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花镇天仙街社区位于袁花镇东北,主要曼司港及两侧居民区组成,西起联红路,北靠龙山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现社区占地0.026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89户共268人,其中法定劳动年龄段164人占总人数的63.565%.社区工业主要以太阳能,袜业等产业为主,农业以渔业为主,产业前景看好.2014年度经济总收入844.万元,居民人均收入26367.04元,集体人均可支配收入931.34元。社区现有:党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星光老年之家、健身房等完备的硬件设施。我们以打造“和谐社区”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努力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社区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卫生社区、三星级和谐社区、嘉兴市民主法制社区、海宁市文明社区、市爱国卫生先进社区、连续两届获得先进党支部称号、海宁市平安社区、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们的口号“创业创新、科学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481111 | 314000 | -- | 查看 天仙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河西街社区 |
河西街社区:位于袁花镇镇区西半部,东起黄山港,西至环镇西路,南起宁袁塘,北至龙山路。面积约0.315平方公里,由原后市街、荷溪街两个社区和横埭街五个居民组、河东街三个居民组合并而来。下设13个居民组,现有人口512户,1240人。 河西街社区与红星村、梨园村、东风村、长啸村、红晓村、新袁村、谈桥村、龙联村、镇东村、天仙街社区、彭墩社区、河东街社区、濮桥村、红新村、镇西村、夹山村、双丰村相邻。 |
河东街社区 |
袁花镇河东街社区位于袁花镇区东半部,2003年6月,因体制改革,由原河东街、横埭街及谈桥集镇合并为河东街社区,下设10个居民组。全社区共有居民596户,1400多人,有外来新居民800多人。社区设中共支部一个,党小组3个,中共党员54人,团支部一个,团员8人。社区工作人员4人,社区民警1人,协警2人。社区现有群团组织: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残疾人协会、科协、关工委、民兵连、妇代小组等。社区注重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成立了“少儿之家”;注重关爱老年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办老年电大,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成立老年舞蹈队,举办老年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推进发展社区事业,创新社区工作,曾获海宁市科普示范社区,海宁市二星级示范社区,海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五星级先进村(社区)、海宁市平安社区,袁花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彭墩社区 |
袁花镇彭墩社区地处袁花镇北侧,社区面积0.0087平方公里,共有居民49户,总人口165人,新居民0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4名。2014年实现经济总收入23.4万元,集体可支配资金22.4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3987元。 |
天仙街社区 |
袁花镇天仙街社区位于袁花镇东北,主要曼司港及两侧居民区组成,西起联红路,北靠龙山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现社区占地0.026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89户共268人,其中法定劳动年龄段164人占总人数的63.565%.社区工业主要以太阳能,袜业等产业为主,农业以渔业为主,产业前景看好.2014年度经济总收入844.万元,居民人均收入26367.04元,集体人均可支配收入931.34元。社区现有:党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星光老年之家、健身房等完备的硬件设施。我们以打造“和谐社区”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努力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社区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卫生社区、三星级和谐社区、嘉兴市民主法制社区、海宁市文明社区、市爱国卫生先进社区、连续两届获得先进党支部称号、海宁市平安社区、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们的口号“创业创新、科学发展”。 |
红星村 |
红星村位于袁花镇,距海嘉兴市宁市区约7公里,硖尖公路,农肖公路,谈石公路丛横交叉,正规划设计中的绍嘉高速公路南北贯通全村,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有30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落,870家农户,在册户籍人口3185人,总劳动力185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为518人。村区域面积5.69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桑园,果园。全村的农业生产以水稻,蚕桑、梨子和母猪为主。村内还有几十家个体私营企业。村领导班全体成一起上门做好思想教育,劝导说服工作,使之提高认识积极配合。由于宣传发动,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位,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工作顺利,进展迅速。 |
梨园村 |
梨园村 梨园村位于袁花镇北片,东与海盐县通元镇毗邻,西接谈桥村,南连红晓、长啸两村,北与濮桥村接壤,有原百余、百万和塘油车三个村于1999年4月合并而成,区域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2公顷。我村现有农户963户,村民3807人。村内有个私企业26家,以灯泡、太阳能和袜业为主。2005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93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37.97万元,集体经济年稳定性收入仅有6.87万元。 目前,村“两委”班子共有6人,平均年龄37岁,全部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1人,总体结构合理,工作上有活力,并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期望值较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满热情。 |
东风村 |
东风村 1998年被评为海宁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0年被海宁市委评为“五好党支部”、市级“文明村”。 2003年被海宁市人民政府评为人民调解“先进集体”,被评为嘉兴市级“卫生村”。 2005年被海宁市委评为先锋主程“五好村”党组织,被评为“省级卫生村”,被海宁市评为“绿化示范村”, “科普示范村” |
长啸村 |
长啸村 长啸村位于海宁市袁花镇东部,村域面积约5.2平方公里。袁尖公路在村域西侧经过,杭浦高速和嘉绍高速公路交叉穿梭我村区域,交通十分便利。 我村属合并村,现有31个自然村落,27个村民小组,974户,拥有人口3902人。全村拥有企业110家,总产值8亿元。主要以扣板、太阳能、袜业、集业管为主导生产。 农业以种养业为主,特色农业正在崛起,大棚蔬菜、欧亚葡萄、南方梨日趋看好。村级集体经济逐年壮大,2011年村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了1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558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281.9元。 我村目前已形成三纵三横道路框架,已实现三个全覆盖:通组达户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10.2公里路灯安装实现全覆盖;村、组主干道路绿化实现全覆盖。在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基本实现了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河道洁化、村庄绿化、污水净化、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建设,各类公共设施俱全,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健身园点、医疗卫生站等应有尽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先后争创并荣获了省级卫生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文化示范村、省级“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先进村”、嘉兴级文明村、嘉兴市生态村、嘉兴市平安村等荣誉称号。 |
红晓村 |
红晓村 红晓村位于海宁市袁花镇北郊,东临长啸村,南与袁花镇区相连,北接梨园村,西隔袁硖港与红新村为邻,村域面积约4.4平方公里。袁谈公路在村西侧经过,硖尖公路在村中部纵贯全村,杭浦高速公路在村的北部横贯全村,建设中的嘉绍高速公路在村的东部南北穿越,交通十分便利。红晓村共有32个自然村落,23个村民组,总计842户,总人口3441人,外来新居民人数4400余人(包括镇工业园区内),全村党员95人,村民代表49人,团员18人,全村劳动年龄段劳动力2096人。全村因镇工业开发和道路建设而享受失地农民社保1339人,全村现有耕地2062亩,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及养蚕为主,生猪养殖是我村传统产业。工业主要以太阳能产业为主,更有扣板、灯泡、服装、包装等产业前景较好的企业,2011年度工农业总产值6.02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525亿元,农业收入1.50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5418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75.171万元。 近年来,红晓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局面,社会治安良好,基本实现了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河道洁化、村庄绿化、污水净化、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建设,各类公共设施也相继建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红晓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新袁村 |
新袁村位于袁花镇近郊,东邻镇东村,南与黄湾镇相毗邻,西靠双丰村,北接红新村。我村是由原新伟村、袁郊村2004年10月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共有19个村民小组,803户,总人口2476人,0党员99名。 我村是一个传统的以种养业为主的行政村,全村现有种植面积173.5公顷。2011年村级经济总收入54531万元,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8元。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新袁人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抢抓机遇,把握人多地少的基本村情,充分发挥劳力资源充足和工业、种养业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呈现出村级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喜人局面:工业上主要产业有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和灯泡生产以及装饰材料制造,现有个私企业88家,其中私营企业20家,个体68家;农业生产打破旧的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科技高效农业发展。 新袁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抢抓机遇,想方设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我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嘉兴市文明村、嘉兴市民主法治村、嘉兴市档案规范化村、嘉兴市“五好”团支部、嘉兴市科普示范村、海宁市文明村、海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海宁市先锋工程建设“五好”村示范党组织、2006—2010年海宁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海宁市平安村、绿化示范村、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我村的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并且与镇区接壤,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村北部的城隍山风景秀丽,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投资宝地,中部有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旧居。我村民风淳朴,乡土气息浓厚,风景秀丽,是工商业、旅游投资的好地方。 新袁村是在2004年11月,由新伟村和袁郊村合并而成。 新伟村处袁花镇南,北临袁郊村,解放前为黄山乡的共和、太平和假山三个行政村,1956年入夹山乡,为共和高级社。1958年与袁郊、蚕桑场合建为新生队,1961年5月拆出袁郊、蚕桑场,称新生大队。1978年11月更名为新伟,1983年4月改为村建制,村部驻大坟头,辖9个村民小组。新伟村是当代爱国实业家查济民、武侠大师金庸的故乡。 袁郊村处于袁花镇近郊,古时村境多处镇区,解放初建政为黄山乡的共和行政村,1956年入夹山乡,建立共和高级社,1958年并入新生队,1961年5月拆建与山湾村合并为袁郊村,村部驻南街上,辖8个村民小组。村中袁郊小学也名龙头阁学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是时为龙山学堂之分部,名植基小学。 |
谈桥村 |
谈桥村 袁花镇谈桥村在袁花镇北5.7公里处,是谈桥集镇所在地,有原唐庄、承花、小浜三个行政村撤并而成。村民委员会于2011年10月搬迁至原谈桥中学。硖尖公路贯穿南北,01省道横跨东西,交通十分便捷。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我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全村二011年个体私营企业122家,工业产值5亿余元,村级经济总收入180余万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8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3000余元,村党组织二00四年度被市委命名为五好村党组织,二00四年至二00五年度被镇党委命名为先进党组织。 |
龙联村 |
龙联村 龙联村位于海宁市袁花镇西部,东邻镇西村,南与双丰村相邻,西与马桥街道为界,已建杭浦高速公路东西横穿我村,拟建屮08省道复线纵贯全村。全村村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总人口2439人,辖区共有14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落,我村交通位置特殊,交通十分便利,为我村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龙联村 地处袁花镇西北4.2公里。东隔三里港与镇西村相邻,南依宁袁塘河,西靠运盐港,北临辛江塘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政为龙尾乡的龙胜、联合、双高、石桥四个行政村。1956年撤龙尾乡并入湖塘乡,合建为龙联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为湖塘公社龙尾管理区的中塘、石桥、联新、联胜四个生产队。1959年4月合建为龙联队,10月改称龙联大队。1961年2月划归袁花公社。1966年5月更名卫东大队。1978年11月复名龙联。1983年4月改建为龙联村村民委员会迄今。村民委驻地潭上。村辖14个村民组,18个自然村,666户,2439人。其中劳动力1294个。全村耕地总面积3983.4亩,其中专桑700亩、果园16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蚕桑,养猪产量全镇第一,1999年被海宁市政府命名为“苗猪专业村”。2005年粮食总产量1651.75吨,经济总收入1.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303元。 本村境内辟有袁花镇农业生态园区,内有村民蒋-创办的海宁市民营研究所—“龙头阁二栖爬行动物研究所”,主要对龟鳖及蟾蜍的养殖及研究,养殖名龟20余种;蒋利兴创办的绿海花木场,养殖有孔雀等;还有种植南方梨、欧亚种葡萄及花卉苗木。 2005年全年共有民营企业40多家,主要生产各类PVC装饰材料、太阳能热水器、灯泡、炒货食品等,现有500万以上产值企业3家。村已完成通组公路硬化6.8公里,达户公路硬化2公里。村内设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有一个灯光篮球场及各种文化健身设施。设有村卫生保健站一个,保健员2名。 2000年被评为海宁市文明村,2005年被评为海宁市先锋工程建设“五好党组织”。 潭上 在袁花镇西4.2公里,潭桥西堍。龙联村民委员会驻地。村畔原有一潭,村即以潭上为名。 中塘桥 在袁花镇西3公里,袁硖公路之南。村袭桥名。中塘桥跨宁袁塘河,原系石桥,1977年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长24米、宽3.5米。 牛坟湾 在袁花镇西北偏西3.8公里,王家浜北岸.据清陈鳣《新坂土风》载:“……牛坟,即朱爱谷墓,朱字误为牛,今其地俗称牛坟湾。 朱家堰 在袁花镇西北偏西3.4公里,金家木桥西南侧。浜端有堰,以村居朱姓得名。村袭堰名。相传:清代宫傅大学士陈元成墓筑于村南。 张家湾 曾名赵三湾。位于镇西北偏西5公里,辛江塘河之南。据传:旧时赵姓居牛坟湾、马家湾之间,故名赵三湾。后张姓迁此定居,发展成村,遂改今名。 |
镇东村 |
镇东村区域面积5.6平方公里,辖23个村民组,总人口3317人,农户837户,中共党员143人,耕地总面积2711亩。截止2014年底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9亿,村民人均纯收入28039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280万元,人均850元。全村以建材、装饰扣板、太阳能、灯泡、经编等产业为主的私营企业70多家。镇东村总体布局优化、道路到户硬化、河道水明洁化、村庄见缝绿化、污水管网净化、路灯实行亮化、环境处处美化。各类公共设施齐全,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灯光球场、农民公园、健身苑点、公共服务中心等应有尽有。镇东村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千佳村、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农村信息服务点、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嘉兴市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嘉兴市先锋工程示范村、嘉兴市(四星级)民主法制村、海宁市生态村、嘉兴市农村基层干部实践基地”,连续十余年被海宁市委评为农村基层先进党组织。 |
濮桥村 |
袁花镇濮桥村地处袁花镇东北部,东临海盐县,南与梨园村相接,北接东风村,西连谈桥村,区域面积4.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90.08亩,共有村民小组21个,农户808户,总人口2974人,新居民650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92名。2014年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169.8万元,集体可支配资金1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5383元。近年来获得浙江省卫生村,嘉兴市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
红新村 |
袁花镇红新村位于美丽而古老的海宁市“五大古镇”之一——袁花镇的西北隅,富有“炒货之乡”的美称。南临杭浦高速公路,东临袁谈公路,西隔三里港为马桥街道,北临本镇谈桥村有花行泾桥港相隔。全村区域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640户、总人口2474人,2014年年人均纯收入25436元。工业以炒货加工为龙头,富有“炒货之乡”之称。目前全村有个体工商企业68家、规上企业4家。农业以传统种养为主,兼有美国提子、南方梨种植。经过多年努力,先后荣获“浙江省卫生村”、“嘉兴市生态村”、“浙江省便民服务中心”、“海宁市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
镇西村 |
袁花镇镇西村位于海宁市袁花镇西侧,村部距离袁花镇政府1公里,东临镇区,南与双丰村相邻,西界龙联村、北与红新村毗邻。位于海宁市东南20公里处。镇西村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河道纵横,交通便利,主要河流有宁袁塘、毛家港、龙腰港等。村正东有山虹公路,南有闸金公路,已建杭浦高速公路东西穿越镇西村北部,村内由闸金公路、花宾路、呈祥路、山虹路、龙尾公路组成的“三横四纵”道路交通网,使镇西村交通十分便利,为镇西村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镇西村村域面积约4.7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全村以农副业、养殖业、个体工商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蚕桑养殖业是地方主要支柱产业,工业以太阳能利用、装饰扣板、灯泡机械、钢铁铸件等为主。 |
夹山村 |
夹山村是海宁市袁花镇东南的中心村,全村区域面积6.5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97户,人口4763人,人均耕地面积1.247亩,2014年底村级集体资产2620.8万元,固定资产1159.32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4.1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196.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83元。夹山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落实科学发展观,务实奋进,先后创建和被评为海宁市“先锋工程”五好村党支部、海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嘉兴市文明村、嘉兴市“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省级无-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夹山村地理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三岭五山相怀抱,是本地区建筑石料的发祥地。同时也孕育了“思情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系四通八达,二十多公里的河道,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丽乡村。 |
双丰村 |
双丰村 双丰村位于袁花镇西,南与黄湾镇大临村毗邻,西连丁桥镇新仓村,北靠金袁公路,杭浦高速丁桥互通至嘉绍高速袁花互通连接线公路横贯全村,即将开工建设的08省道复线南北穿越我村,交通便捷,全村区域面积10.01平方千米,辖4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76户,总人口5972人,其中0党员235名。 双丰村个私企业发达,全村有各类中、小企业150多家,年销售收入14.37亿元,主要产品有PVC装饰板、太阳能、电子、灯泡和塑料、皮件等;农业生产打破传统,向新型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发展;“三产”服务业发展迅速,建有公共服务中心和4个商业网点,为老百姓提供便捷服务。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4.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83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60多万元,是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多次被评为嘉兴市、海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浙江省委评为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