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洋,古称岩谷,亦称盘谷、永盘,清末改号盘洋。东与仙游县里洋交界,西邻梧桐,南距仙游五星村,北连坂埕。距县城37公里之遥,离梧桐镇3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544人,792户,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
[地理景观]盘洋形似盘,故称盘洋,以形而得名也。四周群山起伏,大自然有意造化,山峦形如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村西水尾双狮把口,银象饮水,金龟下濑;西南飞凤展翅下洋,猛虎下山;村东双蛇下山,雄狮仰首;北势卧牛、眠犬。形象逼真,诸山之奇也!尤为突出者,西溪之水,浇灌农田。自古道:福建难得水流西,此水之秀也!古往今来地理名师、学者、名人无不惊叹盘洋山川毓秀、福地钟灵。秀乡堪称名山秀水旅游胜地,来人无不留恋忘返,叹慕不已矣!
[建筑景观]盘洋村现有林、郭、陈三大姓。古建筑有郭姓之上仑坪、下仑坪、洋当;陈姓之下梨营、上梨营、玉田、上玉屏;林姓之高岐山,尾厝等清朝隆年间起盖的古宅。这些古风古朴的古宅展示出古时的历史风彩。还有三姓祖祠和清康熙年间起造之神母宫,乾隆年间始建的元庙,雍正年间起造的圣群宫。
[物产经济]盘洋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0944亩,农田910亩,世代子孙靠这些可耕可种的农田、荒山、开山栽种。世代以种植杉木、松木为主,得天独厚之地理环境、气候,适合种植油茶树,产量多油质好,传统之作坊、工艺,出油率高,全县各地慕名来购,产售各地,茶油亦是村民重要之经济来源,如今扩种面积达2000亩之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5102 | 350000 | -- | 查看 盘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梧桐社区 |
梧桐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55年7月1日,地处镇区繁华地带,是商贸文化娱乐中心,是城乡经济人口聚集点,有坂中街、旧街、富民路、凤凰街四大片,设有5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34户,总人口942人。 [交通运输]梧桐居委会交通便捷,上达嵩口镇、闽清县,下抵城关、福州。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交通网络。 [人文景观]大樟溪贯穿而过,有名胜古迹水晶宫、兴安会馆等(清叶中期)建。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状况]梧桐居委会基础设施方面良好,辖区内有大酒家3个,旅社3个,网吧1个,车站1个,美容美发12个,个体饮食店、批发店几十家,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以线面加工、豆制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体系,产品畅销全销,远销上海等地。 |
三富村 |
三富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一个地广人稀的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面,是梧桐镇最西端,东隔大樟溪与同安镇芹草村一水相望,西连海拔1000多米高笔架山脉与嵩口镇大喜村相接壤,南至群山绵绵的革命老区芹菜湖,北至梧桐镇白杜村。203省道贯穿我村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总面积为18.7平方公里,依山傍水,全村总人口达539人,174户,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自然风景区]三富村的玉石岭景区,百观不厌。主景张公洞(张圣公)层层叠叠,大小不一,数百个石洞,洞洞相连,四通八达,忽暗忽亮,上攀下爬,侧身挤出,该洞群内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张公洞不仅洞多,而且石奇,如一线天,一片瓦、天门、天台、仙斧岩、听水岩、象鼻岩、石锣石鼓、木鱼石、神龙臂、沉香扇、金石盖、老鹰岩等都十分形象逼真。蝙蝠归洞是一道亮丽的动物景观。张公庙附近的荷叶铁线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植物。洞内洞外景观呼应,旭日东升,漫江尽红,晚霞夕照,群山披金。隔大樟溪与百际沟景区相对峙。百际沟景区和玉石岭景区中间夹着一个宽大的停车场,西欧式的美丽建筑酒店、住宿,能够享受五星级的待遇、五星级的服务。 [物产经济]三富村是闻名的李果之村,村内有千亩果场,李果、枇杷的产量、质量名列全县前矛。芦柑、橄榄、香焦等都是全镇第一。尤其是李干、柿饼产品,质量特优,美味可口,闻名全县,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
盘富村 |
盘富古称富竹里,位于永泰东部,东与仙游里洋、小沽接壤,距梧桐6.3公里,西与五星交界,至公路桥3.9公里,北连盘洋,距大众寨0.6公里,南至坑尤石竹山1公里,村落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174人, 338户,分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物产经济]盘富村有农田1060亩,森林面积3907亩。历史上村民以大米、甘薯为主食,有“薯米乡”之称。林业以杂木林为多,村民多以烧炭砍柴销售为经济来源。毛竹面积较多,有近千亩,是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现已修通水泥路面公路,从此,峡谷变通途,山货可外运,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盘富村两面皆是高山突起,奇峰挺拔,怪石嶙峋,形状如笋、如禽,杂木丛生,林下奇花异草及各种名贵中药材,山涧流水涓涓,山泉飞溅,是得天独厚之自然保护区,山上有麂鹿、野猪、刺猬、野兔、狐狸、蛇、山鸡、飞鸽等各种飞鸟、蝴蝶、昆虫等,野生动植物极其丰富,种类之多。猪头岩等巍峨壮观,有待开发为旅游胜地。 |
盘洋村 |
盘洋,古称岩谷,亦称盘谷、永盘,清末改号盘洋。东与仙游县里洋交界,西邻梧桐,南距仙游五星村,北连坂埕。距县城37公里之遥,离梧桐镇3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544人,792户,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 [地理景观]盘洋形似盘,故称盘洋,以形而得名也。四周群山起伏,大自然有意造化,山峦形如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村西水尾双狮把口,银象饮水,金龟下濑;西南飞凤展翅下洋,猛虎下山;村东双蛇下山,雄狮仰首;北势卧牛、眠犬。形象逼真,诸山之奇也!尤为突出者,西溪之水,浇灌农田。自古道:福建难得水流西,此水之秀也!古往今来地理名师、学者、名人无不惊叹盘洋山川毓秀、福地钟灵。秀乡堪称名山秀水旅游胜地,来人无不留恋忘返,叹慕不已矣! [建筑景观]盘洋村现有林、郭、陈三大姓。古建筑有郭姓之上仑坪、下仑坪、洋当;陈姓之下梨营、上梨营、玉田、上玉屏;林姓之高岐山,尾厝等清朝隆年间起盖的古宅。这些古风古朴的古宅展示出古时的历史风彩。还有三姓祖祠和清康熙年间起造之神母宫,乾隆年间始建的元庙,雍正年间起造的圣群宫。 [物产经济]盘洋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0944亩,农田910亩,世代子孙靠这些可耕可种的农田、荒山、开山栽种。世代以种植杉木、松木为主,得天独厚之地理环境、气候,适合种植油茶树,产量多油质好,传统之作坊、工艺,出油率高,全县各地慕名来购,产售各地,茶油亦是村民重要之经济来源,如今扩种面积达2000亩之多。 |
光荣村 |
光荣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203省道通过我村,距县城30公里,距梧桐镇政府5公里,东与上埕村相邻,西与春光村,北与坂埕村相邻。 [村落与居民]光荣村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1243人,居住372户,辖有6个自然村,分1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光荣村境地,坐南朝北,西朝螺寨山。北与水牛隔溪相望,南靠弥勒峰,东靠百岩山峰,大樟溪水养育一方人,今日光荣村呈现出一派祥和的繁荣景象,新式的楼房随处可见,电视普及、电话程控、学校完善。 [历史人文]光荣村现居住有叶、陈、刘、李、邱五姓族人,人口最多叶姓族人,叶姓祖先于公元1234年携妻温氏从莆田埕前迁入定居光荣。 [建筑景观]仙妈宫,位于我村山表自然村后山,百岩山峰之下,建于民国4年,每月农历十九为烧香之日。 [物产经济]光荣村油茶、板粟、青梅、柿子,设有加工点,土特产品销售全国各地,深受群众的喜爱。 |
春光村 |
春光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一个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东与坂埕村相邻,西靠春头亭,南与203省道接址,北与圳南村隔溪相望,距县城30公里。交通方便。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791多人,256户,辖有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春光村在大樟溪畔旁有2棵五百多年的大榆树,枝叶茂盛,苍劲有力,雄伟壮观。今日的春光村呈现出一派安定和谐的繁荣景象,村民相见如宾,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进步。 [历史人文]春光村地灵人杰,有一位名人陈汝仪康熙戊戌科进士(生于康熙甲戌年1694年)钦定江南提督,翰林院编修,江西乡试主考等职。篡修三朝国史、大清秘书。陈嘉猷,生于顺治壬辰年,曾任广西柳州府推官。 [建筑景观]古建筑有三爷宫一座,始建于明朝,年代悠久,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现庙宇重修,雄伟壮观,游人尽来朝拜,终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常。 [物产经济]春光村地理、气候条件好,村民们大量发展种植,种植有青梅、板粟、龙眼等水果,收成见好,销售到各个市场深受顾客赞美。 |
椿阳村 |
椿阳村系永泰县梧桐镇第一大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在秀丽大樟溪北岸,东距县城34公里,西与丘演村交界,南与大樟溪为畔,北邻同安镇。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758人,总户数758户,全村为五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椿阳村旧属春光村,旧称永泰县二十七都椿阳村,陈氏宗祠被列入永泰县座名祠之一,规模较大,雄伟壮观。 [建筑景观]椿阳村现留有古代居建筑“三爷宫”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有独特的魅力。整个古建筑“坂中寨”,因明末清初时,盗匪众生,政局动荡不安,坂中寨四周围建起城墙,城门楼使古民居住在围城内生活,土匪来时,可四通八达,便于避难和防御。 [物产经济]椿阳村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良好,辖有市级农业科技现代化示范田800亩,市级标准农田、路、沟、渠、灌溉设施配备齐全,具有发展高优农业的良好条件。有规模养殖特色,养鸡均年出栏数5万只,养鱼30余吨,生猪500多头、养羊1000多头,已种桉树2000千多亩,毛竹200多亩,油茶树2000多亩,松木已种2500亩。工业情况:在村内创办一个机砖厂,年收入500万元,创办二个榨油厂,年收入5万元,创办4个大米加工厂。 |
民主村 |
民主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交通文化中心,地处于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山明水秀的大樟溪母亲河畔。民主村距离县城33公里,交通方便,水陆两通。东与椿阳村交界、盈盈一水南北贯穿,东西村落交界分明;西与潼关村交界,美丽的青龙溪阻隔两村明显对立,一桥飞架直通潼关;南与盘洋村接壤,一条盘龙“之”字形公路直通山头盘洋之乡;北与西林村交界,一条省道公路的小溪大桥通过西林直通嵩口镇距离23公里,交通便捷,直至闽清德化等县,全村有四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547户,共有人口1842人,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 [纪念地与风景区]民主村离宋代永泰三状元之一的郑侨大墓的古迹2公里,如今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再进2公里就是莆仙两县的管辖区,莆仙人祖祖辈辈源源不断来梧桐经商,还在民主村白云庄边建起了“兴安”会馆,至今已有200年历史,给我们地区增添了一片繁华气象。 [建筑景观]村内居住繁华,有步行街、上海街、凤凰街、新农贸开发区,还有一条老民国旧街,街头有基督教堂,街尾有明朝水晶故宫,至今有450年历史,上下对照各有千秋。 [物产经济]本村有制造独特的线面、切面、李干、柿饼等加工与各式各样的农副产品,特产有李果、桃、青梅等,今日的民主村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今日村民正在向经济实力、社会安定、环境优美、建设美好的新农村迈步前进。 |
潼关村 |
潼关村位于梧桐镇西南部,面朝秀丽壮观的屏峰山麓,距镇区2.5公里,县城32.5公里,南通与莆,仙两县交界,北邻西林村通往203省道嵩口,德化。还有湄渝和仙尤两条高速贯穿而过。左粗溪,右有青龙溪河流,两溪水汇流于梧桐入口龙岩潭,左有金钟,右有鱼鼓,玉带环腰,赤荷耀目,龙,虎,豹,狮,象兽形的五座山丘,峙列两旁,极目远眺,樟溪下游,群山环抱,气象万千。解放前为梧桐镇中城堡,辖管盘富,西林,后溪等村,一九四九年在屏峰山下大洋设村命名屏峰村,一九五六年村部迁移对岸自然村,人们来往必经一条溪流,沽水季节行走板桥,洪汛来潮,撑船过渡,由于潭清水绿流程急缓,夏令一到,男女老少相聚在此乘凉,洗澡,因以儿童为主故而命名潼关村沿用至今。村落方圆2.5公里,辖区面积17.1平方公里,8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0户。总人口2458人,党员51名,其中女党员7名,村民代表35人。 【村风村貌】潼关村系温氏一族、莆仙方言,勤劳俭朴,敢干敢闯,尤以女性著称。自古以来,村庄奉行民俗祭祀外,更有元宵圣母节,四月中旬的相公生辰节,举行谢香、敬神、演戏等,村庄有莆仙戏班,“十音”、“八乐”、民间歌谣对答等习俗特色,罗织成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历史人文】潼关村始祖著名地师温子玉公,以善堪与寻龙择地数度来闽,寻找双溪口西边一福地后,携夫人宋氏自山西太原赣州入闽定居繁衍,迄今历史五朝,计900余年。眼下,人丁兴旺,数逾万人分居周边村庄。 【纪念地与风景区】潼关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现有革命“五老”人员40多人。解放前闽中游击队曾入住我村教忠寺、屏峰山等地,开展地下游击战争。歼敌无数,战功卓越。地虽属偏僻山区,却山青水秀,岩奇石怪。幽香遍野,佳木苍茏,蜂歌蝶舞,风景宜人。有屏风山寨、珠山、白岩峰、十八崙、长坑水帘宫,中洲柯弯漂流、龙井库区漂船划游等秀美山川的村庄。将来可望成为自然风景生态旅游胜地。 【建筑景观】潼关村现留有古民居五座,其“三雕”景观资源尤为丰富。村落中有南宋中叶的郑桥之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道两旁有石鸡、石狗、石马和两对文武石翁仲和大将军。教忠寺婵有观音殿、石马槽、石缸、石柱以及温氏祠堂等,栩栩如生,交融出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魅力。 【物产经济】潼关村海拔105米,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植被完好,生态平衡,境内资源丰富,物产盛多,有人工速成丰产林5000多亩,生态公益林6000多亩,油茶林3000多亩,年产油量600担,装机容量10000千瓦的青龙溪电站一个,蓄水万方以上的龙岩谭库区一个,可供立体综合养殖。主要物产有:茶油、天然苦笋、溪螺、苦螺、麻枯笋、橄榄、枇杷、柿子、柑桔等无害农副产品,远销东南亚、津、沪等地。 近年来,潼关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争创省、市、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创建省级生态村为目标,以“创五好、争三优”为载体,以实施“168”党建机制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目标管理创先项目化,开展设岗定责争优职责化,推行六步工作常态化。通过实施“168”机制,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推动潼关村各项事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
西林村 |
西林村位于梧桐镇的东北部,座落在秀丽壮观的屏峰山下,距镇区2公里,距县城35公里。南邻潼关村,通往莆仙两县交界;北通往嵩口、德化;左有青龙溪,右有粗溪,两溪水汇流于梧桐入口龙岩潭。解放前隶属于梧桐镇中城堡(今梧桐镇潼关村),辖区面积为9平方公里,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75人,总户数430户。 【村风村貌】西林村有九个姓氏,有莆仙方言和永泰方言。自古以来,有元宵圣母节,四月中旬相公王辰节,举行谢香、游神、演戏等,还有“十音”、“八乐”民间歌谣,罗织成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纪念地与风景区】西林村是革命老区的基点村,解放前闽中游击队入住教忠寺、屏峰山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屏峰山山青水秀,岩奇石怪,幽香遍野,佳木苍茏,可开发成为自然风景区和革命纪念地的旅游胜地。还有清代西林宫圣母庙一座,雕艺精巧,栩栩如生。 【物产经济】西林村海拔10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有人工速生丰产林900亩,生态公益林800亩,油茶林1000亩,主要物产有茶油、天然苦笋、溪螺、巴西菇、枇杷、柿子、柑桔等。 |
白杜村 |
白杜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在秀丽笔隔山大樟溪畔,东与百际沟接壤,距县城46公里,西与大喜桥交界,北连同安镇,南邻三富村(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24.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054人,301户,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 今日的白杜村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新式楼房随处可见,电视普及、电话程控,学校完善。 [建筑景观]白杜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8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文明堂、泰山宫、夫人宫与民谣,正月初八、元霄、三月三为群众重大节日,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此外,还有大樟溪白马一区,十一际头花岗石等古迹。 [物产经济]有特色产业,玉溪水电站、石板材、李果、橄榄、枇杷等经济作物。 |
后溪村 |
后溪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青溪老区基点村。位于永泰县西南部,在大樟溪支流的青龙溪电站蓄水人工湖倒影着屏峰秀丽风景。西与仙游交界,距离永泰县城38公里,东与潼关相阻屏峰山,南背靠丘演村,中间跨越80米长的石拱桥一座,村部距梧桐镇5公里,全线贯通乡级水泥路。 [村风村貌]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448多人,118户。辖5个自然村(即清溪、后元宫、蜂场、考坑洋、土岭脚)有6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在1943年3月份福建省委由莆田经仙游进驻后溪村清溪地方历经2年之久,在此建立抗日救国办公场所,省委领导以黄国璋、林汝南、饶云山、苏华等在当地搭竹楼,设立秘密的地下议事据点,发动全省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建立革0据地,我村村民积极参与传递文件,赠送日常用品(竹蔑、松明照明、粮食、蔬菜等),是后溪历史的光辉一页。后溪村名人有温良模系北京大学毕业。 [建筑景观]距村2公里的后元宫有清代建筑的古宫一座,宫内陈列天上圣母灵像活人,还有土枪楼、牌板、设立旗杆等名胜古迹。宫前有人工营造湖高300多米,瀑布悬空而挂,在阳光幅射出银河彩虹,是渡假游览之胜地。 [物产经济]全村森林覆盖16万亩,毛竹等名贵木类无其不有,虎、豹、猴、鸟、蛇、野猪、山羊等各种野生动物经常在山上出没。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当前多外出经商办企业,生活逐步得到提高。 |
溪北村 |
溪北村旧称永福县二十六都和平乡溪口村,坐落于永泰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面临大樟溪北岸。东面连接明灯,西与圳南交界,距镇所在地4公里,是通往乡镇集市必经之路;南临大樟溪与坂埕隔溪相望,北依旗山于同安三洋接壤。早年铺设石阶梯路通向同安、大洋、闽清要道。 [村落与居民]村落方圆面积1.8公里,辖有4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村内居住郑、刘、邱、俞、陈五大家族,678户,全村人口达2500多人。赖于国家兴旺发达,合力如一体,和睦相处,创家立业共建美好家园。 [自然景观]溪北村即双溪俗名溪口,地处樟溪北岸,乃山区小平原。高冠永泰西北群峦之中,立足峰巅,举目可观,山山俯首,宛如群臣朝拜,而远近炊烟袅娜,又似仙女舞袖。周围群山雄列,东有狮岩靠背,军旗插地;西有石柱擎立,鲤鱼朝天;南有碧溪荡漾,海螺激水,北有长渠缭绕、冠带环山。又有佳处,双狮抢一球,牛虎双照,天地人三山飞凤落洋。其更有佳处远、中、近三景;仙游高阳山峰备笔架之状,溪北虎山由具横案之态、蔚为壮观。有楹联赅括其景致形胜曰:“画栋、倚狮岩旗拂地带环山到眼时都成妙境,锦屏临虎山由鲤鱼朝天螺绕水举目处,悉是奇观。” [建筑景观]溪北村现有古建筑湖山宫建于大樟溪畔,是纪念陈靖姑而建,依山偏傍水,门前溪水奔流而过,屋后林木青翠、空气清新。当地居民时来烧香祈求平安,香火不断。次有郑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历经228年,每年八月初一,外迁闽清舍沙、石圳及宗亲欢聚一堂,祭祀0。此外,前人中举而设棋杆乃屹立在民居门前,展现前人风范。 [物产经济]溪北村气候优越,土壤条件好,盛产李果、青梅、橄榄、板粟。青梅采摘可达3000多担,橄榄、板粟深受用户好评。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抓住机遇,多方开辟致富门路,走出去闯天下,到上海、南京、武汉、北京等全国各地经商,投资办厂、务工,发挥各自才华,广开致富之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提高。 |
圳南村 |
圳南村东与溪北村小溪为界,西与椿阳村志虎山相邻,南有大樟溪穿流而下与春光和坂埕村隔岸相望,北靠白墩山麓与本县同安镇莲坪村接壤,境内形成半高山缓冲地带,面积3平方公里,距镇3公里,距县城39公里,5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居住林、郑、黄、余姓氏,有752户,2556人。梧桐至明灯公路贯穿其中,村内各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 [建筑景观]今日圳南村新式楼房随处可见,电视普及、电话程控,学校完善,书声琅琅,一派安定祥和、繁荣景象。在党政府领导下,新班子带领下,村民们用上了洁清的自来水,路灯亮了,村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向小康文明型稳步过渡。 [历史人文]湖山宫始建于明,清朝曾进行修缮,供奉陈靖姑塑身,当地村民初一、十五慕名烧香拜祀,每适正月初四、初五出游、舞狮、舞龙甚是热闹。道院宫始建于明末清初,供奉着“卢公”佛像。南坂大厝门前立有旗杆石钳,有两棵大榕树历经四百余载仍枝叶繁茂,一派生机,其树身十分庞大,五六个成人方可合抱,两株古榕树相距数丈,若即若离,相谐成趣,一株发芽,一株在落叶,轮换交替,周而复始,年年如此,路人无不称奇,驻足观赏。村北建有佛公亭,留有石制马槽,脚桶。 圳南村元代至明清年间属本县26都和平乡、拿云境、云中境、古院境(会称圳南),解放初溪北村和圳南村合称“溪南村”,溪指溪毗,南指南坂,各取一字为村名。圳南村东有狮旗朝比,西有大虎朝阳,北有白虎后盾,中有三狮抱球,可谓大樟溪畔一明珠,村风文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林格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回国后国民政府汤化龙部长委以内务部主事职七年,天不惜人中年病故北京。林中文字致奚,1951年毕业于厦大土木工程系,先后在国务院财经委、建委、经委工作,1988年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建委造价协会顾问学术副主编)。林先燎,上海经商,亿元大户,任县政协常委,驻上海商会会长,上海闵行区政协常委。 [物产经济]圳南村物产以李果为主,年产李果数千担,加工成“嘉应子”,出口东南亚。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村民外出上海等地经商办企业,凭借一身胆识豪气,闯上海滩,由地摊到柜台,由小贩到老板,多数人成为企业家,百万元大户。 |
埔埕村 |
埔埕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大樟溪中游)203省道通过我村,东与赤锡乡接壤,距县城25公里,西与中埕村相邻、南与仙游交界,北与汤埕村隔溪相望。村落面积2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034人,600多户,辖有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埔埕村境地,南靠铁卷山麓,北与五虎山隔溪相望,樟溪水养一方人,今日的埔埕村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新式楼房随处可见,电视普及、电话程控,学校完善。 [历史人文]埔埕村旧属永福县管辖,旧称永福县十六都埔埕乡(今永泰县埔埕村)埔埕村现今居住着林、陈、郑、汪四姓族人,人口最多的林姓族人,林姓祖先是商朝皇族人,昔商王子比干,遭纣不道,剖心而死,夫人陈氏、娠方三月,逃于长林山石室中生男泉。周武王赐姓林,林氏始祖禄公公元807年定居福州,后裔圣意公适居久波境(现今埔埕村)定居,繁衍子孙,相传不息。 [名胜古迹]埔埕渡头,乘渡船西北向荡桨上濑百多米,有一布满苔藓三临水崖壁,崖脚壁石深没绿水潭中,崖壁上方刻着“龙津”二字,仰首赫然在目。当年石匠着力雕刻,故字迹苍劲有力“入石三分”,手笔工整严谨,蕴涵龙飞凤舞气势,虽经漫长岁月剥蚀,依然存留完好,是埔埕前身“龙津”境考证之一。 界石附近,溪水中有一突而露的鹅卵石玲珑小岛(乡人称之为“淳”,音“洞”)夏令时节,那是孩童淌水摸螺、嬉戏游耍,青壮年村民出水搏浪,解暑休闲的好去处。 境内村中央,有一人工挖掘的“莲塘”,方圆约十亩,塘田常年蓄水充足,村民用以专门防止意外火灾。同时又能抗旱灌溉田地。 井兜厝因屋前有一古井而得名,经考察,古井建于南宋丙午年间(公元1186年)距今有820年历史;井旁有一矮墩(蘑菇状)洗衣石槽,臼沿上刻着“庆元二年造”字样,说明此槽造于公元1196年,该水井用花岗岩石条圈砌而成,井口成六边形状,因经历悠久,井沿光滑异常。又因“吊桶”绳索长年磨擦井沿,故有凹陷寸许之条纹痕迹,井口直径三尺多,周围长约九尺三,井深四丈八尺左右,入夏,井水冰凉清爽,滋润生津,寒冬温馨宜人,沁人心脾。 圣公岩在铁券山崖,崖上悬一石如刀削,状如片瓦手伸,岩下荫凉非常,酷暑天竟不寒而粟,现今庙宇重修,美丽壮观,站在走廊平台边沿,真有置身世外之感,有游客即兴朗声吟唱曰“台上洞凉身纳凉,崖下鸟飞人欲飞”。 樟溪对岸五虎山顶有“和尚岩”,挨近“和尚脚跟”有“尼姑岩”。两个景致酷似和尚、尼姑。其间有一段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的民间桃色传说。 [物产经济]埔埕境地属环球太平洋火山活动带组成部分,中生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境内阳光电站附近河床,长尾埕鸟田下地壳等处有温泉,现今办起了水产养殖场,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埔埕也是李果、青梅的盛产地,李果加工品“嘉应子”驰名中外。 |
上埕村 |
上埕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大樟溪中游)203省道贯穿我村,东与中埕村相接,距县城25公里,西与坂埕村相邻,南与仙游县交界,北与明灯村隔溪相望,水陆交通比较方便。 [村落与居民]上埕村村落面积1.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900多人,居住着514户村民,分布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上埕村境地南靠牛笼山山峰,北与隔际头瀑布隔溪相望,今日的上埕村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新式楼房拔地而起,电视、电话普及。 [历史人文]上埕村旧称文波境,现改为上埕村。今居住着黄、张、柯、林、汪五姓族人,人口最多的为黄姓族人,黄姓祖先由河南开封府迁往闽清六都后有六兄弟(旧称六叶祠)、宋朝末(虎丘黄氏始祖)敦公迁上埕文波境。子子孙孙相传不息。 [建筑景观]建筑雄伟壮观的黄氏祠堂,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上下座三丈门。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各族亲代表欢聚一堂纪念祖先。历代0家训:“六叶同开一样亲,莫因微小便相争,一回见面一回老,难得几时为弟兄”黄氏宗祠被列入福州十邑座名祠之一。牛笼山山峰上有高百丈的峭崖,清流从上而下,川流不息,是上埕村居民的饮水之源。 [物产经济]上埕村是李果盛产地,李果加工成产品销售全国各地,还有青梅、橄榄等多种水果,加工后的成品,深受群众喜爱。 |
坂埕村 |
坂埕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203省道从村中通过,东与上埕村接壤,距县城30公里,西与春光村相邻,南靠弥勒峰,北与明灯村隔大樟溪相望,交通方便。 [村落与居民]坂埕村村落面积4520平方米,全村人口达925多人,居住着291户村民,辖有3个自然村和5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坂埕村境地,坐南朝山,面朝螺塞山、佳屿山,北与水牛山隔溪相望,南靠弥勒峰。大樟溪水养育一方人,今日的坂埕村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新式楼房随处可见,村民相敬如宾,村风甚好。 [历史人文]坂埕村现居住叶、陈、曾三姓族人,人口最多的是叶姓族人,叶姓祖先叶公于1234年携妻温氏从莆田埕前迁入,定居坂埕,繁衍不息。坂埕村民历代以划木船为生,203省道未通之时,日用品、工业品从福州运进,农副产品运出,造木船运输。船工最多时达300人,船只99只,大樟溪水面船只浩浩荡荡,甚为壮观。1957年成立木帆社。1958年公路通之后,船工转为其他行业,1964年木船停运。1961年之前为光荣村、木帆社,1961年坂埕村从光荣村分出,木帆社属于坂埕村。 [建筑景观]叶氏祠堂建筑雄伟壮观,每年八月初一,叶氏族人相聚一堂,称兄道弟,纪念祖先,呈现出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蓝亭宫,晶延宫位于大樟溪旁。晶延宫建于民国7年。蓝亭宫为叶、曾两性族人共建,农历3月25日为监亭宫生日,坂埕村在外经商、务工的村民,都回家为监亭宫过生日,热闹非凡。 [物产经济]坂埕村油茶、板粟、柿子、青梅、竹笋物产丰富,设有柿饼加工点。土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
明灯村 |
明灯村位于梧桐镇的东北部,面朝秀丽壮观的五虎山,距镇区5公里,县城30公里,南通埔埕、坂埕、北通同安,西邻溪北,左有狮山,右有五虎拖车山,北有三丁甲山,风景优美,村落方圆3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00人,总户数500多户。 [村风村貌]明灯村陈氏一族,勤劳俭朴,敢干敢闯,尤以男性著称,自古以来,村庄奉行民俗祭祀外,亦有正月初二“陈、林、王”三台元帅生日拜祭,其热闹非凡。各种佳节织成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历史人文]明灯村始祖著名陈守连公,来闽寻得这一福地,故携全家迁入,迄今历时五朝,计1000余年,眼下人丁兴旺,逾数万人分居全国各地。 [纪念地与风景区]明灯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解放前闽中游击队曾入我村,开展地下游击战,歼敌无数。战功卓越,地虽属偏僻山区,却山青水秀,岩奇石怪。幽香遍野,佳木苍茂,蜂歌蝶舞,风景宜人,有望月山瀑布,王虎拖车山,黄龙出口山,溪中漂流等风景优美,将来可望成为自然风景生态旅游胜地。 [建筑景观]明灯村现有古民居两座,格尾寺庙及自和寺。 [物产经济]明灯村海拔85米,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植被完好,生态平衡,境内资源丰富,物产盛多,有人工速生丰产林1000多亩,生态公益林500亩,油茶林2000多亩,主要物产有:茶油、笋类、溪螺、橄榄、枇杷、柿子、梅子、板粟等无公害农副产品远销苏、浙、沪及出口各国。 |
石尾村 |
石尾村是永泰县梧桐镇的一个行政村,因石头多而得名。海拔360米,位于梧桐、富泉、同安三个乡镇的交界处,距县城30公里,距梧桐镇政府12公里。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308户,1029人口,12个生产小组,分布在5个自然村落。有5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直通村部,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该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石尾村依山傍水,大樟溪从山下而过,群众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围聚在各个山坡、山谷,周围都种有绿竹或大树,从远处看很是美丽,微风吹来,藏在树丛中的房子忽隐忽现,如在画图中。 [物产经济]石尾村群众勤劳朴实,历史悠久,世代以农耕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茶叶及席草成为该村两大产业。同时,油茶资源比较丰富,全村油茶园面积达200亩,生产的茶油产品享誉省内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眼界放远,都纷纷走出山门,到北京、上海、三明等大中城市搞建筑,做生意。据统计全村的青壮年有80%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 |
汤埕村 |
汤埕村位于梧桐镇的东大门,距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6公里,东与赤锡乡毗邻,北西与埔埕村交界,南与同安镇三洋村接壤。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1587人,426户,辖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大樟溪与203省道贯穿全村。 [历史人文]汤埕村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居住在这里的人以长寿而出名,传说世界长寿之最姓陈名俊,字克明,寿四百四十四岁,生于康僖宗中和辛丑年,历五代、宋、元而殁,人传为小彭祖公,靠长期泡温泉并饮用“老人井”的泉水而长寿。座落在该村的古建筑有敖峰宫,金堂寺、岭后寺、半山凉亭,状元题词,可供游客参观、游览。 [物产经济]汤埕村以温泉量多质优而闻名,全村现已探明的泉井12口,日出温泉在5000吨以上,最高温度可达72℃。地热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温泉理疗、沐浴等健身娱乐的理想资源。在建的界竹口水电站大坝,将给汤埕村造成长10公里以上,水面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是开发水上旅游项目的理想场所。 汤埕村因位于大樟溪畔,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青梅生产。该村生产青梅量多质优,是梧桐镇的青梅第一村,青梅是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同时,该村还有丰富的油茶、橄榄、板粟、柿子、龙眼等水果与经济作物。2012年,汤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8431元。 [基础设施]汤埕村的汤埕大桥与203省道相通,村内已建成了一条水泥路,多条机耕路,交通便捷,电力、通讯、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非常完备。 |
丘演村 |
丘演村系永泰县老区基点村,属于梧桐镇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大樟溪中游)203省道贯穿我村,北与同安镇接壤,东与西林村接壤,西与三富村接壤,南与仙游县接壤,距离县城35公里。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有7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43人,548户。村落分散,最远的芹菜湖自然村距村部有20公里。 [自然风景]丘演有着优美山林景色,有待开发的玉石岭景区,海拔1280米,山上有石柱、奇石怪洞,原始森林、飞鸟走兽,常年云雾飘柔,美不胜收。 [经济社会状况]丘演村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土特产品有黑木耳、李干、柿饼、香菇、橄榄、茶油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架设了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装修了中心小学、新建起村综合楼和自来水工程,修通了水泥公路,全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