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淮安 >> 淮安区 >> 河下街道

河下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河下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河下街道简介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20803002 223001 -- 查看 河下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河下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城郊社区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城郊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河下社区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河下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华亭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华亭村谷歌卫星地图
红桥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红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乌纱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乌纱村谷歌卫星地图
站前新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站前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镇海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镇海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路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新路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北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河北村谷歌卫星地图
紫藤树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紫藤树村谷歌卫星地图
螺蛳街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螺蛳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公园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公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穿运村 ·楚州旅游·楚州特产·楚州十大特产·楚州十景·淮安区名人·淮 0

----

查看 穿运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下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淮城街道

  淮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代伟人-的诞生地,全镇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20多万人口。淮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秦汉时设县至清末的 1200多年中,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称。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双赋始祖枚乘、枚皋、古典名著《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清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都出生和发韧于此。特别是开国总理-,就诞生在古镇的驸马巷,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12个春秋。座落在城区的-纪念馆、-遗物陈列馆、-故居、-纪念馆、吴承恩故居和勺湖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景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百万人。    2004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4784万元、列统企业完成产值118415.1万元、销售117744.5万元、利润2210.5万元、税收5447.8万元,列入淮安市十强乡镇,跨入全国“千强乡镇”行列。今年以来,淮城镇按照楚州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突破年、财政增收年”这一奋斗目标,围绕建设 “工业强镇、商贸名镇、文明城镇”这发展定位,树率先之志、谋跨越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我们始终把加速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作为强化区域竞争力的第一支撑,紧紧围绕“工业强镇”的发展定位,全力打造我镇巾被纺织、针织、机电、包装四大产业板块的新强势。力争尽快形成“十亿产业板块为龙头,亿元企业群体为支撑”的淮城规模经济新格局,努力实现淮城工业整体素质、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提升。    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企业300多家,以针织行业组建的针织集团,达到了年产销5亿元的规模,生产的各类针织品远销世界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淮安重点支柱行业之一。逐步兴起的毛巾行业,已经形成了年产5000万标准条毛巾的生产能力,并抢占了全国20%的宾馆用高档毛巾市场,成为楚州工业经济的又一支柱行业。.  

河下街道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张码办事处

  张码办事处位于江苏淮安清河区。下辖:    320802054200 111 孔连村委会   320802054201 122 李湾村委会   320802054202 122 陆杨村委会   

平桥镇

  【概况】 平桥镇地处楚州区南首,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西傍京杭大运河,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曾名列江苏省百家名镇。淮扬公路、-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14个村及居民委员会,242个村民小组,人口40577人,11648户。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55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892万元,第二产业6735万元,第三产业39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42元。    【经济面貌】    农业 2004年全镇全年粮食产量24146吨,其中小麦面积28865亩,单产283公斤,总产8158吨,水稻面积37513亩,单产426公斤,总产15988吨;生猪出栏量18560头;水产品产量1343吨;实现农业总产值9784万元,其中农业5256万元,林业483万元,牧业2992万元,渔业1053万元。    工业 2004年,全年工业实现总产值62800万元,销售收入58505万元,利税5274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239万元,其中列统企业产值9895万元,销售收入9780万元,利税883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12万元。全年引进资金2650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3个。2005年,全镇将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突破年”、“财政增收年”的总体思路,把工业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今年工业经济目标是实现总产值81600万元,销售收入78400万元,利润2170万元,税金4420万元,工业增加值15100万元,其中列统企业产值13780万元,销售收入13700万元,利润420万元,税金660万元。全年引进资金3000万元。工业技改投入4200万元。“514”工程所涉特色产业销售6000万元,入库税金80万元,其中列统企业销售4000万元,入库税金61.5万元。    财政收入 2004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 295万元,国、地税均超额完成区下达的任务。今年将强化措施,加大征管力度,努力使财政收入达到189万元,其中国税90万元,地税95万元,契税4万元。.  

石塘镇

  [概况] 马甸镇位于楚州区南部,东临溪河镇、朱桥镇,西傍大运河与淮江公路,南接上河镇,北邻建淮乡,-徐宿淮盐高速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马甸镇解放前为马甸区,后划属石塘区,1957年区划调整时为发茂乡,公社化时并入石塘公社,1981年7月从石塘公社划出,建立马甸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2000年底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距城区10公里。全镇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2.73万亩,人口3.1万人,2001年并村联组后,辖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98个村民小组,村组干部97人。镇区总面积0.59平方公里,住户502户,镇区人口2738人,其中农业人口816人,非农业人口1922人。    近年来,马甸镇围绕富民强镇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农业,主攻工业,全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50万元,其中工业技改投入5578万元,财政收入707.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5元,在区2004年度目标考评中,荣获综合工作三等奖。在全市乡镇排名第17位。    [工业]目前,全镇共有私营企业91家,个体工商户203家,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19892万元,新增从业人员6584人。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4.09亿元,营业收入3.74亿元,工业利税3650万元,其中列统企业飞洋公司、海润公司、玉栏公司、嘉德侬公司年可实现产值1.466亿元,销售1.46亿元,利税1756万元,入库税金530万元,重点骨干企业飞洋公司年可实现产值1.06亿元,销售1.05亿元,利税1270万元。    [农业]2004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1265亩,粮食播种面积4114亩,油料作物面积699亩,总产值72屯。生猪存栏量72000头,出栏量55000头,鸡110000只,鸭20000户,鹅10000只,20头以上生猪饲养大户45户,100只以上养禽大户20户。    [财税]2004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707.66万元,其中国税465万元,地税15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8%、5.3%。国地税比去年同期净增100万元。.  

朱桥镇

  朱桥镇位于楚州区东郊,京杭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公路,新长铁路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4.8万余人,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集镇设政治文化区、工业园区、生活小区和商贸区。全镇现有服装、化工、机械、食品四大类工业企业70多家,GDP中工业所占比重达45%,是淮安市工业重点乡镇之一。    近年来,朱桥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重要思想,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进取,团结拼搏,造势发展,乘势而上,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就,该镇党委被淮安市委连续授予“六星级乡镇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种光荣称号,并连续六年受到楚州区“先进党委”、“目标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和综合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表彰。    朱桥镇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有三麦、水稻、油菜。多年来,朱桥的农业水利、绿化都是受省级表彰的先进单位,全部实行农田林网化,道路水泥化,水系规格化,肥美的4.8万亩高产稳产田丰产优质的小麦和水稻。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优,朱桥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珍奇养殖业迅速发展,开辟了快鹿牛奶集团第三牧场和3个饲养量300头的民营牛场,建立了野兔、火鸡、鹌鹑、珍珠鸡等饲养基地。    朱桥镇工业基础厚实,是淮安市工业重点乡镇之一,全镇共有工业企业70多家,GDP中工业所占比重达45%。目前,该镇的华泰化工有限公司,三淮制衣有限公司和华通机械厂等企业已成为朱桥工业的“领头羊”,形成了以化工、服装和机械加工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群,其中华泰化工有限公司还顺利通过国家“双认证”,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科技项目。    朱桥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岩盐、矿泉水、泥炭、天然气等,其中岩盐资源特别丰富,岩盐矿石储量为2572亿吨,具有重要的工业开采价值,使该镇的盐化工业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朱桥生产的卤水,已成为周边省市县盐化工业的必需原料,盐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蕴育着无限的商机。.  

施河镇

  全国“教具之乡”——施河镇,位于一代伟人-总理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东南,地处淮安、扬州、盐城三市交界处,交通十分便捷,南接-(距宝应泾河入口13公里),北依徐宿淮盐高速,镇域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4.5万,下辖2居14村。先后取得了“全国文明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2004年“七一”前夕,镇党委被0江苏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施河工业经济发达,教学具产业块状经济优势明显,全镇拥有大大小小的教学具企业近10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供销员5000多人),形成了教具、学具、幼儿玩具、体育器材、电教设备、运动场地及学校后勤装备等7大类4000多个品种的产品系列, 申请国家专利70多个,有26个系列产品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其0创人造草、爱心智能等新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全国最大的教学具生产、销售基地之一,是华东旭日教学用品城所在地,年实现销售6亿元。    由于教学具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施河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突飞猛进。2003年,施河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发展规划通过省规划设计院专家组的论证,并制定了20年发展详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短短两年多时间,施河集镇和园区建设的规模翻了一番,建成了世纪大道、德福路、德福桥、五支桥和人民桥等关键性基础设施,旭日大厦、农民别墅园,以及一幢幢造型别致、格调高雅的现代化厂房,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极大地提升了小城镇建设的水平。.  

车桥镇

  车桥镇位于楚州城区东南约25公里处,横跨古涧河两岸,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万亩,水面0.12万亩。总人口6.4万,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区建成面积2.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2.1万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848万元,财政收入47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0元。    历史上,车桥曾因“五桥十三庵,一百零八巷”而有“苏北小南京”的美誉。1943年前后,-江苏省政府曾偏安此处。1944年3月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在这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车桥战役”,写下了华中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    车桥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楚流路、楚宝路穿境而过,正在建设中的淮盐高速横穿东西并在该镇丰年村境内有出入口。全镇主要镇村道路全部实现“灰色化”。溪河、涧河、塘河三条河流由西向东,是该镇主要的排灌河道和水上运输通道。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镇共有64家民营企业,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3家,有淮安市电子材料厂、海山客车门泵有限公司、德宝磁性材料有限公司、淮安市汽车门泵厂、车桥五金厂等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电子电器、机械门泵、五金化工、造纸建材、羽绒被服五大特色产业。到2004年底,已有5个企业的6个项目取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农业产业化初步规模,有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生猪、家禽、食用菌等多个生产基地,其中“海龙牌”大米已获得国家注册商标。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镇区建有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木材市场等专业市场。车桥中学为淮安市重点高中;幼儿入园率、小学入学率、初中普及率均达100%。车桥中心卫生院为国家一级甲等医院。车桥文化活动中心有藏书近万册。车桥剪纸是闻名省内外的特色民间文化,多幅农民创作的剪纸作品被日本等国收藏。车桥战役烈士陵园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上万人次前来凭吊。历史上曾经连续多年举办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盛极一时,辐射周边数市、县。全镇电话装机11000余部,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4000余户农民看上了有线电视,98.9%的农户用上自来水。.  

流均镇

  流均镇位于淮安市楚州区东南,地处里下河地区射阳湖畔,为扬州、淮安、盐城三市四县区(宝应、建湖、阜宁、楚州)交界处。全镇有18个行政村(居),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2万人;面积为88.6平方公里,有粮田面积4.3万亩,盛产小麦和水稻,年产大米2000万吨,是淮安市“吨粮田”基地。全镇有水域面积6万多亩,已开发利用搞水产养殖3.6万亩,年水产品总量1.5万吨,主要养殖甲鱼、青虾、鲫鱼、黄鳝、螃蟹等;水产长植2万亩,以荷藕、菱角、茭白、茨菇、水生蔬菜为主,年产量达2万吨,农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流均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发,加大投入,加速调整,突出主导产业,稳定提高农业,着力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改善软硬设施,使得全镇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的流均,已走出往日的贫穷,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初步小康的大跨越。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工农业总产值实现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财务收入420万元,年末存款余额1.8亿元。1997年,被原淮阴市政府授予“奔小康先进乡镇”。    流均,是淮安市“吨粮田”,江苏省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淮安市“三位一体”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建筑业发展、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先进镇,安全文明镇,村民自治模范镇,楚州区“九五”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合格镇,“三五”普法先进集体,江苏省“文化先进镇”、“双拥模范镇”、“科技工作先进镇”。    (一)农业经济硕果累累,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流均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水网纵横,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干群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农业生产得到了稳步持续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2亿元,粮食总产量实现39923万吨,水产品总量16000吨;生猪饲养量1.7万头,出栏0.8万头;家禽饲养量20万羽;意杨成片林100亩,水产品市场年销售额1.5亿元,有各类营销大户150户,农民经纪人500多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机械化设施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博里镇

  博里镇地处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南,距楚州城区35公里,西与仇桥镇相连,东与盐城阜宁接壤,南与泾口镇相邻,北与复兴镇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共有4.7 万人口,5.2万亩耕地,下辖1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新长铁路横穿全镇东西,镇内配套三条横穿东西、六条纵贯南北的高标准水泥路相互交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博里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著名的农民画乡之一,博里农民画、博里格律诗享誉海内外,有一百多幅农民画作品获国际国内大奖。    博里镇是苏北新近崛起的明星乡镇,具有四大特色,分别是博里农民画、博里羊肉、尼龙制品、小城镇建设。近几年来,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04年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0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84万元,实现工业利税2764万元,培植列统企业5家,列统企业销售产值5088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59.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92元。初步形成了三大主导产业:一是尼龙加工产业。现有尼龙塑料制品企业9家,主要有海达工程塑料厂、东方油尼龙厂、山阳工矿塑料厂、益勤塑料厂等尼龙加工企业,所生产的耐磨耐酸、防腐的MC尼龙制品,远销美国、俄罗斯,与国内的长春、徐州等重型机械产品配套。二是纺织加工产业。该镇利用本地富余廉价劳动力,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中港合资沪淮纺织品有限公司、丽源针织厂等纺织加工企业,所生产的手帕等产品大部分远销国外或经外贸出口。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该镇利用是全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成了晶星米业、楚东大米、顺光米业三个大米加工企业和楚东面粉厂。利用传统工艺兴办了喜洋洋羊肉、益欣羊肉、尚荣羊肉三个羊肉加工企业。博里大米、博里羊肉畅销上海、南京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博里镇小城镇建设2004年度在楚州区首家创建了市级卫生小城镇,在淮安市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被评为市级新型小城镇。    博里镇经过几年努力,各项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周边地区。2004年在楚州区综合目标考评中,荣获乡镇先进集体一等奖,计划生育工作被省计生委、计生协会评为“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乡镇。.  

复兴镇

  复兴镇地处两市(淮安、盐城)两县区(阜宁、楚州)交界处,北倚苏北灌溉总渠,328省道穿境而过,是淮安市楚州区的东大门,全镇共辖11个村居小组,7100户、3.9万人口。2004年,复兴镇党委政府按照“重点工作求突破,整体目标上台阶”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干群奋发图强,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14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0%,财政收入完成317.4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农民人均收入完成3810元,计划生育率达96%,招商引资工作名列全区第二,社会稳定信访工作获得全区第二,连续两年全面完成财税任务,计划生育工作由全区的第十七位上升排列全区第十四位.在综合目标考核中,复兴镇由全区第17位进位至全区排列13位,荣获综合目标三等奖。    招商引资工作    1、尤其是由浙江客商韩奎林投资1.12亿元,在楚州工业园区用地126亩,兴建的江苏日月星家纺项目,是楚州区第二个进园区的亿元项目,该项目的引进,将有力地促进楚州传统针纺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楚州针纺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对楚州工业园区的整规模产生较大影响。该项目建成后可吸纳500名员工,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320万元以上。    2、镇工业小区开了1个300万元以上项目。    社会事业    1、乡村道路建设。全镇完成8条36.16公里四级路面。    2、教育方面。按照区政府部署和复兴镇实际情况,对全镇原有的20所完小合并,建成11所完小,投资100多万元新建复兴第二小学、复兴初级中学、新建中心小学教学楼。    3、有限电视。通过对广电站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有限电视迅速发展,投资100多万元,有限光缆铺设至11个村居,2004年新增拥护500户。    4、改水工程全面实施。2004年,引进外地大户投资新打水井六口,11个村居,村村用上自来水,自来水到户率达80%,新增受益人口1.4万人。    农业综合开发    2004年,复兴镇实施城头片500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20万元,在项目区内新建30多座桥、涵、泵站等中沟级建筑物,实施5000亩低产田改造。.  

苏嘴镇

  800多前一个姓苏的盐贩在淮楚东乡盐阜西缘发现一块广襄而又沃土的平川,于是,他就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组织他的生意伙伴在此贸易,不久,这是便商贾云集,这些商贩把这里定名为“苏家嘴”,苏嘴镇由此而来。后来,这里经过世道沧海变成了两市(盐城、淮安)、三县区(涟水、阜宁、楚州)交界,有两条省道(328、234省道)、三条河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海道、废黄河故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成为益林、车桥两古镇的门户,是苏北的军事要塞。-将军路过苏嘴时,称这里为“小香港”,苏家嘴曾有江苏北部商贸重镇之美誉。    苏嘴镇隶属楚州区,全镇面积61平方公里,4.1万人,3.9万亩耕地,1.1万户。2004年底,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1.63亿元,人均GDP7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32元,财政收入550万元。该镇有11个行政村(居),96个村民小组,一个党委,28个支部,1452名党员。该镇绿化面积3.9万亩,森林覆盖率高,有丰富的意杨资源,土地存量多,群众有传统的种养习惯和丰富的经商经验,是淮安市粮品粮和生猪养殖基地。   近年来,该镇立足镇情,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确立了富民兴镇的三大目标:    一、工业化目标。构建了一流的乡镇工业园区平台,招商引资富有成效,这里将成为客商投资的宝地。苏嘴历史上曾有过办工业的零星企业,由于是政府创办,管理不善,最终全部倒闭,几乎没有存量资产可以利用。2002年8月份起,该镇着力创办乡镇工业园区,从创新体制、完善职能、放宽政策上入手,一是高起点科学规划。将园区面积扩展为2000亩,当年启动面积400亩,沿309省道一线按绿化、美化和观赏为一体的方案,把之定位为苏北淮安市一流的乡镇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在我国产业转移的梯度中适合中等千万元规模的企业老板投资; 二是实施了高标准的设施,二年多来,该园区投资700万元,建成中心路、下水道、围墙、通上了电、水、电话、有线电视、道路;三是高质量构筑软平台,作为工业发展起步晚的乡镇,我们出台了全国最优惠的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的活动机制,努力调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特别土地税收的优惠政策在没有违反上级政策的前提下,成为吸引客商投资的主要方面之一。.  

钦工镇

  钦工位于周总理故乡 - -淮安楚州北侧,因清朝康熙年间钦差大臣在此督工治水而得名,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镇。在中国近代史上,钦工是苏北地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1928年2月,以钦工镇横沟寺为中心的淮安北乡农民武装-是中国0第一次以斗争的姿态呈现在苏北大地上,向-反动打响的第一枪。    钦工地理位置优越,南距楚州城约20公里,北距涟水城15公里,同三国道、京沪、宁连、徐宿淮盐高速,新长铁路、京杭大动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依傍而过,235省道纵穿全镇。气候十分宜人,四季分明,既无北方的风沙和干燥,又无江南的炎热和潮湿。    钦工是楚州区渠北片最大的集镇。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集镇人口9000 户,全镇共有人口3.5 万人,农业户数7900 户,农村人口3.2 万人,4.2万亩耕地,辖12个行政村,91 个村民小组。    钦工是江苏省粮食、生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林业大镇。现有工业企业:缫丝、丝织、服装、食品、化工、建材、木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其中丝织、服装远销欧美,江苏十大名菜之一,拥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特色食品——钦工肉圆以其独特的工艺、脆嫩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消费者喜爱,畅销大江南北。    近年来,钦工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商贸兴镇、富民立镇”的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诚心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欢迎海内外商贾前来投资,对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在土地、税收上更加优惠,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全面发展,形成农业有特色、工业有支撑、集镇多亮点、社会很和谐的良好态势。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小城镇和国家级科普示范镇。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亿元,人均GDP6500元,财政收入3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2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50元。    全镇现有村小学14所,幼儿园18 所。幼儿园入园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全镇村村有卫生室,且全部达到甲级标准。镇卫生院B超机、X光机、雾化吸入器等设备一应俱全,为全镇人民防病治病提供了方便。全面实现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水泥路村村通。.  

顺河镇

  顺河镇位于楚州城区东北23公里处,东连苏咀镇,两傍淮河入海道、苏北灌溉总渠,与仇桥镇隔河相望,西接季桥、席桥两镇,北邻钦工、茭陵两乡镇。全镇社会总面积7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118亩,人口42343。下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79个村(居)民小组。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8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6元。    [农业经济]近几年来,顺河镇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立足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载体,全面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加速无公害农业生产,推广小麦良种2万亩,小麦亩产达371公斤,推广水稻良种2万亩,建立了3万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以农业开发为契机,狠抓农田基本建设,高标准完成了三期农业开发项目。投入近60万元和近10完个项目进行了楚茭路沿线的工程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以劳动力技能培训为抓手,切实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劳务输出,全镇2004年共培训劳动力420人,组织120人参加市区级劳动力技能培训,累计输出劳动力10022人,劳务收入6415万元。   [工业经济]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活动,全力发展个私经济,工业经济一直处于全区前列。今年1—6月份工业经济目标考核处全区第四位,已完成工业产值 24780 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4160 万元,利税 2226 万元,入库税收 36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 460 万元,工业技改投入 2700 万元,新增注册资本1184 万元。    1.现有骨干企业。    古顺河酒厂占地面积 120 亩,年酿酒能力1.5万吨,现有品牌 120 个,2004年“古顺河”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该企业2004年名列“中国白酒工业百强企业”,今年计划投入2000万元新建了储酒能力达 5000吨的半地下储酒库,项目正在建设中。1—6月份实现利税收入868 万元。古顺河矿泉水饮料厂,利用埋藏于地下200多米的矿泉水生产矿泉水饮料,2003年该企业又将新科技和传统的百叶工艺相结合,生产出新鲜豆制品,销售至苏南、上海多家超市。.  

山阳街道

  季桥镇位于-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区东郊,距城区中心10公里,总面积53平方公里,辖14个村(居),3.7万人口。该镇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水陆交通非常便利。镇南的苏北灌溉总渠与淮河入海水道是联系黄海、洪泽湖、京杭运河的黄金通道;穿境而过的-公路、新(沂)长(兴)铁路拉近了与上海、苏南各大城市的距离。镇内村村通公路。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季桥镇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工业发展更加迅速,已形成了纺织、建材、木制品等为重点的格局,特别是楚州工业园区东扩后,为该镇利用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该镇有1/2的面积被纳入工业园区规划范围,目前,园区已东扩至该镇集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4.8万亩耕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多种经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远近闻名的意杨、畜禽、淡水养殖生产基地, 11.5公里长的淮河入海水道为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该镇小城镇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已被纳入全市重点发展乡镇之一,全镇通讯、供电、供水、商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在新的世纪里,团结、敬业、求真、务实的季桥人民将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优惠政策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共同缔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漕运镇

  一、概况:   我们席桥镇位于楚州区淮城镇北约20公里,东与顺河镇相接,西与市开发区徐杨乡相连,北与钦工镇相邻,南与城东乡隔河相望,区位优势独特,-从该镇横向而过,淮安南出入口距该镇仅1.5公里,235省道从该镇纵向穿过,新长铁路楚州火车站与该站近在咫尺,交通优势独特。该镇共有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稻麦原种场,辖63个村民小组,6971户,25886口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1.89亿元,其中一产8135万元,二产7565万元,三产3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8元。列统工业销售收入9450万元,财政收入324万元,其中工业入库税金158万元,去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330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完成2004年在全市排名第32位,在楚州区排名第5位。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农业有特色。   ①基地建设全区领先。全镇共有2.4万亩耕地。其中1.1万亩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产量达10万吨以上。两千亩花木生产基地,在田花木价值超亿元。   ②销售队伍强大。全镇共有12个蔬菜购销联合体、合作社,蔬菜经济人达280人,花木购销联合体、合作社达9个,花木经济人59人。   ③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全镇现有12个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蔬菜6万吨,吸纳1千人就业,9个花木工程公司常年在山西、山东以及本省的苏州、无锡、宿迁、淮安承接各类绿化工程,去年完成各类工程9千多万元,转移劳力1500多人。   2、工业有突破。   全镇现有八方电缆厂、天康食品厂、石油机械厂、砖瓦厂、华美谊酒业有限公司、慧宝食品公司等上规模企业,区工业园区建成了鼎鑫企业、红树林帽业。   3、集镇已起步。集镇西扩工程正在蓬蓬勃勃的兴起。   4、社会事业发展快,教育工作在全区考评已列前5位。风险合作医疗参保率今年达90%,乡村道路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总里程达35公里,有线电视已杆线到村,自来水已实现村村通,公安政法工作在全区领先。   5、社会稳定和谐,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调整较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镇来信来访较少。    三、主要工作思路   围绕致富一方、造福一方、稳定一方、教化一方,继续深入做好工作。    四、主要工作措施   干字当头,以干为先,坚持做到苦干、实干、快干。.  

范集镇

  范集镇位于楚州、清浦、洪泽三县(区)交界处,是楚州的西南门户。全镇共有10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办林场,总人口30665人,总面积9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万亩,水面和宜林地面积3.1万亩,年均产粮8万余吨、水产品近1万吨。2004年,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3亿元,财政收入419.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0元,年终目标综合考核获一等奖。    农业是该镇的主导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着力放大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四大基地”工程:一是优质稻米基地工程。利用白马湖畔的天然沃土建立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5万亩,“范王”牌、“新香河”牌、“韩家洼”牌大米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水产养殖基地工程。以镇水产养殖埸为龙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全镇放养水面达1.5万亩,其中精养、特养面积达1.3万亩,“总渠”牌水产品畅销省内外。三是禽畜饲养基地工程。2004年,该镇禽畜饲养总量达112万只(头)、鲜活的草鸡、草鹅、草鸭以及“绿色猪肉”热销大江南北。四是林木基地工程。以股份林、承包林等为模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全镇意杨总株数约350万株,材积总量约120万立方米。    工业经济篷勃发展。该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浓烈氛围,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2004年,该镇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500万元以上项目8个。实际到位资金3600万元,被楚州区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今年上半年,该镇进一步明确责任,新引进金帆塑料、建兴米业、元宝面业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2000万元以上外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3800万元,其中外资项目一个。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该镇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结合农村五件实事的实施,该镇共铺设镇村公路60公里,全镇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教育事业上,按照“六有”标准,对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全镇的办公条件大大提高,卫生事业上,重点推进行风险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文化事业上,重点加强有线电视行政村的建设力度,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防汛排涝设施上,三年来共疏浚灌排渠道近100华里,配套各类建筑物近千座。实现了旱涝保收的目标要求。.  


河下街道特产大全




河下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