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村位于闽侯县西部,距县城20千米,距乡政府驻地5千米。村内有南阳,下岐两大自然村故名南下村。东与源口相邻; 西与埕头村接壤;南面山麓和鸿尾村交界;北面临水,福建的母亲河——闽江穿村而过,地势呈南高北低。全村下辖南阳、下岐、石门山、半岭四个自然村,全村人口1086人,276户。村内有福银高速、316国道、闽江,水陆交通方便。
【村风村貌】每年的端午节村民自发组织的龙舟比赛成为我村最热闹的佳节之一。闽江畔的下岐码头但见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人头攒动,宽阔的江面同时可容纳几十艘龙舟竞速。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也赶来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历史人文】南下村古代属侯官县管辖,旧称二十三都,至今有400多年历史。明朝时期朝廷有个太医,在告老还乡后在南阳自然村建了一座民居,其所用的材料都是从南平、三明一带人工从水路运回来的。我们至今仍不解先人如何将一块块宽1.2M厚0.6M长12M的石条运回来,但我们确实要佩服他们的智慧。民居还保留明朝建筑风格,有很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
【建筑景观】南下村有个下岐古码头,因闽江水流经这里,就变成倒流水的奇观,故村民俗称“倒头”(福州话谐音)。码头边有三株百年大榕树生机勃勃,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而闻名全县。夏天村民围坐树下避暑乘凉,赏闽江船来船往、小孩则躲进闽江水里尽情嬉戏享受清凉。 旧时下岐码头扼守水陆要冲,是村民出入闽江水道及上下各县的必经之处。那时往来于福州、南平的船只和下漂的排筏多在此靠泊歇脚、补给,来往者众。以前还开通了一条福州至下岐朝发夕至的专线航班,附近四五个村庄7仟多人都要经该码头通往外界。1990年因316国道通车,该航班才停航。
【物产经济】闽侯是中国的“橄榄之乡”。南下村植有2100多亩的橄榄树,橄榄也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在县橄榄协会组织的名优橄榄品鉴会中,我村选送的“快活林”1#、2#、3#多次获得奖金和荣誉证书。我村的檀香橄榄因多植在闽江边的沙土里,比起其它的更香翠可口,也是生津润喉解酒的极品。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1201 | 350000 | -- | 查看 南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模村 |
鸿尾乡大模村地处鸿尾乡西南方的平原低洼地带,东与官路村毗邻、西与桥头村岚口自然村相邻、南靠汉头村、北与鸿尾村北溪自然村隔江相邻。全村总面积789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153亩,基本农田930亩,规划工业用地1000亩,山塘水库一座。全村有三个自然村、380户、1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630人,主要姓氏有黄、林、罗王、陈、吴。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工艺品和蔬菜种植为主。 |
岩石村 |
岩石村位于闽侯县鸿尾乡西南部,区域面积11877亩,全村林业用地9785亩,全村农业用地540亩,辖区内9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143户,总人口578人。主要发展农林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开发资源基地。 |
安樟村 |
安樟村位于闽侯县鸿尾乡南部,东邻本乡大罕村;西与本乡南园、里头村比邻;南与永泰县、本乡岩石村交界;北与本乡溪元村连接。全村总人口1089人,户数277户,辖区内有六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组成。土地总面积14952亩,其中耕地面积927亩,生态面积约7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114县道沿着穆源溪穿村而过,但60%以上村民居住在距114县道3-6公里的高山上,全部为机耕路。其中举口---下洋村道约5.5公里长,交通运输非常不便,丰富的森林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全村平均海拔300米,弓竹岩最高海拔约1000米。安樟村气候温和,以农林种植业为主,主要有橄榄、桔橙等,适宜种反季节蔬菜。村庄山清水秀,人勤地杰,属夏天避暑旅游好去处。 |
南元村 |
南元村位于鸿尾乡西北部东邻里头村,西、北与闽清县交界,全村户数373户,人口1440人,其中劳力450多人,辖区内有6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16297亩,农业面积1618亩,林地面积10441亩,南元村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山地经济作物以为杉树、松树和毛竹等经济林。村民主要收入靠工艺品加工收入。 |
大罕村 |
大罕村位于闽侯县鸿尾乡东南部,占地5.09公顷,人口830余人,山清水秀,是环境极其优美的生态乡村。大罕村距离鸿尾乡政府9.6公里,东临竹岐乡,西连溪元村,北连桥头村、汉头村,南接安樟村和永泰县浦溪村以及竹岐乡春光村。大罕村地处亚热带季风季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如春。驱车前往大罕村从溪元进入,立觉空气清新,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大罕村不仅历史悠久,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传说“王母娘娘”天赐的“哑巴皇帝”金氏舍人在当地遗留下千年未解的谜团,有待后者前来考证,而庙旁矗立的参天大树“油杉王”,视乎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大罕村还是现代城市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如茶栏头水库,建有旅游观观台、垂钓台等供游客游玩。休闲时刻,漫步乡间小道,还可观赏玉立与山间的“杉木王”、“柳杉王”、红豆杉等。转车10分钟就可以去探险著名的“鬼洞”,惊险刺激。又可转道龙门隔将军庙烧烧香,许许愿,顺便求个平安签,为家人祈福,很灵验哦!有志者,登山可湖仙,福州全景尽收眼底。0,远望一眼“仙人洞”,抬头观望“雄鹰嘴”,犹如人间仙境! |
溪元村 |
溪元村位于鸿尾乡西南部,东北与本乡桥头村相邻,西与本乡南元村交界,南与本乡安樟村相接,全村土地总面积9399亩,全村林业用地面积3818亩,农田面积1373亩,辖区内由12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户数389户,人口1634人,现有党员36人,辖区内拥有一座县文物保护单位(溪元寨古民居),本村以农林业种植为主,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荒山造林,绿化家园,满眼绿水青山,是避暑胜地。 |
桥头村 |
桥头村位于鸿尾乡西部,全乡第二大行政村,共有村民783户,3250人,其中劳动力1200多人。下辖12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组成。辖区总面积15164亩,其中山地面积8465亩,耕地面积2725亩。桥头处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山地经济作物以橄榄为主,约6000珠,其余山地多为杉树和松树等经济林。主要收入靠工艺品(含竹编、木制品、铁件)加工和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 |
南坑村 |
南坑村位于鸿尾乡西部,辖区有7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村民483户,人口2083人,其中劳力600多人。全村总面积18397亩,其中山地面积10368亩,山地经济作物以橄榄为主,约8000株。村民主要收入靠工艺品加工和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 |
里头村 |
里头村位于鸿尾乡西南部,全村土地总面积8438亩,全村林业用地面积4596亩,农田面积579亩,辖区内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户数192户,人口738人。近几年来,里头村以农林业种植为主,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荒山造林、绿化家园。满眼绿水青山,是纳凉避暑胜地。许多村民在农闲季节兼营加工竹草木铁工艺品生产,达到以工补农,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
鸿尾村 |
鸿尾村位于闽侯县西部,据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东至奎石村、元口村,西至南坑村,南至大模村,北至南下村。 村落与村民:村落面积19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3883人,1021户,辖3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党员88名。 村风村貌:鸿尾村历来是文明典范村,尤其是鸿尾中心小学创办于1925年以来,我村对教育事业就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现鸿尾中心小学时省示范校。 建筑景观:鸿尾村榜上水库创建于五十年代,地理环境独特,库容850立方,是鸿尾村农业灌溉、养殖、休闲的好地方。定福岩寺建于清朝年检,建筑独处岩上,器宇轩昂、幽静,是观赏相貌和登山活动、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物产经济:鸿尾村物产瓜果经济作物,近年来党支部立足于鸿尾蔬菜瓜果基地的建设,致力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通过大棚蔬菜瓜果种植,鼓励反季节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
古洋村 |
古洋村位于鸿尾乡中北部,区域总面积13787亩, 辖有里境、外境、棋盘石3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2250人,586户。村里有苏、陈、朱、章、赖等十余姓居民居住,其中赖姓为明朝末年迁入,是所有姓氏中最早迁入此地的。村口有一门坊,沿着316国道左转,顺着水泥路前行4.8公里,即到古洋村村委会。 |
官路村 |
官路村位于穆源溪下游,东与超墘村磨裡溪坑为界,南与汉头村接壤,西与大模村毗邻,北隔穆源溪与鸿尾村相望,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亩。距离鸿尾乡政府所在地只有1公里路程,人口密度高,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9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外地搬迁我村的人口达800多人,为官路村周边企业用工提供丰富人力资源,我村交通便捷石溪公路114县道贯穿全境,落户官路村规模以上企业有福州闽泉工艺品有限公司,福州金利时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值都超亿元。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有限电视用户全村普及,宽带接入用户全村过半,为企业的发展后勤提供便捷服务。 |
超墘村 |
超墘村位于鸿尾乡中心地带,村辖区面积8.4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609户,人口2238人,村两委干部7人,另聘用2人,有16个村民小组,林地面积6187亩,上规模企业8家,全村以个体手工业生产为主。超墘村是鸿尾乡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一个行政村。 |
汉头村 |
汉头村位于鸿尾乡东南部,是一个山区的村落,距离鸿尾乡中心只有5公里。有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通往村里。汉头村有两个自然村:汉头自然村和院林自然村。全村总户数213户,总人口918人,共分为9个生产小组。全村拥有3千多亩的森林,耕地面积有1020亩。整个村落都是依山而建,空气新鲜。 |
元口村 |
元口村位于鸿尾北面,毗邻闽江,共有居民580户,2500多人,其中劳动力800多人,下辖5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组成,有0党员45名,村两委7名,总面积13160亩,其中山地面积11835亩,耕地面积1325亩,元口村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山地经济作物以橄榄为主,约18000珠,其余山地多为茶油树等其它经济作物,主要收入靠工艺品加工。 |
南下村 |
南下村位于闽侯县西部,距县城20千米,距乡政府驻地5千米。村内有南阳,下岐两大自然村故名南下村。东与源口相邻; 西与埕头村接壤;南面山麓和鸿尾村交界;北面临水,福建的母亲河——闽江穿村而过,地势呈南高北低。全村下辖南阳、下岐、石门山、半岭四个自然村,全村人口1086人,276户。村内有福银高速、316国道、闽江,水陆交通方便。 【村风村貌】每年的端午节村民自发组织的龙舟比赛成为我村最热闹的佳节之一。闽江畔的下岐码头但见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人头攒动,宽阔的江面同时可容纳几十艘龙舟竞速。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也赶来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历史人文】南下村古代属侯官县管辖,旧称二十三都,至今有400多年历史。明朝时期朝廷有个太医,在告老还乡后在南阳自然村建了一座民居,其所用的材料都是从南平、三明一带人工从水路运回来的。我们至今仍不解先人如何将一块块宽1.2M厚0.6M长12M的石条运回来,但我们确实要佩服他们的智慧。民居还保留明朝建筑风格,有很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 【建筑景观】南下村有个下岐古码头,因闽江水流经这里,就变成倒流水的奇观,故村民俗称“倒头”(福州话谐音)。码头边有三株百年大榕树生机勃勃,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而闻名全县。夏天村民围坐树下避暑乘凉,赏闽江船来船往、小孩则躲进闽江水里尽情嬉戏享受清凉。 旧时下岐码头扼守水陆要冲,是村民出入闽江水道及上下各县的必经之处。那时往来于福州、南平的船只和下漂的排筏多在此靠泊歇脚、补给,来往者众。以前还开通了一条福州至下岐朝发夕至的专线航班,附近四五个村庄7仟多人都要经该码头通往外界。1990年因316国道通车,该航班才停航。 【物产经济】闽侯是中国的“橄榄之乡”。南下村植有2100多亩的橄榄树,橄榄也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在县橄榄协会组织的名优橄榄品鉴会中,我村选送的“快活林”1#、2#、3#多次获得奖金和荣誉证书。我村的檀香橄榄因多植在闽江边的沙土里,比起其它的更香翠可口,也是生津润喉解酒的极品。 |
埕头村 |
埕头村位于闽侯县境内,鸿尾乡西面约7公里处,毗邻闽清县,东、西、南面分别于鸿尾乡的南下村、青马村、古洋村接壤,地处闽江南岸,316国道和京福高速公路贯村而过。 埕头村土地总面积约7.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6000多亩,农田面积600多亩,全村总户数420多户,人口2030余人,98%村民都姓陈。设立一个村委会,一个党支部,一所小学,一个卫生所,一个老人会,一个千年古寺“凤山寺”,一座150千瓦的水电站。 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工艺品加工为辅,农业主要是种植单季水稻以及种植橄榄、龙眼,其中橄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是全乡种植橄榄最多的村。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埕头村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先后开办10多家工艺品加工企业,使全村每年工业产值都达到5000万。 |
青马村 |
青马村位于鸿尾乡西部,距离乡中心大约12公里处,是闽侯县与闽清县的交界处,辖有青坑、马坪两个自然村,并从两个自然村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合称“青马”村。该村东北两面分别与本乡埕头、古洋村相接壤,西面是闽清县的新民村,南面隔着闽江与白沙镇隔江相望。全村辖区内土地总面积3894亩,其中耕地面积532亩,林地面积1950亩。全村总人口1135人。主要以农林业为主,大多数种橄榄、茶仔等经济林木。 |
大坑村 |
大坑村位于鸿尾乡西北部,北邻南元村,东邻南坑村,西与闽清交界。全村共165户,人口584人,其中劳动力137人,辖区内有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9123亩其中农业面积743亩,森林面积8378亩,大坑村人少地多,资源丰富,山地经济作物以毛竹、杉木与杂木等经济林。村民主要收入靠竹木及工艺品加工收入为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