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璀璨的明珠——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位于福州的南面,距市区约20公里,是闽侯、福清、永泰三县的交汇处。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条著名的十八溪自南而北穿村而过,流向大樟溪汇入闽江。由于她的地理位置特殊,解放前0福建地下省委曾在这里办公,领导着全省人民与-反动派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古城村源远流长,据考证,本来福州城区定在这里,故称古城,后来不知何故,改迁福州。古时这里出了个名人叫陈襄,是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又称“古灵先生”,是仁宗、神宗时期的名臣,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
古城行政村辖13个自然村,总人口3036人,998户,0员57名,村民代表55人。在年轻有闯劲的党支书黄桂诚和村主任、民营企业家代表王振建的带领下,全村上下一心,在搞好安定稳定工作的同时,努力发展多种经济。2003—2005年度被评为福州市“文明村镇”,2006年被评为县级“平安村(居)”。如今的古城村,农田基本变成了蔬菜基地,菜农们种植了四季青菜,白菜、花菜、香菜、空心菜、上海青、芥蓝菜、黄瓜、苦瓜、青椒、莴笋、白芋等应有尽有,直接销往“海峡农贸批发市场”,专供福州市民食用。古城村四季水果品种繁多:春有枇杷、水蜜桃;夏有荔枝、六月梨、西瓜;秋有龙眼、香蕉;冬有橄榄、甘蔗。特别是荔枝,年产量达30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村两委还带领村民积极发展养殖业,村里鱼塘有400余亩,年产量达30吨;现有金鱼场15个,金鱼池共8000多口,占地150亩,名贵金鱼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一带。还有规模养鸡场2个,蛋鸡存栏数60000多只,日产蛋3多吨。养鸭场8个,在栏数26000只,日出蛋3000多公斤。
著名的十八重溪风景区就坐落在古城村,2004年元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水系发达,干流长约10.8公里,河宽5至40米。溪流两岸生长着常绿阔叶林、次生灌木林,有娃娃鱼、崐桫椤树等国家一类保护动植物,林中常有弥猴成群出没。全区散布着由火山岩构成的峰、岩、崖、谷、洞、石,山水交融,天然浑朴。区内更有西溪瀑布、乌龙戏珠、大帽山、文笔峰、宝塔峰、三仙洞等景点。十八重溪风景区入口溪岸边坐落着一座“古灵王庙”,始建于公元前935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有前殿、大厅、后殿、慈航阁、过雨亭、碑亭等建筑物,是后人为感念“古灵陈”开基祖陈檄的功德建造的,如今已成为十八重溪游客必游景点之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1106 | 350000 | -- | 查看 古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桥街社区 |
桥街社区地处南通镇东北部,1964年由泽洋管区分割出来成立桥街大队,1984年改为桥街村,2007年成立桥街社区委员会。 桥街社区地处南通镇东北部,祥南公路从村中心穿过,东北与泽洋村相邻,西南临泽苗村,全社区207户,五个居民小组,居民代表25人,党员23人,耕地面积409亩,山地面积700亩,村民多以种植业和务工为生,人均年收入8600元。我村曾荣获“福建省计生合格村”等荣誉称号。 |
南通社区 |
南通社区是镇政府所在地,是南通农贸市场和南通中心小学所在地,也是通往十八溪旅游区的交通要道。整个社区人口3382人,共1058户,下辖三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58个村民代表,105个党员,村两委干部7人,低保户37户,五保户9户,田地1080亩。南通社区先后获得“文明村镇”、“绿色社区”、“新农保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经商为辅,妇女多在乡种植蔬菜瓜果,男人多外出打工。我村还成立了南港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村民个体创办企业数个,有手套厂、沙发床垫厂,竹木工艺厂等,为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文物保护单位】 ①苏坂北社,坐落于苏坂榕荫桥东岸万安北境。始建于元延佑四年(公元1314年),历经明、清、民国数度重修拓建,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内部庙戏台的藻井、梁枋等雕刻尤为精美,特别是大厅内30多对石柱,镌刻有邮电部尚书陈璧的联句,内涵深邃,对于研究地方民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②榕荫桥,位于闽侯南通镇南通村苏坂自然村内西侧,始建于宋代。南北走向,石构平梁桥,全长27米,桥面宽3.5米,两桥墩三孔道,桥墩呈船形,清代光绪年间里人邮传部尚书陈璧重修此桥,并在桥两侧增设护栏。因桥两端植有百年古榕,枝叶掩荫,在重修时题写了“榕荫桥”三个楷书大字,遂成桥名。桥距陈璧故居不过百米,两边古榕挺拔、风景优美。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③苏州桥,位于南通镇南通村与洲头村交界处的黄际港上。1926年北伐军入闽,战败的北洋军阀张毅部引败兵向省城一带逃窜,至南港一带烧杀抢掠,烧毁房屋与桥梁,使一带数十里炊烟断绝,尸横遍野。此时,年届古稀的萨镇冰刚刚辞去福建省省长的职位,以“三山野老”的身份担起救灾重任,向海内外筹募资金近二十万,用以赠济受灾民众,建造瓦房安顿灾民(包括修建南通街)。苏州桥便是萨公当时募建的桥梁之一。桥建于1929年,南北走向,钢筋水泥混构,长88.6米,宽5米,桥头东侧立有捐资者芳名石碑,西向有南港一带村民为萨公修建的“萨公长寿碑”。 ④陈璧故居,坐落于苏坂大埕墩,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座北朝南,布局严谨,构筑考究,是福州地区较为代表性的名人故居。陈璧(1852-1928),字玉苍,苏坂人,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授内阁中书,累官至邮电部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著有《望岩堂奏稿》等。 |
银安村 |
南通镇银安村位于闽侯县南部,距镇政府300米,临南通街,现有耕地2123亩,山地2000亩,总户数1178户,3342人,下辖祚边、盛美、直厅、招盛、安头、曹浦六个自然村,有村民代表59人,党员87人,村两委干部8人。 2012 年我村人均收入达5200元,村民以发展养殖业和进厂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有多家私人养殖户,主要饲养肉猪、肉鸭、淡水鱼等,专供福州市民的餐桌;村内目前有私人企业12家,包括家具厂、工艺厂、塑料加工厂、制鞋加工厂等;此外还有蔬菜种植大户5户,主要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并逐步实现规模化管理;工业、农业齐头并进,拉动本村经济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村也致力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建起了农家书屋、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健身场所、篮球场等,为村民提供了闲暇时的好去处。此外,县文体局定期下派电影放映队及曲艺团到村里播放影片、进行文艺演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银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牵线搭桥,积极筹措各方资金修筑了7500米水泥村道,并申请上级拨款修建田间渠道4000多米,完善农田基本建设。我村还先后获得县“优秀治保会”、“安全小区”及“平安村(居)”等荣誉称号。 |
洲头村 |
洲头村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西北部,距福州市区约18公里,距南通街1公里。东邻泽苗村、西连上洲村、南隔南通村、北靠大樟溪与方庄村相连。村内河13条,全长7公里,贯穿村头村尾,5条主干道,15条支路,5条便行道,计13280米,如蜘蛛织网一样遍布全村每个角落。洲头村下辖两个自然村, 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800亩,耕地面积900亩,总户数593户,总人口1691人,村民代表41人,党员51名。洲头村两委干部8人,五保户3户,低保户10户,300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果树、蔬菜,村财年收入13万元,人均年收入10385元。获得省级卫生村,省级家园清洁示范村,省级生态村,县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洲头村现有村民活动场所两处,计面积6亩,可容纳1000多人,公园两处,占地2亩,热情广场850平方米,名人古迹有“黄觉民故居”,“泰山庙”,“苏州桥”。至今保留农历三月初六游(神)泰山爷,九月初九过“重阳节”等风俗习惯。 洲头村党支部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积极探索党支部十基地十农户的种植加工模式,2005年党支部引进“观赏鱼养殖项目”办鱼场80亩,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创产值逾千万元。2011年,我村省容益菌业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引进日本“秀菌菇”新产品,号称菇中之王,营养价值极高又是抗癌延寿的佳品,每斤价值300-500元,供不应求。洲头村加工业非常发达,洲头“为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腐竹畅销多个省市,“闽侯联合(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出口麻油、辣椒酱、豆面酱为主,“联合”牌调味品闻名国内外。还有铁编、木编,家具加工厂等共计15家。农业生产方面,以种植荔枝、龙眼、蔬菜为主,产品就地批发,常年应市。还有蛋鸡养殖场,百亩鱼塘。 2012年洲头村正式列入福州市“精品示范村”,在市、县、镇领导的关怀下,目前已完成村主干道修建,河岸路旁绿化,旧房立面改造,广场地砖铺设,广告长廊等工程,在建的有“洲头村标致、门坊”,“内河清淤”,“农业观光园”,“旅游村庄”等项目,力争在3年内建成“洲头精品村”。 |
上洲村 |
南通镇上洲村位于闽侯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距南通镇政府约3公里,是一个近水远山,有水田、多果树的村庄。全村依附大樟溪南岸,一条防洪堤上接古城镜口自然村,下至南通道,东与洲头村接壤,整个村庄像个大大的B字。 上洲有人口1345人,共398户,下辖6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5人,村民代表39人,约有120个青壮年劳动力在本村十九个竹编工艺品厂工作。全村有泥水工人18人,模板班组5班,水电工5人,钢筋工5人,厨师10人,企事业退休人员30人。我村先后获得过“省级卫生村”、“生态文明村”、“闽侯县平安家庭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历代人物】林振声,字宗贤,号泽霖,光绪十五年中秀才,后返乡在祠堂设帐办校,众多学子慕名前来求学,桃李遍布八闽各地。 林弥高,又名振磊,字光腾,号超然。参加中华民国五年高等考试,荣获第39名,曾任傅作义贴身秘书,绥远日报社总编辑,侯官县参议长等职。 |
泽苗村 |
泽苗村位于闽侯县南通镇中部,东邻文山河,西连廷宅村,南隔桥街社区,北至通洲河,距福州市19公里,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乡村,全村有10个生产小组,共有650户人家,人口2028人,其中党员61人,村两委干部11人。全村占地4252亩,其中耕地面积1257亩,目前,全村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村财年收入15万元,人均年收入7000元。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泽苗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我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光、热、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尤为突出,具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条件。2011年以来,我村积极开展创建市级生态村活动,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制定实施了“农业兴村、生态立村”的发展思路,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求真务实,攻坚克难。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我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村民活动场所方面,建成一座占地320平方米的公园以及300平方米的热情广场,还有藏书量达1000册的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了闲暇时的好去处。泽苗村先后获得 “市级卫生村”、“县级文明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多个荣誉称号。 【张氏宗祠】泽江张氏宗祠是泽苗村标志性建筑之一,南通镇大大小小祠堂上百个,位于泽苗村东面的泽江张氏宗祠算得上是其中一个代表,巍峨的殿宇雕龙画凤、艳彩照人,全年香火不断。张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总面积2231平方米,三进布局,祠厅正面高悬唐昭宗御赐堂号“百忍堂”堂匾,祠堂厅壁上雕刻着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二十四孝图”,张学良将军的“源共根同”,台湾政要-的“崇德明伦”以及蒋纬国“源远流长”等题匾悬于祠厅之上。 |
廷宅村 |
廷宅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是地下党南通支部所在地,是革命烈士张章淦的家乡,地处镇政府所在地东侧,东临方山水库,西与南通社区泮洋自然村及泽苗村帮道自然村为界,南邻瓜山村,北与泽苗村相邻,距镇政府1.5公里,交通便捷。全村共624户,总人口1830人,村民代表35人,党员44人,10个村民小组,方山水库的水流从我村中心穿过,以河为界分为廷前、廷后两个自然村。全村土地总面积4481亩,其中耕地838亩,园地150亩,林地1956亩,养殖水面450亩。我村山林、水系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村民多以务农为生,主要以种植蔬菜和鱼类养殖为业,并建有宏辉观赏鱼养殖场,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562元,村财收入20万元。 我村境内现存明末建筑物有“凤溪禅寺”。 |
文山村 |
文山村坐落于南通镇域的东北部,地处闽江、大樟溪交汇处乌龙江的下游,与省会榕城隔江相望。东与祥谦镇的肖家道村以山为界,西与陈厝村相接壤,北相邻马腾村,南抵泽洋村。 辖区内有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02户,人口3603人。村党总支部下辖五个党支部,现有党员87人,2009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全村土地资源为4370亩,其中耕地面积549亩,山地面积677亩,生态林地面积1641亩,住宅用地、砖瓦厂用地和闲置地1503亩,另建有一座库容达15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作为解决我村村民饮用水困难问题。我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生态林业尤为突出,具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条件。2011年以来,我村积极开展创建市级生态村活动,发挥生态林业优势,淘汰污染严重的砖瓦加工业,制定实施了“林木加工业兴村、生态立村”的发展思路,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求真务实,攻坚克难。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我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林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方庄村 |
南通镇方庄村位于大樟溪东侧,距离镇政府2公里,南港大桥横穿本村而过,村庄平坦依溪,水质清澈,环境优美。 方庄村有人口1416人,共432户,下辖7个村民小组,党员36人,村两委干部5人,村民代表数38人。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亩,2012年人均年纯收入9000元,主要从事工艺品出口。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开展“五要工程”为新契机,建立新平台,谋求大发展,全面推进我村经济、生态、公益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先后被评为综治、党建先进村。于2001年成立方庄村工业区后规模不断壮大,现上规模企业有7家,工艺品出口产值上亿元,是典型的工艺品制造业之村。。我村还是龙舟制造业的发源地,制造的龙舟远销全国各地。2005年“方公祠”获县文化古迹称号,祠内藏书5000多册,供村民休闲时阅读。方庄村还先后获得“福州市卫生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罗洲村 |
罗洲村是通往镇政府的门面村,距镇政府1公里,地处闽侯县南港大桥的东侧、203省道横穿村中心。东与陈厝村中心自然村为邻,西与南屿江口村一江相隔,南至洲头村,北邻陈厝村洲尾自然村。罗洲村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通往镇政府与十八重溪的必经之路,两侧农田肥沃,绿树成荫。我村创建了全县唯一的闽侯将军希望小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全村816户,常住人口2638人,其中外来人口615人。由新桥、洲洋、纲丰三个自然村组成,下辖1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52亩。村两委干部7人,全村共有党员85人,设有一个党总支部,村党总支部以下设立有新桥、洲洋、纲丰三个党支部。陈发达同志任党总支部书记、陈仁煌同志任村主任、陈元明、黄锡海、陈维贤、陈立国、和陈美贞等同志系村两委成员。村民以工艺品加工出口创汇及蔬菜基地为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村人均年收入达8296元。南通镇罗洲村是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坚持农户记账、数据整理、资料报送、汇总分析等各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坚持数据审核无差错上报,确保中央、省制定的各项调查规范落到实处,便于宏观调控。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党要党管、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五要工程”为新契机,建立新平台,谋求大发展,全面推进我村经济、生态、公益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先后被省、市、县、镇评为妇联、计生、综治、党建先进村,并获得 “规范化治保会”、“福州市先进妇代会组织”、“福州市无政策外生育村”、 “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村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 当代名人: 陈在炳将军,1935年3月出生,福建闽侯人,家住南通镇罗洲村。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8月加入中国0。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3野后勤干校、中南军区后勤干校(现为军事经济学院)营房工程系学习。1953年7月任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工务处实习生,房产处、验收处、营产处助理员。1973年3月任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营房管理处团职助理员、副处长、处长,1985年7月—1993年3月任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副部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2年牵头组织创建了闽侯将军希望小学。 创新争优: 在此次县安置房征地拆迁中,我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暖民心”为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吸取成功经验,借鉴失败案例,集思广益、充分考量后,在全镇首创并成功实施了“股份制征地模式”。以被征土地的生产生活预留地作为资产进行投资、管理,将所得利润30%作为红利,按面积比例分发给被征地农民,解决了农民一次性赔偿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有源源不断的收益,起到了“暖民心”的效果。剩下的70%作为村财用来发展村民集体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此模式为我村和谐征地提供了绿色通道,也为我村更好的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器。 罗洲安置房项目征地拆迁的顺利完成大大的满足了南通拆迁户迫在眉睫的需求,也是我村一个重大的“暖民心”工程,未来永辉超市将进驻罗洲村,我村也积极在为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
瓜山村 |
瓜山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南通镇东南部,距离镇政府约3公里,是一个半山区村落。山林面积15100亩,左有大帽山,右有五虎山,背靠南阳山,山深林密,地势险要,南阳山库裡乃是民主革命时期地下党的活动根据地。全村有人口3186人,共968户,下辖27个村民小组,党员56名,现有耕地2406亩,以农业生产为主,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1800亩,是闽侯县蔬菜育种示范基地。 瓜山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乡村,方山古寺遗址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以前,与方山古寺遗址遥遥相对的是明朝陈友定练兵场遗址,现存建于明朝的木结构旧居三座。瓜山民俗“戊子年普渡”闻名海内外,其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每隔60年举办一次,到2008年已举办第六届。村内还留存有名人林森、萨镇冰题词的瓜山太保庙。 |
建南村 |
建南村地处闽侯县南通镇东南部,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东一溪之隔瓜山村,西同古城村山地毗连,南靠双贵山、与青口镇南阳顶山交界,北与银安村耕地接壤,距镇政府4.3公里,村落面积10.1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1862亩,其中林地面积9579亩,耕地面积1702亩,辖有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20户人家,1516人,村民代表40人,党员40人,五老6人,健在1人。2012年村财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118元。农民以蔬菜种植、果树生产、猪牛羊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历史古迹】建南村有白岩坑祖殿法师庙,曾是地下五老人员秘密活动的地方,为保留历史古迹,群众将它修缮一新,现主要作为村民聚会及文娱活动的场所。 |
古城村 |
一颗璀璨的明珠——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位于福州的南面,距市区约20公里,是闽侯、福清、永泰三县的交汇处。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条著名的十八溪自南而北穿村而过,流向大樟溪汇入闽江。由于她的地理位置特殊,解放前0福建地下省委曾在这里办公,领导着全省人民与-反动派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古城村源远流长,据考证,本来福州城区定在这里,故称古城,后来不知何故,改迁福州。古时这里出了个名人叫陈襄,是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又称“古灵先生”,是仁宗、神宗时期的名臣,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 古城行政村辖13个自然村,总人口3036人,998户,0员57名,村民代表55人。在年轻有闯劲的党支书黄桂诚和村主任、民营企业家代表王振建的带领下,全村上下一心,在搞好安定稳定工作的同时,努力发展多种经济。2003—2005年度被评为福州市“文明村镇”,2006年被评为县级“平安村(居)”。如今的古城村,农田基本变成了蔬菜基地,菜农们种植了四季青菜,白菜、花菜、香菜、空心菜、上海青、芥蓝菜、黄瓜、苦瓜、青椒、莴笋、白芋等应有尽有,直接销往“海峡农贸批发市场”,专供福州市民食用。古城村四季水果品种繁多:春有枇杷、水蜜桃;夏有荔枝、六月梨、西瓜;秋有龙眼、香蕉;冬有橄榄、甘蔗。特别是荔枝,年产量达30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村两委还带领村民积极发展养殖业,村里鱼塘有400余亩,年产量达30吨;现有金鱼场15个,金鱼池共8000多口,占地150亩,名贵金鱼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一带。还有规模养鸡场2个,蛋鸡存栏数60000多只,日产蛋3多吨。养鸭场8个,在栏数26000只,日出蛋3000多公斤。 著名的十八重溪风景区就坐落在古城村,2004年元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水系发达,干流长约10.8公里,河宽5至40米。溪流两岸生长着常绿阔叶林、次生灌木林,有娃娃鱼、崐桫椤树等国家一类保护动植物,林中常有弥猴成群出没。全区散布着由火山岩构成的峰、岩、崖、谷、洞、石,山水交融,天然浑朴。区内更有西溪瀑布、乌龙戏珠、大帽山、文笔峰、宝塔峰、三仙洞等景点。十八重溪风景区入口溪岸边坐落着一座“古灵王庙”,始建于公元前935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有前殿、大厅、后殿、慈航阁、过雨亭、碑亭等建筑物,是后人为感念“古灵陈”开基祖陈檄的功德建造的,如今已成为十八重溪游客必游景点之一。 |
马腾村 |
(一)、我村概况 马腾村坐落于南通镇域的东北部,地处闽江、大樟溪交汇处乌龙江的下游,与省会榕城隔江相望。东邻文山洲河道为界,西与物流中心相接壤,北相邻新岐村,南抵文山村。 辖区总户数632户,人口1807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3人,2009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全村土地资源为2370亩,其中耕地面积349亩,山地面积1021亩,住宅用地、砖瓦厂用地和闲置地1000亩,另建有一座库容达15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作为解决我村村民饮用水困难问题。我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生态林业尤为突出,具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条件。2011年以来,我村积极开展创建市级生态村活动,发挥生态林业优势,淘汰污染严重的砖瓦加工业,制定实施了“林木加工业兴村、生态立村”的发展思路,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求真务实,攻坚克难。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我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林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全村国民总产值0.5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23万元,占国民总产值40.21%,农业产值485万元,占国民总产值4%。第三产业产值865万元,占国民总产值7.9%。村民人均纯收入5060元,村财年收入31万余元,劳动力820人,用电约80万度。 (三)、人口发展情况 全村总人口1807人,总户数632户,男女比例912:895,劳动力人数9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1,机械增长率0.4。 (四)、自然条件 1、气候:常年以东南风向为主。 2、地形地质:面水背山,山体以顽石为主,黄土质相混合构成。 3、洪水位: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于防洪堤底座向上高度1.4米,自建成防洪堤后,至今未发生大面积内涝情况。 (五)、公用设施和市政建设 1、村委会: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2、小学: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3、文化宫: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4、市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5、卫生所:占地面积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6、防洪堤:设计为五十年一遇洪水。 (六)、工业用地分布情况 (七)、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资源为2370亩,其中耕地面积349亩,山地面积1021亩,住宅用地、砖瓦厂用地和闲置地1000亩,另建有一座库容达15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作为解决我村村民饮用水困难问题。 |
新岐村 |
一、村情概况 新岐村隶属闽侯县南通镇,位于闽江下游西北方向与福州仓山区隔江对峙,西南方向与南屿镇隔江相望,是永泰大樟溪和闽江南港——乌龙江汇合处,故新岐港河道又称金锁江,金锁江江面宽畅,至五口汇入乌龙江,流经螺州,峡兜过马尾向闽江口注入东海。新岐面临江浒,山阜拔地而起,平地突兀方圆二平方公里,山高十余丈,背靠五虎山脉,三面江河环饶,青山为屏,绿水为带,山明水秀,风光绮丽,远眺新岐美不胜收。新岐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水上交通要塞,素有“南港九十三乡大码头”之美称,自古就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景观,现北京任职的有林炳湘将军。而闻名遐迩的“岐山古迹”——岐山寺则始建于唐朝,历代均有修葺并多次更名,因设计巧妙,建筑工艺精湛,故被称为“南港九十三乡第一屋”,寺庙富丽堂皇,终年香火旺盛。 新岐村全村人口二千多人,0党员47名,村民代表45名,可种植水稻面积仅有一百余亩,山、园地也不过五六百亩,属地少人多的村庄,全村自产粮食不足半年之需,为此,从古至今村民多以从事手工业为生,历史延续下来的有砖瓦业和造船业,小作坊的有打铁钉、刮竹丝、制油灰等,目前增加木制品加工业,是一个以手工业为主,以农为辅的工农结合体经济之乡。 近几年新岐村在发展势头迅猛,海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紧邻我村,福银高速公路、新南港大桥贯穿而过,大街小巷凸凹不平的石板路全都建成平坦的水泥路直通203省道,高速公路飞架村头,村中盖起了老人院,办起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岐中心小学”,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南港大桥即将通车,通车后,从福州市中心到达新岐村只需二十分钟车程。随着福州市区东扩南进,新岐将作为闽侯的一员并入福州市,规划中的新岐村将建成山体公园和湿地公园。此外,新岐村地处乌龙江南岸,三面环江,南港、西港、螺洲港三港汇聚流经我村,是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沿江住宅、傍水而居成为主流方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再结合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孙厝里古民居及岐山古寺,新岐村成为发展生态住宅、旅游度假的首选之地。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全村国民总产值343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05万元,占国民总产值67%,农业产值1106万元,占国民总产值32.2%。第三产业产值26万元,占国民总产值0.76%。 三、人口发展情况 全村总人口2269人,总户数785户,男女比例1077:1092,劳动力人数11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1,机械增长率0.8。 四、自然条件 1、气候:常年以东南风向为主。 2、地形地质:依山傍水,三面环江,山体以顽石为主,黄土质相混合构成。 3、洪水位: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于防洪堤底座向上高度1.4米,自建成防洪堤后,至今未发生内涝情况。 五、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 1、村委会:占地面积800㎡,建筑面积720㎡。 2、老人会:占地面积292㎡,建筑面积396㎡。 3、小学: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1080㎡。 4、幼儿园:占地面积600㎡,建筑面积272㎡。 5、文化宫:占地面积800㎡,建筑面积1000㎡。 6、市场:占地面积70㎡,建筑面积70㎡。 7、卫生所:占地面积200㎡,建筑面积200㎡。 8、防洪堤:设计为二十五年一遇洪水。 六、工业用地分布情况 主要位于原砖瓦厂,厂区面积约100亩,其次位于吴岐地带面积约30亩。 七、土地面积 全村土地面积2250亩,其中耕地面积152亩,园地面积500亩。山地面积1048亩,其余550亩为村民住宅及厂房用地,无林地面积。 |
泽洋村 |
泽洋村位于闽侯县南通镇东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东连文山村,西接桥街村,祥南公路从中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辖区总面积约11463亩,其中耕地面积2365亩,山地面积5098亩,山园地面积1400亩,宅基地面积600亩,河道面积2000亩,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是典型的农业生态村。 泽洋村是南通镇所属的17个行政村(居)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庄,辖有盛美,文洋,莲湖,盛汉,湖头五个自然村。全村共1880户,总人口5509人,下辖29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102人,村民代表63人。目前,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2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980元。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我村经济、生态、公益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物流园项目的引进更为泽洋村的经济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历代人物】欧廷显,字欧光,宋开禧乙丑科(公元1205年)进士,官拜户部尚书。欧文善,明崇祯戊辰科(公元1628年)进士,官拜朝议大夫。 【当代名人】郑璇,现任成都军区十三军政委,少将军衔;郑凯,现任成都军区联勤38分部副部长,大校军衔;张春秋,现任宁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大校军衔;欧国顺,当代诗人,荣获中华诗词艺术家资质认证;欧时宏、张玉华夫妇,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柯利德,华侨,东晟(香港)有限公司、大基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新华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 【爱国爱乡两代人事迹简介】百岁老人张国盛先生,世居盛美村,奕代务农,一生勤劳,为人忠诚厚道,乐善好施,其爱国之心爱乡之举,誉享八闽,深受钦佩。 长公子敏傑先生,旅居海外,为人正派,事业有成,乃实业界巨擎,父子两代人志同道合,以1988年张敏傑伉俪返乡探亲为契机,共商振兴家乡,造福桑梓大计,十年间捐资人民币三千多万元,为家乡“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百业待兴,教育为本,从1989年起在泽洋村征地120多亩,建起了可以就读二千多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三所具有现代水平的新型学校,建筑面积达一万六千多平方,还分别设立中、小学教育基金会,鼓励师生重教勤学,使教育成绩逐年提高,张先生为家乡兴办教育的有力举措,投资之多,规模之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办学楷模。 要致富,先修路。张先生-远瞩,不惜花费巨资,为家乡修桥铺路。首先在镇内建一条从南通至文山连接七个自然村的水泥主干道,并从陈厝村通往南通镇之间建起了通洲大桥和通洲大道,使全镇交通与“316”国道接轨,同时在盛美村还建了三座联村水泥桥,为南通镇对外开放,外引内联和开发十八溪风景区创造了条件,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张先生不但重视教育和交通建设,对家乡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事业也都关怀备至,为盛美全村各户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兴建老人活动中心和村行政大楼,还专门设立老人基金会,并在公路两旁和学习园区植树绿化,为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添砖加瓦。 当地政府和人民为了表达对张先生两代人无私奉献的心情,在文山、南通、泽洋等地建造了五座长寿亭和人瑞坊,纪其丰绩。省、市县人民政府也高度评价张先生的崇高品德,曾分别授予奖状、金匾和金质奖章,1995年省人民政府还批准在闽侯八中校园内建立石碑,表彰功德,以启后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