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仙游县 >> 郊尾镇 >> 西山村

西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山村简介

  西山村
  位于郊尾镇西北部,东邻后面村,西靠盖南村,南与湖宅、梅塘为邻,北与盖尾镇前连村为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32.9米。由于村东有一座山形似狮而得名。“狮”与“西”方言同音而改称西山。原与后面村合村,明清属香田里,民国改称西山保属香田镇。1952年,与埔尾合并为前进乡。1957年6月,并入田头乡。1958年9月,设前进大队。1963年,析出后面村,改称西山大队。后改为西山村,下辖西游、过山、西山、桥头和埔尾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322102 351100 0594 查看 西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郊尾街社区

  郊尾街居委会   地处郊尾镇的中心地域。东邻新和村,西与塘边村为界,南与旸谷村接壤,北与埕边村毗邻。明清时,分沟尾和林角2个村属香田里。民国时,并为庆和保,属香田镇。1958年,改称郊尾大队。1984年,改称郊尾街居委会。总面积2.6平方公里,海拔30米。    郊尾街,古时为水运码头;明清时建街,长不过100米。民国时逐渐形成街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发展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为主。    郊尾街传统经济靠农业。1950年后,突出粮食生产。1960年后,发展以龙眼为主的多种经营。324国道贯穿全境,与三郊省道交叉,成为交通枢纽,郊尾镇中心综合发展区、林角片开发区、贯华工业区均在境内。该街发挥中心市场优势,居民经营食品、水果、水产、粮油、纱百、五金、批零商店以及名点小吃、饮食、旅社、服装、维修等。居民经济收入增长较快。   

长岭村

  长岭村   位于郊尾镇东北部的莆仙交界地。东北靠莆田县华亭镇,西南与后沈村接壤,东南与长安村毗邻,西北与盖尾镇湖坂村为界,海拔90米。该村东西高山如屏,中间通道即古闽中驿道。岭长2公里,故名长岭。明清时设长岭村属香田里。民国时,与长安并保,属香田镇。1956年6月,并入埕边乡,属底子尾区。1958年9月,并入长安大队,属郊尾公社。1962年,设长岭大队。后改为长岭村,下辖长岭、后寨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该村向来为农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长岭龙眼是莆仙果品中的佼佼者。长岭自古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324国道车辆流量增加,长岭成为过往车辆的停靠和各种货物的集散地。   

后面村

  后面村   位于郊尾镇北部,东依云顶山,南与东湖、梅塘为邻,西与西山村为界,北靠盖尾镇前连村。地势呈向西倾斜,海拔35米。原与西山合村,隶属与西山相同。1962年设全面大队,1984年底改称后面村。下辖富洋、谢厝、后街、新厝、旧厝、后面、后度和斜埔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染厝村

  染厝村   位于郊尾镇西南部,与旸谷村、塘边村、郊尾街居委会和枫亭镇东宅村、山头村为邻。该村地处石牛溪下游,多为丘陵台地,海拔25米。元、明、清时因全村多栽青靛,故称蓝园,属香田里,后来又因发展许多染布作坊而改称染厝。民国时期称染厝保,属香田镇。1956年并入旸谷乡,1958年9月,设染厝大队。后改为染厝村,下辖染厝、半山、王厝、光明、窖厝、山边、华山、新厝、窖头、三河、柿下、大路、下厝、草厝、和田厝等15个自然村、15年村民小组。   染厝村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郊尾镇水稻、甘蔗、龙眼的主产区。   

伍狮村

  伍狮村   位于郊尾镇西部,东靠古店村,西北依赖店镇溪埔、新周、前埔、象岭村。南接枫亭山头、霞社村。民国时,与塘边合并为伍塘保,属慈孝乡。因境内有5座山形似狮子而得名,海拔170米。1952年3月,划出王厝自然村,归古店村管辖,设伍狮乡,隶郊尾区。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村南有大帽山,北有洪山,西南有笔架山。其间突出3条溪流,于洋面汇合为寨里溪,自东向西穿过全境,经赖店柴桥头注入木兰溪没,全长20公里。   

旸谷村

  旸谷村   地处郊尾镇南部。324国道从该村通过。南与枫亭镇境交界,西与染厝接壤,东与新和、沙溪毗邻,北靠郊尾街居委会。宁初设旸谷里,以里名为村名。明代,由于杨氏集居而称杨寨,与旸谷双名并存。分设杨寨、官林两个村。民国时期称旸谷保,属香田镇。1956年6月,与沙溪、新和、染厝合并为旸谷大队。旸谷地处丘陵,海拔25米。下辖公所、顶寨、过溪、山头等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旸谷村是革命基点村。民国31年(1942年),0闽南特委派林汝南、黄国珍、刘佐周在旸谷村客厅自然村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民国36年(1947年)6月,在旸谷建立党组织,吸收杨锦良、杨启堂入党。1985年,上级确认旸谷村为老区村。   旸谷自古是全镇的文化中心。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远近闻名。1954年11月,创办旸谷文化中心娱乐部,自编《旸谷歌声》文艺刊物31期。还有《旸谷好风光》、《今日妇女》、《老粗个个是诗人》、《忆苦思甜》、《三十六送》等剧目在埕边、染厝等地公演。文艺作品在《福建日报》、《泉州日报》上发表。1954年9月,文化部副部长-率华东六省文化局局长到旸谷视察群众文化工作。-题写“农民乐园”匾额。   境内有兴漳宫、“乐善好施”坊和“节孝”坊、朝天寺、杨氏宗祠等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拜月亭书院遗址、西林寺、会元寺、天月寺等文物古迹。   

沙溪村

  沙溪村   位于郊尾镇南部,与枫亭镇和旸谷、新和村毗邻。宋代形成沙溪市、属旸谷里,民国中期并入旸谷保,属香田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与旸谷合并,1962年,设沙溪大队,属郊尾公社。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23米。324国道经沙溪地域,交通便捷。下辖后洋、沙溪、胜和、下街和前染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沙溪自古为仙游县的经济中心。宋代建沙溪桥,商贾往来称便。设沙溪市。明设沙溪铺,商贸尤为兴盛。民国时,沙溪市商贸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溪人转向以农业为经济为主。改革开放后,沙溪凭借交通便利的优势,先后办起南泰制革厂、富盛、恒盛鞋革厂等多家企业。   沙溪村与旸谷,村民以杨姓居多,同属杨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分为沙溪与旸谷,原与旸谷合办小学。1994年,由村民郑庆升捐资120万元,建沙溪小学教学楼。沙溪有古石坊2座,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梅岭亭、积金亭、会元庵、星光寺等名胜古迹。   

塘边村

  塘边村   位于郊尾镇西南部,与染厝、伍狮、阮庄和枫亭镇山头村毗邻。背依大帽山,地势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呈梯级下降,海拔45米。明清时,分为塘边和乌石岭两个村,属慈孝里。民国时,与伍狮合为伍塘保属慈孝乡,1952年3月,设塘边乡,属郊尾区。1956年6月,并入庆和乡。1958年9月,与染厝划出南埔自然村,设塘边大队。1984年底,改为塘边村,下辖南埔、突进、乌石、斜厝、民新、后井、洋面和蔡厝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塘边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实施科学的耕作制度,注-稻选育,粮食获得丰收。塘边是乌龙岭龙眼的故乡。清代,乌石岭龙眼为宫庭贡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龙眼生产,乌石岭龙眼也身价倍增。   

三埔村

  三埔村   位于郊尾镇中部开发区,距镇中心1公里。与埕边、郊尾街、后溪、东湖毗邻。三郊省道通过该村。地势此依牛岗山,向东南倾斜,海拔40米。有大埔、前埔、六厝坡等3个自然村。三埔原并入埕边大队,1962年始设前埔大队。1981年,因与赖店公社前埔大队同名,以3个自然村名为大队名,更名为三埔大队。农业为水稻为主,水果以龙眼为主。   1949年前,三埔村主要副业是畜力运输,从事仙游、莆田、惠安、泉州等地货运。1950年后,以发展农业为主。1978年后,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创办三资企业佳新铝楦鞋模厂,产品销往广东各地。主要从事塑料切粒、服装、干鲜果经销以及家具、废品回收、建筑、饮食、维修等。   境内有天门寺抗倭古迹。   

埕边村

  埕边村    位于郊尾镇规划区中北部,与后沈、长安、三埔、郊尾街毗邻。北依牛岗山,向东倾斜,海拔35米。因居民区地形似鼎,“鼎”与“埕”方言谐音,故称埕边。原与三埔并乡。1950年,与后沈、长安并为三和乡。1956年6月,与东湖、后沈、长安并为埕边乡。1958年9月。设埕边大队。后改为埕边村,下辖嵛头、双友、源和、明和等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西山村

  西山村   位于郊尾镇西北部,东邻后面村,西靠盖南村,南与湖宅、梅塘为邻,北与盖尾镇前连村为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32.9米。由于村东有一座山形似狮而得名。“狮”与“西”方言同音而改称西山。原与后面村合村,明清属香田里,民国改称西山保属香田镇。1952年,与埔尾合并为前进乡。1957年6月,并入田头乡。1958年9月,设前进大队。1963年,析出后面村,改称西山大队。后改为西山村,下辖西游、过山、西山、桥头和埔尾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长安村

  长安村    该村位于郊尾镇东北部,东依马鼻山,与新和、后沈、埕边、长岭为邻。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38米。324国道通过长安地段,交通方便。明清时,分设麦厝、打铁店、后连等3 个村,属香田里。民国时,与长岭并为长安保,属香田镇。取长岭的长字与刘埔安仁宫的安字,合称长安。1950处,与后沈、埕边并为三和乡。1952年,析后沈、埕边,仍与长岭并村。1956年6 月,并入埕边乡。1958年9月,设长安大队。1962年,与长岭分队。后改称为长安村,下辖打铁店、后连天、帐尾、刘埔、枫坑、路顶、顶麦、厝尾和三十丘等9 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   

东湖村

  东湖村   位于郊尾镇中部,省道三郊线2~3公里处东侧。东邻后沈村,西靠梅塘村,南界三埔村,北接后面村。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向,海拔42米。明清时属香田里,称卢峰、卢厝,因卢氏居此地而得名。民国时期称东湖保,属香田镇。1956年,并入埕边乡。1958年,记东湖大队。1984年11月改称东湖村委会。下辖芹山、东湖、顶庐、鸳鸯厝、大克头、下四房、田岑、寨里、隔头和后邦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东湖村北部有高品位的石英、钾长石矿,面积4500平方米,已探明钾长石总储量2.29吨,石英38.12万吨。原来这里是座小山丘,由于裸露地表的矿石,雪白如银,被称为“银山”。1964年,始开采钾长石,销往德化县。1985年大量开采石英。东湖矿点具有易采、易选、品位高、交通方便四大特点。   东湖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小康村目标。1992年2月,被评为“省级明星村”。1996年4月,0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东湖村“文明单位”称号。   

梅塘村

  梅塘村   位于郊尾镇北部,与东湖、三埔、湖宅、后面村毗邻。宋代称顶店尾,属香田里,明代因梅树成荫围绕草塘,风景秀丽而得名梅塘。民国时期称梅塘保,属香田镇。1965年6月,并入古店乡,1958年9月,设梅塘大队,属郊尾人民公社。梅塘地为红土丘陵,海拔38米。水源缺乏,属贫水区。三郊省道从该村通过,交通方便。下辖新岱、坟尾、东安、下寨、油坊、东林、顶寨、下街、顶街和尾林等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梅塘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甘薯、甘蔗等。由于缺水,十年九旱,产量很低。进入50年代后,大力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1991年,在市、县、镇农技干部的支持下,早稻工厂化培育抛秧成功,连续三年栽培特优638组合抛秧,均获得大丰收。   境内风景名胜,以继源庵为最。其建筑结构形式独特,雕刻工艺精湛,引人入胜。   

阮庄村

  阮庄村位于郊尾镇西南隅,距福厦路、三郊线仅1.5公里。在宋代因阮氏聚居而得名。阮庄村方圆面积约3.6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50多人,723户。拥有耕地面积963亩、山地2000多亩,村民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种植业、生猪养殖业。村财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60元,村两委干部6人,大学生村官1人,党员数69人。   阮庄村境内有唐未余氏创造的至灵宫,至南宋成淳元年(1265年)由阮氏续建、建筑面积180m2为二进、有中门、偏门、主殿、天井、两边回廊。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修建,在至灵宫右侧50米处有一棵千年古樟,相映生辉。另有大帽山“龙嘴”景观,座落在大帽山的悬崖绝壁之中,石壁高25m,深3m,其间有一口孔深不可测,古称为“龙嘴”,其壁间冒出的雾气,夏饮心旷神怡,冬饮之暖人心扉。阮庄村小学拥有教学楼、宿舍楼各一座,现有学生300多人,教师16人,校园面积3349m2。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拥有莆仙戏2班60人,十音(男女)2班28人;开展卫生综合整治,实行圈养禽畜,门前卫生三包,定点投放,及时清运;实施沼气建设工程,发动群众建设沼气池102口,确保村容整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修建安息堂,简办红白喜事,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通村公路全部实现水泥化,通组公路路基基本铺设完毕;自来水实现户户通;拥有移动、联通基站各一座,通讯网络覆盖率100%;全村社会安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该村是莆田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仙游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文明村”、“平安村”、“综治先进村”“、优秀基层党组织”。   

后溪村

  后溪村   位于郊尾镇中部,与三埔、阮庄、梅塘、郊尾街毗邻。因原村部驻地在阮庄溪后,故名后溪。历史上曾与阮庄并村。宋属旸谷里,明清属香田里。民国32年(1943年),始设后溪保属香南乡(与阮庄合并)。1952年,与阮庄并为新民乡。1956年,并入庆和乡。1958年,复设新民大队。1962年,改设改设后溪大队。地势东北高,向西南倾斜,海拔33米。下辖竹戈、下所在、后溪、坝洋、长厝尾和磨头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由刘、阮、蔡、施、陈和林6个姓氏村民聚居。   

湖宅村

  湖宅村   位于郊尾镇区域的中心地带,东界梅塘村,西接古店村,南靠后溪村,北连芹林村。明、清时称魁山,属香田里,以山名为村名。民国时改称湖宅保,属香田镇。1956年,并入古店乡。1958年9月,设湖宅大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地总面积3.8平方公里,海拨38米。下辖魁山下、过垅、井头、欧厝和湖宅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民国时,湖宅人绝大部分从事农业,少部分从事商业和运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宅人首先发展农业,兴建农田水利,靠科学兴农。湖宅村是郊尾镇龙眼主产区,年产量可达百吨。甘蔗、甘薯、花生、大豆等种植也历史悠久。   境内魁山寺风景区,有钟鼓楼、陆秀夫词、滴水洞、慕凤岩、蓬莱石、古战场及刘天章题诗手迹。1990年和1992年,0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两次授予该村“文明单位”称号。1993年。湖宅小学被评为“省级文明校”。1995年12月,0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宅村“文明单位”称号。   

古店村

  古店村    位于郊尾镇西部,西南依大帽山、洪山,东北与湖宅、芹林为界。地势呈东北走向,海拔46米。明清时,分西埔、马墘两个村,属香田里。民国时,改称古店保。1956年6月,与梅塘、宝坑、湖宅、伍狮并为古店乡。1958年9月,设古店大队。1984年底,改为古店村,下辖下新厝、西埔、山边、白岭、古店、马墘、坝头内、松树下和新建等9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古店自然条件优越,素称农产富饶之乡。洪山林木资源丰富。   

后沈村

  后沈村    位于郊尾镇东北部。北依云顶山,与长安、埕边、东湖村为邻。地势向东南倾斜,海拔45米。境内有祖师岩、正觉阁、云顶寺、古钟和古战场遗址等名胜古迹。宋代,称厚锦,属旸谷里。明代以后沈载籍属香田里。民国时期称后沈保属香田镇。1956年6月,并入埕边乡。1958年9月,设后沈大队。下辖枫林、过溪、尾厝、民和、宫边、大埕、顶花和窑后8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   

新和村

  新和村   位于郊尾镇东南部,距镇区1公里,是郊尾镇总体规划的备用区。东依马鼻山,南与沙溪、旸谷村为界,西临郊尾街北靠长安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44米。1952年从旸谷乡划出前进、蔡厝、东山面、积埔、山顶头自然村;从庆和乡划出后宋、陈厝、下申厝、刘厝自然村,新组成一个村,故名“新和”。1956年6月,并入旸谷乡。1958年9月,设新和大队,后改为新和村,下辖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由郑、陈、吴、林、蔡、杨、刘、何、朱、赖、黄和张12个姓氏聚居。   

宝坑村

  宝坑村    位于郊尾镇西北部,东邻古店,南靠洪山,北界芹林,西接赖店象岭村。海拔85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环抱,其间有2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是村民的聚居点,形状如磨,故名磨坑,明清属香田里,民国属香田里,民国属香田镇。1956年6月,并入古店乡。1958年9月,复设宝坑大队,后改为宝坑村,下辖娘子墓、顶眉、下厝、企头和田岭等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西山村特产大全




西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