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镇西柯村,东临山星,江堤村,西临高苍溪边村,南临清洋村,北临山后村。全村现有人口7818人,下辖山墩,坂厝,西任,东利,顶山头,西社,南牌,北房,大度,丽湖,柯厝,宋厝,下埕等13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1782亩,海域面积0亩,海岸线0公里。村民以农业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60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305106 | 351152 | 0594 | 查看 西柯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山后村 |
平海镇山后村,东临山星村,西临溪边村,南临西柯村,北临东湖村,全村现有人口2000多人,下辖西坑、社边、厝后、店头、西尾、土厝、下塘等7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400多亩,村民以务农为主,地瓜、花生为本村特色产品,本村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1800多元。 山后村与东美村、石井村、卓东村、上店村、江堤村、山星村、赤坡村、平海村、埭周村、岐下村、溪边村、西柯村、石塘村、高苍村、清洋村、北峤村、嵌头村、上林村、东湖村相邻。 |
东美村 |
平海镇东美村,东临石井村,西临山星村,南临平海村,北临卓东村,全村现有人口4486人,下辖东川、谢厝、双卓等13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1187亩,海域面积2600亩,海岸线1.2公里。村民以农业及部分渔业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3200元。 |
石井村 |
一、地理位置 石井村位于平海镇东南部,东临平海湾,南靠朝阳山,与平海村接壤,西靠大坪山与东美村相接,北与石城相望,距镇政府3公里。 二、自然条件 石井村双面临海,总面积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5公里,平均海拔30米。一条长3.5公里的天然河道贯穿全境,东流入平海湾。全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较多。 三、人口状况 全村18个村民小组,辖保营、下头、石井等八个自然村,共有1070户,5980人,其中外出2500多人。全村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多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较少。全村有0员92名。 四、产业结构 石井村群众主要从事商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2009年人均纯收入7530元。 1、种植业:石井村土地资源紧张,现在3.5平方公里土地中,耕地只有1421亩,林地800亩。人均耕地仅0.27亩,且耕地多为沙壤土,耕作层薄,故以种植红薯、花生为主。 2、水产养殖业:现有海带龙须菜养殖2000亩,50户人家从事紫菜养殖,面积50亩。 3、商业:石井村近一半人口在外经商,以经营木材为主,遍布全国各地,现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户,500万元以上的有15户。 五、精神文明建设 村内现有小学1所,在校生300人;医疗所2所,村医4人;水泥村道5.5公里,总投资300万元;路灯3公里,投资15万元;“全球眼”治安视频监控点3处,投资5万元;全村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社会治安良好,民间纠纷连续15年不出村;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殡葬改革顺利推进,死亡1例火化1例,旧坟全部深埋,村内无活人墓;村“两委”成员9人,其中村委7人,支委5人,交叉兼职1人,另有聘干3人,平均年龄51岁,班子团结协作、坚强有力。 六、受表彰情况 1、199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第七届文明村; 2、2000年被县委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3、2001年被县-评为全县治保工作先进集体; 4、2002年被县委评为全县农村“-”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5、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村民自治达标村; 6、2005年被区司法局评为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
卓东村 |
平海镇卓东村位于平海镇东北方向,距平海镇人民政府5公里,东临平海湾、南临山星村、西临埭周村、北临赤坡村,全村下辖虎江边、东山、后塘、上卓、下卓、黄厝、后庄、芹山、江尾、后楼共10个自然村,现有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36户,总人口5286人。 卓东村总面积4.18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345多亩,海域面积9000亩,海岸线总长4500米,浅海滩涂900多亩。 卓东村林业面积2900亩,防护林体系长达3400米、面积800亩,被评为“全国绿化千家村”。 卓东村村民以养殖海带、龙须菜及海蛎为主要经济收入,养殖面积共有2000多亩,年产值8000万元;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6788元。 卓东村为市级文明村,主要惠农项目有:先后创办了卓东村老人文化中心、卓东村农家书院。 卓东村投资老板及知名人士众多,主要有:莆田市长盛海洋开发有限公司(余锦华);莆田市富康养殖有限公司(卓光辉、黄春兰);莆田市圆正养殖有限公司(卓建先);莆田市家福养殖有限公司(卓金锋)及卓文尖水产养殖场。 卓东村名胜古迹胜多,至今保存完整的有玉湖宫(妈祖宫)、威湖殿(玉皇殿)、后楼嵩洞岩及明嘉堂、一源堂、三一堂,基建于明未清初,历史悠久,风景宜人,香火不断,游人不绝。 卓东村海边别有洞天,金色沙滩,夕阳普照,海天一色。 |
上店村 |
平海镇上店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平海镇东南方向,距平海镇中心2公里,东临平海村、南临平海湾、西临北峤村、北临江堤村,全村下辖度上、上店、下港、银兜、户角、石狮、连厝共7个自然村,现有2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38户,总人口6857人。 全村总面积4.96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120多亩,海域面积5500亩,海岸线总长5800米,保护耕地面积685多亩,浅海滩涂300多亩。 全村村民以养殖海带及龙须菜为主要经济收入,养殖面积共有3750多亩,年产值1.25亿元;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8302元。 上店村为市级文明村,主要惠农项目有:先后创办了上店村休闲中心、上店村老人活动中心、上店村农家书院。 上店村在外经商及知名人士众多,主要有:许奇峰创办莆田侨雄集团;许国华创办莆田侨华丝花厂;许亚琼创办莆田学院教育基金会。 上店村个体企业较多,主要有海带包装及精加工;海带育苗品种优良,供不应求。为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调整产业结构,以育苗为龙头企业,于2007年创办了博海水产公司等,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等,养殖面积广阔,已具规模场,开拓了水产养殖空间。 上店村名胜古迹胜多,至今保存有完整的天宝宫一处,基建于清朝,历史悠久,风景宜人,香火不断,游人不绝。上店村户角别俱一色,金色沙滩,夕阳普照,海天一色。 |
江堤村 |
平海镇江堤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平海镇西南方向,距镇址3公里,东临平海村、南临上店村、西临清洋村、北临山星村,全村下辖沙堤、溪顶、溪西、埭北洲、江西共5个自然村,现有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18户,总人口5160人。 全村耕地面积1230多亩,海域面积2990亩,海岸线总长2000米。 全村村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7800元。 江堤村为省级文明村,主要惠农项目有:2010年先后创办了江堤村敬老院、江堤村老人活动中心、江堤村老人健身场、农家图书馆。 江堤村在外经商及知名人士众多,主要的有黄银贤创办经营的“三银漆”,著名天下。 江堤村个体企业较多,主要有服装加工、海带包装。为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调整产业结构,以陈国胜为主,于2013年创办了宝地水产合作社,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30多亩,已初具规模。 |
山星村 |
一、地理位置 山星村位于平海镇西北部,南接平海村与江堤村,西与西柯村相接,距镇政府3公里。 二、自然条件 山星村三面为山丘,总面积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米。全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较多。 三、人口状况 全村23个村民小组,辖东亭、洪利、后柯、南安等21个自然村,共有1084户,6886人,其中外出3500多人。全村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多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较少。全村有0员131名。 四、产业结构 山星村群众主要从事商业、种植业,2009年人均纯收入7850元。 1、种植业:山星村土地资源紧张,现在4平方公里土地中,耕地只有1860亩,林地925亩。人均耕地仅0.25亩,且耕地多为沙壤土,耕作层薄,故以种植红薯、花生为主。 2、商业:山星村近一半人口在外经商,务工、经商、工业,遍布全国各地。 五、精神文明建设 村内现有小学1所,中学1所;医疗所1所,村医6人;水泥村道6.5公里,总投资421万元;路灯3公里,投资15万元;“全球眼”治安视频监控点3处,投资9万元;全村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社会治安良好,民间纠纷连续18年不出村;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殡葬改革顺利推进,死亡1例火化1例,旧坟全部深埋,村内无活人墓;村“两委”成员9人,其中村委4人,支委7人,交叉兼职2人,另有聘干2人,平均年龄45岁,班子团结协作、坚强有力。 |
赤坡村 |
平海镇赤坡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平海湾东北部,距镇址8公里,东临平海镇卓东村、南临平海镇埭周村、西临埭头镇温李村、北临埭头镇石塔村,全村下辖前庄、安大丘、镇前、坑边、东西、顶厝、东头、前厝、西坑、桥头、合保、西头、西亭、淈底、山八下、安度、利湖、胡厝山共18个自然村,现有2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16户,总人口7778人。 全村耕地面积2180多亩,海域面积2880亩,海岸线总长2280米,保护耕地面积1000多亩。 全村村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8018元。 赤坡村现保存有完整的龙津宫(妈祖宫)一座,基建于清朝,奉香人员为全个赤坡村村民及卓东村后楼、江尾、芹山自然村村民,共11000多人。 赤坡村在外经商及知名人士众多,主要有陈国祥(祥冠鞋业有限公司、祥和山庄房地产开发公司);陈国珍(莆田双星照明有限公司、厦门旭日照明有限公司,节能灯厂创办于1998年。) |
平海村 |
平海村是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莆田市区43公里,离秀屿区址26公里,埭平公路直通村中。平海村现有土地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有1669亩,林地563亩。人均耕地仅0.31亩。海岸线长6公里,平均海拔28米。全村19个村民小组,辖东至、西至、上东门、下东门、西门五个自然村,共有1368户,7980人。群众主要从事商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2012年人均纯收入8120元,是全镇较大的行政村之一。村内有1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海天后宫、600多年历史的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平海卫城隍庙、175年历史的平海天主教堂、占地9000平方米农民公园和1000多平方米的平海文化广场等,平海湾疏港公路正在筹建当中,商业街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商业历史文化基础较为深厚。 平海湾为莆田的三大湾之一,平海村山、海、岛、田俱备,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夏威夷”和“莆田天涯海角”之美称。海上云海景观一绝,晴天的日出与傍晚的海上日落可尽收眼底,四时云蒸霞蔚、变化无穷给人深刻的印象。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平海成为远近闻名的“海滨邹鲁”。而平海金色沙滩,众多形态各异、鬼斧神工的海滩岩,观音洞,鸬鹚屿、箭屿两个小岛屿,这些都为平海村发展滨海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平海村村级经济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较好、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强、农民群众创建“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村愿望高。 (一)区位资源优势。平海村位于海峡西岸莆田三湾中部,东南两面临海,与湄洲岛、南日岛一衣带水且呈犄角之势,为平海发展滨海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平海湾畔一颗璀璨的明珠。离台湾乌丘岛只有15海里,地理区位得天独厚,是对台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窗口。 (二)海洋资源优势。平海优势在海,希望在海,潜力在海,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空间大。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大;二是海水水质优。平海湾海水常年平均水温约20摄氏度,工业污染少,淡水径流注入量小,海水盐度适中、稳定,实乃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风水宝地;三是风浪较平静。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美称的平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平海湾内海面的风浪较湾外显得平静多了。 (三)文化资源优势。平海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平海卫学培养出举人64人,进士13人,还有周德兴、戚继光、施琅、郑成功等英雄人物,曾经到过平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平海成为远近闻名的“海滨邹鲁”。 (四)涉台资源优势。平海天后宫和平海卫城隍庙均为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留下了一大批涉台文物,是两岸不可分割的铁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海天后宫也是世界第一座妈祖分灵宫庙,开台首尊妈祖金身(现供于台南大天后宫)就是来自于平海天后宫,台湾妈祖信众都有着“天下妈祖,祖在湄洲,台湾妈祖,娘家平海”的情怀,故称平海天后宫为“娘妈宫”,是台海两岸同根同源、骨肉相连的重要见证。据资料统计,现在台湾已有大小400多座妈祖宫均有平海天后宫分灵而来,香火鼎盛。近年来,“台海两岸(台湾和平海)”文化交流频繁,每年两岸都有上千人次在“台海”两地开展文化交流和妈祖靖海盛典等,社会影响力巨大。 (五)风力资源优势。平海的风力资源相当丰富,年均5级以上风力约320天,10年前就已经是国家风力资源开发十大重点跟踪评估单位之一,是平海风情的重要见证,时常有风车在海岸边缓缓地转,拍婚纱的情侣们在沙滩上嬉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埭周村 |
平海镇埭周村是革命老区的基点村,位于平海镇东北部,距镇址8公里,东临卓东村、南临山星村、西临东湖村、北临赤坡村,全村下辖后周、顶埭头、下埭头、过溪、后厝共5个自然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8户,总人口2236人。 全村耕地面积550多亩。全村村民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8200元。 东温线村道贯穿埭周村全村,村内的香顶山高高矗立于东海之滨,山上建有联通发射台,风景秀丽。安宁社等古庙建筑历史悠久。 埭周村为文明村,先后创办了老人健身场、老人活动中心,使老年人乐有所乐。 |
岐下村 |
平海镇岐下村,东临溪边村,西临埭头镇赤石村,南临高苍村,北临埭头镇英田村。全村现有人口3328人,下辖岐下、刘厝、院道、西许、前黄、后黄等六个自然村,本村设有小学一所。全村耕地面积为780亩。 本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手工加工。经济收入相应有所提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200多元。 |
溪边村 |
平海镇溪边村位于平海镇政府驻地北侧约7公里,东临东湖村,西临高苍村,南临西柯村,北临鹅下村,距镇政府6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1020亩,林地258亩。全村常住人口6544人,农户约1250户,辖前厝、后亭、下厝、后厝、前黄、邱山、东山等7个自然村,设19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从事商业、种植业、劳务业,2012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
西柯村 |
平海镇西柯村,东临山星,江堤村,西临高苍溪边村,南临清洋村,北临山后村。全村现有人口7818人,下辖山墩,坂厝,西任,东利,顶山头,西社,南牌,北房,大度,丽湖,柯厝,宋厝,下埕等13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1782亩,海域面积0亩,海岸线0公里。村民以农业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6000元。 |
石塘村 |
平海镇石塘村位于平海镇西部,总面积9平方公里,石塘水库线长近2公里,东临溪上公路,西临鹭峰山,南临坑利山,北临高苍村、清洋村,距镇政府6公里。全村现有人口3900多人,下辖前唐、下林、南厝、石城朱、南店、上前林等6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1200多亩,林地4266亩。石塘村群众主要从事商业、种植业、劳务业,2012年人均纯收入8010元。石塘村近一半人口在外经商,以经营家具、玉石为主,遍布全国各地,现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0户,500万元以上的有15户。 |
高苍村 |
平海镇高苍村,东临平海镇西柯村,西临东峤镇山香村,南临平海镇石塘村,北临平海镇岐下村,全村现有人口2998,下辖高苍、溪岑、田头、下前林、中齐、板厝、张坑等7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832亩,海域面积 亩,海岸线 公里。村民以农业及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8900元。 |
清洋村 |
平海镇清洋村,东抵江堤盐场,西与石塘村交界,南与北峤村接壤,北临西柯村,全村现有人口2648人,下辖上清洋、下清洋、张宅、后塘、芳板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1205亩,海域面积125亩,海岸线2公里。村民以种植庄稼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7550元。 清洋村是平海镇“一薯一苗”种植基地,有耕地面积1205亩,上半年种植“红心蕃薯”680亩,生产的“红心蕃薯”经加工成“地瓜干”畅销在福建各地,每公斤售价高达人民币16元。张宅自然村作为蔬菜苗培植基地,村民利用农田空闲时节进行蔬菜幼苗培植,所培植的蔬菜幼苗供应整个平海镇及埭头、东峤等附近乡镇菜民种植,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 清洋村村民捐资助学,热情高涨,非常重视教育 。去年9月初,在政府建成了一幢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03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全校150多名师生从此告别了教学场所不足的历史。去年开学时,全校师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但随着该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让学生课间活动“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水”的操场和破旧不堪的学生课桌椅等却成为了一道极不协调的“风景线”。清洋村主任唐荣添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捐款助学的倡议发出后,得到了该村8个自然村1000多村民的大力拥护, 全村集资20多万用于学校附属工程建设.为该校改善办学条件助了一臂之力。如今的清洋小学为清洋村村貌又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
北峤村 |
秀屿区平海镇北峤村位于平海镇西南部,与台湾海峡只有一水之隔,依山环海,以农为主,全村耕地面积820亩,人均2分4厘地,海岸线长1250米,浅海滩涂800亩,山林地680亩,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89户,总人口3438人。 全村没有一个村办企业,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土地贫瘠。只能栽种地瓜和一部分大豆、花生等,由于交通阻塞,水利设施基础条件差,农作物产量低,经济发展不起来,使一部分农民温饱无法保证。至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3800元,处于全镇人均低线,许多农户入不敷出,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大多没有技术,靠劳力,收入也不多。 如今,村两委和党员干部,通过党员先进教育的学习,特别是通过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决心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地努力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以彻底改变北峤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结合我村的实标情况,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初步制订出北峤村的“十二·五”发展计划。 1、改变交通状况: 长期以来,北峤村仅靠一条2米宽的土路与社会各界人士相接,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道路泥泞,凸凹不平,过往行人与车辆狼狈不堪,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制约了农村“三农”经济的发展。为了招商引资开发的方便,更进一步改变我村落后面貌,计划在2013年5月份投资230多万元,建设从东头至海埔、从西头至东头、江边及沈岭总长6.0公里,宽4米的水泥路。现经多方渠道集资,已自筹资金60多万元,尚缺资金170多万元。 2、溪道改造:鹭峰流域自坑利至东头总长3000米,该工程建成后,一是确保6个村民小组及垦区农业灌溉,二是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坑利至东头五开闸总长3000米宽5.5米的水泥路,该工程石砌及水泥路共需投入资金455万元,经村两委发动,群众现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尚缺资金355多万元。 3、排水工程:我村群众水沟长期阻塞,遇到台风暴雨时造成农田及房屋严重受淹,农作物欠收,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计划挖一条长500米宽4米的大沟,两边石砌,大约需用资金80多万元。 |
嵌头村 |
平海镇嵌头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平海镇西南方向,距平海镇中心12公里,东临汶泗港、南临平海湾、西临上林村、北临北峤村,下辖嵌头、郑厝共2个自然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2户,总人口3215人。 嵌头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60多亩,海域面积5800亩,海岸线总长3200米,保护耕地面积200多亩,浅海滩涂1300多亩。 嵌头村村民以养殖海带及龙须菜为主要经济收入,养殖面积共有3200多亩,年产值6500千万元;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7005元。 嵌头村个体企业较多,主要有海带包装及精加工;海带育苗品 种优良,供不应求。为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调整产业结构,以育苗为龙头企业,创办了水产养殖场等,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等,养殖面积广阔,已具规模场,开拓了水产养殖空间。 嵌头村名胜古迹胜多,至今保存有完整的妈祖宫、显坛庙、龙王庙、滴水亭等文物,历史悠久,风景宜人。 嵌头村海边别具一格,金色沙滩,夕阳普照,海天一色。 |
上林村 |
1、基本情况: 平海镇上林村既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又是省定、市定贫困村,上林村依山靠海,与莆田湄洲岛隔海相望,位于平海镇西南方向,距平海镇中心16公里,东临平海镇嵌头村、南临平海湾、西临东峤镇赤岐村、北临上林山,全村下辖东乡、胡厝、石门、上林、上欧、海头、三墓前共7个自然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65户,总人口4689人。 2、自然资源: 上林村总面积4.79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738多亩,主要种植家庭农作物——花生、白菜、马铃薯等;海域滩涂面积5600亩,海岸线总长4500米,保护耕地面积100多亩;浅海滩涂300多亩;山林面积3200亩,拥有1处池塘,2处矿藏。 3、文化教育: 上林村民有看莆仙戏的习惯,老人协会每年都组织并邀请莆仙戏院来村里演出。 上林村建有平海镇上林小学,全村适学孩童基本都在此上学。2008年1月份,在各级政府支持和村民自发的募捐下,建成总投资150万元新的教学楼。 上林村为市级文明村,主要惠农项目有:上林村老人活动中心、上林村农家书院; 4、交通状况: 1999年8月,市、区、镇下拨予上林村35万元的修路补助金,2000年初,上林村用上级35万的补助款完成一项150多万元的工程,兴建了一条宽6米、长4.4公里的村道。 2007年底,上林村通过村民自发募捐,建成一条通往海边的长约2.5公里的公路,方便渔民的交通、生活、生产。 2010年,福建发改委批复了平海镇上林村二级渔港工程,项目总投资522.58万元。 上林村如今开通了“埭头——上林”专线路车,解决了贫困村庄交通难问题。 5、主要收入: 上林村村民原以捕鱼为生,现以养殖海带及龙须菜为主要经济收 入,养殖面积共有3600多亩,年产值0.9亿元;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6900元。 6、个体企业: 上林村个体企业较多,主要有鲍鱼、海带、龙须菜等养殖,养殖面 积广阔,效益可观,已具规模,开拓了水产养殖空间。 7、名胜古迹: 上林村名胜古迹胜多,至今保存有完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欧阳家庙”,基建于清朝,历史悠久。 上林村奇峰怪石遍处,别有洞天;海头金色沙滩,夕阳普照,海天一色。 |
东湖村 |
平海镇东湖村,东临埭周村,西临溪边村,南临山后村,北临埭头镇湖东村,全村现有人口4865多人,下辖下胡、顶湖、下店、后听、顶房、洋底、张李、下井坡、下林、西湖、山面等11个自然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00多亩。村民多以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收入。2012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2200多元。 东湖村辖有东湖小学和东湖中学两所学校,两所学校紧邻东湖村部而建。东湖中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一直名列全区前茅。为我村的教育工作付出很大的努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