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村
汶上村旧属芳桂乡大宏里二图。村东临大海,西连霞江,南接曹朱,北邻文石寺下,位于闽江口南岸,沿海有国家级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全村总面积0.96平方千米,总人口2550人,822户,居海外10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550亩,村民以第三产业为主。
村多王姓,占全村人口63%,原由漳港平坑迁入菊潭,后分支于此。还有郑、林、陈等姓,都于明末分别从福州高湖、连浦、陈垱头、文石、连江等地迁来。
古有李哥庙、大王宫等古迹。今建古榕街、古榕公园等旅游景点,使之与闽江河口湿地公园相配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82114 | 350000 | 0591 | 查看 汶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泽里村 |
泽里村 泽里村位于潭头西部,与猴屿乡浮歧接壤。距长乐市区20多千米,与琅岐岛隔江相望,西泽线公路穿境而过。全村总面积2平方千米,总人口943人共349户,旅外华侨2000多人,是长乐著名侨乡。泽里村民以陈姓为主,清后期陆续有乡亲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生。近年旅美泽里联谊会和在世界各地的宗亲,先后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近2000万元。 泽里旧属芳桂乡,属方安里四图,鳌峰东境。北濒闽江口,西倚鳌峰、莲花峰,东毗福星,南过岭与文溪村为邻。村域负山临江际海,气势恢宏,山崖峰谷,磅礴瑰异,以自然和人文景观称著。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村后山一罈如状元帽,又一罈如相爷帽,景曰“状元拜相”。村口江边,有一组巨石如一盘三桃,惟妙惟肖,虽重逾千钧,可一指推动,俗称“三粒桃”。村西有鳌峰岩,其峰如鳌,高出云表,岩前有白猴洞,岩东有石平坦可坐千人,岩西有泉名“犊鼻”。明创鳌峰书院于斯,晚明隆武败,兵部右侍郎钱肃乐隐此讲学。清光绪年间在院左立钱公祠,又有人在岩后建帝君祠。邑人柯凌汉、里人陈光燮曾读书于此。而今,旧貌新颜,成为风景名区。 宋代以来,泽里鳌头道是长乐古渡口之一,是长乐北乡赴省城的主要渡口。有明洪武建的烟墩、獭屿舍人庙、圣母庙、妈祖庙和民国泽里海关旧址。 今有怀乡亭、锦绣亭、客憩亭、步高亭、鳌峰亭、延龄园、燕翔公园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总造价1300多万元的泽里文化中心,有异域风格,富丽堂皇。 |
溪新村 |
溪新村 溪上、新宅系古老村庄,各取两村名首字为行政村名,故谓溪新。辖溪上、坑湖里、新宅游、新宅刘四个自然村,共320户,总人口976人,划分14个村民小组。古属方安里。 溪新村位于潭头镇西,三面山地环抱,东与大宏相对,西座鼎贤(天险)山东麓,南与二刘接壤,北与文溪毗邻。总面积2.29平方千米。 登鼎贤峰巅,鸟瞰眼底群峦:龟东进,鹤展翅,鸡蹲窝,狗尝肝,牛卧地,虾跳跃……栩栩如生,琳琅满目。其间太子帽、红大王、乒乓石、七爷帽、轮船石、笔架岩、莲花石、鸡尾岩……怪石嶙峋,无奇不有。溪涧清澈见底,大地空气清鲜,遍山林木参天,林中百鸟争鸣,令人心旷神怡。 鼎贤山中,以德成岩名闻遐迩。唐朝咸通年间(860-873),林慎思与其兄弟五人,筑“月楼精舍”,读书其中。宋代理学家朱熹到此,称许林慎思“德成于此”,并亲笔题写“德成岩”三字。周围胜景有十多处,皆臻神妙。 传说溪新古有“隔河两宰相”之称,溪上香炉山上有双斗旗竿、石人、石马、戏台等;新宅游祖厅前的双斗旗竿和左右两块滑石,皆是文物古迹。 |
霞江村 |
霞江村 霞江村地处潭头镇中心地带,宽阔整齐的朱熹街、永乐街贯通而过,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全村总面积0.6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00多亩,辖王朱、鲍朱两个自然村,共567户,总人口1709人,海外华侨1400多人。 村民大多是开闽忠懿王王审之后裔,是在南宋宝祐年间(1255)从平坑(现漳港)迁菊潭,分支于此。地灵人杰,自明迄清,世代书香,科甲蝉联。特别是咸丰朝诏安守备王功,平寇殁于王事,诏祀忠义祠,恩荣一时。 实现小康生活后,全体村民、企业家、华侨踊跃捐资,相继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鳖潭休闲公园、潭谷寺纪念堂。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利用民资,完成了长1400米、宽15米的金潭路霞江段水泥路面拓宽改造工程。现在的霞江已成为生态良好、环境美好的文明村。 |
克凤村 |
克凤村 克凤村位于潭头镇之东,南与厚东村相连,北与白猴屿一水之隔,东与文岭阜山相邻,西与汶上村连接。东西跨向3.5千米,房屋依江滨走向建筑,错落有致。全村辖汶尾、新厝、凤井、克镇、过透、明如、明秋、永兴、草窝9个自然村,总面积3.31平方千米,总户数1923多户,人口6295人,旅居海外1500多人,林氏占95%,大部分系忠义林公慎思后裔,明成化年间从沙堤迁此。 在革命战争时期,克凤村是革命老区基地村。1933年连江县委在过透自然村建立了0厚福乡交通站支部。林迟迟任支部书记,为地下党组织运送0弹药和粮食,为中国革命战争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海上红色交通线,载入长乐革命史册。 如今的克凤村已成为闽江河口湿地公园主要所在地,建有湿地博物馆、湿地自然保护区,必将吸引各方人士到此观光旅游。 |
碧岭村 |
碧岭村 碧岭村位于潭头镇南部,东与厚东接壤,距长乐市区15千米,西与石马交界,南邻岭南新街仅100多米,北距潭头2千米;面向西湖,毗邻有元岱、沙堤、厚福等村。全村总面积1.67平方千米,共723户,总人口2345人,辖碧岭、沙尾、西湖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 碧岭原名碧峰,其境有五座小山,中有主峰,人称鸡啄龙尾、金鸡报晓、乌龙摆尾;东有龟山,叫金龟揽月;西山乌鸦潭;南山猪姆潭;北山叫做“雷打石”,传说,在雷雨交加的夜晚,会有紫光闪现。由于有五山相隔,古时村中有三条主要通道,其中两条要翻山越岭,故改碧峰为碧(音爬)岭。碧岭林氏,其源有二支,凤井林氏属忠义林衍派,由金峰凤井迁来,仙山林氏由金峰仙山街迁此。至今留有清代建的宗祠和庙宇多座。 |
边兰村 |
边兰村 边兰村位于潭头镇西南部,距离镇中心2.5千米,北望二刘、石马,南向岱西、岱灵,西倚大寨山,东朝严湖。全村面积3.95平方千米,辖边兰、曹垱、湖头3个自然村,共750户,2429人,文化建设不落人后,村内有青年文化中心、老人活动中心、礼堂。边兰人勇于开拓,外出经商办企业者众多,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南通、昆明及本县金峰等地。还有华侨400多人。 边兰村以姜姓为主,始祖公辅(又名姜克佐),唐德宗时为宰相,后贬为泉州别驾,举家迁居泉州南安,一支后裔再迁边兰,至今千余载。全村座落于素有“飞凤落洋”优美传说的天然美景之中。有锦鲤岩风景名胜。 |
岱灵村 |
岱灵村 岱灵村位于潭头最南部,处于麓屏山东麓,紧连经济名镇金峰。村南有一座仰天雄踞、栩栩如生的麒麟山,因又名麟山村。该村叶姓始祖由河南迁入福建建瓯富沙,后迁闽候甘州,明朝成化丁亥年转迁此,距今已有538年。全村总面积1.82平方千米,总人口827多人,共247户,辖上元、洋滂、岱灵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村有名胜太上老君庙。据传状元马铎曾经在此研习诗书。此地四山环抱,山明水秀,风景幽雅;山中有诸多千姿百态的岩石禽形兽象,生动逼真。这里山环水转,聚风藏气,以风水宝地著称。村北还有古刹——麟山广义堂,堂内尼众甚多,香火旺盛。 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烟叶产地。 |
石马村 |
石马村 石马村旧属芳桂乡,为大宏里六图,由前石马、后石马、沟乾,阁壁厝4个自然村组成。村邻西港尾、东沙尾、北元岱、南曹朱。本村之山峰状酷似睡龟,故名龟山。北立凤山,龟尾有开辟于南朝陈的严湖,即西湖。全村总面积0.86平方千米,共236户,724人,耕地面积300亩,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经商。 村民多为陈、林两姓。陈姓始祖一为必远,明代由岭南迁入;一属九常陈,由金峰华阳迁入;又一南阳陈,由潭头文石迁入;辖属的阁壁厝自然村,始祖陈其蓝,由金峰首联迁来。林姓祖源,由金峰前林迁入。林氏先祖建有三落祖厅,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沧桑。石马观音堂始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距今也有350多年历史,堂内至今保留有清代古碑,正面龙香炉等历史文物。 |
元岱村 |
元岱村 元岱村位于潭头镇东南地带,凤山之旁。东临曹朱村,西与石马村相接壤,南接沙尾自然村,北连大宏村。全村总面积0.62平方千米。共177户,总人口568多人,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蔡、李、冯、林四小姓居民,和谐相处。 元岱村素有银堆岭之美喻,为鱼米之乡。右边有展翅飞翔的凤山怀抱;左边真洋坡上三棵古榕参天,枝繁叶茂,挺立坡顶;前有两口池塘,清澈见底,每到农历五月,数艘龙舟在波光荡漾的湖面上竞渡,热闹非凡。凤山脚下有巍峨的崇圣寺,建于宋建隆二年(961)。还建有娘奶宫,内塑有尊严的爱妇、护婴的陈靖姑神像。 |
汶上村 |
汶上村 汶上村旧属芳桂乡大宏里二图。村东临大海,西连霞江,南接曹朱,北邻文石寺下,位于闽江口南岸,沿海有国家级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全村总面积0.96平方千米,总人口2550人,822户,居海外10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550亩,村民以第三产业为主。 村多王姓,占全村人口63%,原由漳港平坑迁入菊潭,后分支于此。还有郑、林、陈等姓,都于明末分别从福州高湖、连浦、陈垱头、文石、连江等地迁来。 古有李哥庙、大王宫等古迹。今建古榕街、古榕公园等旅游景点,使之与闽江河口湿地公园相配套。 |
文溪村 |
文溪村 文溪村位于潭头镇西北部,东邻潭头和大宏,西邻溪新,南邻二刘,总面积2.16平方千米,全村共有518户,总人口1458人,旅居海外800多人。辖新沃、桥头郑、洋头、宫边等4个自然村。 解放前,村称文庄,解放初期与溪新村联乡,故称文溪,村落座北朝南,居于山前。村后峰峦起伏,犹如蟠龙婉转,绵延至村头,有“状元帽”、“石屏风”等景致,被人赞为“皇帝地”。还有三鲤抢“莲花”之景。村前河流弯曲,呈玉带环腰之状。文庄以“三水”闻名:天上下雨,称为“天上水”;高山流泉,称为“溪中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闽江水经闸兜冲进内河,被称为“淡流水”,灌溉稻田。民谣曰:“文庄好地场,干旱水平洋。丰收有保障,村民乐洋洋。” 文庄刘氏宗祠座落“蝙蝠山”头,坐东向西,祠前池塘,映“莲花岩”倒影于其中,实为奇观。宫边自然村“金吾尊王宫”,始建于宋朝初年,2003年重建,木石结构,雕梁石柱,金碧辉煌。在院裡山有一古寺遗址,名为双峰寺(古名双峰院)始建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距今约1150年历史,盛世于数百年后因战乱寺庙建筑尽毁,《三山志》《八闽通志》《长乐县志》均有记载,现遗有地基古迹,唐朝时期的大殿石柱等,建筑构件残缺或深或浅搁埋于山坡上,杂草众生掩于之上。现正筹备予以重建,不久的将来将重现于人们眼前。 该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村前有小公园,有“湖心亭”、“惠心亭”,亭旁种花植草,供村民消暑纳凉。 |
江塘村 |
江塘村 江塘村,东濒陈塘港与阜山村接壤,西与厚东村相连,北与克凤村连接,南靠屿山,树林茂密,景色宜人。距镇所在地7千米,总人口482多人,153多户,旅居海外200多人。 江塘村陈姓远祖从江田迁鹏陈,衍支大洋陈朱,后择居江塘,迄今400多年。河流湖泊环抱村庄,有数棵百年巨榕,遒劲苍老,郁郁葱葱,被村民奉为“镇村之宝”,列入市古榕重点保护名册。名胜古迹有两条桥、日月井,有联对曰“两条桥畔,绞龙将起蛰;日月井边,兰桂正飘香。” 村民以耕读为业,勤劳淳朴,勇於向外开创。农业主要种植早稻、花生、瓜果、蔬菜等。注重文化建设,新建礼堂一座,重建祖厅一座,古香古色。还建有敬老院、思乡亭等。 江塘村人杰地灵,明朝有先贤陈官清、陈三阳等多位进士,至今旗杆石尚在。 |
福星村 |
福星村 福星村,位于潭头镇西北方,距潭头镇3千米。东至文石,西邻泽里,南毗潭头,北与琅岐岛隔江相望,辖有16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0.11平方千米,共1169户,总人口3975人,海外华侨500余人。解放前,福星村渔民以江海谋生,世代以船为家,有江、林、陈、翁、欧、张、刘、连、郑、唐等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组建福星高级渔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期改为福星村渔业大队,渔船从木帆船发展至大型机帆船,渔业生产转向远海;六、七十年代,成为我省海上渔业生产明星单位,享誉东海,素有着“西有营前,北有潭头福星”的美誉;八十年代,由于海洋资源枯竭,渔业生产模式由集体逐步转为个体、股份制,现渔业捕捞以流刺网作业为主,兼有桁杆拖虾、触笼等作业,全村从事渔业捕捞渔船达百余艘,从业人员七百余人。福星渔港历史上是一个良好的天然渔港,它是闽东、闽中渔产的交叉点,距东引渔场50海里,距白犬渔场18海里,2001年渔港被福州市政府立项改造建设为二级渔港,建设中的福星港,将设有卸鱼棚,冷藏加工区,水产品交易区,综合物资区、冰库和综合管理区,建成后的福星港将大大改变本村的面貌,为渔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造福于渔区的人民。 建筑景观有文武太平王宫、潭头港尚书殿、内福尚书殿、福星白云寺等。 |
潭头村 |
潭头村 潭头村旧属芳桂乡方安里菊潭境,北至福星村,西邻文溪村,南至大宏村,东邻菊潭村,水陆交通便利,是长乐市的重要港口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全村辖有潭头、上潭头港、下潭头港、上坪上、下坪上、闸兜、港口、7个自然村,总面积1.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00多亩,人口4343人,1563户,41个村民小组,海外华侨2000余人,是典型的侨乡。 潭头村是传统风俗浓郁的村庄,庵、宫、堂、庙等古迹保存完好。荣菊庵、毓麟宫、广聚堂等较为著名。 潭头村人才辈出,古有明进士刘沂春(浙江乌程知县,著有《珑洞集》20卷、《出云岩集》10卷、参修《长乐县志(崇祯版)11卷》)等。今有陈氏三兄弟创办闽威电路板有限公司。 |
厚东村 |
厚东村 厚东村系潭头镇第一大村,与马祖岛一水相隔,201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西距福州48千米,东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10千米,西接琅岐岛大桥5千米,南邻沙堤村、岭南村2千米,北连闽江口,有3千米长的海岸线。厚东,原与克凤曹朱合称厚福乡,村民以林姓为主系忠义林公慎思后裔,明成化年间从沙堤迁此,解放后分村。全村总面积3.25平方千米,总人口6515人,2110户,辖10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驻有大中型企业22家。厚东村也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2000多人。 文物有崇圣寺。文化教育发达,有厚东礼堂、电影院、厚福中学、厚东小学等。10个自然村:祠西、祖厅边、仑头顶、寺下、存龙、庄上、松柏园、园尾、三十塘、四十塘也都建有老人活动中心,并且率先建设老年人公寓,为实现“老有所养”迈出坚实的一步。 |
沙堤村 |
沙堤村 沙堤村位于潭头镇南部,西畔严光西湖,前朝岭南雁山,后拥厚福平洋,南向凤井锦墩,北邻碧岭元岱,东连凤洋大洋。沙堤村晚唐后就隶属芳桂乡大宏里。由于长期风沙堆积,蜿蜒数千米,形成一个天然防风堤。金色沙堤,犹如一条飞舞的沙龙,横贯村后,故称其地曰“沙堤”,俗称“沙头”。距县城15千米,全村总面积1.58平方千米,现有900多户,人口2950多人,辖村下、花园、池头、首占、茂仟、下井6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 沙堤从两宋开始,名宦迭出,科甲联镳,是宋名士陈烈和明“闽中十才子”王恭、陈亮的故里。陈、林两姓进士20余人。还有刘月姐祖庙、天王寺、观音厅以及林氏大宗祠等古迹。 |
岭南村 |
岭南村 岭南村位于潭头镇西南与金峰接壤,是明状元马铎故乡。风景秀丽,靠山面湖,辖新街、宅尾、西陈、岭南、岭北五个自然村。全村主要以陈姓为主,占总人口98%。还有马、张、王、高等姓。全村总面积2.83平方千米,共1410余户,总人口4490多人。 岭南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宋明清,科举题名,继轨联镳,有明状元马铎,进士10人,举人13人;近现代有县团级以上-以及博士、硕士等高级职称者数十人。岭南人不畏强敌,英勇顽强,1941年,有十烈士为抗击日寇壮烈牺牲。 岭南名胜古迹有:西湖四兽、明马修撰宅(马铎故居)、母梦井、大士庵、佑岩庵、大王宫、聚福道镜湖书院、砭愚书院、山南读馆、胡山鼓月楼、严光长者寺、湖中灵官院及岭南陈氏宗祠等。 新建金福公路穿村而过连接西泽线,交通十分便捷。 |
岱西村 |
岱西村 岱西村位于石屏山东侧,是潭头镇西南最偏僻的山村。四面环山,地灵人杰,是法学大师柯凌汉的故乡。全村总面积2.97平方千米,现有村民393户,总人口1320人,旅居海外有483人,辖柯朱、下连、下厝、田中、水磨、郑朱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工业主要以针纺织业为主,产品有窗帘布、蚊帐、花边等;农业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如白地瓜、芋头、生姜、甘蔗、水稻等。 岱西背倚首石山之阴,1993年,在后洋溪建造了一个容积为60万立方米岱西水库。 岱西村山明水秀,风景幽美,现在还存留明、清古建筑,有祠堂、古井、旧巷、旧牌坊等。名胜有将军岩、祥云寺、云蛇桥、岩碑壁等。 |
二刘村 |
二刘村 二刘村地处天险山下筹峰境,交通四通八达,管辖三个自然村(二刘、港尾、沙下)4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5.72平方千米,共950户,3100多人口,其0外经商办企业1500多人,旅居国外800余人。 二刘村古属方安里,九百多年前,刘氏从河南彭城入闽,迁凤岗后移居于此。宋乾道间(1165-1200)著名理学家朱熹到晦翁岩讲学,乡人刘砥、刘砺从学之,同登进士榜,蜚声儒林,村因之得名。九百多年来,二刘子孙繁衍,瓜瓞绵延,播迁110多个乡村,成为长乐乃至八闽刘氏重要发源地。 名胜古迹有云龙桥、晦翁岩摩崖石刻等多处,被长乐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建十杰”之一的刘六符烈士出生于斯,其故居亦已上报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宋淳熙年间创建的“刘氏大宗祠”,系全国刘姓少有的大宗祠之一,历史文化价值很高。 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自然风光优美的名胜——晦翁岩已修葺一新,绿水青山,林木秀美,风景绚丽,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已成为闽江口旅游胜地。 |
大宏村 |
大宏村 大宏村是潭头镇政府所在地。村南有鸿山,形若大鹏展翅;村西有筹峰山,高大灵秀;村北有潭头、霞江;东有厚福、曹朱。志载,“大宏旧名钦平里,林慎思复中宏词科第一,因改名”,从唐延用至今。全村总面积1.14平方千米,共421户,总人口1150人,居海外3000多人,是长乐著名侨乡。 大宏村有林、施、陈等姓。林姓于唐永昌年间迁居鸿山,筑有“鸿山草堂”;施氏宗祠也有几百年的历史;陈氏则于明末由塘下迁大宏店。 在港胞施克灼先生带领下,海外乡亲捐资1700多万元人民币建成了气势恢宏的“大宏华侨广场”。占地面积33亩,前有“大鹏展翅”的雕塑,主体建筑是七层高的礼堂,园中有“兰桂园”、音乐喷泉、灯光球场、儿童乐园、健身路径等设施,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成为镇区标志性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村中还有莲花潭、鸿山崇圣寺、荣香寺、砭愚书院等古迹。 |
曹朱村 |
曹朱村 曹朱村位于金潭公路两侧,东与厚东村接壤,距金峰镇6千米。西邻霞江村,距潭头镇3千米。南以鳌头、碧岭山及元岱路为界。北至外沙马与汶上村为邻。全村总面积1.29平方千米,现有人口2535人,823户,辖后曹、村中、前曹、宫边、曹朱港5个自然村。全村以曹氏为多,史称厚福曹朱。迁往台湾的700多户,定居美国、新加坡等国的有200多户,也是著名侨乡。 曹朱李氏肇始于明,由沙京岐头迁来,古建筑有李氏祖厅,二进八扇七,典型明朝古建筑,屋后有古榕数株,遮天蔽日,厅西有祖辈留下的青龙古井,水质清洌,李、曹两姓共钦此水,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厚。 厚福曹氏宗祠座落于曹朱村西侧,金潭公路从堂前穿过,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经多次重修,规模宏大,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祠貌古朴,结构完整,有祠坊、祠埕、旗杆碣、上下天井、前后祠厅、文昌阁、后花圃等。 曹朱广积堂,古称三石境,始建于明末,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大士、福德正神等。 |
菊潭村 |
菊潭村 菊潭旧属方安里,因海边有石潭背靠菊花山,故名菊潭,史称菊潭境。东邻霞江村,西连潭头村,南毗大宏村,北抵古时要塞文石港,可眺海浪滔天白猴屿。横村一条河流,东起寺下闸,西至潭头港闸兜,全长三千米,可通东海,如玉带环腰,古称玉带河。村左巨石,长60米,宽50米,称为大石罈姆,形如螃蟹,蟹嘴迎河,如螃蟹戏水。村后牛仔山,头戴菊花,尾弄螃蟹,如卧地醉牛,村正面新建朱熹十字街,高楼林立,商旅云集,是潭头镇区之心脏。 全村总面积0.29平方千米,共370户,1020人,大多是开闽忠懿王王审知之后裔,于南宋宝祐年间(1255)从平坑卜居菊潭。侨居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有540多人。在镇中心建造雄伟壮观的菊潭文化中心,建设菊潭公园、潭头公交停车场,并铺建潭头王朱街水泥路,在朱熹街中心环岛竖立朱熹石像。美化了家乡环境,改变了村容村貌,全体村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
文石村 |
文石村 文石村位于闽江口南岸突出处,俯临大海,地势盘旋。流则万浪朝宗,峙则六山拱秀,曰:马、牛、龙、豹、蛇、狮。马山突出江浒,曾是海防要塞,建有文石寨,又是明清时朝廷使者出使硫球等国,祭海出洋的港口。文石历史上曾经十分繁荣,富甲一方。村内横穿201省道,距县城20余千米,离镇政府1.5千米。全村总面积0.94平方千米,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7个居民小组,总户数478户,人口1373多人,华侨近千人。 长乐市第五中学座落狮山,学校总面积达40余亩,豹山则有文石小学。两校共有师生二千多人。 文石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庄,文物丰富。现有明朝永乐七年太监郑和重修的天妃庙以及登文道、龙山寺、文昌祠、古塔、大王宫和石碑等古迹。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