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江县东北27公里处的罗源湾南岸,碧海与蓝天交接处,缀着一颗海上明珠,她就是美丽富饶的渔村—前屿。
前屿村方圆约1.5平方公里,东接颜岐村,西临屿头村,南连大官坂垦区,北与下屿村隔海相望。丰富的海域资源养育着全村506户、2031位勤劳、善良,纯朴的村民。(居海外乡亲达83人)。村民们主要从事海水绿色养殖、滩涂养殖、海上运输等行业。渔村虽小,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风景优美。前屿村不仅是盛夏避暑胜地,也是城镇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可门港区、黄岐半岛旅游的必经之地。前屿村有如下特点:
一、 交通便捷:从前屿开航一小时可达碧波浩瀚的东海。与省重点开发基地——可门港仅十分钟车程。往疏港公路行驶30分钟可达连江县城,向西驾车40分钟就到罗源县城。随着温福铁路的建成,将连接陆海交通大动脉,四通八达。
二、 海产品资源丰富:这里是连江县首家网箱养殖基地,现有3000多箱网箱,养殖多达20多种名贵海洋鱼类品种。在连江县最早进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水产品年产量1800多吨。有5家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水体在8000立方米以上,培育鲍鱼、黄花鱼的科学育苗基地,为养殖户提供优质的苗种。有842亩养殖梭子蟹、各种对虾、蚶、蛏等立体化养殖的虾塘。有1000多亩本地挂养海蛎,绿色海带养殖基地也有1000多亩。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三、 海域宽广:全村有近千亩优质虾塘,浅海滩涂300多亩,可养殖1000多亩海带。拥有天然水深20多米、岸线长度约1.1公里的深水海岸线资源可供开发,航道建设条件良好,为建设渔港码头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目前,全村有党员57人,设两个支部。党总村、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村民奔小康,经济突飞猛进。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亿1千万元人民币,村民人均收入9500元。生产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使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信心,现村内的渔港码头、公厕、排污系统、客运站、围海造地、村间水泥路、农民公寓、村内公园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今后,前屿村这颗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2115 | 350000 | -- | 查看 前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下屿村 |
下屿史称阜屿,以阜屿岛为村,地处罗源湾南岸,位于连江可门港开发区内,距连江县城35公里。全村1100多户,4100多人,是一个以海为田的纯渔业村。 渔业发展以海水养殖为主,近内海渔业捕捞、育苗、海产品加工销售为辅。网箱养鱼和浅海养殖是其特色产业,主产大黄鱼、真鲷、美国红鱼、石斑鱼、海带、牡蛎等特色海产品。现有海带、龙须菜、太平洋牡蛎、江篱等浅海养殖面积4800多亩,网箱养殖7500箱。从事渔业生产的大小船只800多艘,鱼贝虾类育苗场7家。2009年全村GDP总值2.8亿元,其中渔业产值占80%,村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村财收入30万元。2010年被列入福州市新农村综合示范村、福州市党建工作示范点。 近几年来,我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相继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推进三大民生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一是推进道路改造工程:投入410万元,完成新、旧区总长3500米路面水泥硬化及下水管道埋设,拓宽改造宽15米、总长2.3公里的通村公路,并在两侧人行道铺设各3米宽的路沿石和公路绿化;二是推进市政提升工程:投资300万元,率先在全省村一级进行总长达0.8公里的新区及旧区公路沿线的电信、闭路、电力 “三线”从地下管道运行,结束了“满天蜘蛛网”的历史。三是推进联建房工程:为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采取统一规划,多层联合建房的方式,有450多户村民以联建方式盖起了单元式套房,每套面积均在130㎡以上,使原本低矮、狭小的旧住房,变得如今的高大、宽敞。这样,既解决村民住房问题、美化环境,又节约了土地资源。 同时,下屿公园、停车场和体育场及文化站、路灯架设、500的村内步行街等项目已在筹建中。此外,我们力争将三级渔港提升为大二级渔港,建造海防码头,并计划成立村海上运输合作社,发展海上运输业,做大做强罗源湾内休闲垂钓业,未雨绸缪地谋划失海村民劳动力转移工作。 |
颜岐村 |
颜岐村地处可门港区,全村总人口4250人,1165户,下辖门边和对面山自然村。全村有22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92人(其中预备党员4人)。2003年以前,我村80%村民从事海水养殖业,外出务工只有20%,而且,以年轻人为主。2003年12月可门港开发建设以来,共征用耕地面积1400多亩,浅海面积11000多亩,滩涂面积4000亩,虾塘400亩。村民从历史以来的海水养殖业逐步退出,现在从事海水养殖的仅占30%,从事第三产业达30%,外出务工经商达40%,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村容村貌方面,2003年之前,我村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偏僻小渔村,清一色的瓦片房;如今,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集体投入村财1000多万元,铺设了村内水泥路路面,路面硬化率达80%以上;建设了农村大型的农贸市场,面积2000㎡;改建了村委会办公大楼;建设了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公益性骨灰楼;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并实行了村建规划,完成了华峰农民住宅小区一期建设,完成了村内旧村改造,改造面积50%以上,可门检验中心等项目拆迁安置地61.5亩已通过用地规划审批,目前,正在筹建中。村民自建房和旧房改建率达70%以上,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质逐年提高,2003年以前,社会治安状况非常差,两劳释放人员达110多人,邻里的吵嘴声不绝于耳,各种矛盾纠纷特别多,村民整体素质偏低。2005年我村实行高考奖励机制以来,每年考入本科以上的均在15人以上,今年考入本科重点院校的达6人,社会遵师重教的氛围大大提高,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
象纬村 |
象纬村位于罗源湾南岸,坑园镇北部是个三面环山一面对着可门港煤灰场。全村612户,总人口2341人,村两委干部7名(其中女干部1名、聘用1名),党员71名(其中女党员11名),村民小组15组45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我村于2009年被连江县委、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整治村。 |
坑园村 |
坑园村是坑园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4423人,其中男性2294人,女性2129,适龄劳动力2230人。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生产,耕地面积计1600亩,其中旱地1000亩,水田600亩,山场面积14000亩,其中有林地8000亩。坑园村党总支下辖6个党支部,计167人,其中妇女党员28人 |
屿头村 |
屿头村地处罗源湾南岸,横卧一个三里长,二里宽的长形岛屿,屿头村就在该岛的两端处,由屿腰、屿头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面积45公顷,全储运总人口230户,830人,大部分村民从事海水养殖。 解放前夕,我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孤岛渔村,但是村民以捕捞为生,过着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的艰难日子。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最近十年来,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内交通、电力电讯、自来水非常便利。村民生活逐渐提高,村里兴建了文化宫、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公园、便民超市、篮球场等。 随着经济、可门港的开发,我村村民90%以上已住上套房,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现有博士生1名,研究生1名,大学生近百名。村民除了传统海水养殖海带、龙须菜、海蛎、淡菜、网箱养鱼、鲍鱼、海参等生产外,屿头藉村民设计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日、欧美等国家. . |
前屿村 |
在连江县东北27公里处的罗源湾南岸,碧海与蓝天交接处,缀着一颗海上明珠,她就是美丽富饶的渔村—前屿。 前屿村方圆约1.5平方公里,东接颜岐村,西临屿头村,南连大官坂垦区,北与下屿村隔海相望。丰富的海域资源养育着全村506户、2031位勤劳、善良,纯朴的村民。(居海外乡亲达83人)。村民们主要从事海水绿色养殖、滩涂养殖、海上运输等行业。渔村虽小,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风景优美。前屿村不仅是盛夏避暑胜地,也是城镇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可门港区、黄岐半岛旅游的必经之地。前屿村有如下特点: 一、 交通便捷:从前屿开航一小时可达碧波浩瀚的东海。与省重点开发基地——可门港仅十分钟车程。往疏港公路行驶30分钟可达连江县城,向西驾车40分钟就到罗源县城。随着温福铁路的建成,将连接陆海交通大动脉,四通八达。 二、 海产品资源丰富:这里是连江县首家网箱养殖基地,现有3000多箱网箱,养殖多达20多种名贵海洋鱼类品种。在连江县最早进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水产品年产量1800多吨。有5家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水体在8000立方米以上,培育鲍鱼、黄花鱼的科学育苗基地,为养殖户提供优质的苗种。有842亩养殖梭子蟹、各种对虾、蚶、蛏等立体化养殖的虾塘。有1000多亩本地挂养海蛎,绿色海带养殖基地也有1000多亩。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三、 海域宽广:全村有近千亩优质虾塘,浅海滩涂300多亩,可养殖1000多亩海带。拥有天然水深20多米、岸线长度约1.1公里的深水海岸线资源可供开发,航道建设条件良好,为建设渔港码头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目前,全村有党员57人,设两个支部。党总村、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村民奔小康,经济突飞猛进。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亿1千万元人民币,村民人均收入9500元。生产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使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信心,现村内的渔港码头、公厕、排污系统、客运站、围海造地、村间水泥路、农民公寓、村内公园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今后,前屿村这颗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红下村 |
坑园镇红下村地处黄岐半岛西北面,位于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内,陆地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7亩,滩涂6388亩。距县城26公里。总人口3318人, 938户,26个村民小组,党总支部设4个党小组,党员87人。全村经济发展以虾塘养殖为主,主要养殖的水产品有对虾、梭子蟹、溢蛏、花蛤、牡蛎等,年产各类水产品3000多吨,占全村经济收入90%以上,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860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