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村简介
周山村在雁湖岗西岗的一个山坪里,海拔超过700米,是高海拔村庄之一。四周皆山,故名周山。村西与永嘉箬袅村连山,村南下山五里到巨坑庵。本属大荆龙西乡,文革时划入芙蓉雁湖乡。周山村现有村民217户,830人,耕地201亩,山场4300亩。1999年开始修建通村盘山公路,2001年正式通车,接通雁楠公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382105 | 325000 | -- | 查看 周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路上村 |
路上村村简介 路上村位于芙蓉镇雁湖社区,东靠西塍村,西毗山坑村,紧邻雁荡山风景区――雁湖景区东入口处,雁楠公路从村前穿过。现有村民165户,总人口612人,常住人口411人。全村耕地面积129亩,山林538亩。村两委班子由7人组成,村支部共有党员30名。路上村前属西塍村,原称牛路上,1960年成立牛路上大队,1994年定名路上村。 路上村革命历史悠久,村内保存有抗日战争名将余鼎三陆军中将故居,为乐清市文物保管单位,另有原淮阴县委书记余秉刚烈士和原路上村支部书记余昇坤烈士。近年来,路上村深入开展“五星争创”、“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活动,突出抓好以“三法一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建设,规范了村级组织运行,充分调动了村级党组织活力,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迸发出强烈的红色能量。同时,村两委大力投入新农村建设,在广大村民支持下,先后推进防洪堤建设、综合运动场建设等新村庄建设项目,因地制宜,着力促进村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打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面貌,整体提高了村庄环境美化质量和村民生活质量,切实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
筋竹村 |
筋竹村位于芙蓉镇东北面,与雁荡镇能仁村、小岙村、清江镇西岩村接壤,位于雁楠公路旁边,被称为“雁荡山的南大门”。全村现有人口3192人,党员106名;村庄面积6.3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08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筋竹村山清水秀,四面环山,有发源于雁荡山的筋溪贯穿全村,现筋竹村已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 筋竹村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1938年成立村党支部,1949年5月8日,时任乐清县县长叶令银同志亲临筋竹,举行白溪区成立大会。现筋竹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双委班子团结一心,深入开展“五星争创”、“红色细胞”、“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活动,落实以“三法一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等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麦西村 |
麦西村本名陌西村,因“陌”与“麦”谐音,后取为麦西村,位于芙蓉镇北,丹芳岭的山间。解放前后属西门村,1961年9月自西门大队分出,建立陌西大队,1992年6月后属芙蓉,下辖上陌西、下陌西2个自然村。全村共有人口148户,483人,党员21人,耕地124亩,山场1360亩。麦西村环境优美,山幽气爽,往南可望芙蓉全貌,向北隔岗即为经行峡,获得了“温州市生态村”等荣誉。 1945年冬麦西村建立党支部,1949年并入能仁党支部,1960年恢复麦西党支部,曾是括苍支部的前哨根据地。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和村两委的带领下,麦西村积极投入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先后修建了滨水公园、生态厕所、村前广场、健身游乐场,贯通村内交通道路,同时秉承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先后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和生活垃圾管理制度。麦西村通过正确科学的党建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与村级各项工作有机融合,以党建引领村务健康发展,助推村级中心工作实现了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
前横村 |
前横村简介 前横村隶属芙蓉镇管辖。位于芙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5公里。东连筋竹村,南接清江镇方江屿村,西北邻下湾村。村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73亩,人均0.37亩,山场面积582亩。全村341户,1251人,中共党员65名。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民国初期前称呼蟾环村,后改为前横村。前后开垦修筑6条海塘,6丘山地,3条海岸。 解放初期,前横村有500亩蛏田(其中300亩纳税),700亩蛤田和2050亩海涂。1958年和1959年经济收入名列乐清县第二位,曾参加“省标兵会议”。1947年8月成立村党支部。1957年被批准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和1959年两年连续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党支部”。70至80年代清江区组织清北、清江、芙蓉、小芙、雁芙、岭底等地民办公助联合围垦造田,前横村作出了巨大奉献。 改革开放后,为失去海涂渔业生产,寻找经济来源,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前横村民南下北上,外出经商,兴办实业,经三十多年的拼搏,有近二十位成为创业佼佼者,他们在各行各业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为建设新农村做出了较大贡献。 |
下湾村 |
下湾村,拥有耕地340亩,山林1103亩,粮食作物用地924亩,拥有人口920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6087元 下湾村 下湾村位于芙蓉镇东北面,前临前横村,后有筋竹茶塘等村。旧时村口有海湾,故称下湾。解放前为芙江乡第十四保,解放后属芙蓉乡,1992年由芙蓉镇管辖至今。辖下湾、大片地、黄坑底、龙平、燕窠山、上岭头、燕窠山脚、洋步跳、下湾新村等9个自然村。全村现有村民272户,970人,党员47人;耕地305亩,山地1103亩,是个以农为主,以渔为副的“鱼米之乡”。先后获得乐清市“环境治理星级村”“村庄整治合格村”等荣誉称号。 1947年,下湾村建立党支部,为括苍支队海上游击战提供了一线支持。近年来,下湾村紧紧围绕党支部这个核心“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为民服务”主旋律,以强组织、筑堡垒、抓队伍为抓手,根据强村惠民三年计划,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下湾村大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全面修建村内水泥公路,连接各个自然村,2013年联通雁楠公路,极大的便捷了村民出行,并在广大村民的支持下持续进行村内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有了全新的变化,村庄环境更加优美,村民生活更加幸福。 |
小芙村 |
小芙村,拥有耕地394亩,山林665亩,粮食作物用地391亩,拥有人口817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7370元。 小芙村 小芙村原是西门村,是小芙人民公社,小芙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小芙乡并入芙蓉镇后,因西门在本市有重名,改西门村为小芙村。 小芙村位于芙蓉镇北,东临茶塘村,西即东岙村,面对芙蓉浦,北靠雁荡山,有人文底蕴,除了何琼崖、何琼玮兄弟作家。芙蓉山歌唱:“西门前宫并后殿,包宅樟树倒头扦”,西门即今小芙村,以前建有奉神衹的宫和殿,两个相挨在一起,后背被人们合并。 小芙村在民国年间就有党员何乾樵、何顺林、严小林、严公林、严达松、何圣巨、何方喜、何道龙、何悦妹、何亨如、何元智、何元耀、林京杜、蔡康花、何圣桥等15人,1938年10月建立党支部,首任书记何乾秀。这个党支部人员较多,大多参加过1945年10月10日、1948年11月7日的锯电线杆斗争。 小芙村的农村工业起步较早,人民公社初期,就有“缸窑”,是制作缸、罐的陶业作坊,和西门陶瓷厂在当时收益不错,是村民们尝到了版工业的甜头。改革开房后,村民们不再办缸窑了,继而办五金等企业,效益更好,至今未衰。成为小芙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支柱。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带动了村居建设,已优化成城镇型新农村,大部分人过起小康生活。芙小公路、雁楠公路相继经过村前,活跃了整个村庄。 小芙村现有村民246户,人口847人,耕地310亩,山场665亩。现有党员35名,现任支部书记余书德,村委会主任何龙强。1978年获“浙江省先进单位”;2006年获“乐清市先进基层党治”;2008年获“温州市村庄整治合格村”;2013年获“乐清市文明百村奖”;2016年获“芙蓉镇先进党组织”。 |
白岩村 |
白岩村位于芙蓉镇的西北面,东北方与尚古山村相接,东南方与黄岙村接壤,西北方与上岙垟为邻,在雁楠公路旁边。全村大约有人口1033人,党员45名;村庄面积大约0.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白岩村三面环山,西面的麂膔岩海拔500米,山上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龙岩道院香火鼎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香客前来玩赏。白岩村是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村庄。 白岩村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1945年8月成立村党支部。现在的白岩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双委班子团结一心,深入开展“红色细胞”、“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五水共治”、大力地弘扬了“移风易俗”新气象,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丹灶里村 |
丹灶里村是个有历史意义的村庄。民国时期,国民党雁西乡政府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丹灶里又是乐清县雁芙乡人民政府和乐清县雁芙人民公社所在地。直到现在乡镇合并后,丹灶里仍然是芙蓉镇雁湖社区所在地。丹灶里村在芙蓉镇西,距芙蓉镇政府4公里路程。村落在长徼山发端处,与长山头村隔山岗。后门山山势平和,丘陵起伏,土质丰厚,植被葱绿。相传丹灶里村民们的祖上,是个有道行的道长,他见这里地貌不凡,便在这里安家,设灶炼丹,后来的人就把这个村叫丹灶里,成了个仙凤飘逸的村名。 丹灶里村于1950年建立党支部,首任书记陈有义,其中应云法,应如亨是民国时期的党员,他俩都在国民乡政府门口做地下党的革命者工作,都在冒着生命危险获取敌人第一手内部消息,起到了很大作用。 丹灶里村现有党员33人,现任书记应光孟,村主任应泽强。2013年被评为乐清市先进党支部。 |
周山村 |
周山村简介 周山村在雁湖岗西岗的一个山坪里,海拔超过700米,是高海拔村庄之一。四周皆山,故名周山。村西与永嘉箬袅村连山,村南下山五里到巨坑庵。本属大荆龙西乡,文革时划入芙蓉雁湖乡。周山村现有村民217户,830人,耕地201亩,山场4300亩。1999年开始修建通村盘山公路,2001年正式通车,接通雁楠公路。 |
兰章田村 |
兰章田村,位于雁荡山西麓芙蓉镇北部山区,紧邻雁荡山八大景区之雁湖景区,雁楠公路临村而过,是从永嘉到芙蓉赶集的必经之路。村中奇峰林立,青松翠竹,风景怡人,是户外运动的好去处。如果你有体力、毅力,不妨沿走一走,绿水青山,让你焕发青春活力,延年益寿。下辖兰章田、枫坑、青岩下、仰坪、坑觉5个自然村,村名以村委驻地兰章田得名。据《乐清地名志》载:兰章田,别名烂浆田,因村口有一片终年不干的滥泥田,“滥”与“兰”、“浆”与“章”方言同音,故名。猫儿岩、观星岩、龙岩寺是村里最有名的景点,猫儿岩因岩形似猫而得名,需要说明的是在小舟山冈头上看到的奇峰不是猫儿岩,而是观星岩。兰章田村距镇政府约5公里,全村总户数120户,总人口约500人,共5个村民组,山场面积约2500亩,自然环境条件艰苦,交通、文化、经济相对滞后。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兰章田村建设。经村两委会研究决定,特制定2017年“一村一策”工作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现村口建有路廊以供往来雁楠公路车辆和旅客休憩,既展示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充分的人文关怀。兰章田村现村双委班子团结一心,深入开展“五星争创”、“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活动,突出抓好以“三法一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建设,规范了村级组织运行,充分调动了村级党组织活力,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迸发出强烈的红色能量。同时,村双委大力投入新农村建设,在广大村民支持下,先后完成了自来水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溪坎建设,新村庄建设项目稳步有序推进,因地制宜,分时分段落实各个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利用原本自然环境,发展整村农家乐项目,着力促进村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打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面貌,整体提高了村庄环境美化质量和村民生活质量,切实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
西塍村 |
西塍村,拥有耕地367.8亩,山林1699亩,粮食作物用地430亩,拥有人口1395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 |
南山村 |
南山村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山区,海拔约150米,西南与岭底乡张庄、五亩田等村接壤,位处龙岩道院北坡。全村现有人口86户385人,党员22名;村庄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共1个自然村,耕地总面积58.5亩,其中水田26.5亩,旱地32亩;森林面积167.5公顷,森林覆盖率90%。南山村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远离城市喧嚣,是一处宜居度假的好去处。 一直以来,在党的带领下,南山人团结一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思路,以打造集旅游、休闲生态农业基地为抓手,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努力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南山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村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村集体经济有所壮大,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山坑村 |
山坑村在芙蓉镇西,东临路上村,西临长山头村,村居朝南,背靠长徼村,面对黄金溪。有白芙公路、雁楠公路过境。村庄的后门山叫山坑坳,有涧水自坳中下来,可饮可涤可灌溉。坳麓有一片梯田,可以刨食。 山坑村现有179户,812人。低保4户,耕地280亩,山场300亩。山坑村的村民以勤劳闻名。历来很少闲坐,晴天落雨,种田养牛砍柴,劳动致富。民国时也有地下党员,默默地做了许多革命工作。1948年建立党支部,首任书记卢时高。 文革时期,山坑村积极参加方江屿围垦工程建设,发扬劳动力优势,出色完成任务。围垦工程成功后,得耕田60亩,稳住了全村人的饭碗。改革开放后,有村民办起了铸钢厂,是当时首个乡办企业之一,初步走上农村工业化道路。几年后,村民们大多外出经商,收益可观。于是盖起新楼房,一排接一排,规划整齐。 山坑村现有党员31人,现任支部书记周朝军,支部委员卢燕斌、周贞松。村委会主任周庆瑞。 |
上马石村 |
上马石村,拥有耕地398亩,山林5466亩,粮食作物用地320亩,拥有人口1081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6284元。 |
上垟村 |
上垟村位于芙蓉镇北面。东南与雁荡镇能仁村临界。西与上马 石村接壤。北与双坑村为界。全村现有人口1415人,350户。党员34人。村庄面积3.8平方公里。辖七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30亩,山场面积7372亩。以种植水稻,茶叶,草药等农作物为主。上垟村山青水秀、四面环山。雁荡山有名的雁湖景区坐落于上上垟。石门溪和凌云溪形成的雁山溪流向芙蓉港(芙蓉黄金溪)。现上垟村已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 上垟村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1945年成立村党支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上垟村的靛厂自然村和东岭脚自然村,一度成为中共地下党和游击队的秘密休整点和地下交通站之一。1957年被批准为革命老区村。上垟村村民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现上垟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双为班子团结一心,深入开展“五星争创”红色细胞,“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活动,落实以“三法一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五水共治、剿灭劣V类水”,“三改一拆、”美丽乡村等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尚古山村 |
尚古山村位于芙蓉镇西,东与丹灶里村隔溪相望,西临大山背村,南临雁楠公路,北与吕家田村接壤。尚古山村是历史文明村,有晚清生员余献之曾营救众多地下共产党员。现有村民185户,680人,党员39人,耕地150亩,山场591亩。先后获得“浙江省全面建设示范村”、“温州市文明村”、“乐清市文明百村行动”一等奖等荣誉。 1945年尚古山村建立党支部,后遭国民党“清剿”“清乡”破坏,于1948年重建。今年来,在村党支部和村两委的努力下,村内修筑了防洪堤,拓宽村公路、建成老年活动大楼和凉亭,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现村双委班子团结一心,深入开展“五星争创”、“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活动,突出抓好以“三法一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建设,规范了村级组织运行。 |
小舟山村 |
小舟山村位于北与永嘉相连,西与岭底接壤,东隔雁楠公路与垟车村、巨坑庵村、舟山村相望,南临南山村。下辖小舟山、鹿窝、水牛冈底屋、水牛冈外厂、乌潭、岩峰背、乌潭坳头、上西坑、冷樟田、上乌岭、冈头、猴婆柜、乌岩岙等13个自然村,环村一圈约16公里,是一个远离尘世、深居云端的美丽山村。 全村总人口1280人,党员28名。现有耕地面积559亩,山场面积7809亩,水田面积245.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748万,人均收入5306元。现小舟山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双委班子团结一心,深入开展“五星争创”、“红色细胞”等活动,落实以“三法一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有力推进“美丽乡村”、“五水共治”等建设,村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垟车村 |
垟车村,由垟车、垟车角、平田坑三个自然村组成。现全村有村民142户,510人;耕地面积52亩,山场面积3778亩。1945年6月,蔡熙、蔡康春介绍了陈永寿入党;1946年,陈永寿先后发展了陈焕森、谢招进、谢招来、陈奶妹入党,1947年3月,又发展了谢哲兄入党,同时建立党支部,书记先是谢哲兄,后由陈焕森继任。至1949年7月,党支部还先后发展了陈水钦、陈贤根、陈启元.陈永钟、谢招秋、谢招开、陈贤波、陈贤享、陈永根、陈火木、陈永南等人为中共党员。 因垟车村距芙蓉街较远,山高水险,峡谷深奥的条件,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经常在这个村的山上开展活动,并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支持和帮助。1957年,被批准为革命老区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垟车村的村民们也随市场经济发展大潮外出经商、务工,经济建设得到空前发展,村居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一期雁楠公路和白雁线经过村口,村民们再也不用走路就能到芙蓉或永嘉。 |
巨坑庵村 |
巨坑庵村属芙蓉镇永乐交界处,是芙蓉镇西边的革命老区村,山谷地形复杂,是当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频繁活动的阵地。1947年3月,与垟车村合建党支部,谢哲兄时任支部书记。同时,还建有农民协会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的隐蔽。受永嘉半耕夜读书习惯的影响,村民很重视乡村乡土文化教育。 现党支部共党员9名,共89余户,近391多人,两个自然村,耕地面积约90亩,山场面积约4500亩。风景秀丽,民风淳朴;2013年,雁楠公路从全境贯穿通车后,交通十分便捷;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双委班子团结一心与全体村民一起携手并进,切实发展村集体经济;落实“三法一公约”、“五水共治”、“移风易俗”及“剿灭劣V类水”等活动;推动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将建设成为雁荡山景区与楠溪江景区交汇处的靓丽风景。 |
下街村 |
下街村简介 芙蓉镇下街村隶属于芙蓉镇建城区范围,是个集镇农村,市芙蓉镇贸易中心。旧时海上运输发达,村前有乐清最大的埠头芙蓉船埠头。康熙年间开辟了“二、七”集市后,每到“市日”,芙蓉船埠头泊满了帆船,桅杆如麦芒。船埠头之外有一万三千余亩海浦,世称芙蓉浦,海潮涨时一片平湖,海潮落时十里滩涂。 现在,下街村有村民1827人,504户。烈属3户,低保17户。耕地360亩,山场447亩。现有党员73人,另有木兰拳协会等多支民间团队,屡获“乐清市村居创建奖”等荣誉。 下街村在现有村双委带领下,坚持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2017年浙江省小城镇环境整治建设为契机,以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为主线,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要求,继续做好党工团一体化工作,有序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党在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工作,为下街村的新农村建设,群策群力,奋发图强。 |
海口村 |
海口村地处雁楠公路与珍上线之间,是芙蓉镇的文教、商业、交通的集中地。现有村民665户,总人口2062人,常住人口3800人。耕地589亩,山场1300亩。到2015年底,村集体资产达到了8800万元,年固定收入300多万元。海口村主要区域原为蔡宅村,1938年12月,中共蔡宅村党支部成立,至今近80年历史。现有3个党支部小组,党员96人,2012年被评为“乐清市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五星”党支部。 海口村坚持组织建设与时俱进,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红色党员微信之家”,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心同力共建家园,海口村支部已连续举办12年与在京党员的中秋联谊会,传达村级党建及村级建设情况,促进了外出党员商人跟随村组织建设步伐。民主管理阳光操作,依托“五议两公开一报备”制度,结合村规民约,使村务由“为民作主”为“由民做主”。经济发展惠及民生,通过建设公建配套房和商业用房、发展观光旅游等途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集聚点,美丽乡村精品点,建立文化礼堂、红色驿站等红色服务阵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以文化来聚人心、稳人心,先后组建了篮球队、舞蹈队、锣鼓队、老年广场舞队等十多支文体队伍,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
后垟村 |
后垟村基本概况 拥有耕地649.9亩,山林4586亩,粮食作物用地830亩,拥有人口2283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10055元。 |
良园村 |
良园村 现良园村由良园、南藤、岗根、新村四个自然村组成,坐落于芙蓉镇西南。现有村民1205人,350户。耕地面积419亩,山场面积3197亩。 为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多年来,良园村在双委的带领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村居建设日新月异,村中公路纵横,现代化民居,古朴亮丽,整齐美观。村口有大台门,村内有办公楼、老年活动室、凉亭等公共建筑,大部分村民过上小康生活。自2007年至今,屡获“乐清市旧村改造与环境整治先进村”、“温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温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良园村现有中共党员46人,支部书记蔡昌志,村委会主任蔡海平。 |
前垟村 |
前垟村简介 前垟村地处芙蓉镇南,村前有前垟溪蜿蜒而过,沿溪有珍溪口到上埠头的珍上线过境,前垟溪之南有东角垅山,如翠屏横挂于村落面前。北距芙蓉街只有一里之遥,西出则直通岭底。现有村民446户,1622人。烈属1户,低保5户。耕地面积562亩,山场面积4166亩。前垟村由前垟、溪沿、高湖三个自然村组成。1939年6月始建溪沿党支部,1947年初前垟村党支部成立。民国时期共发展党员24人,是当时地下党活动最活跃的村庄之一。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派二十一师六十一团进驻芙蓉,实行“剿共”军事行动,并在华屿山山岗上修筑炮台,占据高地,妄图消灭共产党的游击队,摧毁地下党组织。溪沿党支部为了配合括苍支队,组织党员乘夜摸上华屿山,摧毁了二十一师苦心经营的炮台,大伤敌军元气。没过今天,又捣毁敌军建在前垟山龙口衔的炮台,敌人再也不敢修筑炮台了。前垟村是芙蓉到岭底乡的门户,是岭底乡革命武装的锁钥。前垟村党支部成了当时提供情报、运送军需的可靠后勤保障组织,是括苍游击支队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一环。 溪沿村还是宋末明初开设的古驿道驿站之地。那时石茶亭一带滨海路道未通,驿道经瑶岙岭、石马殿到溪沿,然后过芙蓉溪北上。溪沿驿站建立后,成为了芙蓉历史上第一个商贸中心。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前垟村在能人志士的支持下,大力修建道路、桥梁、办公楼、文化长廊、村民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全面健身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等,大大改善了村居环境。 |
山外村 |
山外村位于芙蓉镇东北面,东与山外湾村毗邻,西与上街村接壤,下辖前山、岭头、黄泥墙、东山垟等5个自然村。解放前为芙蓉镇第十保,解放后称山外村,1984年改称山外行政村。全村现有村民1835人,539户,党员56人,耕地面积320亩,山场面积401亩。先后获得“乐清市文明村”、“乐清市先进学习型党组织”“温州市千百万工程村庄整治合格村”等荣誉。 山外村1946年建立党支部,是括苍支队海上游击战的储蓄力量之一。近年来,山外村深入开展“五星争创”、“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活动,突出抓好以“三法一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建设,规范了村级组织运行。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全村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获得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大丰收。 |
山外湾村 |
山外湾村 山外湾村地处芙蓉浦之滨,东与包宅、东岙等村隔海相望,西与山外村毗邻,全村水旱耕地面积241亩,山场面积355亩,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文前、马岗平、王家底、山外湾现在基本集中在山外湾),村环境优美,是一个宜居的美丽村庄。 山外湾村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海上秘密交通站,包括苍支队传递来自海上的情报,也是海上游击战的基础力量。现在,山外湾村经济日益发展,修起了联村公路,村间公路四通八达。2013年雁楠公路经过村口,更加便捷了交通运输。村庄接连修建了凉亭、公园等休闲场所,村民们住上新楼房,都过起了好日子。 现党员47名,支部书记张品寿,村主任马成林。2009年被评为“温州市环境整治示范村” |
石碧村 |
石碧村基本情况简介 石碧村位于白龙山北面,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全村112户,人口381,土地面积108.5亩,山场面积1005亩。离休干部4人,病亡2人,在解放前入党7人,已全部病故,解放后入党24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2人,他们是傅永乐、潘忠书。 改革开放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经济建设和生产建设,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开展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有力推动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齐心协力,努力改变老旧的自来水装置,同时开展四个’全面建设’为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
长山头村 |
长山头村,拥有耕地395.6亩,山林1916亩,粮食作物用地585亩,拥有人口1647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8049元。 |
茶塘村 |
茶塘村地处芙蓉镇东北边,背靠麦西村,村前有茶塘溪经过,最美公路雁楠公路贯穿全村,与小芙、下湾、筋竹等村接壤,面积0.7434平方米,全村家庭131户,人口464人,党员27名,耕地155亩,种植水稻、番薯,并办有陶瓷厂、耐火砖厂等。1947年属芙江乡,1948年属芙蓉镇,解放后,1950年属小芙乡,1992年由芙蓉镇管辖至今。据《永乐县志》记载:“茶塘属山门乡十八都、村侧有茶亭。”俗称“茶塘”,后因村东南筑了海塘,便改为今名。 茶塘村口路廊(茶亭)建造历史悠久,明朝时筋竹岭至虹桥的驿道经过这里,由官府指定派人在这里烧长茶以解过路人之渴,在解放前,曾作为当时党组织地下的联络点,烧长茶也一直延续至近几十年前。1948年,中共茶塘党支部成立,至今已有将近70年的历史。近年来,茶塘村在各项重点工作推进上,紧紧围绕党支部这个核心“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为民服务”主旋律,以强组织、筑堡垒、抓队伍为抓手,根据强村惠民三年计划,真正做到了“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从而使村的各项发展走在全镇前列,村容村貌有了全新的变化,村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
长徼村 |
长徼村概况乐清市芙蓉镇长徼村位于北雁荡山脚下,北临双坑村,东临上马石村,南临丹灶里村,西临吕家田村。内藏风景秀丽的梯云谷,黄宗羲纪念馆等古迹名胜。组织2017年4月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共有7人,党员48人,村民小组16组,总户数430户,总人口1701人,耕地面积591.8亩。总山林面积为约6000亩。 |
东岙村 |
东岙村,拥有耕地270亩,山林2878亩,粮食作物用地461亩,拥有人口958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8600元。 |
西岙村 |
西岙村,拥有耕地594.5亩,山林2230亩,粮食作物用地610亩,拥有人口1817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8130元。 |
大山背村 |
大山背村,拥有耕地68.2亩,山林613亩,粮食作物用地88.4亩,拥有人口295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6580元。 |
黄岙村 |
黄岙村,拥有耕地206.8亩,山林1278亩,粮食作物用地312.6亩,拥有人口768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 |
吕家田村 |
吕家田村,拥有耕地311.3亩,山林3432亩,粮食作物用地327亩,拥有人口1076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6922元。 |
上岙垟村 |
上岙垟村,拥有耕地47亩,山林1398亩,粮食作物用地101亩,拥有人口233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7090元。 |
双坑村 |
双坑村,拥有耕地205亩,山林3613亩,粮食作物用地60亩,拥有人口481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6250元。 |
兰屿浦村 |
兰屿浦村基本情况 兰屿浦村,原名缆屿浦,位于芙蓉镇最南面,与清江镇相临。永嘉珍溪口到乐清上埠头的珍上线公路通过村前,芙蓉到虹桥的虹芙公路隧道洞开于村旁,兰屿浦村是县际公路和镇际公路汇合处,交通十分便捷。全村现有村民129户,495人。低保3户。耕地面积124.83亩,山场面积1911.59亩。 1944年3月建立兰屿浦村党支部,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现村党员20位,支部书记沈秀平。兰屿浦村在各项重点工作推进上,紧紧围绕党支部这个核心“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为民服务”主旋律,以强组织、筑堡垒、抓队伍为抓手,真正做到了“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近几年来,村前建有多家工业企业,形成了规模化工业园区,走上了农业工业化轨道。村民们外出经商者较多,农村经济快步发展,村貌焕然一新,有公园、凉亭等公益建筑,广大村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
包宅村 |
包宅村地处芙蓉镇东北边,东邻东岙村,南临芙蓉池,西接西岙村,北靠雁荡能仁村,著名的方岭古道连接雁荡山景区,南宋时期的古窑坐立村内山中,最美公路雁楠公路贯穿而过。解放前为芙蓉镇第十二、十三两保,1947年5月属芙江乡,1948年复归芙蓉乡,解放后统称包宅村。包宅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共有44个村民小组,660多户,户籍人口2800多人,党员97人。耕地面积700亩,山场150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陶器工业较为发达。村内有芙蓉镇第二中心小学,2所民办幼儿园。 近年来,为实施富民强村战略,村双委班子团结一心,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村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荣荻乐清市“千百工程”村庄整治合格村、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星级村、平安千村工程星级村等。2014年,包宅村有效利用雁楠公路和雁荡山景区资源,引进各类民宿项目建设,现已建成雁南左舍民宿并投入使用,同时联动土地、住建等各职能单位党支部建立“党建联盟”。目前,包宅村深入开展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党员红细胞先锋引领活动,突出抓好组织运行机制建设,规范了村组织运行,取得了良好的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