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名江苏省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2011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变更为现名。
建区以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配套齐全的载体平台和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快速攀升,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之一。2006年以来,连续三次被有关机构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2010年以来,连续三届获评“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十强”,去年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核心区。2011年全年,常熟高新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7. 67亿元,同比增长20.7%;完成工业总产值618.4亿元,同比增长19.32%;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56.88亿元,同比增长19.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10.1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5.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72%和27.68%;实现财政总收入41.7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03%和39.76%。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20581400 | 215000 | -- | 查看 常熟高新区(东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湖东社区 | ·常熟旅游·常熟特产·常熟十大特产·常熟十景·常熟名人·常熟 | 0 |
---- |
查看 湖东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小康村 | ·常熟旅游·常熟特产·常熟十大特产·常熟十景·常熟名人·常熟 | 0 |
---- |
查看 小康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渔村 | ·常熟旅游·常熟特产·常熟十大特产·常熟十景·常熟名人·常熟 | 0 |
---- |
查看 东渔村谷歌卫星地图 |
苏锋村 | ·常熟旅游·常熟特产·常熟十大特产·常熟十景·常熟名人·常熟 | 0 |
---- |
查看 苏锋村谷歌卫星地图 |
昆承村 | ·常熟旅游·常熟特产·常熟十大特产·常熟十景·常熟名人·常熟 | 0 |
---- |
查看 昆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虞山街道 |
常熟市虞山街道区域面积为6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7万人。虞山街道定位是打造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核心区 江苏省政府(苏政复【2017】103号文件)、苏州市政府(苏府复【2017】62号文件)日前先后发文,批准了关于常熟市虞山镇行政区划的调整。 |
琴川街道 |
琴川街道区域面积为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万人。琴川街道定位是打造以科技文化为核心的城市经济集聚区。 以原虞山镇所辖藕渠、枫泾、颜北、绿源、洪泾里、阜湖、漕湖、湖苑、迎春、花溪苑、荷花、庞浜、环湖、琴湖、青龙、花溪、锦荷、金山、富阳、胜湖、昭文、衡山、兴隆、虞园、虞东、杨荡、漕泾、泰山、世茂、珠江、润欣、衡泰、中南南苑、虞枫、锦丰、百盛36个居委会和渠中、湖圩、新厍、梦兰、戈庄、泰慈、东环、泰安、石墩、浦浜、九里、景龙、新造、泯泾、大虹桥15个村委会区域设立常熟市琴川街道。 琴川街道办事处驻百盛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金山路9号。 |
莫城街道 |
莫城街道区域面积为4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万人;莫城街道定位是打造以时尚创意产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以原虞山镇所辖山湖、琴南、莫城3个居委会和东青、东始、三瑭、言里、长瑞、燕巷、安定、和甸、湖鹤、三星、三和、湖泾、新建、青莲14个村委会区域设立常熟市莫城街道。 莫城街道办事处驻青莲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商城中路1号。 |
常福街道 |
常福街道区域面积为8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6万人。常福街道定位是打造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以原虞山镇所辖丁坝、谢桥、绿地、大义、景泰、碧海、新义、怡馨、游文、珠海10个居委会和合丰、联盟、顶山、永红、常福、新红、毛桥、明晶、勤丰、翻身、福圩、方浜、小山、五新、常隆、中泾、蜂蚁、小义、东联、压路机、光明21个村委会区域设立常熟市常福街道。 常福街道办事处驻顶山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联丰路58号。 |
梅李镇 |
梅李镇位于常熟市东北部,东靠上海,南频苏州,西邻无锡,北依黄金水道长江,距常熟港10公里。镇域面积78.6平方公里,中心镇区面积5.27平方公里,耕地5.79万亩。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18个行政村、3个社区委员会;全镇总人口7.85万人。梅李镇是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百强乡镇、江苏省现代化新型小城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苏州市现代化建设示范镇。 梅李镇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常浒河、盐铁塘在镇区交汇;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205省道、通港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在境内穿过,连接苏嘉杭高速公路的苏通长江大桥位于镇区东侧,境内有两个高速公路互通(沿江高速常熟东互通、苏嘉杭高速董浜互通)。 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6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6.5亿元,完成产品销售(营业)收入101.6亿元,利税总额8.92亿元,合同注册外资3166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811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额2.5亿美元。全年新办民营企业87家,注册资本3.47亿元。全镇拥有工业企业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63家,门类齐全,有冶金、机电、纺织、轻工、工艺、建材、食品、包装、印刷、电子等30多个行业,已形成冶金机械、化纤纺织、电子轻工、装饰玻璃、服装皮件五大特色产业。 江苏旋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美迪洋集团公司、常熟三联集团等16家企业为市百强企业。镇通港工业园为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的配套区,占地总面积8.06平方公里,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园区进驻企业47家,总投资45亿元。 梅李镇历史悠久,是江南千年文化古镇。教育设施完备,全镇有省级重点高中一所,初级中学3所,省级实验小学一所。位于镇区东部的农民公园--聚沙园,集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学习培训、休闲游览多功能于一体,是常熟新虞山十八景之一,纳入市风景旅游联票。园内聚沙百福宝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海虞镇 |
在东经121°18′,北纬31°50′的地方,有一座名城叫常熟,"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是她的写照。海虞镇就坐落于这美丽的常熟市北部。 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常熟地方属吴县虞乡,故立海虞县,隶属吴郡。因境内东临沧海,故名海虞。新海虞镇设立于1999年6月28日,隶属常熟市,并承袭古县名"海虞"。 海虞镇北倚长江,东距上海100公里,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各5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典型的长江金三角腹地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地带。 海虞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场,2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9万,其中城镇居民2万人。海虞镇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地灵人杰,民风淳朴。 海虞镇属北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总日照数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2天,降雨量1248毫米,平均气温17℃。"土壤膏沃,岁无水旱",是有名的江南鱼米之乡。 海虞镇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实力雄厚,投资环境优越,正吸引着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创业。全镇拥有各类企业1000多家,二零零五年,实现GDP4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09亿元,财政收入4.97亿元,吸引了美国杜邦、法国阿科玛 、日本大金、台湾华新丽华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建厂。 海虞镇先后荣获"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 "国家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海虞,正成为人居的天堂,投资的乐园,创业的热土!. |
古里镇 |
古里镇是国家历史名镇、国家卫生镇,位于常熟市东郊。区位优势明显,距常熟市区5KM,204国道贯穿其中,东邻上海(89KM),南接苏州(48KM),西靠无锡(54KM),北濒长江,距常熟港和拟建的苏通大桥10KM,正在建设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常熟东互通就位于古里,青墩塘和白茆塘航道横贯古里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2003年2月10日,古里、淼泉两镇合并为新古里镇,镇政府位于原古里镇政府,全镇面积68.68平方公里,下辖元通、湖口、清水江、双港、新桥、湖东、珠泾、北滃、南滃、大滃、琴东、新苏、葑泾、复兴、淼东、淼南、淼西、淼北、淼虹、淼古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02万人。境内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久负盛名的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就坐落于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下,古里镇充分利用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内引外联,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目前全镇拥有工业企业400多家,并形成了以针织轻纺、印染为主的产业特色,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亿元,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利税总额1亿元。 紧靠204国道的古里工业园是市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的配套区,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布局合理,设备完备,功能齐全,投资环境优越,园区分设高新技术区、轻工纺织区和综合功能区,产品以电子、轻纺为主。目前已有76家企业落户其中,计划总投资122948万元,其中外资12只。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经济发展积聚后劲,这是古里镇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举措。集镇设有中学、小学、中心幼儿园、文化中心、颐养院等配套基础设施,通过创建国家卫生镇,使古里镇的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并先后获得“苏州市有线电视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国家卫生镇”等称号,古里镇真正成为广大商家投资的乐园,诚实、勤劳、真诚的古里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宾客。. |
沙家浜镇 |
常熟市辖镇。1949年称横泾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芦荡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更名沙家浜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10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1.9万。有多条公路通达,南濒阳澄湖。辖庙王、永南、辛石、潘洪、徐石、张泾、陆家、洋浩、安全、新泾、龚浜、三家、草荡、倪家桥、下浜、北桥、曹浜、王曹、双浜、湖浜、前荡、渔业22个村委会和沙家浜居委会。农产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特产阳澄大闸蟹。村镇工业有纺织、轻工、化工、机械、建材等门类,全镇生产玻璃模具的企业有13家,有“模具之乡”称誉。镇西有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省、市定点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
支塘镇 |
常熟市辖镇。1949年称支塘镇,1957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6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24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3.1万。204国道过境,白茆塘、盐铁塘在镇北交汇。辖阳桥、孟泾、马坊、新庙、贺舍、三联、窑镇、双桥、枫塘、黄泾、梅园、八赤、渡船桥、长桥、牌楼、西门、棋盘、前道、支东、渔业20个村委会和东街、南街、北街、窑镇4个居委会。农产以水稻、棉花为主,村镇企业有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 |
董浜镇 |
董浜镇镇域面积62.5平方公里,人口5.4万,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和14个行政村,是国家级卫生镇 、江苏省安全文明镇和全国环境优美镇。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08亿元,工业总产值60亿元。工业起步较早,门类比较齐全,逐步形成了化纤、冶金机械、通讯、纺织、服装、电子、化工、红木、纸品等行业特色。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多家,其中 上市企业1家,外商投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合资3亿美元。农业产业结构得到稳步推进,形成了冬暖大棚、葡萄种植和蔬菜种植的区域规模优势,绿色产品“洁绵”牌糯米粉、“曹家桥”牌丝瓜、紫园盆景、河豚养殖享誉海内外,全省第一个“节水灌溉”自动化工程在巷门村建成,流通活跃的曹家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已成为连接苏南、苏北,辐射苏、锡、常、沪、宁、杭等大中城市的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地。徐市集贸市场是全市农村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市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快速发展,总面积达8-10平方公里的新型集镇将逐步形成。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加资金投入,镇区内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园区配套设备日趋完善,目前正以“经济强镇、交通重镇、文化大镇”的崭新形象,以“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迎接海内外客商来投资兴业 。. |
辛庄镇 |
常熟市辖镇。1949年称辛安镇,1957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93年改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13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人口2.6万。苏(州)常(熟)公路过境。辖港巷、合同、车塘、潭塘、辛西、辛乐、张港泾、顾泾、俞家基、吴港、界善、陶荡、建设、吕舍、日华浜、宅圩、招军、罗滨、招东、南棣、新南、刘巷、新苏、渔业24个村委会和辛庄市镇1个居委会。农产以水稻为主,副业有蛇业加工、养鱼、河蚌育珠等。工业有机械、冶金、硅酸耐火纤维、轻工、纺织、针织、服装、建材、化工、电子等门类。. |
尚湖镇 |
尚湖镇位于常熟市西部,地处常熟、无锡、江阴、张家港四市交界,依虞山,傍尚湖,区位优越,活力勃发,是全国综合发展千强镇。全镇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下辖2个办事处、1个水产养殖场、23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4万人。 生态尚湖:毗邻国家生态湿地公园——尚湖风景区,万亩稻米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南湖荡湿地、官塘湿地座拥其间,风景宜人、景色秀美,绿色食品“王庄西瓜”、“沙家浜大米”久负盛名,是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 活力尚湖:全镇已初步形成以装备制造、机械冶金为主,有色金属、轻纺服装、货架箱包等为辅的鲜明产业特色,其中装备制造、机械冶金是全镇骨干产业,是中国货架模特儿生产基地,全国磁性材料、输变电铁塔、印刷版材重要生产基地。 文化尚湖: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良渚第一龙”之称的“双龙边体玉环”具有5000多年历史。这里也是锡剧发源地之一,王庄戏曲术团享誉周边。是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文明镇、苏州市历史文化名镇。 |
常熟高新区(东南街道) |
江苏省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名江苏省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2011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变更为现名。 建区以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配套齐全的载体平台和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快速攀升,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之一。2006年以来,连续三次被有关机构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2010年以来,连续三届获评“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十强”,去年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核心区。2011年全年,常熟高新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7. 67亿元,同比增长20.7%;完成工业总产值618.4亿元,同比增长19.32%;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56.88亿元,同比增长19.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10.1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5.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72%和27.68%;实现财政总收入41.7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03%和39.76%。 |
碧溪新区(碧溪街道) |
碧溪街道 碧溪—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典范之一“碧溪之路”的发祥地,上世纪80年代,就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的“碧溪之路”享誉全国,实现了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推进,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万里、-、-、-等的高度肯定。 今天的碧溪,历经1999年和2003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由碧溪、浒浦、吴市、东张四镇合并而成;区域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0.44万人(动迁居民6万人),登记外来人口5.55万人;2004年实行“一级政府、两级管理”运作模式,组建管理区;2005年实行“区镇(常熟经济开发区—新港镇)互动、统分结合”管理体制;2008年经江苏省和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碧溪镇,2010年撤镇建街道,设立碧溪新区,和国家级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先后荣获“中国毛衫名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园林小城镇、江苏省化纤名镇”等荣誉。 如今的碧溪,传承着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碧溪之路”精神内涵,以“创先争优进位”为工作主线,加快实现“体制创新”和“角色转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和管理社区化”三大进程,紧抓“服务沿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民生质量”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千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常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 历史沿革 碧溪之名始于宋代,因村南九潭十里、源头活水、淙淙细流、绿波粼粼、清冽澄碧、汇成一溪,谓之“碧溪”。 宋代高宗南渡,沿江经济日趋繁荣,四方邑民集贸成“市”,而谓之“碧溪市”。1950年称碧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6年改镇。1997年,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凌巷、溪东、溪西、草庵、仪桥、牛角、福兴、西周、东街村、韩村、白岩、殷弄、胡长、河坝、周泾、干巷、徐庄桥、徐村、熊家泾、陈家坝、李村、道院22个村委会和碧溪、西周、东街、熊家4个居委会。1999年6月,碧溪镇、浒浦镇、吴市镇合并为新港镇。2003年4月,新港镇与东张镇合并设立新港镇,镇政府驻碧溪。2004年8月,开始实行“一级政府、两级管理”的运作模式,组建碧溪、浒浦、吴市、东张四个管理区,下辖26个行政村、4个集镇社区居委会。2005年7月,与常熟经济开发区实行“区镇互动、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2008年6月,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碧溪镇。2010年撤销碧溪镇,设立碧溪街道。 旨在加快推进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实行区域一体化管理,碧溪新区(碧溪街道办事处)应运而生。2010年8月30日,“中国0常熟市碧溪新区工作委员会”、“常熟市碧溪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据了解,常熟市碧溪新区与常熟市碧溪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原东张镇位于常熟市北部,距市区36千米。1949年称东张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92年改镇。1997年,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石龙、五房、香塘、白莲、东塘湾、横塘、湖漕、南新、三江、阮桥、马路、白艾、东周、北梅苑、娄桥、北新、塘角17个村委会和东张居委会。 原浒浦[Xupu]镇位于常熟市东北部,距市区20千米。常(熟)港(口)、常(熟)电(厂)公路过境,长江、常浒河流境。1949年称浒浦镇,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复设镇。1997年,面积16.5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浒西、赵园、留下、问村、李袁、桐坝、浒东、高家、苏坝、许湾、铁异、唐家12个村委会和塘西、西弄、塘东、望江、新港5个居委会。 浒浦中学原吴市镇位于常熟市东北部,北临长江,距市区32千米。1949年称吴市镇,1957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92年改镇。1997年,面积32.4平方千米,人口2.9万,辖金桥、泗湖、三湾、周家桥、庙泾、虎路、总管、小市、汪泾湾、马桥、薛家巷、虹泾、届弄、万福、沿江、高浦、砖场、包唐、汤家桥、年步、阮湾、金泾22个村委会和吴市、徐六泾、吴市第二3个居委会。- 碧溪历经1999年和2003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由碧溪、浒浦、吴市、东张四镇合并而成;区域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0.44万人(动迁居民6万人),登记外来人口5.55万人;2004年实行“一级政府、两级管理”运作模式,组建管理区;2005年实行“区镇(常熟经济开发区—新港镇)互动、统分结合”管理体制;2008年经江苏省和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碧溪镇,2010年撤镇建街道,设立碧溪新区,和国家级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一体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