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1219人,户数304户,生产小组9个,海外5人。历史上地名为:名闻乡安义里。位于丹阳镇的西北部,平均海拔630米,土地面积3029亩,辖区内有7个自然村,其中2个少数民族自然村。解放前陶铸、叶飞、杨平衡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村成立组织,进行解放战争,成为革命老区基点,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1999年开始实施“造福工程”的搬迁,于2006年完成搬迁任务。
【后悌庙】1968年村民集资修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蔗头庙】1968年村民集资重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文朱庙】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
【西洋庙】1968年重建,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平方米。
【庄里庙】1982年村民集资亟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观音山庙】1978年重建,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
【后埭许氏宗祠】始建于唐朝,2000年重建,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尧舜禅让,千古传为美谈。据说,尧把天下让给舜以前,曾经属意于当时的另一位高士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不得已才把王位给了舜——这段传说,说明了许姓的古老,也为许姓人平添不少光辉,因为许由也被列为是许姓的始祖之一。根据《姓纂》的记载,许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姓纂》说:“姜姓,炎帝之子孙,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理事:许品清
【当代人物】李真 、李勇、李玉镇、许在棋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2106 | 350000 | -- | 查看 文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丹阳社区 |
人口903人,户数278个,生产小组3个,海外30人,位于丹阳镇的中心位置,历史悠久,闻名全县。解放前,丹阳街是连接连江和罗源的交通要道,不少商贸就是在这条小小的石板街上发生的。街上有文化古迹朱子祠,五显宫。改革开放后,丹阳街不断地向外围发展,先后开发了政府路、丹兴路等商贸街,主要经济来源是做生意。 【朱子祠】位于丹阳镇商业街的北端,建于清代,建筑面积275平方米,1986年3月14日凌晨,漏电失火,全座尽毁。 【丹阳邮电支局】清光绪三十二年开设邮政代办所,民国32年升为4等邮政局。民国33年6月,因业务清单,降为代办所,改隶连江邮政局。1952年9月,设邮电代办处。1955年3月改为邮电营业处,12月升为邮电支局。1957年定为3等支局。1959-1960年,还管辖驻军山边、朱山、坂顶和蓼沿、山边、朱山、坂顶7处邮电所。 【当代人物】朱国基、李苏(为丹阳解放作出了贡献);郑理瑞;连依玉;高宝铁等。 |
松岭村 |
人口900多人,户数243户,自然村两个,村民小组11个。位于104国道西侧。历史上地名为:名闻乡中皓里。 【曾家宗祠】始建于1930年,2001年重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霜夏禹的姒姓后 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 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理事:曾金德 《连江县志》记载,章轼有著《枕山斋集>、《越吟集》、《匏系集》、《武夷集》等书。 章轼故居在连江县丹阳镇松岭村,经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保留较完整。故居座西向东,六扇五间,进深二间,前有天井,两旁书院,七扇大门总建筑面积为820平方米,后有花园, 总用地近3000平方米,四周群峰拱卫,大门棉队高耸山峰,近处丹阳溪玉带环腰,真是山明水秀,风景迷人。大门前还保留着进士与举人的旗杆四个,石狮、马槽、水井、池塘等古迹。 |
丹阳村 |
人口2438人,户数760户,村民小组20个,海外15人。辖区内9个自然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104国道旁,罗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方便,是连江县的北大门,距离连江县城5公里,离罗源县城也是5公里,是连、罗交叉处,本村是丹阳镇和蓼沿乡集贸中心,村以经商为主,发展农副业产品为辅。村有活动场所:基督教,五显宫、戚军井。 【戚军井】位于丹阳镇104国道旁。据传明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率兵入连,屯兵丹阳,为解决将士用水,在丹阳镇斜坂以东山坳处凿井,井方形,青石砌造,深3米,井口边宽90厘米,井水低于路面2米,井台用长方形条石平铺,周边砌排水沟,三面围以2米高的短垣,东面铺石台阶,为上下提水通道。泉水清澈甘甜,畅流不息,足供全军使用,故称“千军井”,又称“戚军井”。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林氏宗祠】1998年林氏家族集资修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理事:林连 【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多平方米。根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也就是大舜的后代。陈,最初是一个地方,本来是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称为胡公。后来,他的十世孙妫完,因故奔齐,才开始以国为氏,创造了“陈”这个姓氏。 【基督教】1995年重建,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王显宫】1992年村民集资修建,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理事:林宜昌 |
溪尾村 |
人口836人,户数215户。村内有一历史石拱桥(长50米,由3个拱构成)。 【林氏宗祠】1985年村民集资重修,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林姓由三千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小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安、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的开基祖。“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迂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内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林家宫】1987年村民集资重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负责人:林宜秋 【太平境】1990年村民集资修建,占地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 |
东平村 |
人口1689人,户数409人,海外10人,辖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位于连江的北部,距104国道2公里。 【宝林寺】位于宝林山下,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建。原名宝林庵,唐宣宗大中六的(852年),乡宦张莹,官礼部尚书,请旨改封为宝林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御书“敕赐大中宝林禅寺”,迄今碑石犹存。鼎盛时期,占地30余亩,建筑群正中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阁、两边有伽蓝殿、祖师、地藏殿、钟楼、藏经楼、念佛堂、学戒堂、待客堂、斋堂、方丈室等十多座殿堂楼阁和如意竂、化身窑、和尚塔、普同塔、报亲塔等十多处附属设施,僧众近千人。规模居县内首位,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寓贤朱晦翁隐居寺内,有感景物秀丽。唐代县内第一个进士张莹,增在寺内读书,中式后官至礼部尚书。寺几经兴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仅存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建的法堂及两厢僧房。“0”期间,除法堂被改作移民临时住宅外,寺藏的朱熹联板、碑志和历代所传古董、法物,均被砸被盗。1982年列为县开放寺院,1984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后,始修葺一新,恢复佛事活动。现山门虽被沙石填平,但池上拱桥,仍可展示其昔日雄姿,石基底层金刚座,上层莲花座,各座之间所附麒麟狮像和人物花鸟等石雕,画像清晰,神态逼真。石柱圆形,高4米许,围2.25米,旧殿之雄伟,以此可证,中央佛厅,两厢西归祠、僧房、斋堂等,共大小房屋共35间,建筑面积673.5米。泉水夏冷冬暖,色清味甘,是泡茶上品,遐迩闻名。 【康熙御赐宝林寺碑】碑竖于宝林寺前,花岗石刻制。碑高167厘米,宽48厘米,楷书。康熙帝对宝林寺住持隆悟禅师重建宝林寺并拓展10大名胜甚为赞赏,授隆悟为御弟,并亲书禅寺碑 名。后碑倾圮,由后任住持比丘道远重立。碑立正面上款为“康熙已卯年蒲月吉旦”正中为“敕赐大中宝林禅寺”,下款“住持比丘道远重立”。背面刻“祝圣万年山”。 【枫树】在宝林山有千年古枫l株,树干通直,雷击断顶,基部有3个空洞,树腹空心通天,可容纳3-5人于树腹仰观天空,堪称古木奇景。长龙乡院后村有古枫l棵,植于清嘉庆元年,现仍枝繁叶茂,无腐朽迹象。 【布政坪宗祠】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理事:谢乃俊 【林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理事:林本水 【布政坪礼堂】由布政富改建而成,为村娱乐活动中心,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上杜宫l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理事:杜珍彬 【下杜宫】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理事:陈文欣 【过楼宫】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理事:黄兴国 【洋头宫】占地面积.500平方朱。理事:林本水 【当代人物】谢昌水、谢其光(建筑工程)等 |
上周村 |
人口1280人,户数560户,村民小组9个,海外6人。历史上地名为:名闻乡安义里。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南临104国道,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成为商家必争之地。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食用菌、蘑菇等),2001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及村民的投资下,村委投资了20万元建设了高山引水工程项目,为全村村民提供了免费生活用水。活动场所:亭坪、夏家宫、老人活动中心。 【夏氏宗祠】1998年夏家村民集资重建,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夏,顾名思义,是夏禹的后裔;夏侯,史有明载,也同样是这位上古贤君的子孙。两个姓氏,一单一双,实际上却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上周宫】2002年兴建,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周氏宗祠】1980年重修,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曾经统治中国达874年之久的周文王、周武王这家人,究竟是不是现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与周姓之间又有什么连带关系?根据《姓纂》的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原本姓姬的周文王,当初世跟其他有封邑的人一样,拿封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理事:周明旺 |
新洋村 |
人口1008人,户数237人,村民小组7个。位于丹阳镇的东南部,距镇区2公里,贝里溪贯穿全境,雨水丰富,集雨面积达27公里,建有灌溉与发电综合利用的水库一座,装机容量800千瓦,村主干道铺设水泥路,交通发达,地势平坦,耕地530多亩,山地面积2900多亩,果园占地面积100亩,全村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礼堂】1992年重建,2001年重修。 【陈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期,1994年村民集资修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胡公满本支所繁衍的陈国,传了二十五世,到妫健的时候,被秦始皇所灭。妫健生了厶、桓、轸三个儿子,在国亡之后,桓改姓王,轸则跑到楚国,后来还做了楚国的丞相,封为颍川侯,并且搬到河南的颍川地方,改姓为陈——这一支,被普遍认为是陈姓的共同祖先。 【坝里水库】在新洋溪,集雨面积27.2平方公里,1978年7月建成,总投资175万元,投工80万元,完成土石方35.4万立方米。坝型为石和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40米,长150米,渠长26.5公里,总库容246万立方米,灌溉结合发电。灌溉面积1万亩。 【历史人物】陈发炎,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光绪三十四年,与陈清畴一同加入“光复会”,教习拳术,商谈救国大计,表现积极。宣统三年(1911年)春,广州起义,他积极报名参加。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陈清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畴邀陈发炎一同加入“光复会”。宣统三年春,三月二十五日在广州,巷战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东山村 |
人口1030人,户数270户,辖内有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0个,海外3人。位于丹阳镇以北,村有活动场所:礼堂、敬老院。 【陈氏宗祠】1930年重建,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而积200平方米。根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也就是大舜的 后代。陈,最初是一个地方,本来是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称 为胡公。后来,他的十世孙妫完,因故奔齐,才开始以国为氏,创造了“陈”这个姓氏。 【礼堂】1979年兴建,1981年竣工,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东丰境】始建于1810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竹溪境】始建于1800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东禅境】始建于1890年,1958年大规模重修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
坂顶村 |
人口2368人,户数670户,辖区内有1 1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8个,海外5人。位于罗源交界处,104国道、罗长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耕地面积1506亩,山地面积9060亩,主要生产小福蘑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建筑业、服装加工业、石材加工等,宗教活动场所:后楼宫、洋中宫、杜棠宫、柳坑宫、钟里宫、尖湾宫、坂顶宫、浦头宫、境头宫。 【敷化关】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设,后废。 【张莹墓】在杜棠自然村山旁。张莹生于唐大中十一年,卒于后唐长兴四年,官至礼部尚书。张墓为砖砌墓室,花岗石砌造墓台、墓沿、有墓碑、墓道石羊、石马、双斗棋杆。墓上方建望星台,为张莹晚年居住和著书处,台下有八仙屏、采风阁、下马桥等。 【郑氏宗祠】建于1938年,2002年郑氏家族集资重修,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理事:郑文嵩 【王氏宗祠】位于柳坑,始建于1 948年,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在历史上,王氏之成为显赫的家族,是开始于晋朝的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并且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孙,也世代簪缨,于是,他们这一家族,自然门笫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了。也许是因为名望太高了,所以历来对于王氏的姓源,有许许多多的说法,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理事:王国强 【长氏宗祠】始建于1937年,占地而积1300平方米,《姓纂》上面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姓氏考略》上又说:“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理事:张朱品 【灵山寺】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礼堂】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 【坂顶小学】建于1976年。 |
山边村 |
人口1385人,户数347户,生产小组11个,海外6人。历史上地名为:名闻乡安义里。位于丹阳镇的东南方向,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从事农业兼种西瓜、香菇、蘑菇。 【林家宗祠】始建于同治甲戊年,2001年有村民集资重建,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术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理事:林祖成。 【齐天大圣庙】1995年村民集资大规模修建,占地面积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平方米。理事:林依贵 【礼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831年重修,1999年村民集资重建,占地面积1193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93平方米,理事:林祖成 |
花园村 |
人口1576人,户数460户,村民小组13个,10个自然村。历史上地名为:名闻乡安义里。位于104国道,连罗公路交接处,高速公路横穿本村东边,以农业(种植蘑菇、蔬菜)为主,运输业为辅。 【花园宗祠】始建于解放初期,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理事:黄文孝 【黄氏宗祠】始建于1937年,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出自赢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赢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赢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弘就是黄氏。理事:黄文孝 【徐氏宗祠】始建于解放初期,1998年徐氏家族集资重修,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姓纂》上就有“颛顼之后,赢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以及“徐偃王之后”的记载,《路史》上地有“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水于徐,后以为氏”的说明。 【礼堂】2001年村民集资修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溪边亭】始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 |
朱山村 |
人口2549人,户数670多户,自然村4个,位于丹阳镇南部,104国道旁。 【林氏宗祠】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 【历史人物】胡应升,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青年时当过马江水师兵勇。光绪三十四年,应升随黄忠炳加入透堡光复会,受进步思想熏陶,积极从事革命。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魏金龙,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一眼失明,人称“独眼龙”。光绪三十四年欣然加入“光复会”团体,常与秋元、清畴、西惠等交流切磋武术技艺,被号为武师。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西惠,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20岁时入长门练营当兵,宣统三年(1911年)春三月二十九日,在总攻督署中奋勇争先,在巷战中战死时年26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佛降寺】位于丹阳镇朱山的104国道边。有一建筑结构宏伟的宗教名刹——佛降寺,其临国道公路沿山而建,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供奉释伽牟尼,观世音等神灵,每逢初一、十五及至端午重阳,更是人流不断,进香号参佛,为一派宗教胜地。列入“福建百条旅游线”连罗景区的重要景点。 |
山兜村 |
人口820人,户数220户。 【陈氏宗祠】坐落于村文殊山下。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明景泰后期。初建时为简易的神龛小厅堂。明万历四十五年,扩建宗祠后大厅,清初续建前大厅和两边书院楼。因年久破损,于1943年再次整修。入闽始祖是陈邕,唐中宗时期从河南固始县入闽,原始住地兴化枫亭井上。陈邕的六世孙陈怀玉迁居福州南台,唐末迁福安溪廉村,明洪武元年,陈邕十五世孙陈宗孟迁连江丹阳,再入山兜,迄今传二十二世。当地现有208户930人,分支在附近的半山。松岭、宝林、坂顶、洋中、潘渡、贵安及罗源城关、陀市等地150户,720多人。山兜陈氏族贤云集。理事:陈上钦 |
文朱村 |
人口1219人,户数304户,生产小组9个,海外5人。历史上地名为:名闻乡安义里。位于丹阳镇的西北部,平均海拔630米,土地面积3029亩,辖区内有7个自然村,其中2个少数民族自然村。解放前陶铸、叶飞、杨平衡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村成立组织,进行解放战争,成为革命老区基点,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1999年开始实施“造福工程”的搬迁,于2006年完成搬迁任务。 【后悌庙】1968年村民集资修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蔗头庙】1968年村民集资重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文朱庙】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 【西洋庙】1968年重建,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平方米。 【庄里庙】1982年村民集资亟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观音山庙】1978年重建,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 【后埭许氏宗祠】始建于唐朝,2000年重建,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尧舜禅让,千古传为美谈。据说,尧把天下让给舜以前,曾经属意于当时的另一位高士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不得已才把王位给了舜——这段传说,说明了许姓的古老,也为许姓人平添不少光辉,因为许由也被列为是许姓的始祖之一。根据《姓纂》的记载,许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姓纂》说:“姜姓,炎帝之子孙,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理事:许品清 【当代人物】李真 、李勇、李玉镇、许在棋 |
桂林村 |
人口2200人,户数540户,辖区内有4个自然村,生产小组21个,海外3人。村有活动场所:老人会、桂林李总管庙、龙间桥。 【六斗桥】石板结构,长6米,宽3米,建于消代。 【龙间桥】石板结构,长4米,宽1.3米,建于清代。 【下宫】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建筑而积;100平方米。 【礼堂】占地面积一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龙问桥】石板结构,长4米,宽1.3米,建于清代。 【佛岗寺】1988年后陆续在扩建,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观音寺】2003年刚刚修建完工,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卢氏宗祠】1992年由卢氏家族筹集资金改修,1998年村民集资重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关于卢姓的来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原原本本的记载,是这样的:“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壬卢绾。"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姜子牙。他于大功告成之后,-在齐国,爵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卢氏,是名正言顺的姜太公后裔。如果再往上推溯,则姜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直系姜姓裔孙,那么,卢姓自然也是最为道地的炎黄子孙了。 【当代人物】陈鼎升(福州律师)、卢光章(建筑业)、兰连武(服务行业)。 |
旺庄村 |
人口1155人,户数310户,村民小组9个,海外20人。历史上地名为:名闻乡安义里。村有活动场所:礼堂,老人协会,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建于1994年,由林氏家族筹集资金修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理事:林仁亮 【礼堂】1992年由村民集资重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理事:林仁亮 【当代人物】林家乐、谢磐芳、林敏光 |
虎山村 |
人口1530人,户数335户。 【虎山变电站】1971年8月建成,主变压器1台,25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至官巷变电站,长15.83公里,以10千伏配电线路主供丹阳、蓼沿、潘渡、小沧及东湖上半区用电。 【老人协会】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负责人:林宜锅 【大王宫】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负责人:林宜端 【当代人物】林学源 |
坑口村 |
人口1622人,户数429户,辖内有2个自然村,生产小组10个,海外10人。历史上地名为:名闻乡安义里。位于丹阳镇的西部,紧邻104国道,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第三产业及线面加工生产。村有活动场所:礼堂,老人会,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问(公元1639年),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根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也就是大舜的后代。陈,最初是一个地方,本来是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称为胡公。后来,他的十世孙妫完,因故奔齐,才开始以国为氏,创造了“陈”这个姓氏。当时,胡公满所拥有的陈地,大致是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县。这块地方应该是陈姓汉族的最早发源地。奔齐之后首先以陈为氏的陈完,字敬仲,后来在齐国逐渐发达起来,食邑于田。这时,他又改姓为田,《史记》上有一段“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就是他的故事。因此,田姓应该是自陈姓分出去的,两姓在三千多年以前本来是一家人。理事:陈章元 【礼堂】清嘉庆年间重建,1995年村民集资大规模重建,建筑面积570平方米。 【坑口村大桥】建于1983年,村民集资于1994年竣工,全长90米,宽6米,桥头亭于1994年完工。 【当代人物】陈炳光、陈章明、陈文江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