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社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共有三个居民小组,人口900多人。辖区总建筑面积58302.16平方米,占地面积35079.649平方米。
原名许庄行政村,于2005年开始实行造福工程搬迁计划。2009年撤销许庄村村民委员会,并正式挂牌成立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完成三兴社区党支部和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挂牌及印章更改等手续。原集美区后溪镇许庄村地处厦门市与长泰县交界、海拔300多米的高山姆后山旮旯。
三兴社区距国道324线20多公里,远离集美城区30多公里。不仅如此,这里还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直成为制约生产发展、村民增收的瓶颈。许庄村位于石兜水库上游,处于坂头林场的中心位置,有许庄、崎洋、大坊等3个村民小组,260多户共近900人,全村耕地1170多亩、自留山地2080多亩、林地约3000亩。根据厦门市的发展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石兜水库进行增容扩建并实施“农转非”,即改以往水库供下游农业灌溉用水为今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同时,作为厦门市列入首批实施移民造福工程,于2007年9月许庄村实现整体搬迁。
许庄村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入住的新居,位于厦门集美区后溪镇辖区孙坂路与324国道交汇处的三兴二里,辖区总建筑面积58302.16平方米,占地面积35079.649平方米。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化生活小区。日前,许庄村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向后溪镇提出撤销许庄村村民委员会设立“后溪镇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申请,获得批准。
后溪镇随即成立许庄村“村改居”工作领导小组,着手对集体资产改制进行深入探讨,在经大部分居民支持并经后溪镇向区政府提交“村改居”方案,很快得到了批复。同时依照组织程序将过渡的村支部和村委会冠名“三兴社区党支部”和“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
三兴社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开发区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社区拥有9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内设警务站、医务室、小区监控室,确保社区居民的安全。社区还设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拥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外来人员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窗口,通过这些窗口,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社区居民碰到什么问题,直接可以来社区帮忙解决。为方便社区居民生活,每个组团小区均有物业中心大楼,内设棋牌室、电子阅览室、排练室及电视放映室,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室外健身设施设备齐全,花草树木环绕,草坪内放置着宣传石碑。
社区居民早晚都来到活动广场,跳舞、健身,使得我们的村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住上了环境优美的舒适之所,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医疗中心、警务站等正在建设中。小区还聘请了专业化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有专职保安20名、专职环卫人员20名,保安实行24小时巡逻制,环卫人员实行全天候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高水平的小区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老百姓生活在这里既安全又舒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211103 | 361000 | -- | 查看 三兴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兴社区 |
三兴社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共有三个居民小组,人口900多人。辖区总建筑面积58302.16平方米,占地面积35079.649平方米。 原名许庄行政村,于2005年开始实行造福工程搬迁计划。2009年撤销许庄村村民委员会,并正式挂牌成立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完成三兴社区党支部和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挂牌及印章更改等手续。原集美区后溪镇许庄村地处厦门市与长泰县交界、海拔300多米的高山姆后山旮旯。 三兴社区距国道324线20多公里,远离集美城区30多公里。不仅如此,这里还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直成为制约生产发展、村民增收的瓶颈。许庄村位于石兜水库上游,处于坂头林场的中心位置,有许庄、崎洋、大坊等3个村民小组,260多户共近900人,全村耕地1170多亩、自留山地2080多亩、林地约3000亩。根据厦门市的发展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石兜水库进行增容扩建并实施“农转非”,即改以往水库供下游农业灌溉用水为今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同时,作为厦门市列入首批实施移民造福工程,于2007年9月许庄村实现整体搬迁。 许庄村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入住的新居,位于厦门集美区后溪镇辖区孙坂路与324国道交汇处的三兴二里,辖区总建筑面积58302.16平方米,占地面积35079.649平方米。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化生活小区。日前,许庄村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向后溪镇提出撤销许庄村村民委员会设立“后溪镇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申请,获得批准。 后溪镇随即成立许庄村“村改居”工作领导小组,着手对集体资产改制进行深入探讨,在经大部分居民支持并经后溪镇向区政府提交“村改居”方案,很快得到了批复。同时依照组织程序将过渡的村支部和村委会冠名“三兴社区党支部”和“三兴社区居民委员会”。 三兴社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开发区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社区拥有9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内设警务站、医务室、小区监控室,确保社区居民的安全。社区还设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拥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外来人员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窗口,通过这些窗口,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社区居民碰到什么问题,直接可以来社区帮忙解决。为方便社区居民生活,每个组团小区均有物业中心大楼,内设棋牌室、电子阅览室、排练室及电视放映室,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室外健身设施设备齐全,花草树木环绕,草坪内放置着宣传石碑。 社区居民早晚都来到活动广场,跳舞、健身,使得我们的村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住上了环境优美的舒适之所,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医疗中心、警务站等正在建设中。小区还聘请了专业化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有专职保安20名、专职环卫人员20名,保安实行24小时巡逻制,环卫人员实行全天候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高水平的小区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老百姓生活在这里既安全又舒适。 |
黄地村 |
黄地村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是全区最偏远的山区,距离镇政府有25公里的路程。本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0户,总人口数1110人。本村山地、林地及基本农田共计5000余亩,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果树及基本农田,其中脐橙每年产量有40万斤左右,蜜柚的年产量也有近30万斤。 本村建有多家专业农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整合农村资源,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果疏种植业和农家乐等服务业,为村民增收开拓了渠道。 |
岩内村 |
岩内村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东北部,辖东埔,墩上,埔中央,白地四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距离后溪镇政府6公里,总面积大约9000亩,耕地面积大约4000亩,是厦门北站所在地,气候四季如春,交通方便快捷。总人口4115人,共1254户,近年来村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大约800人,包括(保安、家政、保洁、安检、协警、)。因我村耕地农田已被征用3500亩,剩余耕地面积大约500亩 。因山地较多,便于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等服务业和养殖种植业。 |
东宅村 |
东宅村位于后溪镇中部,孙坂路旁边,东宅村辖区内有白石社、刘厝社、宅尾社、双湖社、六柱社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计11231户,人口数为3303人,人均年收入9298元。 2004年以来,随着大学城、园博苑、西客站、集美新城等项目的建设发展,政府的规划建设已征用我村大部分的农作地,大部分村民失去农作地而不能以农业为生,由此存在较多富余劳动力。为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我村积极配合镇相关部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013年镇下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50人,已完成52人,完成率达10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30人,已完成19人,完成率达63%。通过就业培训,有效促进我村村民再就业。 |
崎沟村 |
崎沟村简介 后溪镇崎沟村位于后溪镇中部,孙坂路旁边,辖有田头社、崎沟社、围仔内社、前行社、碗头崎社、新店社等6村民小组,南承403县道,东临厦漳高速公路,距离后溪镇政府3公里,是厦门北站和区级文物单位圣果院所在地。全村总人口约2650人,940户,村民人均年收入约110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外出务工等。 2004年以来,随着集美北大道、1、2、5号安置房地块、中洲路、西客明珠、宏谦物流、海西汽车城、邮政中心、圣菓院、中心小学、大学城、沈海高速扩宽项目、集美新城等项目的建设发展,政府的规划建设已征用我村大部分的农作地,大部分村民失去农作地而不能以农业为生,由此存在较多富余劳动力。为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我村积极配合镇相关部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013年镇下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45人,已完成47人,完成率达10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8人,已完成18人,完成率达64%。通过就业培训,有效促进我村村民再就业。 |
前进村 |
前进村委会系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隶属的群众自治组织,地处后溪镇西北部,位于324国道与孙坂公路交汇处。全村有6个自然村,分别为苏营社、洪村社、中保社、东边社、郭仔头社、西井社,共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10户,总人口4087人。 前进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部分村民以房屋出租、入厂就业及养殖灵活就业等。近年来,西井工业区“后溪工业组团”的建立带动了前进村部分自然村的经济发展,从而也提高了全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培育花卉、种植景观植物等产业蓬勃发展,厦门琴鹭鲜花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位于集美区后溪镇,现有社员180户,2012年被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成为我村产业发展的特色。 |
后溪村 |
后溪村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中部,东至仑上村、南至溪西村界、西临后溪、北靠后垅山,面积约6平方公里,下辖浦边、柴场、下店、城内、埭建、街路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5033人,其中常住人口4522人,暂住人口509人。目前村委会办公场所面积600余平方米,并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等),方便群众休闲文化活动。 本村环境优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存有距今350年的城内城遗址、文化旅游景点闽台古镇等。目前,本村有“厦门市集美区下店里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厦门市集美区后林名优水果专业合作社”两个专业合作社。 |
后垵村 |
后垵村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中部,辖有后垵、田厝、窗内、东厝寨四个自然村,南承403县道,东临厦漳高速公路,距离后溪镇政府3公里,是厦门北站和区级文物单位圣果院的所在地,气候四季如春,交通方便快捷。全村面积3.7平方公里,总人口2699人,共809户,全村共有党员10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先进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文明村“。 |
溪西村 |
溪西村位于集美区西部是后溪镇与灌口镇相连接的一个行政村,面积4.15平方公里。下辖有下庄、坂山、上厝、长房、后溪尾、山尾、下梧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民住宅楼916栋,总户数928户。有常住人口2993人,外来人口(包括兴才学院)3571人。 地处后溪溪流以西,故名溪西。这块土地上,宋代以来一直是同安县的一部分,宋代为明盛乡仁德里,明属仁德里十三都四溪保。民国时期属集美乡,这里设有后溪保。见过初期先后为后溪乡、海山乡。1960年为厦门市郊区粮食局溪西畜牧场,1969年与新村联合成立前进大队,1979年大队又拆分为溪西、新村、前进三个。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时,是后溪乡辖下的溪西村。1991年升为后溪镇,辖之。1987年7月,郊区更名为集美区,乃辖之。 为丘陵地带,耕地面积2438亩,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香蕉及优、特高产水果的经济作物为主,以饲养鸡、鸭以及鱼池鱼和部分剩余劳动力在工厂打工为辅的经济发展体系。居民建筑物多红砖、花岗岩石的闽南民居。改革开放以来,兴建起各式各样的新楼房。有学校2个(兴才学院、碧溪小学),医院1个(后溪卫生院),驻军部队1个(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有四级公路通孙坂北路、漳泉公路。 |
仑上村 |
仑上村简介 一、地理现状及气候 仑上村属后溪镇,下设一个自然村,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中部,仑上山南麓。东南靠福厦高速铁路、厦门西客站,北靠市驾驶员考试场,南邻孙坂路,西靠后溪行政村。 仑上村冬夏交替明显,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如春,极宜万物生长,全村绿化覆盖率达5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历史沿革 仑上村原名锦鲤,因地形似平躺的鲤鱼,人称鲤鱼穴,鲤鱼嘴位置在石鼓宫旁,“鱼嘴”附近有块大石,水击打大石会发出鼓声,石鼓宫就是因鼓石而得名。村中建有鲤鱼池,在“鱼尾”处,鲤鱼池,故名锦鲤。仑上原有七崙八池之说,但后来因村庄发展、建设,七崙八池已不复存在。再后来,因村庄建在山坡上,再次改名为崙上。仑上这块土地,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同安县的一部分,宋代为明盛乡仁德里,明属仁德里十三都,清末为十三都珩山前保,民国时期属集美乡,1957年4月改属厦门市。据村中老人描述,道士在为村中的人做功德时,都是这么念咒:泉州府同安县仁德里十三都(前宅、埕边角、苏厝、、大社)河洛人。仑上村早年分有埕边、苏厝、大社、三脚松等几个边角,各个边角都紧靠崙上山麓,红砖、条石的闽南民居建筑在山坡上。而大社又分了好几块,有“马朝”、“前宅”、“门槛下”、“旗官厝”等。“马朝”里很多人去了澎湖和台湾本岛发展,民国时期还有很多人回来这里扫墓。据悉,民国时旅居澎湖的黄氏后代就有四五百人,其中有一位叫黄飞听。 村民多为黄姓,其上祖是在明洪武年间从金柄迁入。相传上弼富为圆仙梦,欲寻鸡鸣处发展后代,当时,弼富来到前宅时,听到了鸡鸣,于是在此地建了仑上村。据村里老人家说,崙上村的墓碑上往往刻有紫云二字或是崙山二字,一般追塑至250年前的墓碑都是刻紫云,而250年以后的墓碑几乎都是刻崙山。 仑上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村民数共计2005人,668户。旅居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加拿大、越南有数百人,还有许多往台湾发展并定居台北、三重、澎湖等地。 三、经济作物及交通现状 仑上村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现有耕地45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甘蔗、水稻、地瓜等农作物及龙眼、花生等经济作物。早些年以甘蔗为名产,还设有碾米厂、织袋厂、电灌站。后来又设了小学、-所、汽车培训中心等。近年来,由于征地拆迁等因素,种植面积锐减,无较突出的名产、特产。小学也合并到了后溪村,现旧小学暂时作为村委会办公场所。 四、村庄建设情况 全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5%,村道路灯完善。建有2个篮球场,2个门球场,一个灯光戏台,一间图书阅览室,藏书约5000册;同时建设仑上村文明村建设活动中心、科普画廊等文体设施和宣传阵地,组建了门球队、篮球队、妇女舞蹈队等文化活动队伍。全村电视入户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和自来水入户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紧密团结,共谋发展,仑上村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城乡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荣获第十届省级“文明村“,此外还涌现了一批省、市、区先进个人。 2009年,仑上村被确定为市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重点村和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建成全国最长的以廉政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手绘漫画墙以及一系列廉政文化宣传景观,成为仑上的最大亮点。2010年5月20日,一条长达310米的漫画走廊在后溪镇仑上村落成。这条动漫长廊共绘制800多幅漫画,主题表现廉政、文明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成为全国最长的“漫画长廊”。仑上村是省市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单位,也是侨乡集美的一大新农村,今年初来,村两委会在区纪委的支持下,不建办公大楼建设文化走廊,喜闻乐见的漫画受到村民的欢迎。 五、民俗风情 据了解,仑上村的民俗日原本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由于早年,白天村民都忙于农事,晚上又天色暗不便于村民祭祀。十五是月圆之日,天色较亮,为了方便村民才将民俗日改为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并一直沿用至今。祭祀形式一般由乩童指挥,众人扛辇,环绕巡狩村境一周,村民自由来进香,过火炉。巡狩途中敲锣打鼓,并有歌仔戏表演,为进香活动添了热闹、祥和、生动活泼的气氛。祭祀目的:祈求平安,顺利,驱神求五谷丰登,好年冬。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仑上村村民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组织各种文化活动队伍,如太极拳、功夫扇、广场舞、健身操、腰鼓等。并于空闲时间聚集在苏厝篮球场、祖祠前广场学习训练。每逢民俗日、春节、元宵等节日,村里便会组织文娱演出活动,为村民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整个村庄形成一股良好的休闲娱乐风,大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了。现在,很多村民生活都很悠闲自在,定时定点接送孩子上下课,年轻的在外工作打拼,老一辈的在家照顾孙子,整体就是一种和谐状态。 此外,仑上村还有一个习俗。每逢冬至,老人协会便会组织村中当上爷爷的老人齐聚黄氏祖厝,一起过冬至。 六、祖厝及庙宇介绍 1.黄氏祖祠 据悉元代末年,同安金柄黄百文迁入仑上,是仑上黄氏开基祖。清初,仑上黄氏族人开始移居澎湖。乾隆年间,仑上埕边另一脉黄氏族人迁居台湾三重。 据老人们说,黄氏宗祠建于清初,是第九代黄氏后代建的。于1948年10月毁于火,1985年集资重建。 祠坐北朝南,面宽12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216平方米。穿斗式砖木结构,屋顶为双翘脊硬山顶,平面结构为两进一天井式。正厅祠仑上黄氏开基祖黄百文等先祖牌位。 祖祠内有一碑文,于二〇〇一年端月立,上面刻有黄氏家训,碑文内容如下: 五安五子炳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泉州(紫云)守恭公训子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尤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0香。仓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 崙上辈分字云:弼国学怀宗,朱代朝馨瑞,时成立志丕,奕光招思永,世德文明贞,元炎发振兴 黄氏家训:敦孝弟,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谅,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坟墓,戒犯讳,戒争讼,戒非为,戒犯上,戒异端,畏法律,戒轻谱。 2、极山岩宫庙 极山岩宫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年间,仑上埕边黄氏族人迁居台湾台北三重,并奉该宫护国尊王金身赴台。1989年台湾黄氏族人回乡寻根,次年捐资在原址重建,1992年竣工落成。 庙内有碑文刻着极山岩复建前言,碑文内容如下: 仑上始祖相继、世世传留、敬奉:护国尊王,建座极山岩宫庙,香火不断,神圣威铭。民国二十三年前后,因经风雨久年损坏,缺就修理,终被倒毁,成作荒地,岁月流水,已近六十年,曾思修建,力所不足也。于皇清时代,仑上有旅居海外台湾地谋活,至今两百多年,奋发进展,得存史册,系下埕边角人,经两岸通行,有吾宗亲人黄盛老前辈,感忆大陆故乡极山岩护国尊王神圣,但年老岁多,遗言其子黄文吉、树昆仲,一九八九年四月,不辞辛劳回大陆各地细心查寻,获得宗亲人重逢相聚,由诸宗亲关怀惜爱,黄文吉、树昆仲,提倡共同协力,复建宫庙,组织建宫委员会,发挥集力精神,一九九零年农历桂月十五日按原地基方向,重新开基建筑。一九九二年之春,美满完整,复建金额共计人民币四十余万元。仑上极山岩复建,百世芳铭,万年香烟,錄记永存留念。 公元一九九二岁次壬申年桐月 仑上极山岩复建委员会谨錄 极山岩宫坐西北朝东南,面宽15米,进深28米,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宫殿外观为白石、红墙混合而成,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屋顶为双翘脊硬山顶燕尾檐,平面结构为三进两天井式。殿内有精雕龙柱,碑刻楹联,雕梁画栋,壁上为历代故事典故彩绘壁画,风采各异。前殿为过殿,中殿供奉护国尊王,后殿奉阎王等民间神袛,左侧建有文昌祠。据老人们描述,宫庙内供奉的护国尊王属武将,手中所持的剑是朝上的,翘着脚。有翘脚的是武将,没有翘脚的是文官,而我村供奉的正是翘着脚的武将(押粮官)。 七、崙上村其他景点介绍(附图) 崙上村大路口,该牌楼于2006年5月建成,为感恩开基上祖弼富。牌楼正面牌匾上刻着“紫云传芳”,背面刻着“弼富肇基”。 当年“当铺”的一角,这古厝已有七代人的历史。“当铺”这一带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厝,仑上村的古厝群主要分布在这片区,包括传说中的状元府,以及至今仍保留完好的百年古厝。 石鼓宫,始建年月不详,于1999年重建,2000年八月建成。宫庙前建有一座烧金纸的炉子,上面刻有黄文吉、黄文树兄弟的名字。 从老人口中得知的“旗官厝”,听说这里曾经住着一名武魁。原本有插旗的旗官脚,于破四旧时期被拆了。这座古厝现今仍保留完好。 百年古厝,这是村里八十几岁的老书记家的古厝。古厝内设有各式各样的门栓,屋檐及外壁雕刻精致,颜色仍清晰可见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掉了不少漆色。屋内的梁柱也算是较为“鬼斧神工”,在现今村子内保存下来的古厝中,算是数一数二的老房子。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