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洪泽县西顺河镇位于景色秀丽的洪泽湖畔,地处南京与连云港中间地带,全镇辖6村1居委会,水陆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万亩,有人口8600人,镇区水产和芒硝(硫酸纳)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水陆交通便捷,开发潜力巨大,是洪泽湖区正在升起的一颗耀眼明珠。
西顺河镇地下岩盐储量达23亿吨,用于洗衣粉、肥皂、玻璃、造纸、皮革、印染、钾肥等原料的无水芒硝储量达到1.5亿吨,国内罕见,华东之最,目前,该镇有芒硝矿井26座年生产卤水200万方以上,镇区有元明粉生产企业3个,年生产能力达45万余吨,围绕芒硝资源开发,该镇正在积极对外招商兴上芒硝延伸产品及其他化工项目。
西顺河镇水产资源得天独厚,是洪泽湖区最要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全镇拥有水面近3万亩,养殖面积2万亩,其中特种养殖1.8万亩,有鳖、蟹、青虾、桂鱼、鳗鱼等十多个优良品种,此外,该镇还有独特的沙土地资源,适宜种植芦笋、马铃薯等根茎类蔬菜和以上农副产品种养加一体化项目。
西顺河镇坐陆环水,自然风光独特。这里除烟波浩渺、水光潋滟的洪泽湖外,与镇区间断相连的还有众多的待开发的湖中小岛,环湖还有蜿蜒百里的“水上长城”的历经沧桑的“镇水铁牛”,加之二河闸、复线船闸等重要水利设施镶嵌其中,更增添了小镇秀色。
西顺河镇水陆交通便捷,三产繁荣,宁连一级公路、205国道线傍镇而过,乘车去南京、连去港等通商口岸仅需1.5小时,距沂淮铁路只有30公里;水路沿淮河可上溯安徽蚌埠,循苏北灌溉总渠与大运河能下达长江。区内供电设施齐全,商饮网点众多,闻名长江南北的活鱼贴便是由此镇发源。
为了加快开发区内的芒硝、水产品;农副产品、渔业观光和旅游资源,西顺河镇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旅游观光和投资开发,并竭诚为前来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最优惠和最便捷的条件。
可供合作项目:元明粉、白碳黑、硫酸钾、泡花碱、洗衣粉(液)及其他精细化工项目;螃蟹等特种水产养殖加工项目;畜禽养殖加工项目;各类蔬菜(绿色食品)种植与加工项目。.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4平方公里 | 320829104 | 223001 | 0517 | 查看 西顺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街西社区 | ·洪泽旅游·洪泽特产·洪泽十大特产·洪泽十景·洪泽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街西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洪祥村 | ·洪泽旅游·洪泽特产·洪泽十大特产·洪泽十景·洪泽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洪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福河村 | ·洪泽旅游·洪泽特产·洪泽十大特产·洪泽十景·洪泽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张福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于圩村 | ·洪泽旅游·洪泽特产·洪泽十大特产·洪泽十景·洪泽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于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街南村 | ·洪泽旅游·洪泽特产·洪泽十大特产·洪泽十景·洪泽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街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高良涧街道 |
洪泽县辖镇,县府驻地。1956年由淮阴县划归洪泽县,1958年为高涧公社,1960年析高涧公社置高良涧镇。位于洪泽湖东岸,距宁连一级公路3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4.4万。205国道过境,有高良涧船闸和复线船闸。辖环城、邓码、钱码3个村委会和洪建、浔河、洪堤、洪桥、洪渠、城南、城北、城郊、城东、淮宝、闸西11个居委会。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炼铁、钢材、化工、纺织、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 |
朱坝街道 |
洪泽县朱坝镇地处美丽富饶的洪泽湖东畔,与洪泽县城毗邻,宁连高级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辖区面积60平方公里,总人口30300人。其中集镇区面积1.68平方公里,人口16848人,自97年以来,先后被列为淮安市新型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江苏省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和江苏省200个重点中心镇之一。2000年9月被淮安市政府命名为“淮安市新型小城镇”是苏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朱坝镇交通便捷,朱坝镇东临白马湖,西依洪泽湖,两湖是水上交通枢纽;穿境而过的宁连高级公路可通往全国各地,其中距南京、连云港港口均为2小时路程。境内省道、县道、镇道四通八达。 朱坝镇区位突出,朱坝镇为洪泽县城东大门,是洪泽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位于宁连高等级公路中间位置,也是洪泽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 朱坝镇资源丰富,全镇省劳动资源16000余人,劳动力成本较低,有丰富的富余资源、林木资源、花卉资源、水产品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和粮食资源,其中四季鹅年出栏70万只,林木蓄积量5.5万立方米,同时朱坝镇是全县水产品集散中心和消费重点区域。 朱坝镇省有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优势,朱坝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设施健全,生活设施配套。名扬中外的活鱼锅贴城成为苏北一大美食场所和旅游景点,年接待宾客100万人次。以活鱼锅贴城为龙头,相应建起了龙虾城、“天鹅城”。宁连高等级公路朱坝服务区,台资洪泽森格汽车休闲中心以及朱坝宾馆、洪泽华厦餐饮娱乐中心等大型餐饮娱乐文化中心每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朱坝观光旅游,是洪泽人流最旺、物流最大、信息流最快的集镇。 朱坝镇人民政府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在以下领域进行投资开发,共展宏图。农业方面:农业园区建设;农副产品、水产品深加工;特种养殖。工业方面:兴建各类工业企业;兴建工业园区。第三产业方面:住宅小区、各类商品房的开发建设;兴建高档次宾馆、酒店;兴建各类娱乐休闲设施;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投资建设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设施。. |
黄集街道 |
黄集镇位于洪泽、清浦、楚州三县区交界,是洪泽县的北大门,北依苏北灌溉总渠,东临白马湖,宁连一级公路穿腹而过。全镇总面积9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40公顷,水域面积2000公顷,辖14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61个村民小组,4.2万人。 黄集的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05年,该镇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个,引资总额6107万元,完成进园项目2个。实现财政收入371万元,其中工业人库税金298万元;搭建招商引资发展平台,完成镇工业集中区首期232亩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黄集的自然资源丰富。沟河纵横,土地肥沃,是洪泽较大的农业乡镇,全镇年产优质精米5万吨、小麦6万吨、水产品1700吨;年饲养四季鹅120万只,生猪10万头,山羊8万只,鸡鸭120万羽;全镇现有杨树186万株,年递增活立木蓄积量65万立方米,已兴办木业加工企业8家,安置富余劳动力600多人;成功注册“淡水湖”牌草鸡品牌,完善四季鹅协会经济合作组织。 黄集的工业蓬勃发展。“菊豆”牌染料、“一帆”牌变频器,“千业”牌面粉、“鲜正”牌饲料已畅销省内外。去年来,通过广泛招贸引资,吸纳民间资本,加大技改投入。壮大工业经济。新增惠达饲料、登洋机械两个列统企业。全镇实观工业销售收入4195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42300万元。 黄集的交通十分便捷。宁连一级公路以及宁淮高速公路均纵贯镇境,镇境北端的苏北灌溉总渠上接洪泽湖下达京杭大运河,镇村道路四通八达,全镇49.75公里镇村水泥路改造这一惠民工程,已全部建成。 黄集的基础设施配套。镇内中、小学教育设施完善教师水牛先进。中心小学率先建成寄宿制学校;镇区配有35千伏变电所;电话装机8200门,户通率92%,村村通上自来水。响誉大江南北,集餐饮,美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黄集美食城,环境优雅,设施齐全,既有高雅名贵的“黄集羊肉”这—江苏名菜,更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饮食。镇共内占地200亩集农副产品销售、畜禽交易、建材、小商品批发等五大专业市场于—体的综合农贸市场初具规模。 黄集的社会秩序稳定。镇党委,政府时刻铭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千方百计着力打造稳定局面,努力创建平安黄集,使黄集的形象得到提升,面貌褥到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
淮洪路办事处 |
淮洪路办事处:委托苏淮高新区管理。辖4村。 |
蒋坝镇 |
蒋坝镇是一个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镇,它西临烟波浩淼的洪泽湖,南接全国闻名的水利枢纽三河闸,东依一望无际的里下河大平原。贯穿南北的205国道傍镇而过,淮河上游南下的船只由此通过蒋坝船闸驶入长江,是苏北水陆交通的咽喉之地。全镇有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一万多人,水陆面积12.1平方公里,,这里湖光绮丽,物产丰富,四明分明,是一个繁华而富裕的集镇。 蒋坝镇工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比例为10:80:10,二三产业的比重占经济总量的90%。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已初步形成机械、化工、电子、食品、渔网具等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汽车半轴、间胺基苯酚、间甲-、三氯二甲基-、间甲酚、电阻器、胶合板、服装、酱醋、食品、包装箱、渔网具编织袋等100余种。 2005年实现地区总产值17366万元,人均GDP16860元,实现财政收入12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2002、2003、2004、2005年连续四年荣获淮安市经济综合实力“十强乡镇”称号;2002、2003年还被市政府授予金融“信用镇”称号和江苏省治安先进镇。 蒋坝为洪泽湖大堤最南端的古镇,始兴于明万历年间,是典型的因造堤而兴的集镇。镇西的西西堤是我国各种防浪坡形最为集中且保存较好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工堤连”就在这里诞生。抗战时间,蒋坝的财神庙曾为吴运铎领导下的新四军二、四师的兵工厂。毁于“文革”时期的节孝坊,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为汉白玉建造。湖边的耿七公庙曾与马祖庙齐名。号称“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大堤,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在先民征服黄、淮水系的实践中形成,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乾隆曾两次南巡至此,留下御笔“信坝碑”及“信坝碑亭记”两块碑文和动人的卧虎坝、黄罡寺的传说。宋金对峙时,诗人杨万里在此吟唱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诗篇“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蒋坝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风味食品更是名扬四方,特色菜肴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在美食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中“蒋坝鱼圆”、“红烧干肠”曾获江苏乡土名菜大赛金奖,“红烧鱼头”、“油爆黄花鱼”被淮扬美食节评为金奖。前国家主席-路过蒋坝品尝了蒋坝鱼圆后,连声称道“滑而不腻,清嫩爽口,应推而广之”。“蒋坝鱼圆”、“蒋坝捆蹄”还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 |
岔河镇 |
岔河镇为洪泽县所属镇,辖十一个行政村,三个居委会,总人口四万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白马湖水面3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5.5万亩。 岔河是全国第三批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区,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江苏省文明乡镇,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苏北农村综合实力百强乡镇,省现代农民科普试点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 地理位置:岔河镇地处洪泽县东部、北邻楚州区、南毗金湖县、东隔白马湖与宝应县相望。西离205国道(宁连一级公路)8公里。 人文环境:岔河,古名柘塘,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热土,有着底蕴浓厚的人文资源,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国、越国、楚国领地,秦朝属淮阴县。1940年罗炳辉、张劲夫率领的新四军在此建立了淮宝县。历史上有“岔河小南京,不到不死心”之美称。 水域资源:岔河镇境内水域总面积7万亩,其中可开发利用4万亩。湖区内水产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各种水产品90多种,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蟹、蚌、菱、藕、芡实等水产品和野鸭、獐鸡等野禽。年产各类水产品达1.5万吨。上接洪泽湖,下联白马湖的古老浔河,穿腹而过,营造了一条黄金水道。 农业资源:岔河素有淮扬粮仓之美称,有机稻米基地是全国农业标准化项目区。岔河镇通过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整体认定,现有“岔河”牌荷藕、龙虾、螃蟹、芦荟、草莓等五个无公害农产品。“岔河”大米被国家评定为A-绿色食品。稻米、木材、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化项目初具规模。由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投资2785万元的环湖土地复垦项目已经竣工。 工业经济:岔河镇工业经济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木业、无纺布、生物有机肥、水暖器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共有列统企业8个,洪泰无纺布公司的执轧、热风无纺布产品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宏宇塑业公司的塑钢型材产量名列苏北第一,并被评为江苏市场用户信得过产品。 交通运输:岔河镇区位优越,水陆交通便捷。205国道、宁淮、-擦肩而过。从岔河到南京仅1.5小时车程,到上海4小时车程。上接洪泽胡下连白马湖的古浔河从腹地横贯东西。东距京杭大运河20公里,邻近南京港、扬州港、连云港,水运方便,价格低廉。镇区内村村通水泥路,仅水泥路达50余公里。. |
西顺河镇 |
江苏省洪泽县西顺河镇位于景色秀丽的洪泽湖畔,地处南京与连云港中间地带,全镇辖6村1居委会,水陆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万亩,有人口8600人,镇区水产和芒硝(硫酸纳)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水陆交通便捷,开发潜力巨大,是洪泽湖区正在升起的一颗耀眼明珠。 西顺河镇地下岩盐储量达23亿吨,用于洗衣粉、肥皂、玻璃、造纸、皮革、印染、钾肥等原料的无水芒硝储量达到1.5亿吨,国内罕见,华东之最,目前,该镇有芒硝矿井26座年生产卤水200万方以上,镇区有元明粉生产企业3个,年生产能力达45万余吨,围绕芒硝资源开发,该镇正在积极对外招商兴上芒硝延伸产品及其他化工项目。 西顺河镇水产资源得天独厚,是洪泽湖区最要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全镇拥有水面近3万亩,养殖面积2万亩,其中特种养殖1.8万亩,有鳖、蟹、青虾、桂鱼、鳗鱼等十多个优良品种,此外,该镇还有独特的沙土地资源,适宜种植芦笋、马铃薯等根茎类蔬菜和以上农副产品种养加一体化项目。 西顺河镇坐陆环水,自然风光独特。这里除烟波浩渺、水光潋滟的洪泽湖外,与镇区间断相连的还有众多的待开发的湖中小岛,环湖还有蜿蜒百里的“水上长城”的历经沧桑的“镇水铁牛”,加之二河闸、复线船闸等重要水利设施镶嵌其中,更增添了小镇秀色。 西顺河镇水陆交通便捷,三产繁荣,宁连一级公路、205国道线傍镇而过,乘车去南京、连去港等通商口岸仅需1.5小时,距沂淮铁路只有30公里;水路沿淮河可上溯安徽蚌埠,循苏北灌溉总渠与大运河能下达长江。区内供电设施齐全,商饮网点众多,闻名长江南北的活鱼贴便是由此镇发源。 为了加快开发区内的芒硝、水产品;农副产品、渔业观光和旅游资源,西顺河镇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旅游观光和投资开发,并竭诚为前来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最优惠和最便捷的条件。 可供合作项目:元明粉、白碳黑、硫酸钾、泡花碱、洗衣粉(液)及其他精细化工项目;螃蟹等特种水产养殖加工项目;畜禽养殖加工项目;各类蔬菜(绿色食品)种植与加工项目。. |
老子山镇 |
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地处日出斗金的洪泽湖畔,上接江、淮,下连浙、泗诸水,为苏、豫、鲁、皖水上交通咽喉,宁宿高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临镇而过、陆上交通便捷,全镇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5万,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滩涂面积约占90%,2001年国发生产总值9522万元。 老子山镇历史悠久,相传2500年前,道家巢祖李耳曾在此采药炼丹,曾救民疾,后人不忘其德行,由此而得名,亦名丹山。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老子山镇发挥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优势,走水路、发水财、借水“淘金”,形成独具风格的经济发展模式,水上捕捞,全镇现有渔民捕捞户1200余户,逐年由河湖捕捞发展到入海捕捞,年捕捞产量逾8000吨;水生种植、科植芦苇、杞柳、茭白、家菱、芡实等7万亩,仅芦苇一项年达100万捆,菱角、芡实、河藕种植面积2万多亩;水上动输,全镇已有水上运输户300余户,作业航线80余条,年动载吨位达5万多吨;水产品运销。300余户渔民闯市场,从事短长途运输,年运输量8000多吨;水产品加工,建成水产品加工厂,冷冻库5个,个体加工户发展到近400户,年产鱼网、银鱼干、龙虾仁、乌鱼片、冻蟹黄、冻青虾等3000吨以上,不仅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还通过上海、南京、苏州、常熟、淮安等外贸口岸打入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市场。 “六水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该镇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建市场、兴旅游、搞加工、促水产成为该镇今后的经济战略的重点。目前,已重铺丹山路,建起老子塑像,续建安淮寺,投资240余万元兴建一座400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场和占地600平方米的水产品批发市场,扩建一避风港,投入200万元兴建沿湖个体私营铁、木船加工“工业小区”;进区个体加工户达40户。全镇涌现各类专业大户900多户,私营个体经济已经成为老子山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 老子山逾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内容丰富,一年一届的渔民风筝艺术节,别具一格的洪泽湖水上渔-动会,文化艺术节和“四月八”地方旅游节,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朵奇葩。 老子山镇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人文荟萃之乡,宋末明初大画家龚开就出生于境内龟山,清代曾出举人、秀才10余名,仅唐宋时代有韦应物、杨万里、王安石、苏轼、苏辙、秦少游等历史文化名人游历于此,留下许多脍灸人口的诗篇。 老子山镇有名胜古迹40余处,现尚有10余处。. |
三河镇 |
三河镇位于江苏省洪泽县南部,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东畔,淮河入江水道北侧。境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总面积5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0公顷。是全省重点中心镇之一,辖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一个自然镇,5199户,1993年10月撤乡建镇,人口2.3万。 三河镇交通便利 建设中的宁淮高速穿镇而过,在镇区设有互通立交道口,1小时可直抵南京,3小时可达上海,8小时可达北京。运行中的宁连一级公路穿境而过,是连通南京、连云港、徐州、山东等地最捷径的通道。境内有内河航运专线,镇内有可容500吨以下的散装码头2座,经运河可抵长江达上海。经淮河可达安徽、河南、山东等。 资源优势独特 境内驻有国家二级企业江苏油田、农工商总公司总部、江苏油田培训处等多家单位。部分单位改制合并后又空置出大量存量资产,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租赁、参股、合作)兴办各类项目。 农业久负盛名 种植以水稻、三麦为主,兼有胡桑、油菜、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副业以养殖禽畜、水产为主。甲鱼、大闸蟹、青虾、淡水白鳊等特种水产养殖水域超过了4000亩。洪泽湖牌绿色无公害稻米基地己通过国家级验收。 工业发展后发优势明显 该镇规划有两个工业集中区。近几年来,三河镇着力建设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用一流的政策、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秩序吸引国内外客商,为外来客商提供“零距离、全天候、保姆式”的优质服务。 三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说,现在的三河是一片投资的热土、开发的热土、创业的热土,这里商机无限,已经并将继续为投资者提供丰厚的回报。. |
东双沟镇 |
洪泽县东双沟镇位于洪泽湖东岸,宁连一级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宁淮高速公路从镇东部和西部平行穿过达9.8公里,草泽河、五乡干河南北相望、穿腹东流。辖10个村、1个居委会,99个联组。现有人口3.86万,镇域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775亩。 近年来,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经济建设中心,紧盯富民强镇目标,坚持“富民、安民、育民、文民”的工作思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集镇面貌发生较大变化,镇村民风淳朴,社会稳定。 强化经济建设中心,镇域经济发展成绩显著。突出建材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运行质态良好。该镇始终把加大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强镇作为第一方略,先后兴建了万达建材、金鑫铁合金、现代装饰、洪镁五金、钰天钢结构、亿泰制衣、鑫多服饰、五环制球、达仁纸业金华板材等骨干企业,形成了建材、制球、服装加工、电子四大主导产业。2005年实现入库税金1600万元。大棚蔬菜、劳务输出、四季鹅、优质粮油等优势项目增效,农业经济稳步推进,促进了农民增收。大棚蔬菜面积稳定在3000亩,年亩均纯收入6000元。以经警为品牌,强化培训,以订单输出为特色,以强化技能培训为抓手,累计有序转移劳动力12万人次。四季鹅近年来年累计饲养量达120万只。优质粮油面积在10000亩以上。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板材加工、运输、传统饮食等特色。以人为本,兴办惠民实事,同步发展社会事业。镇村主干道铺设水泥路,循环相通,村村通公路;现有联村水厂4座,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厂;集镇建设形成“三纵三横”格局,基础设施配套,初步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集镇商业氛围浓厚,基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和人居环境。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99.78%,居全县之首。拥有苏北一流的寄宿制小学和借餐制幼儿园。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桥梁涵闸配套、电网改造等基本解决到位。突出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育农、科技富民”工程和“农村百里文明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三清工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三热爱”教育,引导干群发扬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