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林家居位于罗源县西北部河洋溪畔,东连宁德金涵乡,西接古田大甲乡,地处宁、古、罗三县交垠,海拔495米,群山环抱,为山区-原,是罗源县的老区基点村,为中房镇第一行政村居。全居共有668户,3186人,分43个村民小组,辖1个自然村,有水田1480亩,园地1138亩,林地12000亩。
二、历史人文:
林家居旧称罗源县丰上里后山境或阳溪境杨家墩。始祖林十公于宋哲宗元佑三年自宁德县白鹤钓鱼岭分支迁来罗源新丰里河阳井垅头(今林家后山里)有史918年。由林十公至今已繁衍31代,目前最大为二十二世,最小为三十一世,已十世同堂,三千多人。部分林氏后裔有分迁宁德、连江、古田、霞浦、罗源、福州、邵武、建宁等地。
林家居地大物博,山明水秀,人民勤劳俭朴,耕读传家。林氏家族地灵人杰,兴旺发达,明、清两朝林家祖先曾考中18举人2名进士。旧时授任官职有:明代乌程县函——林灯;河南道参军——林日荣;清代有廉州知府——林长存;武解元——林光继;荆门州知州——林芝华等历史名贤人物。现有硕士3人、大学本科毕业18人,大专毕业32人,林康勤同志在1988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上将警衔。林家人才辈出,俊采星驰。林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21年(1942年),被评列为福州十邑名祠。
林家居现保存有福州地区最为完整的十八合旗杆碣,有县级文物保护建筑物东山宫(建于明洪武年间),林家祖厅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保留有古时的龟石、雁石、龙心古井、五百年柽树等古迹。
林家居旧时地名杨家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林家村,文革期间一度更名向前大队,1979年复名林家村,中房撒乡改镇,林家村从此升格为林家居。林家居曾荣获市、县先进单位和文明村居光荣称号。
三、经济特产:
林家居地大物产,现村居主要以农、林、食用菌、竹编业为支柱产业,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薯、蔬菜为主。村内林地众多,村民森林保护意识强烈,他们以“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为生产理念,在合理砍伐竹木的基础上,重视山林防护、垦复。另外利用高源土资源,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植茶叶,全居茶园面积达5200亩,成为中房镇主要的茶叶生长基地之一。林家村还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资源,至今尚未全面开发,经省中心检验所检验品位较高,可适用于生产建筑瓷、卫生瓷、化工瓷、生活用瓷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3103 | 350000 | -- | 查看 林家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洋社区 |
一、基本情况 大洋居位于中房镇南部,距镇所在地仅1公里,距县城30公里。全村面积1.1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有耕地面积419亩,园地面积302亩,林地面积866亩。全村共245户,总人口864人,下辖3个自然村。 二、历史人文 清光绪年间,该村祖先由罗源县洪洋乡秋岭村迁居大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族谱记载,当时只有两夫妻迁居大洋,生下7个男丁,从此开枝散叶,现已发展有800多人。 三、村风村貌 近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全居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出发点,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全村民众同心协力,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大洋居焕发出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的面貌。目前,该村新修的一条大洋大街长600米,宽16米,两侧全面绿化,加上新房规划建设,布局整齐合理,改变了过去木屋、小路的落后小农村形象。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现大街来往车辆频繁,为使车辆管理规范化,该居两委又发动群众,在大洋街左侧新建停车场,总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总投入资金68万元,使该村的交通运输更加便捷有序。 四、政治建设 该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全体干部思想统一,为了一个目标:抓生产发展,治穷变富,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科学文化、治愚变智,抓社会秩序、治乱变安,抓服务质量,治差变优,抓环境卫生、治脏变净,全面把该村建设成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经济资源 该村地势平坦,且距镇中心及城关都较近,交通便捷,各项配套设施完善,目前已有多家石材厂在此兴办加工厂。另外,中房镇整体海拔较高,大洋居同样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沃土壤,更是培殖无公害、反季节、绿色果蔬的好基地。 |
林家社区 |
一、基本情况: 林家居位于罗源县西北部河洋溪畔,东连宁德金涵乡,西接古田大甲乡,地处宁、古、罗三县交垠,海拔495米,群山环抱,为山区-原,是罗源县的老区基点村,为中房镇第一行政村居。全居共有668户,3186人,分43个村民小组,辖1个自然村,有水田1480亩,园地1138亩,林地12000亩。 二、历史人文: 林家居旧称罗源县丰上里后山境或阳溪境杨家墩。始祖林十公于宋哲宗元佑三年自宁德县白鹤钓鱼岭分支迁来罗源新丰里河阳井垅头(今林家后山里)有史918年。由林十公至今已繁衍31代,目前最大为二十二世,最小为三十一世,已十世同堂,三千多人。部分林氏后裔有分迁宁德、连江、古田、霞浦、罗源、福州、邵武、建宁等地。 林家居地大物博,山明水秀,人民勤劳俭朴,耕读传家。林氏家族地灵人杰,兴旺发达,明、清两朝林家祖先曾考中18举人2名进士。旧时授任官职有:明代乌程县函——林灯;河南道参军——林日荣;清代有廉州知府——林长存;武解元——林光继;荆门州知州——林芝华等历史名贤人物。现有硕士3人、大学本科毕业18人,大专毕业32人,林康勤同志在1988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上将警衔。林家人才辈出,俊采星驰。林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21年(1942年),被评列为福州十邑名祠。 林家居现保存有福州地区最为完整的十八合旗杆碣,有县级文物保护建筑物东山宫(建于明洪武年间),林家祖厅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保留有古时的龟石、雁石、龙心古井、五百年柽树等古迹。 林家居旧时地名杨家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林家村,文革期间一度更名向前大队,1979年复名林家村,中房撒乡改镇,林家村从此升格为林家居。林家居曾荣获市、县先进单位和文明村居光荣称号。 三、经济特产: 林家居地大物产,现村居主要以农、林、食用菌、竹编业为支柱产业,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薯、蔬菜为主。村内林地众多,村民森林保护意识强烈,他们以“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为生产理念,在合理砍伐竹木的基础上,重视山林防护、垦复。另外利用高源土资源,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植茶叶,全居茶园面积达5200亩,成为中房镇主要的茶叶生长基地之一。林家村还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资源,至今尚未全面开发,经省中心检验所检验品位较高,可适用于生产建筑瓷、卫生瓷、化工瓷、生活用瓷等。 |
洋里村 |
洋里村系罗源县中房镇一老区基点村,东与洪洋乡秋岭村为邻,西与本镇上宅村接壤。地处罗源至中房的交通道路之旁,距城关约26公里,全村共178户,总人口为730人,有林地面积2983亩,耕地面积807亩,园地面积532亩。 近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在原来通水、通电、通路的基础上,又逐步完成有线电视光纤入网工程、通讯设备工程等。由于洋里村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好,物产资源丰富。 |
柏山村 |
一、基本情况: 柏山村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东北部,毗邻古田县,距中房车程半个小时,总人口680人,110多户,下辖宝仓、湖山、大坪三个自然村,面积27500多亩,其中林地6225亩、竹林2888亩、茶园344亩、山地8105亩、水田950亩,平均海拔500多米,属于季风性气候,森林覆盖率高,故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二、历史人文: 柏山村已有500多年历史,几百年来人们凭借其良好的自然条件,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落群山环绕,林木隐隐。游目四顾,一片欲滴苍翠,奇山怪石,秘林幽静,比比皆是,更有许多稀奇瑰丽的动植物遍布于四周的深山老林中,村前两棵直径一米多的红豆杉,据说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离村不远有几条河,河水清澈无比,滋润了柏山,养育了代代村民。 三、经济物产: 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二十年余年间,柏山人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缩小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进行了种植香菇,养殖鱼类,开办砖厂、竹编厂等诸多尝试,并计划性、节制性的输出木材、毛竹,更于1998年引资1500万元筹建两个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00多千瓦时。年发电量达1000多万千瓦时,为罗源县紧张的电力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为电站建造的两个水库,水深分别为5米、30余米,其中鱼类繁多,肉味鲜美。 在柏山村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出产的竹笋、溪螺、茶叶等土特产品上佳, 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成为柏山人心中的最爱,并计划将其输出营利,“要致富,先修路”,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柏山人自身的努力下,今年修通了中房至柏山的水泥路,现每天有车往返于柏山至中房,使柏山村的经济发展得更快。 我们有理由相信,柏山的明天会更好。 |
溪门村 |
一、基本情况: 溪门村属中房镇老区基点村,全村102户,总人口约435人左右,村落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与本镇深坑村、寨头村、柏山村相毗邻。 二、自然风貌: 全村座落于两山之间,形成大山环抱之势,村中央有一条溪流贯村而过,水质清澈,终年不息,为村落增添了不少灵动之美。村中古桥古厝较多,青砖黑瓦形成古香古色的农村气息。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以耕种、筏木为生计,虽然不够富足,却甚是热情,如果客人到来,他们都要张罗半天,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来招待客人。 三、基础设施: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该村各项基础设施已日趋完善,在2006年底该村的通往镇区的道路已铺完水泥路,使交通更加便利,水电设施,通讯设施较为完善,改变了过去封闭、落后的小农村现象。 四、经济资源: 溪门村虽然不大,但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林木资源更是蓄藏量大,竹林面积达三千多亩,年产竹子10万多根,林地面积2000多亩,目前已在村里办成竹制品加工厂一座,生产的竹制品打入市场,甚至远销海内外。另外,该村水质纯净,适合养殖各种淡水产品。目前已有一家养鳗厂在投资兴办中。同时,溪门村溪流水量较大,可发展建成发电站。 “清山秀美少尘嚣,绿水清岷祛浮华”,溪门村以其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健康的生活状态使村民安居乐业,更能以其富足高质的资源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兴业。 |
大园村 |
一、基本情况: 大园村系罗源县中房镇一行政村,辖三溪和上紫洋两个自然村,地处中房镇西南部,在巍峨屹立的顶旗山脉的北麓。距镇所在地2公里左右,西接东山村(中房镇一行政主村),南以顶旗山脉与洪洋乡接壤,北面馒头峰与寨头村毗邻。村落面积6.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857人,203户,有耕地面积781亩,园地面积136亩,林地面积3660亩。 二、历史人文: 大园主村仅陈氏一族,始祖陈正挺自中房村入迁定居繁衍,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大园为清光绪年间翰林陈尚志之故乡,陈尚志出生贫寒,自小立下大志苦读诗书,丙年考取进士,后被钦赐为大史第。 三、村风村貌: 两百多年来这里孕育了淳朴的民风,闻名远近,村里老少向来论辈相称,不分场合。村民相处和睦,团结一心,共谋出路,共求发展。如今村内的基础设施也基本跟上了时代步伐,实现了水、电、路“三通”。7.5公里的水泥村道在大山间蜿延前行,连接着县道和邻近村居,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住宅集中区的路灯也既已安装通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使这里不再闭塞落后。 四、建筑景观: 大园从迁入至今仅200多年,由于种种原因,未保留有古民居建筑遗迹。居民住宅除极少数平房外,绝大部分为木瓦结构的房子,分两层,有宽敞的厅堂和房间,四周无围墙。这种房屋建筑夏天屋内容易散热,便于纳凉,冬天可以确保室内温暖,居民起居生活方便、舒适。由于地势坡度大,村民们为克服这一不利于建房的因素,凭借自己的聪慧和才智,结合地势特点,精心构思,统筹布局,形成了现有的民房建筑格局,房子层层相叠,有条不紊,错落有致。 五、特产资源: 大园村境内平地少,山地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过去闭塞的交通,村民有着强烈的森林生态保护意识,为这里保留下富饶的林木资源。林木主要有毛竹、松、杉和常绿阔叶林树种,四季葱绿,生机盎然。辖村上紫洋境内有国营万亩林场,此外村南面的顶旗峰山脉储存着品质较高的花岗岩石矿藏石,质好、储量大、分布集中,便于开采,这里现已成为我镇石材业主要的原料供应地。 |
中房村 |
一、基本情况: 中房村系罗源县中房镇第一大行政村,地处罗源县西北部,距城关35公里。作为中房镇的中心村居,它有关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热情而淳朴的民风、风情。中房居共624户,总人口2742人。有耕地面积1620亩,园地面积488亩,林地面积6757亩。 二、历史人文: 传说宋代年间,松洋人兄弟三人,0(仲弟)迁于此地,故得名“中房”(古时兄弟按长幼排列,成家立业后,各自独立一房,分别称为东房、中房、三房),中房村古时也泛称“河洋”,自明万历至清宋年间分属于化一里、化二里、丰上里、丰下里。自1998年设乡,镇中心定于中房村。 三、村风村貌: 在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指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房村作为中房镇的中心村越来越焕发出社会主义现代小城镇的面貌,如今全村各项基础设施已较为完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新建的楼房规划整齐、布局合理。村中有中心小学1所、中学1所、卫生院1所、市场1个。街道建设也日见繁荣,各类商品店比比皆是,另外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也相当齐全。 四、特产经济: 中房村已成为全镇较集中的经济贸易中心。村中现主要企业有石材加工厂、竹制品加工厂、茶叶加工厂等。农业以水稻、甘薯、无公害反季节果蔬、茶叶、竹木为主,养殖的兔、羊、鸡、鸭由于肉质鲜美,也供不应求,深受市场的青睐。农土特产品主要有:工艺茶叶、本地禽畜、竹笋、茭白及绿色果蔬。现在随着经济政策的改革,交通条件的改善,中房村将以其特有的物产、灵活的运行模式在经济上更上一层楼。 |
下湖村 |
一、基本情况: 下湖村系罗源县中房镇行政村,位于罗源县北部,距城关20公里,离镇中心18公里,平均海拔360米。东于王沙村按壤,西靠宝圣峰,北连本镇叠石村,南与洪洋乡交界。全村总面积13010亩,共385户,总人口1695人,聚居畲、汉两族(其中畲族人口310人),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二、历史人文: 下湖村旧时称境下湖,地道的“老区基点村”,村里主姓有张、胡、雷、黄等,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时期,村里涌现出许多畲汉有志之士,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及罗源县北区工委,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解放事业作出许多贡献。解放后,该村人材辈出,在这一个小地方出过1位厅级干部、9位县处级干部博士后1位(畲族)、研究生2位(其中畲族1位)。 三、村风村貌: 下湖村是中房镇一个畲汉两族聚居的村落,长期以来,他们和睦相处、共建家园。因此该村至今保留着畲汉两族各自的民族风情。下湖村畲族自清代定居这里,从此繁衍生息,同汉族人民共携友好,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凤凰装服饰、竹杆舞及传统的风俗习惯,如:每年“三月三”、祭祀祖先及喜庆日子,他们都身着凤凰装对歌庆祝。 四、基础设施: 近几年,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该村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别是在2005年至2006年共投入280多万元改建村道及铺设水泥路9.3公里,水泥路网覆盖各自然村。另外通往镇中心及城关的两条路线也于2006年底全面完成水泥路建设,使交通更加便捷。新建完成饮水工程,使全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全村固定电话覆盖率达90%,移动电话普及率85%。 五、建筑景观: 下湖村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气候怡人。村中留有清代古民居——胡秉仁故居。清代同治辛末年间,胡秉仁出生下湖村,后参加仕考,考中举人,后官居浙江省平湖里知县。胡秉仕故居内主要特色为:三雕景观和三进大厅。另外村中的祠堂、桥亭、庙宇等古迹皆具特色,融合村中的天然景观:青山、秀水、飞瀑,浑然天成一幅乡村美景图。 六、经济特产: 下湖村是罗源县的主要产茶村之一,现有绿茶无公害茶园1300多亩,年产量达230吨,主要品种有“福鼎六县”、“福安大白”等。另该村有花岗岩矿石储量较大,有待开发开采。有林地9600亩,植被覆盖率达85%,竹木蕴藏量皆很可观。 |
深坑村 |
一、地理位置: 深坑村系罗源县中房镇一行政村,位于中房镇以西方向、距镇中心23公里,离城关42公里。与之相邻的村居有溪门村、港里村、东山村、半山、半岭、厚富等10余个。因距镇中心及城关距离都比较远,该片区村落也形成以深坑为中心村的布局,其他毗邻村落居民的买卖、消费、活动、交通都以该村为中心。 二、基本情况: 深坑村全村共有265户,总人口1203人,有耕地面积873亩,园地面积400亩、林地面积6608亩,主要以水稻、甘薯为主。村里主要有魏、陈两姓氏。魏、陈两姓氏祖先约于200多年前开始先后居于此地,他们勤劳节俭、和睦团结,把原来荒芜贫瘠的小山沟建成如今安定、和谐、热闹的小山村。如今3公里村主干道已铺设水泥路。由村头延伸到村尾,一改过去坑坑洼洼的石土路,两旁是一家挨一家的商店,或大或小,都为村民及毗邻村居提供购物的方便,体现现代农村的特色。 三、风貌景观: 村落四面环山,青松翠柏四季不更其色,绿竹婆娑风舞山林之间,掩映着村里错落有致的青瓦木楼,组合成一幅淳朴的田园山村图。村居对面的骏马峰像极了一匹骏马在奔驰,特别是月色之夜,整座山峰只留下轮廓,远远望去,骏马更是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四、特产经济: 由于村内以山地居多,该村竹木资源相当丰富。目前该村已兴办一家竹制品加工厂,加工各种竹席、竹枕、竹篮等竹制品,产品销量良好。木材以松树、杉树和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如今村道往镇区的道路已铺完水泥路,通往城关的(西兰路)线路段也仅剩深坑至洋头路段未完成,目前已申请立项,不久便可动工完成此路段,为深坑村的交通便利乃至经济发展又加上强大的动力。 |
东山村 |
一、地理位置 东山村地处中房镇西南部,东与本镇大园村、洪洋乡的穴里村接临,南与西兰乡上洋村交界,西与本镇厚富村接壤,北与本镇深坑村交界,下辖岭头坪、马下、云梯3个自然村,平均海拔720米。 二、基本情况 全村103户,总人口458人,耕地面积459亩,山林面积4932亩(其中毛竹林1500亩),现村主干道及公路已通水泥路,交通便利,水电设施、通迅设施都已齐全,基础设施尚好。 三、建筑景观 东山村风景秀丽、景色怡人。远近闻名的飞仙岩位于村西南方向约3公里。一巨石耸峙山上,如一石钟稳立天地之间,甚是雄状。棋乾山的黄婆墓更有着一段感人的孝子传说,传说黄巢起义失败后,其妻携子流落民间,沿路乞讨至该村棋乾山脚,贫病交加死于途中,其子黄龙为葬母亲到云梯村求助,恰逢张家盖祖房,故不敢言,抱在柱子上(因此有黄龙缠柱上梁之说,现仍遗留有张家大厝遗址)。等张家上梁入宅完毕,方说明原委,遂与村民赶到棋乾山脚,而其母已神奇爬进路旁石洞内,石洞已合只露裙脚,现黄婆墓也留有遗址,墓外仍可见古代妇女裙脚的石纹样。后其子定居罗源,成为罗源黄姓开山始祖,子孙发达之极。另有蜘蛛洞、临水三宫等景观也都隐含着许多美丽而感人的传说故事,为东山村的秀丽景观增添不少浪漫而神奇的色彩。其外还有清初建造的古屋、三十六坡雾景皆别具一格。 四、自然资源、开发前景 东山村山林复盖率高,木材、毛竹蓄藏量很丰富,辖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树木红豆杉、柳杉、千年古杏树等。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苏门羚、糜鹿、白鹂、石蛙、金环蛇等珍稀野生动物。矿产主要有花岗岩,高质红色高岭山,具有开发价值。东山村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气候怡人,是有名的避暑胜地,有开发成自然风情旅游地的潜力。 |
王沙村 |
一、基本情况: 罗源县中房镇王沙村位于罗源城北,离城关15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水泥公路直通罗源县城。现全村聚居着畲汉两族,共138户,总人口643人。山地面积2400亩,耕地面积850亩,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基点村。 二、历史人文: 自明朝初期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以来,王沙村民辗转龙岩,后定居王沙至今有500余年的历史,百年沧桑,几经坎坷,封建社会的苦难史,抗日战争的血泪史,解放战争的艰辛史都给这个小山村打上了历史的印记。新中国建立以来,村民们才获得解放。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这个小山村,从此旧貌换新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的是水泥公路贯村而过,整齐的楼房,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高清晰电视,更有高科技的电脑、手机,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储多的便利。近年来村中还新建了饮水工程、村部等。 三、自然风光: 王沙村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山村,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村中有“清卧石床”、“潭壁窥龙”、“杨木连理”、“进士石墓”等独特景观,“图惠堂”、“报恩寺”、“资福寺”遗址,以及连接福源山的“炊云寺”、“通天洞”、“火菌峰”等自然景观,是一个有待开发成旅游景点的胜地。 王沙村历来崇文重教。清朝同治年间村0过1位进士、多位秀才。今天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0的领导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村干、群众对此充满信心,同心协力,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港里村 |
一、基本情况 港里村属中房镇老区基点村,与宁德市古田县大甲乡、飞竹镇交界,距镇30公里。全村共248户,1087人口,下辖23个自然村,各自然村居分布较散。港里小组村面积0.8公里,现有农户20户,90多人口,隶属港里行政村管辖。 二、历史人文 清雍正年间,李氏祖先迁居于港里村,距今已达265多年。港里村虽地处偏远,村落不大,但人杰地灵,曾出过1名进士(立有牌扁),贡生1名,现村中仍有贡生牌扁和两合旗杆为记。 三、建筑景观 港里村相对其他村落较为偏远,故生态环境保护完好,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这里的山终年青贷色,树木繁茂,水清甜纯净,许多居民仍有直接取溪水为生活用水。村中木屋错落有序、层次分明,民风淳朴,保存着农村特有的古朴、自然的气息。现村里有一古建筑——李氏大厝,共计一百二十间,七回廊、八书院,属土、木、砖结构,整座住房高达三丈六尺,现为罗源县最大一幢古民居。厝内建造精美、布局巧妙、梁上刻物雕花,并画有许多古代历史人物画卷,如:姜子牙渭河垂钓、周文王、武王请聘出仕,王子求仙、南北斗星群奕棋,赵颜求寿及花、鸟、虫、兽等画像。 四、自然风光 港里村四面环山,村对面有一山名“马头峰”,整座山正面看像一骏马,俯首待命(故有“马峰献瑞”之称)。村前面一溪流缓缓流过,浅处游鱼、石卵清晰可见;深处碧水幽幽,静若温玉。其中行人潭、将军潭是我县最大溪流——岱溪发源地。据传说,古时行藤潭上有一株枯钓藤自北向南伸延,人由藤上往来,故而得名。该地建有一座北极真武大帝庙,香火兴旺,历史久远。 五、资源经济 港里村现有耕地面积218亩;园地面积149亩;林地面积4932亩。由于以前交通闭塞,开发较少,现毛林、树林蓄藏量较大。2006年底该村水泥路已建成通行,交通已较便捷,有待开发。另外港里村水资源丰富,水质无污染,开发水电站及淡水养殖业都有较好前景。 |
沙坂村 |
一、基本情况: 沙板村系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老区基点村,位于罗源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距镇中心仅1.5公里。东接本镇岭兜村,西邻林家居,三村首尾距离仅一公里左右。全村面临溪流,北靠青山,可以说是青山葱笼,绿水长流的秀丽村落。现全村共有245户,总人口1082人。有耕地面积390亩,园地面积549亩,林地面积2923亩。 二、历史人文: 沙坂村旧称罗源县金沙境丰下里,沙坂村始祖文立公于元朝至顺年间(1333年),自古田县迁入定居沙坂村,至今已有673年的历史。沙坂村为历史名人林一岳的故乡,林一岳于嘉靖年间任明朝浙江省丽水县知府,为官清正不阿,为民请命,其美名被后人所传颂。沙坂村也是一块被革命圣火点燃过、革命志士辈出的红色革命基地。解放前由于受旧社会三座大山地压迫,群众革命意识强烈。1933年,沙坂村民林德胜等人组织群众成立游击队,打土豪、抗侵略,革命的烈火由此点燃。随后沙坂村又成立苏维埃政府,林幼开、林善浩、林兴亮等人加入中国0参加了革命,一九三四年-反动派大举围剿,林幼开在围剿中不幸被捕,后被杀害于罗源县西门外,其遗骸现葬在县烈士陵园内,受后人敬仰、缅怀。 三、建筑景观: 沙坂村现依然保留着明朝古建筑20多座,村中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8年),至今已有456多年,在历史风雨中几次被损毁,又经多方修辑,现保存较完整。另外村中还有一天然古井,始建于元朝治顺年间(公元1335年),上宽二尺零六分,下宽二尺一寸九分,井深一丈零五寸,内壁由数几十条石板围砌而成。至今已有671年的历史,几百年养育着沙板村的人们。现井内仍是水清如镜,久旱不枯。“新福宫”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8年),至今已有498年,整座建筑叠拱接翘、造工精巧细致,现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特产经济: 沙坂村以竹木资源较为丰富,以松树、杉树、竹子为主。茶园面积达500亩。另外村中有着丰富的高源土资源,可烧炼成优质砖、瓦。由于村前流淌一溪流,在村中囤积了大量沙石资源,沙坂村也为中房镇的建设提供了大量沙石。 |
寨头村 |
一、基本情况: 寨头村系罗源县中房镇一老区基点村,地处中房镇西南方向,距镇所在地6公里,距城关41公里。东与镇中心为邻,南与本镇大园村接壤,西与松洋村交界,下辖湖上楼自然村,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共101户,总人口为362人,有耕地面积321亩,园地面积137亩,林地面积2341亩,村民生产以耕种、养殖、竹木为主。 二、自然风貌: 寨头村海拔640米,属中房第二高地,村落处在大山之顶,站在村中放眼四方,真有“群山如细浪”、“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受。村中除了淳朴的民风民俗、古朴的山村风貌,其自然风光更让人心旷神怡,因其森林覆盖率高,而使村中处处是绿意盎然,如山中的竹林,青竹密立,四季不改其色的竹叶层叠万千,浓郁的绿意仿佛是翠色瀑流。每至春分时节,林中的笋儿破土而出,那又是一道极美的风景线。这时林里经常会有客人到来游竹林、挖竹笋、吃鲜笋,一饱农家的特有风情。村中还有许多百年古树,枝繁叶茂,现都已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树木。 三、经济物产: 寨头村以竹木资源较丰富,每年竹木产量均在全镇前矛,适合投办竹木加工厂。林内还有许多天然草坪,所辖湖上楼自然村境内就有一千多亩的绿色草坪,并且村落海拔高、空气清新、环境无污染,是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
乾溪村 |
一、基本情况: 乾溪居系罗源县中房镇行政村,位于罗源县西北部山区,东与大洋村为邻,北与中房镇接壤,距城关34公里,距宁德市15公里,交通便利。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共301户,总人口1182人,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现村内有耕地面积742亩、园地面积524亩、林地面积7690亩。 二、历史人文: 乾溪居最早的历史源地为今曹湾自然村,其始祖为陈氏祖先陈苏。据《罗源县志》和《曹峰陈氏宗谱》记载,陈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唐大和五年(831年)。陈苏自幼勤学好问,很有才华,当朝名臣朱温三次调其为官,陈苏皆因看不惯那些权贵勾结、官场-而推辞不就。唐末,秦宗权叛乱,陈苏为避乱举家南迁定居中房曹湾。入籍后,陈苏竭力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动乡人开荒种茶、种桑养蚕;创办乡校,供当地群众子弟就读;提倡敬老、尊贤、爱幼。同时,还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技术为乡人治病,深受后人的敬重,尊其为“高行先生”。现闻名的陈太尉宫建造者也为陈苏。后唐贞明元年(915年),陈苏卒,乡人感其功德,于祠内立像奉祀,祠改名“高行先生祠”。南宋嘉定二年赐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陈苏的第十五世孙陈庆,不但遵循敬老、爱幼、尊贤的祖训,而且正直勇为,-为“都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其后,宫改才称为“陈太尉宫”。陈苏子孙繁衍甚多,不但成为罗源县一大巨族,而且还有不少支系分衍古田、宁德、连江、福州诸地。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部分陈姓亦是其后裔。 三、建筑景观: 说到建筑景观还得提到闻名遐迩的陈太尉宫,陈太尉宫坐落于乾溪主村靠北,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后又经宋、明、清多次重修、扩建,现为一座融合“宋、明、清”时期建筑特色一体的古代建筑。陈太尉宫坐西向东,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由宋代的正殿、明代的北配殿和清代的南配殿、戏台、门楼组成,下面配殿阔三间房,进深五间房。抬梁式木构架,外观大气辉宏,内部布局精巧,雕花刻物,描人画景,其斗上加斗、梁上加梁的建筑模式堪称一绝,成为研究古代建筑的经典标本。陈太尉宫具有很深历史研究价值,建筑研究价值及人文价值,199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特产经济: 乾溪居近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现村境内有竹木制品加工厂1座,石材加工厂5家,成为中房企业集中园区。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无公害果蔬等。由于村交通便捷,邻近镇中心,经济发展前景这里看好。 |
满盾村 |
一、基本情况: 满盾村系罗源县中房镇第三大行政村,位于罗源县东部,在宝胜山山脚北面,秀美的百丈龙潭瀑布之东,东与叠石村交界,西与岭兜村交界,北靠宝胜山,南与宁德市交界,到镇所在地8公里,至百丈龙潭瀑布3公里,距县城43公里,距宁德城关15公里,村落面积4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530多人,400户,32个村民小组。 二、历史风俗: 满盾村始祖公六子洛复于后唐长兴元年间迁至满盾,定居满盾繁衍,至今已有1000多年。传说古时村居西面有“水涨湾”之奇观,一到夜晚两山合拢水涨到村里,至天亮时两山又分开,涨水消退,水涨水落因此而得名“满盾”(与本地方言谐音)。“水涨湾”下有个龙潭瀑布,传说古时宝胜山寺庙中有个和尚因误吞龙珠而化身成龙,后跑至满盾龙潭,后因村子里污水流至龙潭,而跑到百丈龙潭,现逢有旱灾时当地还有祭龙祈雨之风俗。 三、经济特产: 满盾村现有无公害绿茶种植生产基地2000亩,因满盾村海拔比较高,种植加工出的茶叶色纯味香,入口留香,每年都销往全国各地。其次满盾村因土质肥沃、水质良好,现全村大力种植茭白,现有茭白1500亩,培植出的茭白味道特别甜美、鲜嫩,深受市场的欢迎,销往上海、杭州等地,已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 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该村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居主干道及通往县城的公路已全面完成路面硬化,交通便捷,为该居农村建设、经济发展铺上一条光明大道。 |
厚富村 |
一、基本情况 厚富村位于罗源县南北方向,四面环山,面积达两万多亩,其中山林1万多亩,耕地面积将近300亩,总人口300多万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地瓜、马铃薯等。 厚富村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先民是在明朝末期由建阳迁居此地,当时这里一片荒凉,是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辛耕作,才开僻出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二、历史人文 在乾隆年间,厚富村人身强志坚,勤奋求学,刻苦习武,参加科考,有的中过武举,有的中了文魁,还有的中了进士,他们以自己的武艺和智慧报效祖国。到了红色革命时期,村民更是英勇奋战,朱正明、朱如钟等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厚富村村内保留有两块清代的牌坊。一是“贞节坊”,据说在乾隆年间厚富有一妇女由于丈夫在婚后不久便病逝,其妻为夫守寡一生,至死不渝,死后后人敬仰她,朝庭更为她立碑题为“贞孝之风”。另一块是“烈女坊”,大约在乾隆二三年,本村有一黄花闺女,从小深爱父母亲,立誓终身不嫁,足不出户,只为孝敬父母,直到终老为止,此等孝心感天动地,清朝有一大-得知此女有这等节气,于是,为她立碑,题为“烈女可佳”。这两块坊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三、物产经济 厚富村竹木资源丰富,生长态势良好。山地里,小溪畔,山岭中,目之所及,都长着青翠的毛竹,郁郁葱葱,仿佛竹的海洋。勤劳的村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已渐渐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利用这里丰富的竹木资源资源办起了便捷筷子加工厂。厚富村的水质好、无污染,村里也办起了淡鳗养殖厂,并且效益良好,深受市场的青睐。 |
松洋村 |
一、地理位置: 松洋村系中房镇一行政村,位于中房镇以西方向,距镇所在地15公里,路经寨头村,与古田县大甲乡相毗邻,海拔达700米,属中房镇海拔最高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下辖古山里、外厝两个自然村。 二、基本情况: 松洋村目前全村有123户,总人口568人,耕地面积320亩,林地面积2397亩(其中毛竹林约1500亩),园地面积500亩,主要以耕种水稻、甘薯、果蔬等为主。松洋村从先民定居下来已有150年左右的历史,村落中有一棵古松,据说从先民定居这里便有此松在此生长,时光流逝,历史已划过百年之余。如今,此松树依旧枝繁叶茂,绿意遮荫,依然俊秀挺拔,威严苍劲,松洋的村名也因此得来,现此松直径约100公分,须二、三人手拉手才能抱得住。 三、自然景观: 松洋村背靠“竹尖牙山”,竹尖牙山上有一石洞,名曰“神灵洞”,石洞由几块大岩石互相推靠而成,内部则形成三、四间天然石屋,洞内泉水叮咚,夏日极其凉爽。让石洞更具神奇色彩的是石洞内有一石制香炉,据说是由别处自己飞进洞的,于是古时村落的人便把此洞称做神灵洞,当成了圣地来拜。如今每年逢年过节,特别是九九重阳之日,都会有许多香客或登山游玩者前来烧香祈愿或观赏石洞景色。 四、物产经济: 松洋村属老区基点村,经济尚欠发达,许多自然资源还有待开发。该村山林覆盖率高,木材、毛竹蓄藏量丰富,主要以松树,杉树为主,毛竹年产量达5万多根。另外利用高岭土及气候优势,该村目前正大力改造无公害茶园。另外,同本镇显柄村一样,该村的天然泉水甘甜清纯,水质良好,用泉水酿制的米酒味道也同样甘美,酒质纯正。 |
吉际村 |
一、基本情况: 吉际村属罗源县中房镇一老区基点村,距县城34公里,距镇所在地仅1.8公里,与本镇上宅村、乾溪居、中房居、林家居、沙坂村、岭兜村等邻近镇区村落同时列入旧村改造,将逐步建成“河洋”新镇区雏形。现全村共有172户,总人口约686人,有林地面积1652亩,耕地面积654亩,园地面积268亩。 二、历史人文: 吉际村始祖于明末清初时由今宁德市大岭头迁入定居于此,至今已有56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吉际村人以勤劳、俭朴的精神及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理念在这一块热情的土地上开垦耕收。清朝同治十三年,本村人士黄步招考中贡生,现中仍留有贡生旗杆为记。 三、建筑景观: 吉际村四面青山耸立,数座大山巍峨挺拔,如有“众山之祖”之称的顶旗峰,壮如巨笋的绵头峰,突兀峻峭的龙角峰,而村落就像宠儿一样被环抱其中,显得安祥而自然。村落北面的金峰山建有一寺庙——金峰寺,据考证该寺原建于清朝,后受各种原因而毁坏,于1963年重新建成,庙宇如今依旧香火兴旺。寺旁清溪长流,水清如镜,再加上青松翠竹互相掩映,更是让寺庙显得庄严而静谧。随着新镇区的逐步建设,吉际村也焕发出新农村“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风貌,如今村里三通已全部实现,民众新建的楼房比比皆是,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四、特产经济: 吉际村交通便捷,主要经济有种植、养殖业、竹木加工业、矿山、石材业。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果蔬、茶、树、竹为主,养殖业以本地兔、牛、鸭等牲畜为主。茶园面积达400多亩,村内的狮头山现为中房一较大坛口,为石材加工业提供大量的石材原料。另外,吉际村虽四面环山,但村落地势平坦,适合投办各种厂房、加工地。 |
岭兜村 |
一、基本情况: 岭兜村系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一个行政村,位于罗源县东北部,中房镇下游,百丈电站水库边沿,至罗源县城37公里,至中房镇3公里,距宁德市城区10公里,至百丈2公里,与满盾村、林家居相邻。村落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108人,256户,10个村民小组。全村有耕地面积510亩,林地面积4050亩,园地面积404亩。 二、村风村貌: 岭兜村历来勤劳节俭,乡风纯朴,村中有一族训,被村民共同遵守:热爱祖国,民族一家;守法遵纪,举动文明;孝敬长辈,奉公楷模;夫妻同心,共治家庭;耕读传家,造福后人;兴学重教,志远力行;勤奋学业,为国增荣;朋友有信,仗义行仁;遇事三思,责已让人;为官拒贪,公正廉明;居富不骄,济困扶贫;穷则有志,事业必成;勤俭为本,劳动光荣;遵循族训,世代相承。该村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村,村卫生所多次被评为先进文明卫生所,卫生部黄德春医生被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三、历史人文: 岭兜村始祖于明朝初期随王审知入闽,先后迁居过闽清、宁德、古田,后定居于河洋藻林境(现为岭兜村),至今700多年,此地山清水秀,泉甘地肥,以耕为主,村民以善为本,事师以敬,事亲以孝,取友以信。曹学全状元(又名曹能史)曾路过此地,赠联:“旗峰插汉祥钟江夏施微云锦天章,龙角冲霄瑞霈藻林应次地灵人杰。”此赋是对岭兜村地形地貌、历史人文之全面概括。祖厝大厅有宋代名人朱嘉赠赋:“文献接中原数十代名臣世裔,衣冠自南宗几百年乔木人家”之佳句。还有韩林黄天恩、解元黄鸿全之题匾,同时岭兜村又是老区基点村,革命烈士黄七弟就出生在该村(黄七弟生前为热心革命解放事业舍生忘死,1935年被-团兵拘捕,英勇就义),现故居还保存完好。 四、建筑景观: 岭兜村现留有明清两代古民居10来座,有枣岭亭(县志有记载)、岭兜宫,有建于元朝的陈靖姑转水亭(县志有记载),坑边仙人脚迹(印)等,北有金钟山,东有八仙山,西有万宝胜山,环境优美,林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整个村庄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物产经济: 岭兜村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主盛产茶叶、香菇、柿等。另外,境内山地、天然草坪较多,其竹木资源也相当丰富,牛、羊、兔等养殖规模较大,出产的牛、羊、兔肉质鲜美,深受市场的青睐。 |
显柄村 |
一、基本情况: 显柄村位于罗源县中房镇西部,距镇中心10.12公里,道路平坦,交通方便。东与松洋村接壤,西与古田县大甲乡交界,南邻柏山村,北对峻秀挺拔的顶旗峰。村落被秀丽的群山环抱,全村面积3.4平方公里,下辖白泉、珠洋、鹿田、下显柄、岭头洋六个自然村。现共有191户,总人数737人。有耕地面积为915亩、园地面积342亩,林地面积4431亩。 二、历史人文: 显柄村从先祖定居下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显柄村民世代秉承着勤劳、俭朴、和睦、友爱的优良传统,村落虽地处边远,但显柄村民以靠山吃山的理念,努力在这一块土地上耕种收获,过着悠闲自得、自给自足的生活。在红色革命时代,显柄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革命,曾有余德举先辈参加了二、三革命,他英勇善战,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立下汉马功劳,后荣任山西省军事司令,毛泽东主席为表彰其一生功绩,亲笔题写了“革命军属”的牌额,今还保存于其故居。 三、村风村貌: 显柄村现还保存着闽川最纯朴、地道的小山村特色,青瓦木楼,黄土围墙,屋前几方绿色的菜地,并用竹枝圈围成篱笆,屋后多还种上几株桃树、梨树,每当早春时节粉红桃花、雪白梨花又为之增添几分色彩。村中有多座古庙,逢年过节,特别是元宵佳节,便香火兴旺,舞狮舞龙、赶庙会的,看庙会的男女老少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四、特产经济: 显柄村近几年对树林、竹林管理到位,砍伐合理,现村内竹木资源丰富,大株木材较多。以松树、杉树及阔叶木材为主。另外清泉也为村中一特色资源,该村泉水较多,且水量较大,日均流量150吨,富含Se Au偏哇酸等多种微量元素,泉水由顶旗峰山脉川流而下,长年不竭,水质甘甜,用其酿制的家乡米酒更是远近闻名,许多外地来客到村中定要购买一些带走。村里的“白油土”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资源,因其土质细腻,可烧炼成建筑、卫生、化工、生活等瓷器。 |
上宅村 |
一、基本情况: 上宅村系罗源县中房镇一邻镇行政村,地处中房镇以南方向,距城关30公里,是罗源县至中房镇的必经之地,成为中房镇窗口村居,下辖坑里自然村,全村总面积5000亩,共有261户,总人口1074人,有耕地面积861亩,园地面积491亩,林地面积4428亩。 二、历史人文: 上宅村李氏始祖约于600多年前由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迁居到此地定居,在几百年的历史变更中,上宅人秉承勤劳、俭朴的作风,用其智慧和汗水,凭借本村的优越条件努力开发劳作、开荒耕种,把上宅村建设成如今乡风文明、生活富庶、民风淳朴、村貌整洁的新农村。上宅村人杰地灵,正德年间,上宅人士李太公从小聪明过人,勤奋苦读,后考中举人,任过河南开封府知府。李太公一生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广交好友。后因年老思乡,李太公回归故里,有带回唐伯虎真品书画一卷,现这幅书画仍保留于李氏祖厝之内,成为李氏族人世代相传、引以为豪的无价珍品。 三、建筑景观: 上宅村现有一座百年老厝——李氏宗祠,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位于村居中心,背靠半月山,西朝莲花山。整座建筑古朴典雅,内部厅堂、亭院、走廊、边道布局巧妙。厝内尚保留有古时的七星八斗及天然虎石。近几年来上宅村在镇政府“新镇旧村改造”工程的指导下,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目前本村90%的群众已新建了楼房、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于村落之间,医疗保健所、老年人活动室也相应建成。 四、经济特产: 上宅村经济现形成两大板块,一是以农业为主的耕种、养殖、竹木、茶叶,主要生产水稻、甘薯、果蔬等,养殖以本地鸡、鸭、兔、羊为主。二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石板材加工厂、淡水养鳗厂等。 |
叠石村 |
一、地理位置: 叠石村地处中房镇东部,东与宁德市相邻,西与本镇满盾村相连,南与本镇下湖村接壤,下辖福原自然村,平均海拔约580米。 二、基本情况: 该村共410户,总人口约1860人,耕地面积1300亩,山林面积8000亩,毛竹林面积1600亩,茶园面积2300亩。该村交通便利,村通往镇中心和城关两条线路在2006年底都已完成路面硬化建设。村内主干道也铺成水泥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水电设施及通讯设备相当齐全,基础设施尚好。 三、建筑景观: 叠石村风景秀丽、景色怡人,许多自然景观远近闻名,如炊云洞、八仙洞、凤凰山等,都各具特色。奇山秀石、古树参天,再加上许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更是让这些景点充满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天然石屋——通天洞景观,一巨石嵌于山顶,如一巨勺倒插,巨石底部平坦,巨石则成为天然屋顶。据传说该石与位于东山村的飞仙岩的巨石乃飞来石,属雌雄双石。两块石头同样立于山顶,遥遥相对,宛如一对痴情儿女翘首相望。每当九九重阳节便有许多各地的游客前来登高游览,烧香拜神,以求平安、吉祥。 四、物产经济: 叠石村海拔较高,土壤肥沃,水质优良,全年气温在16℃左右。近几年,该村村民充分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种植茭白,目前种植的茭白面积达1600亩,生产出的茭白肉质鲜嫩、味道甜美,深受市场的欢迎,产品广销浙江、广东等全国各地。另外该村高岭土适合培育优良茶种,现村中茶园面积达2300亩,主要品种有:“福鼎六号”、“古老叶茶”、“绿茶”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