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荆溪镇桐口村位于甘洪路5公里处,东距福州市中心仅10公里,西距荆溪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位于荆溪镇中心。东与厚屿村相邻,西与光明村相接;南临古山洲村。外福铁路通过该村。
[村落与居民]桐口村下辖桐口、桐溪2个自然村,村落面积3500亩,全村人口达1347人,380户,8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桐口村内。
[历史人文]桐口村古称福州西门外桐口村,解放前为桐口乡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集贸中心,当时店铺旅馆林立,经济繁荣,桐口粉干名扬海内外。桐口村村名来历与闽剧唱词有关。桐口村村民姓氏较杂达30多姓,其中以高、程、林为主姓,历史名人高凤岐任福州知府,高鲁任闽浙监察使,驻法国大使,孙中山总理府秘书、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创始人,同盟会会员。
[建筑景观]桐口村历史文物古迹,有灵光寺,原在村边外福线铁路旁,现为桐口小学所在地。灵光桥,始建于宋代,东西走向,乡石构平梁桥,全长30米,宽2.3米。观音阁,建筑分上下两层,为木质结构,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建于清代,现为桐口村小学所在地。
[物产经济]近十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桐口村得益于近城优势,经济快速发展,“公司+农户”模式,促进漆器工艺品上规模、上档次,年产值近千万元;传统工艺与现代机械相结合,桐口白鹤粉干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桐口粉干、白果干产品畅销东南亚市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1108 | 350000 | -- | 查看 桐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荆溪社区 |
荆溪镇荆溪社区居委会是于2006年11月由原村委会改设居委会。荆溪社区居委会地处福州市西大门,东距福州市中心17公里,西距县城6公里,是荆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村落与居民]全社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由徐家村、江坂、溪头三三个自然村组成,有二十六个村民小组。共有918户,总人口3213人。 [村风村貌]社区重视教育,2004年村自筹资金及海外华侨捐资建一座面积4500平方米的荆溪中心小学教学楼和2500平方米荆溪中心幼儿园,成为闽侯县一流的教学楼。全村安装无线广播30个,三个自然村村民都能听到广播。村内大小主干道都铺上水泥路,并安上路灯。环境卫生制度化,有专业卫生清理队伍,长效管理出成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1991年被福建省政府评为“明星村”,以及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综治先进单位等。 [建筑景观]荆山境位于该社区江屿山南麓,得姓十六世祖大熥公、渤公曾就此筑舍读书,遍山荆花错落,故称“荆山精舍”。宋初居人苏姓为纪念苏东坡,建立庙宇号江屿庙。圣王庙原建于福古路17公里处,江屿山上面,乃纪念圣王生前行善济世,除暴安良,造福人民,是具有历史悠久的一座庙宇。 [物产资源]今年来,该社区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做法:一是扶持民办企业。荆溪工艺厂年产值达1000万元,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带动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发展特色经济种植草莓、葡萄、甜瓜等经济物200多亩,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
古山洲社区 |
闽侯县荆溪镇古山洲社区居委会是于2006年11月由原村委会改设居委会。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南部,东距省会福州市中心10公里;西距县城12公里。该居委会东临闽江与淮安隔江相望;西与光明村交界;南临闽江与上街镇隔江相望;北与桐口村、厚屿村相邻。 [村落与居民]全社区由古山洲、过江洲、新档洲组成,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801人,528户分7个居民小组。全境三面临江,洲青水秀,果树成荫形成独特岛屿村庄。居民全部居住在古山洲上,分为洲头、洲中、洲尾,居民主要以李氏、林氏、郑氏居多。 [建筑景观]境内有闽水缘公司开发的临江花园式高档别墅区,区内有临江洲地公园。全境内外水陆交通发达,便捷,水泥路四通八达贯穿整个村庄。境内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古山洲小学,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正境词庙和一座建筑雄伟、古色古香的同心堂。 [物产经济]这里的传统产业脱胎漆器日益发达,绝大多数居民从事脱胎漆器工艺的生产制造,年产值上亿元。 |
厚屿社区 |
荆溪镇厚屿社区居委会是于2006年11月由原要委会改设居委会,位于福州西郊,东距福州市中心九公里,西距县城12公里。 [村落与居民]全社区居委会有三个自然村,535户,人口3350人,由于内外商投资开发,耕地面积仅135亩。本社区居委会有中央粮库、福州粮食批发市场等企业单位12家。 [历史人文]厚屿始祖林公,是从河南来福州建城扶都之一,城建结束,他感到福州青山绿水,四季如春,是发展农业生产和繁衍后代的宝地,选中厚屿定居。 [建筑景观]社区内有厚屿境、蔡十九尊王庙,祭十九尊王是闽越王勾践后裔,邹氏部族,秦前在东治称王,国号乌诸,楚汉之争,助汉攻楚有功,汉高祖五年敕封“汉闽越王”,长十九世至郢称尊王。善奇位叛汉,武帝征之,冯胡二将军兵临郊野,尊王救民,拒梦教民,举祭十九尊王旗可免祸,民按王教,将军兵过,秋毫无犯元封六年,叛平,卧感王德,建庙拜祭,汉武御笔“祭”字上,加草头钦赐“蔡”世称蔡十九尊王,是水陆保护神,和平使者。庙儿经兴废,清咸丰四年邑中捐资募缘建大庙,闽江两岸水陆信士到庙请香上供者众,香火上至水口,下至闽安镇蔡十九尊王祖庙也。 [物产经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这里传统脱胎漆器已成为全社区的主导产业,脱胎漆器等工艺品产值上亿元。 |
永丰社区 |
荆溪镇永丰社区居委会是于2006年11月由原村委会改设居委会,位于福州西门外,闽侯县东部,闽江北岸,紧邻福州郊区。东与福州市鼓楼区新店镇岑下村相连;南邻福州郊区洪山镇;西邻荆溪镇厚屿村,距政府所在地8公里。村内有杜坞火车站。 [村落与居民]全社区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3350人,938户,辖10个自然村15个居民小组,全社区有十多种姓氏聚居,主要有林、金、陈、罗、刘、郭、黄、谢、魏、张、江、卞姓等。自然村有文山里、湖头、杜坞、王角亭、连江园、横路、井兜、山尾、浦里、坑里园等。福州软件园落户该社区文山里自然村。 [村风村貌]本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势平坦,风景秀丽,好山好水好地方,在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热情善良勤劳智慧的人民。2005年村财投入160多万元,改建了一座4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教学设备配备齐全。2006年又投入90万元建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永丰农贸市场,解决了群众购物难问题。各自然村全部修通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 [建筑景观]永丰闽越王庙是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现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依次建筑有戏台、钟楼、拜亭、正殿等。布局严谨,气势巍峨,蔚为壮观。正殿面阔三间,主祀闽越王,左右两侧分别奉祀临水陈太后,南宋理学家朱熹。青石神龛上浮雕有云龙喷水等图案,雕刻精致,钟鼓楼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戏台以藻井全木结构工艺精湛,是本县清代建筑物保存比较完美的一个庙。青竹境地处本村内垱横路,背靠小龟山,西临李峰山,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约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该庙于民国三年(1914)重建,大殿祀蛇岳尊王,奇异的是每逢农历三月初一神诞之日竟可见10余只青蛇在树枝和草地上戏游。 [物产经济]由于历年的国家建设和国防用地征用,以及内外资项目落实,耕地锐减。该社区以工艺品为主产业,村里建了45亩的工业小区,其中3家是以脱胎漆器干鲜花为出口的上规模工艺品厂,就业人员达到500多人,解决了我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仁洲村 |
荆溪镇仁洲村地处荆溪镇西北较为边远的行政村,东与福州市晋安区交界,西为界与白沙镇相邻,南与关西村相连,北至江洋农场。距闽侯县城甘蔗15公里,距荆溪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 [村落与居民]仁洲村辖5个村民小组,有洋尾、洋中、邱家、上洋、青州5个自然村,408户,总人口1530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818亩,山林总面积达15000亩。 [历史人文]仁洲村,又名盟洲、蒙洲、瀛洲,历史悠久。姓氏有潘、邱、朱、陈、许、施、池、林、黄等18姓,其中以潘姓人数最多。邱氏发源最早,素有“未有瀛洲,先有邱朱”之源。 [建筑景观]玄帝亭扼守村口,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因庙宇倒塌1946年重建,在“破旧”时被毁,1992年第二次重建并塑像,建筑面积196平方米,亭内神龛三殿,正殿玄天上帝,左殿监雷法主,右殿祀庐公菩萨。进仁洲山门不远处,即可见汉闽越王庙,庙宇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供着汉闽越王和华光大帝等诸神。 仁洲村四面环山,一条大溪串村行走,酷似一条五彩舞龙俯地,可谓山青水秀,盆地妙境,人杰地灵,胜景仁洲。为改变家乡面貌,于2002年春,仁洲村就土地资源入股,与县林业局合作,开发三叠井风景区,三叠井景区为国家森林生态保护区,纵贯景区的采兰溪为昙石山古人类文化的母亲河荆溪的上源,沿途崖壑幽深,潭碧山青,林木蓊郁,充满浓郁的原始风貌,景区内景点众多,类型各异,多彩多姿,有深潭飞瀑,怪石峭岩,奇树古藤,异草香花,尤其是拥有大量国家保护的各种珍稀植物,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物产经济]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农作物和果林业为主。这里盛产橄榄、枇杷、桃李、香蕉、杨梅等水果,这里还是闽侯县毛竹资源三大区之一。在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指引下,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工业、商贸和服务业,逐步转移富余劳动力,以竹木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日益发展。 |
六墩村 |
六墩村位于荆溪镇的北部,与福州郊区优山茶场距2公里,西上洪坑与铁江公路为界;南邻关中村,距县城15公里。 [村落与居民]全村面积7.94平方公里,人口1133多人,266户,七个村民小组,林木、竹林、果树等面积10510亩,农田面积1236亩,六墩村委会座落在下洪坑少数民族畲族所在地,王大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上洪坑是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胜地。 [历史人文] 由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0地下党福建省委在我村王大坑自然村播下革命种子,地下党西北区主要领导人:林白、张元畴、王金钿、张经仙、池治光、王亦潘等同志指挥工作,布置游击战争。1949年8月,配合南下解放军,发动各村贫农团组织民工运送支前物资到北峰上寮支前供应点配合解放军解放福州城,为解放福州立下不朽功绩。 [建筑景观]云林寺古寺位居山明清秀秀上洪坑山峦,该寺始建于元朝末至今有九百多年,据传其特住僧数众香火鼎盛,朝拜者甚众,寺前广野宽宏而且横穿过远三重山峦,树木竹林葱郁,并特有祥云萦绕故日:“云林禅寺”。寺前有一口八角井,始建于宋朝熙宁帝距现有933年,古井深约三丈多,宽约八尺许,水质优良,井口石围八角上有摩崖,其余围绕多为诗词名字取名:“八角井”。其景确是古迹,奈因年久失修,烟没久矣,世人知之甚少,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发挥保护古迹瑰宝。各有识之士慷慨解囊予以重建供后瞻仰并荫庇子孙喜福,现在的寺院是后人在1994年旧原址重修建的古迹胜地。 [物产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村民们在党的农村惠民政策指引下,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办起了三个竹木加工场,开垦荒山种果树,农、林、畜牧全面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升,村民人均纯收入逐渐增加。 |
关中村 |
关中村位于荆溪镇西北八公里处,座落关源中心,距县城11公里。村东背靠福州市北峰郊区;西与关西(关东)隔山相对;南毗连埔前;北邻六墩和仁洲村。全村耕地面积3000余亩,山林地面积11022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760户2985人,辖有游仙源、鼓响、大岩、里店、里洋、白石、前元、下料、王坑、安邦、坂尾11个自然村。 [历史人文]一九四五年秋,全村有330余人先后参加了0地下党组织、游击队、抗厂会群众组织,荡不羁,为“八一七”解放福州城作出了贡献。故而被上级命名为革命基点村。 [建筑景观]本村有名胜古刹“三峰禅寺”座落于村北鼓响自然村的凤凰山麓;北宋《三山志》载:“三峰院”(今三峰寺)兴城里(今鼓响村)三年置(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三峰寺于1992年列为闽侯县第二批古文物保护单位。寺对面有三座苍翠的高峰故名。寺庙背山临溪,青山环抱,苍松翠柏,茂林修竹,从寺中石刻推断,寺始建于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伏虎亭等建筑,综合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寺内有元代石槽和题刻多处,在一间禅房内留有一副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鼓山涌泉寺住持普雨法师为三峰禅寺题写的“鼓响桥下听鼓响、三峰寺内看三峰”的手书对联。站在寺院中,但觉整座禅寺建筑古朴典雅,彩绘斗拱,雕梁画栋,殿宇堂皇、雄伟庄严,寺外群山环抱、竹林茂盛、溪潭瀑布,树木葱绿,如置身于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鼓响桥位于关中村古响自然村村南,建于元代,清乾隆时重修,桥东西走向,石构单孔拱桥,桥长21米,桥面宽3.4米,属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桥建于悬崖峭壁间,桥下溪水出自山林深处,一路沿着狭窄的水道倾泻而下,至桥下形成一段高30余米的三层岩阶落差,在这一处的水泥流十分湍急,经年累月,急流将突兀在底部深潭的几块大岩石冲击出直径一米多的三个石洞,逢丰水时节,急流冲击石洞,便会发出“咚咚、咚咚”的鼓响之声,所以其自然村并其溪流都以“鼓响”而得名。 “文昌阁”位于关中村中心的山坡上,解放前期不幸被大火烧焚,解放后把旧址改建为关中小学校;2004年将旧校舍改建,现已有新教学楼壹座、教师宿舍楼壹座、配套有食堂、膳厅、卫生间、公厕等设施齐全,容纳仁洲、六墩、关中三个行政村的学生就读。 [物产经济]关中村地博物阜,适宜农业综合开发,目前种植橄榄面积2000余亩,种植水稻面积1500亩,种植蔬菜面积1500亩,同时,发挥资源优势,竹木加工业日益发展。 |
关西村 |
关西村位于荆溪镇西北方9公里处,距县城10公里,有3437亩耕地,21000亩山地,总面积达31193亩。东、西、南三面分别与本镇的埔前、荷洋、关东村相接,北面靠着江洋农场。 [村落与居民]全村有856户,3450人口,分别居住在牛豆、后官、溪垅、莲花、石龟、院里、外王、玉兔、拔仕、上洋、下洋、溪坪、圪头等13个自然村。 [历史人文与景观] 关西村重视道路建设,大部分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关西村宋代就有了官路,位于拔仕自然村,拔仕官路石刻,石刻计有三段,均系宋代,一是拔仕榜书碑,在村头向悬崖上。上款“合沙陈公益书”,下款“宝庆乙酉(1225年)秋立”,字径10厘米。拔仕又称别仕,旧隶属侯官。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至明万历八年(1580年),析怀安县,这里又隶属怀安。拔仕为宋代福州西门外出省官路首站驿铺,其遗址尚在。二是沙溪修路记碑,在拔仕榜书碑北侧的岩壁上。碑文记述了北宋年间,怀安县城至鸡莱岭约有百里之远,“路险石恶”“行人苦之”的交通状况和怀安县令樊纪上任第二年就修整道路的宦绩,并寄望于“继政君子”像樊纪一样,为民多办实事,做到道路“缺者能补,陷者能平,断者能接。”三是募修官路碑、南距沙溪修路记碑约30米的磨壁上。此碑主要记录林慈等修建“首铺”官路捐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据相关资料介绍,“官路一词仅见史书,在碑刻0现在我省尚属首次。在石龟自然村有一奇观——石龟脖上长古荔。在“嵩峰下境”古庙南侧有一块巨大岩石,长10余米,宽约5米,其状酷肖龟形,可谓鬼斧神工,天然雕造。村里人以为天赐神物,称之“石龟”,并以“石龟”作为自然村名。现村中50多户,200多人皆姓李。清代这个地方出一位知府大官,其故居尚在。石龟自然村还有天龙将军山,目前正在旅游开发中。 在尊崇纲常论理的封建社会,立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位于廷坑自然村,亦有一节孝坊,即为贞节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坊为灰凝石、四柱三楼冲天式(清代风格)上有圣旨牌,是为旌表故监生池汉章妻徐氏贞操守节而立的石坊。在玉兔自然村村口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唐贤庙,村口一座红瓷砖、琉璃片门亭,正面上写着“玉兔山村”,除了正中的大道,两侧还各有一个小拱门、四根梁柱上的两幅对联颇有意思:“吾土务农丰收稻秫能强国,他乡从政一秉清廉不负民,莫道务农无出息,当知好高眠。据村里老人介绍,这是该村古代一位-回乡时写来自勉,并鼓励村民安心农事的,虽然我们无从考证这位-名讳,但从这只言片语中还是可以看出,先辈对晚生的孜孜告诫,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古训。穿过门亭,左侧便是唐贤庙、条石基座、灰墙灰瓦,飞檐翘角、居中一扇小门上方用阳文刻着“唐贤正境”四个字。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科教才能兴村。2004年在各级政府帮助下,耗资160万多元修建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学校。在村落中浓厚的古代文化印迹贯通着关西村自古以来的文化脉络,科学的现代文化又将引领关西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物产经济]在党的农村富民政策指引下,村民们发挥山多优势,橄榄种植面积2000余亩,蘑菇年种植100万平方米。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日益发展。我们竭诚希望有识人士来此投资开发。 |
埔前村 |
埔前村隶属闽侯县荆溪镇,位于关源中心地带,东临福州北峰山峦,南与关东村毗邻,西、北接埌关中村。关源大溪由北向南切村而过,村落依山傍水,山青水秀。铁江公路穿过村落,至闽侯县城8公里,距镇政府7.5公里。村中两旁水泥路与铁江公路成“丁”字形衔接,并延伸至各个自然村,交通十分便捷。 [全村面积95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880多亩,房屋占地400多亩。人口2112人,501户,有埔前、上宅、霞庭坑、曲马笠里5个自然村和9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埔前村旧属古怀安县后属侯官县管辖,旧称福州西门外关源里56都隆兴境。埔前村各自然村姓氏较杂,埔前有徐、董、李、侯、陈、程等,以徐、董姓为主。各姓始祖迁来时都在一山坡前建房定居,因家住坡前故起村各为“坡前村”。“坡前”与“埔前”福州方言发音相似,后村名逐惭转变成现在的埔前村。现在埔前村各自然村已联成一体,靠山边的村落居民大部分都迁居埔前,混杂一起,亲密无间,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齐心协力,共同奋进奔向未来。 [建筑景观与民俗]埔前村现保留有明朝格式的古民居3座,清代古民居20多座。一棵上千年的古枫树,胸径达2.5米,整棵树空心,但枝叶茂盛。一口古井,井底为一片大粉叶石,井下有一洞,可通到一公里以外的大溪青甲坛,井边立一石狮,名“石狮井”。还有用溪卵石铺彻的古村道。古树、古井、古道、古民居相间座落,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古农村风貌。还有东林寺、大王庙、长生堂错落分置,相得益彰。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至三十日都举行隆重的“游大王”活动,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游大王看大戏,唱山歌舞龙狮热闹非凡,是埔前也是关源地区最盛大的民间地方节日。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众多寺庙堂与民间地方习俗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构成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物产经济] 埔前村物产丰富,历来是鱼米之乡。关源中学校长徐美光的一首七律诗:“水秀山青蕴埔前,聚居十姓近千年,精工线面绵长寿,传统粉干丰盛筵,石臼鸟时迷食容,农家老酒醉神仙,埔前四宝弥珍贵,无日邀君尝个鲜”。说的就是埔前特产线面、米粉干、米酒、鸡胲时。埔前村最具特色的物产可数线面,埔前线面有三大品种,一种称为特线面,面条稍租,一种称为“面尾”,面条较细,还有一种称为“蛋面”,线面中加入鸡鸭蛋制作而成。线面具有煮时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齿,牵丝缕缕的特点。埔前村有三分之一农户从事线面加工,日产可达200多担。当日生产当日售销,时常供不应求。线面福州人又称太平面,煮食方便简单,将面投入沸入中待线面上浮后,抖散捞起盛放碗内,倒入预先炖好的羊肉、鸡或上排等汤即可。以土鸡炖就的汤为上品,取料制作都很考究,不用清水全部用老酒作汤。这种鸡汤面芬香四溢,美味可口是太平面的极品,食后回味无穷。按当地的习俗,过生日要吃“寿面”,一碗线面加上两个鸡蛋,象征着平安长寿。家人外出远行或迎送宾客也要吃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平安,居家和美。 |
关东村 |
关东村位于闽侯县中东部、荆溪支流上游采蘭溪畔,距县城8公里,距福州市中心20公里。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为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300多亩,山林面积为8000多亩,现有人口4080人,1018户,辖西境、新境、东境、仁山曾湾4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辖区内建有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完小,一所老人敬老院。 [历史人文] 关东村旧属怀安县、闽县、侯官县管辖,旧称福建福州府怀安五十一都三境社(今闽侯县荆溪镇关东村),始祖闽王王审知于唐末自河南入闽,宋初派衍定居繁衍,至今已有1030多年。历史名人有云南籍王文龙、浙江籍李武、山西籍林锋三位武将,结义金兰,在唐朝开疆御敌,靖乱绥边中,功绩卓著,被褒封为龙文王。晚年退居关东龟山,修身养性,羽化其间,终得道龟山祖殿,乡民视为珍宝。每年正月廿九神诞,乡民云集龙王庙祭拜龙文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获丰收。 [建筑景观] 关东村现留有明代古民居建筑10多座,清代古民居76座,木工构架,外围风火墙,布局严谨,内涵三雕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舞龙灯、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龙文王庙又名广施庙,始建于宋朝,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古庙依水傍水,风景秀丽,据《福州府志》载:“龙亦石在十四都,宋初属怀安县兴城里龙岭溪旁。唐广德(763-764年)中,白昼风雨,龙从石上飞起,著四足,深可四寸,林婿为记”。广施庙建在龙迹石旁,庙中祀有王文龙、李武、林锋三神像。红檐黄墙的建筑物外形古朴,屋顶的飞檐翘角和墙壁上雕刻着的飞鸟图案都采取清代建筑风格。 [物产经济] 关东村山多、地多、适宜农业综合开发。这里物产丰富,关源里粉干、青红酒、芝麻时粑三大特产闻名国内外及东南亚地区,关东三境社是米粉干的发源地。据清《侯官县乡土志》载:“新境、洪姓、百余户、新境及东境、西境三乡多出溪粉,销数甚旺,俗称关源里粉干”。关源里粉干始创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十五世纪初叶),历史悠久,广销东南亚地区,为村里主要龙头产业之一,全村现在还有十八家粉干厂。 |
荷洋村 |
荷洋村位于荆溪镇的西北部的荷洋山,距甘蔗县城10公里,最高海拔750多公尺,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6000多亩,耕地面积570多亩。全村辖三个自然村,一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0多人。站在荷洋最高处,向南看,可看到福州城区、五虎山;向东看,可看到北峰区的日溪、腰山、凸岛山;向西看,可看到闽侯县城、竹岐山;向北看,可看到廷坪乡、大湖乡山界。 [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 荷洋村地处高山,山清水秀,林木成阴,夏天气候凉爽,炎热夏天平均温度在30度左右,相当适应避暑。风景十分独特,适应于游览观光。从甘蔗县城到荷洋山,沿路观赏到岑山寺、半岑亭、荷洋水库,路旁森林茂盛。这里还有荷洋寺(古名叫荷洋纯山镇国寺),寺周围几百亩灌木林四面环抱,面积有200多亩,该寺有一千年的历史,现剩存有几个马糟、石球、出米石等,历史古迹。荷洋水库面积百余亩,常年水质清洁,没有污染。 [物产经济] 十年来我村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特点,夏季种植反季节蔬菜,其中有白菜、萝卜、青丝瓜等销售福建各地,口味好,颜色美观。还有野生四季笋;春季有三月麻笋;夏季甜笋、苦笋;秋季有四角观音笋;冬季有冬笋,这虽处于高山,但水电充裕,程控电话入户,移动电话通达四方。目前在各级政府正确领导和帮助下,正在修建甘蔗县城至荷洋村部的水泥路,创造良好的条件,笑迎广大游客来村观光和企业家投资综合开发。 |
溪下村 |
溪下村系闽侯县荆溪镇一个较小的村委会,东距福州市中心,西距县城5公里,北靠雄伟秀丽的拜蛟(大佳)山,南临闽江水。 [村落与居民] 溪下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15人,180户,分成三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农田250亩,鱼塘210亩,园地90亩,林地480亩。 [村风与村貌] 溪下村有史以来长期居住着五大姓,即李、董、苏、郭、胡。长期以来,人们以农为主,形成朴实、勤劳、热情、善良中国式农民性格,大家和睦相处,连姻通婚,整个村各家姓之间形成亲戚血缘关系,互助友爱尉然成风,解放初期村干部苏则庆曾是省级风云人物,他带领全体村民在全省率先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带领村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多次评为省劳动模范。 [历史人文]溪下村原名四十九都龙溪境,旧属福州府侯官县管辖。村地势象头巨大的卧牛,从前,牛肚上长苍松翠柏,牛尾路旁长满绿竹,它们在风中摇摆、蠕动,从山顶往下看,就象一头活生生的巨牛。牛0后的两个牛尿墩至今还在,传为村风水宝地。 溪下村最多人口的李姓始祖李长生是明末战乱自河南入闽,定居溪下村,繁衍生息;苏家始祖是四川峨嵋山苏东坡后裔,也是从明朝战乱中入闽定居溪下村繁衍生息;董家始祖是由浪岐岛屿迁入溪下村;胡家始祖是由大湖乡雪峰迁入溪下村。 [建筑景观]溪下村北部曾横穿一条古官道,全部用一米多长50厘米多宽的石板铺成,东接桐口村至福州城,西连关源、大湖、古田至苏杭、沿途多有供马饮食的石槽和下马石幡,是旧时秀才、举人进京科考的官道,官道两旁是繁华的街道,目前还保留完整的官道帝玄帝庙,据说当时进京科考秀才进香拜佛祈祷好运能中举(故也称状元庙),至今此庙香火不断。 如今村落中还有杨公庙、临水宫、齐天府、玄帝庙几经修复,古香古色,非常壮丽、美观,它们已成为村民元宵灯会、看戏娱乐的公共活动场所。 [物产经济]过去,溪下村民以农为主,终年辛勤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种水稻、种地瓜、养鱼、种蔬菜、种龙眼、橄榄是他们的生活来源。改革开放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第三产业,引进大项目落户,目前,福州永锭铸造厂、福州必兴工艺厂、华盛塑料制品厂、胶合板厂已落户我村,富裕劳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
港头村 |
港头村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南部,闽江北岸。东与荆溪村溪头自然村隔溪相对,西与甘蔗镇洽浦村接壤,南临闽江与上街镇侯官村、竹岐乡白龙村隔江相望,北与徐家村一溪之隔。距省城福州18公里、县城甘蔗5公里。现全村人口4250多人,1050户,辖8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3.5平方公里。 [历史人文]据《闽侯县志》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境内白头山几天息繁衍。自唐朝至明朝,陆续有叶、林、程、杨、潘、洪、詹、王、徐、郑诸姓先祖迁徙到此择地定居。旧时村中有白石境、登瀛上境、登瀛正境、龙头境、龙南境、忠顺境、贤兴境、魁峰境和兴隆境而称“九境”。1950年民主建政时,取名“港头”,一直沿用至今。港头村前有闽江潆洄,后有山峰屏嶂,山清水秀,平畴千亩。村北山则安之颠峰有奇石突兀,状若凤髻,两侧冈峦旋递,势如启屏,似凤展翅腾飞,故名凤山。凤喻吉祥,有人说凤山的灵气孕育了港头的人杰。早在宋朝村先贤择凤山建书院,延师设教,学风日炽,斯文丕振,英才辈出。在宋明元清历代科举中,仅叶、林、程三氏就有进士11人、举人10人、优贡生1人,有的官拜都府军将、知府、知州、运使、知县,有的是枢密院编修、太常博士、国学上舍、府学正堂。时至近代,方兴未艾。有厅级干部5人,处级干部18人,研究员2人,博士3人,教授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数以百计,大学文化程度数百人。 港头村是闽侯县重点侨乡之一,现有海外华侨华人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3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尼、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旅外乡亲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纷纷回乡寻根谒祖、探亲访友。目睹家乡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大大激发了他们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1979年以来,全村侨胞和港澳台胞共捐资近千万元人民币,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100多项,大大改变了家乡面貌,促进了家乡“两个文明”建设。 [建筑景观] 港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有建于宋朝的凤山书院,院内尚存清代名人叶观国1792年撰写的《凤山书院碑记》。有六朝古刹佛顶寺、文昌阁、玄帝庙、泰山府、各境大王庙。有宋儒六子祠、朱文公祠以及叶氏、林氏、程氏宗祠。还有风光旖旎的荔园度假村,园中有2000株百年以上树龄的荔枝树,荔枝最高者达20米,为闽中所罕见。 [物产经济]港头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199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胶合板企业异军突起,遍地开花。现有全村民营胶合板厂78家,主要生产各种规格胶合板和水泥模具板,年产值逾3亿元。企业在安置了村内全部富余劳力的同时并接收外来工1000多人。从而成为闻名遐迩的胶合板专业村。 |
光明村 |
光明村是闽侯县荆溪镇五大村委之一,距闽侯县城甘蔗10公里,距荆溪镇政府2公里,杜坞火车站3公里,福州汽车西站5公里,距离福州市中心14公里,东与桐口村相连,南临闽江,北靠大嘉山峰下。村中有福古公路(甘洪路)、外福线铁路横穿而过,交通便捷。 [村落与居民] 光明村总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39亩,山林地面积4012亩,淡水鱼养殖面积560亩,有山有水有平原,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土壤良好,气候温和,常年阳光充足。 村内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十字形水泥路宽12米和6米,二条总长3000余米。村路两侧民居美观、整齐,道路有路灯及绿化带,通宵明亮,交通十分便捷。村部设在“光明村大礼堂”内,占地面积约3亩。2005年,政府支持和海外乡亲捐资,建成的光明小学教学楼,占地面积5亩,三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历史与人文] 光明村旧属“候官县”管辖,旧时称侯官县华龙境49都,民国时期称“中房乡”,解放初期改为“光明村”。始祖“檄公”自河南入不敷出闽,支分旦公,定居光明繁衍至今500余年。 [建筑景观] 中房湖西北,湖里村落有二座古墓,被列为省、县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南宗抗金英雄丞相李纲墓,于1961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公布定为省一级文物保护;清代古墓龚文波于1989年2月经闽侯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悠久历史的古刹法云寺禅寺,始建于宋朝,至今香火旺盛。村中还有两座古庙,即“杨公庙”和“大山庙”。 [物产经济] 光明村有独特的地下温泉资源,温泉井口温度达70℃。该村入股投资的沙澳温泉有限公司设立在本村甘洪路路边。该村还有560亩的中房湖成为淡水鱼养殖基地,为繁荣福州市水产品市场作出很大的贡献,也为增加村民收入产业积极作用。 |
桐口村 |
闽侯县荆溪镇桐口村位于甘洪路5公里处,东距福州市中心仅10公里,西距荆溪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位于荆溪镇中心。东与厚屿村相邻,西与光明村相接;南临古山洲村。外福铁路通过该村。 [村落与居民]桐口村下辖桐口、桐溪2个自然村,村落面积3500亩,全村人口达1347人,380户,8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桐口村内。 [历史人文]桐口村古称福州西门外桐口村,解放前为桐口乡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集贸中心,当时店铺旅馆林立,经济繁荣,桐口粉干名扬海内外。桐口村村名来历与闽剧唱词有关。桐口村村民姓氏较杂达30多姓,其中以高、程、林为主姓,历史名人高凤岐任福州知府,高鲁任闽浙监察使,驻法国大使,孙中山总理府秘书、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创始人,同盟会会员。 [建筑景观]桐口村历史文物古迹,有灵光寺,原在村边外福线铁路旁,现为桐口小学所在地。灵光桥,始建于宋代,东西走向,乡石构平梁桥,全长30米,宽2.3米。观音阁,建筑分上下两层,为木质结构,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建于清代,现为桐口村小学所在地。 [物产经济]近十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桐口村得益于近城优势,经济快速发展,“公司+农户”模式,促进漆器工艺品上规模、上档次,年产值近千万元;传统工艺与现代机械相结合,桐口白鹤粉干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桐口粉干、白果干产品畅销东南亚市场。 |
桃田村 |
荆溪镇桃田村,位于福州市西郊甘洪路厚屿4公里处,往桐口林场方向深入7公里,距福州市中心19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 [村落与居民]全村共113户,528人,分为四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69亩,山地面积6300亩,其中林地5150亩、毛竹500亩,果树200亩。 [历史人文] 数百年以前,在本村有山名叫“竹田”处种一片桃树,每当桃花盛开时,吸引了来自各地游人观赏被人称为“桃园”,并村前有数百亩稻田,这里有“桃”有“田”,故被人称为“桃田村”。 [自然与建筑景观] 桃田村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绿树成荫,让人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村内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华光大帝庙。另有高达1333层石阶的泰岭登山路。村旁溪水流往桐溪,每逢暴雨,这里有高达一百多米的朱芸、三井、一线天等处瀑布。山上有清代高官螺洲伯潜墓一座。0闽、浙、赣区党委省委城市工作部成立旧址位于该村龙山模头陇郑金伙厝。 [物产经济]近年,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该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引进名优蔬菜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现已将传统种粮村改变为种植蔬菜专业村,蔬菜种植面积达90%以上,同时,建立了稳固的产销关系。桃田村地处福州近郊,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历史文化古迹。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该村规划将桃田村开发成为旅游观光、休闲观光胜地。 |
关口村 |
荆溪镇关口村地处省会福州西郊,东距福州市中心18公里,西距闽侯县城甘蔗4公里,南与荆溪村,北与流洋村接址,毗邻旅游度假胜地——港头荔园度假村。该村有1155户,4285人口,面积5平方公里辖关口、内西山两个自然村,下设有2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80亩,经济林地8000多亩、果林2000多亩。 [村风村貌]关口村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闽江北岸,寒暑适中,气候宜人,雨水充足,青山绿水,四季如春,景色怡人,水陆交通发达,外福铁路穿村北上,甘洪公路村前而过,到闽江水运码头不及3公里,村中水泥大道四通八达,便捷的交通对村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极其有利条件,村中田园禾苗壮,山上果林绿、池塘鱼兜肥,崭新楼房林立。 [历史人文]关口村这一风水宝地可谓人杰地灵,名人荟萃,人才辈出,近代史民国年代,早期黄埔军校学生王利炳将军,出任过国民革命军军级参谋长,王节钦、陈昆琰东度日本留学,毕业后从戌,分别获授国民革命军将校军衔。解放后,担任厅、处级、县团级的有5人。 [建筑景观]关口村今日的繁荣美景,并不是天赐的,而历代祖先艰辛创造,奋力开拓的成果。据考证关口村现居地,原是闽江水面和河滩,后经泥沙瘀积,再经过先辈们长年累月的劳动创造,形成了关口村现在的居住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祖国居地的新加坡乡亲,积极投资修建了龙井自来水厂,修建了四座凉亭,兴建了关口小学教学楼,1985年又重建一座四层楼新型教学楼,添置办公用具,建设了灯光球场,美化校园环境,使我村教育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物产经济]关口村历届村委会班子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我村山多优势,发展林业和果业生产,种植各类果树、林木,现有经济林、生态林、果树(橄榄)计上万亩,为实现”工业强县”战略,近几年我村被征地1500亩(含铁岭工业区集中区),引进内外资项目,同时,加快了农村劳力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