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泰顺县 >> 筱村镇 >> 里洋村

里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里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里洋村简介

  里洋村下辖4个自然村,总人口289户,739人,党员35人,其中女党员4人。全村总面积2.63平方公里,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2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及外出务工。
  位于泰顺县东北部,文泰公路穿境而过,各自然村主要干道皆已浇灌水泥路。这里四面环山,各种绿色植被生机勃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玉溪清流潺潺环绕社区,各村内道路两旁花坛接连,各家各户门前栽绿,“绿色家园”俨然成立了里洋村这个美丽山村的代名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329103 325000 -- 查看 里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里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里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徐岙村

  徐岙村基本情况   徐岙村位于泰顺县筱村镇,是筱村镇中心村之一,筱村镇徐岙村地理位置优越,是筱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由竹园,徐岙,鱼塘坑,王家塘,横路下,王家坵6个自然村组成,14个村民小组。59人,共有382户,其中五保户3人,低保户28户,46人,绝对贫困户31户,49人,低保边缘户9户,低收入贫困户57户,137人,全村总面积5843亩,总3.9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3155亩,空地2188亩。工农业总产值566.2万元,人均收入4970元,文泰公路、泗筱公路、司筱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拥有来料加工点5家,是筱村镇来料加工的重村之一。  

徐岙底村

  徐岙底古村落位于“东海文化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筱村镇,主要建筑有文元院、举人府、吴氏宗祠等,附近与之紧邻的还有大翁宫历史建筑、门楼外古民居、新厝底古民居、文重桥和文兴桥等四处历史遗存,是泰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生活在徐岙的人并不姓徐,而是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相传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纪念他便将其地称为“徐岙”,后又在村中立祠祭祀。徐岙吴氏系新山唐谏议大夫吴畦的后裔,吴畦五世孙吴承褚由库村迁居筱村柏树底,越几世后,承褚后裔吴莱羡徐岙“曲径坦途,引人入胜,崇峦叠嶂……自成幽秀。”于宋端平三年(1236)自柏树底析居徐岙,七百多年来,吴氏家族“诗书礼相传,簪缨相继,可谓能光其祖、显其宗矣!”   徐岙底古村落座西南面东北,前有玉溪萦绕,后倚金山,左右群山环抱,奇峰对峙,似龙虎踞镇之势。村落内小溪自南向北汇入玉溪,村中山泉潺湲,古树苍翠,环境优美。一条鹅卵石径逆溪而上,贯穿全村,成为古村落骨架,间或有横巷交织,共同构成网状脉络,街巷两侧古民居依脉而生、错落有致,密集、散列兼有,农田、菜畦散落其间,形成“田中有村、村中有田”的典型山区村落风貌,并与“国宝级廊桥”文兴桥南北方向遥相呼应,形成“古桥配古村”的优美格局。村内古民居主要以土木结构建造为主,现有规模宏大、较为完整的古民居3座,依次是门前厝、举人府、文元院;中型规模的古民居有8座,小型的有17座。村内还有忠训郎庙、双井、双心巷、举人巷、文元巷、三拱石桥——永济桥、七齿石碇等人文景观,具有多方面的文物研究价值。与古村落相匹配的风土民俗主要有家酿红粬、筱村木偶戏、六月六禳神节等。   徐岙宗族文化、崇祀文化及“耕读”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与风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近年来相继有《儿子同志》、《我的唐朝兄弟》原名《苦竹林》等多部优秀影片在该古村落内取景拍摄。   

箬洋村

  箬洋村位于泰顺和文成交界处,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文历史的村庄,全村总人口676户,2080人,党员75人,村四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近年箬垟村先后获得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温州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温州市“千百工程”村庄整治合格村、县级生态村、市级卫生村、市级生态村、市级文明村、省级科普示范村、省级党风廉政村。   箬洋村头有两棵雌雄银杏树,树龄在800年以上,树高20多米,整个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没有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开花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象天作一双、珠联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称夫妻树。有句俗语说:独木难成林,而箬洋村的雄银杏树却有"独木成林"之势,因为它从根部长出了十个笔直笔直向上发展的枝干,而且这十个枝干又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当地人相传,每换一个朝代,这棵雄银杏树就从根部长出一个新的枝干,现在是十个支干和一个主干。这两棵银杏树春天是古树吐新芽,夏天则枝繁叶茂,绿树荫荫,到了秋天,就会银树挂金,叶子变成金黄色,把箬洋村衬托得辉煌壮观,使人驻足拍照,赞不绝口。雌雄银杏与村水尾的迎客罗汉松及古枫形成一个特色风景。为打造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和旅游特色村,箬洋村村民和在外创业人士一起筹资兴建了一座廊桥,廊桥使用传统的木拱桥建造工艺,桥长21米,宽8米,跨径12米,以杉木为材料,整座桥造型独特,雕工精细,桥身三层楼阁、三重檐、四周翼角高跷,楼阁中设有佛殿。因桥东侧是雄山,西侧是雌山,故取名“姻缘桥”。以雌雄山为景,以古树为证,以廊桥为媒,因这层意义,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及新人到此拍摄,给箬洋村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传承泰顺廊桥文化,推进木工廊桥建造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箬洋村有多个杨梅、茶业、苗木专业合作社,尤其有个孔雀养殖基地,是泰顺县的一个特色基地,合作社与国内多家酒店签订销售协议,有固定的购买商,有较广的销售网络,市场基础良好。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与箬洋村签订科技合作协议,长期提供技术服务。该基地直接帮助箬洋村16户低收入农民到基地就业,年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箬垟村的孔雀养殖专业合作社获得县扶贫办、省农科院、省工会等各级单位扶持,目前已有一千多只孔雀,建立了10多亩养殖示范基地。   

坳头村

  坳头村基本情况   坳头村211户,实际人口734人,11个自然村,12个小组,全村总面积7154亩,林地面积6129亩,耕地面积460亩,正式党员24人、预备党员3人,考察对象2人。  

北坑村

  北坑村基本情况   筱村镇北坑位于筱村镇西南部,距镇中心2公里,辖金竹湾、林山畲、天分田、林家宅、宫下、东家宅、上章、山后、大公宫后9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432人412户,其中畲族132户462人,党员48人,劳动力人口890人,低收入农户62户,263人,占总人口18%;耕地453亩,林地7138亩,毛竹林地1213亩。近年来村民主要收入靠种养殖、林业以及劳务输出收入。  

五蒲村

  五蒲村基本情况   五蒲古村、旧称五湖,取地布五湖皆为草荡之意,后先人垦泊以种植蒲瓜,始以得名,谓曰五蒲,沿用至今。村域2.4平方公里,人口276户、1080人,村小而无疆,人希而友善。伴文泰路侧,座拥群山步步春,静挽玉水声声笑。此地有巍峨金山、茂林修竹,又有潺潺玉水,桑田苇泊。村口古树有二,枝干虬劲、入云护锦、蔽日清幽,千年古刹、仙岩禅寺稳存玉竹深处、金山脚下,村中玉水静淌、涓涓细流横亘五蒲、哺育众生。古树送绿、玉水送清,可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更甚矣:春绽山花、夏沁清凉、秋拾金穗、冬裹银装。美乎哉!甚美矣。己丑之岁、时维元月、序属阳春,原市委邵书记亲临慰问,睹五蒲村交通阡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民风淳朴、村容整洁、村民富庶、往来耕种、怡然自乐。翘首赞叹:生态优美、德馨造就。目前,该镇已被确认为“温州市现代农业水果精品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温州市开心农庄”西瓜重点产出基地。为了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发展。目前投入“农业基地”、“养殖基地”,“休闲疗养”等各项资金450余万元。   五蒲村位于筱村镇西南部,边邻东洋、长洋、徐岙、翁家山、章前洋等行政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海拔420米,辖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272户、1080人。  

里洋村

  里洋村下辖4个自然村,总人口289户,739人,党员35人,其中女党员4人。全村总面积2.63平方公里,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2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及外出务工。   位于泰顺县东北部,文泰公路穿境而过,各自然村主要干道皆已浇灌水泥路。这里四面环山,各种绿色植被生机勃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玉溪清流潺潺环绕社区,各村内道路两旁花坛接连,各家各户门前栽绿,“绿色家园”俨然成立了里洋村这个美丽山村的代名词。  

库村村

  库村历史文化村落位于泰顺县筱村镇锦库社区(原新浦)北部,有文字记载历史1200多年,是具唐宋遗风的古村落,又因为街巷、山墙等皆用鹅卵石砌造,被称为“石头村”,是泰顺古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库村古村落占地面积9.7公顷,座南朝北,背山面水,村后群山环绕,传统建筑37000平方米,村落街巷主要结构为倒F布局。村南库水溪曲折西流。库村古村落座北朝南,建在缓坡上,背靠青色的连绵山峦——白云山,左右群山环抱,苍苍郁郁满是树木,村前有新浦溪蜿蜒流过。库村以世英门为界,分为包宅、吴宅两个村落。古村落居民系唐代谏议大夫吴畦及唐德宗贞元元年进士包全后裔,到宋时,库村吴氏家族有23人科举及第,仅两宋就出了19位进士,更有流传千古的宋进士“三友”吴阳、吴泰和、包湉,具有深厚的人文渊源。两大旺族在此繁衍生息的同时,也创造了深厚的家族文化,留下许多极其珍贵的人文古迹。库村现存留有大量明清时期民居,卵石围墙分隔成各自大院、天井、正厅、厢房、杂舍,有门楼侧门,各厝依地形高低合理布局分布,曲绕井巷小路络通,是典型的山区水港古民居建筑,显示出结构严谨,布局讲究,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价值。村中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等古民居为三合院式二层木构建筑,一般由一进或两进院落组成,空间由宅院门楼、前庭、檐廊、厅堂、后院组成。房舍匀为瓦盖坡顶重檐屋脊造型美观,驳风墙外匀是悬鱼、悬龙图案花纹,围墙用石子均匀叠砌,前坛匀是石子铺成的图案花纹,内部结构风格各异、工艺精湛、室内阔广。民宅整体造型朴素大方,实用为主,飞檐翘角、檐廊丰富、空间外向。巷道中间用大卵石,两侧用小卵石、块石铺砌,整洁古朴,其中唐代的吴宅街150米、宋代的世英街220米、宋代的包宅街120米。防火墙用均匀小卵石做成。古柏、古枫等参天古树枝叶茂盛。   古村落中县级文保单位有:⑴世英门。宋代石砌门楼,明嘉靖年间重修,单间、面宽4.6米,进深1.15、米,门楼额前刻有“世英门”三字,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上、下马墩,造型讲究,结构严谨,明代物件保留较完整。(2)唐谏议大夫吴畦陵园。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3年),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重修。墓前有6米高石碑,周围条石栏杆围砌,重修时刻有《唐平章事,谏议大夫吴畦公墓碑记》。⑶“三友洞”、“锦绣谷”。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吴畦的传说、上梁故事、民俗习俗。   古村落中有清荫井等景点:①清荫井。相传为唐代御赐,该古井的井口用四块条石砌成一个正方形,可同时供两人打水。井壁用青砖砌就,挡土墙的下方刻有沉稳有力的“清荫井”三个字,井水夏凉冬暖,清澈甘冽,水量充沛,井水离地面仅一米多,此井滋养了吴宅族人数十代,越千年而不枯,至今仍为村中居民主要水源,且该井的南、东、西三面中用鹅卵石铺就成铜钱图案,意蕴着先民为勤劳的子孙积蓄着和谐的财富。在吴宅、包宅和乌石古村落中散布着十几处古井,古井一般为方形,并圈以条石,这些古井系库村聚落的发源地,哺育了库村代代先民。②吴氏宗祠(古戏台)。吴氏宗祠位于吴宅村南部,是一座两进的院落,坐南朝北。宗祠大门随地形向西南方向旋转45度,进入门楼后第一进建筑是一座戏台,戏台位于宗祠的中轴线上,紧接门厅,隔院子与正厅相对,目的是演戏敬祖,让0能欣赏演出,舞台面呈正方形,戏台向院内凸出,结构与门屋脱离,但在空间上是连续的。戏台在外观造型上采用大屋顶和高台基,屋顶为歇山式。戏台形体完整,翼角飞扬,在正厅和廊庑的檐口水平线衬托下,非常抢眼。戏台对面便是享堂兼祭殿,中间是一个四方庭院。   2006年库村村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温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章前洋村

  章前洋村位于筱村镇西面,距县城30公里,依山傍水,文泰线穿境而过,全村340户,1200人,其中:畲族380人。党员42人、耕地面积485亩、林地面积8989亩  

梨垟村

  梨垟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梨垟村位于筱村镇翁山社区西面,东临文外垟村,西接泗溪镇凤阳社区,距离翁山社区服务中心约3km,是翁山最西面的行政村。全村共辖5个自然村(梨垟、底坪、下宅、水郡头、肆丘),285户,1030人;耕地面积208亩,园地71亩,林地9053亩,竹木资源丰富。村民的主要收入已传统耕种和外出务工为主,2013年底人均收入为7400余元,系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四委班子现有成员11人,目前党员38人。   村支部书记翁晓楠,男,汉族,1981年3月出生,200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村委会主任刘化进,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   三、民政医疗情况   低保户为20人,重残边缘化7人。   四、村室建设情况   村委会办公点位于原梨垟村小学,该办公点主要用于组织活动、治安活动、计生活动及会议活动等。   五、经济发展情况   以传统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家劳动力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   在外村民大多在温州周边城市务工,人民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不高。  

长垟村

  长垟村基本情况   长垟村地处筱村镇东北部,全村行政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共260户、1080人,有13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村四委干部10人,其中女干部4人,党员43人。总劳动力850人,其中低保户20户、25人。山林面积5700亩,耕地面积714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出外务工为主。  

新楼村

  新楼村地处筱村镇东北部,全村行政总面积2.3平方公里,共327户、1134人,有13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村四委干部10人,其中女干部4人。总劳动力870人,其中低保户20户、25人。山林面积5100亩,耕地面积614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出外务工为主。  

兴东村

  兴东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兴东村位于筱村镇翁山社区东面,东临文成县桂山,距离翁山社区服务中心约8km,是翁山最东面的行政村。全村共辖5个自然村(茶园坑、十字路、大昌、湖坪坑、底畲),393户,1335人;耕地面积295亩,园地175亩,林地9700亩,竹木资源丰富,是翁山社区第二大的行政村。村民的主要收入已传统耕种和外出务工为主,2013年底人均收入为7400余元,系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四委班子现有成员11人,目前党员35人,是4星级党支部。   村支部书记翁士盈,男,汉族,1955年2月出生,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县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翁士刘,男,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9月出生,200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民政医疗情况   低保户为32人,重度残疾3人。   2014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1262人,参保率94.5%。现有两个医疗卫生室。   四、村室建设情况   村委会办公点位于原兴东村小学旁,该办公点主要用于组织活动、治安活动、计生活动及会议活动等。   五、经济发展情况   以传统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家劳动力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   在外村民大多在温州周边城市务工,人民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不高。   六、近年发展情况   2011年荣获目标管理一等村称号,2012年,在上级单位的扶持帮助下,完成了十字路至底畲、十字路至茶园坑两段“亮化”工程,该项目总投资24万元,铺装供电管道3000米,安装新型绿色环保LED节能路灯80盏,极大改变了村民生活状况,逐步实现村民对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2013年,完成了自来水新建工程,结束了无水喝的历史。   七、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诸多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利用,导致贫困落后,因此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使全村摆脱贫困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为此,希望能够加快建设,首先改善交通,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以便于于外部的经济、文化、生活交往,更有利于将诸多资源利用起来。第二,发展新型农业,优势农业,兴东位于海拔800余米的高山,发展高山农业独天得厚,计划利用高山海拔和气温的优势,发展杨梅种植和油茶种植。传统的耕种业无法为农民增收,应改变传统的农业方式,在上级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发展好新型优势农业,为农民增收。第三,发展来料加工产业。目前已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来料加工点(泰顺县宇鸿电器来料加工厂),从事电器开关,插座来料加工,带动了部分村民。一些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村民,应该利用其劳动力,发展来料加工产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将闲置的劳动力利用起来,希望上级单位能够帮助牵线搭桥,能够与企业挂好钩,帮助发展来料加工产业,为农民增收谋福利。   八、在建及急需建设的项目   一、排污。目前已经完成测量工作,正在施工。   二、自来水工程。的自来水工程刚建设完成不久,由于地势的原因,需要通过抽水才能使水源到达村、户。抽水的费用每月都要一两千元都需由村里垫付,自来水的净化也急需解决。   三、路灯。目前铺设的路灯覆盖面不高,为了使村民的出行更加便利,需要铺设更多的路灯。   四、来料加工及中草药种植。来料加工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目前需要能够将这一优势扩大,使更多的村民增收;还计划未来进行中草药种植,利用翁山地势高的优势,种植中草药,发展产业,为村民增收。  

永兴村

  永兴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永兴村位于筱村镇翁山社区东面,北临兴东村,南接泗溪镇横坑社区。距离翁山社区服务中心约8km。全村共辖5个自然村(新源、华桐、温洋、林步洋、茶园坑源),310户,1125人;耕地面积298亩,园地179亩,林地9023亩,竹木资源丰富。村民的主要收入已传统耕种和外出务工为主,2013年底人均收入为7300余元,系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二、村室建设情况   村委会办公点位于华桐,目前正在着手建设新的村民中心。该办公点主要用于组织活动、治安活动、计生活动及会议活动等。   三、经济情况   以传统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家劳动力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   在外村民大多在温州周边城市务工,人民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不高。   

坑底村

  坑底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坑底村位于筱村镇翁山社区中部,东临山峡村,西接外垟村距离翁山社区服务中心约1km。全村共辖2个自然村(坑底、牛立头),251户,895人;耕地面积179亩,林地9088亩,竹木资源丰富。村民的主要收入已传统耕种和外出务工为主,2014年底人均收入为7200余元,系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四委班子现有成员9人,目前党员28人,是3星级党支部。   村支部书记翁学永,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村委会主任翁士偶,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   三、民政情况   低保户为18人,重度残疾4人,重残边缘化2人。   四、经济发展情况   以传统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家劳动力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   在外村民大多在温州周边城市务工,人民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不高。   

山峡村

  山峡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山峡村位于筱村镇翁山社区东面,东临文成县桂山,距离翁山社区服务中心约7km。全村共辖4个自然村(山峡、北岭、松罗岗、田坪),231户,855人;耕地面积197亩,园地111亩,林地8955亩,竹木资源丰富。村民的主要收入已传统耕种和外出务工为主,2014年底人均收入为7200余元,系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四委班子现有成员10人,目前党员27人。   村支部书记翁文胜,男,汉族,1977年5月出生,200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村委会主任翁文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2月出生,201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民政医疗情况   低保户为21人,重度残疾边缘化2人。   四、村室建设情况   村委会办公点位于原山峡村小学,该办公点主要用于组织活动、治安活动、计生活动及会议活动等。   五、经济发展情况   以传统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家劳动力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   在外村民大多在温州周边城市务工,人民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不高。  

坡头村

  筱村镇坡头村位于筱村镇东南部,与锦库社区交界,全村总人口321户,共1211人。2000年,坡头村被列入温州市人民政府后备蔬菜基地。坡头村是筱村镇蔬菜粮食生产的重要产区,以其品质优良、品种丰富在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蔬菜和粮食生产是坡头村村民增加收入的唯一渠道。  


里洋村特产大全




里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