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福州 >> 永泰县 >> 长庆镇 >> 上际村

上际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上际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际村简介

  上际村概况
   上际村位于长庆镇西南部,东与下际村毗邻,西与盖洋乡湖里村交界,南与嵩口镇三峰村相邻,北邻南尾村,距名胜古迹闇亭寺约7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2.66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现全村人口677人,188户。村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上际至尾洋塔山水泥路于2006年底全线竣工,交通十分方便。
   上际村现留有清乾隆王朝宰相和珅“放什库”拨款所建的“清捷寨”,又名和珅寨,实名“腾霄庄”遗址,青石大门上雕刻着和珅命名的“腾霄庄”三个隶体字寨名尚保存着,该寨位于上际村栏口坂对面,石壁山顶上,寨下悬崖峭壁,三面临水,后面靠山,地势十分险要,从前是南北官路总线,是历代军事要道,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除此之外,尚有老鹰嘴、蝙蝠洞、官田、倒流溪、飞瀑潭,可与闇亭寺相衔接。可供开发沿溪一线旅游带,是游览观光的好盛地。
   上际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资源丰富,物产盛多,林业方面,林地面积17764亩。其中生态林10片8400亩,世行林1069亩,有上际溪流域2级电站和3、4级电站4座,水量充沛,水利资源可供发电装机容量3千多千瓦,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主要物产有毛竹、木材、李果,柑桔、茶叶等无公害农副产品等。
   上际村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良好,辖内有农田400多亩,可种植优质水稻和千亩以上的李果生产基础。路、沟渠、灌溉设施配备齐全具有发展高优农业的良好条件。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125106 350000 -- 查看 上际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际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上际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先锋村

  先锋村概况    先锋村系永泰县长庆镇第一大行政村,位于长庆镇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东与闽清县上莲乡上丰村一山之隔,北与闽清县上莲乡近在咫尺,西、南与莲峰村相互连结。全村土地面积11.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2388人,656户,辖4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    先锋村工业发展源头比较好,创办2个电瓷厂,一个电瓷装配厂,年产值500万元,利润120万元,产品花样多,品质优,销售全国各地及韩国等,是我镇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先行企业。外出经商160多家,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厦门、上海、北京等优越城市发展,年利润700万元以上,主要经营食品、农副产品、建筑材料、餐饮服务业等,批零兼营。    境内雨量充沛,资源丰富,物产盛多,盛存瓷土、高岭土,年开采量达3000吨,满足提供我镇瓷业材料的供应,并出售给邻县。    先锋村土壤肥沃,是种植林、竹、果树的优良土壤,全村发展植树造林1500多亩,果树300多亩。   

莲峰村

  莲峰村概况    莲峰村是永泰县长庆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长庆镇东北部,大樟溪支流长庆溪的源头,风光秀美的莲花山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早年社会被外人称作“小台湾”。莲峰村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与先锋村对半分管。东北向与先峰村接壤,东南向邻霞拔乡,西与福斗村交界,南连岭兜村,西北向与闽清交界。全村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2243人,617户,辖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村内以侯姓为主,包、陈、林、池姓氏参杂期间和睦相处,侯氏始祖笃建公于明朝洪武年间来此创立基业,至今繁衍五千多人侯氏子孙,莲峰村历史悠久,村内名胜古迹有文昌阁、香盖寺、福兴宫。文昌阁修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为五层木式楼阁建筑,是本县仅存的两座0之一。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袭、现岌岌可危,呼吁政府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出资抢修,以留后人瞻观。香盖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做过维修,常有闽清、尤溪香客来进香拜霭;福兴宫清末修建,位于村中心地带,是老人休闲的好去处。    莲峰村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境内资源丰富。山上树木竹林郁郁葱葱,山下李果、柑桔成片。矿产资源以瓷土为主,高岭土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境内交通便利,125县道穿村而过,往北30公里与闽清的京福高速公路口相接,南面与即将修建的向莆铁路只离本村十公里。    莲峰村民风纯朴,公益事业心极强,两年间相继集资几十万元铺设了全村水泥路面,新建了一座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使之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极具开拓精神,近年来到闽南、上海、广东、青岛、西安等地经商数百人,年可获利近千万元。莲峰村是一个文人辈出之地,历史上曾有数名秀才举人,近代有多名大学教授,任教于人民大学、四川、厦门各地,全村目前有6名博士。    莲峰是个好地方,欢迎来莲峰观光投资兴业。   

岭兜村

  岭兜村概貌    长庆镇岭兜村位于长庆镇中东部。东与东洋乡接壤,东南邻梅楼村,西南邻歧峰村,西与福斗村和歧峰村相连,北与莲峰村相接。全村土地面积11.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320人,358户,辖有泽口、石坑、菖蒲坑三个自然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    岭兜村现由张、吴、包、黄、侯、林、雷七个姓氏的村民组成,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为张姓,畲族人口有29人。    岭兜村现存有三座古庙宇和一座张氏祠堂,其中一座和岐峰村民共同重修于2004年,内有专人看护。另二座属于清代建筑,位于泽口与石坑自然村之间。    岭兜村是一个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水质优良,没有污染的山区村落,这里拥有一个占地一百多亩的鳗鱼养殖场,山上竹林成片,现今拥有一千多亩的竹林,主要物产有木材、竹笋、毛竹、土鸡、土鸭等。   

岐峰村

  岐峰村概貌    岐峰村位于长庆镇中东部,离镇政府有6公里,交通方便,东、北与岭兜村毗邻,西、北与福斗村相邻,西南与中埔村相连,全村土地面积5.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393人,353户,辖1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    本村林地面积6000多亩,其中有速丰生产林(桉树)壹千多亩,两个矿山具有较好开采潜力,有30多亩蔬菜基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大部分在外经商,其中在厦门经商29家,上海市经商5家,西安市经商11家,莆田市经商和泉州市等经商20多家,促进本村经济发展。   

中埔村

  中埔村概貌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域   中埔村位于长庆镇中东部,125县道公路两边,距镇区4公里。东北与岭兜村相邻,西北与福斗村相连,西南接下埔村。全村土地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1883人,460户,17个村民小组。   二、村貌景观   中埔村多为林家子弟,村内有一座林氏古寨——中埔寨。现留有“大夫弟”、“韬略相承”等扁以及柱联佳对,为其家教民风,极富文化内涵。中埔寨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788年),其构造形如八卦,故又称“八卦寨”。据初步考证中埔寨属明清建筑风格,寨堡布局,建筑设计、石匠工艺、青石飞鸟、木工构件集中体现了“建筑之乡”的遗风,不亚于永定大楼。四周围墙系土石结构,设有观察窗十几个,防枪眼上百个,供古时战备之用。正大门及两个边门全部利用当地古石精雕细磨砌成,当你仔细观察正大门左侧时,尚可见一朵石砌的莲花。内为四合院布局,均为木结构建筑,共有238间。方瓦盖顶、飞檐翘首,厢房、子房、厅堂、厨房、后院均保存完好。院内楼上四周有一通道,宽1.5米,系古时寨内战备通道。后院空地上还有一棵铁树,据传是建寨时种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开一次花。   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状况   中埔村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良好,路、沟、渠、灌溉设施配备较为齐全,辖区内具有面积较为平坦之农田,具有发展高优农业的良好条件。企业方面,现有年产值800多万元规模企业1家,即顺达食品有限公司,系长庆镇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是李都蜜饯精加工产品,该产品通过国家QS质量体系认证,其品种多样,质地优良,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远销东南亚、欧洲国家和地区。   

下埔村

  下埔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下埔村位于永泰县长庆镇的中东部,距长庆镇区3公里,东、南邻梅楼村,西连上洋村,北与中埔村相连。下埔村四围山环水绕,村中阡陌纵横,一派艳丽风光,125县道经过下埔村抵嵩口镇与德化、永泰相连接,两个自然村有村道相连,交通非常便利    一、村落与居民:全村瓦屋土舍与砖混楼房错落有致,散布于溪流两边,各具特色。全村土地面积7.3平方公里,现有1300人,333户,辖两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二、村风村貌:下埔村现有民居建于清代之后,改革开放以来,陆续有村民建起砖混楼房,村中有祖祠二座,一座建于明朝,一座建于民国,系土木结构,飞檐翅脊,四周围土墙粉刷,祠内有大厅、厢房等保护较好,至今仍十分坚固。   三、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情况:下埔村不仅交通便利且农业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备,全村有农田近1000亩。路、塘、渠等配套齐全,旱涝保收,具有多种经营的条件,近年,该村是长庆镇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每年约产各类蔬菜上千吨,销往福州等地,同时,经探明该村有矿产白瓷土、腊石等具有开采价值。   

福斗村

  福斗村概貌    一、行政隶属与位置   福斗村位于长庆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8.6公里,是长庆镇高山片三个村最远的村,该村土地面积是全镇最大,森林、毛竹资源最为丰富。东邻莲峰、歧峰、中埔、下埔等村,西与尤溪县只一水之隔,南邻上洋村,北接闽清县。全村土地面积37.3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314户,现有人口1378人。    二、福斗村多为黄、叶、陈三姓子弟,在村内建有一座黄氏祠堂,为黄氏宗祠子孙纪念。    三、建筑景观   福斗村黄氏祠堂,历史以来已有400多年,因多年破旧,于2006年黄氏宗亲热心捐资,采用水泥、砖、木全程修理,非常美观,厅有水泥铺设,埕、围墙用砖、水泥结构,大厅有金字柱联,全祠面积共有100平方,共有房间6房。    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状况   福斗村于2005年经多方投资铺设长福水泥路17.5公里,方便了群众走路问题,对生产方面带来有利条件。辖区还有瓷土资源,;辖区内三界坑有万亩草地对畜牧业生产有较大条件,福斗村大部分属水田种植,具有发展高优良好条件,企业方面靠毛竹林收益,将近200多万元。   

上洋村

  上洋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上洋村系长庆镇海拔最高的三个行政村之一,位于长庆镇中西部,在巍峨耸立的嶂山峰的东侧。东连中洋村和下埔村,西与尤溪县中仙乡安宁村乃一溪之隔,北与福斗村接壤,南邻南尾村,西南连盖洋乡赤岭村,距闇亭名寺8公里路。全长18.5公里的长福水泥公路,是其通往长庆镇的交通要道,距镇区12公里。   二、行政区域   全村土地面积21.2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436户,人口1580人。该村村落分散,土地面积广,资源十分丰富。全村均为叶姓。上洋叶氏祖厝“燕翼堂”建于明嘉靖年间,现仍保护完好。   三、资源与景观   本村境内的嶂山峰为永泰县长庆镇第二高峰,海拔1000多米。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战备需要,人民解放军在山峰之巅设立防空台,至今尚留下南北指向。嶂山峰还有许多景点,如:“三狮峰、身天蜡烛、无底洞、高山落湖、金钟罩地大小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嶂山溪是大樟溪的主要支流之一,从古刹暗亭寺脚下穿过,是开发漂流的理想之地。“十一.五”规划中的向莆铁路从嶂山峰东侧的嶂山溪沿北穿洞而出。   嶂山周边自然村落,留有清初古民居建筑10多座,其中最为著名是“观和寨”,它依山而建,三进四落是阶梯状,气势雄伟,为防匪患,四周用大石彻墙,留有观察孔,枪眼。寨内房间达八十余间,大厅、屏风雕梁画栋,独珍特色,极富建筑,雕塑、彩绘价值。   本行政村基础设施扎实,电信、电力、交通能保证。提供旅游开发,加工的需要,且自然资源丰富,现在在开发的铅锌矿,已初具成效,尚等开发利用的千亩毛竹基地,可加工竹笋、竹制工艺品投向市场。拥有10221亩的生态林,支撑着优越自然环境,丰富的天然食品,纯朴的民风为发展农家游提供坚实基础。这里环境美,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空气明朗,极适合引种高质量的,高档次的茶叶等。今年已规划规模引种,具有发展高优农业的优良条件。   

南尾村

  南尾村概况    南尾村系永泰县长庆镇的高山一个较小的行政村,位于长庆镇西南部,东与中洋村和下际村毗邻,西与上洋村接壤,南与上、下际村交界,北与上洋村相连。离镇政府9公里,距永泰城关70公里。    全村土地面积为6.9平方公里,现有全村人口700多人,178户,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海拔680米,本村西北樟山峰为长庆镇第二高峰,海拔1100米,离村部2.5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战备需要,人民解放军曾在樟山主峰设立“防空台”。该山峰还有许多矿产,如锰、锌、铅等。本村现留有清代古庙“亦临宫”、“泰山庙”二座,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好。    本行政村基础设施扎实,电信、电力、交通便捷,现有林业、毛竹等有林地达一万多亩,高岭土资源丰富。   

上际村

  上际村概况    上际村位于长庆镇西南部,东与下际村毗邻,西与盖洋乡湖里村交界,南与嵩口镇三峰村相邻,北邻南尾村,距名胜古迹闇亭寺约7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2.66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现全村人口677人,188户。村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上际至尾洋塔山水泥路于2006年底全线竣工,交通十分方便。    上际村现留有清乾隆王朝宰相和珅“放什库”拨款所建的“清捷寨”,又名和珅寨,实名“腾霄庄”遗址,青石大门上雕刻着和珅命名的“腾霄庄”三个隶体字寨名尚保存着,该寨位于上际村栏口坂对面,石壁山顶上,寨下悬崖峭壁,三面临水,后面靠山,地势十分险要,从前是南北官路总线,是历代军事要道,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除此之外,尚有老鹰嘴、蝙蝠洞、官田、倒流溪、飞瀑潭,可与闇亭寺相衔接。可供开发沿溪一线旅游带,是游览观光的好盛地。    上际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资源丰富,物产盛多,林业方面,林地面积17764亩。其中生态林10片8400亩,世行林1069亩,有上际溪流域2级电站和3、4级电站4座,水量充沛,水利资源可供发电装机容量3千多千瓦,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主要物产有毛竹、木材、李果,柑桔、茶叶等无公害农副产品等。    上际村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良好,辖内有农田400多亩,可种植优质水稻和千亩以上的李果生产基础。路、沟渠、灌溉设施配备齐全具有发展高优农业的良好条件。   

下漈村

  下漈村概貌    下漈村位于长庆镇中南部,东北向邻长庆村,东南向邻尾洋村,西与上际村相连,南接嵩口镇三峰村,北邻南尾村和中洋村。全村土地面积5.4平方公里。现总人口达1113人,298户,辖3个自然村(大丘头、下漈、前洋),10个村民小组。塔山至上际水泥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方便。    建筑景观:下漈村座落于四面青山绿树,空气新鲜,中流一溪,踠蜒曲折,水质优良,清淡无污质的漈水,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10余座,其民居主要建筑以木瓦结构。凤山能仁寺始建于唐朝天祐二年(905年)至今已有1102年,僧无绥建寺於此名“寄林”,并于宋朝更名为能仁寺(又名下漈寺)现已列入县级保护文物。此外还有大王宫、际门司等古迹,与闇亭寺相连通,可供发展游览观光好景程。物产经济:下漈村农业设施方面良好,辖内有良田400亩,可种植优质水稻和近1000亩的李果生产基地以及一片近百亩可发展淡水养殖业。水资源方面,溪水流域广,水量充沛,可发展水库供发电装机容量达2000千瓦;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有水泥石矿,高岭土等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尾洋村

  尾洋村概貌    1、行政区域:尾洋村位于长庆镇东南部,东、北与长庆村相连,西邻下际村,南与嵩口镇三峰村接壤。全村土地面积4.7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现全村有308户,人口达1257人。    2、村风村貌:尾洋村近十年来连续被省、市、县评为“文明村居”、“先进党支部”、“先进民兵营”、“计生先进村”、“先进团支部”等荣誉。    3、建筑景观:尾洋村有清代古民居建筑10多座。村落中国有“魏氏宗祠”、“吴氏宗祠”、“天后宫”、“尾洋寨”等与民谣、山歌、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天后宫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495年,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4、物产经济:尾洋村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良好,有300亩标准农田,路、渠和灌溉设施配备齐全,具有优产农业的良好条件,主要物产有李果、毛竹、甜笋等,其中按树面积有4850亩。    5、尾洋村民营企业发达,主要分布在沿溪片,文章阁电瓷厂,塔山电瓷厂,加蜜佳食品厂,加蜜佳竹制品加工厂,玉井坊食品厂、春新李果加工厂,初步建成以蜜饯加工和竹木制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长庆村

  长庆村概况    长庆村位于长庆镇东南部,长庆镇政府所在地。与尾洋、中洋、梅楼三个村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开阔,宛如一艘大轮船。东至东洋乡秀峰村,西连下际、中洋村,南邻尾洋村,北与中洋、梅楼村相接。全村土地面积2.3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436户人口1881人(2006年)。虽然离县城65公里,但连接嵩口镇、洑口乡、德化县、闽清县的125县道贯穿全境,长庆至东洋水泥路2006年全线贯通,交通十分便捷。2010年向莆铁路长庆货运站建成后,更可四通八达。2000年在长庆街繁华地段新建一幢五层办公楼房。村党支部于2001年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党支部,同年九月份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    该村村民分属魏、吴、叶、张、黄五个姓氏。魏、吴居多,其中魏氏系唐代忠相魏徽的后裔。分居在长庆、尾洋、下际、中洋四个行政村,明嘉靖四年(公元1524年)唐七公、旻三公自大田上岩搬迁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魏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7年(公元1741年)是当地规模较大,修葺保存较好的一座宗祠。    长庆溪流经全村,水源丰富,两岸田地肥沃平坦,宜于耕作。全村耕地面积597亩,园地985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薯、李果等。山地广懋,适于林、竹发展,全村林地面积 亩,其中有林地 亩。村民过去以农林业为主,兼营建筑业。近年来,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经商,仅在厦门、泉州、晋江、福州、西安等地就开了100多家百货超市,年营业收入可达几千万元,村民的生活正日渐走向小康。   

中洋村

  中洋村概况   行政区域:中洋村系长庆镇一大行政村,位于长庆镇中部,北接梅楼村,西邻上洋村和南尾村,东与南和长庆村交界,总面积5.7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516户,人口2150人。中洋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山青水秀,交通便捷,自古民风纯朴。   历史人文:中洋村昔称洙洋村,历史悠久,人文炳蔚。村里居住着朱、玉、魏三姓村民,其中朱氏村民约占85%。朱氏村民系南京大理学家朱熹后裔。朱氏启基祖朱亚春,系朱熹十世孙,原籍浙江省长兴县白溪,明宣德元年以百户之职102名军士到长屯田,八年后功成,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定居中洋村,至今已有573年之久。朱氏祖宅重建于明嘉靖19年(1540年)几经修葺,而今仍保存着明代建筑的风貌;朱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41年(1613年),扩建于清光绪初年,公元2005年又进行较大规模重修。朱氏祖宅和朱氏宗祠古朴典雅,是中洋村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两大景观,为闾里所推崇。朱氏村民遵祖训,继诗书,历代人才辈出,其中尤著者有:朱尔嘉,清顺治庚于年(1660年)贡生,初授国子监助教,后擢翰林院编修;朱饧谷(迁居福州),清嘉庆6年(1801年)进士,官四川泸州知州。   

梅楼村

  梅楼村概貌    梅楼村系长庆镇第三大行政村,位于长庆镇中东部,座落在秀丽景观的千年大榕树周边。东邻东洋乡秀峰村,西南与中洋村接壤,北连下埔村,是镇区所在地的四个行政村之一。距镇政府2公里,距县城67公里。全村土地面积7.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169人,620户,辖5个自然村,21个行政村民小组。    我村在2003年“9.20”特大洪灾之后,在上级党和政府支持与关心下重建家园,大部分村民都新建有规划的砖混结构房屋,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使村民家家安居乐业,构建和谐、平安的梅楼村。    梅楼村旧时称永福县三十二都保德里中团境贵洋坊(今长庆镇梅楼村)。梅楼村有朱、王两大姓,朱氏始祖朱明公自尤溪县团结迁入,王氏始祖是王审知后裔江西省建昌入闽,朱、王两姓同是于明朝永乐二年(1405年)定居梅楼繁衍,至今已有602年。    梅楼村景观资源尤其丰富,现留有明朝建筑镜口宫,陈、林、李三位夫人“雕像”精巧别致,每到正月期间,演戏、游神、庙会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村落中还有祖祠休闲景点。    梅楼村农业基础设施良好,耕地农田有950亩,路沟、山塘、翻身渠灌设施配备齐全,具有发展高优农业良好条件,种反季节蔬菜等农作物、林业园地面积9000多亩,其中林地面积4000多亩,果园李果、青梅面积800多亩,村民手工业李果加工李干和打李饼年产几十万担产品畅销广东省等地。   


上际村特产大全




上际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