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连云港 >> 灌南县 >> 李集乡

李集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李集乡谷歌卫星地图)


李集乡简介

  李集乡位于灌南县城西,淮连高速公路穿乡而过。全乡总面积87.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800亩,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6.58万人。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9447万元,增长5.48%。实现财政收入5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9元。
   全乡拥有活立木120万株,成片林8000亩,树木总量达20万立方米,建成华展木业、众星木业、南方木业等木材加工企业28家,从事木材加工、采伐、运输、营销人员达2000人,轻质低毒胶合板、高强度杨木地板等产品被列为省和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竹材增强杨木单板层积材和杨木基系列复合材料被列为省级攻关项目。林木、建材、酿酒是三大支柱产业,电子、服装是蓬勃兴起的两大新兴产业。引进一鑫电子等项目10个,合同引资4.4亿元,外资340万美元。2004年,荣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乡镇”、“社会治安安全乡镇”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58万人 87.85平方公里 320724204 222000 0518 查看 李集乡谷歌卫星地图

李集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中心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中心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圩社区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朱圩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合兴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合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渔涝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渔涝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垛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小垛村谷歌卫星地图
徐庄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徐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拐圩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拐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兴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和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兴杨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兴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万圩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万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条河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东条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间房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八间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圩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老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六塘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六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同兴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同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民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新民村谷歌卫星地图
二圩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二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佑东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佑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久安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久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杨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大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庄村 ·灌南县旅游·灌南县特产·灌南县十大特产·灌南县十景·灌南县 0

----

查看 张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集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安镇

  新安镇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政府驻地。南与淮安市涟水县灰墩镇接壤,北隔龙沟河与张店镇相望,东与三口镇、南与新集镇为邻,西临李集乡。4月,镇政府迁到人民东路1号集中办公区,镇域面积14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78万亩,辖29个行政村、4个社区、340个村(居)民小组、5.44万户、17.50万口人。2013年,全镇累计实现地区工农业生产总产值57.3343亿元,增长7.18%;完成财政收入4.5956亿元,增长27.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398亿元,增长29.39%;农民人均纯收入1.202万元,同比增长15.1%,净增157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增长16%。   【工业经济】 引进江苏科斯伍德高耐晒牢度有机颜料化学项目,由苏州客商投资,位于连云港化工园区,总投资1.2亿元、注册资本3675万元、年产5000吨,其主体工程正在建设。新增企业技改项目8个,新增注册资本6855万元。工业入库税收7300万元,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入13.31亿元,新增列统规模工业企业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50.1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5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32亿元。   【农业发展】 投资600万元,在东王、大吴、小元等6个村新建电灌站5个,渡槽、路涵等水利设施29座,新开渠道6千米;投资260万元,疏浚郑于大沟、小庙大沟、中心大沟土方工程30万方,新建、改建、加固桥、闸、涵11座。在闸北、小元、于圩等村流转土地约7300亩。新增合作社7个、农户500户,带动成员7700户;新增规模养殖场3个,培育“种、养、加”能人大户468户。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608户,脱贫1959人,完成率100%;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15%的增幅。采取补助激励式、示范引导式、全量还田式等方法,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征地拆迁】 硕项湖西湖、鹏程路西延扩建、苏州南路、硕项湖东湖绿化用地、城北港区、新汽车站、惠庄新苑小区、镇西新苑、综合医院、城市防洪工程、商务会所、城东商业广场、新港大道绿化、新港大道(北环段)三期、乔庄小学、实验中学北侧、新南环、苏州商贸城18个征地拆迁地块,征收房屋935户、26.3万平方米,征地6306.5亩,搬迁坟墓1538座,砍伐树木12.6万棵。无一起越级-案件,房屋征收工作受到县政府通令嘉奖。   【环境整治】按照“六有六无一提升”的标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和生态县城建设,制定《新安镇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规划》,对城区47条、40千米的背街小巷进行彻底整治;对全镇18家水泥预制品厂和2家砖瓦厂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全部清理整治到位。集中力量清运生活垃圾、疏浚河道沟塘、整顿乱堆乱放,新增垃圾池和垃圾房89个,增加专业保洁员31名,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新铺农村道路21公里。查处、纠正违章建筑29起,拆除违章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信访稳定】 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和“四项”排查活动。全年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9起,205人(次),及时处理化解84起,196人(次)。梳理排查出各类信访积案30件,成功化解率达95%。同时,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发现、控制、钝化、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属于镇解决的全部解决处理到位,不属于镇政府职能范围内化解处理的信访问题也全部给出处理意见,并联系有关职能单位帮助化解处理问题。   【特色文化】 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先后送戏下乡22场,送电影下乡300场。组织社区京剧团队演出200多场,荣获市特色文化(京剧)乡镇称号。   【民政工作】 开展60周岁以上老人待遇享受生存状况验证工作,优抚对象、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共为2800多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补贴资金300多万元。民政工作荣获“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镇敬老院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计生工作】 创建计生“五新”家庭示范户375户,定期开展随访5.3万人(次),登门随访服务1.07万人(次)。镇北社区被国家卫计委表彰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安监工作】 加强安全监督工作领导,开展安全监督工作检查活动,规范资料台账,强化执法监管,全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通过省级基层安监机构能力建设达标验收、市级安全生产“五星级”乡镇和食品安全乡镇达标验收,获“江苏省文明乡镇”荣誉称号。   【组织建设】 依法按照程序、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完成33个村(社区)支部和29个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强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全年发展新党员25名。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市委二十条实施办法和县委十五条禁令”等,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开展冬季党员学习培训活动,荣获“市党员冬训工作先进单位”。   

堆沟港镇

  堆沟港镇地处灌河沿海开发前沿,东濒黄海,南依灌河,北枕新沂河,西接沿海高速、204国道,与田楼镇接壤,三面环水,一面朝陆,素有“灌河半岛龙头”之称。东西走向的345省道穿腹而过,南北走向的226高等级公路横穿灌河两岸,两条大道形成“T”字型。2013年3月2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原堆沟港镇和五队乡,组建新的堆沟港镇,下辖27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面积155.48平方公里,10.6万口人(含外来产业工人2万人)。其中兴港居委会第三居民组是连云港市唯一的回民村,回民人口148人。全年可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160亿元,其中社会固定资产投入5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33万元。   【临港工业】 工业以连云港市化学工业园为载体,依托灌河海岸线形成生态化工、金属加工、港口造船、物流码头四大支柱产业。全镇共有灌河半岛临港企业174家,其中,镇属企业64家;拥有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6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28家;实现纳税超千万元企业8家,超百万元的企业28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收入达108.8亿元。   【招商引资】 引进重大项目4个:总投资达26亿元的“广州腾航铜再生有限公司”,位于前东方船业地块,注册资本3亿元,主要生产电解铜和黄铜;总投资10亿元的“亚邦镍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位于前宏冠船业地块;总投资1.68亿元的“耕耘化工公司”;总投资1.26亿元的“良常化工公司”。 推进“广州腾航”“亚邦产业园”“亚邦仁欣化学”“兴鑫钢铁三期”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亚邦产业园恒隆化工”10月份试生产。“广州腾航铜再生有限公司”项目环评、安评证书正在办理。“连云港恒庆建筑工程项目”陆续增资扩股,新增注册资本7000万元、到位资金1.12亿元。“苏州仕净环保设备”“无锡镍金”“南京酒包装”等项目正在洽谈中。   【现代农业】 创建半岛千亩浅水藕繁育基地。与武汉科技研究所合作,投资300万元,在小塔村流转土地近千亩,繁育“鄂莲6号”浅水藕新品种,带动150户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创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天龙牧业”与“连云港正太公司”在八尺村合作新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四圩、刘庄、八尺、九队、董沟等村高效农业面积已达4000亩,其中四圩、八尺村的800亩蔬菜基地,全部实现钢架大棚设施栽培。形成以灌河、沂河岸线为养殖区,345省道、产业大道两侧为种植区的“两带两区”新格局。投资5000万元创建苗木花卉基地,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无公害稻米、南美白对虾、杭白菊、浅水藕、黄金梨、西瓜、葡萄等特色农业板块初具规模,发展前景广阔。   【港城建设】 加快堆沟港新城建设步伐,投资1.6亿元,新建50米宽紫腾大道,完成月季路、金菊路和山茶路改造;占地466亩涵珠湖初见雏形,占地200亩的滨河公园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投资6.36亿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高17层,总面积为6.3万平方米,集办公、购物、金融为一体的全国连锁超市正在建设,其商业综合体主体工程完工。   【城镇商贸】 全镇共有商业网点128个,职工2346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46亿元,同比增长49.4%;个体私营经济日益壮大,新增个体工商户96户、注册资本1.1亿元、就业岗位960个;兴港小区、刘庄村、临港产业园区3个农贸市场年成交额1.86亿元;兴港中心村的“五润大型超市”、五队村“全国连锁超市”年总营业额达1.08亿元,带动108人进超市务工。   【教育】 重视现代化教育创建工作。全年教育经费支出1800万元,其中,投入860多万元用于改造镇两所中心幼儿园基础设施,并通过省合格幼儿园验收。全镇共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1864人,专任教师128人;小学(教学点)15所,在校学生1.26万人,专任教师414人,;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856人,专任教师152人。实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制义务教育毕业率100%。   【卫生】 全镇有各级医疗机构6个,门诊部(所)39个;病床位1136张,每万人拥有病床24张;固定资产总额9860万元;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42人,其中执业医师86人,职业助理医师98人,注册护士168人,市县科技带头人18人;31个村(居)民全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38个卫生室在全县率先执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农村妇女“两癌”筛查4516人;获市食品安全示范镇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62户,人数188人,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费138.4万元,比上年增长6.2%,月人均246元,比上年增长2.6%;医疗救助26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28人(次),共74万元,比上年增长4.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6人,抚恤费192万元,社会福利费180万元;敬老院2家、床位146张,收养农村五保老人146人;全年接受社会捐款214.2万元,使68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48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8.84万人,参保率99%。   【文化艺术】 全镇共有村级文体活动中心31处;各类文化专业户38户;各类图书馆31个,藏书18.2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49人。    【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 2013年8月,按照“三荐三票”选举程序,31个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任务顺利完成。   

北陈集镇

  北陈集镇位于灌南县域北部,东与204国道相接,西毗淮连高速公路,南临灌河,北倚新沂河,与灌云隔河相望,因镇政府驻地陈集街而得名,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镇。分布在境内的“九里十八墩”。为古汉墓群遗址,墩内挖掘的文物有古铜钱、墓砖、陶器等,为研究灌南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全镇总面积55.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公顷,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92万人,是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灌河”牌脆梨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苗猪年出栏40万头以上,是远近闻名的“苗猪之乡”。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5亿元,增长15.7%;实现财政收入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3万人以上,有“劳务之乡”之美誉。2004年,财政收入综合排名由末位跃居全县第五,计划生育走出市重点管理乡镇行列,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乡镇和草危房改造先进单位。.  

张店镇

  明末清初,山东籍商人张支率兄弟三人远离故乡到张店兴办旅店,由于生意兴隆,名扬遐迩,社会广泛称之为“张家店”。时隔不久便自然形成为张店。    张店镇位于县城北部15公里,是灌南县北大门。宁连、沈长公路穿境而过,盐河、灌河交错其中,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镇域面积59.1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77个村民小组,8760户,3.79万口人,耕地面积5.3万亩。2004年,粮食总产量24825吨,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64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685万元,其中农业11265万元,工业2142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5元。张店镇素有“绒绣”与“苗猪繁育之乡”之美誉,绒绣系列产品直销海内外,年创经济收入8000万元;优质苗猪畅销河南、山东等省区。.  

三口镇

  三口镇地处灌南县城东北部,南濒一帆河,北临灌河,东与盐城市的响水县城隔河相望,距灌南县城21公里,总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0个村民小组,5.93万人口。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2%,实现工农业总值77287万元,财政收入766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11元。    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先后注册 “何荡”牌淮山药、“张湾”牌大米,“超越”牌丝绵被三个农业品牌,是市“食用菌之乡”、“淮山药之乡”、“蚕桑之乡”。2004年,平安创建、草危房改造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孟兴庄镇

  孟兴庄镇位于灌南县西北部,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水资源丰富,北六塘河、柴米河、沂南河三条河流平行纵贯全境。全镇总面积77.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00公顷,辖20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9万人,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4亿元,增长12.8%,实现财政收入502万元,增长20.2%,农民人均收入3128元,净增60元。    孟兴庄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特产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是著名的商品粮生产乡镇之一,林业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江苏桐木、杨木第一乡”。木材加工、贩运已成为孟兴庄镇支柱产业。近年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蔬菜设施栽培近5000亩,可供养殖的优质水面达4000余亩,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形成以纺织业为龙头各类企业16家,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县前列。.  

汤沟镇

  汤沟镇旧称汤家沟、汤沟,这一带是历史上的地震陷落带,据旧志记载,因秦时地震陷落遂长期成为汪洋。宋朝以前称“大三湖”、“硕获湖”,宋元时期其东南部改称“硕项湖”,西北部改称“桑墟湖”,汤沟当时就形成于两湖交界之处,由此得名。    汤沟镇地处连云港、宿迁、淮安三市结合部,位于灌南县的西北方,东距宁连高速20公里,西离沪宁高速30公里,全镇面积32.91平方公里,拥有耕地2.38万亩,辖8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6542户,2.86万人,是江苏百家名镇之一。酿酒业是汤沟的支柱产业,拥有全国知名企业汤沟酒业有限公司,汤沟酒是江苏省“三沟一河”中知名品牌;全市唯一重工业企业兴鑫建材就座落在该镇;是连云港市意杨之乡,紫苑牌紫花苜蓿被国家确定为绿色无公害食品。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亿元,同比增长16.7%,财政收入70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全年乡镇综合考评列全县第五位,跃升全市二档乡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财政增长超常规乡镇之一。.  

百禄镇

  百禄镇位于灌南县东南,地处连云港、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境内水陆交通便利,一帆河贯穿全境,穿越境内的307省道分别与204国道、宁连高速公路相互交汇。全镇总面积105.02平方公里,耕地4126公顷,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6.05万人。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0.86亿元,增长20%,实现财政收入3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3元,人均增收103元。全镇已形成初具特色的万亩浅水藕基地和万亩林木基地,连同近2万亩优质粳稻作物,构成全镇的农业支柱产业。特别是浅水藕基地在2004年拿到了全国唯一的绿色产品基地证书,“白莲”牌浅水藕驰誉国内外。年底引进的鑫盛铜材厂,总投资达4000万元,预计年实现税收可达1000万元以上。.  

田楼镇

  2013区划调整:撤销田楼乡、长茂镇,将原田楼乡和长茂镇合并,设立新的田楼镇,镇政府驻长茂镇三兴居委会三兴街。行政区划调整后,田楼镇行政区域面积109.1平方公里,人口7.7万。辖2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   田楼乡是革命老区,150多年以前,一田姓人家来到现田楼乡做生意,由于善经营,积聚不少钱财,建了一幢木瓦结构两上两下楼房,以后逐步形成集市,人们赶集时都习惯称“田家楼”,时间一长,就称为“田楼”。    田楼乡位于灌南县东北部,东与五队乡毗邻,西与长茂镇接壤,南与响水县双港乡隔河相望,北依新沂河,地处204国道东5公里,连盐高速从境内经过。乡域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5公顷,辖12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8440个农户,3.46万人口。2004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2.1%;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3147元,财政收入606万元,增长33%。支柱产业、私营企业连云港天意消防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灭火器产品,畅销国内大中城市,“灌河”牌灭火器获得全省同行业第一个“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确立“稳棉、扩粮、增养、创特”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粮经比例达6.5:3.5,是全县有名的“棉花之乡”、“辣椒之乡”、“冬瓜之乡”。村村通上水泥路。新引进宏业、达欧两个化工企业,投资规模近亿元。土地流转工作处于全市先进行列,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乡镇财政一般预算超常规增长乡镇。.  

李集乡

  李集乡位于灌南县城西,淮连高速公路穿乡而过。全乡总面积87.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800亩,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6.58万人。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9447万元,增长5.48%。实现财政收入5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9元。    全乡拥有活立木120万株,成片林8000亩,树木总量达20万立方米,建成华展木业、众星木业、南方木业等木材加工企业28家,从事木材加工、采伐、运输、营销人员达2000人,轻质低毒胶合板、高强度杨木地板等产品被列为省和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竹材增强杨木单板层积材和杨木基系列复合材料被列为省级攻关项目。林木、建材、酿酒是三大支柱产业,电子、服装是蓬勃兴起的两大新兴产业。引进一鑫电子等项目10个,合同引资4.4亿元,外资340万美元。2004年,荣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乡镇”、“社会治安安全乡镇”称号。.  

新集镇

  2013区划调整:撤销花园乡、新集乡,将原花园乡和新集乡合并,设立新的新集镇,镇政府驻新集居委会新集街。行政区划调整后,新集镇行政区域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7.2万,辖25个村委会,1居委会。   清朝时,涟水五港有集镇,当时政府规定:集镇与集镇的距离必须超过5公里,新集到五港只有4.5公里,后新集有一位有威望的人将现涟灌路在新集至五港地段拐了三个湾,距离延长到6公里,就在现新集街兴办新兴的集镇,称为大新集,1958年灌南县建县后改新集乡。    新集乡地处灌南县城正南方,307省道横穿东西,涟灌路纵贯南北,西、南分别与涟水县的义兴、五港镇隔河相望,东与百禄镇为邻,北与花园乡接壤,总面积约58.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33公顷。新集乡辖12个村,总人口3.51万人,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7亿元,增长4.95%,实现财政收入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70元。盛产水稻、小麦,浅水藕、中药材、林木资源较为丰富,全乡当年种植小麦2.4万亩,水稻2.69万亩,栽植浅水藕2000亩,种植板蓝根1000亩,植树35万株,拥有活立林木150万株,建成成片林5000亩,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是省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省级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浅水藕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品牌,被市政府命名为“莲藕之乡”.  


李集乡特产大全




李集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