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社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下社村隶属于枫亭镇,位于枫亭镇西部,枫园公路北面。距仙游县城35公里,距镇址6公里。东面和北面与东宅村毗邻,西面与山头村接壤,南面依枫慈溪,与溪南村隔河相望。
[村落与居民] 村落总面积5平方公里数,其中:耕地面积738亩,山地2000多亩。下辖4个自然村(安庄、顶厝、下社、后仔老头尾),分为12个村民小组。全村460户,总人口2100人。
[历史人文] 下社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1993年,下社村被评为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工作单位;1994年,下社村党支书部被仙游县委评为先进党支书。
[建筑景观] 下社村境内有宋代古建筑林氏宗祠、宋丞相相蔡京墓。1980年9月,蔡京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基督教教堂一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322100 | 351100 | -- | 查看 下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学士社区 |
学士社区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学士社区隶属于枫亭镇,位于枫亭集镇南部建兴南街,跟镇距1公里。东临霞桥港,西靠惠安于马山,南邻耕丰村南岭横断山,北面与兰友社区接壤。 [村落与居民]社区土地总面积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0亩,园地318亩,山地1060亩。下辖11个自然村,设16个居民小组,有889户,总人口3460人。 [村风村貌]2005年,枫亭元宵的游灯习俗被评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士社区是主要组成部分。学士社区于2006年被评为仙游县第下届文明村。 [历史人文]学士街地灵人杰。唐代朝议大夫、南岭行军总管陈政及其子正议大夫、中郎将陈元光率部入闽征伐,将家眷安置在学士街陈庐园;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和母亲卢氏、元代状元林亨都在学士街居住,元顺帝为蔡襄读书所在的学士御书“大魁天下”四字;南宋末幼帝赵口曾驻骅学士街天王院。明代进士徐樨、兄弟两解戴震雷、戴震亨以及清代著名国画家林肇棋皆出于学士街。 [建筑景观]学士社区保留有古刹建筑天王院、浩义堂、东岳庙、徐樨佳祖祠、国家林肇棋故居;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母亲卢氏“洗衣石“,上雕刻林肇棋题写的诗文,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建筑风格独特的”九向张“三进王厝古民房。 |
霞街社区 |
霞街社区概貌 霞街位于枫亭中心地带,南与霞桥相邻,东与辉煌村相连,北靠铺头,西隔枫慈溪经太平桥与兰友相接,因地处枫慈溪下游,故称下溪,又因方言“溪”与“街”同音,改称为霞街。另有说法:太平桥以东为北街,亦称”下街“,”下“与”霞“方言同音,故称”霞溪“。宋到明代,称枫亭市;清代,称枫亭驿,属连江里管辖。民国时期,与霞桥合保,改称双霞保,属枫亭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双霞乡、斗南乡,属三区(枫亭)管辖。;1962年12月体制下放,称霞街,属枫亭公社管辖。1968年,改称霞街革委会。1984年底起,称霞街居委会,属枫亭镇管辖。 |
霞桥社区 |
霞桥社区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霞桥社区位于枫亭镇东南部枫慈溪深入海处,隶属枫亭镇,跟镇址1公里。东与辉煌村接壤,西面和北面与霞街社区相邻,南与锦湖村、学士社区隔溪对望。 [村落与居民]本社区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有山林地3000亩。设有8个居民小组,共628户,总人口3400人。 [村风村貌]自宋朝以来,这里的居民每年都举行元宵游灯活动。到明代,霞桥街的元宵游灯活动都在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参加游灯活动的皆是薛姓居民,人员多达千人以上。2005年《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为省级非文化物质遗产,霞桥社区的元宵游灯是《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地很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人文]境内有宋代状元薛奕、吏部尚书左郎官兼太子左谕德薛元鼎、屯田员外郎、光禄大夫薛利和;明代有户部员外郎薛大丰。到清朝止,历代登进士第者16人。 [建筑景观] 在霞桥境内有古建筑物灵慈庙、古院、大帝庙、水仙宫、薛氏宗祠。灵慈庙祀奉妈祖,庙内有清代著名国画家林肇棋绘画的壁画;薛氏宗祠保存薛氏祖先、四方乡贤画像、两旁为宋神皇帝御赐楹联;“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 |
湄洲湾工业学院社区 |
湄洲湾工业学院社区位于妈祖故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地带的湄洲湾畔,在仙游县枫亭镇。这里依山伴海,风光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享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 主要培养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学院规划用地1000亩,占地535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有先进的管理水平、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队伍、舒适的生活设施。 湄洲湾工业学院社区为,与海安村、学士社区、霞街社区、霞桥社区、下社村、溪南村、山头村、铺头社区、东宅村、建国村、斗北村、兰友社区、海滨村、九社村、上浒村、荷珠村、沧溪村、辉煌村、耕丰村、锦湖社区、秀峰村、麟山村、溪北村、和平村相邻。 |
锦湖社区 |
锦湖社区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锦湖村地处枫慈溪下游的沿海地段,隶属于枫亭镇,距镇址2.5公里。东与泉港区鸠林村相连,西南与耕丰、秀峰村相邻,北与辉煌村和霞桥社区隔海相对。内有古下山、五里山。 [村落与居民]本村东西南北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有耕地410亩,其中:农地为80亩。海岸线长1.5公里,海水排洪闸1座。下辖海地、古下两个自然村,设有10个村民小组。共有735户,总人口2711人。 [村风村貌]1965年,锦湖村中心俱乐部被评为省级先进俱乐部。 [建筑景观] 锦湖村保留有清代古民居3座;还有近代仿古建筑的“太平亭”1座。亭外石柱雕龙刻凤,墙壁上绘有精美字画。亭阁古朴典型,蔚为壮观。 |
铺头社区 |
铺头社区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铺头社区位于枫亭镇集镇区枫江北路,东绕塔斗山连辉煌村,西与建国村接壤,隔溪与九社村相望。南与霞街毗邻,北通白蛇过路到岭枫郊界牌。 [村落与居民] 本社区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有耕地746亩,其中:水田136亩;山地面积300亩,果园200亩。下辖铺头、下墩、上口、锦岭、官桥、过山、下磨垅等七个自然村,设置18个村民小组。共1415户,总人口5185人。旅居海外侨胞136人,台胞34人。 [村风村貌] 1997年,莆田市和仙游县老龄委授予铺头社区老年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铺头社区被评为市级文明社区。 [建筑景观] 境内有唐武德二年(619年)设立的枫亭馆遗址;有始建于唐永徽年间的梅岭朝天寺、宋代慈元庵,明万历年间兴建的七星书院,还有宋代的蔡襄墓和洪忠资建的“官桥”;近代兴建的有洪云书院,宝莲庵、枫兴亭和极乐寺等胜景。蔡襄墓建于196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以蔡襄墓为主体兴建蔡襄陵园,依照宋代造型艺术,重塑石雕、山门等,两厢134米碑廊镌刻以蔡襄书法为主的宋代四大书法家笔迹。 |
兰友社区 |
兰友社区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兰友社区隶属于枫亭镇,位于枫亭集南阳的枫慈溪畔,与镇址隔溪相望。东南与学士社区相邻,西北与九社接壤,北与霞溪社区隔溪对峙。 [村落与居民]社区土地总面积4.4平方公里,有耕地235亩,其中农地130亩。还有山地565亩,其中果园100多亩。下辖鱼街、新街口、角头、桥头和溪岑等自然村,设置7个居民小组,8个村民小组,有946户,总人口5508人。 [村风村貌]自唐宋以来,兰友社区已有水产销售市场,商业繁荣,莆仙惠贾商云集于此。文化积淀丰厚,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游灯,盛况空前,闻名遐迩。2005年,枫亭元宵的游灯习俗被评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友社区 是主要组成部分。于2006年被莆田市授予“文化社区”称号。 [历史人文]兰友社区地灵人杰,历史悠久,文化节教育发达。自宋到明代,登进士第者10多名,有宋代兴化教头谕洪忠捐资建造太平、沧溪、沙溪等七桥,有明代兵部尚书林兰友抗清不屈,节义可嘉;近代祖母画家吴李玉哥、陈文金、刘佐周等人,皆出于兰友社区。 [建筑景观]兰友社区 有宋末丞相陆秀夫与蔡荔娘成婚的活水亭遗址,有宋代的太平桥、太平塔、还有根锁桥、集英亭、慈善堂、林兰友祠堂、悔山祠、三妈宫、基督教堂等胜景,其中集英亭、林兰友祠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海安村 |
海安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海安村位于福泉高速公路枫亭出入口处,是枫亭镇新设立的第七个居委会。仙游经济开发区即将兴建的办公大楼就规划设在滨海社区内。 [村落与居民] 本社区地域面积190亩,其中:滨海新城90亩。莆田人民医院100亩。社区居委会分辖滨海新城和莆田人民医院2个居民点。境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约5000人。 [建筑景观] 境内规划3层别墅、多层商住楼、酒店式员工公寓、高层花园式住宅、商务公寓、标志性的写字楼、6.6米挑高商场等建筑群体;配套幼儿园、枫亭第二中心小学、社区专属银行、大型超市、果蔬市场、商业步行街。主入路口的小区是中西合壁的建筑群;临街商铺设有风雨骑廊,平面为椭圆型,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和古朴典雅的独特风格。 |
下社村 |
下社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下社村隶属于枫亭镇,位于枫亭镇西部,枫园公路北面。距仙游县城35公里,距镇址6公里。东面和北面与东宅村毗邻,西面与山头村接壤,南面依枫慈溪,与溪南村隔河相望。 [村落与居民] 村落总面积5平方公里数,其中:耕地面积738亩,山地2000多亩。下辖4个自然村(安庄、顶厝、下社、后仔老头尾),分为12个村民小组。全村460户,总人口2100人。 [历史人文] 下社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1993年,下社村被评为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工作单位;1994年,下社村党支书部被仙游县委评为先进党支书。 [建筑景观] 下社村境内有宋代古建筑林氏宗祠、宋丞相相蔡京墓。1980年9月,蔡京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基督教教堂一座。 |
溪南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溪南村位于枫亭镇西南部,隶属枫亭镇,距镇址6公里。东与东宅村赤岭相邻,西与园庄镇塔兜村交界,南与泉港区接壤,北与溪北、下社村隔枫慈溪相峙。境内群山环绕,有针峰山、笔架山、吊船山。 [村落与居民] 本村东南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有耕地1664亩,其中:旱地200亩,山地10118亩,其中:果园1358亩。全村分为3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共1010户,总人口4320人。 [村风村貌] 溪南村曾获县级以上表彰的精神文明建设、林业生产、文明村等先进单位称号。 [建筑景观] 境内有宋丞相蔡京墓,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古建筑物清泉岩、龙泉宫、德贤祠、王爷府、德清寺等。 |
山头村 |
山头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山头位于系枫亭镇“第四大行政村”,位于枫亭镇压西南部,距镇址5公里,是枫亭镇半山区。东与郊尾染厝村相邻,西与溪北村接壤,南与霞社村交界,北与郊尾镇塘边村毗邻。境内有大帽山,是枫亭镇最高山峰。 [村落与居民] 本村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3.5公里,村落面积1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800亩,山地面积7000亩,其中杉木面积500亩,果园面积300多亩。现全村人口达5220人,218户,下辖隔头、马厝、宫边3个自然村,设置19个村民小组。旅居海外侨胞48人,台港胞。 [村风村貌] 1965年动工兴建红星水库,历时四年建成,蓄水量103万立方米,为发展农业打下了基础。1978年在红星水库渠道沿线开垦果园350多亩,种植龙眼、柑桔。利用水库水源等筹建自动喷灌及地下管道水利设施灌溉果园和农田。新建水泥铺设村道由郊尾镇塘边以隔头,全长2.5公里;东宅村到下周全长2.6公里,东宅到山头村全长2.5公里,后垅仔至顶周全长4公里,共计12.6公里。新建住宅面积达8.4万平方米,连同原有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1平方米;1985年由村财集资筹建山头村小学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1990年村财集资筹建小学双侧教学楼二幢及公厕一幢,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累计投资300多万元,曾获得市、县级以上表彰的有:“文明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壮大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等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建筑景观] 境内有宋明清寺庙建筑:西隐岩、紫峰寺、碧泉寺、紫林岩;尼庵有:福元堂、真元堂、普中祠堂;有宋代欧煦宰相府第遗址;由于明清盗匪众生,当时为了便于避难防御,用山石围筑山寨三座:金碧寨、五坪寨、大帽寨,其城墙至今遗存。 |
东宅村 |
东宅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东宅村位于枫慈溪畔,隶属于枫亭镇,距镇址5公里。东与建国、九社村相邻,西与霞社区接壤,南面是覆船山,北面与山头、郊尾染厝村隔山相望。 [村落与居民] 本村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2公里,地域面积5.4平方公里。有耕地1947亩,山地4208亩,其中;果园1500多亩。下辖留宅、赤岭、东宅心、北塘尾、口厝等5个自然村,设置19个村民小组。全村1100户,5100人。 [历史人文] 宋代,东宅境内登进士第者66人。五代时,永春人留从效定居在赤湖留宅村(今东宅村留宅自然村)在泉州当衙兵,以功任散员指挥使,因战功而升任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摩使,授平章事兼待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义子留居道任尚书左仆射;赤岭人蔡京五度拜相。 [建筑景观] 境内有宋代3株古荔枝、唐锦衣卫陈政墓、宋宰相蔡京祖墓、蔡京府第遗存水井;还有古建筑物东宅庙夏午堂、夏午祠、浮天堂、龙兴堂、龙泉宫、隆兴宫等名胜古迹。 |
建国村 |
建国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建国村隶属于仙游县枫亭镇,位于福厦公路西侧,324国道134-136.3公里段。东接福厦公路,西邻东宅村,南临枫慈溪,与铺头社区接壤,北靠牛母山,毗邻郊尾镇。 [村落与居民] 全村总面积6.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0亩,山地2900亩。总人口5070人,1080户,分为9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 本村的许姓家族在宋代中进士19人,顶宋桥自然村历代中进士、举人6人。 [建筑景观] 境内的梅岭山腰有唐初建筑的朝天寺,寺内、外保留历代碑坊石刻;宋代理学家朱吉熹在寺内题刻《玉梅悚半落》诗词;明朝户部主事王忠孝(惠安沙格人)在寺旁续建“关羽庙”;朝天寺前立有清朝骁骑将军福建水师军务提督马仰齐神道碑。1992年,朝天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斗北村 |
斗北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斗北村隶属于枫亭镇,位于仙游县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距镇址5公里。东隔卓桥溪与海安村相望,西与上浒、麟山村接壤;南与邻荷珠,北靠和平村。 [村落与居民] 境内多山丘,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有耕地1440亩,山林887亩,果园170亩。下辖东岭、山林、东林、大埔、枕头山、厝地、西埕等6个自然村。设置21个村民小组,共1060户,总人口4785人。 [村风村貌]2006年,仙游县委、县政府授予斗北村“平安村”称号。同年,本村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建筑景观] 境内有始建于清代(1832年)的龙兴宫,宫宇分为前、中、后三座。2006年进行修葺。 |
海滨村 |
海滨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海滨地处沿海,位于湄洲湾西畔,隶属于枫亭镇,距仙游、惠安县城和莆田市各25公里,东与城厢区东海沙村紧邻,西与海安村接壤,南面临海域,隔海遥望泉港区东吴山,北与太子山相连。 [村落与居民]本村东西宽2.1公里,南北长子公里,总面积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0亩,海滩3000亩。本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1115户,总人口5298人。 [历史人文] 海滨村钱-氏始祖赏公,号逸斋,自宋微宋宣和七年(1125年)由侯官分居寨(今海滨、海安、和平、辉煌等村)。朱赏公为特赐同进士出身,历任尤溪县尉、南剑洲司、南安县司。后又繁衍莆、仙、惠、泉及台湾。钱朱后裔约10多万人。自宋到明代,海滨村中进士6人。 [建筑景观] 海滨村钱-氏宗祠建于600年前,几经修葺,仍保持古建筑风格。祠堂分为前、中、后三座,两边护厝,三进门,内保存始祖画像及历代祖公宗牌,两边有历史碑记,朱氏大事记,历代朱氏-名人录,完整保留600多年的手抄-氏族谱。境内的朱寨大宫始建于元代(公元1333年),大宫仿宫宇结构。宫内保存元代的本星剑、围屏、铜炉等珍贵文物;宫前有元代建造的石筑“雁塔”仿古建筑的石鼓楼。1997年朱寨大宫(即新兴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九社村 |
九社村地处枫亭镇政府1公里处,枫慈溪南岸,枫园公路。贯穿本村,村委会设在岭口、由光明、王厝、新兴、尾厝、顶厝、下厝、新建、蔗埔、头在、松兴、岭口、下宅兜、店仔、周厝、阮厝、林厝、乌林尾、荣林坑、坝头、云头、新蔡、仓厅、杜松戈、彩亭、杨厝、水磨坪、文子、余厝、郑厝等29个村民小组组成,村民2218户,人口8239人。解放初由连江里和慈岳里九个社组成,程为九社。1958年公社化为九社大队,1984年为枫亭镇九社村委会村域总面积25200亩,耕地3600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和龙眼为主水果、山地面积19600亩,种植桉树为主,有文子水库和钟潭水库均位于本村、交通方便资源丰富。 九社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设施面积1000亩。劳动力外出1700人左右,近年来,我村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以改善农村基础,提升农村文化、推动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龙眼价格2元一斤左右。 |
上浒村 |
上浒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上浒村是枫亭镇最小的行政村,位于本镇北部,距镇址3.5公里。东与斗北村隔河对峙,西与郊尾镇沙溪村接壤,南与麟山村相邻,北面隔凤谷山与斗北村厝地村组相连。 [村落与居民] 本村东西宽2.4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有耕地478亩,其中:农地346亩;山地1200亩,其中:林地500亩,果园130多亩。辖6个村民小组,共331户,总人口1618人。旅居海外华侨6人,港澳台胞7人。 [历史人文] 宋元丰八年(1085年),境内薛敦仁中进士第,官居兵部待郎。 [物产经济] 上浒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水果有龙眼、香蕉行等。 |
荷珠村 |
荷珠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荷珠村系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南部,沧溪港畔,跟镇2.5公里。地处福厦高速公路出口处,枫秀公路穿行过村,是湄洲湾西北岸“水陆交接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县城25公里。东与后井、厝头交界,西与沧溪一桥相连。北相邻东林、东鼎开发区1公里,南与辉煌南峙仔接壤。 [村落与居民] 本村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现在村人口达1950人,465户,有8个村民小组。 [建筑景观] 荷珠村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有宋代沧溪古桥、元代的三峰陂和清代的振兴宫以及宏伟壮观的仿古建筑祠堂。沧溪古桥建于宋庆历三年,长10丈、宽八丈、为涧六。石筑的梭形桥墩仍保留原建筑结构,堪称仙游跨海第一古桥。三峰陂建于元代,由安全庄和尚倡建,清咸丰时吴瑛将军重修,高一丈、长十五丈、宽三丈。分东西两侧,受益农田3000多亩,海水可直达陂下,与枫亭太平陂同为仙游观看溪海交会的最佳景点。 |
沧溪村 |
沧溪村概貌[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沧溪村是枫亭镇唯一的回族行政村。位于福厦高速公路东侧是塔斗山北麓。东与荷珠、海安村相邻,西与铺头社区交界,南与辉煌村接壤,北与麟山、荷珠相连。 [村落与居民] 本村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250亩、山地800亩,海港面积200亩,辖沧南、沧北两个村自然村,设5个村民小组,共有420户,总人口1786人,其中:回族人口1396人,占总人数的78%;汉族人口390人。 [村风村貌] 1996年,省政府授予沧溪村“民族团结先进村”的称号。 [建筑景观] 境内有始建宋庆历三年的沧溪古桥,以条石干彻棱形桥墩,桥面铺大石板,长10余丈,宽8尺。桥下潮汐无起落,为仙游“跨海第一桥”。沧溪下游有元代金安庄和尚募建的三峰陂。清咸丰年间,福建水师提督吴瑛重修,以石板筑陂,高1丈、长15丈、厚3丈,陂顶铺设石磴,便以溢洪和行人过往。境内还有瞻斗堂、瞻岐公墓等古迹 |
辉煌村 |
辉煌村概貌[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辉煌村位于枫慈溪和沧溪入海交汇地带,隶属枫亭镇,距枫亭镇,距镇趾1.5公里。海岸线长4.5公里,北面背靠塔斗山,东南面临湄洲湾徒门港,东依枫亭港,西面是福厦铁路、仙巷大道、滨海大道穿越境内。即将兴建的枫亭火车站设在本村。 [村落与居民]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全心倾斜,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本村辖5个自己村分为17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共有1456户,总人口6358人;海外华侨259人,台港澳同胞478人。 [村风村貌] 自1994年以来,辉煌村先后被评为省、市、县级文明村,”学美岭“先进村、村民自治模范村、社会治安综合防治治理县级先进单位、平安村。 [历史人文] 元代,本村后肖自然村秀女肖丽容被选入宫,元顺帝册封这妃。 [建筑景观] 境内有始建于唐代会元寺;有建造于五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中万寿塔。还有五代的全安庄、龙马潭、观音阁;宋代的会心书院文昌阁、元代的肖妃墓、肖妃纪念馆以及近年建筑的天中玉皇殿。 |
耕丰村 |
耕丰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耕丰村位于枫亭镇南端,距镇址3公里。东与秀峰村交界,西邻学士社区,南与泉港区界山镇仓厝自然村接壤,北与学士社区新店相连。 [村落与居民]本村地域总面积3.8平方公里,有耕地600亩,果树160亩。辖9个自然村,设置12个村民小组,共518户,总人口2500多人。 [村风村貌]2006年,耕丰村被列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历史人文]清光绪年间,境内的长坝里何家兰中第七十二名进士,祖居中留有匾额;南宋丞相陆秀夫与夫人曾在此地避难,于仙公阁下崖石室与幼帝议事。陆秀夫之子陆剑曾在此读书,后回活水亭居住。 [建筑景观] 境内有南宋丞相陆秀夫居住的仙公阁,后改为“陆公寺”;有清嘉庆三年和光绪乙酉年保存的圆柱1对,方柱3对;还有盐田宫等古建筑物 |
秀峰村 |
秀峰村位于枫亭镇南2.5公里,堪称枫亭镇的南大门。东接泉州泉港区的鸠林村,西至本镇的耕丰村,南岭泉港区的界山村,北边本镇的锦湖村。福厦公路自北而南穿村而过。全村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辖后榄、五里两个自然村,设对门、下厝、顶厝、五里、福厦5个居民点,共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98户,总人口4136人。 民国33(1944年),枫亭镇当局并斗山之南的后榄、五里、下斜、盐田、厝仔、古下、海地等自然村成立斗南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三区(枫亭),称斗南乡。1958年,属枫亭人民公社,称斗南大队。1961年12月,划出后榄、五里两个自然村,成立秀峰大队。1984年底,属枫亭镇人民政府,称秀峰村。 秀峰村是一座丘陵村庄,民居、农田起伏其上,有耕地753亩,其中旱地占三分之二,旱地均为“望天田”,后全部改植龙眼,为莆田市龙眼改造实验基地;山地面积610亩,已承包给村民造林。 秀峰村地少人多,故历代相传以肩挑水小贩贴补活计。凡海产、山货、禽苗、水果、肉类、日常用品等无不经营。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村中小商贩更加活跃。全村近半数劳力常年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吆喝买卖,故秀峰的“秤杆”素来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禽苗孵化(鸭仔)至今发展22家,年产禽苗6000万羽,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成为本县的禽苗基地。 |
麟山村 |
麟山村在枫亭镇政府驻地距镇址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邱厝,聚落在沧溪西畔 。由坝头尾、马尾、旧宫、大潭岭、厝地、寨里、下埕、邱厝、梧塘、后圳、后垅、曾厝等1 2个自然村组成。有12村民小组,村民3146人,外出打工840人。民国年间村前有座麒麟山,建宫时取名麟山宫村,1958年公社化为麟星大队,1985年为麟山村村委会。村耕地748亩,主种水稻;农业设施有水渠3015米;山地2560亩,以种植甘薯为主,有龙眼等水果,龙眼价格1.5元/斤。有多所卫生所,枫笏路、仙港大道公路贯穿全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
溪北村 |
溪北村地处枫慈溪北岸,故称溪北。距枫亭镇政府驻地9公里,村委会设在林兜,居民点聚集在坝珠,林兜,大板洋,岳帝庙4个自然村,由:顶在,下在,在埔,坝珠,顶林,新林,在里,祠边,林兜,下林,下厝,大板洋,顶厝,新厝,新兴,尾厝,厝尾,窑厝,石镜,共19个村小组组成,有村民735户,3652人。 明至清,称岳帝庙保,属慈孝里,外慈点。民国时期,与霞社合并称溪北保,属慈孝乡。1949年后,称溪北乡,属园庄区。1958年改称溪北大队,属枫亭公社。1984改称溪北村。 溪北村耕地面积1116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农作物,山地面积5000多亩。以种植马尾松,季尾桉为主。有龙眼、荔枝等水果。3处卫生所,有库容量27万立方米的坑里水库。还有狮潭坝,大板洋坝,2处山塘,但坝珠,林兜2个自然村水资源还是比较紧缺。有与枫园公路链接的石牌兜大桥。交通较为方面。境内4个自然村的交通四通八达。 当前溪北村共有劳动力1800多人,以农业为主,约有900多人外出谋生,以馒头包店、快餐店,一小部分经商等个体经营户,葡萄每斤价格为捌元正。龙眼每斤价格肆元整,荔枝每斤价格陆元正。 |
和平村 |
和平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和平村位于枫亭镇东北部,距镇址5公里。东与东海东沙村、本镇海安村相邻,西与斗北村接壤,南面是枫亭工业园区,北面隔山与城厢区东海镇坪洋对峙。 [村落与居民] 本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村落面积4.5公里有耕地1768亩;山地8000亩,其中果园500亩。辖11个自然村,设置25个村民小组。共1250户,总人口5600多人。 [村风村貌] 1962年,和平村林业生产先后受到国务院及省政府的表彰。1994年,林业部授予和平村“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 [建筑景观] 境内保留清代古民居10座;还有古建筑支林寺、双林寺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