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华村地处龙高半岛中部,北有福清湾,南有兴化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天上天下,不如芦下”是福清人对芦华的赞誉。
芦华村是港头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本村常住人口为1916户、6658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旅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近5000人;芦华村共有二个自然村:芦华与长沟,分布为40个村小组,四个分支部:东兴、西旺、南富、北强,有0党员108人,是港头镇首批五星级党支部;村两委成员7人,聘用人员2人;一个中学,一个小学,中、小学在校生为1208人,教职员工为105人;一个农贸市场,供给周边八个行政村及二个农场,总人口达3万多人;土地总面积为1411亩,其中水田1060亩,旱地351亩;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为14725元,村财收入达30多万元。
芦华村是经济发展,村民富裕,社会安定,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海内外乡亲中有很多人成为著名的侨领、企业家、专家等,可谓人才辈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181108 | 350000 | -- | 查看 芦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汕头村 |
汕头村位于福清龙高半岛中部港头镇的南部,距镇政府约5公里,东与芦华村为邻,南与南郑村相连,西隔华北河与江镜华侨农场相对。渔平高速从村北与后园村交界处附近边穿过,村庄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650亩,全村共有l 5个村民小组,641户,总人口2072人。 汕头村以农业为主,没有矿产资源,主要是种植水稻、蔬菜等。农民收入主要以耕种土地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多年来,在这些热心家乡建设外出人员和爱国华侨大力捐助下,汕头村的公益事业得到逐步发展。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汕头村就陆续修建了学校、祠堂、村委楼,卫生所、水泥路等公共设施。如今村里一道道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幢幢新楼房,让人们看到了新农村的雏形。2006年上级政府大力扶持汕头村基本农田建设,使本村六百多亩耕地成为规划整齐、灌溉便利的良田,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正在从温饱型的生活奔向小康,村民人均收入12000左右元。汕头村民风纯朴,乡里和谐,村情比较稳定,纠纷和矛盾较少,村民都比较遵纪守法,违法犯罪现象较少。 汕头村有教学设备齐全的小学一所。目前,在校师生一百人左右。有村卫生所一处,2位村医。全村村民基本上已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村民的保健工作有了保障;已经享受社会养老保险有270多人。 汕头村是革命老区村,不少人曾经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贡献,后有八人被评为“革命五老”,数十人被评为“革命群众”的光荣称号。 |
白玉村 |
白玉村位于港头镇镇区所在地,是港头镇经济、 文化、 金融中心,渔平高速与大真线之间互通路贯穿我村东西方向。我村地理位置优势、 交通便捷、 经贸运作态势良好、 由于地少物埠、 是港头镇镇区发展的区杻。 |
东翁村 |
东翁村在唐(武后)圣历二年(699)置县八乡时已建村,至今1298余年。宋庆历八年(1048)年划尾福清县宗德乡华北里分为前东翁,村落面积为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2700人,710多户,海外人口138人,28户,15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历史文化低蕴的行政村,居龙高半岛东南海域,村东面连接高山镇,村西面连接东光村,南接大真线,距市区50华里,北隔还与东壁岛相望。 自建村后东翁就有定翁宗祠共三落,坐南向北,在咸丰三年(1853)六月十八日遭台风侵袭,把后落吹离式余丈之远,后修建前后两落。祠堂时过景迁,多年失修,祠堂余一九九五年正月,重建翁氏祠堂,新祠堂造型美观古补,雄伟壮观。 东翁村现建有福音寺、教堂、敬老会、影剧院、老人活动场、村委大楼,乡亲尊老爱幼,辛勤劳动,团结互助。 东风小学中心幼儿园于2007年修建学校,新建宿舍楼,东风小学面貌焕然一新,校舍配套齐全,随便一流。 村内有水泥路,村道大街小巷纵横交错,道路四通八达,村外有新建别墅上百间,全是富丽堂皇的大楼,给村庄生活蒸蒸日上,正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我村引进福清帝凯台湾农民创业园,于2011年正式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总投资2000万元,规划建设集蔬菜瓜果、鲜切花种植、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规模化设施化生态观光农民创业园。企业园区建有办公楼2座、包装车间、工人宿舍等配套设施约2000多平方米,建成大棚255座,总面积达100多亩,以“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周边更多农民共同致富”为目标,依托东翁洋的中心创业基地,流转农民土地2块约800亩,采取“创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周边富余劳动力优势,辐射带动创业园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发展现代高效经济农作物,既解决了当地农田抛荒现象,又缓解了周边各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功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3年,公司完成生产销售蔬菜瓜果、鲜切花1300多吨,实现产值达600多万。 创业园按照“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的理想,通过优化土地、人力成本。技术等资源优势配置,引进日本小西红柿爱子,七仙女、以色列青椒、五彩椒、台湾木瓜、火龙果、水果黄瓜、香瓜等多种优质品种蔬果。2013年,公司为进一步做精做特,有效克服常年种植果蔬带来的连作障碍,充分抓住当前鲜切花卉市场需求的广阔前景,及时调整和拓宽业务范围,延伸产业链引进鲜切花生产,引进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管理人才和台湾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采取“六统一”的科学管理模式(即统一肥水管理、病虫防治、销售。包装、采摘标准、种苗定植),成功培育和栽种玫瑰鲜切花、非洲菊、剑兰、满天星、菊花等20多种畅销海内外市场的精品花卉品种,全力打造福清区域内具有高品牌附加价值的设施化鲜切花种植基地。 |
梓园村 |
梓园村原地处港头镇东南角15 度左右,属龙高半岛。1985年成立梓园村委会。距离港头镇政府2 公里,渔平高速公路进出口,途经我村西面。东邻三山镇,西邻白玉村,南邻义庄村,北林前林村。目前,全村共有12民小组,378户,1403人,有党员35名,耕地总面积934亩,其中山林地110亩,耕地面积824亩;村内拥有一所完全小学,一个医疗站 |
前林村 |
前林村简介 前林村位于福清市龙高半岛中部,港头镇区东南面,北接东翁村,南靠白玉村,东临近梓园村,西邻镇区中心,距离福清市区仅24公里。福清至平潭的省道大真线穿境经前林村而过,渔平高速公路也在前林村设有互通口,对外交通条件优越。目前,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419户,1529人,人均收入12021元,有党员33名;目前,村“两委”成员6人,两委后备干部2名。 前林村村域范围内整体地势平坦,前林村东北端的地势略低一点,村域东南面农田较多。前林村为沿海小丘陵地带,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全年盛行东北西南风,最大风速37米/秒。年平均气温17.6℃,月平均最高温度29.7℃(八月份);月平均最低气温4.3℃(二月份),最高气温34.6℃。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毫米左右,降雨量从1-6月份呈递增,全年六月份平均降雨量最多,达227.7毫米,占全年17%;十二月份平均雨量最小,仅12.7毫米。 前林村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还有部分商贸服务业。村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约429人,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蔬菜为主,属自主型农业生产方式,一部分供村民自身基本生活需求,剩余部分作为农产品对外销售。商贸及其他服务业主要以从事商业贸易、建筑、餐饮、住宿等,还有442多人在外从事其他行业。 近年来前林村两委把繁荣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放到突出位置,村两委在时刻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如何带领群众致富上想实招,谋实策。一是就业信息的共享与发布。通过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帮助和支持,建立村级劳务双向平台,一方面定期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并发布在村务公开栏上;另外一方面,登记村里的求职者信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引导“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在我们这个地区,“打工经济”已被百姓普遍接受,村里8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早期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多年的拼搏,积累了资金、技术、人脉关系等,初步具备返乡创业的条件,党支部积极发展这些人入党,通过这些致富能手带动村经济发展。三是抓住发展机遇,建设具有特色的新农村文化阵地。修建饮水工程,1座公共厕所,按装老人活动健身器材。垃圾堆放点和收集池5个,完成4条主干道,总长1800多米的村内水泥道路建设,以及雨污分离排水系统建设,实行了全村水沟明渠暗化;前林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了水、电、路、有线电视、电话全覆盖。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前林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牢牢把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脚踏实地,坚持“立足村情、发挥优势、文化立村”的原则,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被评为福清市四星级党支部、福清市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
草柄村 |
草柄村位于港头镇区中西部,村域面积1253亩,其中耕地面积583亩,(旱地331,天地258亩),下辖草柄、吴厝两个自然村,户数342户,总人口1358人,现有党员26人。草柄村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暖热冬和,年平均气温17℃,,以8月份最高,平均月最高温度29.7℃,以2月份最低,平均月最低4.4℃,主导风向为北北东,年平均降雨量为1278.9㎜,年最大降雨量为3891㎜(1974年)。草柄村以设施农业为主,主要产品有西红柿、尖椒、西瓜等蔬菜,全村有70%劳动力在外经商务工,从事房地产开发、矿产投资、隧道工程、海鲜批发、出国劳务等,每年收入达近亿元。 2000年草柄村因道路交通不便,公共设施匮乏,村容村貌破旧,被人称为港头镇西伯利亚,2003年草柄村开始计划旧村改造、筹建“龙湖公园”。2007年相关旧房的乡亲全在自愿捐房书上签字,2010年全面启动了龙湖公园建设,并向政府申请住宅小区,也完成了176亩耕地集体流转,种植大棚蔬菜。2011年完成了龙湖公园一期建设,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举办了三届“百家千人团圆宴”。2012年获得福清市五星级党支部,福州市现金基层组织等荣誉称号,2013年正式启动龙湖公园二期、环村绿道和住宅小区建设,如今的草柄村旧貌改换新颜,日子红火甜蜜。 |
义庄村 |
义庄村基本情况 我村落于港头镇区东南方,紧邻“蓝色经济园区”;渔平高速港头出入口临村而过,交能方便,风景优美,环境整洁,是人文居住好地方。村0有580户,总人口2465人,五个自然村、一个三峡移民小区,共16个村民小组。党员53人,村民代表45人,村共青团、妇联、民兵、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村内有低保户11户26人,村两委成员共7人,村两委战斗力较强,村耕地面积1192亩,人均收入10316元。 目前,通过几年来建设,我村主道路硬化长度达5.5公里,路灯30盏。建成义庄村委会办公楼“综合楼”一幢;义庄小学教学楼一幢。新农村住宅小区规划一处30余亩,手续审批基本清楚;三峡移民安置小区建设11座安居楼项目,及移民小区房前屋后水泥路硬化项目及独立机井饮用水管网项目已基本建设齐全。村两委引进并支持建设现代化钢管大棚农业“裕航”农业公司已稳步发展中。全村垃圾已全部进行集中处理,购置垃圾箱10个,固定垃圾池10个;计划建造公共厕所6座,现已完成3座。村内共建成村民活动中心3处,户外健身路径器材1套,标准化篮球场1个,健身房1处,乒乓球桌3张,农家书屋、阅览室配备完善有种类书籍1000余本。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齐全,全镇首个建成党建多媒体会议室,设施配备先进。可容纳近100人开会学习。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民们基本上做到了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垃圾袋装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 |
芦华村 |
芦华村地处龙高半岛中部,北有福清湾,南有兴化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天上天下,不如芦下”是福清人对芦华的赞誉。 芦华村是港头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本村常住人口为1916户、6658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旅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近5000人;芦华村共有二个自然村:芦华与长沟,分布为40个村小组,四个分支部:东兴、西旺、南富、北强,有0党员108人,是港头镇首批五星级党支部;村两委成员7人,聘用人员2人;一个中学,一个小学,中、小学在校生为1208人,教职员工为105人;一个农贸市场,供给周边八个行政村及二个农场,总人口达3万多人;土地总面积为1411亩,其中水田1060亩,旱地351亩;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为14725元,村财收入达30多万元。 芦华村是经济发展,村民富裕,社会安定,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海内外乡亲中有很多人成为著名的侨领、企业家、专家等,可谓人才辈出。 |
玉坂村 |
玉坂村处于港头镇最南端,是处丘陵地带,核电道路穿村而过,辖有4个自然庄,19个村民小组,共有522户,人口2239人,现有村两委人员6人,其中女干部1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4人。 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切实党内基层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玉坂村以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党员议事”和“党务公开”活动为载体,通过党员自己推选的代表讨论商议需要由村党组织集体决策的重大事项,参与管理党内事务和农村事务,找到了一条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传递村级工作压力、发挥党员示范作用的有效途径。同时为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对村级重大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玉坂村切切实实行党务公开制度,以公开栏、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真实的公开党务信息,保证“重大事项党员先知道,重大问题党员先讨论,重大决策党员先行动”,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为实现以镇带村,镇村共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党员队伍共管、干部人才共育、科学发展共赢、困难群众共帮、党建资源共享”活动。和村干部并肩作战,指导工作,并积极开展慰问贫困党员、困难群众,给基层党员上党课等活动。 三、民生工程 玉坂村立足民生,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认真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与“双培双带”活动。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中,玉坂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设置了3个岗位,使有能力服务群众的党员都有了发挥作用的平台,能够切实履行党员的义务。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联系户制度,玉坂村党支部深入开展了“党组织承诺”和“党员承诺”,从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党支部就民生工程等3项内容作出了承诺,并通过党务公开栏等形式,公开承诺事项,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在“双培双带”工作中,通过“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通过养殖为龙头带动经济,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以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为己任,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
南门村 |
南门村位于港头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村内现有小学一所【含幼儿园在内】,全村总面积633亩,耕地面积486亩。主要农作物产品以粮食为主【稻谷.蕃薯.花生】蔬菜为辅。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64户,总人口1678人,村0有党员40人,村民代表39人。 |
南郑村 |
南郑村地处港头镇西南,东连南门村,南至盐场,西接江镜华侨农场,北与汕头村相邻,交通便捷,主河道(华北河)贯穿南北直通出海口;居住628户,人口约2400余人,村居面积约43万平方。 目前:主要以养殖为主,共有闽虾养殖场五百多亩,鳗鱼养殖场二百亩,蔬菜种植二百多亩 |
东元村 |
东元村位于港头镇西南部约3公里,东靠南前村,西邻芦华村,北傍后园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398户村民,全村总人口1512人,耕地面积365亩。 东元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村风纯朴,素有“康乐”之美誉,是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村,全村环境优美,空气清鲜,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通讯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村里别墅林立,错落有致。村老人活动中心,跳舞广场是村民们闲暇之余的精神乐园。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们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精诚团结,奋发向上,外出经商,出国打工,于家务农,他们以勤劳致富,以节俭持家,村里处处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拼搏,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火,东元村也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福州市文明村,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称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元人将继往开来,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努力朝着小康目标迈步前进。 |
后园村 |
后园村位于福清市龙高半岛中部的西南部,距离市中心25公里,离乡镇5公里,全村行政区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辖区有二 个自然村; 分别,后园、 旺宅,18个村民小组组成,582户,2150人口,1485个劳动力,党员39人,其中有5个女党员,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280亩,其中拥有大棚蔬菜种植面积468亩年产3500吨蔬菜,发送到全国各地销售,主要产品为尖椒。 近些年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创先争优活动,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经商,出国务工,使村民走上小康生活。全村道路水泥化,及配备路灯。拥有村卫生所,后园小学,老人活动中心,及健身器材等设施。 |
洋边村 |
洋边村位于港头镇西南方向,是镇区的中心村之一,其南与后园村相接,北连沁塘村,西邻江镜镇,东与东园村接壤,渔平高速公路从村南部东西向穿过,交通较为便捷。 洋边村共有洋边、杭仔2个自然村,全村有2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3户,人口2708人,有耕地面积868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养殖水产为主要收入来源。 村西部片区有大面积耕地与养殖场用地,农业、养殖业方面规模较大。 村内有村委会大楼,村文体活动中心,洋边村小学、卫生所,教堂等公共场所。 |
后叶村 |
一、行政隶属与交通情况: 后叶村系福清市港头镇的一个中等行政村。位于福清市东南部距城关30公里。东与陈库行政村相距3公里,西临兴化湾海,南与玉坂行政村毗邻,北与占阳行政村接壤。村落面积8.5平方公里。目前,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辖一个自然村(南林村),758户,2546人,有党员32名;村“两委”成员 6人,两委后备干部2名。 对外交通条件优越:福清至平潭的省道大真线、渔平高速公路都在村北5公里处设有互通口;前薛核电站进厂道路从村东穿过;前薛核电站应急道路从村西穿过。现在每天有几十班次公交通过我村,方便得很。除了公路外,村落间尚有环村路以及许多小段村路,全村水泥路约有4000米。而资金来源“民办公助”。这样彻底改变过去“晴天崎岖不平,雨天泥泞如海”的落后面貌。 水泥路,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群策群力”的结晶。人们十分喜爱之。特别老人们对之怀着特殊的情感,喜欢跟它交朋友。不管严冬酷暑,每天清晨都有三五成群的人们散步在水泥路上。即使有时下着濛濛细雨,有的老人还带着雨伞坚持晨炼。有的老人坚持“日行万步”。总之,老人们都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而步行又是最好的运动”的道理。全村共有4个老人活动场所供老人活动;有2个戏剧院广场;有2个广场舞场地;2个篮球场供年轻人活动。 二、经济情况: 后叶村地处丘陵地带,十年九旱,水源奇缺,水贵如油。原来全村只有三口井,井水供不应求。不分昼夜,大人小孩轮流或排队打水。有的甚至跑到邻村去打水。久旱季节洗衣、浇菜就更困难。男人挑着粪桶,妇女挑着衣服到处寻找水源。实在罕见少有。 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宗亲们积资安装自来水。现在全村自家大小水井上百口。许多妇女洗衣服不出家门口。与过去,天壤之别。这些给村民们的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生产抗旱等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后叶村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还有部分养殖商贸服务业。全村集体所有的农用用地总面积为1017亩,海洋面积为9000多亩,村内从事农业生产、养殖业的人数约875人,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蔬菜为主,属自主型农业生产方式,一部分供村民自身基本生活需求,剩余部分作为农产品对外销售;养殖商贸服务业主要以从事养猪、养殖海产品、商业贸易、建筑等。还有600多人在外从事其他行业。全村人均收入12623元。 三、历史人文: 叶氏先祖先后从陕西西安、河南汝宁、浙江处州、福建福州直至在后叶村定居下来。即宜兴公,迄今已有千年历史(三十三代)。后叶村地处僻壤。山地多、耕地少(水田更少),水源奇缺、交通阻塞。因而后代多外迁。明首辅叶向高退归后迁居福清城关,其后代200余户。其四弟叶向亨迁居广东朝阳,后代已发1000多户。还有迁居北京、广东海丰、浙江、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侨居海外者甚多,有印尼、新加坡、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以印尼为最。他们身居异国,心怀故里。他们为家乡修宗祠、建学校、盖医院、修农路、建戏院等。奉献爱心,造福梓里。 后叶村古今出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杰出的算是叶向高(1559—1628),明朝首辅之一。他14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49岁升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任职期间,他力争国本,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勉为其难,力挽朝政。但魏阉(恶监魏忠贤)肆虐,残害叫良。他为保全善类,做了不懈努力,然昏君执政,忠言逆耳,无济于事。总之,他仕官33年,一贯忠君忧国,法己恤民,廉法奉公,不愧为当代清官、好官。卒后赠太师,溢文忠。 |
沁塘村 |
沁塘村地处福清市龙高半岛中部,西北与龙田镇接壤,东南与三山镇相连,北濒福清湾,西南临兴化湾,距福清市区25公里,住江阴港集装箱国际码头仅30公里。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400亩,现已开辟500多亩蔬菜种植绝色基地。这里水域资源丰富,湖水面积高达500多亩,非常适合淡水养殖,全村总劳动力2045人,村民以传统农业和养殖业为主,村里投资建成的淡水养殖和禽畜养殖已有数十家,还有30%的剩余劳动力出国和在外经商创业或打工。农民年人均收入14959元。 沁塘村为港头镇较大的行政之一,全村总人口3341人、837户,辖四个自然村(沁塘、塘西、安魏、瑶山,村党支部33个党员,被福清市委评为四星级,党支部、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女干部2人),镇人大代表3人、福清市-表1人,福州市-表1人、村民代表60人,几年来,沁塘村先后被评为“福州市卫生村”和“福清市民主法制村”光荣称号。 在全村三千多总人口中,有育龄妇女922人,已婚妇女693人,其中独生子女户120户,二女结扎户24人,独生子女户均已申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本村辖区内的外来流动人口也全部办理了》婚育证明》,是港头镇的计生合格村。 沁塘村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明清年代遗留下来的一条完整的老街和保护完好的。艺信水准较高的古代浮雕壁画和经过翻修扩建的寺庙宗祠。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加上优美如画的沁塘湖,形成颇具乡土文化和可供观光游览的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特色村落。 为贯彻落实科学展观,依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沁塘村将全面进行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进一步推进宵村经济和事项公益事业的协调发展,努力氢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