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前行政村座落于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仅3千米。全村占地面积有5.02平方千米。由莲前、莲后、院内、蔡塘、斗门、张厝、东山、溪边后等八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181户,户籍人口4256人;约53户富裕户,177户贫困户;15户低保户,2个孤儿;人均年收入约3300.00元;人均居住面积约30M2 ,17座的危房。是内厝镇第二大行政村。
莲前村地势东西两端高,中间低,莲溪从村中由北向南穿流而过,将整个行政村一分为二,蔡塘、东山紧依山脚座落于莲溪的东面,莲前、莲后、院内、斗门、张厝在莲溪的西面,隔溪相望。莲溪是莲前行政村农业生产的大动脉,全村耕地面积约2806亩,(其中旱地约1608亩,水田约1198亩),耕作条件好,土地肥沃,灌溉便利1000亩水田均在莲溪两岸流域,这片土地已被内厝镇人民政府列为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村民基本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马铃薯、红萝卜等。
该村的皮鞋加工业远近闻名,是厦门地区著名的“鞋村”。现全村共有皮鞋加工厂15家,皮鞋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韩国、日本等地,每年可解决约500人的就业问题,年纯利润约为300万元。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莲前村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热诚欢迎五湖四海有知识、有魄力、懂科学、会管理的有志之士来莲前村洽谈业务,投资开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213111 | 361000 | -- | 查看 莲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曾厝村 |
曾厝村基本概况 曾厝村现有人口1430人,425户,是个独立行政村,原有耕地960亩,山林地380亩,但现仅有耕地700亩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2100元,收入来源主要有:家庭手工、农业收入。富裕户20户大多是办厂办场、搞运输、劳务输出。贫困户20户以单亲家庭居多,因病至贫不少。 该村是本地远近闻名的侨乡。“曾厝街”在海外享有盛名,“有曾厝富也没有曾厝厝”更让人能想象出其优美,独特的村容、村貌。而今便捷的交通道路,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物为这古朴的村庄添上新装。村民们遵纪守法,村“两委”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地搞经济建设,千方百计引进侨资投入公用事业建设。现在他们正鼓励先富农民办厂、办场带领后富农民提高收入。通过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帮助贫困户脱贫。侨资的不断引入也正为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大作用。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社会稳定,政府的各项政策顺利得到全面贯彻。老人协会的出色活动为党和政府的政策顺利进家入户、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起着重要作用。老人也是一把开启与海外侨亲关系的“金钥匙”。 只有积极稳妥地执行上级的农村工作精神,不断完善道路,水利、农村卫生等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的创业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侨资的作用,曾厝村一定会走在全区奔小康的前列。来吧!背枕着的“出米岩”等待着你来游览,而曾厝村的“厝”也值得你一睹。 |
前安村 |
前安村基本情况简介 前安村位于翔安区内厝镇的最东部,东邻南安市水头镇,南交南安市石井镇,是厦门经济特区的东大门。现有人口有5100人,分布在1360户,拥有17个自然村,分散在鸿渐山下和国道324线的两侧。占地约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70亩(其中旱地约754亩,水田3016亩)。现有570余亩耕地承租给如意公司,山地7600亩。由于前安村地处国道两侧,交通方便,地势优越,目前已有“台商企业厦门三荣陶瓷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德阳鞋业有限公司”在本村“安家落户。解决了农村富有劳动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前安村村“两委”在上级的领导下,能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以“奔小康,建新村,促两化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为立足点,扎实地抓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工作,促使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新村规划中,前安村被纳入全市8个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之一。 |
后垵村 |
后垵村概况 后垵村地理位置处于翔安与南安交界的小盈岭脚下,背靠鸿渐山,面对国道324线,是厦、漳、泉经济辐射圈的交汇点,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四通八达,非常便捷。 后垵村自然村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村,全村共有村民295户,常住人口1185人,该村辖区划分为6个村民小组,村中有一所小学——后垵小学,一所村级卫生所。 后垵村全村总占地面积约2500亩;其中,旱地290亩,水田210亩,山林地1600亩,村庄房屋占地面积约400亩。 后垵村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富的极富裕,穷的极贫穷;该村人均年收入约3800元,经济来源有办企业、经商、搞运输业、经营服务业、务农等。该村有25户经济较为富裕的家庭,其中,最富裕的(许俊波)是百万富翁。该村有贫困户30户,有特困户(低保)8户,有孤儿3个;他们的生活,有的靠老人捡破烂艰难渡日子。该村人均居住面积约35M2;全村危房18座,总面积约1600 M2。 后垵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建立一个村党支部,书记一人,委员二人;建立一个村民委员会,主任一人,委员二人;建立一个老人协会,会长一人,成员若干人等。村两委在日常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该村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竭尽全力;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近几年来,该村达到计生合格村;努力办好该村公益事业,如环村路建设、无公害公厕、溪流整治,对部分农用水井、水坝进行维修、加固等。村老人协会为村民办了许多益事:协助村两委、村民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参与该村村民的红白事理事;发展、管理该村老娱乐、生活设施,使老人们晚年快乐、幸福;为该村造桥铺路,美化环境。 后垵村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办企业、经商、外出打工、就地务农,但经济收入并不乐观。农业水利设施受到人为的破坏,大多数村民的经济收入是农业,没有水利,农业难有好收成;村财政收入微乎其微,几乎等于零,无资金进行建造或维修;村民栽种的果树,经济收入又不景气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外出打工就业率低;村中闲散人员多,社会治安难于保障。因此,希望政府加大投资、扶持力度,建设新的水利设施,保障农民的农业与生活用水;扩大招商引资,转移该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
黄厝村 |
黄厝村概况 黄厝村位于翔安区内厝镇的东南面,恰好处于内厝镇最高峰鸿渐山南侧,东临南安市,南接新店镇沙尾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包括六个自然村:黄山、黄厝、东烧尾、内塘边、周后、东美。全村共925户,人口3300多。 黄厝村这一带主要是丘陵地,山林地4631亩,旱地1518亩,水田1113亩,适宜种庄稼的地较少,因此,村民们主要以种植果树为主,荔枝、龙眼是黄厝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村民介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黄厝村人在“头戴笠,腰束带,脚穿靴”(即:在山头种树,半山腰种果树,山下挖小水坝)的口号的号召下,大力改造丘陵地,这个时期所种的果树共将近一千亩。到了八、九十年代,,龙眼价格一路看好,成果每斤达八、九元,龙眼树真正成为黄厝村民的摇钱树,果树的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80%以上。收入多了,村民纷纷盖起了小楼,添置了家具。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龙眼、荔枝的价格一路下跌,低产的年份甚至要折本,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中断了,生产生活陷入了困境。残酷的现实让村民们灰心,果林的保与弃成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一块心病,有些村民已打算放弃果园的管理,走出村去捞金。 解放前的黄厝村,是一个十年九旱,风沙危害严重,难于耕种的穷乡僻壤,经济文化极端的落后。解放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村干部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化的道路,较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克服了原有体制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更加灵活,收入趋于多样化,村民们解决了温饱,日益走向富裕。如今,新一届的村干部带领着全村广大群众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平整土地,架桥修路,全面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
许厝村 |
许厝村基本概况 许厝村位于厦门的东大门——翔安区内厝镇的东面。现有511户人家,1917人。整个行政村由许厝村、洐溪村、后房村、许山头村4个自然村组成,分9个村民小组。许厝村地理可谓四面环山、青山绿水。俗称“左鸿右雀、前狮后马”(指左临鸿渐山,右临雀鸟峰,前有狮仔山,后有天马山)。村前的淙淙溪流与莲溪相交错。4个自然村榕树环抱、空气优雅,村容村貌优美。近年来投入60万建设,村中心水泥路并安置路灯,3公里长、8米宽的环村路形成“村村路相通,片片路相连,收购到田头”的局面,还投入40万元修建农贸市场、公厕,对文化园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兴建村中心绿化带。 许厝行政村占地总面积为2380亩。其中旱地220亩、水田1460亩、山林地700多亩。人均年收入3560元。主要收入来源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耕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农作物是水稻、地瓜、花生;经济作物是西瓜、蔬菜、马铃薯、果林等;第二类是组建8个歌舞团(轻音乐团),从业者100多人,还有100多个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运输、开店、建筑装修或者劳务输出等。 许厝村有着较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教育资源,也有较深厚的文化活动基础。许厝村是革命老区,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任过县长以上的干部有11人。其中诞生了我国早期工人领袖,曾担任0福建省委委员、常委,出席莫斯科国际0第六届-会许担水(又名许涂淼);诞生了我国著名诗人、原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鲁藜(原名许图地)。还诞生了与罗明、陶铸等一同领导厦门破狱斗争、曾任同安县委书记的许永宗。为纪念和弘扬英烈们的事迹和精神,村设立了“鲁藜纪念馆”和“革命传统教育事迹陈列室”并修缮红山烈士纪念碑。许厝村积极争取海外华侨的资助,成立20万元的许荣宗教育基金会,用于改善小学办学条件和奖学奖教。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近200人,他们有区、镇的领导干部,有诗人、博士、教授、工程师、少将等学位或官衔。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内容健康、品位高雅、特点突出、符合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的闽南民俗的表演基础,有高甲、南音、芗剧、轻音等古今皆有的“文化之乡”的美称。曾在福建省民间曲艺调演和同安联谊会文艺调演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并多次举办家庭文艺晚会,受有关部门的赞扬。 许厝村两委由8人组成,老人协会由9人组成。他们能以主人翁的工作态度,忠实地实践“-”,强基固本、抓党建、富民强村谋发展,突出特色兴文化,为民谋利办实事,倡导文明树新风,营造良好乡村氛围,努力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富裕的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先进村”。近几年来,该村先后获得省、市、区授予“文明村”、“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村”、“村级组织先进村”、“村民自治达标村”、“计划生育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目前正以市级“文明村”的资格申报省级“文明村”。 |
莲前村 |
莲前行政村座落于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仅3千米。全村占地面积有5.02平方千米。由莲前、莲后、院内、蔡塘、斗门、张厝、东山、溪边后等八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181户,户籍人口4256人;约53户富裕户,177户贫困户;15户低保户,2个孤儿;人均年收入约3300.00元;人均居住面积约30M2 ,17座的危房。是内厝镇第二大行政村。 莲前村地势东西两端高,中间低,莲溪从村中由北向南穿流而过,将整个行政村一分为二,蔡塘、东山紧依山脚座落于莲溪的东面,莲前、莲后、院内、斗门、张厝在莲溪的西面,隔溪相望。莲溪是莲前行政村农业生产的大动脉,全村耕地面积约2806亩,(其中旱地约1608亩,水田约1198亩),耕作条件好,土地肥沃,灌溉便利1000亩水田均在莲溪两岸流域,这片土地已被内厝镇人民政府列为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村民基本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马铃薯、红萝卜等。 该村的皮鞋加工业远近闻名,是厦门地区著名的“鞋村”。现全村共有皮鞋加工厂15家,皮鞋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韩国、日本等地,每年可解决约500人的就业问题,年纯利润约为300万元。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莲前村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热诚欢迎五湖四海有知识、有魄力、懂科学、会管理的有志之士来莲前村洽谈业务,投资开发。 |
上塘村 |
上塘村 基本概况 上塘村是内厝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厦公路贯村而过,交通顺利。全村总人口3118人,872户,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上塘、西塘、内厝、顶内田、蔡厝口五个自然村。全村共有耕地1700亩,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个典型的旱地村。内厝、蔡厝口两个自然村,村临福厦公路,店面、房屋出租是村民的一大收入来源,而上塘、西塘、顶内田三个自然村,农业是村民的生活支柱,经济相对较不活跃,特别是顶内田村,现在东方大卡车还到不了村口,制约了村经济的发展。目前,由于绝大部分村民仍然以农为主,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还较低。 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团队精神浓,工作协调性高,具有开拓精神;七个村民小组机构健全,办事效率得到上级部门及村民的肯定;目前全村7个村民小组农田坚持统一灌溉,财务由村统一管理;村的配套组织和各群团组织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能主动配合村“两委”积极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 目前,村民最期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争取资金,加大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保证农田水利灌溉,确保农业旱涝保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
赵岗村 |
赵岗村简介 赵岗村隶属翔安区内厝镇,距镇政府约600米,地理环境处于福厦高速公路与324国道之间。东与本镇莲塘村、上塘村相连;南与马巷镇航阳村、五星村相靠;西与马巷镇巷北工业区、后许村搭界;北与本镇美山村、曾厝村毗邻。 赵岗村下属有东界、赵岗两个自然村,占地面积约1.6平方千米。全村共508户,1786人,人均年收入约3600元左右,富裕户60户,贫困户40户,低保户8户,孤儿三人。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危房12座,合1400平方米。 全村水田面积818亩,旱地面积406亩,大部分耕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避风向阳,是农作物种植区。村又有靠近马巷街的优势,长斯以来,村民以从事农业(种植蔬菜)为主,农闲之余打杂工为辅,辛勤耕耘,勤奋创业,虽未能致富,但尚能温饱。可是,由于近年来,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没有产业化经营,农业成本投入加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民根本富不起来。村里又无经济发展项目,惟有一养猎场地出租,年租金仅3700元,村经济一片空白。因此,这种“靠天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设施的双重制约。 赵岗村有靠近福厦高速公路和324国道的地理优势,现已有“万里石集团有限公司”在本村落户,欢迎更多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来本村安家。 |
后田村 |
后田村现有总户数196户,户籍人口数704人,自然村数3个(包括后田、墩后、蔗下)。本村具有人口较少、土地广泛平坦的特点,其中有旱地400亩、水田425亩、山林地1059亩(其中果林有200多亩),人均居住面积约25平方米。 本村农民人均年收入约3200元,其中有富裕户2户、贫困户10户、低保户3户。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农业收入,经过调查了解到本村农作物的种植、收入情况如下: (1)、花生:全村种植面积约200亩,以未晒干的花生为例平均亩产量约600—700斤,亩产值约400—500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抽水费用每亩纯收入约为200元。 (2)、水稻:全村种植面积约200亩,平均亩产量约600斤,亩产值约450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抽水费用每亩纯收入约为300元。 (3)、地瓜:全村种植面积约200亩,平均亩产量约3000斤,亩产值约800元,扣除苗、肥料、农药和抽水费用每亩纯收入约为600元。 (4)、马铃薯:属于反季节、跨年度的农作物。全村种植面积约150亩,亩产值约1200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抽水费用每亩纯收入约为900元. 第二类是个体经济,本村现有个体经济如下: (1)、养鸽:本村现有养鸽户5户,养鸽数量共约700对,按每户养鸽200对计算,月平均收入约为1600元,扣除饲料等费用,月纯收入约为600元,年平均纯收入可达7000—8000元。 (2)、个体运输:本村现有个体运输户5户(1辆小面包车、4辆小四轮),如果加上外出受雇驾驶员8人,月平均收入约为1500元,年平均纯收入可达18000—20000元。 (3)、其他个体经济:本村有饭店1间、理发店2间、裁缝店2间、摩托车维修店4间、电器维修店1间、车床1间等,其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年平均收入约达12000元。 本村现有外来投资项目是:台商投资的香厂、如意公司承包的蔬菜种植地、鳗场承包地、猪场承包地,但这些投资项目所招收的本村工人并不多,未能起到转移本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 本村距离324线国道约4公里,全线都是水泥路,交通较好,加上土地广泛、平坦,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将利用本村的特点,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工业。 |
官路村 |
官路村基本情况简介 官路村位于内厝镇最北端,与新圩镇桂林村相接,由官路下、坝上陈、马池内三个自然村组成,是革命老区之一。全村人口1459人,359户。占地3426.28亩,其中山地林868亩,旱地645.2亩,水田595亩。自然条件比较差,风大沙多。村民比较安稳,以农为主,打工为辅,人均年收入3250元,其中低保户6户、贫困户14户、富裕户30户,是内厝镇2004年度唯一的贫困村。 在有关部门帮扶下,位于马池内西建有累计资金五十万元的镇唯一节水型农业喷灌设施,四个小组扩深五口中小型池塘,日益突击的水资源问题得以缓解。现村领导班子年轻化、有冲劲,知难而上。为尽快摆脱贫困村帽子,积极引领村民走脱贫致富道路,继续加大兴建水利设施力度,引导村民科学种田,宣传推广新品种,创设条件招商兴办企业,努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积极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
美山村 |
美山村概况 美山村位于翔安区内厝镇北面,东南面与赵光村、曾厝村、官路村毗邻,西邻马巷镇,北靠新圩镇,辖内营上自然村素有“一瓢水拨三个镇”的称号。 美山村由美山、营上、坝上许、美仙湖四个自然村组成。行政机构设在美山自然村,共分成七个村民小组,其中坝上许自然村为第一村民小组,第二、三、四村民小组在美山自然村,美仙湖为第五村民小组,营上自然村分第六、七两个村民小组。总户数六百多户,总人口2600多人。美山村占地1.5平方千米,在可耕地中水田0.66平方千米,旱地0.32平方千米。另有0.33平方千米的山林,年收入五千元,是村财政的唯一收入。 村两委特别重视领导班子的建设,由九个人组成,分工明确,抓好各个时期,各项工作的落实。村老人协会由于四个自然村中营上自然村,坝上许自然村与美山村距离较远,因此在老人协会总会的领导下,又分三个老人协会分会:美山村老人协会,营上村老人协会,坝上许村老人协会。长期以来,老人协会机构健全,充分发挥其作用,协助村两委落实各时期的工作任务,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排除化解各种纠纷,带头移风易俗。 美山村村民,世以务农为生,因此,在汀溪水库灌溉系统几乎断流的情况下,水利对于村民来说尤其重要。抗旱时期,村民小组只好依靠发源于岩山,流经行政村辖内的一条小溪,并千方百计带领村民挖池塘、挖溪流、挖大井,与天争食。由于人多地少,在耕地面积均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情况下,为发展经济,引进外来资金产生困难。村两委只好把主要精力投入扶持个体经营,转移富余劳动力的工作上面。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村民开始另谋出路。 四个自然村出现各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圈。美山自然村村民,主要靠外出经营个体饮食业、运输业、劳务出口等发家致富。留守村里的有发放珠鞋鞋面加工,有做小生意(俗称“走担”)也能温饱,如今南面别墅楼群蔚为壮观。营上自然村九百左右人口,的确以务农为主,但也出现了多家个体企业,机砖厂、塑料厂、塑料水管厂、两间编织竹笼盖厂等也颇俱规模。几年前往以色列打工的人员就有四十多个,就是现在也还有十几个。虽说不是每个人都歉很多钱,但也确实解决了一些经济问题。坝上许自然村105户人家,总人口420余人,有近60%~70%的家庭靠收购废品致富并建了十几座三层楼房。麦芽制作加工经营也是该自然村的一大特色。许抹水发放珠鞋加工已经十几年,加工点就有十几处,解决了一方富余劳力的出路。美仙湖是美山村的一个最小自然村。全村四十多户,人口总数一百左右。大多数劳动力都在外地打工,留住村里的几乎是一些老人和儿童。 美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投入一百多万元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挖掘两口直径8米,深10米的大井。2004年又由政府拨款一百三十多万,村民自愿捐资二十多万,建设环村混凝土公路2.5千米,并与内厝镇至官路村的混凝土公路连接,形成内厝镇首屈一指的道路交通系统。美仙湖自然村村民,饮用水存在含氟超标,政府也投资挖大井建设供水设施。村两委为村民着想,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填平废旧粪池,在四个自然村中建了五所冲水公厕。多年来村两委、村老人协会也多方筹款,发动村民捐资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投入1.4万元建篮球场,投入六、七万元建老人活动中心。 |
新安村 |
新安村概况 新安村位于翔安区内厝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三公里处。新安行政村由:新安、田中央、面前山、官塘、茂前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常住户口2359人。村总户数697户。全村占地面积6.29平方公里,其中旱地占233亩,水田占790亩,山林地占3640亩。 村两委机构组成情况:村支部书记:陈渊泉,副书记:陈拥护,村委会主任:黄清桥,副主任:陈振裕,支部委员:陈振裕、孙秀卿、梁永德。在村两委会的领导下全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村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已有35户人家进入了小康生活,其中有15户人家拥有私家轿车。其他有很大部分的家庭已经逐步在向小康水平的生活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位于福厦公路两侧的新安村依靠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及本着对外开放先进思想,村委广泛吸纳外资企业在村中投资建设,给新安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三荣陶瓷有限公司、豪华钢管厂的引进活跃了地方经济,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情况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大大提高了村民人均收入。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达3881元,村财政收入16.58万元。 在总面积6.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山林地有3600亩,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此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通过山林的管理及保护,一方面可以维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还可以做到人与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村两委对我区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乡村道路、卫生建设项目、农村社保、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要实施可持发展战略,严格控制那些重复建设、没有前途或者对环保不利的企业进驻翔安区,千万不要盲目引进那些许多地区不要的企业。对于那些面临倒闭的企业,政府要多多扶持,如资金贷款,税收优惠政策,信息行情交流等。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好的企业来翔安区投资建设,这将对于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 |
锄山村 |
锄山村简介 锄山村位于内厝镇东北面,海拔480米,是内厝镇唯一的边远山区。全村有236户,户籍人口916人,有3个自然村,分别是大乡、屏乡、松后。全村占地面积 亩,旱地220亩,水田150亩,山林地5640亩。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贫困户13户(近年多次受政府资助)。危房数量8座约1000平方米。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打工(少数),低保户6户,富裕户2户,孤儿数量3人。 锄山村山高水秀,气候凉爽,山林成片,土地广阔,资源丰富,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利用的好地方。这里适宜发展茶叶、蔬菜,小菊花、食用菌的生产。现在台商在锄山进行百亩茶园的开发。锄山产的豌豆、苦瓜、四季豆、大蒜、辣椒、黄瓜等与山下其它地方的同类蔬菜相比质量要好得多,是马巷蔬菜批发市场的上品,常年供不应求。2002年底,张昌平市长挂钩锄山村,开展帮扶工作,锄山村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底全村家家户户开通有线电视,2004年春全村铺设自来水管网,修建公厕两座。2004年夏秋莲锄公路要硬化。 未来几年,锄山村将在市、区、镇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全面奔小康村——“自然生态村,观光农业村,精神文明村”。 |
琼坑村 |
琼坑村仅位于内厝镇东部山脚下,翻过几重大山就到泉州南安县。该村原为巷东农场一果园。一九七二年九月由于山尾水库建设,由南安九都评新村移民至止,移民人口564人,建成琼坑、花枞两个自然村,距离约2公里,路程约3公里,合成一个行政村,经过几十年的繁衍,至今现常住人口为1034人。入住后,接管部分果林和由周边村割让的一部份土地,让其耕作发展与繁衍。现占地面积为1516亩;其中,耕地面积295亩,旱地195亩,山地100亩,其余为生活用地和果园。该村自成一所完小,距琼坑村近一公里,距花枞村近2公里,小学生数83名。 该村经济发展情况大概如下:由于可耕地保水性差,水源不好,加上果林的年产量和果品市场价格不稳定,造成村民为农意识淡薄,外出打工发展较多,这给琼坑村带来一种机遇。早在九十年代以前,琼坑村的经济发展位居内厝镇前列。拿两个自然村相比:琼坑村略胜于花枞,但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市场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给琼坑村的打工生涯带来了极大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时,需要的是观念更新,这方面可由琼坑村两个自然村的变化说明。由于三荣陶瓷厂建厂占用了花枞的部份土地,录用了一部分村民为工人,这给花枞一部份村民的家庭经济发展奠定了较稳定的基础。农村富余劳力得以转移。再者,花枞村民的社会意识较早转变。由原来打工生涯转变为经商,并尽是做大。由此,花枞的整体经济发展得到一次飞跃,既花枞的整体经济尤胜于琼坑,也由此促使琼坑村民的意识转变,所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发展农村经济是一条可行之道,如能由政府牵头组织,大面积转移,效果会很好的。 |
莲塘村 |
翔安区莲塘村位于福厦公路324线243公里以北,全村包括四个自然村,分别是莲塘、宏路、东岗、店头。全村居民共778户,总人口2938人。 全村耕地1.07平方千米。其中旱地0.5平方千米,水田0.507平方千米。该村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以水稻、地瓜、花生为主,兼蔬菜、马铃薯等。水稻每亩每季产量约400千克,地瓜每亩每季产量约2000千克,花生每亩每季产量约200千克。每年一亩地按一季花生,一季水稻计算,产值约1400元。 村民种植农产品多以自己食用为主,几乎没有商品化生产。部分村民种植一些蔬菜,没有蔬菜基地进行专业化生产。 单纯靠农业收入远远不能维持村民的生活。多数农户的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在农闲时经营建筑、木工、回收废品;兼有小运输、养殖,来料加工,饮食、燃料销售。这些非农收入,均没有形成规模收入仅打工工资而已。 大部分村民每年辛勤劳作。人均每年总收入只能达到2500元左右,维持生活费用。遇到红白事、建房,子女上大、中专读书,有的还得到处筹借。 全村有贫困户几十户。贫困户的产生原因,主要是:(1)、天灾-,(2)、平时无法争取非农收入,不会外出打工,(3)、其他原因。 全村较富裕的户有75户。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来料加工,饮食业,手工工场等。 现在村里有低保户11户。这些户都是孤寡、残疾等对象。几乎没经济来源,靠上级政府部门拨款救济维持生活。 村里有山林地3平方千米。这些山林地目前尚未开发,生长的相思树、松树不成材,没有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该村现在经济状况不良。主要原因是耕地有限;没有高科技生产技术,产值低;村企业不发达;打工就业工资低。造成村民收入少。现在,富余劳力多,如果兴办一些村办企业,如来料加工,手工加工等,增加就业机会,情况就能改观。 |
霞美村 |
内厝镇霞美村由下尾店、塘头、后坑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家庭672户,户籍人口2682人,村占地面积260亩,其中旱地面积1130亩,水田地面积802亩,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及出外打工,人均年收入2097元。贫困家庭197户,特困低保家庭14户。村民居住面积人均21平方米,全村危房数量共102座。面积20400平方米,计生户有260户。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的缺乏制约着霞美村农业的增产增收,水利设施:抽水机站、电线、涵洞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用水灌溉十分困难,从大溪引水到农田,至少要准备300多米长的塑料管,用第一部抽水机把水抽到百米外的池塘,然后用第二部抽水机把水引到农田,不说一个壮劳力要整天整夜守护着水,单是柴油消耗就不是一笔小数目。闹旱灾年份,旱地只能撂荒。粮食收成,除留一部分口粮,一部分做种子,也就没什么余粮可卖呢!对于靠天吃饭的霞美村,村民的生活还是挺艰难的。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体察民情加大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 出洋创业的杨建良兄弟在马来西亚创办同美公司,几十年来一直关心家乡事业的发展,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创建霞美小学,并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会。对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总是慷慨解囊。修路、水利设施建设,资助老人协会活动费用,无不倾注他们对家乡人民的情和爱。为早日脱贫奔小康,这个村先后有一百多人到以色列、新加坡打工,他们大多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踏上异乡,靠勤劳的双手,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财富,每月每人平均可以往家里寄600多美元。目前在国外打工的还有五十多人。珠绣业务的引进让占90%以上的家庭主妇、青年女子大展身手,她们可以一面绣珠,一面料理家务,农民经济收入有了新的来源,生活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