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福州 >> 连江县 >> 小沧畲族乡 >> 东风村

东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风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风村简介

  东风村位于连江县西北部山区,距离县城50多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约10公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 辖上东山、下东山、金洋顶、湖里濑、龙潭、半岭、曲埕7个自然村,278户1152人,村域面积2.67万亩,耕地2385亩,林地面积20176亩,荒杂地4034亩,黄毛竹8000亩,杉木、松树林1.2万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122205 350000 -- 查看 东风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樟后村

  樟后村位于连江县西北部,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交界,距县城47公里,海拔465米,最高山峰海拔870米,全年平均气温21度,早晚温差比较大,全村分5个自然村,总人口987人,230多户,是省定老区村、生态公益林保护村,全村森林面积270000多亩,其中黄毛竹10000多亩。耕地面积1100多亩,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地瓜、疏菜、油茶等。 樟后村与东风村、七里村、利洋村、小沧村相邻。  

东风村

  东风村位于连江县西北部山区,距离县城50多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约10公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 辖上东山、下东山、金洋顶、湖里濑、龙潭、半岭、曲埕7个自然村,278户1152人,村域面积2.67万亩,耕地2385亩,林地面积20176亩,荒杂地4034亩,黄毛竹8000亩,杉木、松树林1.2万亩。  

七里村

  七里村位于小沧乡的西北部,敖江上游西岸,南与晋安区日溪乡毗邻,北与罗源县霍口乡相连,为连、闽、罗三县交界。村址黄海高程120米左右,距连江县城60公里。距福州市晋安区的日溪乡仅7.8公里。   2000年,七里村辖七里和大岗2个自然村,分设7个村民小组。169户758人,全部为畲族。   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溪流发育,植被茂密,群山叠翠,山明水秀,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盛产的竹、木、柴、炭等山区特产。      

利洋村

  利洋历史上曾是一个小自然村,清代及以前均属太平乡安仁上中里。民国初属溪港自治区。民国18年(1929年)为第四区小沧乡的一个附乡。后来居民陆续迁走,仅存遗址叫利洋坪。   1990年,因建设连江最大的山仔水利枢纽工程需要,小沧乡所在地及七里村所属的掌濑、过洋2个自然村均为山仔水库淹没区,居民全部移迁安置在利洋坪旧村址。1993年5月掌濑、过洋加上牛楼3个自然村从七里村划出单独设利洋村民委员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   利洋村址设在小沧新乡址的北端,处北纬26°22′42″,东经119°18′48″。村址海拔高程110米左右,距小沧乡不足1公里,距县城57公里。2000年全村108户、469人,全部为畲族居民。该村陆地总面积约8.2平方公里。山仔水库建成后,该村约有400亩耕地和部分低山林地被淹没。现有耕地只剩下97亩(其中水田87亩,旱地10亩),人均仅0.27亩。有禁地面积11500亩,人均24.5亩,居小沧全乡之首。其中竹林约5000亩,其余为杉、松、杂混交林。   利洋单独设村后,利用造近乡驻地的地理优势和山地多、库区水面广阔等条件,在积极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的同时,努力开拓农村加工业、淡水养殖业、商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新的行业,解决剩余劳力出路,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578万元,比1994年203万元增长1.85%。其中工业产值410万元,占总产值70.9%,比1994年增长2.3倍;农林牧渔业产值120万元,占20.8%;建筑业产值10万元,占1.7%;交通运输业产值16万元,占2.8;商业饮食服务业产值22万元,占3.8%。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变。全村292个劳动力,已有80人左右到县内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2000年耕面积虽只有97亩,粮食豆类总产仍达180吨,淡水鱼类养殖产量10.5吨,水果产量9吨,肉类产量20吨,禽蛋产量4吨,蔬菜产量48吨,茶叶产量2.1吨。村财政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50元,比1994年1150元增加2100元,增长1.8倍。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利洋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在各级政府扶持下,居民利用山仔工程建设搬迁补助费和自筹资金,全部盖起整齐的新楼房,兴修宽敞的水泥村道,家家户户100%装了电灯和自来水,年用电量1.5万千瓦时。全村有电视机144台,基本普及,并与县乡有线联网,可收看20多个频道节目,有83户装了程控电话,占总户数的75.5%。有的还有手提移动电话、摩托车、电冰箱等,生活质量有普遍提高,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各户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仍有少数居民尚未完全摆脱贫困。   

小沧村

  小沧乡小沧村历史上就是一个行政村,辖两个自然村一是店头村均为林姓故称林家里;二是刘厝里村均为刘姓故称刘厝里,两个自然村的行政村名为小沧村。   1990年因建设山仔水库的需要,两个自然村全部迁移安置小沧乡新址,店头村大部分安置在小沧乡街道生街;刘厝里大部分安置虎头岗,两个自然村归属小沧村管辖。   小沧村村址设在小沧乡新乡址的中部,距小沧政府1华里,距县城57公里。现全村181户762人,全部是汉族。该村山仔水库建成后,只剩下园地20亩,禁地5945亩,其中黄毛竹占地1334亩,是广大村民谋生的重要依托。   搬迁新址的小沧村面貌焕然一新,相继建起了商业街、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新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78万元,比1994年搬迁前增长10%。由于淹没后耕地面积少已,有100多劳动人省内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单是从事寿山石生意的多达30人,全村已有20多户人家在福州、连江购置了房屋。在各级政府关怀支持下,村民利用山仔建设搬迁补助费和自筹资金全部盖起了整齐的新楼房,家家户户都装了电灯和自来水,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视机,并与县乡有线联网,可收看20多个频道节目,全村181户,只有三户未装程控电话。手提电视、摩托车、电冰箱等也基本普及,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该村处于“二水源”上游,属于生态保护林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现有山林面积9566亩,竹林面积1334亩,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好基地。但由于群众的经济基础底子薄,还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垦复竹林,村民只能季节性劳力投入垦复竹林,受资金的制约,还不能大量投资建成林业基地,每年只能零星地砍些竹木贻补家用,与其他乡镇相比,收入差距还很大,大部分村民生活还仍处在温饱之中,与小康的社会还有差距。小沧乡小沧村历史上就是一个行政村,辖两个自然村一是店头村均为林姓故称林家里;二是刘厝里村均为刘姓故称刘厝里,两个自然村的行政村名为小沧村。   1990年因建设山仔水库的需要,两个自然村全部迁移安置小沧乡新址,店头村大部分安置在小沧乡街道生街;刘厝里大部分安置虎头岗,两个自然村归属小沧村管辖。   小沧村村址设在小沧乡新乡址的中部,距小沧政府1华里,距县城57公里。现全村181户762人,全部是汉族。该村山仔水库建成后,只剩下园地20亩,禁地5945亩,其中黄毛竹占地1334亩,是广大村民谋生的重要依托。   搬迁新址的小沧村面貌焕然一新,相继建起了商业街、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新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78万元,比1994年搬迁前增长10%。由于淹没后耕地面积少已,有100多劳动人省内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单是从事寿山石生意的多达30人,全村已有20多户人家在福州、连江购置了房屋。在各级政府关怀支持下,村民利用山仔建设搬迁补助费和自筹资金全部盖起了整齐的新楼房,家家户户都装了电灯和自来水,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视机,并与县乡有线联网,可收看20多个频道节目,全村181户,只有三户未装程控电话。手提电视、摩托车、电冰箱等也基本普及,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该村处于“二水源”上游,属于生态保护林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现有山林面积9566亩,竹林面积1334亩,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好基地。但由于群众的经济基础底子薄,还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垦复竹林,村民只能季节性劳力投入垦复竹林,受资金的制约,还不能大量投资建成林业基地,每年只能零星地砍些竹木贻补家用,与其他乡镇相比,收入差距还很大,大部分村民生活还仍处在温饱之中,与小康的社会还有差距。小沧乡小沧村历史上就是一个行政村,辖两个自然村一是店头村均为林姓故称林家里;二是刘厝里村均为刘姓故称刘厝里,两个自然村的行政村名为小沧村。   1990年因建设山仔水库的需要,两个自然村全部迁移安置小沧乡新址,店头村大部分安置在小沧乡街道生街;刘厝里大部分安置虎头岗,两个自然村归属小沧村管辖。   小沧村村址设在小沧乡新乡址的中部,距小沧政府1华里,距县城57公里。现全村181户762人,全部是汉族。该村山仔水库建成后,只剩下园地20亩,禁地5945亩,其中黄毛竹占地1334亩,是广大村民谋生的重要依托。   搬迁新址的小沧村面貌焕然一新,相继建起了商业街、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新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78万元,比1994年搬迁前增长10%。由于淹没后耕地面积少已,有100多劳动人省内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单是从事寿山石生意的多达30人,全村已有20多户人家在福州、连江购置了房屋。在各级政府关怀支持下,村民利用山仔建设搬迁补助费和自筹资金全部盖起了整齐的新楼房,家家户户都装了电灯和自来水,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视机,并与县乡有线联网,可收看20多个频道节目,全村181户,只有三户未装程控电话。手提电视、摩托车、电冰箱等也基本普及,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该村处于“二水源”上游,属于生态保护林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现有山林面积9566亩,竹林面积1334亩,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好基地。但由于群众的经济基础底子薄,还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垦复竹林,村民只能季节性劳力投入垦复竹林,受资金的制约,还不能大量投资建成林业基地,每年只能零星地砍些竹木贻补家用,与其他乡镇相比,收入差距还很大,大部分村民生活还仍处在温饱之中,与小康的社会还有差距。小沧乡小沧村历史上就是一个行政村,辖两个自然村一是店头村均为林姓故称林家里;二是刘厝里村均为刘姓故称刘厝里,两个自然村的行政村名为小沧村。   1990年因建设山仔水库的需要,两个自然村全部迁移安置小沧乡新址,店头村大部分安置在小沧乡街道生街;刘厝里大部分安置虎头岗,两个自然村归属小沧村管辖。   小沧村村址设在小沧乡新乡址的中部,距小沧政府1华里,距县城57公里。现全村181户762人,全部是汉族。该村山仔水库建成后,只剩下园地20亩,禁地5945亩,其中黄毛竹占地1334亩,是广大村民谋生的重要依托。   搬迁新址的小沧村面貌焕然一新,相继建起了商业街、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新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78万元,比1994年搬迁前增长10%。由于淹没后耕地面积少已,有100多劳动人省内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单是从事寿山石生意的多达30人,全村已有20多户人家在福州、连江购置了房屋。在各级政府关怀支持下,村民利用山仔建设搬迁补助费和自筹资金全部盖起了整齐的新楼房,家家户户都装了电灯和自来水,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视机,并与县乡有线联网,可收看20多个频道节目,全村181户,只有三户未装程控电话。手提电视、摩托车、电冰箱等也基本普及,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该村处于“二水源”上游,属于生态保护林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现有山林面积9566亩,竹林面积1334亩,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好基地。但由于群众的经济基础底子薄,还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垦复竹林,村民只能季节性劳力投入垦复竹林,受资金的制约,还不能大量投资建成林业基地,每年只能零星地砍些竹木贻补家用,与其他乡镇相比,收入差距还很大,大部分村民生活还仍处在温饱之中,与小康的社会还有差距。   


东风村特产大全




东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