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村概况
新三村位于青街乡青街社区,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耕地370多亩,193户,总人口781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42元。近两年,把创建市级卫生村活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从道路整洁、公共卫生入手,加强爱卫知识宣传,开展各种卫生活动,成效明显,全村卫生环境得到很大改变,村民生活品质得到较高改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326214 | 325407 | -- | 查看 新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睦源社区 |
青街畲族乡睦源社区于2012年成立,社区位于青街畲族乡东部,与顺溪,南雁和水头接壤,以“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积淀深厚、毛竹远近闻名”著称,享有“竹海畲乡、生态家园”的美誉,为南雁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睦源社区下辖睦源、东坑、垟心、九岱、太申等五个行政村,总面积12.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8多亩,山林面积1.56万亩,其中竹林面积6138多亩。睦源社区总人口573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6人。 睦源社区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生态社区,地处山间盆地,四面环山、三溪汇聚、茂林修竹、风景如画,山、水和竹林构成了青街睦源社区基本的自然风貌。古宅,古廊桥、古碇步、古河埠等遗存,为这里的青山绿水平添了浓厚人文气息。其中池氏大屋有近300年的历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池氏大屋以木刻花雕著名,无木不雕,被专家誉为“堪与北京四合院、徽州古民居和苏州园林相提并论”的“明清时期民间木雕工艺美术馆”;睦源古廊桥以其独特造型被载入世界廊桥名录,古人诗云“四面环水,三水汇源,白石望月,玉带盘腰”。 睦源社区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幸福社区。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睦源社区集中精力抓发展,全力以赴促和谐,紧扣“竹海畲乡”特色,强化畲族特色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畲族民歌、民族婚俗、三月三节日等民族风俗。同时也成功打造了东坑漂流、瓯柑采摘等特色品牌,走上了民族风情旅游和特色农产开发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为青街全乡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青街社区 |
青街社区位于青街畲族乡南部,与苍南交接。下辖青街、十五亩、王神洞、南网、朱山、新三等六个行政村,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5350人,其中畲族人口1085人。社区现有办公、活动用房1500平方米,服务功能健全,为居民提供可优雅的工作、娱乐、休闲、学习、锻炼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我们社区正以蓬勃的朝气、与时俱进的精神,朝着建设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的方向不断努力。 近年来,在市、县、乡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上级文化部门直接指导与帮助下,社区围绕以“社区文化特色为抓手、打造社区文化新亮点”为核心工作,科学引领社区各支文化团队,推进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逐步形成以社区居委会为龙头,辖区共建单位为骨干,村居为基础的群众性文化网络格局。社区结合辖区实际,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性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了辖区居民的文体生活,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和谐、健康的发展。 青街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是按照“一办两室一窗口”设立起来的。其中“一办”是指一个综治办;“两室”是指警务室和检务室;“一窗口”是指便民服务窗口。我们在窗口设置六个区,分别是综合治理、党员服务、计生卫生、劳动保障、民政事务、农业和综合咨询。 |
睦源村 |
睦源村基本情况 睦源村位于平阳县青街畲族乡睦源社区,辖区2.8平方公里,全村552户,户籍人口2210人,党员50人,预备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耕地面积554亩,人均收入6198元。 2011年以来,睦源村积极响应县、乡提出的创建卫生村的工作号召,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群众热情参与,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全力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新建日处理量为70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垃圾屋等卫生配套设施,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实现村容村貌美化绿化和群众的文体生活多样化。 |
南网村 |
南网村概况 南网村地处青街畲族乡西部半山区,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288户,1212人,其中有劳动力625人,外出人口约327人,拥有耕地面积386亩,其中水田172亩,山林面积2651亩。近几年来,经过村两委干部及村民的共同努力,南网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村内主干道硬化100%,自来水入户率100%,用电普及率100%,2008年底被评为市级村庄整治示范村,2011年创建为市级生态村。 |
太申村 |
太申村概况 太申村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全村共有130户,总人口620人,耕地面积125亩。先后获得了以下荣誉:2005获县抗台先进党支部、2007年被县委评为县级文明村、2008年被县级先进基层党支部。村两委有村书记信奇,村主任李信酒,支部委员李信孔、李信旺,村委委员李培忠、王爱云等六位同志兼任。共有21名党员,其中有一名预备党员。低保户共有4户、6人,五保户共有2户、2人,参加居民养老保险90多人,参加医疗保险471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 |
东坑村 |
东坑村概况 东坑村为青街畲族乡辖下行政村,位于平阳县西南部,坐落于青街乡的东南方向,距平阳县城60多公里,下辖三个自然村,350户,总人口1467人,全村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9.2亩,山林面积3111亩。 |
新三村 |
新三村概况 新三村位于青街乡青街社区,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耕地370多亩,193户,总人口781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42元。近两年,把创建市级卫生村活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从道路整洁、公共卫生入手,加强爱卫知识宣传,开展各种卫生活动,成效明显,全村卫生环境得到很大改变,村民生活品质得到较高改善。 |
九岱村 |
九岱村基本情况 九岱村地处青街畲族乡西部半山区,由九岱、深湾、黄家坑、国宋、泥山等五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214户,893人,其中有劳动力566人,外出人口约316人,拥有耕地面积373亩,其中水田168亩,山林面积2651亩,其中毛竹林851亩,是浙江省第二大、温州市第一大的少数民族村。全村现有党员24名,其中解放前入党1名,经过村两委干部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九岱村现有办公场所168平方米,村内主干道硬化100%,自来水入户率100%,用电普及率100%,2008年底被评为市级村庄整治示范村,2009年创建为市级生态村,2011年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 |
朱山村 |
朱山村概况 朱山村位于平阳县青街乡,有4个自然村落,全村165户,户籍人口687人。由于情况特殊,山大人稀,加上群众卫生意识不强,村容村貌较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朱山村积极响应县里提出的创建卫生村的工作号召,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群众热情参与,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创建活动投入资金建设1处公厕,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心,3个水池,一个垃圾收集点,并按照村庄分布情况,配置垃圾桶、宣传栏等卫生配套设施,实现了人畜分离,村容村貌美化绿化,文体生活多样化。 |
王神洞村 |
王神洞村概况 王神洞村地处平阳县西南部山区,是典型的纯畲族村,隶属青街畲族乡。下辖3个自然村,现有116户,541人。拥有耕地面积190亩,山林面积1200亩。2013年,全村共整治脏乱差点13个,整治赤膊房59间,建成400多平方的畲族文化陈列馆、2000平方米的畲族文化广场、48米的畲族文化长廊、20间民宿,建成了具有畲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口牌坊,绘制完成畲族特色墙绘2300多平方,改造畲族特色房屋外立面78间共计15576平方米……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王神洞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获得了等荣誉。 |
垟心村 |
垟心村概况 垟心村地处青街畲族乡北部,由垟心、王山、王南坝等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251户,1021人,其中有劳动力621人,外出人口约316人,拥有耕地面积302亩,其中水田168亩,山林面积2651亩,其中毛竹林851亩。全村现有党员26名。经过村两委干部及村民的共同努力,垟心村现有办公场所120平方米,村内主干道硬化100%,自来水入户率100%,用电普及率100%。 |
十五亩村 |
十五亩村概况 村史由来: 十五亩村奠基始祖李允杰由曾太祖李员稽从福建省南安县吕洋八都迁徙至此,历任四代宗族鼎盛,但族大必分,因李氏宗族在(今十五亩)有林地亩许,始祖李允志独具慧眼识他觉得此地必有“拓疆”之前景,于清乾隆年间携其家眷五口分家,迁至十五亩,结茅舍蜗居。开垦荒地,伐木为田,历数十载奋斗,老天不负,终于让家境慢慢好转,他买山购地,计数十五,此地故名十五亩,沿用至今。 地理环境: 十五亩村位于平阳县西南面,南雁荡山以西,西南临苍南县玉苍山下,对峙白云山,三面环山,一涧清溪自玉苍山奔腾而下。两岸青山松青竹影,岩上山花翠翠红红,枝头百鸟争鸣。疑是仙居,胜似仙境。十五亩三面环山,山上万杆翠竹,摇曳碧浪,山下间缀梯田,稻花飘香。大小瀑布众多,景色宜人美不胜收。 建业拓展: 始祖李允历励精图治,人丁渐旺,自乾隆初年由亩许山地到民国早期人丁已达上百人,良田百亩。山林东起青街上会内垅头,南至苍南垟半岭,西临王神洞畲族村,北至半亩子与睦源村交界。良田有十五亩周围,老鸭窝,枫树湾,王神洞,龙脚潭,垟心诸地。房舍由原先的蜗居茅舍拓展为大房屋,大庵,形成初具规模的自然村落。清末民初年间族人李立厚学业有成,名冠乡里,后于青街兴办学堂为教学启蒙做出莫大贡献。李宗子孙李界忠于民国年曾任国民政府睦源(青街)乡长,利用身份之便,为我浙南游击队地下党提供物品以及掩护做出贡献。 南拳由来:旧社会人们多为白丁,遇顽颇多,氏族斗争频发,十五亩李氏宗族因贫困而常遭邻族欺凌,为申正义,当时李宗后生李立盾、李行化、李行拔立志拜师学武。曾拜五十丈武术名家黄石儿为师,勤学苦练,终功成。有一次李行化、李行拔把家乡特产运往河槽(今鳌江镇)销售,与当地恶霸发生争执而后动武,河槽三大恶霸集结数十人群殴李行化二人,二人凭借平生所学击败了恶霸,一时名声大噪。尔后李氏二人凭借精湛的武功,在鳌江开办竹行,为家乡毛竹销售做出贡献,也为自家赢得拓展奠定基础,更为李氏族赢得荣耀,十五亩族人受到李氏二人武学的熏陶,族裔弟子习武之气顿时在当地盛行,当时有李赵忠、陶忠、李和顺等诸多武学好手,在苍南、平阳各地收纳学生上百人,同时李和顺还担任了平阳县武术协会主席 文革期间,二派斗争激烈,当时李和顺师生四十余人被异派数百人围困与矾山中学,三天后水断粮绝在被逼无奈下,李和顺率先手持铁棍冲出校门,围困者皆呼“老虎出来了”围堵人员顿时散去,李和顺凭借武学成就的威名,挽救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为家族争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学,人才培养,十五亩村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子。 创业: 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村民走出家门,在商海博弈。他们没有经验,没有学历,通过他们的艰苦奋斗,勤奋好学,得到了许多工程施工经验。特别在煤矿生产施工具备丰富的知识跟实践经验,同时在煤矿行业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李克伟、李克边、李克海他们三位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并带动了大批村民参与到其中来,使得十五亩村经济集体上升。同时李克伟、李克海、李克边几人也为家乡造桥修路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村民交口称颂。 崇德: 原青街党委书记李法忠为十五亩岭脚大桥劳心劳力,岭脚大桥是通往外界必经之道。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涉水过溪,后设钉埠但逢雨天水急十分危险,尤其学生上下课及其不便,李法忠书记看到“村民常涉险道”,带头修建了十五亩大桥,为村民安全出行,功不可没。 |
青街村 |
青街乡青街村位于平阳县西南山区,素以“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积淀深厚、毛竹远近闻名”著称,曾于2006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村镇”。青街村畲汉混居的传统乡村聚落以及古街、古建空间风貌沉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丰富的古建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其0有保存完整的县保以上古民居5座、古廊桥1座(其中省保古民居座2座),拥有多处完整古宅古屋古巷,在经济快速发展伴生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全方位冲击下,仍具有浓厚的浙南古民居建筑群落风格,可追寻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而青街“木活字”印刷、漆器制作等省市非物质文化资源,为青街村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增添了许多古老的回忆!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