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荔城区 >> 新度镇 >> 白埕村

白埕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白埕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埕村简介

  白 埕 村
  白埕村位于木兰溪下游岳公段城乡结合部,距镇中心2.5公里,距离市区只有3公里,以城秀公路为界,木兰溪贯境而过,交通便利。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549户,总人口2465人,党员59名,现有耕地面积560亩,村道7公里。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户从事禽苗的生产及饲养,多年来已形成了产、运、销一条龙的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3490元。该村有数家民营企业,分别有鞋厂4家,饲料厂1家,印染厂1家,年产值超千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304102 351100 -- 查看 白埕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埕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白埕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桂林村

  桂 林 村   桂林村位于过壶公山下,距镇中心8.5公里,福厦高速公路横跨壶公山麓,东圳渠道将该村拦腰截断。该村地理位置独特,踞临灵川、黄石的三角地带。该村有8个自然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553户,人口2800余人,党员54名。全村有村道8公里,山地面积2500余亩,农田面积1100余亩,山地开发造果近500亩,果树品种重要是枇杷,龙眼等。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   

下横山村

  下 横 山 村   下横山地处壶公山麓,木兰溪畔,距镇中心3.5公里,东接新度镇郑坂村,西连城厢区的“六部桥”,南岸木兰溪畔,北临城厢区坂头村,全村连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户数482户,人口2017人,党员46名,耕地面积732亩,山地面积800亩,村道为土路,主导产业有:食用菌、蔬菜、果树等。农民人均纯收入3374元。下横山村的中国宋代古荔“状元红”被誉为中国古荔的活化石,为市级文物保护树,“五府桥”为区级保护文物。   

青垞村

  青 垞 村   青宅村位于壶公山麓,木兰溪畔,东圳水库渠道贯境而过,距镇中心4.1公里。全村耕地面积884亩,山地面积3250亩,拥有村道7公里(土路),辖区内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0户,人口2186人,党员59名,农村人均纯收入3230元。村内拥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秀山宫”。该村发挥靠近城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每年均有大量的各类蔬菜销往全省各地。近年来,又发展以蘑菇、巴西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和以枇杷为主,以及水果生产。   

渠桥村

  渠 桥 村   渠桥村共有三个自然村,分别是渠桥、下渠头、圳尾。全村共有450户1619人,党员51名,土地面积461亩,村道6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345元,渠桥村距镇中心25公里,历史上是新度镇的经济、政政、文化中心,水陆交通便捷,在陆路上,是灵川、东庄、惠北通往莆田的必经之路;在水陆上,货物可从桥兜逆上仙游,而仙游艺机的杉木亦可顺流而下。“壶山致雨”是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此景观在渠桥尤为突出特别是雨后的青山,山上苍松翠楣,郁郁葱葱,颇为秀丽。      

下坂村

  下 坂 村   下坂村坐落于壶公山脚下,路镇中心2.5公里,原系渠桥乡旧乡址。全村共有4260人,分布在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党员164名,耕地面积1710亩,村道5公里,下坂村主要产业是食用菌、水果等。该村原2100亩荒山地,现已种值了枇杷,龙眼,芒果等优质的水果树,年产量达4000多吨,是新度镇重要的水果基地之一。该村部分村民还种植食用菌如蘑菇,巴西菇等,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   

锦墩村

  锦 墩 村   锦墩村(俗称外墩),地处壶公山麓,木兰溪下游,北靠城笏公路,东靠新坂路,距镇中心1.5公里,村内各道路均为水泥路面,村道总长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全村共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5576人,党员164名,耕地面积187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535元。该村的铸造、翻砂及多种手工业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目前全村已发展铸造、翻砂厂20多家,主要生产剪刀、米粉铜底、鞋模等。近年来,该村又发展以蘑菇、巴西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以及水产养殖、畜牧业等生产,建设一批菜篮子基地。      

善乡村

  善 乡 村   善乡村地处壶公山东麓,距镇中心4.5公里,全村有山地1200亩,耕地986亩(其中水田联866亩,旱地120亩),人均耕地034亩,户数603户,人口2893人,分设8个村民小组,党员65名,村道为土路,村民以种植甘蔗、果树、水稻、蔬菜为主,种植乌蔗和果树为本村特色农业及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该村风景宜人,开发壶公山人文生态旅游业有很大的潜力。目前正在开发的有名山宫灵误码庙(供奉宋代名将黄孔应),石泉寺(有宋代名相陈俊卿的古墓);规划开发的有钟山烽火台等。      

沟尾村

  沟 尾 村   沟尾村位于壶公山脚下,距镇中心5公里,距莆田市区仅10公里,东圳水库渠道自北向南坏绕山脚,新桂公路、黄石至东埔余村公路横贯全境。该村有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0户,总人口3500人,党员830名,耕地面积1350亩,村道5公里。鞭炮加工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另外,该村的山是作为壶公山万亩果树带的一部分,水果也是主要产业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157元。      

龙头村

  龙 头 村   龙头村地处壶公山东面,距镇中心6公里,南与大坂村相接,北和沟尾相连,西边靠北壶公山,东边与凌厝村相畔。全村总户数265户,总人口1208人,党员41名,耕地面积350亩,山地面积150亩,村道7公里,宽阔的福厦高速公路贯穿本村。该村种植优质枇杷105亩,优质龙眼50亩,香蕉6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      

东宋村

  东 宋 村   东宋村位于壶公山东面,地处新度、笏石、灵川交界处,距镇中心9公里,东连笏石镇歧厝村,西接大坂村,南靠东埔余村,北壤凌厝村。东宋村包括东宋和西亭两个自然,352户人家,共有人口1624人,党员39名。耕地面积730亩,其中水田面积440亩,该村村民以务农为主,其他主要收入产业为家禽养殖、令用菌栽培、果树等,村道为土路。农村人均纯收入3010元。      

新度村

  新 度 村   新度村位于兴化平原中部,是新度镇政府所在地,是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商贸中心。城秀公路横贯新度村全境,木兰溪南支流穿村而过,全村现有人口4880人,共1000多户,下辖4个村民小组,党员93名。现有耕地600亩,村道5公里。全村工农总产值近亿元,该村盛产荔枝,并养殖禽苗,禽苗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3423元。      

沟口村

  沟 口 村   沟口村位于木兰溪下游第一湾,距镇中心4公里,东与梧塘、金土当村相连,南与青宅村接壤,西靠城厢区铁灶村相连,北与郑坂村连接,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人口1165户,4938人,党员154名,土地面积2025.20亩,山地约900多亩,村道6公里,木兰溪南洋水道贯境而过,田野上毛渠成网,全村盛产稻米、荔枝和蔬菜、食用菌等,是荔城区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农民人均收入3245元。    村委会:2997702   

东埔余村

  东 埔 余 村   东埔余村位于新度镇南端,距镇中心12公里,东和秀屿区、笏石镇相邻,西南与城厝区灵川镇接壤。全村有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有530户,总人口2350人,党员69名。土地面积近千亩,其中水田400亩旱地560亩,村道7公里。该村以养殖为主,年可供15000多只仔猪苗;蛋鸭场10座,可供种蛋50万多粒;有10多座养鸡场,年供市场肉鸡20多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      

樟桥村

  樟 桥 村   樟桥村村位于城秀公路左侧,距镇中心2公里,属于兴化南洋平原低洼地带,面积约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0亩,全村总户数304户,总人口1523人,党员35名,村道6公里。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为种植蔬菜、豌豆、丝瓜等经济作物和蓄禽养殖业。该村还拥有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民营饲料企业一家,年产值达百万的民营企业6家。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      

大坂村

  大 坂 村   大坂村地处壶公山下,距镇中心8公里,辖4个自然村,共1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42户,人口3142人,党员106名,有村道5公里,耕地面积1387亩。该村以农业为主,有枇杷、龙眼果园150亩,鸭、猪场20多座。该村拥有年产值达百万的民营企业5家。农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   

东郊村

  东 郊 村   东郊村地处壶公山脚下,木兰溪下游,距镇中心5公里,全村有总户数1140户,人口5150人,分布在6个自然村,党员85名,耕地面积2317亩,村道6.5公里。该村主要产业是水果、蔬菜等,年产量达3000多吨,是新度镇重要的水果基地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228元。该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拥有莆田市蔬菜大王、种菜能手宋美妹,投产数千万的新美净菜加工厂即将建成投产。      

宝胜村

  宝 胜 村   宝胜村地处壶公山北面山木木麓,距镇中心7公里,有5个自然村,都是老区革命基点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党员42名,耕地面积1100多亩。拥有道路5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3322元。沿红山水库边水泥公路进入2公里处有太平至仁风亭250亩土地和山坡地适宜开发,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雅,风景迷人,山下四季常青,可提供招商和壶公山旅游设点,发展旅游业。      

东坝村

  东 坝 村   东坝村位于木兰溪下游岳公段,城乡结合部,距镇中心1公里,距离市区只有3公里,交通便利。东坝村划分为东坝、塘东2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540户,总人口2145人,党员91名,现有耕地面积749亩,村道5公里。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户从事禽苗的生产及饲养,多年来已形成了产、运、销一条龙的格局,年产值超过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94元。      

港利村

  港 利 村   港利村位于莆田南洋平原,木兰溪下游,距镇距镇中心2.5公里,东郊黄石镇清后村,南靠本镇洋埕村,北望镇海办张镇村,西距城笏公路15公里,全村723户,人口3466人,党员92名。全村耕地面积1100亩,主要种植水稻,同时,该村也是名闻遐尔的禽苗之乡。现有村道7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3382元。   港利村与桂林村、下横山村、青垞村、渠桥村、下坂村、锦墩村、善乡村、沟尾村、龙头村、东宋村、新度村、沟口村、东埔余村、樟桥村、大坂村、东郊村、宝胜村、东坝村、港西村、郑坂村、白埕村、南梧塘村、扬美村、蒲坂村、凌厝村相邻。

港西村

  港 西 村   港西村地处莆田南洋平原,距镇中心1公里,距离市区只有3公里,东与港利村相连,西南与新度镇接壤。全村总面积0.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0亩,辖北厝、西厝、尾厝三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民总户数为375户,现有人口1750人,党员45名。村内河渠贯穿三个自然村,在西南、北向有防洪堤25公里,农田联水利有充足的流资源,该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主要作物为稻谷,禽苗业有百年历史,村内有7米宽水泥路2公里一条,村道总长7公里。有饲料、印染、鞋材等民营企业4家。农民人均纯收入3318元。      

郑坂村

  郑 坂 村   郑坂村位于木兰溪下游南岸,距镇中心3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00亩,人口5020人,户数1053户,分9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党员105名,村道6公里。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值蔬菜,供给市区,年产量5千吨。副业以加工咸菜、编织草席、种植食用菌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3236元。   

白埕村

  白 埕 村   白埕村位于木兰溪下游岳公段城乡结合部,距镇中心2.5公里,距离市区只有3公里,以城秀公路为界,木兰溪贯境而过,交通便利。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549户,总人口2465人,党员59名,现有耕地面积560亩,村道7公里。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户从事禽苗的生产及饲养,多年来已形成了产、运、销一条龙的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3490元。该村有数家民营企业,分别有鞋厂4家,饲料厂1家,印染厂1家,年产值超千万元。   

南梧塘村

  南 梧 塘 村   南梧塘村位于壶公山下,木兰溪畔,东与扬美村相连,南与锦墩村接壤,西靠郑坂村,北与郑坂村和东坝村相连,距镇中心仅2公里。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有550户,总人口2380人,党员76名,现有耕地面积790亩,村道2.5公里。该村盛产稻米、荔枝、龙眼和蔬菜、食用菌等,是荔城区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020元。      

扬美村

  扬 美 村   扬美村与新度村、新溪村、梧塘村、东坝村、锦墩村等五个村相邻,距镇中心1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836户,总人口3793人,总劳动力1890人,党员105名,现有耕地面积1008亩,村道6公里。禽苗业是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商业饮食业也是该村经济收的重要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3394元。   

蒲坂村

  蒲 坂 村   蒲坂村南依壶公山,距镇中心1.5公里,西畔木兰支流,北靠莆秀公路。全村农田面积2050亩,人口6146人,户数1300户,分成25个村民小组,党员90名。该村是一个以农业用地,禽畜养殖业为主的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3522元,蒲坂村于1994年开始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现已建成200幢商住楼,并分别建成一条宽10米,长300米和二条宽8米长300米的水泥主村道,村道总长7公里,建设一千多米的下水道及三座桥梁并完成绿化面积200平方米。      

凌厝村

  凌 厝 村   凌厝村位于壶公山东面,距镇中心5公里,福厦高速公路横贯其间,全村现有人口2400多人,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党员60名。耕地面积800多亩,其中水田300亩,旱地300亩,有丘陵约150亩,造果面积200多亩,村道4公里。全村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农业方面主要水果、蘑菇和一部分蔬菜、果蔗。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白埕村特产大全




白埕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