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福州 >> 永泰县 >> 大洋镇 >> 埔头村

埔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埔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埔头村简介

  埔头村系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行政村,位于永泰高盖名山之里,东壶山下,四面群山环抱形如盆地,距县城40公里,村落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210人,525户,辖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我村村民崇尚戏剧。民国前期曾有“地下墙”高跷、陆地行舟、离地行舟。每逢迎神、庙会或节日庆典活跃于乡间。一九五0年成立龙门业余闽剧团,一九八0年公社改编为“大洋闽剧团”,剧团前后出巡闽清、古田、闽侯及本县各乡镇,演新时期现代戏和古装闽剧优秀传统节目,一直受到群众欢迎。一九八五年剧团停办,文艺队仍活跃于民间。二00一年国庆节,应县文化局邀请赴县城宣传演出,今被列为福州市文化村荣誉。
  [历史人文]清末:有能源,字钟沂,同治年间“钦赐恩贡”;齐金,清光绪廿年,甲午马尾海战为国捐躯,追认烈士载入史册。民国期间:汪毓波,名昭麟,号叔度,是港九六桂堂宗亲会发起人之一。民国十六年与-俩参加广州的北伐誓师大会,历任寿宁、政和、南安县长,创办乡国民小学,提出公众造林绿化乡村,深受群众称赞。近代出了不少英才:有博士、硕士、国家级英模、省模和处级干部、高级教师等。
  [建筑景观]埔头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五座”。古民居,雕刻古朴典雅,具有独特魅力,引人欣赏,尤其是“汪氏宗祠”座落于埔头村后埔坪,是本村人口居住最密集地方,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中心,祠堂始建于明天启远年(公元1621年)内设学馆,1947年重建,至1995年重修,祠宇古朴雄伟壮观,占地面积1832平方米,大厅四梁杠井,七柱全鏠。宽度11.2米,区栋高10.8米,左右两厢房为接待室和史料陈列室,出廊柱胸径近1米,横梁胸径90公分,其高大居全县之首,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神龛古朴典雅,可供灵牌万位以上,形似仙人掌乃呈祥吉地。1999年被评为福州“十邑名祠”截入名祠大观,2001年被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录入《八闽名祠》,2003年列入《国家宗祠文化大观》,祠联部分在2001年被录入《古今诗文集》。
  [基础设施与农业发展状况]本村基础设施较好,全村主干道实现了路面硬化,学校教学楼、电脑室等配备齐全。全村现有水田1500亩,林地9000亩,农副产品基地200亩。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125108 350000 -- 查看 埔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埔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埔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宵洋村

  宵洋村系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人口2213多人,村落面积6.8平方公里,共有3个自然村,全村共有603户,19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1422亩,人均0.6亩,山地面积9849亩,人均4.5亩。   [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宵洋村东边西边都是南北走向的山脉。东边与同安相隔的主要是山丘,西边与霞拔隔界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中间有一条小溪贯穿全村,一条水泥路通往荣兴、珠洋。一座600多平方的小学教学楼建在余氏祠堂旁边。全村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闭路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   [历史人文]宵洋村有余林两个姓氏宗族组成。余氏始祖千七公,字润敬,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赤面石人,与明皇朱太祖同心协力,扫除群寇,安靖天下,赐怀远将军之职,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奉旨下屯闽福州府永福玉阳(现宵洋)开创基业,繁衍子孙崇文昌盛,迄今已传二十多代,历时六百多载。八闽大地、大中城市,港、台海外皆有余族子孙,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族盛支繁,有保家卫国的千七公,为国挺身捐躯的国光义士,学粹而博,挑李满园的潜士耕村。看今朝,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工农商学兵党政各界不乏其人,余氏立百姓界不乏其人,余氏立百姓之要共建祖国,振兴中华做出一定贡献,余氏宗祠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特征与自然资源]宵洋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如春,特别是龙潭几百亩的湿地松郁郁葱葱。   [风土人情与物产经济]宵洋村山明水秀,各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村民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农业,也有养兔专业户、养猪专业户,还有外出经商、务工等各行业。   

苍霞村

  苍霞村是隶属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行政村,距大洋镇3公里,县城35公里。位于大洋镇北部,东至棋杆村山脉相连,西至林阳村接壤,南至珠洋村交接,北与大洋镇县道相连。全村总人口2367多人,610多户,三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18亩,人均约0.5亩,林地面积3386亩,人均1.4亩,全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   [历史人文]开基苍霞村始祖攸公讳金兰者,乃江西临川金兰洋人,因地而讳名盖不忘故土之义,祖系明初指挥使,永乐二年(1404)北基兹士入闽。传至于今历史33代,历史有600多年。全村一字姓何,奎光阁建于明朝,顶阁设有文昌帝君神位,曾贤子孙求学之地,石拱桥建乾隆年间,沟通毗邻乡村必经之路,崇福堂景观资源尤其丰富,左前是何氏祖祠,具有独特的魅力,已列入福州市十邑名祠之一。   [气候特征与自然资源]苍霞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秋两季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足,森林覆盖率高。   [风土人情与物产经济]苍霞村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淳朴善良,勤劳致富,村民主要从农业耕作,种植一年一熟的水稻,同时也种蕃薯、黄豆、玉米、大豆等经济农作物,近几年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户,养猪、鸡、鸭、兔专业户。村里有200多亩铁观音茶叶,一家机砖厂。本村果树主要有板粟、柿子、李子、梨、青梅等,多数村民从事建筑工程承包、经商、外出务工等行业。   

麟阳村

  麟阳村距大洋镇政府约2公里,属大洋镇中级行政村,与闽清九都和霞拔乡交临,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已达1936人,405户,辖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耕在面积1206亩,人均0.6亩,山地面积7101亩,人均3.7亩。   [历史沿革]麟阳旧属永福县管辖,旧称福建福州府永福县中和乡二十一都麟阳境,麟阳始福金华公于永乐二年(1404)奉红牌例调配到永福麟阳屯田,在限柄坊建房居住,至今有530年,数百年来,鄢氏族列济艰出险,创立不朽功业,到1999年鄢氏祠堂被列入“福州十邑祠大观”,全祠占地3亩,建筑面积939平方米,座落在卧牛山麓,祠后古松修竹郁郁葱葱,祠前满眼是村庄田舍,炊烟袅袅,山水田园,如诗如画,远眺峰峦层叠,群山莽莽,如苍龙飞舞,似黑象奔驰,令人赏心悦目,心动神驰。   [建筑景观]麟阳村景观资源丰富。如麟阳五显庙宏伟壮丽,历史悠久,影响广大,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堪称永邑第一庙;又有宝塔,名为麟瑞塔,位于麟阳境后卞水尾山旁,明朝万历年间(1595年前后)建成,六角形五层全木结构,高21米,底长39米。1987年列为永泰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经济状况]林阳村现有茶叶1000多亩,茶叶加工厂一个,外加库容量26万立方的养鱼基地水库一个,全村外出全国各地经商务工的人员有近500人,在家劳力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搞好菜篮子工程,全村林地全部植上马尾松和桉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正逐年增加,经济基础达全镇中上水平。   

凤阳村

  凤阳村是隶属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总人口2071人,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分为腾鲤、凤阳、贵、叶洋四个自然村,腾鲤由对面溪、店下、店上、后门湾四个村民小组组成,凤阳由下厝垅、寨里、新楼、东后、祖厝、上厝坂六个村小组组成,贵洋由旧厝垅、下厝、上厝、里厝四个村民小组组成,叶洋由后隔、尾厝、后门头三个村民小组组成,凤阳村是构成“富强片”的“三足鼎立”村落之一,是大洋镇政府的所在地,是永泰西山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邻际尾、明星村,西接溪墘、大展村、康乐村,南连尤墘、苍霞村,北与盘谷乡洋里村接壤,全村共有580户,17个村民小组。   [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凤阳村总体上是南北走向的一个自然村落,东西两边南北走向的山脉,高盖山在凤阳的北方,海拔1000多米,六九年在高盖山半腰土名土洋地方建有专座蓄水量26万立方小二型水库,主要灌溉凤阳、康乐、大展、际尾、尤墘等下游村面积3000多亩,土洋水库为源头,一条小溪贯穿贵洋、凤阳、腾鲤自然村。全村共有十九座水泥桥和石拱桥,若干条机耕路,大洋至永泰县道由腾鲤自然村经过,南连永泰公路,村水泥路贯穿四个自然村,方便群众农副产品输出及化肥农药的输入,全程5公里。村部是一座三层混合结构建筑物,全村有老人活动室、医疗室,凤阳小学位于中区的凤阳自然村三层九间教室及办公室,水泥混合结构。全村电话普及率达98%以上,闭路电视普及率达90%以上。   [建筑风格与历史人文]凤阳村主要由郑、鄢、潘、吴、李五个姓氏宗族组成,鄢氏人口人偏多,吴氏人口偏少,其余郑氏、潘氏、李氏人口接近,郑氏人口居住南部的腾鲤村,鄢氏居住中部凤阳自然村,潘、吴氏居住贵洋自然村,李氏居住北端的叶洋自然村,郑、鄢、潘、李氏都建有各自的家族宗祠祠堂,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村中现留有百年以上的土木结构的古民居十多座,以及三层以上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三十多座。   [气候特征与自然资源]凤阳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暖,雨量充足,森林覆盖面积大,有林地达山地面积的95%以上,有生态林面积1600多亩,95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千佳村和福建省五十佳村的荣誉称号,地下矿藏主要有泥炭土及制造瓷砖的白泥土等资源。   [风土人情与产物经济]凤阳村山青水秀,天灵地杰,气候宜人,人才辈出,据初步统计有博士八人,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厦门大学毕业学生多人,叶洋自然村村民李宗信四子三博士(其中一人双博士)二个研究生,一教授在永泰传为佳话,多人在国家政军部门担任要职,腾鲤郑氏据永泰郑氏理事会统计大中专毕业占总人口的10%。在各个部门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勤劳致富,村民从事农业、农产品主要有稻谷、蔬菜、番薯、玉米等,有养羊、养鱼、养鸭、养鸡、养兔等专业户,有蔬菜专业户,果树种植主要有桃、李、柿子、板粟等,近一半村民从事建筑工程承包、经商、外出务工等行业。   

尤墘村

  尤墘村为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较大行政村,位于名胜高盖山麓北面,马头寨山下,海拔六百多米。东邻际尾村,西邻苍霞村,北与凤阳村相邻,南与棋杆接壤。距永泰城关32公里,离大洋镇政府1公里。永泰公路从村区中间通过,交通便利。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住居687户,人口达2664多人,辖六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81亩,山地面积6500亩。   [村风村貌]村内社会风气良好,安定和谐,1997年获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十佳’村计划生育协会”、2004-2006年获永泰县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及镇党委、政府多次表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公路通车、照明通电;九十年普及电话,二十一世纪初有线电视普及各自然村,村民收视率100%,六个自然村均有村间公路通行。   [历史文物与风景区]村内住居蔡、戴、胡、蒋四姓人氏,多为明朝永乐二年前后迁入定居,其中以蔡姓为多数。现有蔡、戴、胡三姓宗祠各一座,成建年代均较远久。宗祠结构各有所长,规模以“蔡氏宗祠”为最,均列入《中国名祠》之一。为各自族众议事及文化误乐庆典活动场所,并有后塆宫、文昌阁、清代古民居各一座、福建古树名木“油杉松”一棵,至今树龄六百多年,为县级保护物种。往南里许即达名胜古迹高盖山。环面并到玉马、金狮、茶盘、东壶四座大山,形态自然造就,栩栩如生。   [经济社会状况]村内有公立小学、初级中学、县级变电站各一所。农业基础设施经过田地平整改造,已成为配备齐全的耕作地,以粮为本多种经营已成格局。与苍霞村交界山有生态保护林六百多亩。村民多有经营建筑、商业、养殖、手工业等,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际尾村

  际尾村是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行政村,离镇政府2公里,距永泰县城32公里,东与明星村相邻,西和凤阳村相依,南面与尤墘村相通,也是往镇政府的必经之地。   [地貌特点]全村地形南北朝向,东西两边各有5个垅,东边有小溪,西边是新修建的水泥路,从际尾小溪出水口起,有五座小山包酷似鲤鱼朝向兰口瀑布上游争抱着际尾兰口后山的梅花山,传说际尾是五鲤抢梅花之风水宝地。   [村落与居民]全村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有安平、际尾、土厝、兰口四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352户1604人。   [历史人文]际尾村有一座古建筑土厝,大厅除廊柱外,全是泥土构筑,厅宽10.3米,属少见,且建筑结构风格独特,已列入文物保护之古屋。际尾村历代文人辈出,有黄良文、黄良駶俩兄弟系博士人导师,博士胡敬炉、鄢飞都是后起之秀,科局干部也层出不穷。   [经济社会状况]际尾村有耕地面积1149亩,人均0.75亩;山地面积1320亩,人均0.86亩。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规模集约经营,全村有500多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多亩茶果基地和多家禽畜养殖场。近年来,全村有70%以上富余劳力外出从事经商、务工,分布全国各地。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的际尾小学为全村最好的建筑;新修的水泥路代替了过去坎坷泥泞的乡村小道;广电、通讯普及家家户户,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珠洋村

  珠洋村系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中等人口的行政村,距县城35公里在永泰县的西部、大洋镇的西南侧,北连苍霞和林阳村,南与旗东村相连,东有一座大岐山高约750米,西与宵洋和荣兴及霞拔南坑村相邻,村落面积3.6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042人,417户,辖4个自然村,16个村小组,耕田939亩,人均0.45亩,山地面积4900亩,人均2.5亩。   [历史概况]珠洋村在清朝末和民明初曾非常鼎盛,特别是日本侵略我国时期,许多较大的路无法通行,村民只好以人工从沿海肩运到内地进行流通。村内设有灿堂坪一条小街,有4间店铺和许多间的旅社,每天的营业不亚于大洋,特别是当时的鸦片店最为流行,另有一间闻名四方的打铁店;居民多信道教,有道士十多人;居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以铸犁和小铸为生的加工业是珠洋村有的,曾铸有精制的烧纸炉闻名四方。   [历史人文]珠洋村多数姓余,另有连、李、陈等姓,多是在明永乐2年从各省迁入,曾有李姓一父事过闽越王,曾用石橔棋铺村南北通道,余姓有咸丰年间的思想家、教育家,进士余潜士,有黄浦军校毕业生余志相,有-团长余子谋,解放后有厅级领导余则镜、李继新,教授余明等,余氏宗祠被列入八闽祠堂大全和全国名祠。   [建筑景观]清乾隆年间有四方有名的余登圣建一座名晒谷垅,被四方人叫花花碴,建上下两座,各座木雕非常精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建有珠洋上下两条街,住有三个乡镇六个村的居民200多户,被市列为新农村建设典范。   [物产经济]珠洋村盛产油茶,建有油加工厂两个。植大岐山茶叶和名茶弱云6号茶266亩,办茶叶加工厂壹个,年生产茶叶500多担,加工1000多担。还种植浙江杨梅1000亩,现已可投产400亩。   

大展村

  大展村系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永泰西部,在风景秀丽的佛道教圣地高盖山“名山室”北面的大洋溪畔,东临凤阳村(古称右洋、腾裡)毗邻,距县城31公里;西与麟阳村(古称利洋)交界;南为苍霞村相依,北依溪墘村(古称龙洋)接壤;县道穿境而过,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西山片政治、文教卫生、经济文化中心。又是0闽中游击队活动区之一。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现全村有743户、总人口2795人,辖5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1407亩,人均0.5亩,山地面积2205亩,人均0.8亩。   [历史人文]革命老区纪念地洋尾寨,建于清朝乾隆戊申年间,至今有230-250年的历史,有新、旧两个寨,实际自然村名叫卞湖,旧寨名“荣寿庄”占地四百多平方米,全木结构,共有200多间房子,柱、门、窗等均雕古代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飞舞、艺术精湛,寨门口立一对左佛的石狮。该寨历尽沧桑,当时闽中游击司令部第七中队的官兵就住在这里。司令部负责人饶云山、蔡光超、林水晶、饶振华、程国良、吴盛端等率游击队伍选择洋尾寨做为革命游击活动中心。司令部就设在新寨。我村有识之士就协助革命队伍募捐、募粮,献给游击队,让出房间给游击队及过境的解放军过境居住。当时并成立了“0闽特委永泰大洋支前供应站就设在我们大展村内。当时的三十一军-将军部下的一个师几千人马过境,我村就是一个停靠站,由村支前供应站负责安排住、食,为解放福建做出了贡献。我村几次游击战中取得节节胜利。解放福建的大军一批又一批从我村洋尾寨经过,全村群众夹道热烈欢迎。洋尾寨成为名副其实的革0据地。   大展村现留下清代古民居建筑7座,其中有革命纪念地洋尾寨新、旧两个寨。新寨叫昇平庄,比旧寨迟建30年左右,为四进式古民居,共有房间300多间,这里还出一知县叫鄢光椿,字子观,因父母年迈不愿出任为官,再三坚辞,感动了皇帝赐“恩荣予 ”题以褒奖他的孝心。棋杆厝也出了个知县名威可。大洋旧厝现代文人“伉俪联辉”鄢茂炎,教授高级工程师,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委科技尖端奖。从事核工业贡献荣誉证书,任福州经委副主任、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副主任、福建省核会长等。妻陈右仙教授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随夫前西北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与生产。历任市人大代表、福州市工业研究所总工程师。   [建筑景观]大洋厝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古民居建筑风貌,至今保护良好,由陈有谦贡生手建,屋式燕尾,全木结构,共有房间2000多间。   [物产经济]大展村现有养殖场一个,养殖土鸡存栏1500多只,种植场一个,面积50多亩,年产柑桔2万多斤,水密桃5000多斤。全村劳动外出务工经商有600多人,分布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生活明显改善,资产百万元以上的村民有11户。   

旗东村

  旗东村系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永泰县的西部,又简称“西区西山”之称,本村东靠秀丽的“大旗山,石马寨”,西望宵洋村的文笔山,南临同安镇丹洋村交界,北临珠洋村交界,全村分布为二个自然村,有十三个村民小组,全村306户,总人口1247人;全村总面积4.17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旗东村距永泰县城37公里,距大洋镇5公里,从大洋镇经过旗东村通往同安镇总长11公里,属县道管理,铺设有水泥路,旗东村每天有两班客车通往永泰县,交通之方便。村境内有两条公路,贯穿着两个自然村,村内交通运输也方便。还有两条小溪贯串整个行政村,山水相伴。   [气候与物产]旗东村属温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村境内物产较多。林业方面:全村山地面积7013亩,有林地6941亩,其中用材林3809亩,生态防护林3041亩,营育有杉树、松树、毛竹、李果、茶叶等,林木资源蓄存量有3000立方米,毛竹15000根,可开采利用。茶叶、李果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农业方面:全村水稻面积912亩,农地108亩,除去建王洋水库、开发渠道、修造公路、94年冬建造旗东学校等用地1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农民利用有限的田地种些粮食、杂粮、蔬菜等,够自给饱食。水利方面:在80年初建有一个王洋水库,总蓄水量可达100万立方米,除了水稻灌溉外,还有剩余的水疏给大洋镇自来水厂供应镇街一万多人的饮用水。矿产方面:在这块宝贵的山地里稳存着几百万方的岩石和粉红岩石,有待于开发加工,促销国内外。并殖业方面:发挥专业户的养殖特点,充分利用山地草原,养有山羊200多只,开发利山塘养殖鲤草鱼1000条,养殖母鸭500只,还有养殖饲料猪200只以及土鸡菜鸭等。劳力使用方面:全村男女劳动力500多人,足有400多人转移到城市务工和经商活动,有的已成为包工头和经商老板,有的已成为百万富翁。   [历史人文]本村以姓李为主,始祖李常于永乐帝二年由江西省南城县二十一都搬迁入闽,历时603年,至今已传二十四世,总发展人口包括外迁的达1800多人,现有处厅级干部六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建有“祖祠,安朝宫”之留下古迹做为子孙后代纪念之物,还建有三座三落大厝,可坑寨、六溜厝、淑云寨,属历史名房,永远相伴。   

七际村

  七际村系大洋镇一个偏远小村。东南与本县富泉乡毗邻,西北与本镇青峰村相连,东至永泰县城15公里,西距镇政府驻地18公里,皆有乡村公路相通。   [村落与居民]全村七际、田头、燕矛三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3户,总人口591人;土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0亩,人均0.6亩,山地面积13200亩,人均23亩。   [经济社会状况]七际村两面高山,富泉流从村中穿过,灌溉本村农田,并建有800千瓦小型水电站一座。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有生态公益林3000多亩,为全镇第二大林区;有橄揽、李果、青梅等名优水果200多亩。粮食以种植水稻、甘薯为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200多人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事建筑业等务工经商,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700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起村部与初小校合一的办公楼一座,二、三层为村办公场所,一层为小学教室,学生可就近就读;开通程控电话,有50余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方便与外界沟通联系。今年正计划修建乡村水泥路,解决交通运输难的问题。   

康乐村

  康乐村位于大洋镇北部,距大洋镇3公里,离永泰城关35公里,海拔630多米。全村现有620户,人口2450人,辖3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康乐村原名石坊洋,明朝永乐帝二年(即公元1404年)由南京太湖迁入,在境内建有一座太湖社,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解放前康乐村是一洋三村,即石坊洋、太湖村、康乐、丁隔村,解放后,初级社合作化时以康乐村为名沿用至今。   [物产经济]康乐村有耕地面积1700亩,人均0.6亩;山地面积1.4万亩,人均5.8亩,村民大多开发种植林竹、茶果,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村有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从事建筑业和经商办企业,使绝大数的村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有20户家庭买起了小轿车。   [社会状况]村内有一座容量达百万立方米的顶隔水库,灌溉全村及邻近埔头、溪墘两村农田。大洋至盘谷、红星的公路贯穿境内,通往各自然村的水泥路四通八达,通往县城、省城以及外县市的客车经过康乐村,经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   村内有影剧院一座,小学一所;全村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手机信号覆盖全村;新建的村部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设有医疗所、文化活动室、会议室等。   

溪墘村

  溪墘村是隶属于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行政村。村落面积4.6平方公里。全村分洋尾、中区及上溪墘三个自然村。上溪墘由垄里、坂墘、前墘等村民小组组成;中区由隔门、当垅、堘坪等村民小组组成;洋尾由苏垅、上厝、下厝等村民小组组成。溪墘村是构成“龙门征”的“三足鼎立”村落之一,位于大展村以北,康乐村以西,埔头村以南,西边与闽清县接壤,全村共有457户,2178人,17个村民小组。   [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溪墘村总体上是呈南北走向的一个自然村落,东西两边都是南北走向的山脉。东边与康乐村相隔主要是山丘,西边与闽清县隔界的是绵延不断,峰峦叠嶂的山脉,中间有一条小溪贯穿全村,该溪北连埔头村,由北往南流至大展村。西边有一条农田灌溉水渠。该水渠北与埔头段水渠相连,贯穿全村一直延续至大展村,承接“顶隔水库”的水源,肩负着本村主要旱田的灌溉任务。全村共有五座桥梁,若干条机耕路及一条主干水泥路,该水泥路南端与通往盘谷的公路相连,一直向北延伸与埔头村水泥路相连。本村村部位上溪墘桥头以南的主干水泥路旁,村部是一座二层砖混结构建筑物,内含老人活动室、医疗室等设施。溪墘小学位于中区堘坪桥头旁的主干水泥路旁,是一座二层砖混结构建筑物。全村电话普及率达百分八十以上,闭路电视普及率达百分六十以上。   [建筑风格与历史人文]溪墘村民主要有汪、林、詹、王四个姓氏宗族组成,其中汪氏人口最多,主要居住在中、西、北部,王氏主要居住在西北部,各个姓氏宗族都建有各自的家族宗祠祠堂,都有百年以上历史。村中现留有百年以上土木结构的古民居建筑十多座以及三层以上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二十多座。   [气候特征与自然资源]溪墘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秋两季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足,森林覆盖面大,尤其在与闽清县相隔的“登元底”“百翁树”等松树茂密。   [风土人情与物产经济]溪墘村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淳朴善良,勤劳致富。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耕作,种植一年一熟的水稻,同时也种植蕃薯、黄豆、玉米等经济作物,近几年也出现几个蔬菜专业户、养猪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养兔专业户。本村有一家瓦厂,一家砖厂。果树甚多,主要有板粟、柿子、桃子、李子、梨等。多数村民从事建筑工程承包、经商、外出务工等行业。   

埔头村

  埔头村系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行政村,位于永泰高盖名山之里,东壶山下,四面群山环抱形如盆地,距县城40公里,村落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210人,525户,辖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我村村民崇尚戏剧。民国前期曾有“地下墙”高跷、陆地行舟、离地行舟。每逢迎神、庙会或节日庆典活跃于乡间。一九五0年成立龙门业余闽剧团,一九八0年公社改编为“大洋闽剧团”,剧团前后出巡闽清、古田、闽侯及本县各乡镇,演新时期现代戏和古装闽剧优秀传统节目,一直受到群众欢迎。一九八五年剧团停办,文艺队仍活跃于民间。二00一年国庆节,应县文化局邀请赴县城宣传演出,今被列为福州市文化村荣誉。   [历史人文]清末:有能源,字钟沂,同治年间“钦赐恩贡”;齐金,清光绪廿年,甲午马尾海战为国捐躯,追认烈士载入史册。民国期间:汪毓波,名昭麟,号叔度,是港九六桂堂宗亲会发起人之一。民国十六年与-俩参加广州的北伐誓师大会,历任寿宁、政和、南安县长,创办乡国民小学,提出公众造林绿化乡村,深受群众称赞。近代出了不少英才:有博士、硕士、国家级英模、省模和处级干部、高级教师等。   [建筑景观]埔头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五座”。古民居,雕刻古朴典雅,具有独特魅力,引人欣赏,尤其是“汪氏宗祠”座落于埔头村后埔坪,是本村人口居住最密集地方,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中心,祠堂始建于明天启远年(公元1621年)内设学馆,1947年重建,至1995年重修,祠宇古朴雄伟壮观,占地面积1832平方米,大厅四梁杠井,七柱全鏠。宽度11.2米,区栋高10.8米,左右两厢房为接待室和史料陈列室,出廊柱胸径近1米,横梁胸径90公分,其高大居全县之首,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神龛古朴典雅,可供灵牌万位以上,形似仙人掌乃呈祥吉地。1999年被评为福州“十邑名祠”截入名祠大观,2001年被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录入《八闽名祠》,2003年列入《国家宗祠文化大观》,祠联部分在2001年被录入《古今诗文集》。   [基础设施与农业发展状况]本村基础设施较好,全村主干道实现了路面硬化,学校教学楼、电脑室等配备齐全。全村现有水田1500亩,林地9000亩,农副产品基地200亩。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棋杆村

  棋杆村位于大洋镇的东南方。离县城27公里,距大洋镇3公里。水泥路贯穿本村主要村落。   全村面积11800亩,其中耕地1400多亩,人均0.8亩,山地10400亩,人均6亩,山田八比二,有自然村八个,即棋杆(铁场)、尾后、里甲、凤岭、院里、寺坪、白叶、横路。有20个村民小组,人口1800人,近430户,本村主峰为高盖山的紫盖峰,海拔高1125米,从西南往东北延伸共有四条主山脊将本村分开三个大村落。大樟溪支流源头流经本村。全村总面积8.3平方公里。   [人文景观]高盖山在闽王时代即被闽王赐封为“西岳”而闻名八闽。西汉时代,现在还被当地信众所敬奉的徐登于西汉五凤二年曾在此山中炼丹,修道成仙,济世救民,是福建唯一在《反汉书》中记载最早一位仙人,同时,也是我国看文学记载女性变男的第一位。高盖山中的名山室因其文物丰富(如唐代的男性观音,宋代的木结构的祖师殿,宗代的文化长廊,及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石雕与香炉,最为突出最摩崖石刻系宋元时代产物,全国少有),年代久远列入国务院公仙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高盖山另一个特色是山脚下有名山佛院,自唐至清初十分鼎盛。经登一千多个石阶到达名山室(系道教圣地),再往上有上室坪系著名唐宋元明的书斋楼,曾有两位状元五位进士在此苦读诗书。儒道释三教并存实属罕见;再往上经南天门直登顶点紫盖峰,确实是无限风光;往东看千亩油洋水库碧波荡漾,旭日东升,碎金万点;往南望万亩宝山林场与王洋水库交相辉映;往西、北腑览古堡石寨,新房旧屋,星星点点,阡陌交错,大洋镇风光无限尽收眼底。明清民屋尚有遗留于世让后人探寻。《林氏宗祠》曾收入《福州十邑名词》]《福建名祠》、《中华名祠》之中。   [物产经济]大洋镇系我县的建筑之乡,棋杆村可谓是建筑之乡的建筑之乡,全村有70%的劳力从事建筑行业,有从事管理、施工、监理等工程技术人员达百人,其经济收入是村民重要来源。村内还有毛竹、台湾桂竹、黄甜竹、李果、枇杷、黄花梨、杼、银杏等林果数百亩,尤其银杏系列产品如“银杏茶”、“银杏酒”、“银杏休闲食品”等产品还注册有品牌。   

下苏村

  下苏村是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永泰西北部,海拔620米,全村总面积7.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约1000亩,山地面积13500亩,距离永泰县城30公里,距福州城区101公里,是永泰西山中心集镇大洋镇的东大门,距离镇区5公里。目前从福州出发经福永高速至下苏村只需一个小时,一路生态优美,风光旖旎。   本村共辖后洋、石牌、下苏、油洋、溪尾五个自然村,东至油洋水库西山乐园,西至旗杆村,南至村部旧址,北邻明星村,全村共有400多户,总人口近1850人。建筑业和农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村民依靠各自特长谋生,先后引进优质油茶种植基地、鱼腥草种植基地、芋头种植基地,开办养羊、养鸭场。林氏兄弟、华氏家族在建筑业方面业绩突出,业务遍布福建省,并扩展到全国各地。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   下苏村是福州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之一,过去几年中,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依托库区移民后扶政策,完成了全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安全饮水工程等民生项目,并相继开展了村庄整治、村庄绿化、河道整治等建设项目。   2011年,本村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三批帮扶重点村,由闽江学院选派干部驻村,帮助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福州市中心支行-帮扶。2011年10月,闽江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花费半年多时间为本村量身定制的《下苏村生态休闲整体规划》出台,为下苏今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2012年2月,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莅临考察,对下苏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批示了河道整治项目,以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   2012年以来,下苏村委会不断丰富下苏村新农村建设内容,建立了闽江学院旅游系、音乐系和化工系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并举办了2012年暑期“白鹭行动”文艺下乡演出晚会,制作了下苏村沙盘展示,编撰了第一部较为完善的《下苏村志》,创新性地创办了《下苏村报》和举办了下苏村农民趣味运动会。   目前,集行政办公楼、农家书屋、医疗站、便民超市、老人会、休闲公园、健身广场于一体的行政文体服务中心已完成改造升级,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广阔和便利的娱乐休闲场所,同时也提高了村部行政服务职能。河道整治项目一期工程已正式完工,二期工程也即将开工建设。库区休闲广场及环境整治项目已完成预算审计,即将进行招投标。互动农业休闲项目已完成招商引资,企业近期将进场开工建设。果蔬合作社农户今年扩大了生产规模,农产品涨势喜人。   2013年,下苏村新农村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和提升,目前,全村上下团结一心,以规划蓝图为依托,借助下苏村特色山水旅游资源及周边高盖山景区、名山室景区的旅游资源,朝着打造高品位的“海西美丽乡村”而不懈努力。   

明星村

  明星村位于永泰县西部(古称西山)大洋镇之东面,距县城20公里(原属于永福县廿都梅埔乡)。东邻高峰村(森林区),西有高盖山,南与下苏村交界,北是盘谷乡方壶岩之山麓,全村计有604多户,1915多人,分为六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海拔630米,交通四通八达,地势平坦,气候四季分明。全面总面积9.7平方公里。   [名胜古迹]明星村东边山上有座古寺,名为“花壶岩”,正殿是一片瓦,是石头盖住全部庙宇房间,其上悬崖削壁。左侧有观音洞、雷公洞等,下有书斋楼,清朝就有办过私塾班,培养出很多人才。寺貌美观,风景优美。西边高盖山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旅游观光避暑的好地方,名闻遐迩。南边有油洋水库,是休闲划船游玩和钩鱼的好去处。北有方壶山,海拔1120米,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宋辟建佛殿曰“方壶寺”,明隆庆二年重修,近年再加雕琢,岩寺更为绚丽雅秀,是永泰名胜风景区之一,浏览人甚多。   [经济发展状况]明星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力多外出,从事建筑业或经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明星村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电力充足,是发展经济的好地方。现有无公害蔬菜300多亩,销往福州、厦门各地,收入可观;还有油茶2000多亩。   

青峰村

  青峰村位于大洋镇东部,是大洋镇比较偏僻的行政村,距镇政府12公里,距永泰县城36公里。东邻凤星,西连下苏,南接七际,北靠明星。村内有7.7公里的乡村公路与大洋公路相连接,已建成水泥路面3.1公里。   [村落与居民]青峰村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78户495人;土地面积17.5平方公里。   [自然风景]位于村内东南部的白岩洞景区,奇岩怪洞众多,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开发为森林浴场,与高盖山景区、西山乐西相配套,有重要价值和良好前景。   [物产经济]该村为大洋镇第一大林区,有林地2.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8000多亩,竹类1400多亩,柿、李果等水果260多亩。主要土特产品有笋干、柿饼、李干等,其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流经村内的漕溪坪溪水力资源充沛,灌溉全村大部分农田,还建有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500千瓦。全村耕地面积776亩,除种植水稻、甘薯等粮食作物外,近年来调整种植结构,建立起槟榔芋基地150多亩,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村民收入。当前,全村绝大多数民外出务工经商,其中从事建筑业的达200多人,有半数以上的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荣兴村

  荣兴村系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永泰西北部仙峰崙下,南邻本镇珠洋村,北邻霞拔乡南坑村,西邻本镇宵洋村,东邻本镇珠洋村梅坑自然村。全村有居民254户,1208人,分15个村民小组。全村面积2.4平方公里,水田面积721亩,山场面积2445亩。   [历史人文]荣兴村原与珠洋村同一个大队,62年分为珠洋、荣兴两个大队,后改村。全村纯余姓,与珠洋、宵洋、旗东、同安镇余姓共祖,始迁祖名闰苟,字润敬,号千七,江西南城县人氏,与明太祖朱元璋同心戮力,扫除群寇,安靖天下,建立明王朝,建立了功勋,宝封怀远将军;奉旨下屯闽福州府永泰县玉洋(现宵洋)开基创业,至今已历26代600年历史;建有宵洋祠堂,被评为福建名祠。九世祖肖山名佛恩,字朝杰,出仕明安透明微省安庆府知府,建象牛厝,重粮规模,绵延子孙。余潜士名时钻,字耕村为汗脚朝名人,教育家,学识渊博,桃李满园,清皇赐“乡贤第”,现省政府追认为教育家,其故居与坟墓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胜古迹]荣兴村名胜古迹北部有仙峰崙,尖圆、高耸、清秀、四方奇观。传说古有一名人,在外遇难,走投无路,随一阵风飘到该山顶,耳闻“吾人救你,救到家了。”疑是仙人所救。特在山顶建亭,故而得名“仙峰崙”,世人求拜,甚为灵应;东北有“坑尾宫”供仰五显灵官大帝,有求必应,香火不断。东南有“泰山堂”,系余肖山创建,供奉“泰山尊王”、“鲁公祖师”等神灵;西有“玄帝庙”,供奉玄帝尊神,并有贞节坊,系清皇赐予“姑媳贞寿”之扁,树立了中国古代妇女贞节楷模;中部“夫人宫”乃十世祖余东启所建,供奉“陈、林、李三夫人”、观音菩萨、鲁公祖师、文帝君、泰山尊王等神灵,感应威灵,终年香火不断,四方求拜。现几经重修,宫内设有剧场、老人活动中心,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基础设施]荣兴村有大洋经本村境至同安镇的三级水泥路,并有村内水泥支路1.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且家家户户皆有闭路电视,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经济状况]荣兴村有耕地面积721亩,人均0.6亩,山地2445亩,人均2亩。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规模。全村有100多亩蔬菜基地,200亩茶果基地,家禽养殖3000多只。全村有70%的富余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分布全国各地。经商、建筑百万元以上的有4户。   


埔头村特产大全




埔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