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河蒋村位于宜山镇南片,村域面积0.2073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44户,人口549人,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中划归宜山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327103 | 325000 | -- | 查看 前河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跳村 |
东跳村位于宜山镇西面。村域面积0.4814平方公里,全村户籍240,人口1016人,于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中划归宜山镇。 |
宜二村 |
宜二村地处苍南县古镇宜山镇中心区域,环境优美,村内河流交错,公路横贯,交通便利。上市、中市系商业中心区,楼房鳞次栉比,街道整齐。球山坐落东首,景观奇异,环境优美。北宋初称泥山,聚落位于山南,依山傍水。后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渐向山西南方向扩展,遂成今日村落布局。村民以陈、黄、林、吴等姓氏为多。村人除从事传统农业或摆摊设店外,以腈纶纺织业和长途贩运为村级经济二大支柱。宜二村原有834户,共3161人。1984年部分村民以自理口粮形式转为城镇户口后,1992年宜二村有464户,有1638人,耕地600亩。1992年宜二村总产值超亿元,人均收入1450元。全村共472户,1670人,耕地245亩,现有集体资产850万元,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500万元,集体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120元。 人文景观 球山位村东首,海拔53米,以其状如球而得名。山上绿树成荫。遥望似绿色大球滚动于江南原野,与金乡狮山遥遥相对,成金狮扑球的奇观,山面奇岩罗列,景物天然。从球山南首拾级而上,道路宽阔蜿蜒,曲径通幽。春天桃花争妍,夏日玉兰吐艳,八月桂花飘香,寒冬红梅傲雪。还有茶花、茉莉、樱花、紫藤,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登上二坪,正中有城门式的七间二层飞阁琼楼,建筑壮观。上层为茶室,下层设娱乐、阅览二室。在东角建有一座六角檐挑阁山亭,覆盖着金红色筒瓦,取名沐阳亭,冬可取暖,夏可乘凉。西首山径转折向上处建有一座紫藤亭,夏日为游人登山途中休息之处。三坪,位于山巅。在旧塔基上建有重檐六角亭--群乐亭。亭的四周青石栏杆砌成。登亭四望,江南田野、东海风光,尽收眼底。顺山径自东往西寻觅,奇岩怪石,星罗棋布,错落有致。金鸡岩,形似金鸡,传说每日清早,会发出报晓的啼声。有诗曰:“怪石肖金鸡,卓然英与齐,五更如报晓,惊动一城啼。”红娘洞,巨岩叠成,三洞相通,传说曾有红姑娘采花由此出入。小飞霞,“小飞霞”三字系清末瑞安名士孙锵鸣所题,岩石凌空突兀陡峭,另有一番景致。还有传说为仙人奕棋的棋盘岩。状如老虎翘首的虎头岩,形类青蛙的蛙蟆岩和七星岩、棺材岩、田螃岩、猴拜僧岩。还有3米多高的石笋岩等,点缀球山,招徕游人。球山古建筑颇多,几经沧桑后,今尚存憩楼和梦楼。憩楼,清光绪十年(1884),-楼在球山南麓几块浮岩上建筑。憩楼建筑,构思奇殊,环境典雅幽静。出憩楼后首,过小飞霞,沿羊肠山径向上可通球山之巅,为游人乐攀登之道。现为文化站驻地。梦楼,位于憩楼之东,后殿之北。建筑年代无从考证。旧时人们晚上来此过夜,烧香“求神托梦”,故称梦楼。1949年前曾作校舍和民众馆。1970年为邮电局拆建。1989年邮电局他迁,复为老人会址,今创建成晚年宫,为老人活动憩息之乐园。 再生纺织 宜二村土纺土织业创于明朝中叶,产品俗称筒布,远销浙、闽数省。20世纪40年代宜二村有个体布厂3家,染坊5家,家庭织布达200多户,并设有筒布交易场所。1957年,村集体创办纺织厂,采用先进工艺,生产花格子布、斜文布、华达呢布等产品,销往中国20多个省、市。1958年,纺织厂产值达700多万元。1963年,引进废布角的开花技术,全面推动再生纺织业的发展。80年代后,再生纺织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中国再生纺织原料和再生棉纱、棉布的集散中心。1982年,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曾多次表彰再生纺织业这一变废为宝的创举,再生纺织业的深入开发,是1981年由村民徐银粉、蔡林翠等5位妇女,利用纯棉、腈纶针织坯布下脚料拼制内衣、童装成功后,作为大宗副业进入千家万户,后发展到用针织正品坯布加工腈纶内衣、童装,曾一度垄断国内针织内衣、童装市场。产品销往新疆、河南、贵州、四川、武汉等省、市(自治区)以及浙江的义乌等地。1985年,宜二村仅家庭内衣生产加工,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创税利280万元。1986年,村民林纯敏研制成可生产出70多个品种的爱丽丝带,促进针织丝带生产。1992年,宜二村机织花边商标机、丝带机、针织圆筒机总计210台(套),从业人员430多人,产值达7000多万元。 经济建设 农业发展 再生纺织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宜二村村委会规定,每年由村财政拨出3万元至5万元发展农业,1989年至1992年共投资30多万元修建农田排灌工程、农田河岸加固工程及机耕路。同时,村里购置农业机具35台(套),农业生产已机械化,生产实行种子、育秧、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五统一的系统管理。 商业发展 再生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运输业带来勃勃生机。村内流传着“海水不干,经商不断”的民谚。1981年,进行挂户经营长途贩运,对搞活中国商品大流通作出贡献。1982年,受到浙江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挂户经营长途贩运和再生纺织并称宜山镇二大经济支柱。宜二村有从事建材、化工、轻纺、农副产品的经营大户100多家,股份经营20多户。1992年,经营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 文明建设 再生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村民文化生活向高层次发展。 |
八岱村 |
八岱村位于宜山镇西面,村域面积0.5589平方公里,全村户籍362户,人口1442人,于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中划归宜山镇。 |
芙蓉村 |
芙蓉村在村书记金邦荣同志的带领下, 依托地处宜山南大门的地域优势,致力于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坚持兴工业扶农业,多业并举,兴办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先后兴办了龙金搪瓷厂、双富气流纺纱厂、温州威斯达工业用呢有限公司、宏达气流纺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形成了搪瓷、纺织、铸造三大产业为支柱的企业经济格局。同时通过布角料市场、物流、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上百户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来源问题。坚持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平整土地,把小田地变为大田,再实行土地流转制度,解决了农田抛荒问题,有效的利用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集体资产8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万元。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芙蓉村投入重金对旧村进行规划重建,建设了14幢的农民公寓(芙蓉锦园小区),使大部分村民有了自己宽敞的住所。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村基础设施加以改建,铺设水泥路面、修建大桥、疏浚河道、沿岸砌石、装置护岸栏杆,并对村里卫生环境进行了整治,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配备了村保洁员。修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芙蓉公园、村篮球场及全-动健身广场,并配备了运动健身器材。组建村民乐队、女子军鼓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集体每年为全体村民支付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并提供养老补助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民的福利政策。 芙蓉村通过各项惠民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干部群众关系,使村民得到了实惠,为芙蓉村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实践,获得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首肯,先后荣获县级生态村、市级文明村、市文化示范村、市巾帼文明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巾帼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珠西村 |
珠西村因地处珠山之西而得名,村域面积0.6395平方公里,全村户籍243户,人口1039人。原属铁龙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划归宜山镇。 |
张北村 |
张北村地处宜山镇北片,村域面积0.2064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23户,人口626人,于1984年恢复乡镇制时建行政村,属于铁龙乡,在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撤铁龙乡划归宜山镇。 |
东店村 |
东店村地处宜山镇东片,村域面积0.1246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15户,人口507人,于1984年恢复乡镇制时,隶属于严处村,在1987年从严处村析出,建东店行政村仍属宜山镇。 |
水亭村 |
水亭村地处宜山镇西片,村域面积0.1318平方公里,全村户籍428户,人口1807人,于1984年恢复乡镇制,建水门行政村,水亭属之,隶属铁龙乡,在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划归宜山镇,又于1994年从水门村析出,建水亭村,仍属宜山镇。 |
林梁村 |
林梁村地处宜山镇东片,村域面积0.2873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47户,人口609人,于1961年隶属宜山公社,在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建行政村划归宜山镇。 |
浃中堡村 |
浃中堡村地处宜山镇西片,村域面积0.1579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04户,人口431人,于1982年从前河蒋析出,又于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划归宜山镇。 |
谢垟底村 |
谢垟底村地处宜山镇北片,村域面积0.2906平方公里,全村户籍210户,人口827人,于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时,撤铁龙乡划归宜山镇。 |
宜一村 |
近几年来,我村在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经济建设方面:我村现有停车场、搬运队、漂染厂、纺织厂、无纺布厂、针纺织品市场、繁荣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温州宜一农副产品合作社和幼儿园等集体投资或参股企事业9家。村集体投资兴建宜一大楼、集团大楼、酒店大楼、娱乐城大楼、邻街店面等不同用途房屋400多间和标准厂房、仓库等集体资产。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二、新农村建设方面: 我村早在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小康示范村”。进入新世纪以来,又相继评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和“温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995年就编制新村规划,逐年实施。通过多年实施,已建成一条宽22米、长700米的主街道和相应的2条400米的次街道。还投资兴建了一幢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兴建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宜一幼儿园;兴建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的老人公寓;投资700多万元建设面积11000多平方米的河滨花苑;投资300万元建设河滨公园。同时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先后还投资120多万元进行村庄道路建设和绿化,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近两年,先后评上县、市生态示范村、市绿化示范村、市科普示范村、市文化示范村、省小康体育村。 三、文化事业建设方面:我村设有室内健身房和两个健身苑点,兴建塑胶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组建健身舞队、太极拳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等8支文体组织,被评为苍南县“第一个省级小康体育村”。在教育方面设有图书阅览室、电脑室、“东方职业学校宜一教学点”和“浙江老年电大宜一教学点”。 |
吴家库村 |
吴家库村位于宜山镇北面,村域面积0.3232平方公里,全村户籍235户,人口685人,解放后曾与甲第村合并为宜山镇第八村,1952年改称吴家库村,公社化时代定名吴家库大队,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建行政村为吴家库。 |
甲第村 |
甲第村地处宜山镇东北区域,南与城区相结合,东贯龙金公路,西接龙金大道,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宜山大道。常住人口239户,937人。外来务工人员100多人,村民小组5个,村民代表35人。正式党员52人,,于2010年11月由党支部升为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现有耕地面积100亩。 |
水门村 |
水门村位于宜山镇西面,村域面积0.8214平方公里。全村户籍428户,人口1807人。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水门村划归宜山镇。 |
下黄村 |
下黄村位于宜山镇东面,村域面积0.2716平方公里,全村户籍210户,人口848人,于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中建行政村属宜山镇。 |
上黄村 |
上黄村位于宜山镇东面,村域面积0.4081平方公里,全村户籍300余户,人口1130人,在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中建行政村归属宜山镇。 |
后垟增村 |
后垟增村位于宜山镇北面,村域面积0.597平方公里,全村户籍400户,人口1556人,于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中属江山乡,又于2005年撤江山乡划归宜山镇。 |
梁宅村 |
梁宅村位于宜山镇北面,村域面积0.4671平方公里,全村户籍264户,人口978人,于1984年恢复乡镇制中属江山乡,又于2005年撤江山乡划归宜山镇。 |
张南村 |
张南村位处宜山镇西大门,全村人口约600余人,150余户,有党员19名,村两委干部7人。 |
严处村 |
严处村位于宜山镇东面,村域面积0.2355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95户,人口780人,于1984年建行镇村属宜山镇。 |
朱处村 |
朱处村位于宜山镇东面,村域面积0.3315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92户,人口768人,于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建行政村,属宜山镇。 |
珠东村 |
珠东村位于宜山镇南面,村域面积0.4453平方公里,全村户籍275户,人口1144人,于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中划归宜山镇。 |
塘西村 |
塘西村位于宜山镇东南方向,是宜山镇最南边的村,北接宜一村,南临钱库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截止2009年底,全村共有365户,人口1631人。 |
前河蒋村 |
前河蒋村位于宜山镇南片,村域面积0.2073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44户,人口549人,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中划归宜山镇。 |
珠后村 |
珠后村地处宜山镇南片,村域面积0.2245平方公里,全村户籍120户,人口473人,因处珠山后而得名,原属铁龙乡,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时,划归宜山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