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涵江区 >> 新县镇 >> 墘顶村

墘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墘顶村谷歌卫星地图)


墘顶村简介

  墘顶村概况
  墘顶村系涵江区新县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新县镇西部,四面临山,山青水秀,中间横穿一条溪流,分割东西两片农田。东与大洋乡交界,西与广宫村后厝相邻,南与张洋村毗邻,北与广宫村落阳接壤。
  墘顶村山地面积8413亩,耕地面积833亩,果地面积300亩,全村总户数329户,总人口1298人。
  墘顶村村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村风、民风良好,多次荣获先进党支部、先进建路单位、基层先进村、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墘顶村500多年前陈姓先祖致文公夫妇由于战乱,从河南洛阳逃难到此定居,原地名号称洛阳,至今仍流传楹联:洛阳家声大,墘峰世泽长。传宗接代至今已有20多代。解放前,本村由于四面临山,地势险要,人民游击队聚集在大会自然村,发动群众闹革命,消灭-反动派,是革命基点村之一。
  墘顶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便捷,开通三条公路,架起二座桥梁,一条3.5公里平坦宽广的水泥公路穿越全村,公路两旁盖起花园式、套房式钢筋水泥大楼290座,建筑总面积14080平方米,37盏路灯悬挂公路两旁,村部中心盖起一座三层十间的教学楼。电话机、有线广播电视、空调等电器进入千家万户。
  墘顶村资源丰富,境内银坑有丰富的铅锌矿藏,乌溪水源充足,溪口峡溢,可建成2000多万方的水电工程。有8413亩的山地资源,现已造果1300多亩,雨水充充沛,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林业、果树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303108 351100 -- 查看 墘顶村谷歌卫星地图

墘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墘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鹤村

  白鹤村概况   白鹤村位于新县镇的东北部,毗邻福清市、大洋乡。离镇址17公里,离县城53公里,与福州市相距58公里,全村98户,400多人,分两个自然村居住。拥有山地面积9000多亩,耕地面积600多亩。   历史人文:白鹤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唐朝金鲤,字伯龙,清源东里白鹤人,登武德(高宗年号)二年戊戍进士第,累官至司徒、吴国公。贞观(太宗年号)十八年,太宗大驾亲征高丽,鲤谏曰:“天下甫定,而远人是校,恐百姓闻之而解体也。”上曰“卿言当矣,但今事势固不容以自止矣。”鲤解印而归,治第白鹤山中,后太宗以诗寄之曰:“黄龙漈里黄龙戏,白鹤山前白鹤樓。弘景可怜虚宰相,岂将薇蕨问夷齐。”还有陈驸马故宅。现奎稠寨就是当时的穆桂寨。据传是宋代穆桂英征闽南时修建的。白鹤村地处高山深处,空气新鲜宜人,鳌峰九十叟方漳壶师舜有诗云:“放鹤云山上,潜龙涧水滨。一溪流不尽,花开四时春”。   全村现有大专以上10余人,硕士3人,博士1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五老人员17人,离休干部四人,其中处级离休1人,现健在2人。1948年10月闽中游击队员住在这里,当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为游击队作出贡献,直至1949年4月,因革命形势的需要 迁往大洋闽中司令部。   特产经济:白鹤村地处偏僻小山村,盛产毛竹、黄竹、优质枇杷以及绿豆青石等资源。   

大贤村

  大贤村概况   大贤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山区行政村,位于涵江区西北部。海拔500多米,为新县镇山上平原。村内真虎山、狮头山、卧牛山尾随着凤凰山,而凤凰开屏三里地,屏出平原600亩。西与大所村接壤,7公里公路至新县镇。北与大洋乡坂洋村交界距大洋乡8公里,东连白鹤村水泥公路7公里,通福清市。南邻深溪水界与泗洋对峙。全村人口近千人,220户,辖三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20多平方公里。   大贤村原村名大所,因设立大贤人民公社时改名至今。大贤村原祖魁秀汤公于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年)考廉官任泉南太守,于河南迁家莆阳新度,妈祖于元泰定5年(公元1328年)设兴化县时迁到大所定居开山置地,世代繁衍,历经七百年,屡经迁出,子孙现发展千余(含现大所村汤氏家族),大所宫中供奉张公圣君,威灵莆阳,祈雨盛名,名载莆阳县志。清未福建刑典司主簿汤茂簾自幼聪慧,据传一日返家夜色已暗,营火照明,送学归家,后得举官,任职司刑、公正廉明、一身正气时为楷模。解放前夕,我村青年纷纷参加闽中司令部游击队,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至今尚存有老革命战士三名。   大贤村村风古朴村貌美观,有古树、古井、古道与柏油公路、水泥村道交错相映,古诗、山歌、山头相闻,庙会、出游、文山、武会、棋艺交融出村落独特的浓浓乡情,农家的佳肴、美酒、山珍美不胜收,水源丰富,在高山顶上实属奇迹。村内古建筑有唐代遗留下的大所宫一座,历千年,尚存石柱、木联、石门斗等历史文物。清初创建的汤氏大宗祠,雄伟壮观。村道两旁居民套房结构新颖,整齐美观,村建井然有序。   我村交通道路四通八达,森林资源丰富,山地面积达15000亩,毛竹林百余亩,果园面积千余亩,年产枇杷近万担。农业生产条件好,近千亩良种水稻丰收,年出售优质稻谷百余吨。还有蘑菇种植,青毛豆生产,年收入都达成千上万元。经济快速发展,正推动着我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大所村

  大所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大所村属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位于涵江区新县镇的东北部,距新县镇政府6公里,涵江区中心44公里。东与大贤村相邻,西与文笔村交界,西与大洋毗邻,南与泗洋相接。   村落与居民:大所村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有668人,165户,辖有下大所、后庄和石头铺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自然地理与水文气象:海拔高度350-500米,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风气候明显,雨、旱季显著,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常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极短,冰雪罕见,湿润多雨。境内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09.10千卡平方厘米,多年日照时数1995.9小时,年均日照率45%,多年无霜期34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780毫米,雨量充沛,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次导几为西南风,夏季多为南风。   村风村貌:大所村属省级革命基点村,村民民风淳朴,勤劳善良、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群众的普法意识较高,村辖区内历年来没有发生过-、斗殴等治安案件和重特大刑事案件;计生工作一直以来都名列新县镇各行政村的前茅,多次受到市、区主管部门的表彰。村容整洁、青山环抱、环境优美。   物产经济:大所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山地面积6000亩,土地面积700多亩,枇杷是大所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人均种植枇杷面积达5亩多,人均拥有枇杷200多棵,为全市之最。辖区内有枇杷种植高标准化果园2个,种植面积500多亩,以优质高产品种为主;菜猪养殖场45个,存栏数近10000头;蘑菇种植大棚20座,年产新鲜蘑菇30吨。   

泗洋村

  泗洋村概况   泗洋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涵江区西北部,海拔676米。距涵江区中心35公里,东与福清市东张镇全芝村接壤,西与文笔村相邻,南连外坑村,北与白鹤村毗邻。宽广便捷的水泥公路直通村部。   泗洋村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总户数342户、总人口1620人。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泗洋村原名薛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唐右辅阙令仪六世孙薛廷辉为唐百丈镇镇将卜居其地而得名薛洋现为泗洋(同音)。泗洋是宋代武状元薛奕的祖籍地,薛奕,字世显,宋熙宁九年武状元,时同郡徐铎亦冠进士(文状元),宋神宗赐诗“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谷中。”薛奕戎马一生,忠秉报国,无私无畏,功勋卓著,志名远播,为一代历史名将。现泗洋宫大门一对木板雕刻的楹联是“法本庐山德由薛祖,生成印岫福降官家”,顾名思义泗洋古时是薛家的发祥地,现在是官家的居住的地方。   泗洋村现留有宋代古民居8座,古民居中“上下合院”景观资源尤为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上下合院与民谣、山歌、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整个村庄建筑成凹字,解放前土匪来犯,可关门打狗,弄得土匪强盗不敢轻易进村。   泗洋村地处偏僻,山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雨水充足,气候宜人,是发展枇杷的好地方,广阔的山地牧草丛生,天然草地牛羊盛群,肥沃的冬闲田大量种植反季节蔬菜,农民的谋生机遇多了,生财之路宽了,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了,处处充满欢歌笑语,和谐共处的欢乐气氛。   

外坑村

  外坑村概况   行政隶属和交通位置:外坑村位于涵江区北部偏远山区,距镇政府所在地20.29公里,东与福清东张镇交界,西与白云村相邻,南接江口镇,北与泗洋村毗邻。全村有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287户,1208人,党员25人,土地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500亩,耕地面积1560亩,果树面积340亩。   村风村貌:外坑村是革命老区的基点村,外坑苏维埃政权纪念馆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风纯朴、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村容村貌整洁,是市级文明村。   历史人物:外坑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革命烈士陈天章就诞生在这里。1930年12月9日0闽中特委在外坑村宣德宫建立的闽中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为大革命时期南方十五块红色政权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许集美、黄明、苏华等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外坑苏维埃政权后来惨遭-反动派的血腥围剿和镇压,红军207团政委陈天章烈士壮烈牺牲。   物产经济:本村被定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根据村情进一步挖掘资源优势,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招商引资,今年引进农资公司养猪场一个,总投资500多万元,保护生态林业,发展巨尾桉林业资源开发,进一步拓宽果树销售渠道,发展食用菌生产,兼顾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加快“肉牛”基地的开发,充分利用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老区的品牌,打造新兴旅游,促进群众的增长增收。   

白云村

  白云村概况   一、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白云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新县镇南部,东与外坑村接壤;西与上茅交界;南同晏井村和水办村毗邻,北跟泗洋村相邻,距镇所在地大约13公里。   二、村落与居民:白云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面积4.6平方公里,现全村1200人口多人,共258户。   三、历史人文:据传白云村柯状元自然村原是历史名人柯潜幼年居住的地方,故柯潜后来中了状元而得名,至今流传一幅楹联“柯山秀发科名起,莲石祥开联类登”联意是从柯潜中状元开始科甲联芳,据柯氏族谱记载,柯潜原祖籍地是柯山安乐里。至今白云仍有安乐柯状元自然村。   四、建筑景观:白云村周围皆山,层峦选嶂,溪涧沟谷纵横,丛生悬崖绝壁,瀑布深潭星罗棋布。本村跟泗洋村交界处有一座名胜古迹-白云岩(菩萨宫),建于明未清初。宫殿坐西向东,面朝东海,须晴日,潮起潮落,光晖下波光鳞鳞,若置仙境。背后高山矗立,松浪郁郁葱葱。左右两旁,石简丛丛,怪石翩翩。白云岩自古今,名闻遐迩,一年四季,香客络绎不绝。   五、物产经济:白云村盛 产枇杷,品种颇多,但仍以“解放钟”和“早钟六”居其首位。每年初夏,这里枇杷运销全国各地,成为村民经济收入不可或缺的部份,企盼能乘“三农”之东风,更上一层楼。   

仙安村

  仙安村概况   仙安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山顶片的行政村,位于涵江区东北部,白云山麓的南面,东邻萩芦镇“双冠山”,南邻白沙镇的温泉饭店,距涵江区35公里,西与新县镇文笔峰约12公里。   仙安村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850人,209户。村落面积约7.6平方公里,海拔450米,山地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仙安村山峰叠翠、郁郁葱葱。具有广业里闻名遐迩的古代抗击倭寇防御山寨-樟江石墙寨,还有神仙传说中的仙岗石,据传说仙安是因为有此山岗而得名,仙安就是神仙安居乐业的地方。仙岗石上留下神仙的脚印,现还存在岗石上。   仙安人以家贫子读书为风尚,涌现出大学本科生20多人,博士生1人,留学生2人,生物研究生1名,曾经在省部级任职的干部1人。   仙安村现留有清代未期古庙一座-壮极殿,古色古香,门前小桥流水,别有一翻风味,并有通过改造修建的古庙一处“仙云洞”香客曾有来自省内市外的社会名流参与。民国初期建造的“林氏宗祠”也修缮一新,风景优雅宜人,此乃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仙安村有优质枇杷千余亩,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地藏硫磺矿产,五十年代也曾开发,未成规模,还有一定数量的绿豆星石材有待开发利用。   

洋林村

  洋林村概况   一、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洋林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新县镇东南部,与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夹漈草堂”一山之隔。距涵江区中心34公里,交通便利,村水泥路与县道大江线相接。   二、村落与居民   全村有山地面积5212亩,耕地面积963亩,人口886人,233户,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居七姓,以吴、林姓氏村民居多。   三、村风村貌   洋林村地杰人灵,民风纯朴,邻里和睦。村两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合格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村”等荣誉。   四、历史与人文   宋代古寺-芗林寺又称修史堂座落在本村境内,始建于唐孝宗咸通十年,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宏伟气派,香火兴旺,现剩殘恒断壁。被原莆田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宋代著名史学家郑厚、郑樵著书立说之处,郑樵在此居住长达20年时间,写了大量的新书,有古诗曰:芗林苍翠甚,极目可吟诗。梅于风前落,杏花雨后移。清溪过半部,孤月隐疏篱。寂寂云山外,萧然独自知。   五、名胜古迹   有一处落差300多米的天然瀑布景观,由多层组成,层层叠叠,蜿蜒曲折,令人目不睱接,留连忘返,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六、物产经济   洋林村属湿润的亚热带海洋季节气候,海拔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8-20度。年均降雨量1620毫米,境内溪流甚多,落差较大,现建有一座180千瓦的小型发电站,洋林村山地资源丰富,地下蕴藏大量的金属矿和叶腊石高岭土,花岗石等非金属矿藏,还有可供开发的无污染天然优质矿泉水资源。全村现有枇杷面积2000多亩,杂果500亩,枇杷果实皮薄肉厚,细嫩甜蜜,深受客商的青睐。我村又是莆田市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之一,充分利用冬闲田600多亩,常年有市场急需的种类蔬菜为夏阳大白菜、牛角椒、荷兰豆等反季节蔬菜供应市场。   

上茅村

  上茅村概况   上茅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山顶片的行政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涵江区东北部,东邻白云山麓的笔架山,西邻风景秀丽的夹湀草堂,北邻新县镇政府所在地5.5公里,南与洋林村毗邻,距离涵江区39公里。县道大江线经过本村,交通便捷,现全村人口686人,196户,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上茅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42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雨量1800毫米,石龙山峰叠翠,郁郁葱葱,有夹湀草堂省级森林公园一千多亩,山高林深,景色迷人。监楼水库库容量130多立方米,是人们钓鱼、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是新县镇开发旅游的一大资源。具有广业里闻名七境的明代古建筑诏惠庙,清香殿,千年古榕树等自然景观。   上茅人以民风纯朴著称,有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闻名乡里,涌现大学本科生30多人,博士生1人,留学生2人,工程师3人。   上茅村有优质果树900多亩,枇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石龙山大理石存量丰富,还有一定存量的绿豆星石材和监楼水库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巩溪村

  巩溪村概况   巩溪村位于涵江区北部山区,距涵江30公里,距新县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临夹漈山,西与庄边泮洋村隔溪相望,南与白沙镇宝阳村毗连,北与广宫村接壤。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共505户,2059人,党员66人,土地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8800亩,果树面积2200亩,耕地面积817亩。   巩溪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1926年0莆田县委就在这里建立地下党支部,是莆田五个最早建立地下党支部的村之一。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夹漈草堂就座落在该村。夹漈草堂是旅游胜地,2003年11月被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巍巍夹漈,山体陡峭悬崖林立;峡谷幽深,涧中流水涓涓,飞瀑霏霏;山上树木葱葱;地上遍布名花异草,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各种珍稀动物、植物,也给游人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草堂共有大小景点二十四处;惟妙惟肖的骆驼峰、古色古香的清芳寨、当空凌立的龙门瀑。乐不思归的森林浴场……集雄而秀、幽而神于一体。这里是南宋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他历时20年撰著《通志》,全书共200卷,500余万字。该书是继西汉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与唐朝杜佑的《通典》,南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又与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清朝章学诚的《文史通》全称为“史学三书”。溪东是宋代历史学家郑樵从兄郑厚祖居的地方。   巩溪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村容村貌整洁,道路水泥化,交通便利,闭路电视,电话普及到各家各户,通讯联系方便,村庄布局优化,饮水净化,庭院美化,环境优化,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这里盛产枇杷,夹漈山下的枇杷品质优良,盛 名远播,欢迎有识之士共同开发旅游和果品资源。   

广宫村

  广宫村概况   一、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广宫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新县镇南部,东与张洋村地界接壤,西与庄边镇交界,南与巩溪村相邻,北与圩顶村相接。   二、村落与居民   广宫村面积7.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500多人,共382户,辖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三、历史人文:广宫黄氏古江夏人,宋时有黄中庸为太常博士,其后子孙相继以甲第显名。孙黄彻进士为平江县令,彻子黄府进士为江都县令,黄丰监南岳庙。   四、建筑景观   广宫村与张洋村交界处有一个古迹-东方亭崖刻,建于元朝,东方亭坐北朝南,亭旁边有宋代崖刻“祝圣施生池”、元代“德政碑”、去思碑“等崖刻群,被列为原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亭脚下面是溪流,溪水清澈,位于广宫村西部有一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巩溪宫,建于宋代,虽经历代重修,仍保持古典建筑风范,原宋代石柱、石础等建筑物保持完整无缺,供奉闻名的天上圣母妈祖,一年四季,香客络绎不绝。。广宫步云洞建于宋朝皇佑五年,奉祀诗圣李太白,保持古建风格,清代重修,有御史江春霖手书的楹联,因该洞广而大,广宫由此得名。原莆田第三中学的校址在广宫村境内,该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后,师资力量雄厚,全县统一招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文革前稳居原莆田县第三名内(初中部),是山区唯一的一所中学。现改为涵江区教育局中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五、物产经济   广宫村盛产枇杷,品种颇多,每年夏未期间,正值盛产板栗季节,也是农民不可缺少的收入。   

墘顶村

  墘顶村概况   墘顶村系涵江区新县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新县镇西部,四面临山,山青水秀,中间横穿一条溪流,分割东西两片农田。东与大洋乡交界,西与广宫村后厝相邻,南与张洋村毗邻,北与广宫村落阳接壤。   墘顶村山地面积8413亩,耕地面积833亩,果地面积300亩,全村总户数329户,总人口1298人。   墘顶村村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村风、民风良好,多次荣获先进党支部、先进建路单位、基层先进村、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墘顶村500多年前陈姓先祖致文公夫妇由于战乱,从河南洛阳逃难到此定居,原地名号称洛阳,至今仍流传楹联:洛阳家声大,墘峰世泽长。传宗接代至今已有20多代。解放前,本村由于四面临山,地势险要,人民游击队聚集在大会自然村,发动群众闹革命,消灭-反动派,是革命基点村之一。   墘顶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便捷,开通三条公路,架起二座桥梁,一条3.5公里平坦宽广的水泥公路穿越全村,公路两旁盖起花园式、套房式钢筋水泥大楼290座,建筑总面积14080平方米,37盏路灯悬挂公路两旁,村部中心盖起一座三层十间的教学楼。电话机、有线广播电视、空调等电器进入千家万户。   墘顶村资源丰富,境内银坑有丰富的铅锌矿藏,乌溪水源充足,溪口峡溢,可建成2000多万方的水电工程。有8413亩的山地资源,现已造果1300多亩,雨水充充沛,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林业、果树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张洋村

  张洋村概况   张洋村系涵江区新县镇的行政村之一,位于涵江区北部山区,距涵江34公里。因东边有四座大山起伏高低似两象相连之势,山麓的小平原称之为象洋,后因“象”与“张”莆仙谐音之演变而成为现在的张洋。东与新县村交界,西与墘顶村接壤,南与巩溪村夹漈山相邻,北与大洋乡可山村毗邻。   全村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18人,总户数328户。   张洋村古有莆田至福州的古驿道经过,今有新白公路经过,交通便捷。   张洋村地处湘溪下游,古驿道旁有一座亭名为东山亭,是行人休息避雨之地,亭旁边有块岩石高2米、宽5米,上有宋代崖刻“祝圣放生池”还有元代崖刻“德政碑”、“去思碑”,据传亭内住着八仙中的何仙姑,有一天,神仙用船载着米、猪等驶向湘溪上游,何仙姑正在溪边洗衣,船从仙姑面前经过,神问仙姑船上载着何物,仙姑答船上载着是沙和石头,即时船不动了,变成了沙和石,因而张洋沿溪尽是沙和石,至今张洋村湘溪下游两岸多是沙和石。   张洋村新白公路旁有一座千年古刹崇福寺,建于宋初,历经数代重修至今保存原貌,但因年久风化,今又筹资数十万元,重新扩建,现已基本完成,建成古色古香、美观、雅致、大方的寺院。村北有田螺古石高80米、宽60米,巧夺天工、形象逼真,西有莲花峰、桃源寨,兴化四尹邬鸠中题莲花峰:“叠叠晴峦紫色浓,宛然天外削芙蓉。何年太华峰头种,移向前山屏画中。”   张洋村南有新白公路环绕而过,北有石板铺设的古驿道直通福州,村间有一条硬化的村道全长1.3公里,又建了一座桥把被湘溪分成两处的田楼自然村连在一起,交通十分方便。   张洋村特产丰富,湘溪两岸具有丰富的沙石资源,山上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盛产枇杷、板栗、柿子,每年种植蘑菇数百座,是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收入。   

文笔村

  文笔村概况   文笔村系涵江区新县镇较大的行政村之一,位于涵江区北部山区,距涵江36公里,因在风景秀丽的文笔峰山麓而得名。东与泗洋村接壤,西与大洋乡可山村交界,北与大所村毗邻,南与新县村相邻。文笔村交通便捷,大江公路、新三公路纵横境内。   文笔村辖6个行政管理片区,26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13平方公里,农田1450亩,全村人口3540人,共860户。   文笔村是个文明村,民风纯朴,相处和睦,村民文化生活丰富,有流传的山歌对唱、舞蹈车鼓队、、元宵游灯、装架、迎神赛会、摆棕轿等至今沿袭下来。   文笔村为兴化新县古县城所在地,北有资国寺,是兴化县僧会司驻地。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和尚乌七三聚众数千人,攻仙游战死。这里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据地。还有唐未郭吕,通经解学,卓为士林推望,隐居于石竹峰下。没后英灵显著,乡民乃于大枫树下置社,后徒炉于郭洋林、复就其地而祀之,宗绍兴十八年戊辰,赐额“惠泽庙”邑令江珩所书,宁宗庆元年勅封“顺济圣候”。   文笔村历史文物、建筑景观尤其丰富。村东南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文笔峰又名石竹峰。明永乐初兴化县令吴旭题诗曰“亭亭石竹耸云端,翠影春深带雨寒,若遇伶伦知峭谷,应裁律管学鸣鸾”。半山腰有千年古建筑玉皇殿和石竹寺及周长2公里的石筑古寨,山上怪石嶙峋、奇形怪状,有古人观日,玉兔盼月、蟒蛇出洞、老鹰孵蛋、神龟迎客、鹧鸪观天、笔榕抱石及“登瀛桥”,“欲罢不能”,“比丘耀题诗”,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将军黄珍吾书的“复我山河”等崖刻群。村落中有千年古建文峰宫,奉祀天上圣母妈祖,正大门的楹联是“湄岛钟灵推第一,文峰独占有谁双”,宫内画栋雕柱,栩栩如生,据传莆田城里文峰宫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古有“湄屿澜安湘水汇”“湘水神灵独擅南方”的雅称,现列为原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兴化县城隍庙,建于元仁宗皇庆间,糸古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为兴化建县的主要标志,已列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兴化县衙遗址,元至正壬辰年知县常瓒造的清乐桥亭“清乐桥”碑刻。郭洋山还有宋元时期的古窑址,瓷片散布范围约7500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米以上,采集残缺窑具数座,匣钵和罐、壶、盆、碗等青瓷残品,经鉴定为宋元时代古窑址。   文笔村群山环抱,地处山区小平原,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宜种植各种果树,特别是枇杷,人均2亩,是本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新县村

  新县村概况   新县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所在地,是较大的行政村之一,位于涵江区北部山区,距涵江中心36公里,因古兴化县迁治其地而得名。东与泗洋村交界,南与上茅村接壤,西与张洋村相邻,北与文笔村毗邻。   全村村落面积7.6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18人,745户。   新县原称湘溪,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林居裔(游洋古邑村人)在百丈崖聚众起义,自号西平王-苛捐杂税。百丈起义军声势浩大进攻泉州城,莆田县令黄禹锡,大官僚陈靖向漕使杨克让乞师,浙西南路转运使冯翊与杨克让率兵从福州南下,援救泉州城,不久起义军被监军王继升等镇压,林居裔被杀,起义失败,漕使杨克让奏上朝庭,献上板图,宋太宗披览舆图,游洋百丈地处山区,山深林密地险难治,欲兴德化民,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游洋置兴化县。元皇庆元年(1312年)兴化邑令以“县境形势负山,地宽人稀,时广业里湘溪居民辏集,地势坦夷,乃迁县于其地,而湘溪作为兴化新县城,故称新县。   新县历史悠久,兴化置县在新县延续136年,现保存下来的有兴化新县县衙遗址,兴化县城隍庙,兴化置县时立的戒石铭碑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可虐,上天难欺。”自然景观秀丽的文笔峰,上有唐建的石竹寺、玉皇殿,沿路有古代的崖刻群,悬崖峭壁之上刻有抗日时期抗日将领黄珍吾手书的“复我山河”等名人墨宝。还有近代修建的枫岑亭渡槽,高十余米,长五十米,大有一桥飞架南北之势,与桥下元朝知县常瓒书额,明永乐二年知县吴旭重修,至今保存完整的阜氏亭相互衬托,融为一体,为新县村的第一景观。村东新建的杜萓亭,飞檐翘角,鎏金联匾雄伟壮观,成为集健身、休闲、游玩为一体的山村乐园。   新县村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古代有直通福州、永泰、福清、莆田、涵江的驿道,而今有新白公路、新三公路纵横交错,还有大江公路横穿新县村腹地。   新县村气候得天独厚,土壤肥沃,盛产水果枇杷 及各种粮食蔬菜等,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总产值为900多万元,人均4500元,村民民风纯朴,勤劳俭朴、邻里和睦相处,曾两度被评为市文明村。   


墘顶村特产大全




墘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