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镇榕桥村位于上街镇西部,福州大学城闽江大学以北以东(见地图)。从我校新区学生公寓车站坐41路公交至榕桥村车站下车即到。榕桥村下辖6个自然村,分别为超山村、包禄村、幸福村、集中村、年丰村、过洋村,其村委会驻所在过洋村。
榕桥村古名惠化里,约建于北宋时期,村庄历史悠久。因其地处福州西部门户,扼守永泰县至侯官古道要冲,又得闽江支流溪源溪之便,成为往来货物集散地,迁至此地的商户多以木材、山区土特产、海产品经营为主。后宋人林居广(林安宅)于村东修建十四门桥,建成后乡人在桥头种植榕树,惠化里遂更名为榕桥村,榕桥村一名由此而来。十四门桥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始建,历史上几经修缮,是闽侯现存最长的宋桥,属古建筑文物,具有很高的考究价值。“龙王”台风后,十四门桥受损,村政府现全力筹措资金以修复古桥,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保护文物。
榕桥村经济情况一般,村内没有企业。由于兴建大学城,榕桥村的大片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闽江大学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土地的流失致使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留下老弱妇孺留守村中,因此村委会非常重视老人照顾和儿童教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1107 | 350000 | -- | 查看 榕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马保村 |
马保村位于溪源江畔、旗山脚下、京福高速公路福州西站出口处,辖有一丰、二丰、三丰、旧马、后古、包港、国屿、石沙等8个自然村。全村占地2.5平方公里,1028户3864人,党员114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立足实际,因村施策,探索创新,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兴旺的和谐新气象。 我村始终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积极推进新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我村设立了农家书屋、阅览室,设置了全套健身器材、宣传栏,制定了“马保村文明公约”。经常组织开展科技、卫生、文化、法律、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认真抓好村容整洁工作,每年出资10.08万元作为卫生经费,配备14名卫生保洁员,专职清理全村环境卫生;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切实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全村火化率达100%;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形成7对“私营企业帮扶对象”的结对子,邻里间孕育着互助、敬老、济困、和睦的良好氛围;创建“平安马保”。积极配合公安分局在村部设立“警务站”,配备4名小区保安人员,并采取专业队伍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为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村民满意程度,实现村务真公开、常公开、全公开,强化三项监督措施:一抓运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二抓查评,看看群众是否满意;三抓考核,把该项工作列入了村级年度目标责任制,形成制度,常抓不懈,有力地促进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近年来,马保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我们的夙愿,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把马保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社区。 |
厚庭村 |
厚庭村是闽侯县上街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在闽江西面,村庄总占地面积800多亩,历史悠久,达300多年,现村庄有170户人家,总人口有830多人,由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小组数8个。 厚庭村地处闽江西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闽江为厚庭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恩惠,农业灌溉,渔业养殖,等等,有个方面不得不说,那就是采沙业的发展,诚然,闽江江底的沙子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采沙业的发展为厚庭村的经济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但是有个问题不得不重视,那就是过度开采。 厚庭村濒临闽江,海拔很低,易遭受洪灾袭击。 随着闽江南岸防洪堤开始筹建,闽侯县县委以及专家已经实地察看闽江南岸防洪堤岸线规划情况,并进行专题调研,县委县政府做出指示,闽江南岸防洪堤建设要加快项目立项、报批进度,严格按照水利规划部门的要求,科学规划设计,同时各部门要联动、齐心协力,把工作做细,加快工程建设步伐。 |
蔗州村 |
1、村庄名称 蔗州村 2、地理位置 位于上街镇南方,距中心3公里,东至新洲村,西靠旗山东麓,南与马保村相邻,北与建平村相接。 3、村庄占地总面积 4平方公里 4、村庄耕地面积 1974亩(被征地之前的数字) 5.村庄的历史 村庄原位侯定县,十都修仁方永康里谢洲境内。谢洲境因为谢族人居住而得名。原来只有姜、吴两姓,最初在此开垦。因地方多是河中沙洲地带且生产甘蔗,因此取名蔗州村。乾隆初期张、李由外迁进,后又迁入王、陈,谢族向日保里一带迁移。因此现在村中主要有六姓。 5.村庄总人口 2578人(海外人口有200-300人) 6、村庄总户数 876户 7、主要姓氏及人口 现有张、李、陈、林、姜、吴等六姓氏,其中张为主,约占全村人口的2/3。 8、自然村数 1个,姆佑里村。 9、村民小组数 60个 10、党员人数 69人 9、村境内企业数 没有大型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其中木雕工艺近五分之一 10、村集体企业数 同上 11、村民年平均收入 以前是2900元/月,现被征地,人民生活水平人均6000元 12、村集体财政总收入 6000万左右 |
金屿村 |
上街镇金屿村位于闽江下游南港西岸,福州市的西大门。占地总面积2585亩,其中耕地面积785亩,由于大学城建设,已征用750亩。村内共有680户人家,总人口2180人,主要姓氏有邱姓,王姓,黄姓,林姓,陈姓等。 作为一个行政村,金屿村含有两个自然村:金桥村和余盛村。境内大约10家企业,其中集体企业为2家。村民年平均收入人民币5000元左右,村集体财政总收入20万元左右。该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53名0党员。 |
岐头村 |
岐头村是隶属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一个小村,位于上街镇南部,周围向北有50多亩,向东扩展则有130多亩,村庄地势以山丘为主,又由于位于福州市大学城的征地建设范围,故其耕地被大学城划片征用,由此使得本就不多的耕地变得更少,现在总的耕地面积约100亩。 岐头村在农业合作社时期隶属于岐安,是岐安村的一部分,与中美,岐安形成了岐安的三个生产大队,但是后来由于土地包产到户制度,划分田地的缘故,从而使得岐头和中美各自形成独立的自然行政村。 现在岐头村总人口约1300多人,共330多户,共有王、余、许、徐等八个家族,其中以王氏居多,但是村庄由于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局限,并未像其他村庄一样修建祠堂,供奉祖先,只能在家中供奉,在一定的节气祭祀、参拜。而更多的家族选择的方式是在每一辈的长子家中祭祀,在一定的节气,全族的人都聚集到长子的家中来参拜。 村0有13个村民小组,其也是根据农业合作社时期的生产小组沿袭下来的,未再度改变,13个小组的组长分别是: 第一小组:王博光,第二小组:王依平,第三小组:陈凤其,第四小组:池云其 第五小组:许其钦,第六小组:许详光,第七小组:王爱书,第八小组:王云龙 第九小组:王爱良,第十小组:王金正,第十一小组:王爱国,第十二小组:王爱云 第十三小组:王爱恭 而村中也成立了党支部,共有36名党员,其中由村支部书记兼村长的王爱健担任党支部书记一职,。 由于岐头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客观原因所致,使得村中没有任何正规的企业以及集体企业,因为岐头村地理位置较低,从而在每年的汛期使得岐头村大部分地区都有被淹没的可能。于是村中只有几家从事木雕加工的人家,大概只有五六户,规模均不是很大。于是村民的收入也就显得单一,仅就靠种田以及种植橄榄为生。村中的经济结构分化较大,其中家里有从事木雕加工等副业的人家其经济生活状况远远好于其他人。 在访谈中,村民多次提及大学城廉价征用耕地,并且征地款并未足额到农户手中,从而导致村民颇有怨言。据了解,大学城的土地征用价格为20000元每亩,而且村里还要扣除1400元作为予留,从而使得本就并不富裕的村民变得更加无助,为了解决村民的生计问题,当时也与大学城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协调,后大学城管委会答应将会在大学城修建完毕后提供一定的后勤岗位给村民,但是后来并没有履行应允,仅提供了五六个工作岗位,而岐安村的村民却拿到了更多的机会,并且在提及大学城周围做各色生意亦受到干涉,竞争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导致岐头村的村民不得不留在家中依旧以种田来维持生计。 |
岐安村 |
岐安村概况 上街镇岐安村位于溪源江畔、旗山脚下、京福高速公路西站出口处,距福州市区8公里,是福州三宝之一角梳及木根雕的主要生产基地。全村辖有袁岐、岐西、上长安、下长安、瓜基、建新等6个自然村,总面积2.43平方公里,总人口2643人,其中党员75人。2011年,全村总产值6143.2万元,人均收入达9512元。岐安村曾先后被评为“福州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福州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闽侯县平安家庭先进示范村”等。 2002年随着大学城的迁入,岐安全村拆迁。面对这种形势,村两委班子坚持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服务失地农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始终敢于创新,先行先试,制定出一条“失地农民再造美好家园,股份合作带来宽裕生活,蔚然乡风倡导时代文明,民主管理尊重村民四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新路子。 我村按照“特色产业立村,劳务经济富村”为目标,以争创“五好”先进基层组织,引领全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目前,岐安花园二期安置房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二期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设32座连户楼,可安置139户500多人。一方面带领建成首个农民股份制商业网点。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建成了岐安万象学生街,这是由村民集资与村集体共同入股的股份制商业网点,面积1.4万㎡,年租金达100多万元以上,每个月都能为村民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目前全村1937人入股,占总人口数76%。另一方面积极扶持角梳和木雕传统工艺品项目,从场地、资金、原料、技术等方面给予帮助,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全村共有这类企业和作坊100多家。 |
青州村 |
青洲村位于闽江学院,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之间,村庄被村里的都套河围绕着,周围景色迷人,村庄绿化环境非常好,在都套河周边种着不少毛竹与河水相映成趣,摇曳多姿。 而在村里则种着许多龙眼树,香蕉树,以及许多茉莉花树,在茉莉花盛开的时候整个村庄都洋溢在茉莉的芬芳中为村庄凭添了几分亮丽的色彩。 青州村主要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包括上洲村,中洲村,下洲村,劳光村。劳光村位于医科大学学生公寓旁边,而其他三个自然村则位于闽江学院旁边,它们被都套河一分为二,中间由一座桥连着。 青州村本来有2000多亩的耕地后来由于大学城建设,大部分已经被征掉了,每亩地实到农民手中补贴款为1.96万元,据说这样的补贴款在大学城征地补偿中算是比较高的(比如沙堤村的补偿款就只有每亩1.8万元,而其他的一些村庄也有些在1.5万元左右的),但是这样结果并不是村民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永远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部分村民对此也是表示无奈。 青村是一个多姓村,主要有陈,侯,卢,林等姓,如每个自然村的姓氏各不相同,如中洲村主要是卢姓。青洲村算是一个比较小的村庄,人口总共才2000多人,10个村民小组。 |
溪源宫村 |
1、村庄名称 溪源宫村 2、地理位置 上街镇西北面 3、村庄占地总面积 80(占上街镇总面积的52%) 4、村庄耕地面积 1609 5.村庄的历史 在福州解放前,福州市上街镇下属一个溪源乡,其包括庄南、联心、榕桥三个村。福州解放后,上街镇成立了溪源村,并在1968年建立了村委会。而后在1978年,溪源村改名为溪源宫村。 6.村庄总人口 2390 7、村庄总户数 665 8、主要姓氏及人口 许、李、范、林、郑 邓 9、自然村数 16 10、村民小组数 32 11、党员人数 34 12、村境内企业数 无 13、村集体企业数 无 14、村民年平均收入 4000-5000 |
榕桥村 |
上街镇榕桥村位于上街镇西部,福州大学城闽江大学以北以东(见地图)。从我校新区学生公寓车站坐41路公交至榕桥村车站下车即到。榕桥村下辖6个自然村,分别为超山村、包禄村、幸福村、集中村、年丰村、过洋村,其村委会驻所在过洋村。 榕桥村古名惠化里,约建于北宋时期,村庄历史悠久。因其地处福州西部门户,扼守永泰县至侯官古道要冲,又得闽江支流溪源溪之便,成为往来货物集散地,迁至此地的商户多以木材、山区土特产、海产品经营为主。后宋人林居广(林安宅)于村东修建十四门桥,建成后乡人在桥头种植榕树,惠化里遂更名为榕桥村,榕桥村一名由此而来。十四门桥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始建,历史上几经修缮,是闽侯现存最长的宋桥,属古建筑文物,具有很高的考究价值。“龙王”台风后,十四门桥受损,村政府现全力筹措资金以修复古桥,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保护文物。 榕桥村经济情况一般,村内没有企业。由于兴建大学城,榕桥村的大片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闽江大学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土地的流失致使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留下老弱妇孺留守村中,因此村委会非常重视老人照顾和儿童教养。 |
联心村 |
联心村 位于上街镇区西方3公里处,东有316国道穿境而过,西与榕桥村乡土接壤,南抵美岐村,北至沙堤村。 村庄历史:500年前张姓从南通镇迁入,祖上为邦齐、邦达两兄弟,后邦达迁往闽侯县鸿尾乡上岐村。现在联心村张姓村民为邦齐后裔。在村里仍留有张氏祖屋一座,建筑面 积约有300万平方米,三进式土木结构,礼经沧桑,二进建筑边已经倒塌,现仅存一进和三进。在沙堤大桥桥头处有一棵树龄达500年的桑科榕树,树腰粗大,需数人环腰才能将其抱住。据说这是张姓祖先所种,原有5株,仅剩1株。1996年闽侯县人民政府列为福建古树古木。 旧时联心村又称“石门街”,以前有一条石头铺成的街道,从沙墩村连至榕桥村经过联心村。在这街道两旁的房屋大门都是由长石条建成的,故而得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的时候,“石门街”被改名为“联心村”,在联心村入口处,树着一个宣传栏,在文化宣传中仍以“石门街”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对“石门街”的回忆。 村庄占地总面积:2100多亩 村庄耕地面积:1000多亩 由于开发建设征用土地,现在全村耕地仅有100多亩,山地面积1200多亩。目前山地主要种植松树、柏树等植被,森林覆盖率80%。村中土地除了建设用地之外,承包给村民进行荒山种植、鱼塘养殖等。 村庄总人口:1600左右 总户数:491户 主要姓氏及人口:张姓占80%,其次为林姓,黄姓(沙堤村主姓赵,厚美主姓张,上街村主姓林) 自然村数:没有自然村,联心村1964年从榕桥大队分出来 村民小组数:28个 党员人数:30多个 村境内企业:2个(本乡人创办的创兴楼,台湾人创办的泉台公司) |
红峰村 |
村庄占地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0亩, 农民的年总收入那时可以达到100万元,建设所谓的投资6000万元的“商业街”(如今商业街还是萧条一片),福州大学城建设征地600亩,每亩征收价格是2万元,未征之前,红峰村村民能从那些耕地中平均每亩获益1万元左右。 村庄总人口2650人,773户人家,主要姓氏许、肖、黄、陈,许为最大的姓氏,其还有支祠设立在闽清。 红峰拥有四个自然村,分别为都巡、(都巡:宋端拱元年(988年),至今1017年历史。明清时划为区治。 都巡为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千年古村,与沙缇村隔江而望)邱阳、宪窗、沙墩,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村民小组,1978年时形成红峰村村委会,现有0员43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