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东湾村系连江县马鼻镇第三大行政 村,位于马鼻镇西北部,全镇最大的河流绕村而过。东临庄边,距马鼻镇政府三公里;西依横山,距长龙真茹四公里;南与透堡镇隔马透平原遥遥相望;北靠坪岗山,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村落与居民】东湾村村落分散,由东川、湾头、琯塘、鲤溪四个自然村组成,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村委会设在东川村。全村现人口3700多人,982户,30个村民小组,水田面积1200多亩,山场面积6000多亩。 、
【历史人文】东湾村以林、陈两姓为主,鲤溪自然村有部分雷、钟姓氏畲族少数民族。其中东川、湾头林氏远祖世系出自唐河南光州,固始孙子季之乱,避地入闽,历经八百余载,二二十九世,现繁衍二千多人。珀塘自然村以金沙陈为主,人口七百多人。
东湾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历史名人有清朝光绪年间的武 探花林培基;江苏吴江县知县林仕果;现代名人著名企业家旅美华侨闽发集团董事长林尚德是连江大慈善家,捐资六仟多万筹建马鼻尚德中学。在职干部有:原福州市仓山区法院院长林居华、福建省组织部综合处处级干部林文,连江县政府办公室副主室陈惠玲、连江县水产局副科级干部林位琅、宁德市农业局副局级干部林上槐。
至今为止,东湾村还培养了一百多位大学生,其中进入名校学习的北京清华大学的林世云、钟亮,浙江大学的陈欣欣,上海交通大学的林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林星等。
【历史古迹与建筑景观】
东川[报国寺]:在老爹墓山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荔枝葱葱郁郁环绕殿字,风景幽雅。寺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8年),当时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大悲楼等13座殿字梵宫和数十间僧舍,规模宏伟,梵字庄严,是县内…一大丛林。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两次重修时只余下大雄宝殿及斋堂、宿舍等十多间殿字。“二.三”革命时期,曾为革0据地。1958年被畜牧场和五保户占用。1985年重修,重塑佛像,现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观音殿、斋堂宿舍等十三间。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佛,殿宇大厅有六根高4米,围1.88米的工整大石柱。
东川[保福寺]: 座落于东川自然村,西距报国寺300米,坐西朝东,寺院周围荔枝树环绕,风景幽静。寺始建于宋乾德四年(966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殿宇四周围墙。大殿单层木结构,六殿五间,硬山屋顶,八根石柱支撑大厅,仿古建筑,有大殿、宿舍、厢房等十一间,1985年重塑佛像。2005年2月进行重建、扩建、新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泰山殿,并藿塑佛像。
[东川林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建筑面积1 000多平方米,历史人物清光绪年间武探花林培基。
[东川林氏支祠]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
[东川大礼堂]又称大王宫,始建于1962年,1992年进行重建,正面混凝土结构三层大楼,是村委会办公场所,大厅前面为戏台,中间能容纳一千多人看戏,后面为大王宫,塑有大王、临水奶等神像。
[湾头林氏支祠]建于清朝,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历史人物清朝江苏吴江县知县林仕果。
[湾头陈氏宗祠]建于清朝,占地面积800多平米方。
[湾头宫]2000年修建,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
[青云寺]位于湾头村西边,2001年重建,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
[鲤溪陈氏宗祠]建于清朝末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
[鲤溪钟氏宗祠]2003年8月兴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仙踪寺]位于鲤溪水库西边,后唐同光间,陈正家为明崇祯八年诸生重建,终隐其中作檀越主人邑乘详其事。清咸丰七年
(1857年)寺火,清同治二年(1863年)合族斥金重建。鲤溪仙
踪寺,原系陈玉屿公檀越其寺六扇五间,清乾隆壬子年(1792
年)寺被风雨损坏,住僧求银购瓦翻盖,陈玉屿曾孙明芝、明立等再修。
[鲤溪古桥]当地人称保安桥,位于鲤溪自然村口,始建不
明。桥栏刻铭之为“大明弘光乙春正月初”,即清顺治二年重建。
南北走向,花岗石砌建,条石直铺,双孔,长16.5米,宽3.4米,高4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2109 | 350000 | -- | 查看 东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峰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龙峰村位于罗源湾腹部,系老医革命基点村,隶属连江县管辖,马鼻镇北部,原系赤石自然村,西靠高峰山,南邻合峰村,北邻文峰、贵峰,东临罗源海峡腹部滩涂海洋,赤石自然村文革前为赤石乡,现有合峰、贵峰、文峰、龙峰四个行政村,居住有邱、薛、陈、郑、吴、马、李、高等姓氏,计有8000多人口。马松公路穿村而过,是马鼻镇与罗源县的主要交通要道,全长38公里。 【村落与居民】龙峰村有1 80多户,700多人口,共有6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薛氏人口,另有李、高等姓氏。平洋水田面积30多亩,土坂山田面积60多亩,山场面积500多亩,海域滩涂面积约4平方公里,南邻界高乘港贵峰村交界鲎谷乘,北邻贵峰石磊交界,村交界海堤240米,西邻海域线,东邻罗源湾主航道为界约有1 O公里,养殖有紫菜、牡蛎、海带,还有自然生长的乌鲶。 【历史沿革】龙峰村原名为福州府连江县伍贤乡建兴里文峰境九甲,河东薛氏主要支系,南祖(公元五佰02年至五佰十九年前后由山西迁居福建晋安(令福安市三廉村),为八闽始祖贺公、贺公生两子长子为车支祖,次子为西支祖,长约远公後迁山西龙门县黄村(含河津县黄村,生仁贵,唐代大将军后以地遗尊为本支八闽始祖凤池公)到福清,吾族始祖琏公,予于宋祖期,由闽福清薛港村从居连江稹石,至今1 000多年历史。 【建筑景观】古迹建筑,薛氏宗祠、林相府与文状圣、基督教堂、大王宫(三进大院,始建于明末,因年代悠久现将前两进大院改建)、高峰寺、妈祖娘娘宫、大圣庙等。 龙峰村背靠高峰山,山高顶尖,俗称尖峰山,别名文笔峰故称文峰境,海拔380多米,山下有7个小山俞朝拜,故称七星墩,由南至北即鲤鱼俞,李俞(古时李家居住处)墩园,大墩,后埭墩北命中段墩,实为风水宝地。鲤鱼俞,古时潮水可淹没命边芦苇,风吹芦苇动,海浪涌,活似鲤鱼游芦苇。月牌山,形似半月。旅游胜地尖峰山,山圆而尖,登山顶可观连罗两县,北观罗源城关及松山碧里两乡镇,东望可门港、坑园、下宫、官坂、马鼻、透堡等乡镇山峰下1 OO米处有高峰寺,建于上山风尾巴,寺旁有一清泉,水清凉香甜。龙峰村海阔平坦,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个创业好地方。 【物产经济】龙峰村浅海滩涂面积9000多亩,物产丰富,村民传统以讨小海谋生,滩涂盛产蛏、香螺、跳跳鱼、章鱼、虾、鲟、螃蟹等海产品,近年来大力发展牡蛎、海带、紫菜等养殖以及海产品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
贵峰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贵峰村系福州市连江县马鼻镇行政村,属老区革命基点村。位于连江县北部,是连罗交界的罗源湾地方。北山面海,全村世居积石(赤石),其山脉则发於文殊,经叶洋、过真茹至高洋,特起大尊星,从此逶迤而尽於建之贵峰。201省道沿海边通往罗源县,交通便捷。 【村落与居民】贵峰者,即余赤石之高峰也。平坡突起,有扪天咫尺势,海拔394米,后山一片树木茂盛,上有嘏蟆石古踱相传,予祖祠宝当其麓,合族环而居焉。原名福建福州府连江县伍贤乡建兴里贵峰境。开基祖恒山公系穆公七十四世,迁连江前曾居福建省古田县大甲乡岩富村。其出生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丙辰,绍兴二十八年(11 58年)戊寅,由西田岩富迂到连江贵峰,迄今在贵峰已衍传三十二世,达80余年,共有后代4300人(包括外迂)。 【历史人文】邱羲字汝节,明永乐,七年任鄂州府巴陵县河泊使。邱钿,字汝舟,明永乐九年辛卯科中式应天府进士登林志榜,赣县丞。邱纽,明永乐九年辛卯科由廪生考充岁贡。邱季龙,清朝,任台湾千总,升连江守备,由难荫援武信骑尉。邱烽,字梅卿,清同治元年壬戌恩科,登五彬榜进士,内阁中书,任广西庆远知府。清朝期间尚有考取贡生计有30余名。 【建筑景观】村后山有一条十八曲岭,祖先至今村民往山上做山园和砍柴必经之路,有百余年榕树,和数十年种下相思树,在村中瞭望一片缘荫,树木参天,树叶茂盛,苍翠悉络绎,夏日行走十八曲岭不见太阳,多么爽快,避暑,供旅游观光。 邱氏宗祠坐址贵峰之簏,创建於康熙庚子仲冬,六掮七柱,寝室,堂阶,官房,回廊,天井,旁墙,弄后,书院,拜台,叠井,钟鼓楼俱全,是历史古迹。祠堂前石铺建水泥埕约500多平方米。 礼堂前石铺建水泥埕约500多平方米。称赤石一带最宽润埕面。历史悠久的积善堂、武圣关夫子庙,背后各新建壹座,结构完整,排设整齐,装饰优美。 【物产经济】贵峰村浅海滩涂面积晾阔,南至合峰才寸’,北至浮曦村,村民传统讨小海,物产丰富,有高!孟、矮2孟十余扛,还养殖紫菜、海带、挂蛎、乌虫念生产,滩涂围垦数百亩,养殖蚶、蛤、跳鱼、虾、蝇、蜮等作业。随着改革开放,种植业生产不断发展,生产景象井然有序。 |
文峰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文峰村位于罗源湾腹部,系老区革命基点村,隶属连江县管辖,马鼻镇北部,原系赤石自然村,西靠高峰山,南邻村前村,北邻浮曦村(罗源交界)东临罗源湾滩涂海洋,赤石自然村文革前为赤石乡,现有合峰、贵峰、文峰、龙峰四个行政村,居住着邱、薛、陈、郑、吴、马等姓氏,人口8000多人,其中邱氏人口占80%之多,马松公路贯穿而过,是马鼻镇与罗源县的主要交通要道。 【村落与居民】文峰村236户,1200多人口,共有6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邱氏人口,部分薛、郑姓氏。平洋水田面积100多亩,土坂山垅田面积300多亩,山场面积l 000多亩,围垦养殖面积600多亩,海域滩涂面积20平方公里(南邻界牌港与村前村交界,北邻鲎谷港与贵峰村交界,海堤线2300多米,西邻海堤线,东邻罗源湾主航道为界,约有9公里),主要海产养殖有紫菜、海带、牡蛎等,还有自然生长的乌鲶。 【历史沿革】文峰村原地为福州府连江县伍贤乡建兴文峰境五甲,始祖邱德充公由河南渭水迁居连江城关巷柄,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繁衍有31世。与五世三兄弟(仲、存、洪)分迁,仲公迁居赤石为合峰、文峰村开基始祖;存公迁居浦口镇益砌村为开基始祖;洪公定居巷柄为开基始祖。仲公子孙后又分迁长龙镇建庄村,廖沿乡宅后村,罗源城关,淅江温州等地。 【历史人物】邱允通,清顺治1 8年22名进士。 【建筑景观】古迹建筑,邱氏宗祠(原两进大院,现扩建后座为三进大院)、基督教堂、大王宫(三进大院,始建于明末,因年代悠久现将前两进大院改建)、高峰寺、妈祖娘娘宫、大圣庙、三官堂等。 文峰村背靠高峰山,山高顶尖,俗称尖峰山,别名文笔峰故称文峰境,海拔380多米,山下有7个小山俞朝拜,故称七星墩,由南至北即鲤鱼命,李俞(古时李家居住处)墩园,大墩(合峰村),后埭墩(文峰村)北命中段墩,实为风水宝地。鲤鱼俞,古时潮水可淹没命边芦苇,风吹芦苇动,海浪涌,活似鲤鱼游芦苇。月牌山,形似半月,现马鼻中学建于山顶。旅游胜地尖峰山,山圆而尖,登山顶可观连罗两县,北观罗源城关及松山碧里两乡镇,东望可门港、坑园、下宫、官坂、马鼻、透堡等乡镇山峰下100米处有高峰寺,建于上山风尾巴,寺旁有一清泉,水清凉香甜。文峰村海阔平坦,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个创业好地方。 【物产经济】文丰村浅海滩涂面积8000余亩,物产丰富,村民传统以讨小海谋生,滩涂盛产蛏、香螺、跳跳鱼、章鱼、虾、蝇、螃蟹等海产品,近年来大力发展牡蛎、海带、紫菜等 养殖以及海产品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
合峰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合峰村位于罗源湾腹部,系老区革命基点村,隶属连汀县管辅,马鼻镇北部,系赤石自然村,西靠高峰山,南邻村前村,北邻浮曦村(罗源交界),东临罗源海峡腹部滩涂海洋。亦石自然村文革前为赤石乡,现有合峰、贵峰、文峰、龙峰叫个行政村,居住有邱、薛、陈、郑、吴、马等姓氏,计有8000多人口,其中邱氏人口占80%多。马松公路穿村而过,是马异镇与罗源县的主要交通道路,全长38公里。 【村落与居民】合峰村有770多户,3000多人口,共有13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邱氏人口,另有薛、陈、吴、马等姓氏。平洋水田面积约300多亩,上坂山田面积约900多亩,山场面积约有3000多南,旧垦养殖面积600多亩,海域滩涂面积约20平方公里(南邻界脚港与村前村交界;北邻鲎谷港与贵峰村交界海堤线2300 多米;西邻海堤线;东邻罗源湾主航道为界约有9公里)。养殖有紫菜、海带、牡蛎,还有自然生长的乌鲶。 【历史沿革】合峰村原名为福州府连江县伍贤乡建兴里文峰境五甲,始祖邱德允公由河南渭水造居连江城关巷柄,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繁衍有3 1世;与五世三兄弟(仲、存、洪)分迁。仲公迁居赤石为合峰、文峰村开基始祖,存公造居浦口镇益砌村为开基始祖,洪公定居巷柄为开基始祖。仲公子孙后又分迁长龙镇建庄柑,廖沿乡宅后村,罗源城关,淅江省温州市盐海卫地方等。 【历史人物】邱允通,清顺治十八年22名进士。 【建筑景观】古迹建筑有:邱氏宗祠(原两进大院,现扩建后座为三进大院),基督教堂及鳝厅宿舍、大王宫(三进大院始建于明末,因历史悠久现将前两进大院改建),高峰寺、妈祖娘娘宫、太保府、大一吊J南、上地庙、元帅府等。 合峰对背靠高峰山,山高顶尖,俗称尖峰山,又名文笔峰故称文峰境,海拔3 80多水,山下有7个小山侖朝拜,古称七星墩,由南至北即鲤鱼侖,李侖(古时李家居住处)、墩园、大墩、后埭墩(文峰村)、北侖、中段墩,实为风水宝地。 鲤鱼侖:古时湖水可淹没侖边芦苇,风吹芦苇动,海浪涌,活似鲤鱼游芦苇。月牌山:似半月形。仙掌潭:大石凌空悬着,石下五个指印,古传说仙人由此顶石而过。风动潭:两块大石重叠风吹能动。蝙蝠洞:几块大结个大洞。三页书册:三块大石方形并立,对面一头下山凤想含此书,收飞凤含书。旅游胜景尖峰山,山圆而尖,登上山顶可观连罗两县,西北看清罗源城关及松山碧里两乡镇,东南可看可门港、坑园、下宫、官坂、马鼻、透堡等乡镇。山峰下约1 00米处有高峰寺,建于上风尾巴,寺旁有一泉水,水清凉香甜,传说是凤尿,上山人都很想带壶回家饮,特别是拿回酿酒会酿出好酒来。合峰村山高海阔是个创业之地,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的好地方。 【物产经济】合峰村浅海滩涂面积8000余亩,物产丰富。 村民传统以讨小海谋生,滩涂盛产蛏、螺、跳跳鱼、章鱼、虾、螃蟹等等。近年来,合峰村大力发展牡蛎、海带、紫 菜及海产品加工。产品通销全国。 |
村前村 |
村前村是连江县马鼻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罗源湾西岸。东临罗源湾水面;西接企旗山山麓;罗马公路像一条环腰玉带贯穿南。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堪称鱼米之乡。 村落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现有总户数计843户,人口达3583人。 该村是个多姓氏的自然村,主要有瞿、曾、陈、郭、张等姓。 瞿姓始祖天佑公,约在三十世纪中叶,自浙入闽,后展转于宁德、福州、周宁等地,接而择居于连邑卢江商场桥(即该村北面的山坳间),最后移至花台定居建业,迄今将近700年历史。人丁繁衍达2000多人。清乾隆十七年间,恩科举人瞿侪鹤,官至蔚州知州,浩封奉直大夫,嘉庆癸酉科重宴鹿呜。并著有《易经要解》、《诗经要解》、《春秋要解》以及《宦游草》等书。曾姓,于清康熙三十年间,始祖士奇公同怀弟士新公从后贤寻山问水到芦江买地构居,迄今有300余载历史,发展l 30余户,繁衍人丁达800余人。 村前村景观资源甚多。涌泉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代,寺宇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几经沧桑兴废,当年宝刹,不见原貌。1992年,经重修后,寺貌焕然一新,建筑总面积近二千平方米。寺内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经堂、观音阁、伽蓝殿、钟鼓楼,两侧建造厢房、方丈室、僧舍以及附属设施。整座寺院、隐于林荫竹茂之中,马水迂回,风景秀美,是旅游胜地。 瞿氏祖厅建于十三世纪后期,建筑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奈因年代久远,遭回禄,而今仅留廊阶、石基、碑刻、石碣,但作为文物保护,遗址尚存。 瞿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八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又重修扩建, 建筑总面积达700多平方米。1 966年因遭强台风袭击,祠堂倒 塌,虽经重建,但在建筑形式上不成格局。2003年重修改建后, 革故鼎新,占地总面积达l O多亩,主体建筑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前厅设戏台,中堂祭祀厅,后座建神龛。前后布局雅致,十分宽敞。四周围墙严谨,花园假山别致,环境幽雅,蔚为壮观。 还有曾氏宗祠、陈氏宗祠、华溪胜境,芦江胜境,金吾尊王 宫,圣母宫等等。诸多景观建筑,都别具一格,不胜枚举。 风景名胜村前山,素有“连江第二青芝”之美称。山上奇岩怪石,星罗棋布,千姿百态,集成天然景观100多处,无采惟妙惟肖。 . . “仙脚迹"传说离奇:很久以前,一位仙人要围堵罗源湾,用一条芦竹挑山填海,经过此地。一位牧童看到,一声惊吓,破了玄机,竹断山飞。一山落在村西,即企旗山;一山飞落北山下,即尖峰山。后来,仙人漂洋过海,山石上却留下一道仙人脚迹。 登上山顶,要是遇上刮风时候,就会听到一阵阵闷雷般的声 音。那是“风动石?在“击乐”。此石重几百吨,附石攀悬。许多 牧重或游人到此,用肩托石,巨石就会随之摆动,发出声响。 “蝙蝠洞”又是一个奇观,名下无虚。外看是一块大岩石,形似蝙蝠,栩栩展翅,越看越逼真’口走进石洞,便觉敞亮。蝙蝠在幽暗处附顶椟息,依稀可见。 再看‘‘三十六洞”,一洞套一洞,洞洞相通。大的如堂屋:小的只能侧身而过;亮的光芒四射;暗的伸手不见五指。洞穴幽深,凉爽宜人,是避暑胜地。据说在明永乐年代,倭寇侵扰村镇时,村民逃难于洞中,因家犬狂吠,被倭寇发觉,用谷壳堵口点火熏烟,熏死几百多人,其惨状目不忍睹。从那个时候起,三十六洞,便成了一部血泪史。它告诫人们,落后挨打,只有富民强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沿着山路拾级登山,来到山顶,山上‘‘仙靠椅"可谓神工鬼斧造化,自然形成。攀上“仙靠椅”一坐,置身其境,简直有羽化成仙之感,令人陶醉! 登上山巅,就望见一块黑色巨石,悬空挺立,巍然为峰。远看石圆如鼓,近观似一盘石磨,安然屹立。人称cc石磨潭"。站立潭侧,鸟瞰山下,村前的山山水水,村落房舍,尽收眼底。八方景点,依稀若现。 ‘ 峰回路转,来到半山亭。亭下有一水渠,是"-3年村民自力更生建造水电站开凿的引水环山渠道。循渠百余米,即到龙潭。站立潭边四望,可见四周高山徒立,一股飞瀑倾泻而下,冲击龙潭。潭上一拱桥,飞架两山之间,变天堑为通途。立于拱桥边,眼前足下,天然景观,更令人陶醉。仰望山顶,东山一块圆鼓鼓的大岩石,形如帽,安在岩壁上,危殆欲滑;西山一块巨石,其状如绣鞋,攀附在另一石上?天然堆叠,危如累卵。两石对峙,悬浮于空中,岌岌欲坠,蔚为壮观。传说古时候,龙潭有金钟时而浮现,后因尼姑与和尚在潭边幽会,污器龙潭,金钟不翼而飞,尼姑和尚也逃之天天。然而“尼姑丢鞋’’、“和尚失帽”,成了趣谈。因此,留下“尼姑鞋”、“和尚帽”,其形状活灵活现,愈看愈奇。 在潭边小憩,沿下看,龟岩、鸡石、大哥、矮八、红孩儿、石佛……景点不断,目不暇接。随着潺潺的溪涧流水,清风阵阵,冷气气袭人。令人爽心悦目,流连忘返! 过拱桥、攀登极项,寨坪风光,历历在目。明嘉靖年代,黄品玉聚几百众,在这里举旗立寨,显赫一时,后被官兵剿灭,寨址仅存废墟。虽历经沧桑,古迹还依稀可寻。过寨门,登上观察台,了望前方,罗源湾沿岸村镇,依稀若现。足下悬岩峭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极为险要。环顾四周,远山连亘,群峰四起,岗峦叠叠,好一派壮丽河山!山后又是一马平川,是当年黄品玉练兵习武之地。 沿山路西行,到寨坪西麓,抬头看,一巨石耸立山巅,巍巍 成峰,与寨坪遥遥相对,势如虎踞,其状像猫,居高临下,飒飒生风。西山又一石,形如鼠却断了“尾巴’’。据传说,那是被猫咬断,故有“金猫逮鼠"之说。 ’ 还有“双凤朝阳’’、“金鸡报晓’’、“双狮抱球”‘‘莲花献瑞"、“鲤鱼朝天’’等等等等,诸多景点,活灵活观,令人称奇叫绝。 村前山景点,这一块正待开发的热土,在不久将来,必定成为 游览胜地,前景辉煌,指日可待! |
半田下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半田下村位于罗源湾腹部西岸,隶属连江县管辖,距县城35公里,系老区革命基点村。村落西靠企旗山,东对辽阔平原交连大海,南揽五山峰(俗称五龟下海)北连村前,山诸多灵山异石。 【村落与居民】全村人口625人,130户,6个村民小组。由半田下、洋中厝、儒宅等三个自然村组成。 【历史沿革】田下村原分为半田下与儒宅(洋中厝属儒宅),半田下原名福州府连江县五贤乡仕华境,200年前陈氏第5代世孙由土坂山迁居于此,与横厝陈氏同宗同祖。儒宅江夏黄氏原定居有1300余户,传说由儒宅至东湾官塘自然村一路都有房屋,雨天不必打伞。明朝遇兵灾马乱迁居坑圆等外乡,本地仅余30余户。解放后半田下与儒宅归并为一个村,时为半田下大队。 【历史人物】明朝有黄氏,官居太子太傅。现代有留美博士陈哲人,将军-飞。陈哲人,曾任美国国家航天技术研究员,参加过美国阿波罗登月研究工作。-飞,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衔,曾名陈明斌,出生于半田下村一个贫苦家庭。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1月任游击队政治指导员,同年1 0月任共青团连江县委书记。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任政治部主任。1960年部队转业,先后担任过葫芦山建设委员会副主任、0连江县委-书记、福建省水产局局长、民政厅厅长、省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要职。1985年8月病逝于福州,享年70岁。 【建筑景观】后山企旗山海拔380米,其形如狮,人称狮峰,站在峰顶可俯瞰马鼻全景,实为风水宝地。北边村前山留有古寨,传说明朝儒宅人黄品玉为-封建统治起义造反,现今还保留有点将台、喂马槽、抄练场等遗迹。有奇山异石形如和尚帽、尼姑鞋、猫鼠石覃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村中有明代建筑黄氏宗祠、大王庙、观音堂、祠宅宫;清朝前期建设的三进大厝,廊石重达四、五吨,石阶有1 8 0级,是革命前辈-飞的故居。半田下村是一个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的好地方。 |
辰山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马鼻镇辰山村位于罗源湾西岸,隶属连江县管辖。是老区基点村、著名侨村,也是镇区行政村之一,马鼻镇政府所在地就座落在辰山垦区内。整个村落南靠龟山,北向万亩良田,西迎五峰“五龟下海",东揽浅海丰盛物产。201省道由村前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村落与居民】浅海滩涂面积2000余亩,高洋山、儒宅山等山林地面积达1800余亩。全村人口达670户数,19个村民小组。村民传统依靠农业为生,部分农民兼以讨小海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后,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一把瓦刀闯天下,先后出现了大小一百多位“包工头",是著名的建筑之村。 【村风村貌】村内共有四横三纵七条水泥路,把整个村落规划得井井有条,建有各式大小别墅和楼房一百余座,蔚为壮观。马鼻平原两大水系之一——陈溪穿村而过,汇入大海,并在村内形成两个人工湖,呈日月形状,具有蓄洪作用。民风淳朴,村民以陈、黄、何等姓氏为主,兼有李、严、张等姓杂居。邻里和睦相处,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形成一幅和谐、安宁的景象。 【当代人物】著名旅菲爱国华侨,实业家、慈善家黄如论。黄如论,男,1951年9月1 8日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马鼻镇辰山村。1986年旅居菲律宾创业。1991年回国,投资房地产业,并发展成为福建省最大、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私人房地产商。其旗下的世纪金源集团在中国大陆投资400多亿人币,缴纳各种税费达50多亿元,形成以“房地产开发、星级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金融资本运营"为四大支柱产业,五十多家子公司,属下员工一万多名,跨入了规模经营、品牌运作的现代企业层次。黄如论先生热心慈善事业,从资助宗亲和家乡建设开始,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人民币7.5亿元。企业和个人先后荣获各项荣誉200多项。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榜首。黄如论先生还以其贡献和影响力,于2006年5月荣获美国“华盛顿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何宗乐,现为罗源县县委副书记,历任中国共青团连江县委员会书记、安凯乡-、黄歧镇-、连江县副县长、连江县委常委、副书记等要职。 陈华镜,福建省水利厅规划院副院长(副处级); 陈光栋,丹阳镇人民政府镇长。 【建筑景观】后山风景 后山形如龟,马鼻镇官塘山、通天宫后山、庄边山、辰山山、玉井山自西向东头尾相连、又独立成峰,形如五龟,向罗源湾延伸,俗称“五龟下海”。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峰建有一座佛门禅寺。沃尾山峰有两片奇石,形如书页,传说古时有两只金鸡从中飞出,一飞冲天。喻示着辰山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黄氏宗祠后山。半山峰,有一片鹅卵石,传说人都拾不完,拾完后又出现大片鹅卵石,人称螃蟹穴,可谓“风水宝地"。 辰山礼堂原名淳安宫,始建不详,历经多次改建。现建筑面积达l 000平方米,三进结构,共投资200多万元。前座为四层框架结构,是村委会办公楼和老人活动中心的综合楼,中座为钢构屋顶,是村民观看闽剧、电影的大礼堂,后座为中式琉璃瓦建筑,雕梁画栋,美观大方,内设神龛,神龛供奉有陆上妈祖之称的陈靖姑。 东峰陈氏宗祠,始建不详,重建于l 996年,三进结构,占地面积1 000平方米。 云楼黄氏宗祠,始建不详,重建于1 998年,三进结构,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芦江何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重建于1 999年,三进结构,占地面积683.8平方米。 名胜古迹还有拱辰堂,招姆庙,观音堂等。 |
玉井村 |
玉井村系连江县马鼻镇五大自然行政村之一,位于福建省罗源湾腹部临海前沿,紧依马鼻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2公里,离罗源邻县28公里,背倚龟山,面临马海,是一个倚山面海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四季如春的锦绣村庄。 全村1003户,人口达4180人,分6个片区,24个村民小组,村居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余亩,沿海滩涂7500亩,浅海43平方公里,一条通村水泥大道宽12米,全长1200米,村外一条宽24米总长1000米拦海防潮堤坝,堤旁绿树成荫是观海消暑的美好场所,构成了玉井村全貌的风景线。 玉井村自古属连江县管辖,古全称为福建福州府连江县伍贤乡保安里东井境,俗称下井村。村临海前沿有一天然马头灵石,踏波跃水,昂首守护着整个村庄,展望万顷碧波,浩瀚海面,遂为本地的一方胜迹,据说马鼻地名即因此而生。有一首五言律诗,独咏马头灵石胜迹:海疆一奇驹,机灵石垒成,仰首群山翠,俯视潮来临,饱护乡村境,饥向对山寻,不论水千尺,澎湃未过顶,要知马鼻地,希请从此审,南来北往客,触情竞成咏。 玉井村陈姓始祖在明朝中叶系由连邑土坎之上洋卜迁马鼻山荫,全村大部分陈姓,有四座陈姓宗祠一座郑姓宗祠,分别名目:新岐陈氏宗祠,双泉陈氏宗祠,回龙陈氏宗祠,中厝陈氏宗祠与半山郑氏宗祠,祠宇始建于明朝年间。 乘龟峰之钟灵,纳马海之毓秀,人文蔚起,历代名人辈出,古代出有进士3人,举人5人。骡骑、怀远将军,礼部主事,礼部大宾,兴化府教授,潮州刑厅等10数位名人,现代有厅级干部6人,处级干部22人,研究生10人。全村有三座神庙,分另《座落于村头、村中、村尾、村首是正顺尊王宫,是伍贤乡唯一供奉的尊神,该宫始建于明朝,重建于1998年。 村中为天后宫,始建于明嘉靖15年,重修嘉庆25年,重建于2002年,宫中供有护海安航的天后圣母与0佑民的天仙圣母之神像,终年香火不断,信土虔诚礼拜来往不绝。 村尾为白马大王神庙与马头灵石肃然而立,点缀着整个马海景观,此庙始建时间不详,重修于清朝年间,重建于2000年,门前一一副对联书日:威仪昭日月,赫德著海疆,庙内一副楹联上联写:立德宣威朝夕安平一方土,下联写:临川驰马展昏喜看千帆归。庙旁有两棵百年苍榕,覆盖着整个庙宇终年浓郁长青,是盛夏纳凉观海、眺望日出的好地方。 玉井村民历来是依海为生,以付养农,全体村民辛勤与发展海上各项养殖生产,玉井村所属的浅海岗屿岛海区即里村民主要经济收入的渔业生产养殖基地,从事网篇养殖有400多家,数以万计的网箱鱼排中,养有大黄鱼、真鲷、鱼伞鱼、鲈鱼与鲍鱼等跳跃的鳞类,舒游在波光水影之中,畅销于全国及世界各地。1998年被列为福建省大黄鱼养殖基地,滩涂种有虫夭、海蛎、紫菜、海带,还有蝇、蚶、香螺等内海各种天然海珍品,风味独特,闻名遐迩,玉井村确为:声名因为品名远,财源更此水源长,水产资源丰富,夏秋稻花飘香的鱼米胜地。 |
南门村 |
【地理位置】南门村系连江县马鼻镇第一大行政村,位于罗源湾内,是马鼻镇南大门,距连江县城45公里,往罗源县仅30公里,水陆交通非常便捷,南门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与可门港仅一水之隔,是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村落与村民】全村总人口近6000人,户数1450户,有村民小组30个,耕地面积11 00亩,历史上地名为五贤乡保安里,宗教活动场所有关帝庙、妈祖庙、净土寺等。村民主要从事海水养殖、建筑业。 【建筑景观】南门村人民公园,由房地产能人林佺祥先生捐资200万元人民币围海造地建造构成,公园占地面积20亩,公园设计美观大方,是青老年人休闲活动最佳场所。 马鼻中心公园位于南门村与横厝、墙兜交界处,公园地理独特,设计优雅美观,四面流水坡环绕,内部结构按照园林布置,是广大人民群众休闲最佳选择。 妈祖庙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普照堂清乾隆年间重修于1 998年重建。庙宇巍峨,巍为壮观。 观音堂又名净土寺,2000年动工重建,建有大殿面积200平方米。 玉沙林氏宗祠始祖绍远公于元朝中叶自连江县城迁来马鼻岐美,有子二人,长子名仁,次子名义,分为仲伯两房,伯房孙皆聚居祠堂面前,仲房子孙一部分居住礼堂周边,一部聚居墙兜村。自始祖定居迄今600余载,传24世子孙繁衍达360户,1580人,宗祠于1995年重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880平方米。 清河郡高楼张氏宗祠 高楼张氏宗祠位于南门村棱街龟山脚下,宗祠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张氏宗祠现有户数400余户,2000多人。 龙楼黄氏宗 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 752年)二年,始祖黄盛字源源福,随王审知入闽过连江迂马鼻,祠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江夏黄氏宗祠 已建1 05年,于1 989年重修,现占地面积298平方米。 首占张氏宗祠 现占地面积398平方米,宗祠于清乾隆年间重修。 |
墙兜村 |
【交通位置】墙兜村系连江县马鼻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罗源、长龙公路交界地方,距县城45公里,交通便捷, 马鼻汽车站座落庄边自然村,墙兜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马鼻正溪流经庄边、林厝前、墙兜三个自然村注入罗 源湾。 【村落与村民】全村耕地面积1100亩,人口3 190人,户数850户,村民小组1 7个,辖有墙兜、林厝前、庄边三 个自然村,历史上地名为五贤乡保安里,村民主要外出务工为主。 【建筑景观】文化教育基地,马鼻中心小学,连江四中,尚德中学分别建设在墙兜、林厝前、庄边周围,人杰 地灵,人才辈出。每年尚德中学考上大学300多人,是省二级达标学校。 二OO六年在上级政府支持下,全村能人志士的大力捐助和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墙兜村标志性建设新型办公楼 得到实现,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造价63万元,为墙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新的里程碑。 马鼻中心公园亦在墙兜、横厝、南门结合部,公园设计美观,将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园林景观。 [中山张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堂号“百忍堂”,唐朝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凤影响很 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 励了张公100理事。 [郑氏支祠]占地100多平方米,周宣王封小学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溢号为恒公, 所以史你郑恒公,周幽王时,郑恒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幽王宠幸褒姬,重用0臣,王室矛盾激化,内 忧处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恒公根据太史公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 号:邻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号邻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火戒之乱,恒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 袭位,是为郑恒公,后来郑恒公护送周平王东迂之机,先后功灭号、邻,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 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大中寺]始建于唐初期,遭受风雨倒塌墟废,1991年问由当地信士募缘在原基上重建现已建成大悲,厨房膳厅 计二座五间216.78平方米,常住二人。 [城隍庙]位于庄边自然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通天宫]17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供奉的是通天教主,系土木结构,于1981年重建。 [玄坛宫]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郎中庙]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
拱头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拱头村系连江县马鼻镇一个建制村。位于连江县东北部,罗源湾西岸,马透平原腹地。东临马海、西枕庐山、南连龙峰、北依鲤水,西去透堡镇亦4公里,南距连江县城40公里,北离罗源城关29公里。201省道贯穿全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村落与居民】拱头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646户,2694人,划分14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村风淳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村居建设新颖。各式别墅、楼房矗立村中,村貌大为改观。 【历史人文】:拱头村原名拱川,属任贤乡安德里龙津境。数百年前,拱头村四面环海,围海造地后,现拱头村有良田几千亩。 拱头村现有姓孙、林、陈、黄、肖等姓。孙姓于唐昭宗李晔景福年间即公元892年由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孙姓始祖敏公被闽王封为中丞御史、三世孙总干公迁于拱川,至十八世孙瑛公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即1396年任福建提刑按察司书吏。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瑛公治愈太后重病封为奉议大夫,因善与其职,官至吏部郎中,历任五朝为官清廉耿直,颇有政声,皇上封“一锣地”(即铜锣声音所及之地)现土地南至官坂镇下濂下尾山。北至马鼻镇土坎老鼠溪山。 【建筑景观】:拱头村现留有明清旧祠座5座。 【物产经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拱头村成为马鼻镇粮食生产基地。改革开放后,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一部分村民在家发展农业,另一部分村民在外成立房地产建筑公司,带动全村农民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
墩里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墩里村系连江县马鼻镇一个建制村。位于连江县东北部,罗源湾西岸马透平原腹地。东临马海,西枕卢山,南连龙峰,北依鲤水,实是风水宝地,物华天宝。东往马鼻镇所在地5公里;西去透堡镇亦5公里;南距连江县城4l公里,北离罗源城关30公里。20l省道由村前通过,交通十分便捷。 【村落与居民】墩里行政村现辖墩里,港桥,横路三个自然 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313户,1384人,划分1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村风滓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村居住宅建设新颖,各式别墅、楼房矗立村中,村貌大为改观。 . 【历史沿革】墩里原名“七星墩”属五贤乡安德里龙津境(原 透堡区,港桥村属五贤乡保安里进朝境原赤石)。数百年前,这里是一片荒海滩,星罗棋布几个小土墩(地势稍高的土坡堆),分别为上墩、下墩、戚公墓墩、倭头墩、李家墩、星墩、三家墩。相传明嘉靖42年(公元一五六三年)马透地区倭寇为患,墩里是闽东抗倭战场之一,戚继光统军抗倭,战死的倭仔葬在一处称“倭头墩”,牺牲的戚家军葬的地方称“戚军墓墩",两墩于1970年前后被毁,墩里村七个土墩因“下墩”有一丘月形状田块成七星拱月形状,历史上故称“七星墩”。 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拱头乡有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虎丘村陈氏第18世孙迁居下墩开发,由此算起历史约256-270年左右,之后拱头西河林氏族人也看中“七星墩"这块风水宝地,相继搬迁上墩。陈、林两姓携手垦良田,筑海堤,造闸门,建桥粱,修道路,繁衍子孙,其建家园,故逐渐形成墩里自然村落,并属拱头乡管辖。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经上级批准,由港桥、横路、墩里三个自然村组成“墩里大队”,并成立党支部,大队部设在墩里村。1984年9月撤社建乡时,墩里大队又改称墩里行政村,这时墩里才正式成为建制村。 【历史人文】墩里村开发史虽然短暂,但地灵人杰,有关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村风淳朴,重视文化教育,林姓曾出“举 人”,陈姓也有授“文魁”者不泛其人,港桥村明嘉庆十九年出个太学林太煜。墩里村历史上就有-封建官僚统治的传统,据传说清朝嘉庆一一道光年问某年农历十月冬,港桥村因收钱粮引发纠纷,知县听报后亲自乘轿到港桥催粮,被村民围攻,弃轿而逃。后上报知府,府衙派兵对港桥进行围剿,村民恐惧四散逃离,这就是历史上闻名尔遐的“港桥打知县"典故。墩里村又是一个老区革命基点村,民国二三年(公元1934年)透堡二三农民-后墩里二三革命烈士有林家辉(时任农会主席),林金盛、陈秋香等。 【建筑景观】墩里村现留有清代民居建筑古宅六座。另两座系“四落里’’的“后落”于1974年被火所毁,受灾14户达70余人。 墩里村周边一马平川,纯农业村落,有关农业建筑景观甚多, 如乾下斗门,湾尾柴涵,泮头蒂石桥等遗迹尚存。 【物产经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墩里素有粮库之称,因而解放后墩里的粮食统购冠全公社之最。改革开放后,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墩里村因地制宜发展马鼻蜜桔l 80多亩,年产蜜桔达10000担,同时各类蔬菜100多亩,果蔬成为墩里特色的农业经济支柱之一。现在全村居村基本脱贫,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
东湾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东湾村系连江县马鼻镇第三大行政 村,位于马鼻镇西北部,全镇最大的河流绕村而过。东临庄边,距马鼻镇政府三公里;西依横山,距长龙真茹四公里;南与透堡镇隔马透平原遥遥相望;北靠坪岗山,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村落与居民】东湾村村落分散,由东川、湾头、琯塘、鲤溪四个自然村组成,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村委会设在东川村。全村现人口3700多人,982户,30个村民小组,水田面积1200多亩,山场面积6000多亩。 、 【历史人文】东湾村以林、陈两姓为主,鲤溪自然村有部分雷、钟姓氏畲族少数民族。其中东川、湾头林氏远祖世系出自唐河南光州,固始孙子季之乱,避地入闽,历经八百余载,二二十九世,现繁衍二千多人。珀塘自然村以金沙陈为主,人口七百多人。 东湾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历史名人有清朝光绪年间的武 探花林培基;江苏吴江县知县林仕果;现代名人著名企业家旅美华侨闽发集团董事长林尚德是连江大慈善家,捐资六仟多万筹建马鼻尚德中学。在职干部有:原福州市仓山区法院院长林居华、福建省组织部综合处处级干部林文,连江县政府办公室副主室陈惠玲、连江县水产局副科级干部林位琅、宁德市农业局副局级干部林上槐。 至今为止,东湾村还培养了一百多位大学生,其中进入名校学习的北京清华大学的林世云、钟亮,浙江大学的陈欣欣,上海交通大学的林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林星等。 【历史古迹与建筑景观】 东川[报国寺]:在老爹墓山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荔枝葱葱郁郁环绕殿字,风景幽雅。寺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8年),当时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大悲楼等13座殿字梵宫和数十间僧舍,规模宏伟,梵字庄严,是县内…一大丛林。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两次重修时只余下大雄宝殿及斋堂、宿舍等十多间殿字。“二.三”革命时期,曾为革0据地。1958年被畜牧场和五保户占用。1985年重修,重塑佛像,现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观音殿、斋堂宿舍等十三间。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佛,殿宇大厅有六根高4米,围1.88米的工整大石柱。 东川[保福寺]: 座落于东川自然村,西距报国寺300米,坐西朝东,寺院周围荔枝树环绕,风景幽静。寺始建于宋乾德四年(966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殿宇四周围墙。大殿单层木结构,六殿五间,硬山屋顶,八根石柱支撑大厅,仿古建筑,有大殿、宿舍、厢房等十一间,1985年重塑佛像。2005年2月进行重建、扩建、新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泰山殿,并藿塑佛像。 [东川林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建筑面积1 000多平方米,历史人物清光绪年间武探花林培基。 [东川林氏支祠]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 [东川大礼堂]又称大王宫,始建于1962年,1992年进行重建,正面混凝土结构三层大楼,是村委会办公场所,大厅前面为戏台,中间能容纳一千多人看戏,后面为大王宫,塑有大王、临水奶等神像。 [湾头林氏支祠]建于清朝,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历史人物清朝江苏吴江县知县林仕果。 [湾头陈氏宗祠]建于清朝,占地面积800多平米方。 [湾头宫]2000年修建,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 [青云寺]位于湾头村西边,2001年重建,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 [鲤溪陈氏宗祠]建于清朝末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 [鲤溪钟氏宗祠]2003年8月兴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仙踪寺]位于鲤溪水库西边,后唐同光间,陈正家为明崇祯八年诸生重建,终隐其中作檀越主人邑乘详其事。清咸丰七年 (1857年)寺火,清同治二年(1863年)合族斥金重建。鲤溪仙 踪寺,原系陈玉屿公檀越其寺六扇五间,清乾隆壬子年(1792 年)寺被风雨损坏,住僧求银购瓦翻盖,陈玉屿曾孙明芝、明立等再修。 [鲤溪古桥]当地人称保安桥,位于鲤溪自然村口,始建不 明。桥栏刻铭之为“大明弘光乙春正月初”,即清顺治二年重建。 南北走向,花岗石砌建,条石直铺,双孔,长16.5米,宽3.4米,高4米。 |
浮曦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浮曦村系福州市连江县马鼻镇行政村,位于连江县北部,是连江县与罗源县交界的地方,靠山面海,其东边是罗源湾西部浅海,西靠山与罗源松山镇北山村相距2公里,南与本镇贵峰村距离2公里,北是浅海滩涂养殖生产区,与北山村接壤。目前交通四通八达,20 1省道沿村前海边通往罗源县,与罗源县城距离1 8公里,距离建设中的福温铁路透堡预留站1 3公里,与可门港口相距70公里。 【村落与居民】浮曦村村落面积达2.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460多人,636多户,1 6个村民生产小组。 【村风村貌】村内旧房改建与新村建设邻次接比,混砖结构,排列整齐,简朴大方,村内街道水泥路面,卫生清洁,村后山一片森林郁郁葱葱,其中盛产荔枝,龙眼等作物,建有一座小型水库,水源充足,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村民用水极为方便。民风淳朴,宁静安详,村民勤劳善良,生活简朴,邻里和睦,是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居。 【历史人文】浮曦村隶属连江县管辖,旧称福州府连江县五贤乡曦江,始祖于明朝入闽,定居曦江村,至今500余年。浮曦村历史名人为:吴昌逵,康熙任延平府学训导署教授;许亨超,嘉庆江州县知县腾越知州;许利贵,道光已亥恩科举人,西未进士,任光山县知县职务,成丰亲亥河南同考官;许贞斡,光绪忆邓科第五十一举人三十二进士殿试,二甲十五名三品御选用知府。这几位历史名人,忠贞报国,无私无畏,清正廉洁,功勋卓著,声名远播,现许氏宗祠,与吴氏宗祠都有保留这几位历史名人的进士牌及族谱记载。 【建筑景观】浮曦村现有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抗击倭寇留下的炮台遗迹,滩涂战倭寇兵器一土板(现为村民讨小海工 具)等;有明代建筑的文昌祠(现已重建),观音亭,我峰境,天后宫,庆惠宫,吴氏宗祠,许氏宗祠等古迹,并有2001年新建一座慈云堂,建筑结构美观,有很多客商到此观景。 【物产经济】浮曦村浅海滩涂面积4500余亩,物产丰富。村民传统以讨小海谋生,滩涂盛产蚶、蛏、螺、虫连、跳跳鱼等,浅海出产章鱼、鱿鱼、墨鱼、虫戒、海带、紫菜、牡蛎、虾、虫寻、螃蟹、海蜥、比目鱼、带鱼等,近几年,浮曦村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业,其中种养海产品中以海带、紫菜为浮曦村特产,狮岐头深海网箱大黄鱼、鲍鱼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随着养植业的发展,浮曦村紫菜等海产品加工业不甘落后,正逐步发展,生产井然有序,勃勃生机。此外,浮曦村后山种植荔枝上千棵、龙眼3000多棵,狮岐头过北山场,共有松树、杉树2000多亩,橄榄、蜜桔等果树1 0余亩。浮曦村另一特产一荔枝、龙眼、橄榄、蜜桔等在海产品的弓I导下,也渐出佳绩,其 产品通销全国各地。 |
横厝村 |
横厝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横厝村系连江县马鼻镇第二行政村,位于罗源湾畔,背拥东海,面朝西山,紧依龟峰,远眺庐峰。风景优美,马鼻正溪流经村内注入罗源湾。 【村落与村民】全村耕地面积1000余亩,人口4763人,村民小组18个,历史上地名为伍贤乡保安里,位于马 鼻镇中心,村民主要是外出务工为主。 【建筑景观】文化教育基地,马鼻中心小学、连江四中、尚德中学分别建设在本村辖区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每年尚德中学考上大学300多人,是省二级达标学校。 马鼻中心公园亦在横厝、墙兜、南门结合部,公园设计美观,将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园林景观。 [金沙陈氏宗祠]占地2828平方米,祠系清代建筑风格二进二厅,中“昭穆堂”为祭祀大厅,后“德星堂”为缅 怀祖先殿堂、大门上方青石板上刻“金沙陈氏宗祠”,大门两边排列一对脱胎石狮,栩栩如生,大厅神龛上挂“昭穆 堂”金字匾,大厅中柱楹联句,系乾隆首相蔡葛山撰族人陈材。两旁悬挂十余牌匾,其中两面“博士”牌匾,一是 族人、旅美物理学家获美国太空总署阿波罗登月奖的陈哲人博士,一是族人、旅美眼科专家北京医科大学,美国纽 英伦光学院陈为亨博士。 [延陵吴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于1998年对宗祠修葺一新,现占地面积860平方米,始祖道盛公、思烈公、远星公由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迂此肇基, 创设赞化坊。 (三清观)2000年重建,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慈音寺)2002年重建,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英显宫)2001年重建,占地面积875多平方米。 【当代人物】 陈哲人(金沙陈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族美物理学家。 陈为亨(美国纽英伦光学院博士)。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