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乐清市 >> 智仁乡 >> 乌芦岙村

乌芦岙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乌芦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乌芦岙村简介

  乌芦岙村简介:智仁乡乌芦岙村地处百丈岩脚下,东与大井头相近、南通西滩村、西接双峰六坪村,北邻小坑岙村。山坳形似葫芦,俗称葫芦岙。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全村307户,人口1006人,耕地217亩,林地2524亩,村中70%劳动力外出经商,劳务较少,弱者在家编织、打零工、过农耕生活。虽然是贫困山老区,靠山不行,种粮无地,过去村民走泥泞小路,住茅棚瓦房,吃山里番薯杂粮,可谓是经济贫困,生活艰苦。改革开放以后苦尽甘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大批劳动力外出经商、开店、办厂、务工。村民收入大大提高,97%农户翻建新房,水泥路直通岙里,两旁绿化,兴建了垃圾屋、公厕,环境大为改观。在村文化活动室里读书、看报、看电视、聊天蔚然成风。现在不断抓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物质富裕、精神突出的要求。人民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382210 325000 -- 查看 乌芦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乌芦岙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乌芦岙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寺前村

  智仁乡寺前村地处乐清北郊、外连大井头村,里通石施坑,智平公路通村过。全村436户,人口1546人,总面积1.75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耕地293亩,林地2068亩。村落极为分散。大部分村民在家过农耕生活。寺前村属贫困山老区。村民收入低、又无集体资金。过去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信息闭塞,生活艰苦。改革开放后,在市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干部群众齐心合力,建设新农村步伐加快,通过村庄整治、清洁了河道垃圾、修建了通各自然村水泥泞、建公厕、修水库、筑水坝,大大改变村庄面貌。组织劳动力外出经商,发挥剩余劳动力继承传统的扎扫帚产业。大大提高村民收入。并利用原小学校舍建星光老年之家,文体活动室、不断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  

昌门村

  智仁乡昌门村地处乐清市最北端,与黄岩温岭接壤,是个高山小村,也是智仁社区北大门。全村1.5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耕地250亩,山地790亩,138户,453人,外出人口占一半。村民以坑岙零散聚居,山脊向阳耕作,以树木毛竹为伴,世代快乐终生。过去昌门村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经济贫穷,生活艰苦。村庄乱、脏、差,现象比较普遍,村民文明行为,行为习惯较差,近几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乐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村庄整治为抓手,以创建“文明村”为载体,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议,村内社会风气良好,提高了村民素质,干群团结,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树岗村

  大树岗村位于乐清北部,与黄岩山卡相连,是智仁北片高山中心村,原管辖合朝村,水坑头村,现单列行政村。由于地处山岗山,岗坳有一颗千年古树,故称大树岗。全村1.2平方公里,有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58亩,林地面积1512亩,人口153户,509人。大树岗人民世代居住在这块贫瘠的高山上,以竹木为伴,农耕为生。经济贫困,生活艰难,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苦不堪言。在党的政策的扶持下,艰苦奋斗、自筹资金、自出劳力、开山修路、终于完成6.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车辆可直通村部,方便了村民出行。此外还成立了大树岗早茶农业合作社,开发茶叶基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并且对山坡地进行改造,种植药材、高山蔬菜。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通过村庄整治,环境改造,美化绿化,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新农村不但要富裕物质还要丰富文化生活,2011年村里创文化大院,开设电教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使广大村民有电视看,有棋牌室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神-明建设。  

大台门村

  大台门村:大台门村是智仁乡的第一大村。群山环绕、碧草花香,左去黄岩,右通温岭,东观太湖山、西望百丈岩,素有川中之山,钟灵毓秀,所谓“天赐安乐”之地。全村总面积2.62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耕地554亩,林地3016亩,农户655户,人口2145人。大台原是太湖乡驻地,是浙江省会用笋精品园基地,也是解放前党建第一村,又是乐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义烈祠,大台门,项氏宗祠、项宅古建、殿墩宴公庙,古岙炮路廊。过去经济并不落实,温饱问题艰难解决。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兴修水利保良田,修建道路为百姓。几年来大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劳务较少,剩余劳力或山或田、生活过得殷实。特别建起了垃圾场、公厕、摆放了垃圾桶。彻底改善了环境卫生。兴办了老年星光之家,开办了图书浏览室、室外健身场地、不断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  

合朝村

  智仁乡合朝村位于乐清北郊,与水坑头相连,解放属大树岗,公社化后单列行政村,并到智仁乡,全村1.2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耕地128亩,林地1132亩,167户,544人口,村民以农耕为生。传说早先有叶姓人在村口造一石桥,故称为“合朝”,指团结之桥。由于合朝山高、坡陡、弯急,交通十分不便,进出货物靠人扛肩挑。改革开放后村双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修通了山岭公路,完善了防护设施,老百姓期盼已久愿望实现了。为了解决人畜饮用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实地勘测,改造了病危水库。现在通过新农村建设,环境改造,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合朝村民大部分外出打工,村民以农耕为主,种植传统薯莳,兼营竹木柴炭,村妇搞编织,老人搞养殖。整合土地资源,利用荒山造地,得到了国家补贴。移民工作正在计划实施中,有望今年得到解决。  

利条村

  智仁乡利条村位于智仁社区偏北,是大树岗村、石井坑村、赵家辽村的出入地,人口众多,山场广阔,总面积2.3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36亩,林地面积3866亩,人口451户,1501人。利条村因各种原因,经济条件较差,是一个贫困的山老区,解放以后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主产毛竹树木,种植水稻番薯。是“智仁早茶”的开发地,拥有茶园100亩,露雾滋润,品味醇香,引进的白茶也深受客商青睐。广大村民勤劳简朴、淳朴善良,主要从事家庭工艺编制、织布、外出经商务工,其次靠山养山维持生计。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政策扶持下,通过新农村建设、环境改造、绿化美化,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溪边有路、山下有路,各自然机耕路四通八达,是智仁社区公交车终点站,交通方便。进入利条村,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大字镶嵌在村牌大石上“利条村”,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容纳前人的文化礼堂,装修一新的村双委办公楼犹为醒目。利条村张家井是乐清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位于利条村北部,清代建筑,石质,圈圆形,现保存完好,水质清澈,冬暖夏凉,是附近村民主要用水源。  

马家山村

  马家山村简介:智仁乡马家山村地处乐清北部,是个山老区,解放后,现小岭村、青坑村、太湖山村、昌门村、马家山村合为马家山村,属智仁高山片的村。村内建有中心小学。公社化后,各村单列组成行政村。现有面积1.1平方公里,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34亩,林地面积916亩。人口150户,485人。村建于半山中,故名马家山。村民以种植番薯为主,兼营林业。由于地域原因,农民勤劳而不富裕,生活贫困,交通不便。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建设新农村,村庄整治,环境改造,基本完成环村道路,解决了出行困难。大部分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村双委下大决心对70年代建造的马家山“病危”水库进行了重建,保证了人畜饮用水安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马家山村部,1956年建造,占地300平方,石木结构,重檐有楼,块石叠砌,木板隔离,东西两侧,各置谷仓,用于村开会办公。  

青坑村

  智仁乡青坑村座落在太湖山麓,下山小岭,上山昌门,夹于绿水青山中,山中树粗竹长,竹木茂盛。全村0.8平方公里,只有3个自然村,原属马家山,耕地59亩,林地2140亩,户数60户,人口190人。村民散居在竹林树丛中,虽不富裕生活也殷实。在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村庄整治,环境改造,绿化美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村里主要靠竹木收入,辅以经济作物收入,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2011年上级拨款加村自筹资金修通了从智黄公路口至村部机耕路,公路旁修建了候车厅,方便村民出行。村内设有卫生室,村医仁心治百病,技术精湛,热情为病人,为百姓除苦痛。。村双委和广大村民团结合力,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乡村而努力奋斗。  

石井坑村

  石井坑村简介:智仁乡石井坑村位于智仁北面,利条东首,大树岗村下,坑长岙深,遮阳蔽日。全村1.9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96亩,林地面积1752亩,人口239户,761人。50%劳动力外出。村民沿溪临水居住,弱劳动力山地耕作、兼营竹木为生。过去石井坑村交通不便,经济贫困,生活艰苦,村民行为习惯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在市、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新农村建设、环境改造、道路从利条一直通到丫叉坑,方便了群众生活。原小学装修一新用作村民活动室,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程度。据历史记载石井坑公王庙石拱桥,清代建筑,南北向,横跨石井坑溪,为举孔石拱桥,桥长4.1米,宽1.3米,高2.9米,拱券由不规则自然块石叠砌而成,至今保存完好,体现了山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大井头村

  智仁乡大井头村是全乡的核心,乡人民政府、乐清市农村信用社都位于大井头村,为村民办事提供一条龙服务。  

水坑头村

  智仁乡水坑头村属贫困山区,地处高山上,与茅畲山卡相连,与台州地域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通,赶集购物下沙埠,走亲访友上院桥。虽属乐清地,实是黄岩味。全村0.7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耕地67亩,林地292亩,83户,256人口。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2008年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一部分村民进行高山移民,剩余劳动力继续留守小村,进行植树造林,杨梅、茶叶等栽培,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充分利用山地山田种粮种菜,维持生活。村双委还真昌门至水坑头村部建一条贯通高山四村(昌门、合朝、水坑头、大树岗)通村机械路,为竹木、水果茶叶运输及村民出入提供方便。  

西滩村

  智仁乡西滩村东与大井头相近、北通乌芦岙村、西接双峰六坪村,村中70%劳动力外出经商,劳务较少,弱者在家编织、打零工、过农耕生活。虽然是贫困山老区,靠山不行,种粮无地,过去村民走泥泞小路,住茅棚瓦房,吃山里番薯杂粮,可谓是经济贫困,生活艰苦。改革开放以后苦尽甘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大批劳动力外出经商、开店、办厂、务工。村民收入大大提高,97%农户翻建新房。在村文化活动室里读书、看报、看电视、聊天蔚然成风。现在不断抓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物质富裕、精神突出的要求。人民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太湖村

  太湖村简介:智仁乡太湖山村位于旸谷岙最高山上,海拔735米,原属马家山,全村1.05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耕地92亩,林地2640亩,86户,272人。太湖山村是一个贫穷的山老区高山小村,资源匮乏。但山高空气好,风景秀丽,水质优良,是块风水宝地。村民以牛羊为伴、农耕为主,世代贫苦。如今村双委带动广大村民改地、修路、优环境,自力更生,开山窟石修建了通村水泥路、改地还林,发展经济,修建垃圾场,确保村庄环境卫生,打发村民外出经商,增加经济收入。  

乌芦岙村

  乌芦岙村简介:智仁乡乌芦岙村地处百丈岩脚下,东与大井头相近、南通西滩村、西接双峰六坪村,北邻小坑岙村。山坳形似葫芦,俗称葫芦岙。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全村307户,人口1006人,耕地217亩,林地2524亩,村中70%劳动力外出经商,劳务较少,弱者在家编织、打零工、过农耕生活。虽然是贫困山老区,靠山不行,种粮无地,过去村民走泥泞小路,住茅棚瓦房,吃山里番薯杂粮,可谓是经济贫困,生活艰苦。改革开放以后苦尽甘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大批劳动力外出经商、开店、办厂、务工。村民收入大大提高,97%农户翻建新房,水泥路直通岙里,两旁绿化,兴建了垃圾屋、公厕,环境大为改观。在村文化活动室里读书、看报、看电视、聊天蔚然成风。现在不断抓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物质富裕、精神突出的要求。人民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下岙村

  智仁乡下岙村是智仁经济、政治、农贸中心,又是交通枢纽,全村1.8平方公里,耕地226亩,林地1507亩,农户376户,人口1297人。由于智黄公路的开通,大部分村民聚居公路两旁,也带来了商机。副食品商店、服装店、金银首饰店、药店、供销杂货店、农庄饭店沿街摆设。中小学、卫生院、电管所、移动通讯等企事业单位进驻村内,初步形成山区小杂铺雏形。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以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干群团结、投入增大、以村庄整治为抓手、轰轰烈烈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建立石斛栽培基地、茶叶加工基地,以创建“文明村”为载体提高村民素质。现在村内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象周村

  智仁乡象周村地处智仁社区南大门,与双峰相连,镇安接壤,地域广阔,全村1.8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耕地322亩,林地3313亩,农户453户,人口1566人,村民沿溪散居,种植番薯、水稻过农耕生活。过去象周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艰苦,村庄脏乱差比较严重,村民行为习惯较差。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通过村庄整治,“文明百村”行动,村里投入增大,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素质不断提高。现在新修一条水泥路直通岙里,公路两旁民居林立,颇有新农村气息,西象防洪堤连接水黄潭是一项点靓的惠民工程,“智仁人民欢迎您”标语牌旁三佳休闲工艺品厂更加生辉。  

小坑岙村

  智仁乡小坑岙村地处智仁西北角,与大井头接壤,阳山连乌芦岙村,阴山靠寺前村。一条长达5公里的康庄大道直通岙里,公路两边集聚农户,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形如小集镇。全村2.1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42亩,林地面积4695亩,人口388户,人口1339人。大部分劳力外出经商务工。   村居一条山垅的中央称中央柱,是小坑岙村部驻地。有民谣描述过去的小坑岙村“脚踏石子两头翘,大溪湖头市市到,家里大小子女饿得呀呀叫”可见小坑岙的贫穷。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对樟树下几百亩溪滩进行改田造地,新建六个水池,使村民有田耕、有地种。特别改革开放以后,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修通道路,兴修水利,绿化美化,改善村居环境卫生。利用原小学兴办老年活动室,村民文体娱乐场地。小坑岙村民齐心合力准备自筹资金对岙口大桥进行兴建。现在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小部分村民在家种田,有能人志士在村里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兴办不锈钢管厂,安排了很多劳动力,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  

小岭村

  智仁乡小岭村地处乐清市北部,位于马家山、青坑村的山岭中,故称小岭,智平公路贯通村中。太湖山水把村分成两半,村南姓黄,村北为鲍,村居集中,只有几户散落山间。全村总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85亩,林地1029亩,总人口123户,人口409人。大部分村民以农耕为主,兼营番薯,竹木。小岭村原是山地、出门要爬坡、走路要上岭、交通不便、地无三尺平、山无竹木盛、经济收入低、生活十分困难。解放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一条以山养山的道路,把成片荒山地改造成竹林。通过深翻山,巧选竹、勤施肥,培育了近500亩有机备用基地,夏天有春笋,秋天有竹鞭,冬天有冬笋,一年四季有笋吃、有笋挖。由于小岭村向阳山,土质黄,施的是有机肥。一到春笋上市,外地客商纷沓至来,全村收入达500万元以上。2010年通过村庄整治、建造了污水处理池、公厕、摆放了垃圾桶,修筑防洪堤,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银坑村

  智仁乡银坑村位于太湖山脉之肩,村庄地势险峻。南西与镇安赤砂红相连,东通太湖山,约1.6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82亩,林地1734亩,人口259户,人口772人。据说长毛乱时,日寇-百姓,埋人入坑故称“人坑”,解放后改称银坑,以姓项、姓黄为主,祖业以农耕为生,居高山之中。现在一条水泥路盘山而上,通至村部门口,解决过去肩挑人抗的现象,使竹木柴炭外运、方便百姓出行。在党中央领导下,通过新农村建设、想要富先修路,所以银坑大抓基础设施建设,山最高,路最远也难不倒村民做路的决心。现在基本上完成了通自然村小泥路。2013年完成村部至下七岩水泥路浇灌任务。  

赵家辽村

  智仁乡赵家辽村位于利条村北首,与石施坑村外高矿山相连,可黄岩茅畲乡,一条70年代修建的机耕路直通村部。全村1.92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耕地257亩,林地2668亩,人口342户,1058人。除村部几十户人家外,其余村民都居住在山坡上。由于山区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过去被人称为“山里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赵家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按照党中央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对村庄进行环境整治,建污水处理池、垃圾场、垃圾屋、公厕。首先,对村庄进行环境整治,然后对村庄进行水泥硬化,对道路两侧进行美化绿化。建设新农村不但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村里设有文化娱乐室、图书浏览室、电教室和棋牌室,组织村民打牌下棋、读书看报、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石施坑村

  石施坑简介   智仁乡石施坑村位于智仁社区最北段,与黄岩平田乡接壤,茅舍毗邻,总面积2.6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耕地355亩,林地6495亩,农户563户,人口1963人。强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弱者在家过农耕生活。过去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活比较艰苦。改革开放以后,响应党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干群团结、投入增大、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村庄整治,村庄道路全面硬化,环境已取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施坑村山场广阔,除传统的竹木柴碳水稻番薯外,村双委抓住商机打发60%的劳动力去上海、江苏甚至去云南种西瓜。-剩余劳动力在家扎扫帚、做节日彩灯、饲养牛、羊增加村民收入。近年来全村建设新农村,不但要有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还要有文明健康生活,以创建“文明百村”为载体,提高村民素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乌芦岙村特产大全




乌芦岙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