村。2011年4月成立黄岙社区,由岙面、岙底、甲山、朝阳、大溪、兰湖洞、长沙、小荆、大荆、乌仙头10个村居(社区)组成。  

大门社区

  大门社区位于洞头区大门镇西部,包含小门岛,拥有马岙潭自然景观,石化临港产业集群,辖区内有小门大桥和大门大桥,办公场所设在仁前途村。2011年4月成立大门社区,由仁前途、营盘基、东屿、小门、杨梅田、寨楼、豆岩、美岙8个村居组成。  

兰湖洞社区

  大门镇兰湖洞居位于大门镇集镇范围内,东邻大溪居,西靠近新二中与长沙村相隔,全居共有4个自然村,拥有户籍人口1388人,353户,常住人口998人,劳动力878人,正式党员20人,耕地面积(包括水田)587亩,其中蔬菜基地15亩,海水养殖35亩。石材加工厂1家,小型砖厂1家。本居主要以农业种植,海水养殖为支柱产业,花岗岩加工,砂矿资源最为优势。从2000年起先后荣获县“五好”村党支部和文明村居称号,2005年7月兰湖洞居与温州市新华书店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本居加大力度对居容居貌进行整治,修建了健身广场2处,卫生公厕、垃圾归位点等设施,对全居的道路进行砼路面改建,居内各处通道和转角进行绿化美化。此外,还新修缮了居办公楼,建设了居民学校和居民图书阅览室。同时还修建了抗洪排水渠700多米,新建1000多立方容量的蓄水池1座,新装路灯45盏。上半年本居加大力度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先后投入12余万元与第二自来水厂的管网接管,使村居吃上健康安全的自来水,为二星级文明镇和文明县城的创建添砖加瓦,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文明文化素质和生态意识,兰湖洞居处处呈现出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朝阳社区

  朝阳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大门镇中心区域,是大门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是大门镇跨越发展的对外窗口,由朝阳片区、富民片区、振兴片区三个片区组成,现常住为913户,户籍人口 2317人,常住人口2916人,总劳动力1587人,其中,男劳动力927人,女劳动力660人,外出打工950人,两委成员10名组成。正式党员47名,其中,长期外出18名,居民代表37名,养殖紫菜、羊栖菜4户,两委班子团结,不断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配套组织健全。   原沙岩居民区以驻地街道得名。解放初与大溪建成为黄岙乡第八村,1961年成立调整规模时成立为黄岙人民公社农场大队,1981年改称为大溪大队。1984年,政社分社时改为黄岙乡大溪行政村,1985年省批准黄岙乡为建制镇后,从大溪村析出建为沙岩居民区。1992年5月属大门镇。东起朝阳路口,西至大溪溪坑东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设此,主要商业区。 沙岩自然村,因村后多岩石,且石质极松散,故名。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黄大岙图记载该地为沙岩。以农业为主。大门边防派出所、财税所、邮电支局、影剧院、文化站、种子站、农行办事处、供销社门市部门设此。朝阳居民区以驻地街道得名。1985年省批准黄岙乡为建制镇后,由新建住宅区(朝阳新村1985年开建)与从兰湖洞行政划出的横山片村合建。因有三个自然村成一线,横山脉而建,总称横山,按方位分中、东、西横山自然村。交通、水电、通讯、简介 1959年国庆节,黄岙发电厂于沙岩村建成投产,夜间发电3-5个小时,仅供沙岩、兰湖洞村群众照明。   朝阳社区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活跃着两支队伍,她们就是“老人夕阳-愿队”及妇女“中年健身队伍”。每逢过年过节或是下村演出,都离不开她们矫健的身姿,她们不仅是朝阳居的骄傲,也是大门镇文化标兵。2008年度被评为县优秀学习型村居;2006年度被评为县计划生育居民自治达标村;2005、2007年度被评为党建工作先进集体;2004-2005年度被评为先进基层妇女组织;2004年度被评为县卫生村;2007年度荣获温州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组织建设知识竞赛集体优胜奖;2002年度被评为县示范调委会;2006年度被评为县绿色社区;2003年度荣获县防控制村民自治方案评比二等奖;2009年度被评为温州市文化示范村、温州市和谐社区、温州市卫生居、县民主法制示范居、县计生宣传示范居;2008年度被评为县绿化示范村、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洞头县新渔村“六六八”示范工程建设合格村。   2008年3月,朝阳居委员会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居委会正式更名为社区   

浪潭社区

  浪潭社区位于洞头区大门镇东侧,生态环境优美,村落依山而建,居民傍水而居,拥有乌龟岩、猴子观景岩等自然景观、也拥有狮子山生态主题公园、潭头村休闲长廊等人文景观,办公场所设在西浪村。浪潭原以乡命名,于2011年4月成立浪潭社区,由观音礁、潭头、西浪、东浪、石浦、枫树坑、沙岙7个村居组成。  

美岙村

  美岙村位于洞头县大门岛西北麓,由滩头、当中、门前3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581人,面积1.14平方公里,距大门集镇约7公里。该村背山面海,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北与玉环县大麦屿隔海相望,西与花岗岩基地寨楼村、羊栖菜之乡豆岩毗邻而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村以定置张网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共有渔船90余艘,从事渔业生产100条,是洞头县的重点渔业村。   村内的马岙潭度假区东临大海,南靠大山,北邻大门镇环岛沿线公路,地势依山傍水,面积14557平方米   

小门村

  小门村位于浙江省洞头县大门镇小门岛,村占地面积4468亩,其中耕地面积354亩,林地面积1619亩,全村有585户,总人口2158,劳动力148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437多万元,小门村在镇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道路逐渐宽广,人们和睦相处,环境越发优美。小门岛与大门岛两岛相距0.8公里,隔海相望,今已建大桥相连。小门岛是温州石化中转储运基地,目前国内功能最齐全的石化基地之一  

大荆村

  大荆村村情简介   大荆村位于洞头县大门镇的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环山面海,村庄整齐,人口集中,全村总人口964人,260户,常住人口650人,劳动力560人,耕地面积248.5亩,水果林100多亩。村两委人员5名,正式党员18人,大学生村务助理员一名。几年来,大荆村坚持“发展促和谐、民主推和谐、公正求和谐、管理摸和谐、稳定保和谐、文化育和谐”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扎实工作,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寨楼村

  大门镇寨楼村,座落于瓯江口北水道上的大门岛北面半山腰的山麓,全村由东沙、东厂、东边、寨楼四个自然村组成,地形主要是丘陵和山地。距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东连本镇马岙潭景区,西邻羊栖菜之乡豆岩村。环岛公路紧连各自然村,水、陆交通较为方便。本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山面海,村庄整洁。现存人文景观多处,还有受县文物保护的古城墙遗址,张家照壁等。   全村共有223户,人口736,其中:农业人口681人,农村劳动力456人,占农业人口的67%,村辖面积1.04平方公里。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年总收入仅1万余元,经济一直相对较为落后。本村花岗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可采储量占全县花岗岩资源可采储量的约三分之一。由于地处海岛边缘山区,有效耕地面积较少,总耕地面积仅有195.5亩,林地538亩,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林木资源以松树为主,经济效益不高。   2007年,全村社会总产值75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17.2万元,农业产值9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68元;到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780.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40万元,农业产值9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38元;工业主要依托本地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全村从事花岗岩开采加工的劳动力达50余人,平均每劳动力收入有3万余元。羊栖菜养殖面积有800余亩,养民年人收入约1.5万元。还有部分村民从事海运业、渔业捕捞、农业种植等。农业种植以种植马铃薯、油菜、番薯为主,小部分村民从事生猪、土鸡、土鸭等养殖,经济效益普遍较低。   

岙底村

  岙底村三面环山,面对瓯江口,总人口1275人,401户,7个自然村,男女劳动力914人,长期外出务工443人。一产家庭经营户441人,人均收入4210员,全村耕地面积419亩,山林面积1814亩。大棚种植30亩。   本村建有光明水库、县第二自来水厂。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全村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第一产业,外出经商,劳务输出等。  岙底村与美岙村、小门村、大荆村、寨楼村、东屿村、朝阳社区、杨梅田村、仁前途村、大溪村、潭头村、乌仙头村、浪潭社区、长沙村、豆岩村、兰湖洞社区、西浪村、东浪村、石浦村、小荆村、大门社区、黄岙社区、枫树坑村相邻。  

东屿村

  东屿村位于浙江省洞头县大门镇北面,三面环海,西邻小门村,北接中油华电公司。下辖二个自然村,总人口321人,99户,常住人口120人,劳动力156人。耕地面积140亩,滩涂、山地面积830亩。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屿村两委把握住中油沥青厂和华电能源有限公司落户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完善村级软硬件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渔农民的生活与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改善与提高。2006年,实现人均收入万元。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新建了村级办公楼,为村级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提供方便。修建了两个公共厕所,改善了周围环境质量。修建了800多立方米的坑道井,村民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软件方面主要是完善村级党建、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计生、禁毒、整非等文件资料。东屿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大门镇各村(居)的领头雁,村两委班子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杨梅田村

  杨梅田村坐落于浙江省洞头县大门镇西北面的半山腰上,居住位置高于海拔130米,现有5个自然村,总面积1729亩,其中林地面积1544亩,是大门镇占有林地面积最大的一个村,耕地157.4亩,水田27.6亩,全村共204户,644人,常住人口358,本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现有12.5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一座。  

仁前途村

  仁前途村位于大门镇西侧,与营盘基村相邻,有着大量的山地和滩涂资源。全村总面积1.46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223户,总人口740人,耕地面积180亩,总劳动力544人,林地面积1285亩。2006年全村社会经济总产值1273.5万元,固定资产138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4.7万元,人均收入4200元。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近海滩涂养殖业为主,以特种禽养殖为辅,劳动力主要以海上运输业为主。是小门大桥的东端起点,大桥接线公路穿村而过,是大门岛将来通往大陆的桥头堡。   仁前途村的新农村建设,既为村镇建设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又为全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命名为“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仁前途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村先后获县“五星党支部”、县“五佳党员活动室”、县“村民自治模范村”、县“渔业养殖先进村”、县“信用村”、县“计划生育模范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知识教育合格村”、镇“山林防火先进村”等荣誉。仁前途村在二个主要中心自然村建设了二处村民文体活动小广场,村民的精神生活、文体活动不仅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时代特色。近几年来,仁前途村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仁前途村两委将以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带领全村人民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再展鸿途,再创辉煌。   

大溪村

  1方位   大溪居地处大门岛集镇中心,东邻朝阳居,西侧是兰湖洞居,是大门镇机关站所部门集骤地,南朝碧海的黄大峡水道,能通行20多万吨级巨轮,北靠山林,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辖区地域面积105.8公顷,其中耕地154亩,林地368亩。主要农作物为种薯、水稻。   2村名沿革   以驻地大溪得名。解放初建为黄岙乡第八村,1961年成立调整规模时成立黄岙人民公社农场大队,1981年改称大溪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为黄岙乡大溪行政村;1985年省批准黄岙乡为建制镇后,划出沙岩,建为大溪居民区。   

潭头村

  潭头村,位于温州地区最大的岛——大门岛的东南面,面积0.65平方公里,人口800人,户数228户,由五个自然村组成;潭头村背山面海,港湾优良,历年来是大门岛客、货运中心,造船基地,经济富有活力。   我村民居集中,布局有致,村庄整洁,后背山清水秀,腹地纵深,是村自然森林公园。我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有“金鸡报晓亭”望海廊亭和休闲广场,篮球场;我村重视村庄、庭院绿化、美化。镇环岛公路穿村而过,公路两旁绿树成荫、生面央然。我村还有多处山、石、滩自然景观,有著名的猴子岩和大沙岙沙滩,可供游人观赏旅游。   

乌仙头村

     乌仙头村地处大门岛西部,东临海,左靠大荆村,右靠营盘基村,辖下乌仙头、上乌仙头,外厂基3个自然村,村以辖有上下乌仙头得名,村委会驻地1994年迁入上乌仙办公楼办公,全村总人口715人,土地总面积1249亩,其中耕地113亩,林地643亩,其它493亩。   解放初期改为大荆乡富华社,1961年调整规模时成立黄岙人民公社乌仙头大队,1984年改社分设时建为黄岙乡乌仙头行政村。1985年9月起属黄岙镇,1992年5月起属大门镇。   下乌仙自然村,相传,昔日村边山呗的山岩上,常有乌鸦栖息,故称“乌山头”,后衍为乌仙头,后因人丁繁衍,村庄扩大,本地的下方取名下乌仙头,而上方则称上乌仙头。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黄大岙图记载该地为乌岩咀。   外厂基自然村,相传早年这里为搭厂(草棚)地基,且临海边,故名。环下乌仙海边有风景秀丽的酒坛岩、双重岩和布兰岩,都有神话传说,乌仙头咀建有16米多高的航标:上乌仙有百年古樟一株。乌仙头建有围塘一条,堤长403米,围垦面积200亩,前有23亩晒塘。现今全部改养对虾:此围塘于1963年3月开工,1992年10月完工;乌仙头村主要姓氏有朱、陈、尤、张、王、吴、林居多,信仰于佛教、基督教、上下乌仙有杨府庙各一个。   乌仙头村现有人口715人,主要收入于长途运输业、在外办商、农业生产、养殖收入。   乌仙头村现建有简易码头一座,目前是大门镇连接大陆的主要进出港口,水泥路硬化到村每个角落,90年建有休闲场三个,公厕三个,和94年建立私营企业一家玻璃配送中心。   乌仙头村是大门镇今后发展最有潜力村之一,因有较好沿线开发的机遇,同时有很好的海岸线和天然的海港通上世界各地,乌仙头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海上运输村,有从较好围塘和优良的港口,确实发展海上运输和物流中心,同时是一个后有绿山、前有碧河、视野扩宽、空气新鲜、夜晚清静、自然生态美丽花草、天然礁石,是一个观海休闲养身的好地方。距市区快艇1小时,距乐清黄华半小时,是温州、乐清通向海外海上交通要道   

长沙村

  一、基本情况:长沙村位于大门镇集镇西首,靠山面海,环岛公路贯穿村境,地理区域优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村庄改造变迁以公路沿线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楔点,形成村民集中群居的整体格局。全村辖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9亩,山林676亩。全村总人口661人,186户,辖4个自然村,总劳力477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296人,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外出务工等二、三产业。本村域内拥有大门镇羊栖菜生产的龙头企业县裕康食品有限公司,零星花岗岩加工厂。村党支部有党员1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基层配套组织机构健全、密切、精诚团结。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8.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4148元。我村还先后被评为“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县级生态村”,“县级村民自治模范村”和“大门镇计生工作进步村居”等。 1、在村庄主要路段增设部分路灯,安装路灯,以改善村容村貌; 2、开展公路两旁绿化美化工作,把沿公路周围闲置的空地修建花坛、植树种草; 3、净化环境,拆除违章建筑,新建垃圾点3处1,聘任村级保洁员1人,村庄净化收效明显; 4、修建村办公楼和村老协活动场所,建设村民文体场所1处并安装了健身器材。   三、新农村建设重点公益项目建设:村两委积极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在村庄道路硬化上下功夫,多方筹措修造通自然村水泥路,使全村村庄道路基本达到硬化。   四、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在大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长沙村获得了以下荣誉:2001年度我村党员活动室被评为“五佳党员活动室”   

豆岩村

  豆岩村,又名豆腐岩村。早年人们所说观音礁观音不上天,豆腐岩豆腐卖不烟;指的就是该村。它坐落于浙江省洞头县大门岛大门镇西北面,东、北方向与该镇仁前途、杨梅田村为邻,西与该镇寨楼村相望,全村陆域面积1719亩,耕地面积121亩,户数402户,常住人口1367人,劳动力625人,其中从市海水养殖业的农户达153户。2007年全村羊栖菜养殖总面积达1856亩,总产值达1185万元。豆岩村在2000-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温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羊栖菜养殖示范基地及省“双学双比”帼国建功基地。     豆岩村是大门镇西北片的中心村落,近年来镇党委、大门镇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23560万元,人均收入达3000元,总投资278万元豆岩标准塘工程于2007年5月份竣工;近年来该村还先后对豆岩村饮用水矿道井进行扩容1500m3,改造完善全村生活饮用水供水管网,对村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设立垃圾桶75只,修建渔用小码头一处及用于小型养殖船只避风的渔用避风港一处,总投入资金达78万元。以上设施的先后建成大大改观了本村的村容村貌,促进了本村各方面的发展。   

西浪村

  西浪村位于大门镇东侧,是原浪潭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由7个自然村组成,地域广阔。东邻大门镇东浪村,北接石浦村,西面与潭头村相连,南面与青山岛相望,国际青山锚地和大门镇海底电缆在此经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村共326户,总人口1113人,其中有在家劳动力601人,正式党员22名,村民代表31名。全村以农业种植业、花岗岩采矿业、羊栖菜养殖和加工为主要经济来源,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70.6万元,其中工业为426.8万元,农业112.6万元。   几年来,村两委利用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六六八”工程建设和村庄整治为载体,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通村公路硬化6.5公里,村内道路硬化3.4公里,建有卫生公厕3个,文化广场1个,卫生诊所1个,休闲凉亭2个,停车站1个。对村内道路两旁进行绿化美化,对排洪沟等卫生死角进行整治,投入巨资建造村民钦水工程,村内家家户户通电、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广播,移动通讯实现全村覆盖。有渔业码头1座,羊栖菜加工厂2座,解决渔农民就业156人。村内有党员会议室、阅览室,配备了电教设备,制定了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党员和村民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村内有电脑室,设有现代远程教育。   西浪村村级配套组织健全,设有共青团、妇联、老人协会等,村两委工作得力,各项事业都有所进步,卫生、计生、禁毒、综治、绿化美化等工作全面推进。  

东浪村

  1方位   东浪村位于大门岛东部,东邻观音礁村,北接石浦村,南面与青山岛相望。   2村名沿革   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政为浪潭乡第三村,1961年调整规模时成立浪潭乡人民公社东浪大队,1984年改为浪潭乡东浪村行政村,1992年5月撤拼大门镇改为大门镇改为大门镇东浪村,本村有4个村民小组,以农业为主。   3地理自然古迹   东浪村东面牛头劲、塌山、猴头岩等自然景点落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全村总面积103.8亩,其中耕地面积220亩,林地520亩,农户131户,总人口481人,有一座船舶修造厂(修造能力5000吨)。   4建路   1989年西浪至东浪简易公路一条长1.3公里,宽3.5米,需资金10万余元,那时候村集体资金薄弱,上级拨款6万余元,自筹资金4万余元,每个村民投工建路。   5主要宗教风俗   东浪村人讲温州话,姓氏有陈、黄、王、叶、吴、刘、张,东浪村建有一座杨府高,大部分家庭信-,逢年过节都要拜佛,年代已久。   6经济收入来源   东浪村1984年有123户,520人,2009年户籍人口139户,481人,原以农业、渔业为主,农业多种植蕃薯、豆类、油菜。上世纪70世代,村渔业已散,渔民转业或到异乡雇佣,80年代至2009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居多。   7交通水电通讯   20年以前,村民是从西浪翻山越岭到东浪村,1989年修筑了一条公路,从西浪到东浪,2005年康庄工程水泥路硬化,至今坐公交不便。   1987年才通上电,2004年通有线电视。   2008年以前村民都是饮用井水,至去年建矿井,通上自来水。   8村委简介   东浪村1个党支部,正式党员12名。   9其他新事物   解放以来,村两委都是租民房办公,1979年办公楼一间20m2和两间教室在一起,2003年建成办公楼二层,建筑面积104m2。   2006年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005年公厕两座,活动健身场1个,老人活动室1座。   1方位   东浪村位于大门岛东部,东邻观音礁村,北接石浦村,南面与青山岛相望。   2村名沿革   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政为浪潭乡第三村,1961年调整规模时成立浪潭乡人民公社东浪大队,1984年改为浪潭乡东浪村行政村,1992年5月撤拼大门镇改为大门镇改为大门镇东浪村,本村有4个村民小组,以农业为主。   3地理自然古迹   东浪村东面牛头劲、塌山、猴头岩等自然景点落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全村总面积103.8亩,其中耕地面积220亩,林地520亩,农户131户,总人口481人,有一座船舶修造厂(修造能力5000吨)。   4建路   1989年西浪至东浪简易公路一条长1.3公里,宽3.5米,需资金10万余元,那时候村集体资金薄弱,上级拨款6万余元,自筹资金4万余元,每个村民投工建路。   5主要宗教风俗   东浪村人讲温州话,姓氏有陈、黄、王、叶、吴、刘、张,东浪村建有一座杨府高,大部分家庭信-,逢年过节都要拜佛,年代已久。   6经济收入来源   东浪村1984年有123户,520人,2009年户籍人口139户,481人,原以农业、渔业为主,农业多种植蕃薯、豆类、油菜。上世纪70世代,村渔业已散,渔民转业或到异乡雇佣,80年代至2009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居多。   7交通水电通讯   20年以前,村民是从西浪翻山越岭到东浪村,1989年修筑了一条公路,从西浪到东浪,2005年康庄工程水泥路硬化,至今坐公交不便。   1987年才通上电,2004年通有线电视。   2008年以前村民都是饮用井水,至去年建矿井,通上自来水。   8村委简介   东浪村1个党支部,正式党员12名。   9其他新事物   解放以来,村两委都是租民房办公,1979年办公楼一间20m2和两间教室在一起,2003年建成办公楼二层,建筑面积104m2。   2006年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005年公厕两座,活动健身场1个,老人活动室1座。   

石浦村

  石浦村位于大门镇东北面,东邻枫树坑村,北邻沙岙村,南边分别为东浪、西浪村。环岛公路从村中央通过,全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882人,总户数265户,总劳动力622人。全村耕地面积497亩,山地面积785亩。  石浦村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全村正式党员16名,村两委人员5名。本村坐北朝南,整个村庄地形呈半月型,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1995年大门镇中小学撤扩并后,石浦由于没有小学,大量家长随子女入学而纷纷到集镇租住,同时大量青壮年为谋生而举家外迁,造成石浦大量肥沃的土地被长期抛荒。面对不利局面,村两委不等不靠。经村两委及上级有关科技部门实地考察后,决定利用石浦村大量肥沃的闲置土地种植水果及西瓜、草莓、紫地瓜等农作物。特别是西瓜与草莓种植,村集体与村民都从中得到了实惠。石浦村每年出售西瓜总产量达3万余斤,能为每户农家带来1万多元的纯收入,出售草莓达2万余斤,能为每户带来1.5万余元的纯收入。村民脱贫了,村集体有收入了,人气也渐旺了。外出人员回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高了。村两委也积极致力于完善村级软硬建设,对两委办公室进行了自备等,为村办公室配备了电脑等等,同时两委也逐步完善村级党建、计生、综治、禁毒等相关资料与积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总之,石浦村已慢慢走出人员外迁、资金缺乏、村民就业困难等不利局面。全村上下将坚持不懈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小荆村

  小荆村﹝原名小荆大队﹞建立于1960年8月,1984年6月更名为小荆村,共辖三个自然村,总人口810人、243户,村庄地处大门岛西南侧的烟墩岗下, 距大门镇3公里处,村落依山而建,背山面海,与霓屿岛隔海相望,环岛公路贯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小荆村级组织健全,班子团结,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强,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温州市生态村、温州市农家乐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小荆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开展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村庄建设,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并以规划为基准,结合区域功能,突出地方特色,以小荆山省级景区景点为依托,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沟渠3条,停车场1650㎡、村主干道和景点两旁绿化带共4000米,亮化路灯和护拦灯748盏,古城墙600米,300㎡健身活动场2个,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美丽村庄的建设内涵与发展空间。小荆村把环境保洁和生态保护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旅游的重中之重,全村共有垃圾收集桶70只,建成垃圾收集点7个,雇用保洁人员3名,并落实工作责任管理制度,垃圾做到日清日运,实行户集、村运、镇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新建40㎡的生态宣传长廊一个,完成改水243户、改厕5座,配套有80 m3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260㎡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各一个。对村办公楼前荒地2150㎡进行以“园林式”绿化重点改建,假山、小桥流水、种植多品种的月季花木和草坪,体现出小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点,创立有利于群众健康生活的优美环境,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保障了群众健康生活的优美环境,使小荆村整个环境建设步入了一个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小荆山景区是洞头县省级名胜景点,景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石-错,风光旖旎,小荆村充分依托景区资源优势,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着重在旅游设施配套,休闲小品,景观亮点方面做文章,对3000米森林公园绿道进行以“园林式”绿化重点改建,原入村口比较单一,小荆村投入50万元,建成2820㎡景观休闲广场一个,通过将入村口进行大幅度的改造,绿化种植、广场石材铺装、人工景墙、石头驳坎、水车等,加上灯光水电的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品景点,使之能为小荆村新的亮点,从而提升景点整体品质,更好地体现出小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点,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把小荆村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枫树坑村

  一、基本情况。枫树坑村位于洞头县大门镇以东。东邻观音礁村,南接东浪、石浦两村,北屏沙岙村,全县第二大水库枫树坑水库位于本村境内。全村土地总面积138.3公顷,耕地面积236亩,其中水田86亩、旱地152亩,生态公益林1034亩。共辖6个自然村。全村现有135户495人,劳动力340人,村党支部有党员18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全村经济来源于工业、手工业、种植业、家庭副业、劳务输出为主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2007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72.2万元,比上年增长3.2%;农民人均收入3450元。我村还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县级“计划生育合格村”和省级“优秀调解室”。在2007年被评为“县级生态村”的同时今年又申请列入“市级生态村”和“668”示范工程创建。   1、加固整治排水沟300米;   2、在村庄主要路段增设部分路灯,安装路灯。改善村容村貌;   3、开展公路两旁绿化美化工作,把沿公路周围闲置的空地修建花坛、植树种草,现全村森林覆盖率及绿化率达到80%以上;   4、净化环境,拆除违章建筑,清理鸡舍垃圾,新建垃圾点3处,卫生公厕1座,聘任村级保洁员2人,村庄净化收效明显;   


东屿村特产大全




东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