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厦门 >> 翔安区 >> 马巷镇 >> 亭洋社区

亭洋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亭洋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亭洋社区简介

  亭洋村委会:在镇西南部。辖亭洋、新乡、利来美、黄厝、坑尾、则大行、塘厝港7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380户,2550人。属翔风里封侯保。1943年属侯牧乡亭洋保。1950年属第五区山亭乡。1959年称山亭大队,属马巷公社,1961年析置亭洋大队,属巷南公社,1964年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亭洋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亭洋:在镇政府的西南3。4公里。传村民祖先原住邹山(后亭,山后亭)。后有部分村民,徙此定居,取名亭洋。以原后亭的“亭”配合“洋”字合名。意为寄托子孙日后能外留洋,以振兴家族。有248户,为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武举人陈士成、文举人陈锡范和文举人陈旭升故里。
  新乡:在镇政府3公里。由山后亭陈姓一分支新建乡村。故名。有51户,150人。多陈姓。
  利来美:在镇政府西南3。7公里。有62户,258人。
  黄厝:在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原为黄姓居住地,故名。有84户,290人。多陈姓。
  坑尾:在镇政府驻地西南2。7公里,在坑沟末端建村,故名,有87户,330人。多陈姓。
  则大行:在镇西南2。8公里。据马巷厅载道士叶九善幻术,有一次要外出,见农人插秧,要其待已同归,农人不应。道士即脱草鞋入田化为双鲤(鲤鱼,方言“代”鱼)农人追之,不得。至叶九回来仍是草鞋,此地乃名“执代”(追鲤鱼)今写作则大行。有26户,103人,多陈姓。
  塘厝港:在镇政府西南3。5公里。传原为唐姓居住地,称唐厝,后近海辟为港口(故名唐厝港)。有122户,473人,多陈姓。明清曾是船运码头,客货轮达厦门,漳州等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213102 361000 -- 查看 亭洋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亭洋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亭洋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沈井社区

  沈井村委会:在镇北部。辖沈井、长生洋、芸头3自然村。有9村民小组,475户,1980人。清属同禾里沈井保。1943年属民石乡沈井保。1950年属第六区曾林乡。1961年析置沈井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沈井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沈井:在镇政府驻地北3。3公里。原为沈姓始居地,有大井大旱不涸,故名沈井。有285户,1400人民。多陈、沈、魏姓。   芸头:在镇政府驻地北3。8公里。传古时建溪坝灌农田,村正对着坛坝,故名坛头,写作芸头。有84户,342人民,多沈姓。   长生洋:在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国道324线翔安段东侧。位于平原处,取安生长久之意为村名。有48户,198人。多陈姓。  

三乡社区

  三乡居委会:在镇区北部。有12居民小组,625户,1817人。清属民安里界头保,马家巷保,1943年属马巷镇三乡保。1950年为三乡街,属马巷镇。1955年属马巷乡,1958年改为三乡居委会。属马巷镇。1961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属马巷镇。辖区有翔安一中、城隍庙。   

友民社区

  友民居委会:在镇区北部。有14居民小组。686户,1967人。以原名牖民保同音作“友民”为居委会名。清属民安里界头保,马家巷保,1943年属马巷镇友民保。1950年为友民街,属马巷镇。1955年属马巷乡,1958年改为友民居委会。属马巷镇。1961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属马巷镇。辖区有马巷中心小学、原马巷中学和基督教堂。  

后亭社区

  后亭居委会:在镇区北部。有13居民小组。594户,1716人。清属民安里界头保,马家巷保,1943年属马巷镇后亭保。1950年为后亭街,属马巷镇。1955年属马巷乡,1958年改为后亭居委会。属马巷镇。1961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属马巷镇。   明永乐年间,文举人金华知县李玹、太平府教授李让、清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文进士功遂;文举人陈金鸾、武举人黄大钟、黄伦、张长膏、黄国魁;武举人许长清;文举人盐大使洪谦光故里在镇区。  

五星社区

  五星村委会:在镇区北部。有16村民小组,1475户,5464人。多朱、陈、蔡、黄、苏等姓。取“五星高照”之意为村委之名。1959年称为五星大队,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五星村委会,属马巷镇。  

琼头社区

  琼头村委会:在镇西南突出部,三面环海。辖琼头、陈下厝2自然村。有13村民小组,1440户,5700人。清属翔风里龙头保。1943年属侯牧乡琼头保。1950年为琼头乡,属第五区。1959年改称琼江大队,属马巷公社。1964年属东坑公社,1969年改称琼头大队,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琼头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琼头:在镇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牛头山之南。传建居时,海滨岬角之首有大乌桕树,故名桕头。桕和琼,方言同音,写成琼头,又名龙头。有1291户,5147人。多林姓。有厦门洋江蚝油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清咸丰年间,行伍台湾总兵林向荣故里。%a0{%|&   陈下厝:在镇政府驻地西南7。5公里。村位于陈头村西北下方,故称陈下厝。有112户,550人。多陈姓。  

陈新社区

  陈新村委会:在镇西南部。东坑万亩垦堤北端。辖陈头、新宅2自然村。有6村民小组,320户,1420人。清属翔风里新宅保。1943年属侯牧乡井头保。1950年属第五区麟凤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仁凤大队。1961年析置陈新大队。属渔业公社。1964年属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陈新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陈头:在镇政府驻地西南7。3公里。陈姓居住地,故名陈头。又名亭头。有5村民小组,212户,967人。   新宅:在镇政府驻地西南7。3公里。取新盖房屋为村名。有110户,453人。多林姓。   

井头社区

  井头村村委会:在镇西南部。辖井头,后寮2自然村。有11村民小组。584户,2360人。清属翔风里井头下莲保。1943年属侯牧乡井头保。1950年属第五区麟凤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仁凤大队。1961年析置井头大队,属渔业公社,1964年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井头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境内有清代江南水陆提督林君升墓葬及后寮宫等文物古迹。   井头:在镇政府西南6。7公里,传原村有口大井,后成村落,故名井头。有10村民小组,524户,2127人。多林姓。是清乾隆年间,江南提督林君升和嘉庆年间,大理寺右寺丞林植故里。林君升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寮:在镇政府西南6。3公里,据传原有草寮,建村于寮后,故名后寮。有60户,236人。多林姓。  

城场社区

  城场村委会:在镇西南部。辖城场,周边,丁亭3自然村。有7村民小组,470户,1850人。属翔风里城场保。1943年属侯牧乡城场保。1950年属第五区麟凤乡。1956年并放海鸣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仁凤大队。1961年析置城场大队,属渔业公社,1964年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城场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城场:在镇政府驻地西南5。6公里。,原为诗姓居住地。名为诗场(又名施场)。后为林姓居住,更名为城场。有6村民小组,410户,1420人。多林姓。为明崇祉年间,文举人林芳春和清乾隆年间,沙县教谕林孝基故里。   周边:在镇政府西南5。7公里。明初为周姓居住地。后城场林姓第三世分居周姓周围。取名周边。有108户,472人。多林姓。   丁亭:在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在东陈山之南,取名东陈。讹为丁陈。陈方言读dan写成丁亭。有2户,10人。多林姓。现由于开发,而搬迁。故此村已不存在。   

蔡浦社区

  蔡浦村委会:在镇西南部。仅辖蔡浦自然村。有8村民小组,413户,1710人。多洪姓。属翔风里窗兜保。1943年属侯牧乡蔡浦保。1950年属第五区窗东乡。1959年称蔡浦大队,属马巷公社,1961年析置巷南公社,1964年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蔡浦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蔡浦:在镇政府西南5公里。建村前原是种植蔬菜之地,称菜圃。后为蔡姓居住地,改称“蔡浦”(菜圃与蔡浦谐音),洪姓居住后仍沿用蔡浦。1949年前为闽中地下党活动据点,定为县老区基点村。为郑成功部将洪复故乡。  

山亭社区

  山亭村委会:在镇西南部,辖山后亭、店顶、后郭、浦头、下边5自然边。有12村民小组,898人户,3836人。属翔风里封侯保。1943年属侯牧乡新亭保。1950年属第五区山亭乡。1959年称山亭大队,属马巷公社,1961年析置巷南公社,1964年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山亭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境内有陈仙查烈士墓及0同安县委办公旧址---山后亭祠堂。   山后亭:在镇政府西南4公里。原名“封侯亭”“侯亭”。陈姓祖先陈邕,在唐玄宗时官至太子太傅,宋明两朝俱追封为忠顺王,其后代徙此建亭阁,以资纪念,亭称封侯,阁称侯阁,封侯亭俗称山亭。有477户,1846人。多陈姓。1930年0同安县委所在地,陈先查烈士故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仙查烈士墓座落村旁。为清道光年间,武举人陈金鸾故里。   后郭:在镇政府驻地西南5。5公里。原名“侯阁”为唐玄宗时,太子太傅陈邕后代所建纪念阁。后人口语走音,成为“后郭”。有192户,775人。多陈姓。为清同治年间,厦门参将陈允彩和民国初海澄知事陈鸿祺故里。   店顶:在镇政府西南4。3公里。山亭西南角,已和山亭连在一起,原有上店、下店之分。片村名店顶。有175户,755人。多陈姓。为清同治,道光年间,铜山参将陈俊三和文举人陈骏三故里。   浦头:在镇政府西南4。2公里。原为下潭尾港上陆道站。故名浦头。有55户,144人。多陈姓。   下边:在镇政府西南3。8公里。位于塘厝港东岸边。地势较低,故名下边。有90哀恸,315人。多陈姓。  

亭洋社区

  亭洋村委会:在镇西南部。辖亭洋、新乡、利来美、黄厝、坑尾、则大行、塘厝港7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380户,2550人。属翔风里封侯保。1943年属侯牧乡亭洋保。1950年属第五区山亭乡。1959年称山亭大队,属马巷公社,1961年析置亭洋大队,属巷南公社,1964年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亭洋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亭洋:在镇政府的西南3。4公里。传村民祖先原住邹山(后亭,山后亭)。后有部分村民,徙此定居,取名亭洋。以原后亭的“亭”配合“洋”字合名。意为寄托子孙日后能外留洋,以振兴家族。有248户,为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武举人陈士成、文举人陈锡范和文举人陈旭升故里。   新乡:在镇政府3公里。由山后亭陈姓一分支新建乡村。故名。有51户,150人。多陈姓。   利来美:在镇政府西南3。7公里。有62户,258人。   黄厝:在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原为黄姓居住地,故名。有84户,290人。多陈姓。   坑尾:在镇政府驻地西南2。7公里,在坑沟末端建村,故名,有87户,330人。多陈姓。   则大行:在镇西南2。8公里。据马巷厅载道士叶九善幻术,有一次要外出,见农人插秧,要其待已同归,农人不应。道士即脱草鞋入田化为双鲤(鲤鱼,方言“代”鱼)农人追之,不得。至叶九回来仍是草鞋,此地乃名“执代”(追鲤鱼)今写作则大行。有26户,103人,多陈姓。   塘厝港:在镇政府西南3。5公里。传原为唐姓居住地,称唐厝,后近海辟为港口(故名唐厝港)。有122户,473人,多陈姓。明清曾是船运码头,客货轮达厦门,漳州等地。  

郑坂社区

  郑坂村委会:在镇南部。辖郑坂、小洲、山顶头3自然村。有9村民小组。610户,2390人。。属翔风里后莲保。1943年属马巷镇侯滨保。1950年属第五区后滨乡。1959年称后滨大队,属马巷公社,1961年析置巷南公社,1964年东坑公社,1969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郑坂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郑坂:在镇政府2。6公里。郑姓建居于平坦的坂地上。故名。有6村民小组。468户,1842人。多郑姓。   山顶头:在镇政府2。3公里。村建于小山顶部,故名。有93哀恸,374人。多陈姓。   小洲:在镇政府西南2。9公里。北面扩建房屋已与郑坂村相连。有49户,183人。多郑姓。:  

五尾社区

  五尾居委会:在镇区北部。有12居民小组。693户,1898人。原名五甲尾,方言“尾”与“美”谐音故命名为五美居委会。清属民安里界头保,马家巷保。1943年属马巷镇五权保。1950年为五权街,属马巷镇。1955年属马巷乡。1958年改为居委会。属马巷镇。1961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属马巷镇。境内元威殿为台湾100多座池王爷庙的祖庙。为清同治年间,武举人陈正忠,陈念祖故里。!  

后许社区

  后许村委会:在镇北部。辖后许、新厝、后叶、东塘4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468户,1810人。清属民安里界头保。1943年属民石乡赵岗保。1950年第六区湖岗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曾林大队,1961年析置后许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后许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后许:在镇政府驻地北1。3公里。周围地势较高,中间低,形如湖。村位于出口处,故名湖口。后衍为“后许”。有322户,1215人。多许姓。   新厝:在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后许村民移此建新居,故名。有59户,238人。多许姓。   后叶:在镇政府驻地北1。2公里。传有一叶姓赘婿于此,村在湖口之后,故称后叶。曾叫后蝶。有60户,300人。   东塘:在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村东北面有口大水塘,取村东有水塘之意为村名。有16户,100人。多许姓。   

西坂社区

  西坂村委会:在镇东南部。辖下坂、西亭2自然村。有7村民小组,432户,1730人。清属民安里市头保。1943年属仁风乡市头保。1950年属第五区坂亭乡,1956年并入海峰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后滨大队。1961年析置西坂大队,属巷南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西板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下坂:传村民由市头移居,因地势低,平坦,故名下坂。有238户,948人,多洪姓。   西亭:村民是从市头移此,村边有亭子。在市头西面,故名西亭。有194户,785人。  

桐梓社区

  桐梓村委会:在镇北部。仅辖塘仔头自然村,有9村民小组。483户,2010人。多朱姓。清属民安里界头保。1943年属马巷镇桐梓保,1950年属第五区桐梓乡。1961年称桐油梓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桐梓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塘仔头:传古时这里有口大水塘,村建于水塘进水口。取名塘仔头。又因村北有梧桐树,故别名有桐梓里。  

黎安社区

  黎安村委会:在镇中部。辖内林、田边、林柄、山前、面前5自然村。有9村民小组,705户,2710人。清属民安里内林保。1943年属侯牧乡内垵保。1950年属第五区黎安乡。1959年属改为黎安大队,马巷公社。1961年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黎安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内林:据说此地原为梨树林,后成村落。故名梨林。“内”与“梨”方言近音,衍成内林。有174户,698人。多戴姓。为明景泰年间,荐辟直隶崇明知县戴永同故里。   山前:山前:位于印斗山前,故名.有300户,1125人.多戴姓.   田边:村建水田旁,故名.有116户,456人.多林姓.为清嘉庆、光绪年间,文举人林谦光,林以佃和林际春故里   林柄:印斗山东北麓。村位于树林边缘。故名林边。方言谐音成林柄。有88户,309人。多潘姓。   面前:印斗山西,村民从山前分支于此。离山前仅一箭之地,故名面前。有27户,123人民,多戴姓。  

内垵社区

  内垵村委会:在镇中部。辖内垵、下庄2自然村。6村民小组。402户,1540人。清属民安里内林保。1943年属马侯牧乡内垵保。1950年属第五区黎安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黎安大队。1961年从黎安大队析置内垵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为内垵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内垵:在两个鞍形地里建村,取名内鞍,方言谐音为“内垵",有305户,1092人。多吴姓。   下庄:位于上庄西面,地势较低。故名。有97户,248人。多洪姓。为明洪武年间,文举人洪宋立故里。   垵边村委会:在镇北中。辖垵边、上吴、下厝尾3自然村。有7村民小组。365户,1510人。清属民安里山头,上吴保。1943年属侯牧乡洪垵保。1950年第四区内官乡,1959年属内官大队。1961年从内官大队析置垵边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垵边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属马巷镇。   垵边:村位于地形如马鞍处,故名鞍边。方言谐音为垵边。有214户,881人。多陈姓。   上吴:原吴姓居住地,地势较高。故名。有109盲肠炎,456人。多陈姓。   下厝尾:有42户,173人。多陈姓。  

何厝社区

  何厝村委会:辖何厝、双溪湖2自然村。有5村民小组,349户,1400人。清属同禾里内官保,1943年属侯牧乡内官保。1950年第四区内官乡,1959年属内官大队。1961年内官大队析置何厝大队,属巷西公社。1984年改称内官委会,属后滨乡。1987属马巷镇。   何厝:原为何姓居住地,故名何厝。有298户,1204人。多陈姓。   双溪湖:位于两条溪流冲积地上。村民定居后取名双溪湖。有51户,203人。多陈姓。   赤仔埔:为何厝一角落,村民在赤色的埔地上建居,故名。  

洪溪社区

  洪溪村委会:在镇北部。辖仑头、小后者、新厝下、竹仔脚、胡厝、后溪7自然村。有16村民小组。916户,3700人。清属同禾里内官保,1943年属侯牧乡仑头保。1950年第四区洪溪乡,1956年并入巷西公社。1964年4月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内官委会,属后滨乡。1987属马巷镇。   仑头:位于熊山东麓,取山仑之头含意。故名仑头。有202户,805人,多陈姓。为明天启年间,文举人兴国知州陈尧宗和清道光年间文举人陈贻孙故里。   洪坑:传原有一条东西走向坑沟。洪姓在此建居,故名。后为陈氏取代。有195户,800人民。多陈姓。为清咸丰年间,武举人陈维成故里。   小后者:位于后麝之东,村落较小。故名小后麝,谐音写作小后者。有41户,185人。多陈姓。   新厝下:陈姓从仑头迁此建居,地形罗仑头低。故名新厝下。有57户,285人。多陈姓。   竹仔脚:初建村时有竹林,故名竹仔脚,有148户,599人。多陈姓。   胡厝:原胡姓居住地,故名。有182户,719人民。多陈姓。为清道光年间,武举人陈腾蛟故里。   后溪:取村后有溪,故名。有92户,326人。多陈姓。   宫山:非自然村。系土名。小山上建祀保生大帝的“水陆堂”,俗称宫山。  

同美社区

  同美村委会:在镇西部。辖下方、后柄、打埔、山头、万家春6自然村。有11村民小组,671户,2670人。清属同禾里僻埔保。1943年属侯牧乡赵厝保。1950年属第五区海滨乡。1956年并入巷西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海滨大队。1961年为同美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同美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下方:在镇政府西4公里。古时方姓在同禾里定居为方厝,,后代分居于此。地势略低,故名下方。有2村民小组,124户,499人。多方姓。为清康熙年间,陕西固原副将方刘进故里。   同美:在镇政府西3。5公里。原名塘仔尾,与塘仔头东西相对。后雅化成同美。有120户,459人。多李姓。   后柄:在镇政府西5公里。村民是由打埔移居,帮称打埔小社。后演成今名。有98户,430人,多李姓。   打埔:在镇政府西北5。3公里。打埔,历史写法不一,有“塔埔”、“碧埔”、“僻埔”,今作“打埔”。有206户,823人。多李姓。   山头:在镇政府西3。7公里。村位于小山岗,故名。有34户,135人。多陈姓。   万家春:在镇政府西出4。5公里,朱熹任同安主簿时为方姓择地,取永远发达之意为村名。有89户,330人,多方姓。境内有朱文公庙和朱文公井等文物古迹。   

西炉社区

  西炉村委会:在镇西部。辖李厝、西炉、小崎、下李4自然村。有10村民小组。480户,2100人。清属民安里小崎保。1943年属侯牧乡李厝保。1950年属第五区海滨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海滨大队。1961年析置西炉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西炉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境内有辛亥革命同盟会会员黄迁元墓。   西炉:在镇政府西5。3公里。传海滨有大水塘名为西湖,后渐淤积,改为西河。其后逐渐成今名西炉。有199户,882人,多林,黄姓。   李厝:在镇政府西5公里。李姓世居地,故名。有133户,581人,多李姓。为清光绪年间,文举人李应辰和武举人李祥金,李应东故里。   小崎:临海,村位于坡度较陡台地,取名小崎。有94户,413人。多李,沈姓。   下李:村东是李厝。下李比李厝地势低,故名。有54户,224人。多李姓。  

市头社区

  市头村委会:辖市头、孙厝2自然村。有6村民小组,327户,1330人。清属民安里市头保。1943年属仁风乡市头保。1950年属第五区坂亭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舫阳大队。1961年析置市头大队,属巷南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市头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市头:据传初建村时,有堪与师言,房屋若是都建成坐东向西,以后便可以此作起点至马巷发展成一条街,故名市头。有6村民小组,278户,1133人。多洪姓。为明万历年间,文举人金华府推官洪日观故里。   孙厝:始为孙姓居住地,故名。有49户,199人。多洪姓。   市头场:市头根岭建安置上山下乡知青的专业场。故名。知青返城后,此地无常住人口。  

曾林社区

  曾林村委会:在镇东北部。辖曾林、后垵、路山头3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946户,3570人。清属民安里西莲塘保。1943年属民石乡曾林保。1950年属第六区曾林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曾林大队。1984年改称曾林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曾林:在镇政府驻地2公里。传原为曾姓居住地,当时树林茂盛,故名曾林。有10村民小组,630户,2360人。多蒋姓。最早有汀溪大渠有经过此村。   路山头:在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据传最早居此地是卢姓。房屋建于一小山头,名为卢山头。方言同音变成路山头。有200户,754人,多郑姓。   后垵:在镇政府驻地北2。6公里。村位于台地,形如马鞍凸部,故名后鞍,写作后垵。有166户,449人。多陈姓。  

内官村

  内官:传原为冠姓地名邵厝,后为陈姓取代。清朝中叶这里出了官,所以改称为内官。有429户,1682人。为明万历年间,廉州知县大廷、文举人陈鸿猷;清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文举人武功将军陈贯中;陈升三;闽安协副将陈上国;国子丞陈显驹故里。   东边:村位于一台地凹陷部东面,故名。有108户,487人。多陈姓。  

赵厝社区

  赵厝村委会:在镇西部。辖赵厝、前厝2自然村。有7村民小组,473户,1920人。清属民安里前厝保。1943年属侯牧乡赵厝保。1950年属第五区海滨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海滨大队。1961年为赵厝大队,属巷西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改称赵厝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赵厝:最早居此地为赵姓,故名赵厝。有238户,1391人。多方姓。为清同治年间,解元方兆福故里。   前厝:位于赵厝自然村之左(前)故名。有135户,553人。  

后滨社区

  后滨村委会。在镇中部。辖后滨、上庄、张林、路边许4自然村。有10村民小组。761人,3100人。清属翔风里后莲保。1943年属马巷镇侯滨保。1950年属第五区后滨乡。1959年属马巷公社后滨大队,1984年改称后滨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为明隆庆年间,文进士南京户部郎中李文简故里。   后滨:原名侯宾。后谐音写成后滨。有371户,1511人。多李姓。为清乾隆年间,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李廷钰;道光年间,广东(虎门)提督李增阶和清雍正、乾隆、同治、咸丰、光绪年间,武举人李廷献,李先庚,河南司郎中李应昌,罗定州通判李承恩,登瀛州镇总兵李阜;厦门水师提督李维华,金门协副将李维实故里。   上庄:有144户,605人,多郑,吕姓。村民善种大葱,鲜蒜。   张林:传原张姓居住于树林边,故名张林。有153户,6O5人。多李,黄,吴姓。   路边许:许姓建居于大路边缘,故名,有93户,360人。多许姓。为清雍正年间,文举人许之秩故里。  

舫阳社区

  舫阳村委会:辖溪上、下内田、坪边、店头庄、古垵5自然村。有11村民小组。730户,3083人。清属民安里市头保。1943年属马巷镇舫阳保。1950年属第五区舫阳乡。1959年改称舫阳大了人,属马巷公社。1961年属巷南公社。1984改称舫阳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属马巷镇,   坪边:村位于缓坡地旁,故名坪边。有260户,1132人。多蔡姓。   溪上:位于九溪上游,故名溪。有93户,425人。多王姓。   下内田:夹于两溪之间。多水田。东面地势高为顶内田,西面地势低为下内田。有78户,330人,多陈姓。   店头庄:有78户,312人。多林姓。   古垵:传为许姓居住地,村位于丘陵凹处,称许鞍,谐音为“古垵”。有218户,900人。多林,陈姓。   蘑菇场:为生产蘑菇而建场,现已停产。  

朱坑社区

  朱坑村委会:辖朱坑、根岭、造店3自然村。有5村民小组,249户,970人。清属民安里宏鼎保。1943年属仁风乡溪西保。1950年属第五区祥湖乡。1959年改称朱坑大队,属马巷公社。1961年属巷南公社。1964年属马巷公社。1984年乞讨称朱坑村委会,属后滨乡,1987年属马巷镇   朱坑:据查于六十年代农政时,曾挖出一块200年前墓志铭,刻有:葬于“珠坑大路边”。“大路”,是古时泉州通厦门的路,后以“珠坑”同音作朱坑。有2村民小组,118户,493人。多陈姓。   造店:清代名“座店,1949年称“石店”,该村因山上多石头,故名。方言“造”与“石”谐音,变称“造店”。有86户,353人。   根岭:“根岭”按《同安县志》作(KUNMING)(此两个字都为上面一个山,下面分别为“昆”和“命”)无法打出来,原是山名。村位于山东面。村以山名。方言谐音作根岭。有35户,133人。多洪姓。  


亭洋社区特产大全




亭洋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