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利村简介
山利村位于北厝镇的东部,东邻美楼村,西与芦山村毗邻,南接敖东镇,北与湖西村相接。美楼村面积大约为2.1平方千米,人口约为716人。下辖山利一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山利村1993年之前是属于芦山大队的,自1994年后成立山里村委会。山利村由于本村面积较小,经济主要是村民外出务工为主。著名的风景名胜南寨山就位于该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28104 | 350000 | -- | 查看 山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庄上村 |
庄上村名,意为先祖开家发业之地,由林、何、陈姓等家族聚居成庄、隶于此地,遂名庄上。村祉位于北厝镇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区,距离县城8公里,东倚北敖路,西临潭西大道,南与北厝村交界,北与沃尾村、红湖村接壤,毗邻305省道,是北厝镇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下辖庄上、庄上新庄2个自然村,总面积约1202亩,其中耕地面积800多亩,林地面积180亩,滩涂面积150亩,国家征用土地600多亩。共445户人家,总人口数为188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667人。现有0党员47人,村民代表44人,有10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有庄上中心幼儿园、宗氏祠堂、老人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文娱配套设施,几年来,通过旧村改造和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村内道路纵横交错,主干道水泥路面基本实现硬化,道路整洁、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先后被授予“全县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北洋村 |
北洋村地处北厝镇中部,与美丽的三十六脚湖相毗邻,东与湖西村相邻,西接红湖村,南与庄上、北厝村接壤,北与岚城乡相接,是城关通往敖东镇、南海乡的必经之道,交通便捷,辖北洋和李大厝两个自然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党员30名,共306户,1289人,耕地面积720亩,林地面积485亩,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8612元。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北洋村的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通过村两委换届,北洋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发展多元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村庄建设城镇化,民主管理制度化”为目标,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带领全村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群众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基层组织活动有序开展,民主管理不断推进,全村现有大学毕业生200多人,硕士研究生5人。在绿化工程、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清洁家园、平安建设等工作中,村两委与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带头发展致富,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 村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方途径,争取支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先后完成了县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示范点建设、村道8百多米的水泥硬化、污水池的改造、老年健身活动场所和人口文化公园的建设、农家书屋的创办等工作。2011 年北洋村被评为“福建省生态村”、“县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示范村”,村篮球队代表平潭综合实验区参加福建省千村万人农民篮球公开赛获得全省第五名;2012年被评为“新农村新家庭示范村”、“全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福建省全民健身优秀活动等荣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北洋村将继续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力争更大的发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厝祥村 |
厝祥村位于北厝镇西部,距离镇中心约三公里左右,东临沃尾村,西与红山村接壤,南望原平潭盐场,北与北务里村相邻,省道305线从村中心穿过,全村大约2万平方米。人口833人,六个自然村。村劳动力约260人,其中外出58人,农业用地面积约45亩。 |
沃尾村 |
沃尾村位于北厝镇的中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邻庄上村、西接厝祥村、北临305省道、南接北厝村。交通便利,沃尾村面积大约3平方千米,人口约1000人,下辖沃尾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由于村面积较小,经济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因平潭综合实验区项目建设征迁需要,村里征地拆迁如火如荼,辖区内有协力科技园工业区等项目落地。 |
务里村 |
务里村简介 务里村位于平潭县北厝镇西北部,南邻进岛路305国道,竹屿港就坐落于本辖区内,辖区内还驻有海军大队部,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10人,党员46人,住户462户。务里村属军民共建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 |
跨海村 |
跨海村位于平潭县北厝镇西部,毗邻北厝镇娘宫村与先建村,与娘宫村同处平潭“门户”重要位置,距离平潭海峡大桥仅1公里,距离北厝镇约7公里,305省道由村口而过,现在建金井大道、金井一路将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交通将十分便利。跨海村面积约5平方千米,辖区海域面积万亩有余,耕地500多亩,全村人口2500多人,总户数由近700户,常住人口约1600多人,共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以养殖海蛎及农耕为主,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经商。跨海行政村下辖有跨海、南、北后沃、南、北橹匙伍个自然村,村庄分布较分散(南、北橹匙位于娘宫村西北面,背山面海,距离行政村约4公里;南后沃搬迁至平潭竹屿口附近,距离近10公里);辖区内自古有猴屿、萝萝屿两岛屿,面积均有数百亩,海岛虽无人居住,但绿树成荫风景迷人,海岛周边渔产丰富,时有村民出海讨产;鸡公山、寨尾山环抱跨海村,森林密布,林业、石料资源亦然丰富;北后沃自然村地势较高,前后都能触及山、海,站于村庄可纵观全村、及大片金井湾片区,空气清新,环境怡人,具有深厚的旅游潜能;村庄通讯设施较完善,移动及联通手机信号无盲点,电信设施遍布全村;全村通电通水通路(除南后沃自然村原址外:南后沃自然村已举村搬迁至平潭县竹屿口附近20余年,现仍归跨海村管辖)。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以来,跨海村被征海域近万亩,耕地被征数百亩,拆迁房屋30余座,整个行政村的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下,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有序地推进着。现如今,辖区内有金井湾安置房、中荣搅拌站、中福建材城、垃圾焚烧厂(全县垃圾运往垃圾场必经跨海村)、协和医院、金井一路、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和在建项目落地,建设氛围十分热烈。 |
先建村 |
先建村位于北厝镇的西部,距镇政府约5公里,距区行政中心200米,省道305线从村的南部穿过,交通便利。东边与北厝镇红山村交界,西边与北厝镇跨海村交界。先建村面积约9平方千米,人口约1900多人,有12个村民小组。下辖两个自然村,分别是东壁自然村和西壁自然村,东壁村民大多姓翁,西壁村民大多姓林。除翁、林两大姓氏外,张为本村第三大姓氏。村民日常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养殖、季节性捕鱼及劳务输出,其中村民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红薯、枇杷及花生,海产养殖方面以海蛎养殖为主,还有小部分村民经营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或进行季节性捕鱼补贴生活开支。除了留守在村中为数不多的中老年及孩童外,村中有70%~8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主要从事隧道工程,少数经商。 |
红山村 |
红山村简介 红山村地处北厝镇中部,距北厝镇人民政府驻地3公里。东邻厝祥村,西与先建村毗邻,南面是冠捷集团所在地,北面与竹屿海域相接。315过道穿过红山村,是进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必经之路。红山村面积三千多亩,共有人口1830人,党员46人。下辖加田下、半山顶、小湾、上楼、上澳五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由于交通十分便利,通讯设备较为完善,移动及联通的手机信号没有盲点,电信设施遍布全村。红山村面积相对较小,所以大部分经济收入为外出务工所得,主要特产为海蛎,著名的牛寨山就位于红山村上楼自然村,在建的牛寨山隧道将成为金井湾大道的一部分,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发展做巨大贡献。红山村在2008年曾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
湖西村 |
湖西村位于北厝镇西部,距北厝镇政府驻地500米。湖西历史上天然名胜之地,东邻三十六脚湖,湖中心两座大山双龟落洋,到处有贵宾来旅游;西邻北厝镇政府、坛西大道,交通非常便利;南至山利山,千八坑山上古迹神石“媳妇背婆婆”山峰,北与龙虎山、青山景色优美。 湖西面积大约3.5平方千米,人口2300多人,1958年在辖湖西、湖东、北洋、李大厝、石榴坑、南坑6个自然编制大队,后来在1998年划分北洋、李大厝为一个村委会,湖西、湖东、石榴坑、南坑为一个村委会,两村友好合作关系。 村总劳动力450人,外出劳动力200人,农业劳动力250人,农业用地面积550亩。 |
北厝村 |
北厝村地处北厝镇中部,东与庄上村相邻,南与山利村、芦山村接壤,北与厝祥村毗邻,距北厝镇政府驻地仅1公里,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著名的“台胞村”。坛西大道从村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北厝村总人口约为4051人,共1111户,党员99名,耕地面积1115亩、林地面积850亩 ,下辖北厝村、南楼、底楼、海塍头、平岚岭、沃仔新庄六个自然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 北厝村的基础实施较为完善,申办了儿童友好家园、创建农家书屋、村广播站、农民网吧、远程电脑教室、文体活动中心、篮球场、棋牌室、球室、日丰亭等活动场所,闲暇时期,活动场所,人头攒动,打牌的、下棋的、打球的、上网的、看书的,各得其乐,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微笑;夏天夜晚的文体活动中心更将村民心花点亮,妇女聚集在灯下跳操,青年人聚在活动中心打桌球、乒乓球、篮球,小孩子追逐、嬉闹,老人们饮茶聊天,到处洋溢着欢乐详和气氛,形成了全民健身、娱乐、和谐的氛围。 |
吉钓村 |
北厝镇吉钓村位于海坛岛的西南方,是一个堤坝相连的半岛村,全村共有户数898户,人口3678人,党员56人,有八个自然村,是一个以近海养殖业和海上运输业为主的村庄,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以航海运输、近海养殖为主。作为实验区发展的前沿阵地,福州港平潭港区金井作业区,吉钓大型码头等重点项目落地该村。 |
娘宫村 |
娘宫村简介 娘宫村位于北厝镇的西部,距北厝镇人民政府驻地11.5公里。东邻吉钓村隔海相望,西与海峡大桥相连,南接金井港务公司,北与跨海村相接。省道305线及渔平高速线从西部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娘宫村大约有2.8平方千米,人口约为1700多人,下辖娘宫、官井底、虎潮、程安等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由于娘宫村是平潭进出口的要塞,通讯设备较为完备,移动及联通的手机信号没有盲点,电信设施遍布全村。娘宫村1961年由西海大队分队,命名娘宫大队,1984年为北厝乡娘宫村委会,1990年为北厝镇娘宫村委会。娘宫村由于本村面积较小,经济以滩涂养殖业为主,部分居民外出经商。娘宫村处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前沿,砍砂造林工程的设施以及对台共建家园如意城逐步形成规模,并将带动全村经济的腾飞。 |
芦山村 |
芦山村名,意为先祖发夹开业之地。由林、陈、丁、杨、周、冯、洪、薛、苏、俄、方、任、杜、王等姓氏家族集聚成村,隶于此地,遂名芦山。村庄位于北厝镇南端,坛西大道从我村贯穿而过,东与山利村南寨山接壤,西至金井湾,北与北厝村交界,南于敖东镇向阳村毗邻。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下辖芦厝坑、岭上、玉瑶坑三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628户,总人口2186人,其中劳动人口786人,外出务工有182人,待转移劳动力有223人;总面积约45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050亩,林地面积为2000多亩,山坡地面积为1450亩。国家征用土地600多亩。辖区内有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娱乐文体设施。几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各界芦山人的努力下实现旧村改造和乡村规划建设,已实现通水、电、路、闭路、电话、网络六通。村内道路纵横交错,都是水泥路面,道路整洁、社会安定,民风纯补,村民安居乐业。 |
山利村 |
山利村简介 山利村位于北厝镇的东部,东邻美楼村,西与芦山村毗邻,南接敖东镇,北与湖西村相接。美楼村面积大约为2.1平方千米,人口约为716人。下辖山利一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山利村1993年之前是属于芦山大队的,自1994年后成立山里村委会。山利村由于本村面积较小,经济主要是村民外出务工为主。著名的风景名胜南寨山就位于该村。 |
天山村 |
北厝镇天山村位于平潭西南部,敖东镇西侧,距北厝镇政府4.5公里,东邻敖东镇向阳村,西邻吉钓村,南接安海沃,北与芦山村、海峡如意城临近。本村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2973人,总户数865户,共有8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主要生活以打工为主,属于贫困村。村部300平方米,于1995年建成;小学学校600平方米,于1987年建成;村道6.5公里,于2005年建成。本村劳动力650人,外出就业打工450人,待转移劳动力200人左右,农业用地2000亩左右。 本村有两处名胜古迹:院坪宫2000平方米,状元宫1500平方米。 |
大厝基村 |
大厝基村位于北厝镇东部,与坛南湾相邻,距离北厝镇政府约2公里,东临湖南村,西与敖东镇交界,南接敖东镇沧海村,北与美楼村相望。环岛公路从我村东部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大厝基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900人,下辖大厝基,东楼、纪湖边、六条门、杨武楼等5个自然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由于毗邻镇区,通讯设施较为完善,移动及联通的手机信号没有盲点,电信设施遍布全村。联盟村原属华光村,与美楼、赤土山两个自然村合为一个大队,于1984年分为2个村(大厝基村、美楼村)由于本村经济以农为主,大部分村民外出经商。辖区内有村委会、学校、坛南湾风景区等。 本村劳动力总800多人,外出就业人数有450人左右。农业用地面积1000多亩。 |
美楼村 |
美楼村简介 美楼村位于北厝镇东南部,距北厝镇人民政府驻地约3公里。东邻湖南村,西与敖东镇的大富村毗邻,南接大厝基村,北与山利村接壤。美楼村面积大约为1.8平方公里,人口1361人。下辖美楼、赤土山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我村地处丘陵、山地,道路崎岖不平,交通较为不便。美楼村1989年从华光大队拆分建村。本村面积较小,耕地约为435.5亩,主要以务农为主。由于近年来退耕造村三百多亩,可耕作土地为九十多亩,经济较为落后。 |
湖南村 |
湖南村位于北厝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左右东有景区坛南湾.北有三十六脚湖,东邻东沃镇潭角底村,西有美楼村,南接大厝基村,北于中南村相连环岛路从村东部穿过,交通四通八达。全村有一千多户。人口约四千多人耕地面积约1245亩,下辖湖南,东盛北洋山门,南洋山门 湖南后,崎沙,田美,鹅头湾8个自然村,19村民小组本村主要是以农为主,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全村总劳动力大约1800多人。外出务工大约500多人。 |
红湖村 |
红湖村位于北厝镇北部,其东倚三十六脚湖,西邻澳尾村,南连庄上村,北接岚城乡,164县道由北向南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由于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脚湖坐落于此,红湖村也因此享有“福建省生态村”的美誉。红湖村下辖院厝边、南社垄、湖尾和后楼四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共有9个村民小组,总计380户,1536人,通讯设施较为完善。红湖村于民国初属庄上区,民国末属复兴乡,解放初期属二区湖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从湖西大队分出成立庄上大队,1970年又从庄上大队分出成立红湖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委会。红湖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290多亩,主要生产地瓜、花生等农作物,近年来随着实验区的飞速发展,加之耕地逐年紧张,外出务工也成为红湖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