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苍南县 >> 马站镇 >> 关头村

关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关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关头村简介

  关头村位于渔寮乡北部,村内区域面积3696亩,耕地面积735亩。全村725人,国内生产总值470万,粮食产量110吨,人均收入5006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327118 325000 -- 查看 关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关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关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渔寮社区

  马站镇渔寮社区位于马站镇东部,东临大海,北壤赤溪,下辖关头村、滨海村、雾城村、渔寮村、联盟村、王孙村、崇安村、荷包田村、后槽村等9个行政村,内含渔寮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1.3平方公里,现有户数2421户,户籍人口8838人,下设12个党组织,现有党员366名。   渔寮社区山地自北向南走向,西北青山环抱,苍松翠绿。盛产粮食、蔬菜、水果,渔业产业发达,其中文蛤、梭子蟹、石斑鱼等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畅销日本和港澳地区。浅海养殖条件优越,海带、对虾等养殖规模较大。渔寮社区气候宜人,沙滩宽广、礁石奇异,大海蔚蓝,岛屿天然,具有独特的滨海特色,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社区凭借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积极推进“旅游型”社区建设。   渔寮社区自2011年8月成立以来,按照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和发展思路,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开展阵地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利民服务。2012年成功申请了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渔寮社区以“村社融合、共驻共建”为基础,积极开展“亲坊友邻、幸福家园”社区文化节活动,以“草根微舞台”、摄影比赛、沙滩趣味运动会等文娱活动为载体构建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社区家文化。   社区党委积极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先后成立了渔业协会、浅海养殖协会、沙滩旅游服务协会、虾皮加工协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协会20余个。并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基础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综合减灾志愿者服务队、旅游咨询服务队等多支志愿者服务团队。   

蒲城社区

  一、社区概况:蒲城社区成立于2011年8月,位于马站镇西部。辖区内有甘溪村、兴蒲村、金城村、龙门村、西门外村等五个行政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7165人.常住人口6310人。   二、社区产业:蒲城社区以大棚葡萄、大棚西红柿为特色产业,兼种植水稻、种植蔬菜。   三、社区景观:蒲城社区拥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蒲壮所城”,是浙南抗倭名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城内拥有“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城内古迹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西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城楼、敌台、瓮城之间的主通道。辖区内拥有后英庙、王国桢故居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主要有社区党委、社区管委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下属五大服务中心。社区党委下设8个党组织,现有党员298名,社区工作人员9名。社区服务中心位于马站镇蒲城兴蒲新村,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内设“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六室六站两栏一厅一校一家一场所”,以社区服务网络实体化为基础,以互联网平台为技术手段,集社会保障、法律咨询、人口计生、党员服务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综台性平台。   六、发展愿景及社区定位:社区党委结合各村实际,以蒲壮所城为中心,努力推进蒲壮所城古城街道改造、古迹保护开发工作,将蒲城打造成特色古城旅游基地。通过落实整理溪滩、河道清除、护城河绿化养护、路灯设施配备、定期对蒲壮所城内水沟冲洗、拦堤坝建设、西门外养猪场整治后续工程、龙山健身路健身、甘溪兴蒲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工作落实,进一步美化蒲城,修复蒲城的生态环境,打造蒲城古城游与生态游相结合的旅游,使蒲城更好发展。   七、近年来重点建设项目:   蒲壮所城街面改造、护城河二期栏杆建设工程、蒲城福利院建设、西门外养猪场整治、路灯设施配备、龙门村民活动室扩建、义务-的成立、护城河绿化养护、甘溪村、兴蒲村、西门外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社区办公楼周边绿化围墙建设   

马站社区

  马站社区位于马站镇城建区,东接魁里社区,南与沿浦社区,西与岱岭乡项链,北靠鹤顶山与城门社区,新78省道贯穿全镇,甬台温高速复线即将动工,交通日趋完善。社区总面积13平方公里,辖10个村居,户籍人口4129户,15923人,常住人口近1.7万人。   马站社区在1992年撤扩并前原为马站镇,城镇房屋低矮简陋,街道狭窄不平。1982年开始掀起老集镇改造和新集镇建设热潮,至2003年,全镇新建房屋43.1万平方米;改建、新建街道27条,总长9.2公里;桥梁8座;铺设给排水管道24.5公里。   社区组织功能完善,服务贴近民心。社区组织主要有社区党委、社区管委会和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党委是社区的领导核心,下设10个党组织,现有党员439名。社区管委会负责办理本居住地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社区服务中心位于马站镇南新街125号,建筑面积710多平方米,内设“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六室六站两栏一厅一校一家一场所”,以社区服务网络实体化为基础,以互联网平台为技术手段,集社会保障、法律咨询、人口计生、党员服务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马站社区是国家级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苍南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主阵地之一。社区依托融入海西经济区有力条件,依靠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需求,积极争取引进台湾先进农业种植经验和优质品种,为社区农业发展,掀开崭新的一页。   自社区成立以来,坚持“社区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灵魂”的理念,以“和谐和美,平安社区”为目标,以社区党建为载体,以服务群众为主线,以创新管理和社区建设为手段,努力打造“三生融合,幸福社区”地城乡新型示范社区。   

霞关村

  霞关古称镇霞关。明代初年,为防御倭寇入侵,朱元璋曾派兵镇守霞关,故冠之“镇”字。清康熙年间,水兵驻扎于此,据传,清晨时,水兵看到旭日东升,光照云海,红霞满天,五彩缤纷,清澈的海水映得一片通红,蔚为壮观,故又美其名为“霞关”。   霞关村是浙江省最南端的滨海渔村,距县城37.5公里,东南濒临东海,与福建海域连接;西与福鼎市沙埕港隔海相望。经2000年行政村(居)区划调整后,由南关村、霞关村、大安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现统称为霞关村,共943户,总人口达3千多人。霞关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港区内有多个岛屿、港湾、沙滩、岙口等特点,是开辟水上运动和特色旅游项目和发展垂钓等海滨休闲渔区的绝佳选址;港区周围多奇礁、怪峰、幽洞,是巧夺天工的天然海滨浴场和消夏度假的旅游胜地。      

鹤湾村

  鹤湾村是西源乡的一个中等村,所辖两个自然村,西连鹤盛乡,全村总人口868人,330户。村民主要以外出经商和劳务输出为经济来源。2001年以来开展“百村整治”经过多年努力,总投入200多万元,进行村容村貌整治,2005年经温州市验收为村庄整治合格村,2008年永嘉县委、县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村”等多项荣誉。主要旅游景点有“鹤湾滩林”、“鹤湾枫树林”。近几年来,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教育、卫生、村容村貌、旅游、社会事业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金山村

  马站镇金山村位于马站镇的西向,是马站镇区域最高学府马站高级中学的民在地,南至北兴街菜市场,西至十八孔水库下游。全村现有户籍人口1175人,常住人口835人,耕地面积650亩,山田面积1200余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副产品为辅的农业大村,其中以蘑菇和蔬菜为全村的支柱产业,2700年人均收入达6100元,在马站镇内属于中上水平。    金山村现拥有党员30人,村两委任职6人,金山村拥有非常团结的村两委班子,金山村的发展是我们中国0英明领导下的成果,是市、县、镇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是金山村广大群众在村两委的带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果。为了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金山村不等不靠,先后摊贩入资金135万元改善金山村的整体村居面貌。    2003年至今,金山村两委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金山村两委首先想到的是关系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民生问题,先后投入资金18万元,进行全村的改水改厕工程,对全村的自来水以及露天粪坑厕所进行集体整治,使金山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蝇飞虫长,熏天臭气的场景已成为历史。    经济发展了,环境变好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改善,但是全村的基础娱乐设施却相对落后,针对这一情况,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金山村又投入了45万元,为人民群众建设了一个休闲中心、花卉广场,使广大群众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外。同时,花卉广场建设完工后也极大的美化了环境,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马站村

  马站,原名“浮云”成“蒲门”。相传很久以前,蒲门原是一片汪洋,素有“沉东京,浮蒲门”之称。后来经过桑海沧田的变化,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马站。苍南的马站,依山面海,多姿的地貌与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马站特有的文化。   马站地处浙闽交界,濒临东海,是浙江的南大门,是全省唯一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地理单元,夏凉冬暖,四季如春,境内以其独特的小气候和丰富的"名、特、优、新、稀"品种资源而闻名全省。特殊的地理地位,形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马站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美称。   近年来,马站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以农业为主,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支柱产业有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对台贸易和劳务输出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达到产业化所需要的生产规模,经济发展外向型程度迅速提高,创汇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已有盐水蘑菇、罐头蘑菇、新蘑菇、四季柚、对虾、紫菜、洋栖菜、文蛤、活蟹、活鱼等十几个品种外贸出口。   马站镇是马站区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是马站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的中心城镇。全镇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三个总支,23个村居,3万多人口。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1.2亿元,财政收入4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01元。   地理位置特殊,农业资源丰富。本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阳光充足,夏凉冬暖,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在18.5 ℃以上。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马站镇发达的农业创造了天时、地利优势。镇内稻米盛产,名特优产品种类繁多,蘑菇、四季柚、荔枝、茶叶、杨梅、无核柿、黄桃等闻名遐迩。马站四季柚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有"仙家名果"之美誉,早在清朝就被列为"贡品",后多次被评为优质农产品,先后获全国优质奖水果柚类金杯奖、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和绿色食品证书,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全镇种植面积 1.2万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并建成一批四季柚现代示范园区。蘑菇是马站的又一拳头产品,种植面积达2600万平方尺,总产量2.3万吨,年产值5000多万元,是浙江省蘑菇生产的发源地和中国蘑菇之乡的主要生产和集散基地,产品远销日、韩、美、意等国,成为我县重点的创汇农产品。效益农业发展较快,成效明显,已形成六大农业生产基地。   马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东有东方夏威夷渔寮金沙滩,南有国家一级渔港霞关港和沿浦湾海水养殖基地,西有国保单位蒲壮所城,北有民族风情基地岱岭畲族文化基地,形成蒲江九九、笔架夕照、牛狮水库、金山花果井、鹤峰望远等蒲门十大景观,吸引省内外旅游爱好者,年接待游客达数万人。   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良好。近几年,尤其是十五大以来该镇不断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⑴路:全镇县四级公路5条,全镇共有机动车辆350辆,开通马矾、马霞、马城、马渔、马云等主干交通线,并到2000年底前全部完成沙改油工程。农村机耕路建设加快,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路。⑵电:全镇有工业595、马站596两条高压线路,并在2000年投资200多万元进行改造,全镇月发电量80万千瓦时,电价与全县接轨。⑶水:已建成的自来水厂一座,基本上满足生活与工业用水需要。同时,加强对自来水管道 改造,不断满足居民需要。投资700多万元,建成马站铁场水库,现已投入使用。下步要采取股份制形式建设铁场自来水厂,加快铁场水资源开发,提高马站人民的用水质量。⑷通讯:电信与邮政事业发展较快,共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电信大楼、邮政大楼。全镇共装程控电话4200多门,容量10000多门,拥有手机约6000部,并实现村村通电话。⑸电视:全镇共装有线电视终端4800多户,并与高压线路改造进行同步改造,提高收视清晰度,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⑹其他:学校、酒店、旅馆、医院等配套设施完善,大大地改善了经济发展软环境。   农村面貌改观,城镇品位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马站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已有较大的改观,城镇建设成绩显著,并逐步实现由农村集镇向现代城镇发展。通过环境治理大行动和"双整治"活动,城镇的绿化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马站溪和阁洋河得到治理,重现河宽、水清、岸绿景象;违章建筑、建章篷架、户外广告、临时摊点得到整治,交通秩序得到整顿;城镇亮丽工程建设:北兴、迎宾、河滨等主要街道铺设釉砖1800平方米,建设灯箱广告60多只;邮政、电信、信用社等大楼拔地而起,阁洋河小区开发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工商、土管大楼等公建项目已进场动工,文体中心正在图纸设计和地质勘测。"十五"期间和二OO一年远景目标,我镇的城镇建设蓝图已构绘出炉,重点要完成六项工程:马小迁建、医院改建、城镇防洪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马站引水供水工程、文体中心工程、客运中心迁建工程等,进一步提高城镇的档次  

棋盘村

  马站镇棋盘村,位于马站镇偏北约2公里。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全村1000余村民中有70%以上都爱好下象棋,且有一定的棋艺水平,显示了象棋受到村民喜爱的状况。棋盘村的象棋文化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明朝嘉庆年间,此地抗倭驻军为了活跃士兵们的文化娱乐活动,特雕凿了几块青石大棋盘,以供士兵们闲暇时娱乐。从此以后,棋盘村的房前屋后,便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象棋爱好者在一张张棋盘上,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奋力拼杀。近年来随着村民经济收入增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迫切,对象棋爱好热情愈加高涨,象棋文化氛围也愈加浓厚。棋盘村曾成功举办了苍南县首届“象棋锦标赛”(2003年2月)、苍南县“第二届体育运动的象棋比赛”(2003年6月)和苍南县“信用合作社职工象棋比赛”(2004年6月)等大型象棋比赛。由于群众性活动广泛开展和比赛的大力推动,村民象棋棋艺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优秀棋手不断涌现。棋盘村蓬勃发展的象棋文化,极大的促进村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先后荣获了“市级生态村”、“温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苍南县文明村”、“县十五规划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玩强的意志。为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有力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发挥农民自身的文化优势。  

中魁村

  苍南县马站镇中魁村现有村民370户1260人,地处马站集镇东侧的魁里山脚,是马站镇一纯粮食生产村、特色农业村、生态农业村、绿色农业村和特色旅游村,系享有“仙家名果”之称的“蒲门四季柚”原产地。   在马站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单位的关怀下,通过我村全体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中魁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先后完成了多媒体文化广场投建、结合旧村改造投建村综合办公楼、魁里山550亩四季柚园区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魁河道亮丽工程建设、农田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格局、大棚蔬菜园区迅速发展、文明建设、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勤劳致富、多种经营、尊老爱幼、扶贫解困、村风淳朴、村民和睦、精神文明”的好氛围。   通过连续几年的创建,我村村庄环境整洁、优美,空气清新;后山550亩四季柚园区柚林茂盛,山水潺潺下流,水质清澈清香,生活饮用水符合标准;村庄中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山体植被体系完整,覆盖面积达92%以上,自然风光美丽;村民环保意识逐日增强,低碳生活开始在我村形成共识。   随着省级风景旅游景区——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渔寮金沙滩旅游点信誉的提升和新78省道支线穿越我村经顶魁隧道直达雾城、渔寮景点的便捷交通线,加上我村后山550亩四季柚园区全方位建设,我村已经成为马站区域一特色旅游村,得到游客的认同。   “生态宜居”村。中魁村背山面田,马站垟万亩粮田一马平川,三面被高山环绕,南面便是浩瀚东海。村庄正对面的笔架山海拔900余米,朝阳金光洒落在山峰,山坡上绿色植被焕发出勃勃生机;夕阳挂在山顶,血红余晖美丽壮观。村庄右侧的鹤顶山海拔近千米,山顶成排的风力发电机耸立,配以巍巍山峰俨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往南面眺望,东海连着天际,隐隐约约,令人心旷神怡。   中魁村经过多年打造,村庄绿化面积已经达到92%,进村道路硬化、两旁全部绿化;建造了生态公厕3座,清理覆盖了明暗沟450米,房前屋后全面绿化,生活饮用水全部饮用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进村进户,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村庄前粮田常年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派喜人景象;大棚蔬菜成排成片,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电磁灶、液化气灶改变了传统的生活习惯,低碳生活正被村民接受逐步普及。   “景观独特”村。中魁后山550亩四季柚园区柚林茂盛,一年四季四季柚开花四次,配以村前粮田的油菜花、环山的水果树花,各种花卉常年争先斗艳。山水潺潺下流,清洁清香,一派花果山景象。村庄进村大门楼高达雄伟,气势昂然。多媒体文化广场画廊、绿地、道路两旁绿化树绿化带让人赏心悦目。村庄道路平坦清洁,第一印象良好。   “农村风貌”村。中魁村村民历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虽然村庄经多年打造已经成为一生态村、特色农业村和特色旅游村,但村民仍然天明上山下田、日落回家栖息,农村风貌气息浓厚。   “人文故事”村。500多年前,中魁村林氏先祖曾出任四川巡抚,回家省亲时带回四川成都名果“柚”,种植在林氏宗祠后花园。数年后四季柚挂果,其形美、味甜备受喜爱。特别是心火舌燥之人食用后清肺润喉便致柚子名声大扬,曾于清中叶被列为“朝廷贡品”,便享有“仙家名果”之美称。   

渔寮村

渔寮村  渔寮村位于温州市沿海东南端,距苍南县城68公里,有人口218户、728人,是滨海—玉苍山景区的中心,面向东海,三面环山,山岭逶迤,植被丰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度假休闲的最佳胜地,集人文与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具有“东方夏威夷”之美称。   渔寮村出产的特色海鲜特别丰富,应有尽有,如天下第一鲜——文蛤、象形海鲜——西施舌、蝤蠓和龟脚等,农民的主要收入以渔业捕捞作业、劳务需出、旅游业为主,住渔家乐吃渔家菜、海上休闲观光、聆听渔夫故事、沙滩娱乐等项目是其一大特色。   渔寮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境内有古老的明代文化遗址烟墩山烽火台,有天然浴场——渔寮大沙滩,是我国大陆架最大的沙滩,有音乐石,又称“响鼓”,有“一线冲天”的潮流奇观。   渔寮的山山水水哺育着一代代勤劳的优秀儿女,独特的风景始终吸引着八方游客。渔寮人正以党的-精神为指南,顽强拼搏,不畏艰难,利用天然的生态资源,不断深化旅游产业,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文明、诚信、守法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瑶洞村

  瑶洞村位于霞关镇城建区东侧,辖区面积5.28平方公里,2000年行政村(居)区划分调整时由原霞关镇瑶洞村,南坪乡顶海村,下海村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有住户415户,人口1305人,全村耕地面积430亩、水田面积62亩、山林面积7786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6万元,人均收入3900元,村集体资产总值达307152元。    渔业是全村的支柱产业,瑶洞村目前在籍捕捞渔船52艘,其他从事渔业相关船只48艘,从事渔业生产及渔业相关人员达600人,拥有一家渔业专业合作社(苍南县增产渔业合作社)和一家紫菜养殖合作社。全村紫菜养殖海域面积120亩,其他可利用海域面积1500亩。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历届村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各项工作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发展,这为我村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瑶洞建设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为今后的发展潜力注入了新鲜活力。   

西门外村

  西门外村属于蒲城乡西面,人口数1744人,“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瓮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门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米, 宽4米;向北延伸至龙山脚下的城隍庙止为仓前街,路长149米,宽2.4米。城内街巷围绕“田”字形设计,排列整齐,街街相贯,巷巷相通。其他小街巷在”田”字形方格内再进行划分,并向四条街回形扩散,连通中心街与环城路,组成小城内的道路网络。狭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西南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城内古迹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西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城楼、敌台、瓮城之间的主通道。    “蒲壮所城”共有东、南、西三个城门,正门威远门1987年夏整修复原,明代齿形垛堞,形貌壮观,均由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块堆垒而成,两侧筑有敌台,构造十分突出。城楼前面三方围有墙体,面阔19.6米,进深26.9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形成一正方形的瓮城,底部与右侧各开一扇城门,这是战时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用的。东门上面建有东城楼,也称迎阳楼。今天的城楼是后来重建的,里面陈列着当地自宋代以来名人史迹简介,城楼的右侧立着三块石碑,记载着蒲城的建城历史。   南城门又称正阳门,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以实上和碎石。,它面阔2.26—3.2米,通进深11.8米,通高4.8米,上置城楼聚奎楼。内外两层   拱券门原设门户,现已毁。西城门又称挹仙门,它面阔2.1米,进深5.55米,分内外两层。两层拱门之间并横两条石梁,其两端分别插入城墙体内。城外没有南堡岭烟墩, 由北到南分列顸魁山。大尖山,对面山和霞关烟墩。    风景秀美,欢迎大家来观光旅游。   

库下村

  库下村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霞关镇辖村,位于苍南县南部,霞关镇西北部,距离县城约35公里,距离霞关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村里的主要少数民族为回族,建有回族村。200多年前,回族的一支郭氏祖先由福建迁至霞关镇库下村定居,在此繁衍生息。   

澄海村

  澄海村由路尾村、岙内村、陈家坪3个村合并组成,设3个村民小组,共894户3284人。灵溪至霞关公路经过澄海村,各自然村之间道路,都实现水泥硬化,交通便捷。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三分之一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当地村风淳朴,村民勤俭好客。  

长沙村

  长沙村位于霞关镇南坪办事处,辖区面积4.28平方公里,2000年行政村(居)区划分调整时由原南坪乡长沙村,深湾村二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有住户375户,人口1321人。渔业是全村的支柱产业,每年到10月份左右全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到舟山沈家门区捕捞虾皮。多年来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历届村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各项工作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发展,这为我村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长沙建设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为今后的发展潜力注入了新鲜活力。  

三澳村

  三澳村位于霞关镇城建区东侧,辖区面积5.28平方公里,2000年行政村(居)区划分调整时由原霞关镇小槽村和柳垅村合并而成,现有住户415户,人口1305人,全村耕地面积430亩、水田面积62亩、山林面积7786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6万元,人均收入3900元,村集体资产总值达307152元。    渔业是全村的支柱产业,瑶洞村目前在籍捕捞渔船52艘,其他从事渔业相关船只48艘,从事渔业生产及渔业相关人员达600人,拥有一家渔业专业合作社(苍南县增产渔业合作社)和一家紫菜养殖合作社。全村紫菜养殖海域面积120亩,其他可利用海域面积1500亩。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历届村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各项工作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发展,这为我村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瑶洞建设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为今后的发展潜力注入了新鲜活力。   

南坪村

  南坪村地处苍南县最南端,三面环山,南濒东海,与北关岛、草屿岛隔海相望,北接长沙村,西连义吾、瑶洞、卓垟、水门宫村,离霞关镇5公里,距省级风景名胜区——渔寮大沙滩10公里,距马站镇10公里,距苍南县城灵溪镇75公里,原南坪乡和今霞关镇南坪办事处所在地,是个风光秀丽的海滨渔村。   南坪村三面环山,南面临海,中间有块较平坦的地面,故名南坪。南坪村清代属平阳县招顺乡五十五都,民国31年改称为平阳县第六区南坪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平阳县蒲门区南坪乡,公社化时期称澄海人民公社南坪生产大队,1992年改为霞关镇南坪村至今。南坪村历史以来属于浙南沿海海防要地。早在明洪武年间建有礁城防御倭寇侵犯。在大革命和二战时期南坪村是0的革0据地。   

联盟村

  联盟村位于渔寮乡西部,村内区域面积5454亩,耕地面积1282亩。全村1120人,国内生产总值659万,粮食产量258吨,人均收入4580元。  

界牌村

  界牌村因地处浙闽交界处而著名,拥有良好的深水港湾,村民主要以海水网箱养殖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海丰村

  海丰村新貌   沿浦镇海丰村依山傍水,背山面海,山清水秀。辖一个安置小区,4个自然村庄,全村242户822人。总面积2300亩,其中山林面积430亩,耕地面积250亩,浅海面积1500亩,围塘面积150亩,具备一个船只安全避风区域。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00元。全村以海水养殖及海涂种植为主要产业,部分村民到周边承包海涂养殖及外出经商。距离沿浦镇5公里,邻本县霞关镇,78省道直达。   

龙门村

  龙门村由蒲城乡原北城与西城合并而成,人口数1704人,“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瓮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门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米,   

兴蒲村

  兴蒲村属于蒲城乡南面,人口数662人,“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瓮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门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米。  

甘溪村

  甘溪村属于蒲城乡北面,人口数1362人,“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瓮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门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米   

金城村

  金城村由蒲城乡原南城与东城合并而成,人口数1753人,“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瓮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门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米   

荷包田村

荷包田村  荷包田村位于渔寮乡南部,村内区域面积4776亩,耕地面积451亩。全村1178人,国内生产总值1313万,粮食产量65吨,人均收入5637元。  

雾城村

  雾城村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渔寮乡,位于的壮士所城(亦称雾城或旧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洪武二十年(1387)建成,城之东面即为海湾,蒲门所城位其西南向,两城相距约15公里。壮士所建置后,战事不断,后因倭寇登犯难守,约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迁入蒲门所城办公,隆庆年间(1567—1572)归并于蒲门所,合称为蒲壮所城.[1]明崇祯十七年(1644),雾城村开发毛虾,加工成“蒲门炊虾”,后发展至渔寮、垒石、关头、割草坦等村,是时船150只,年售炊虾64担。[  

仙岩村

  仙岩村位于霞关镇南部,农业以生产蔬菜为主,现有农村常住人口1218,其中农业生产户数331户。  

后槽村

  后槽村位于渔寮乡南部,村内区域面积1916亩,耕地面积416亩。全村430人,国内生产总值1530万,粮食产量88吨,人均收入6186元。  

关头村

  关头村位于渔寮乡北部,村内区域面积3696亩,耕地面积735亩。全村725人,国内生产总值470万,粮食产量110吨,人均收入5006元。  

滨海村

  滨海村位于渔寮乡北部,村内区域面积3194亩,耕地面积616亩。全村858人,国内生产总值912万,粮食产量131吨,人均收入5512元。  

崇安村

  崇安村位于渔寮乡南部,村内区域面积4206亩,耕地面积1289亩。全村1037人,国内生产总值508万,粮食产量209吨,人均收入4571元。  

斗门头村

  斗门头村新貌   沿浦镇斗门头村位于沿浦镇东南半山区,距沿浦镇4.8公里,东与霞关镇接壤、南邻海丰村,西临沿浦湾,北与外洋村交界。全村辖田中央、新厝、半山吴、肖厝等4个自然村,总人口164户664人。有水田187.61亩、旱地132.04亩、山林地230亩。   

鼻头村

  鼻头村新貌   沿浦镇鼻头村位于沿浦镇东北半山区,距沿浦镇3.2公里,东临霞关镇、南邻大姑村,西与沿浦村接壤,北与马站镇交界。全村辖鼻头、寮仔厝、岙内等3个自然村,共189户,699口人,有水田427亩、旱地76亩、山林地900亩。村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生产,2009年人均纯收入3850元。   全村发展四季柚、蘑菇、水果蔬菜等基地建设,规范化建造,通过来料加工,培训技能,增加村民就业机会。   

王孙村

  王孙村的人口近1200人,坐落在省级风景名胜区渔寮澳内,是全县40个生态村建设点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是渔寮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清、沙净、礁奇、洞幽等特点,近年来吸引了大批游人前往观光旅游。   经济建设:   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合资创办了苍南县金沙滩休闲渔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浅海养殖面积350亩,沙滩养殖面积270亩,休闲渔船5艘,游客接待处和办公楼一座,员工35人,合作社从事休闲观光、海上垂钓、采集贝壳、沙滩文化娱乐、水产养殖等多种项目,适时进行休闲渔业开发,根本上解决了本地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后顾之忧,增加了渔民收入,更好地开发利用滩涂和旅游资源。据该合作社负责人温兴团介绍,合作社今年以来,已经接待游客1万多人,创收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休闲观光渔业,成为渔区农民增收的一大经济拉动点。   生态建设:   在生态乡建设方面,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保护环境,今年已通过了市级整治村验收,年底有望通过省级验收。还投入6万元用于建设排污管道建设,投资7万元用于建设生态化粪池。近年来,通过乡村两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的“三沿”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做到了无违章建房,无露天粪坑、无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正朝着山清水秀无污染的生态农村迈进。  


关头村特产大全




关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