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园村位于永泰县霞拔乡东南部,东邻大洋镇,西接南坪村,南据同安镇,北连福长村。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离县城42公里。
[村落居民]
村落面积3.48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389户,下辖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
下园村清朝属永泰县中和乡官贤里22都,民国初年属西区,中后期属霞拔联保南园保,建国后,历经下园大队、行政村。
[自然资源]
下园村平均海拔650米,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6.9度,无霜日时间短,20天左右,年降水量1453毫米。全村耕地面积1344亩,林地面积3524亩,有溪头水库1座。
[人口姓氏]
下园村现存黄、张、陈、肖四姓。黄为最大姓,其始祖豪有公发迹于豪爽,大富于一时,声名远播于乡内外,自清乾隆南坑村迁居,子孙繁衍10代,数百人。张氏始祖维寿公于清康熙年间从德化县举家栖迁本村寨下,已有14代,263人。肖氏始祖大经公于明万历朝拨军到本村开宗立基,至今400年,乃下园村最早的主人。陈氏始祖宜发公于清乾隆年间从闽清搬迁,发展到12代,400多人,为村中第二大姓。
[建筑人文]
下园村省墘寨于清乾隆年间由黄豪有所建。省墘寨房屋324间,当时规模仅次于豪有长兄思有公所建的霞拔寨(361间),现已破坏。下园旧厝为豪有公长子所建,保存完好,此厝出了不少人才,现有正厅级领导1人,县处级干部2名。相传下园旧厝与省墘寨相继兴建,可见豪有公的财富之多。
[经济发展]
小部分农民扎根农业,大部分农民外出赚钱,以建筑业、商业居多,特别是有上百人落户上海从商,形成一定规模,并出现一批千万、百万富翁商人,为家乡人民所称道。
[精神文明]
下园村人民热情好客、热心公益,历来已久,1982年村集资建设了砖混结构的小学教学楼,为本县第2所,率先跨进先进行列;有线广播、闭路电视、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均为民办,民建、民享。群众支持教育、尊师重教,先有基金会,后有工商人,经久不衰,关心学习尉然成风,村中培养出不少的大中专生。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5207 | 350000 | -- | 查看 下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坪村 |
南坪村系福州市永泰县霞拔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霞拔乡的南端。东与下园村接壤至大洋镇20公里;西与周坑村交界至东洋乡8公里;南与新村毗邻至同安镇10公里;北邻富洋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 [村落与居民] 南坪村落地处海拔380米的小盆地至907米的高山峰。住居分布在550米至650米之间。工有306户1250多人,分上、下南坪两个地片,17个村民小组,山地面积852亩,人均收入3000多元。 [村风与村貌] 南坪村在1970年通电,1989年通车的基础上,近年来在省国土资源厅等上级部门扶持帮助下,新建了村部、村会场、小学校舍及水泥路贯通上下南坪,村貌得到改变,2005年评为福州市扶贫帮困先进村,获得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历史人文] 南坪古称福州府永福县二十二都南阳境。南坪始祖是章窿山之子—子郁、子恩,章逸山之子—子专,于康正初年(1684—1693年)由泉州市德化县南埕沣岭迁入,至今有315年。在清朝嘉庆21年至光绪22年80年间有一座名叫长泰厝:“一堂四代+秀才”(公、子、孙、曾孙四代+秀才)“同堂批首”(三人名列府、院的榜首)“同科两秀才”(永泰县在清朝中每年全县的秀才名额只有8人,而在同一年一个屋宇中,却中上2人)当时名扬县内外。 [风景区] 有“黄螺之石守南口,雄狮之师镇北门”的记载;南口之端有麻公殿古迹,北门之后有金钟山景点。 [物产经济] 南坪村地盘广阔,四至分明。东:由寨下坑,双溪口直至麻宫殿;南:由丘车坪至后角岭、石牌坑直上隔仔仑;西:水牛隔、葫芦乾隔、过都、天秋仑坪直下狮公堂直上小布洋仑顶直闩畲婆桶隔直至隔仔格;北:隔仔格、金钟寨直落半腰仑、寨下坑。全村物产丰富:杉松林木蓄积量17.8万立方米,毛竹充足量23.5万根。在解放前用幼竹造“海纸”,解放后发展李果、茶叶和近三十年来竹编、草杂编及建筑业都颇有盛名,近年来在上级扶持下开发金钟寨山“龙井43号”茶叶200多亩,已初显经济效益。 |
下园村 |
下园村位于永泰县霞拔乡东南部,东邻大洋镇,西接南坪村,南据同安镇,北连福长村。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离县城42公里。 [村落居民] 村落面积3.48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389户,下辖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 下园村清朝属永泰县中和乡官贤里22都,民国初年属西区,中后期属霞拔联保南园保,建国后,历经下园大队、行政村。 [自然资源] 下园村平均海拔650米,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6.9度,无霜日时间短,20天左右,年降水量1453毫米。全村耕地面积1344亩,林地面积3524亩,有溪头水库1座。 [人口姓氏] 下园村现存黄、张、陈、肖四姓。黄为最大姓,其始祖豪有公发迹于豪爽,大富于一时,声名远播于乡内外,自清乾隆南坑村迁居,子孙繁衍10代,数百人。张氏始祖维寿公于清康熙年间从德化县举家栖迁本村寨下,已有14代,263人。肖氏始祖大经公于明万历朝拨军到本村开宗立基,至今400年,乃下园村最早的主人。陈氏始祖宜发公于清乾隆年间从闽清搬迁,发展到12代,400多人,为村中第二大姓。 [建筑人文] 下园村省墘寨于清乾隆年间由黄豪有所建。省墘寨房屋324间,当时规模仅次于豪有长兄思有公所建的霞拔寨(361间),现已破坏。下园旧厝为豪有公长子所建,保存完好,此厝出了不少人才,现有正厅级领导1人,县处级干部2名。相传下园旧厝与省墘寨相继兴建,可见豪有公的财富之多。 [经济发展] 小部分农民扎根农业,大部分农民外出赚钱,以建筑业、商业居多,特别是有上百人落户上海从商,形成一定规模,并出现一批千万、百万富翁商人,为家乡人民所称道。 [精神文明] 下园村人民热情好客、热心公益,历来已久,1982年村集资建设了砖混结构的小学教学楼,为本县第2所,率先跨进先进行列;有线广播、闭路电视、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均为民办,民建、民享。群众支持教育、尊师重教,先有基金会,后有工商人,经久不衰,关心学习尉然成风,村中培养出不少的大中专生。 |
南坑村 |
南坑村位于霞拔乡东南部,东接大洋镇林阳村,南连大洋镇宵洋村,西邻福长村,北与闽清县邻里村交界。全村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158亩。全村辖有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300多人,300多户。 [交通状况]本村是通东洋乡的要道,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邻大洋镇5公里。自然村道路已实现路面硬化1.1公里。 [气候与物产]南坑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平均无霜期330天,年降水量1453毫米。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面积4000多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蕉芋、竹等,水果有李、柿等农副产品。 [经济社会状况] 2006年我全村社会总产值达4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0万元,企业产值3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元。村有医疗所、小学楼各一所。全村已开通了闭路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信号覆盖,随时可与国内外进行通讯联系。 |
仁里村 |
仁里村位于霞拔乡东部,距乡政府1.3公里。东边是下园村,南边与南坪村相邻,西边与后官村相连,北边是霞拔村。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亩,总人口1125人,295户;辖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 霞拔至仁里村道1.2公里为水泥路,村部至各个村民小组的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比较方便。 [历史人文]始祖满郎公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府金溪县陈坊乡陈家庄。其幼年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为人忠厚,智勇双全,明封昭惠将军,戎马一生,忠诚报国,为一代名将,于永乐二年迁来本村。 仁里的西郊水尾林有座水尾宫(又名大王堂)始建于清朝,设计美观,结构大方,工艺高超,是一座辉煌的宫阁,内塑有神像,威严无比,自始至今,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来祭祀。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本村农业生产以种植中稻、甘薯、玉米为主,多数村民从草编、五金铸造等加工业。 村内办有五金铸造厂、竹草编工艺厂10多家,每年可为国家创汇300多万元。村里有小学、医疗各一所,广电、通讯网络信号覆盖全村。 |
福长村 |
福长村系永泰县霞拔乡的最大行政村,距永泰县城关41公里,东北两面紧邻闽清县省璜乡,南靠本乡下园村、南坑村,西接仁里村、霞拔村,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永泰至霞拔公路贯穿境内。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3491人,793户,辖9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历史沿革] 福长村旧称永福县二十二都中和乡高盖里福堂前。王氏村民始祖王丈公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自江西建昌府迁居入阁,定居福堂前,至今已繁衍二十四世,已有 610年。 [经济社会状况]村内有一泗洲电站,装机容量800千瓦。村民大多数从事出口外国的竹草木制品加工,几乎遍及全村各家各户,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年创产值可达500多万元。外出从事建筑的青壮年有1000余人,年可创产值2500万元。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发展油茶、茶叶、蕉芋、生姜、李果等。2011年外出企业家回乡创办了三家企业公司,分别为“森之缘”名贵苗木基地。“中创农业合作社”和“瑞诚开发公司”。主要种植油茶、药材、名贵苗木。新村部于2006年建成,村内有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室,有一所卫生所,一座完小,。一处《双龙》公园,有小湖、多处凉亭,天然怪石险竣壮观。 |
富洋村 |
富洋村是永泰县霞拔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霞拔乡政府西南部,距乡政府4公里。村部坐落东经118°68′15″,北纬25°90′46″,海拔555米。东与后官村相临,南至南坪村,西连东洋乡周坑村,北接锦安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63户,660人口。 [历史人文]富洋村饶姓始祖饶荣公,祖籍现江西省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殿村里石自然村(原址江西建昌府南城县太平乡九都垒石村),饶荣公年青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政绩显著,官授南京经历(五品);公元1404年奉旨拨军来永泰戍垦落户,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史名人有:饶荣(南京经历)、饶克贤(清同治年间贡生)、饶有俊(秀才)、饶志端(秀才、民间书法家、著名医生)。 富洋村明、清朝时属中和乡二十二都高盖里厚溪境大、小富洋;民国时,与南坪、后官同属霞东乡赛南保;公社化时与后官同属一个大队,文革期间改称东升大队,1978年从东升大队分出为富洋大队,1984年改为富洋村。 [交通状况]富洋村现有经富洋到南坪村的水泥公路,全线公路从北向南贯通全境。 [旅游资源]富洋村有七重漈瀑布(最高达近百米),水尾宫、丹坵仑古厝以及虎、象、狮三山蟠镇村口等胜景有待开发。 [经济发展状况]富洋村有山地面积4180亩,其中林地面积3362亩;主要以水稻、茶叶、楂油、柿、李果等作物;还有200多人常年在全国各地从事建筑、商业等行业。 |
后官村 |
后官村为霞拔乡行政村之一,位于霞拔乡的南边。地处北纬25゜54`—25゜55`、东经118゜41`—118゜42`之间。东邻仁里村、西连富洋村、锦安村,南望南坪村,北接霞拔村。有新建的水泥路直通乡政府。现全村人口930人 158 户,辖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曾称为后坑里厚溪境。后黄成汉公改称后官,始得名。民国时,与南坪、富洋同属霞东乡富南保。公社化时为后官大队。文革期间改称东州大队,1978年恢复后勤部富大队,1984年改为后官村。 [物产经济]后官村现有山地面积6313亩,其中林地4228亩。 [历史人文]后官村有重视教育的历史。嘉庆后,为教育鼎盛时期,甲子年黄成汉公应试中副贡生,为乾隆后霞拔唯一中举者。同时,监生、邑庠生、邵庠生、太学生等,具体数字难以统计。传说单只寨里一厝就有十八担书篓。至今村内取名为“萃美庄”的寨堡大厅厅屏上还悬挂着一个“宝书堂”的匾额,金字余辉犹在。 在清乾隆后,后官前洋大乾厝有一座书塾,为霞拔里学校之首座,兴起一代学风。当时,后辈中多读书人,秀才成群,有黄在中于嘉庆甲子科考中副举人,在当时名扬一方。 为继承发扬后官重视教育遗风,1996年村民纷纷集资捐款,在本村前洋新建起三层砖混结构小学教学楼一座,改善办学条件,培育新一代人才。 |
锦安村 |
锦安村基本情况 一、行政区域 锦安村系永泰县霞拔乡第三大行政村,位于霞拔乡西部。东接霞拔村,西邻东洋乡西塘村、茂楼村,南同富洋村、东洋乡周坑村相接,北与长中村、上和村交界。全村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36亩。辖四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有2179人,550户。 锦安村旧称永福县三十都和平乡感应里。锦安村有黄、林两姓,黄姓始祖仓山公明朝万历年间由尤溪迁入,定居锦安繁衍,至今380余年。林姓始祖而远公大清康熙年间由德化迁入,定居锦安下村自然村繁衍,至今360余年。历史上名人有:五品官一名,六品官二名,秀才七名。 二、交通状况 东洋乡至永泰城关县级公路有6公里经过本村,村里有通往翰阳、锦霞、下村等自然村的水泥路3公里,全村有较好的村级道路交通网络。 三、基础设施 全村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村;广播电视与县联网,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上达到户户通广播电视。基本具备宽带互联网入户条件。村内有长万水电站一座,一个卫生所;近年来还新建一座老人活动中心和影剧院,一座 村委办公楼。 四、经济发展状况 村民大部分以外出务工经商为生;种植蕉芋、芙蓉李、青梅、水稻、板栗、柿子、番薯、玉米等作物为主;蕉芋粉丝加工业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还有竹、草编产业也带动了家庭经济发展。 五、村两委介绍 锦安村目前有党员46人,村两委共有9个人,其中女性两人,村两委年龄平均50岁左右。村支部书记黄文辉,男、1958年11月出生,高中学历。村主任黄绍容,男1957年3月出生,初中学历。 |
上和村 |
上和村系福州市永泰县霞拔乡第四大行政村,东北与闽清县接壤,西与长中村、锦安村相邻,南与霞拔村交界。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700多人,365户,辖有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 上和旧称永福县三十都和平乡上和村,始祖积公于明朝宣德元年由大田县宋京村迁居上和繁衍,至今已有580年,能人贤士辈出。 [历史古迹]上和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寨堡一座,石墙、石门,格局奇特,结构牢固,是全村仅存的古建筑。村北山名分流寨,系全乡第一高峰。古代政局动荡,盗匪众生,村民聚众在山顶建筑寨堡,居高临下,便于避难和防御。山顶气候凉爽,视野广阔,游客可以俯瞰全乡概貌。 [物产经济]本村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物产主要有李果、柑桔、茶叶、生姜等。村集体拥有林地300亩,进行封山育林。境内瓷土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有12万方水库一座,灌溉全村600多亩农田。主要土特产有茶叶、蕉芋粉丝、生姜等,近年来村民大力发展生草编加工业,产品出口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社会发展]村内水泥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便利。新建成村小学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建一所移动通讯基站一处,程控电话入户率达70%以上,基本实现了农村通讯化。 |
长中村 |
长中村系霞拔乡最偏远、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村,距乡政府4.8公里,东、西、北三面与闽清县和本县长庆镇交界,南面与本乡上和、锦安村相邻。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面积6.2平方公里,总人口1218人,296户,辖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交通状况]霞拔至长中村公路已建成水泥路,每天有一班客车来往于永泰城关。9个自然村都有村道相连,可通汽车,交通比较方便。 [历史人文]长中村旧称永福县三十都和平乡长治村,解放后改为长中村。长中村多为邹姓,邹氏始祖原籍江西省托明府邻川县二十一都西洋茶林下,青年从军,佐明城祖有功,军中擢千总,奉命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拨军迁至永福县三十都长治村定居,至今繁衍二十世,已近600年。历史名人主要有:明颁秀才邹窿友,清颁举人邹能友、秀才邹大腾、邹大英、武秀才邹大祥茶。 [物产经济]长中村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李果、茶叶、柑、枇杷、蕉芋等多种经济作物。其中茶果面积达400亩,林地面积有1000多亩,主要是杉、松、竹等天然林。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村有350多人村民外出从事建筑等经商务工,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在家的村民,积极发展竹草编加工,年产值可达25万元。2006年,村民人均收达3400元以上。 |
霞拔村 |
霞拔村旧称永福县二十二都中和乡高盖里下弼村,现系永泰县霞拔乡第二大行政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距永泰城关45公里,东邻福长村,南连仁里村、后官村,西界锦安村,北接上和村及闽清县省璜乡佳垅村。大洋至东洋公路贯穿境内,各自然村均有机耕路通达。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面积8.4平方公里,总户数630户,人口2389人,辖10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 [村风与村貌]霞拔村作为乡政府所在地,社会治安状况良好,2006年被县综治委授予“平安村”称号。 [历史人文]杜申,字景崇(1131—1184年)永泰县霞拔村人,宋乾道五年(1169年)郑侨榜进士,以解贞两榜登管,官至内阁大学士,故居坐落在霞拔村下洋中,土木结构,宋代建筑风格,十扇大厅、四梁杠井,总面积1155平方米,深18.5米,宽22米,高8.5米,正中大厅深10.8米,正座左右立柱30楹,故居曾做他用,今已修葺。 灵光阁,坐落在霞拔水尾,由于是土木结构被一场大火烧毁,因是祖传圣地,信士们于2001年根据现代文化需要,先后投资100多万元重建修缮,现为老人活动中心,为中老年人娱乐活动提供一个非常舒畅的活动场所。伟苓亭坐落在永泰与闽清交界处,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于2005年用混凝土结构重建,现可供过路客人歇凉之用。 [气候与物产]霞拔村平均海拔580米,属中高山地区,平均气温16.9℃,平均无霜期330天,年降水量1450毫米。农业生产以种植单季中稻为主,兼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有李果、茶叶、蕉芋、生姜、蔬菜等。全村有生态公益林1800亩,人工造林1500亩,竹林250亩,茶叶300亩,森林覆盖率为60%。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本辖区内竹草木制品加工户较普及,产品出口香港等地,年创产值300多万元。外出从事建筑、经商的劳动力达千余人,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5333元。通讯、电话、手机普及85%以上。村里有卫生所、老人会、中心小学各一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