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厉庄镇是省际边界山区镇,厉大路纵贯南北,242省道、石林线贯穿东西,全镇总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二轮承包面积26756亩,有大小山头12座、小型水库9座,辖1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共有1.07万户、3.47万人口。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9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8元。
【发展思路】
2006年该镇的发展思路为:紧扣县委、县政府“三年再造新赣榆、五年冲刺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以项目推进为中心,以全员招商和全民创业为两个基本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体发展思路,转变观念,高台定位,强压硬推,跨越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名镇,边陲工业重镇,迅速崛起西部山区。争取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确保2.5亿元,力争突破3亿元;工业投入确保2亿元,力争突破2.5亿元;实现内联到位资金1.5亿元,净增规模企业4家;实现工业用电量翻一番;工业税收增长5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超300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万元。
【自然资源】
该镇是省际边界山区镇,有着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同时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沿线石子加工业,鑫磊矿业、新善建材厂一批石子加工厂和建材厂先后成立。
【人文旅游】
厉庄镇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依托谢湖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积极开发二龙山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五园一区一村;即万亩有机茶果观光园、千亩绿色蔬菜大棚示范园、千亩有机五谷杂粮示范园、二龙山毛竹怡情园、谢湖水上乐园;餐饮、休闲、娱乐度假区、全国农业旅游度假村。
【工业经济】
该镇认真贯彻“招商富镇、工业立镇”战略,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奋力拼搏,克难攻坚,全镇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增效显著,共引进内联项目41个,总投资2.20亿元。其中,新开工当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新上重大项目4个;新投产重大项目3个。2005年工业用电大幅增加,比去年同期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260万美元,占全年总目标的118%;内联资金到位2.10亿元,占全年总目标的310%;新增私营企业18家,工业入库税金210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61平方公里 | 320721105 | 222000 | 0518 | 查看 厉庄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双河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双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涧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山涧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河墩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河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北林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北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坝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新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赤涧一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赤涧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
厉庄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厉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赤涧三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赤涧三村谷歌卫星地图 |
翔凤岭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翔凤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杨岭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杨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岭南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岭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谭湖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谭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谢湖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谢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斗岭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东斗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斗岭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西斗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赤涧二村 | ·赣榆区旅游·赣榆区特产·赣榆区十大特产·赣榆区十景·赣榆名 | 0 |
---- |
查看 赤涧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沙河子园艺场 |
赣榆县沙河子园艺场位于县城西郊5公里”乔木之乡"__城西镇,该苗木基地,是专业从事苗木繁育及新品种生产推广和园林绿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苗圃。本场依托周边万亩苗木生产基地。为全国各地客户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规格齐全的多种绿化苗木。 近年来,我场先后被评为“明星企业”。“重合同守信企业”、“文明单位”、“免检企业”、等荣誉,面对市场需求,我们将以全新面貌,始终坚守“以质量生存,以信誉拓市场”的发展目标,以“诚信、求实、创新”的经营理念,坚持“以市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为依托”的指导思想,以更好的有一只品种及优惠的价格奉献给广大客户。 |
青口镇 |
【工业经济】 2005年,全镇完成工业投入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6928万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4亿元。目前,全镇已形成服装、铸造、机械、电子、化工、制药、酒精、塑料、制网、家具、建材、紫菜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发展体系,现有工业企业300余家。 【农业经济】 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万亩,年亩产量1.1吨,蔬菜年产量达1万吨。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实施了特种经济作物1万亩瓜套棉种植,无公害生猪养殖及特种动物养殖,现已形成规模,年可出生猪3万头以上,可产兰狐、水貂等动物毛皮8万张以上;海水河蟹育苗、南美白对虾及紫菜养殖,年实现水产品产量3万余吨。目前,全镇共培育了10个蔬菜专业村,7个草编专业村,16个种植养殖示范区。 【对外开放】 2005年新办外资企业6家,计划总投资1706万美元,注册资本1500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印尼、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往来。 【第三产业】 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3.7亿元,餐饮业2亿元。全镇现有集贸市场15个。 【社会事业】 文化生活卫生医疗设施健全,城区内有大专院校2所,中学7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省级重点中学3所,中心小学21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516名;有医院4家,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中心2所;城区有新世纪花园、锦绣江南等设施齐全的现代生活小区8处,拥有三星级宾馆2家。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 【城镇建设】 镇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区总户数38412户、建成区人口10.1万人,建成区建房面积、公共绿地面积120公顷、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重点企业】 东成酒业 中大海藻 【特色产品】 海蛰 东方对虾 【乡镇名片】 青口镇是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镇,被誉为连云港市第一镇。2002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单位”荣誉称号。. |
柘汪镇 |
【概况】 柘汪镇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北、西两面分别与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接壤。总面积72.3平方公里,海岸线11.8公里,耕地5.3万亩,辖24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建制单位49个,5.11万人口。 【发展思路】 全镇积极响应市委市0“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了 “连云港临港产业区(柘汪)”。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00万元,修筑、硬化“三横两纵”园区道路13公里,基本达到“九通两化”标准。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工业载体建设,构建重工业发展新平台。以此为发展平台,大力引进石化、机械、钢铁类重化工业项目,把连云港临港产业区(柘汪)建设成为配套完善、规划科学、环境优美、物流通畅的苏鲁边界一流的现代化重工业园区。 【区位交通】 全镇沿边靠海守国道,有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穿镇而过,距连云港港口35公里,距白塔飞机场35公里, 距山东岚山港仅距4KM,距兖石铁路30公里,距临沂飞机场 公里,陆海空交通方便。 【自然资源】 现有西柘汪港、秦家沙港、东林子港、石羊港、响石港五处渔港。海岸经勘测,填海3KM就可达到-11.3米,具备建设5万吨级以上深水港口的优良地质条件。连云港临港产业区(柘汪)位于柘汪镇东北部 2。全镇拥有渔船600余艘,年捕捞海产品5万余吨,海水养殖塘口1万亩,潮间带养殖区达到20000亩,年产贝类、鲜紫菜分别达到20000吨、8000吨。 【人文旅游】 镇内有古纪彰城遗址一处,秦代驿站一处,秦代方士徐福造船遗址一处,徐福出海遗址一处,秦始皇下驾遗址一处,饮马池一处,望海寺遗址一处,爱国县长朱爱周烈士殉难纪念点一处。 【综合经济】 2005年,全镇实现GDP 47908,其中一产10058 万元,二产28350万元,三产9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98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4.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2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07万元,财政收入1407万元。. |
石桥镇 |
【概况】 石桥镇地处黄海之滨,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总面积79.9平方公里,耕地4.36万亩,现辖23个行政村, 35个自然村,人口6.8万,共1.8万户。石桥镇依山傍海,自古“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沿海、平原、山区各占三分之一,海岸线长达10多公里,境内有海拔高195米的芦山和90米的龟山,两山相距3公里。 【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重力打造连云港“一体两翼”战略的凤凰北翼,按照“发挥优势、融入临港(工业园)、做大园区(硅工业园)、项目拉动、以工兴镇、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打造高新硅业,突破临海经济,重抓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位交通】 石桥镇交通便捷,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南北纵贯全镇,南距连云港港口、白塔埠机场和连云港火车站各45公里,北距山东省日照市岚山港10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仅5公里。 【自然资源】 石桥镇资源丰富,矿藏富集。主要有:石英石、陶土、瓷土、千枚岩、榴辉岩、花岗石、云母、偏硅酸矿泉水、黄沙等10多种矿产资源。经江苏省地质矿产厅第六地质大队勘探,全镇拥有石英脉500余条及大量碎石英,储量达1.8亿吨,其中SiO2含量99.9%,现已发现石英资源主要分布在白石头、苏岭、木套、九里、石桥、东温庄、拱齐、大温庄、石岭、石东等村;瓷石、瓷土储量达4亿吨,黑土资源1亿吨,粘土资源4亿吨,风化石资源100亿吨,集中分布在芦山、龟山周边地区;石东村南地下储藏千枚岩6000万吨;陶土、云母储量分别达1亿吨和5000吨;沿海海域及内陆河库黄沙储量10亿吨;芦山矿泉水被鉴定为苏北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偏硅酸型优质矿泉水。 【人文旅游】 石桥镇是革命老区,罗荣桓、符竹庭、彭雄和朱爱周等革命前辈曾在此流血战斗过,连云港市最早纪念抗日史实的“民族英雄”碑和纪念抗日战斗中著名的小沙东海战而矗立的“小沙东海战纪念碑”等红色景观颇具革命教育意义;名胜古迹龟山“泊船石缆”为赣榆八景之一。 【综合经济】 2005年,石桥镇实现GDP5.35亿元,其中一产1.87亿元、二产3.21亿元、三产0.75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0元。. |
金山镇 |
【概况】金山镇21个行政村,总面积68.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总人口4.7万。 【发展思路】抢抓机遇,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十有”、“六化”新金山,向着建设“工业强镇、财政富镇、现代农业大镇、文化名镇、边界重镇”目标奋勇前进。 【区位交通】金山镇地处苏鲁交界,位于赣榆县北部,距县城25公里,交通便捷,紧依204国首、242省道、“同三”高速穿境而过,距国际港口连云港70公里,连云港机场55公里,青岛国际机场200公里,陇海铁路60公里,兖石铁路18公里。 【自然资源】水资源丰富。八条路水库是全县第二大水库,年蓄水量1200万立方米。境内有龙王河、神泉河两条主干河流,水质清澈,水域面积宽广。 【人文旅游】金山镇拥有众多的旅游开发项目,以徐福祠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和龟山、怀仁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近年来,金山镇又引进资金1000万元,建成金山世纪园。金山世纪园依山傍水,云雾缭绕,集休闲、娱乐、服务于一体,四周绿树红花,空气清新,是一处生态旅游景点。为迎接今年中国赣榆徐福海洋文化节,全镇又多方筹资对徐福祠进行了修建改造,主动融入了县“山海祠”的旅游经济圈。 【综合经济】国内生产总值2.2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5.2万元,人均纯收入4596元 【工业经济】工业投入2.13亿元,工业产值3.98亿元,工业用电量767.5万千瓦时,金五、金江、金山高发、连云港高发、金康、达柯拉六家企业名列全县税收前50强,全镇工业税收1010万元, 启用民资1.5亿元兴建民营创业园打造创业平台。 【农业经济】金山镇依托金五、金韩等龙头企业带动了本镇及周边地区40万头生猪,300万只蛋肉鸡,5000万羽鹌鹑,3000亩有机茶园,2万亩甘薯,5万亩桑,5万亩杨木,15万亩花生,20万亩水稻,40万亩小麦,形成了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工业,以工促农、三产并进的强劲发展态势。与此同时,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共转移建筑与玩具加工等劳务人员13462人,其中县外转移劳动力9930人。. |
黑林镇 |
【概况】黑林镇区划面积8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9公顷,辖21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总户数1.1万户,4.3万口人。 【发展思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按照“工业强镇,财政富镇,特色重镇,生态名镇”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农民富裕,人居优良的“富裕黑林、生态黑林、山水黑林、和谐黑林”。 【区位交通】黑林镇地处赣榆西北部,位于两省(江苏、山东)三县(赣榆、莒南、临沭)交界处,镇驻地距离县城31公里,距离连云港连云港港口90公里,距离连云港飞机场50公里,距离全国著名小商品批发市场集散地临沂60公里。242省道和水泥路欢林线、石林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黑林镇气候条件良好,多年平均气温13.2℃,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88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37.2㎜,地下水埋藏较潜,水量充沛。境内蛇纹石含量丰富,已探明储量为2亿多吨,其中氧化镁含量达36%以上,另有储量丰富的优质黄沙;黑林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有万亩板栗、万亩黑莓和万亩板栗三大基地,是连云港市板栗之乡。 【人文旅游】境内有风景秀丽的大吴山、碧波万顷的小塔山水库、-大树村旧居、符竹庭将军殉国处纪念碑、八路军115师黑林师部旧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黑林观测站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是红色旅游基地。 【综合经济】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300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8000万元、4000万元和 23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7.49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6元。 【工业经济】2005年,完成工业投入587.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660 万元,引进工业企业18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9028万元。建筑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农业经济】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71公顷,粮食播种面积2846公顷,年产量13884吨,油料播种面积 16200 亩,年产量4457吨,水产品产量1301吨,蔬菜产量4014吨,形成了杨木、板栗和黑莓三大基地,年输出劳动力9252人。. |
厉庄镇 |
【概况】 厉庄镇是省际边界山区镇,厉大路纵贯南北,242省道、石林线贯穿东西,全镇总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二轮承包面积26756亩,有大小山头12座、小型水库9座,辖1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共有1.07万户、3.47万人口。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9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8元。 【发展思路】 2006年该镇的发展思路为:紧扣县委、县政府“三年再造新赣榆、五年冲刺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以项目推进为中心,以全员招商和全民创业为两个基本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体发展思路,转变观念,高台定位,强压硬推,跨越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名镇,边陲工业重镇,迅速崛起西部山区。争取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确保2.5亿元,力争突破3亿元;工业投入确保2亿元,力争突破2.5亿元;实现内联到位资金1.5亿元,净增规模企业4家;实现工业用电量翻一番;工业税收增长5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超300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万元。 【自然资源】 该镇是省际边界山区镇,有着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同时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沿线石子加工业,鑫磊矿业、新善建材厂一批石子加工厂和建材厂先后成立。 【人文旅游】 厉庄镇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依托谢湖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积极开发二龙山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五园一区一村;即万亩有机茶果观光园、千亩绿色蔬菜大棚示范园、千亩有机五谷杂粮示范园、二龙山毛竹怡情园、谢湖水上乐园;餐饮、休闲、娱乐度假区、全国农业旅游度假村。 【工业经济】 该镇认真贯彻“招商富镇、工业立镇”战略,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奋力拼搏,克难攻坚,全镇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增效显著,共引进内联项目41个,总投资2.20亿元。其中,新开工当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新上重大项目4个;新投产重大项目3个。2005年工业用电大幅增加,比去年同期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260万美元,占全年总目标的118%;内联资金到位2.10亿元,占全年总目标的310%;新增私营企业18家,工业入库税金210万元。. |
海头镇 |
【概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位于海州湾畔,是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镇。全镇行政区域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5公顷, 8万人口,总户数23612户,辖29个行政村。 【发展思路】 牢固确立“以港促工,以工兴镇,三产并举”的经济发展思路。以总投资57亿元的海头深水港建设为龙头,以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的连云港重化工园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构筑40平方公里海头临港工业园。力争“十一五”期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分别达到17.4亿和86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2%,到2010年达到10135元,从而使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实现跨越式增长。 【区位交通】 境内有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242省道、连盐沿海铁路,都将通过该镇。同时,境内还拥有海头港连接四海。从海头镇到青岛、徐州2小时车程,到临沂1小时,到连云港、日照0.5小时,到南京3小时;从水路到上海330海里,到日本长崎900海里,到韩国釜山500海里,到烟台200海里,到青岛90海里。 【自然资源】 境内拥有11.6公里长的海岸线,10米等深浅海域10万亩,建有1万亩梭子蟹、8000亩贝类、8000亩淡水、3000亩紫菜、2万亩潮间带贝类及4万亩浅海域贝类六大养殖基地,是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之乡”。建有水产育苗场73家,工厂化养殖场15家,养殖面积8万平方米。境内的1.6万亩桑园,年产干茧400吨,是连云港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市级“蚕桑之乡”。境内龙王河流域黄砂储量达1.5亿立方米,而且质地优良,适合于各种建筑用砂;境内硅资源储量十分可观。 【人文旅游】 海头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有龙庙、古龙松、古汉墓遗址,有秦皇石刻、李斯碑,还曾出土炭化粳稻及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等。境内的海州湾旅游度假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拥有江苏省最大的优质沙滩,滩宽潮稳,金沙绵延,密林葱郁,空气新鲜,具备当今世界海岸旅游要求的海洋、沙滩、空气、阳光、绿色等优越条件,被誉为江苏的“北戴河”。. |
塔山镇 |
【概况】 塔山镇地处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中部,总面积82.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35公顷,辖30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总人口6.3万人。 【发展思路】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优环境、做活资源”四篇文章,坚持走“工业富镇、项目强镇、特色兴镇、生态立镇、旅游名镇”发展之路,全镇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区位交通】 塔山交通便捷,距国际港连云港口岸70公里,陇海铁路50公里,兖石铁路60公里,连云港机场50公里,赣榆县城18公里,紧临204、310、327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 【自然资源】 塔山镇属暖温带湿润性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塔山湖畔翠松苍郁,绿树成荫,杨柳婆娑,空气清新,景色怡人。境内有地下矿泉水、花岗岩、陶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千年银杏、百年柳编、万亩杞柳、中华寿桃、银杏园、皱皮木瓜园、千亩鱼塘等。 【人文旅游】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色旖旎,传说优美,有列为赣榆八景之首的子贡山与端木晒书台、莒子国国都--土城旧城遗址,民间还流传着与古老城墙有关的金兔、玉兔的美丽传说。城前村的千年银杏仍在风雨中述说着古镇的历史。 【综合经济】 2005年,全镇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5982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7元。 【工业经济】 近年来,塔山镇紧紧围绕工业经济这个中心,切实抓好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园区建设,引进了一大批资源型、加工型、有较强带动力的项目,形成了“雁阵效应”;占地1500亩的镇工业园厂房林立、五通一平,企业生产一派红红火火,形成了板材加工、草柳编织、猪鬃加工、石材加工等10多个行业、工业企业个数433个。 【农业经济】 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499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961公顷、粮食总产量26873吨;油料产量4346吨,水产品产量2011吨,蔬菜产量13431吨。 【对外开放】 2005年新上三资企业4家,协议利用外资860万美元,实际到帐320万美元,服装、玩具、柳编等产品销至美国、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德国、意大利。. |
赣马镇 |
赣榆县辖镇。1957年建赣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48.3平方公里,人口5.1万。东邻204国道,青(口)十(路)公路过境。镇内建有 ? 赣榆县自来水厂赣马分厂,用地下管道向镇内供水。辖城里、张园、冯顶、西关、代岭、马厂、半路、邵三庄、陈三庄、顾庄、北刘庄、邵林、大上堰、中上堰、西上堰、卢上堰、张村、南庵、司坞、古河套、柏南庄、许南庄、徐南庄、五里墅、杜高巅、董大园、林头、北汪庄、高巅庙、大高巅、陈高巅、大朱旭、王湾子、于湾子、王湾子、张湾子、尚湾子、祁湾子、焦湾子、大湾子、左庄、居庄、杨庄、木头沟、仲庄45个村委会。经济较发达,以农业、工业为主。. |
班庄镇 |
2013区划调整:撤销欢墩镇、班庄镇,设立新的班庄镇。两镇合并后,不但人口翻了一番,将近10万人,而且地域面积也将增加近一倍,达175.61平方公里,新的班庄镇也将成为赣榆全县面积最大的镇,辖44个村委会。 班庄镇地处连云港市赣榆县西部,位于两省(苏鲁)三县(赣榆、东海、临沭)结合部,全镇总面积175.61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人口10万。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市政府命名的“石材之乡”、“茶叶之乡”。 境内有大理石、花岗石矿藏总储量37亿立方米,主要品种有炭色花岗石、绿色花岗石、白色大理石等。廖沟矿泉水、夹谷山泉、龙头山泉均已通过省级鉴定。全镇现有茶园3000亩,杂果3000亩,用材林10000亩,蔬菜1000亩。建立了肉牛、山羊、山草鸡、七彩山鸡等多个养殖基地,土特产品畅销国内外。 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秦始皇东巡驻足秦山岛,曾下驾境内接驾庄村,孔子在鲁国为相时,曾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山。全镇35座山头中,仅夹谷山景区,就有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夹谷圣迹、夹谷莺啼、尼山分秀、茶园春晓、栗林涛声、孟良扇、一望众山小、0奶奶洞、响石、圣人泉等景点三十多处,始建于1941年的国家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抗日山烈士陵园就座于本镇境内。境内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有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有民俗,迥异的地方风情。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菜,日日有茶。“空气、阳光、绿色”等旅游要素具备。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 境内327国道、欢林线有数百条公路干线纵横穿过,距白塔埠机场30公里,距陇海铁路40公里,距连云港港口80公里,距日照港口55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20公里,形成了陆、海、空组成立体交通网络。 小城镇建设面貌一新。近年来,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美化亮化镇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小城镇的现代化综合功能。先后投入77万元,对工业街、圣泉街、文化街、胜成路、欢林线、班飞路、繁荣路、谷阳路这四纵四横的街路进行拓宽、硬化、美化、亮化,形成了既有垂柳、绿地的自然景色,又有路灯、灯箱、广告牌的现代化气息,整体布局合理有序,设施配套齐全,成为赣榆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活动内容丰富。现已有老年活动室、阅览室、溜冰场、音像厅、业余演出队、舞龙队、锣鼓班、业务文学创作社等,在镇文化站的正确引导下,群众在闲遐之余,开展自娱自乐活动,发挥自己的爱好,陶冶自己的情趣,感受美好的生活。 经济发展迅猛。工业产值、财政收入连年居全县乡镇前列,是连云港市“工业十强乡镇”、“综合实力二十强乡镇”、“销售收入十强乡镇”。. |
城头镇 |
2013区划调整:撤销门河镇、城头镇,设立新的城头镇。两镇合并后,人口规模将达到近8.8万人,镇区规模将达117.5平方公里,辖43个村委会。 【概况】 城头镇总面积117.5平方公里,人口8.8万,总户数10950户,辖43个行政村,43个村委会。 【发展思路】 2006年,城头镇将以壮大民营经济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全面提升特色农业,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西部经济领头镇,冲刺全县工业六强镇。具体要实施“四项”工程,加快“四区”建设,即: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的税源工程,推进民营小区建设的载体工程,加速城镇建设的形象工程,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富民工程;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区,多元投入推进民营经济小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区,着力改造美化老城区。 【区位交通】 城头镇位于县城西18公里,东临黄海,紧依204国道,西有风光名胜抗日山,与东方桥头堡——连云港码头相距75公里,距陇海铁路55公里,同三高速公路6公里,白塔埠机场50公里,北距山东日照港100公里。青抗公路倚区而过,交通运输十分便捷。 【自然资源】 城头镇境内粮食、淡水、杨树、黄砂、石材、石英、蚕桑及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带动了糖果加工、酿酒、玩具、石材工艺品加工、木材加工、铸造、硅制品加工、丝绸等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人文旅游】 城头镇历史悠久,东魏时期,就以交通发达闻名,名曰“四岔”,系当时怀仁县县城所在地。唐代改名为“头城”,后又更名为“城头”。到元末明初,该镇已是当时方圆百里的经济、文化中心。 城头镇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以万亩蚕桑基地、万亩蔬菜基地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轴线的十里农业观光带让城里的游客充分体验到返朴归真的感觉,十里天然垂钓走廊,杨柳拂岸,亭台楼榭,是垂钓爱好者的理想场所。青墩庙、苏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达15万平方米,出土的汉代陶片、西周夹砂陶,新石器时期的矮裆鬲足、扁骨椎等文物更让考古爱好者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综合经济】 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733万元,比2004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5380万元、第二产业10892万元、第三产业年5461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6万元,0完成全年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比2004年增长3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85元,增长10%。. |
城西镇 |
【概况】 “花卉之乡”城西镇,位于县城西郊,全镇总面积4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86.4公顷,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 【发展思路】 全镇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年再造新赣榆,五年冲刺面强县”的宏伟目标要求,全面实施“工业崛起城西,花卉致富农民,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新城西”的发展战略,推动城西经济全面振兴。 【区位交通】 城西镇临204、310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厉大公路与青班路交会于镇区中心,东距连云港港口40公里,南距连云港机场40公里,交通便捷。 【自然资源】 花卉种植。依托30多年的花卉种植历史,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形成了以“青班、青抗、厉大”三线为径向纵深200米辐射发展花卉苗木12000多亩的“工”字型特色花卉走廊。引导了1200多人从事花卉种植,成为镇域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特色养殖。建成了马朱孟村貂狐养殖厂,东朱堵村生猪养殖基地,马朱孟村蛋鸡饲养小区等,有力的促进了特色养殖业的发展。 【综合经济】 200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9.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25元。 【工业经济】 2005年,全镇工业投入1.13亿元,完成工业产值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新上工业项目2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建筑业发展迅猛,全镇从事建筑行业的有7500多人,建筑业已成为全镇农民经济收入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农业经济】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万亩,其中经济作物2.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6000亩。生猪饲养量0.9万头,主要品种有三元杂交猪和苏太猪。羊饲养量1.7万只,主要品种有波尔山羊、徐淮白山羊和小尾寒羊。三禽饲养量达20万羽。 【对外开放】 2005年新上三资企业2家,协议利用外资368万美元,建立了与韩国和台湾的经贸合作关系,形成了互利合作,互惠互赢的良好发展格局。2006年,全镇计划引进三资企业3家,协议利用外资450万美元。 【第三产业】 全镇现有集贸市场7个,个体工商户788户、私营企业36户。劳动力资源丰富,通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全镇向外输出劳务达到1.4万人,增加收入8000多万元。. |
赣榆经济开发区(宋庄镇) |
【概况】 宋庄镇是全国“对虾养殖之乡”,濒临海州湾,紧靠赣榆县城,县经济开发区座落境内,与连云港隔海相望。全镇总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1.8万亩,下辖12个行政村、6800户、 2.6万人口。拥有天然深水不冻港——三洋港,拥有13公里海岸线,6万亩潮上带,5万亩潮间带,15万亩浅海水域,10万平方米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厂,全国首家海水养殖有机食品基地。 【发展思路】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省委支持苏北发展的战略机遇和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发展规划机遇,坚持“以港兴工、以工强镇、以海富民、以工带农”,推进宋庄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区位交通】 同三高速公路、204国道、青罗公路穿境而过,正在建设中的242省道将在三洋港跨海形成,连临高速公路也将途经宋庄镇。 【自然资源】 年产梭鱼220吨、对虾860吨、螠蛏1200吨。 【综合经济】 全镇GDP(一、二、三产业)达21172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69.6元。 【工业经济】 宋庄镇拥有工业企业135家,工业总产值23012万元,销售收入22552万元,创利润625万元,工业增加值达 4602万元。富裕食品集团公司是苏北唯一一家产品直接进入欧盟的企业,主要以鳕鱼、鱿鱼、龙虾等海产品和蔬菜加工为主,并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出口创汇产品30个200个品种,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并形成以华云饲料公司和华远饲料公司为龙头的饲料加工基地;以螠蛏为资源的螠蛏加工基地。 【农业经济】 连云港人工鱼礁工程实施。国家农业部连云港人工鱼礁工程实施,共投入1000个水泥礁体1000个,利用报废旧渔船改造礁体150个,浮标礁30座,抑制狂捕滥采,保护渔业资源,共完成投资890万元,项目通过国家专家组的阶段验收。 全国首家海水养殖有机食品基地。利用生物链原理,建成全国首家海水养殖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0000亩。其产品为“宋庄”牌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螠蛏、梭鱼、虾酱等。 工厂化养殖。利用循环水,建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场10 万平方米。. |
沙河镇 |
【概况】 沙河镇共有52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总面积13156公顷,耕地面积6383公顷,总户数37361户,总人口12万人,是省新型示范小城镇,重点中心镇。 【发展思路】 沙河镇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镇为第一导向,坚持“工业强镇,商贸富镇,文化名镇,农业特色镇,城市化示范镇”的发展思路,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创新机制,强化投入,努力把沙河建设成为“和谐文明,经济繁荣,清水融绿,百业兴隆”的现代化乡村都市。 【区位交通】 沙河镇位于赣榆县西南部,南依新沭河,北枕朱稽河,西邻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沙河镇交通便捷,310、327国道在镇区交汇,新修的青沙公路、厉大公路贯穿全镇,构成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东距连云港港40公里,南距连云港机场20公里,西距徐州160公里,北距山东临沂市80公里,是两省(江苏、山东)三市(连云港、徐州、临沂)的交通中心枢纽。 【自然资源】 沙河镇是全国绿化造林先进镇、江苏省科技种植示范园、连云港市远郊蔬菜基地,被连云港市政府命名为“设施农业之乡”,盛产优质小麦、水稻、花生、草莓、大蒜、土豆、花卉等,目前已连片种植形成万亩设施蔬菜、万亩新品草莓、万亩品种大蒜、万亩高产土豆、万亩花卉杂果、万亩商品粮六大基地,镇内优质意杨年蓄积量达8万立方米。位于327国道东侧的摩天岭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含量最大的云母矿石具有很好的开采经济价值,据专家勘测,适宜露天开采的矿石储藏量达1600多万立方米。 【人文旅游】 沙河镇人杰地灵,文教彬盛。沙河京剧班是赣榆京剧发展的起源,沙河的赣榆锣鼓荣赝“中华鼓王”称号,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齐全,郑巷腰鼓、联合秧歌、解放龙灯、横街旱船、何园戏班、殷庄锣鼓等群众文艺团体活动频繁。每年农历4月8、9、10举行三天的羊蹄山庙会,各地商贾云集,南北货物罗列,上市者达15万余人。. |
墩尚镇 |
2013区划调整:撤销罗阳镇、墩尚镇,设立新的墩尚镇。两镇合并后,镇区面积128.55平方公里,人口7.7万人,辖29个村委会。 【概况】 墩尚镇总面积128.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下辖2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7万人,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卫星镇,省重点中心镇,市安全文明镇。 【发展思路】 2006年,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县跨越发展主题,凭借市“积极发展赣榆”的大势,积极融入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坚持以现代化工业强镇,以现代化农业富民,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敞开南大门,融入新港城,加快发展不动摇,抢抓机遇不等靠,实现工业做强、城镇做大、农民做富,南大门做靓的目标。 【区位交通】 墩尚镇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北侧、新沭河北岸,是江苏省对外开放卫星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赣榆县的南大门。该镇有便捷的交通优势,京沪、同三高速公路及204、310、327三条国道穿境而过. 人民政府驻墩尚镇新时代大道振兴路,距县城17公里处,距机场15公里,距连云港港口30公里,北界青口镇,南隔新沭河与东海县浦南镇相临,西连沙河镇,东接罗阳镇. 【自然资源】 该镇属于平原、湖洼地区,土质肥沃,光照时间长,发展高效农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素有“水稻之乡”、“草莓之乡”、“泥鳅之乡”、“草帘之乡”的美誉。 【人文旅游】 墩尚镇以镇驻地“墩尚村”命名。传说该村在历史上曾是云台和尚的庄园,和尚在此地一大墩上建庙,遂取名为“墩上”,后演变为“墩尚”。1942年实行撤乡设小区制,墩尚为朝阳区;1945年8月海州市政府成立,割赣榆县朝阳区隶之,市政府及其新浦办事处驻朝阳区墩尚镇;1946年6月,朝阳区改称三洋区,1947年2月海州市政府撤销,三洋区归回竹庭(赣榆)县;1948年6月墩尚解放;1949年10月--1953年8月,竹庭县(即赣榆县)划分为十二个区,墩尚为第十二区;1955年10月改称墩尚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称墩尚乡;1958年改称为墩尚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墩尚乡;1990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墩尚镇。 墩尚镇属平原湖洼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境内有新沭河、新三支渠、芦河、南庄排水沟,水路运输、排灌条件极为方便,境内有武强山,旧志载:“旧传黄雄尝居天下,率众寇,殁而庙杞,号白马将军,以武强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