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村属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所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永、德三界交际处,东径118.5度,北纬25.6度,仙游县版图最西端,东与屏山村霎壤,西与德化县大溪村交界,北与西苑乡仙山村相依,南与永春县蓬莱村为邻,东西走向2KM,南北走向2.5KM,总面积5平方公里,整个村高山环抱,丘陵起伏,山青水秀,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无霜期达340天以上,亚热带气候,森林夏盖面占80%以上,以杉、竹、松为主,其次苦笋竹分布大部份山中,顾名思意,苦竹村的名字由然而生。屏闩山为最高山峰,海拔1805M,苦竹村距镇所在地25KM,距县城41KM。三类地区四级公路和简易公路贯通到各个村落。
[村落与居民]现全村人口1388人,338户,分布6介角落,9个村民小组,居住陈、郑、严、戴、曾、雷,以陈氏人口为最多。
[村风村貌]本村民风淳朴,代代以农为生,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尊纪守法,文明礼貌,女人端庄,男人憨厚。
[历史人文]唐、宗、元朝代,本村就有林、李、洪、何、瓦、王等姓民居住,十六世纪上叶、陈氏宗辉由泉州迁往永春蓬莱村,1519年再由蓬莱村迁来苦竹深安,后再开科尾洋、楼仔、厝尾、屏山、云水、莆田、福清,十八世纪上中叶,郑、严、代、曾、雷相继迁来本村,置田、造林、以农为生,利用水力春米,实行书田制 ,创建私塾学校,在人口经济,教育都铸就一定规模,但历代祖先屡遭兵 ,治安混乱、卫生条件欠佳、疾病频多,死亡率高,仅亭坑一个村落瘟疫流行,一夜之间死亡二、三人,继续数日,几十人的村落仅剩5人逃离家园,现整个村落以无人而告终。原本林、洪、瓦、何、李也先后绝嗣和逃迁。
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多种经营, 兴修水利,改造农田,开人路、建学校、建水电、建加工厂、引深山泉为自来水,建立保健室,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都彻底改变,现简易的沙石公路已通向各家各户,普遍有了摩托车、电话、电视机,已普及每个家庭。
[建筑景观]在海拨900M以上的唐朝古刹连花池、西姑池,因屡遭兵扰,现只剩下二处贵址。土寨、寨门围墙保荐完好,新胜宫、兴隆宫建于明朝,建于明未、清初,古色古香的民房旧厝现尚存9座。一九八三年修建深山寺一座,一九九一年建教堂一座。
[物产经济]全村以农为主,其次林业,以杉、竹、松占总面积70%,一九七一年引进种植柑桔、茶叶和绪多的经济林,柑桔近几年受到严重的黄龙病威胁,年产4万多担柑桔毁于一旦,只剩下茶叶、文旦柚、枇杷,高山出茶,所产的铁观音、佛手、水仙有一定的知名度。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322103 | 351100 | -- | 查看 苦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潭边社区 |
潭边社区居委会地处度尾镇的南部,南与大济镇溪口村相邻,东与东峰村接壤,西与帽山村交界,北连度峰社区,距县城14公里、镇人民政府2公里。 [村落与居民]全社区面积6.6平方公里,现全社区人口达5094多人、1180户,下设8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全社区内吴姓居民居多,约占78%,其次为林、李等姓。 [村风村貌]社区居民勤劳朴实,邻里和睦相处,传统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社区2004年曾被评为县第十一届文明村。 [历史人文]潭边社区人杰地灵,现工作在祖国各地的就有著名军事战略理论专家、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原部长余起芬少将、北京大学研究生、作家李朝全等知名人士。 [建筑景观]潭边龙井宫建于清初,中供湄洲岛妈祖神像,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宫中悬挂“神昭海表”一匾,据传是清初乾隆皇帝御书,两旁板楹对联“神灵同仰女中 圣,利济不遗天下人”系清朝御史江春霖所书。每年妈祖生日,宫前搭台演社戏,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前往观看,热闹非凡。 [物产经济]该社区以水稻、地瓜为主要粮食作物,特色农业有文旦柚、茶叶等,其规模、产量均居全镇前列,给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该社区2006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村财年收入20多万元,是仙游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度尾工业集中区落户潭边,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潭边社区正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宝地。 |
下洲社区 |
下洲社区居委会位于地下革0据地-砺巴寨山脚下,地处仙永、度凤公路交界处,离镇政府约1公里,东与圣山村隔山相背,西与洋坂村隔溪相望,南与度峰社区毗邻,北与中峰村接壤,木兰溪从境区流过,是仙游环山公路的出口点,抽水蓄能电站的入口处,是交通运输枢纽,度尾镇的文化中心。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411人,976户,辖8个自然村,16个居民小组。辖区内有度尾中学、度尾变电所、度尾自来水公司等单位。 [村风村貌]下洲旧属中峰乡人民政府管辖,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后,更名为中峰大队。1962年10月体制变动,从中峰大队分出,起名下洲大队,1986年改为下洲村,2003年11月更名为现在的下洲社区居委会。下洲社区居委会所在地石牌兜街,解放初期,只有一片杂货店,一片打铁店,一片理发店,一片肉店,一个碾米厂。现在旧街已建成长达约1公里的双面街。整齐美观,各种商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群众中流行着一首顺口溜“过去石牌兜一条街,车路凹凸不整齐,车轮经常过不去,小商小贩几个;现在石牌兜双面街,片片店面建齐齐,生意兴隆通四海,商品销售样样齐”。自1998年至今集体共投入固定资产建设300万元。为此社区党支部2004-2006年连续三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镇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历史人文]下洲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地下老革命吴明聪为支持游击队开仓放粮;陈金米、刘烟哥等为地下游击队送衣作掩护。解放后 人民武装部在下洲成立了“石牌兜大桥民兵护桥队”,1961年,当时的民兵营长(也是护桥队长)张国贤同志还光荣赴京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授予他贰等功勋,并奖给一把自动步枪。 下洲也是度尾地区基督教的发源地,后梧教堂(前身柘山教堂)已有100多年的建堂历史。 [物产经济]下洲社区的特色产品—文旦柚,是下洲社区的经济支柱,种植有文旦柚260多亩,年产量8千多担,产值8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下洲的地下还蕴 藏着贵重的矿产资源—钼矿。目前省东南地质勘探队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勘测,不久的将来,将被开采。 |
度峰社区 |
度峰社区居委会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位于度尾镇东部,是镇政府驻地,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仙永公路从境中穿越,木兰溪从境内流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为度尾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现全社区人口达9170多人,2135户,辖4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社区党总支部下设四个党支部,共有党员近200人。 [村风村貌]度峰社区居委会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被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九届“文明 社区”称号,2005年度峰社区党支部被度尾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度峰社区居委会被度尾镇政府评为综合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社区评出“五好家庭”320户,“双文明户”715户。社区精心经营集体果园,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0年的2316元增加到2006年的3765元。 [历史人文]度峰社区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1949年6月,革命游击队小分队把守砺巴寨,掩护闽中游击大队向仙游山转移,当时-第一路军追赶到山下,驻守在 巴寨的游击队集中火力猛射,把敌人击退,后-军又增援,都被击败。砺巴寨光荣革命传统,饮誉闽中。寨上有座古寺,经重修,风光秀丽。境内还有佛教胜地锦邱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里祠等名胜古迹。度峰社区名人辈出,宋代名臣余崇龟、余晔、余赐;现代名人余震,少将余起芬、余开焕,祖籍是度峰的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际力学学会常务副主席余寿文,以及陈兆龙、陈兆勋等名人。 [物产经济]度峰社区地处木兰溪畔冲积发育土壤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是粮蔗和水果的高产地区,盛产芦柑和文旦柚。特别是度尾文旦柚,名扬四海,果肉丰厚,果汁鲜美,富含各种维生素、氨基酸,润肺止咳,可治闻糖尿病、哮喘病等多种疾病。1981年,省委书记项南到度尾视察,尝过度尾文旦柚后,大加赞赏,并把度尾文旦柚列为全省果树重点发展项目。前国家主席-也曾品尝过度尾文旦柚,更是赞不绝口,使度尾文旦柚名声大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
中岳村 |
中岳村系莆田仙游县度尾镇的一个较大的行政村,位于凤凰山麓南部,东与木兰溪西岸接壤,西与剑山村交界,贡邻帽山村、云水村至将军寨6公里,距县城17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3.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5985多人,1430户,27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中岳旧称仙游县朝天乡即岑西镇镇公所所在地(今度尾镇中岳村),中岳村为我国著名的中国传统人物名画家李耕(1885-1964)的故乡,李耕的一生以佛像画著称于世,在山水画方面也很有功力, 通书法、诗文和雕塑、美术界素有北齐(白石)南李(耕)之称。李耕的代表作有著名的《仙游四大景》、《东坡笠履图》还有《画论》和《根精舍》等绘画理论著作。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热心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为图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明朝经济命臣郑纪(1440-1516年)字迁纲,号东园,小时候在中岳九座寺旁的私塾念书,于1460年中进士,历任国子祭洒,翰林庶吉士,浙江按察副使,产部待郎和户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历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 [建筑景观]中岳村现留有明代建筑的孔子庙一座,这座孔子庙的前身是中岳九座寺,相传郑纪幼时曾在九座寺旁的私塾读书,因家道贫寒被寺里的和尚冤枉偷抓白鸡,郑纪蒙受不灭之冤,从此他下定决心努力攻读,发誓以后光明能得中,定在拆下九座寺建立孔子庙,于是他中进士后,请旨拆掉九座寺建筑中岳孔子庙,让普天下穷苦人民的子女上学,现在这座孔子庙经2002年重修,基本保持原貌。 [物产经济]中岳村特色产业是李耕故里艺雕,全村有艺雕工房壹佰多座,4000多人村民经营艺雕工艺,目前李耕故里工艺街正在筹建中,不久的将来一座雄伟壮观的工艺街将横跨中岳村庄,中岳的经济将腾飞发展。 |
东峰村 |
东峰村位于度尾镇东部,东邻名胜古迹东山,西靠度峰社区居委会,南连潭边社区居委会,北接砺山村。距县城15公里,西邻下窑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 [村落与居民]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为2812人,716户,辖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东峰村民风淳朴,村风文明,建立了十音八乐队,图书阅览室,宣传栏,文体活动室。广播电视室等,每适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科技体育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2001.2002年度东峰村党支部被镇党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历史人文]东峰村,宋至清属归德乡万善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七区度尾乡,1955年属度尾区度尾乡。1958年12月称度尾人民公社东峰大队,1986年称度尾镇东峰村民委员会。据史志记载,东峰拓茺于唐宋,古代民众历尽艰辛造田筑坡,开创家园,但由于 涝连年,农业歉收,历代农民生计艰难。当年迫于生计,读书人甚少,只有少数富家子弟入学门。近年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20世纪90年代,投资40多万元新建东峰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宿舍一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学龄儿童100%入学。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多拥有彩电、洗衣机,添置新式家具,不少家庭有两辆摩托车,移动电话等。多数村民进行旧房改造,新房兴建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多为砖混凝结构,生活功能齐全。 [建筑景观]东峰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建筑4座,古民居资源丰富。村落中祠堂、宫庙、古井、庙会及十音八乐交融出村庄独特的魅力。名胜古迹东山寺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 [物产经济]20世代80年代未,柑桔市场销售萎缩,文旦柚得得更大发展。使文旦柚畅销全国各地。 |
砺山村 |
砺山村系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回族自治行政村。位于度尾镇东边,介于砺山和东山西山之间,东与大济镇珍阳村山界,西与度尾镇下洲村砺山之顶分水岭接壤,南接东峰村界,距度尾镇址1.5公里,北邻圣山村。 [村落与村民]村落面积1.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353人,642户,辖区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其中郭姓回族有2293人,陈姓汉族300多人,林姓汉族60多人。1987年郭氏恢复为少数,民族。2004年砺山村被莆田市政府评为回族自治行政村。 [历史人文]砺山郭氏传说元代以河南播迁而来,以“洛阳”为堂号,以唐代郭子仪为祖籍,古称南潮,砺山郭氏到今有600年历史,辖区内有南潮宫和昭灵宫两处景观。尤其是南潮宫被人们誉为艺术建宫。1980年9月南潮宫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四年七月仙游南潮宫文物参加始祖民俗文物赶台展销。 [物产经济]砺山有久负盛名的度尾文旦柚基地和柑桔生产基地,近年来蘑菇、巴西菇、枇杷等水果正在成规模发展, 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 [建筑景观]艺术宫—南潮宫。明代创建(1850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修,普安上青石雕刻的龙柱至清嘉庆十年竣工。南潮宫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文化沉淀深厚。尤其是精湛的雕刻艺术,令人惊叹不已。“庙对砺山观虎变灵昭潮水庆龙兴”,系清嘉庆年间进士、翰林院偏修、大理导师、著名书画家郭尚书所撰书内容切题切景,书法明劲有力,享有“龙海虎骨”之盛誉。另有“神镇潮川昭日月,龙兴洛水会风云”及“地理无疆”、“濯灵”、“赫馨”等匾额分别为清名贤郭瑞俊、郭瑞英等捐题,是不多得的书法艺术瑰宝。上厅的一个香炉,是少有的珍贵文物,其炉四周有99只形态各异的猴子,让人眼花缭乱。 |
圣山村 |
圣山村系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行政村,位于仙游西部。在秀丽的群山环抱下,木兰溪支流枫林溪贯穿全村流往潭边与木兰溪汇合。村落东有鼓峰与大济镇接壤,南与砺山村相连与镇所在地相距5公里,距仙游县城20公里,西接砺寨山群山,北背群山与社硎乡相连。全村土地面积227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5718人,1328户,辖17个自然村,29个村民组。 [村风村貌]圣山村山青水秀、富饶美丽,圣山人民勤劳勇敢、聪明能干。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圣山人民在0领导下,当家作主,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在农业生产、发展林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曾多次被县、镇评为先进单位,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历史人文]圣山村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居有吴氏、凌氏、林氏、黄氏、范氏、卢氏、陈氏、崔氏等各姓村民,各姓始祖约于明朝自苏洲一带入闽安居圣山各自然村,至今有500多年。圣山村地灵人杰,历史以来,出现许多爱国志士,为民族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建设优秀知识分子。陈玉添于1969年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在纺织工业上多次专项研究发明,普级为研究员。黄加泉,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在北京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工作,进行电子工业厂房土建结构专业设计,成绩突出,屡获表彰奖励,是一位著名工程师。 [建筑景观]圣山自然景观美丽,再加上劳动人民的创造使景观资源尤为丰富。现全村留有清朝或更早时期的古代建筑。有岱仙寺、水晶宫寺、古代建筑特色与自然景观相映衬,显得更为魅力,吸引不少游客浏览进香。村落中有吴氏祠堂、范氏祠堂、佛堂、书院等多处古迹。圣山八一水库和人民水库为优美景观再添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物产经济]历史以来,圣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八十年代后,在多种经营发展经济的思想指引下,开始种植芦柑、文旦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后,又从莆田引进枇杷,种植早钟六号、长虹、解放钟优良品种,喜获丰收。 |
中峰村 |
中峰村系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北部,在秀雨的芹峰麓脚下,距县城22公里。东连砺山,北连蛇岭至西苑乡9公里,西至木兰溪畔,南邻下洲距镇所在地5公里。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3745多人,920户,由于木兰溪支流横穿村落中心,把村割为二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村民遵纪守法,勤劳俭朴,诚实忠厚,有文明村之誉,新盖村小学校舍,有四间底三层的教学楼,四间底四层的宿舍楼,幼儿乐园,宽敞的操场,占地十亩,是县十配套第一所达标的学校。 [历史人文]中峰村原名长板桥(今是度尾镇中峰村)中峰始祖方长孟公于明朝定居中峰繁衍,至今620多年,中峰历史名人游击将军黄思彩,镇守边疆,戎马一生,忠秉报国,清廉洁,无私无畏,功勋卓著,声名远播,为一代名将,至今留有他的旧居。 [建筑景观]村落中祠堂、古井、旧苍栏与十音庙会交融、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百岁公石碑、关帝庙列入县级保护文物。此外,庚里宫、应祠堂、中峰宫、宗祠,古老的古板桥、佛公等古迹。整个村落特别有几座小山丘的点缀,构成了一幅自然优美的画卷。 [物产经济]本村水源充足,土地肥泛,利于发展农业,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廿蔗、花生等。村落两面邻山,山上除采石场,小水电站外,还种植林木、果树,尤其著名的是文旦柚。总之中峰是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美丽而富饶的村。 |
后埔村 |
后埔村(旧时称鹤山)系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之行政村,位于仙游县西部,木兰溪上游,东与中峰村接壤,距县城20公里;西与西苑乡半岭村交界;北联六角山至西苑乡政府5公里;南以木兰溪为界(隔岸为湘溪村)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 [村落与居民]后埔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全村人口4562人;1185户;辖区内有2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后埔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英勇地对敌展开艰苦卓越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党和政府授予革命基点村称号。后埔人民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自愿自筹资金建起新溪头大桥(造价50万元),还有村间的大街小巷也全部铺设水泥路面,便利交通,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历史人文]后埔开族始祖林孟明於唐代自莆田定庄迁至鹤山(后埔)定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已历二十八代,繁衍全族四千多人。明代正德年间,林添中进士,任山东省临清为司训,居官恬淡,不善逢迎,澹泊明志,士林祖为楷模;清代嘉庆年间,林大章中举人,工诗文、精书法,求墨者甚多,我县东门外石坊(省级保护文物)石雕精细,誉满神洲,实为美哉!然该石坊之匾额“兜乐病善好施”四个字苍劲有力显得更美,过住行人赞不绝口,此乃林大章所书;清末民初间,林栋材(人称后埔材)在福洲大做木材、房地产、保险业、钱庄等生意,成为名扬省垣巨富;新中国建立后,致身青云及文人轶事高亦大有人在,林系美国医学博士,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任职,著书甚多,尔后,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建筑景观]后埔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二十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特别是林氏大宗祠,规模之大,远近闻名,大梁柱、大厅堂(四厅)、大天井(三个)大边石。建筑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逐级而建,四座相联,实为壮观,可谓全县姓氏宗祠之首,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历经六百余年,保留完好,令人赞叹不已。此外,还有“后埔材”和林的故居,“三雕”景观绝妙,工艺高超,令人流连忘返;唐时建的清泉亭和观音山寺名胜古迹,闻名遐迩。 现在,后埔民居建筑很特色,大马路两旁房屋挨着房屋,形成长龙,人称“五里街”。 [物产经济]后埔村地处木兰溪上游,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蒋隔水库和国家投资44亿元的蓄能抽水电站均建于此。此地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适合农林、鱼、茶、果等生产,鳗鱼场随需可见,茶和果满山坡,林和竹满头。特别是名优果文旦柚,是后埔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
洋坂村 |
洋坂村系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度尾镇中部,木兰溪上游,东与下洲居委会接壤,距县城19公里,距镇所在地3公里,仙永公路横穿村境内。西与中岳村交界,北与中岳村交界,南与湘溪村接壤。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6300多人,1318户,辖9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我村是莆田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村党支部2006年度被莆田市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历史人文]洋坂村为名人吴威的故乡,1924年吴威投资兴建铁青小学(度尾中学)。 [建筑景观]洋坂村现需留有清代古民建筑1座,村落中祠堂,庙会文触出村落独特魅力,梁峰宫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物产经济]文旦柚生产基地4个,放养欧洲鳗场5家。 |
苦竹村 |
苦竹村属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所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永、德三界交际处,东径118.5度,北纬25.6度,仙游县版图最西端,东与屏山村霎壤,西与德化县大溪村交界,北与西苑乡仙山村相依,南与永春县蓬莱村为邻,东西走向2KM,南北走向2.5KM,总面积5平方公里,整个村高山环抱,丘陵起伏,山青水秀,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无霜期达340天以上,亚热带气候,森林夏盖面占80%以上,以杉、竹、松为主,其次苦笋竹分布大部份山中,顾名思意,苦竹村的名字由然而生。屏闩山为最高山峰,海拔1805M,苦竹村距镇所在地25KM,距县城41KM。三类地区四级公路和简易公路贯通到各个村落。 [村落与居民]现全村人口1388人,338户,分布6介角落,9个村民小组,居住陈、郑、严、戴、曾、雷,以陈氏人口为最多。 [村风村貌]本村民风淳朴,代代以农为生,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尊纪守法,文明礼貌,女人端庄,男人憨厚。 [历史人文]唐、宗、元朝代,本村就有林、李、洪、何、瓦、王等姓民居住,十六世纪上叶、陈氏宗辉由泉州迁往永春蓬莱村,1519年再由蓬莱村迁来苦竹深安,后再开科尾洋、楼仔、厝尾、屏山、云水、莆田、福清,十八世纪上中叶,郑、严、代、曾、雷相继迁来本村,置田、造林、以农为生,利用水力春米,实行书田制 ,创建私塾学校,在人口经济,教育都铸就一定规模,但历代祖先屡遭兵 ,治安混乱、卫生条件欠佳、疾病频多,死亡率高,仅亭坑一个村落瘟疫流行,一夜之间死亡二、三人,继续数日,几十人的村落仅剩5人逃离家园,现整个村落以无人而告终。原本林、洪、瓦、何、李也先后绝嗣和逃迁。 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多种经营, 兴修水利,改造农田,开人路、建学校、建水电、建加工厂、引深山泉为自来水,建立保健室,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都彻底改变,现简易的沙石公路已通向各家各户,普遍有了摩托车、电话、电视机,已普及每个家庭。 [建筑景观]在海拨900M以上的唐朝古刹连花池、西姑池,因屡遭兵扰,现只剩下二处贵址。土寨、寨门围墙保荐完好,新胜宫、兴隆宫建于明朝,建于明未、清初,古色古香的民房旧厝现尚存9座。一九八三年修建深山寺一座,一九九一年建教堂一座。 [物产经济]全村以农为主,其次林业,以杉、竹、松占总面积70%,一九七一年引进种植柑桔、茶叶和绪多的经济林,柑桔近几年受到严重的黄龙病威胁,年产4万多担柑桔毁于一旦,只剩下茶叶、文旦柚、枇杷,高山出茶,所产的铁观音、佛手、水仙有一定的知名度。 |
帽山村 |
帽山村是仙游县度尾镇第四大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度尾镇西南部,东北面与中岳村接壤,距度尾镇5公里,东南与潭边村交界,西南与云水村交界,长约5公里,宽2.4公里,中间宽,头尾尖,面积约5.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5353人,共1473户,辖8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帽山村在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全村7条水泥公路连接各个自然村,全长8公里。均由村民捐资和国家补助结合建成。帽山村在1996年建成一所三层12间钢筋水泥结构小学教学楼,又在2006年6月建成一座三层24间教师宿舍楼,由村集体和民营企业家陈凤顺、陈国珍、林金贵等人损资和政府补助相结合建成的,受到上级政府表彰。 [历史人文]帽山村留坡自然村现留下宋代户部侍郎陈琰的府地,现已重建祖师寺和陈党书院,为世代人民留念,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上下两座,据流传陈党是宋代一个忠臣扶男太子登位,为了纪念这位伟大人物,在帽山村苦庄自然村现存有陈党墓地一处,墓地前面各有两对巨大的石像,石人、石马、石羊、石鸡等站立着眼睛远望前方,是现存最完整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 [建筑景观]帽山村后面是狮头山、将军寨、大帽山连接在一起。山上有著名的宁国寺、仙湖洞、瀑布闻名全县,各地旅游参观络绎不绝,山下有高田寺,上下两座,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立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物产经济]帽山村在解放后经济有很大发展,种植有甘庶、茶叶、柑桔、文旦柚等年收入数额可观。后期建蚊香厂、水电站。 |
云水村 |
云水村位于度尾镇西南部,中岳至云水有一条村水泥路,贯穿全村的交通主道。东与中岳村接壤,西与屏山村交界,南面对着将军寨山,北与剑山村一条溪流隔开,云水村像条水云带形.村落面积约有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3753人,分为四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 [建筑景观]有一个时代,外寇入侵,将军带领兵马聚集在山头顶,这个山四周山形险恶,外寇很难冲上去,将军兵马在山顶备足石头,待外寇到半腰时,将军下令把石头接二连三滚下去,把外寇砸得伤的伤,死的死,外寇只好撤退,将军保住了兵力,以守转为-,歼灭了外寇,后人命为将军寨。 剑山寨,平地屹立起一个山坡,寨头至寨尾长达一公里多,很像一把剑,古时候,乱世外敌土匪甚多,群众经常遭受劫杀,所以周围的群众都聚集在剑山寨上居住,并把四周用石头筑起城墙,四周放四个石门,晚上把石门关闭,群众就可以安心睡觉,古时传说:有一次外敌很多,把寨的四周包围有把个月,想把寨里的人缺水活活饿死,寨里的群众想方设法挖了个水井,挖了三十多米才有一点水源,暂时维持生活,群众想了个办法,把衣服用尿水沾一点,挂在四周石墙上晒,外敌看到,认为群众不但有水吃,还有水洗衣服,完全困不死他们,只好撤退了事。 [物产经济]本村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也种植一些花生、薯类和大豆,山坡上栽培文旦柚、柑桔、枇杷、龙眼等果树,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产品收入,改革开放之后,青年人大部分外出经商打工,增加了经济收入。 |
屏山村 |
屏山村隶属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游县西部的屏山惠格岑下,其地形为四沟五龙的丘陵地段,度尾镇三大溪流大目溪源流屏山云坑山沟。东与埔尾村、西与苦竹村、北与云居村相连,南与永春县湖洋镇玉柱村接址,距仙游县城26公里,仙永公路贯穿本村全景,全长9公里。 [村落与居民]屏山村落面积3.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3048人,户数720人,姓氏:卢、林、郑、陈、严、徐、苏、胡、王、刘、卓,民族:汉族。地形分散辖五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屏山村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尊老敬贤,文明礼貌,安定团结,十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历史人文]屏山村始祖与南北朝,自浙江入闽,定居坪峰,埔尾至今源远流长。 [建筑景观]屏山村现留和重建古建筑有:上坝宫、保益府、寨里大帝朝、岩领宫;古寨历史悠久,名为寨、山寨、寨墙高度7米,总长2100米左右寨墙大部份保存尚好,四个寨门现存二个。当时是防御土匪和避难的地方,寨里面积0.27平方公里,现居住三个村民组,人口680人。屏山村云坑现存千年古榕壹株,树头围径12.5米,古榕占地面积3亩多;圳口水库建于屏山村圳口故名为圳口水库,1958年开工,1960年竣工,水库坝高27米,坝长190米,完成土石方20多万立方米,水库积雨面积7.9平方公里,水库总容量149万立方米。水库渔类养殖面积150亩,水库有效灌溉面积8600多亩。 [物产经济]屏山村村民经济收入为主靠农业,全村耕地面积1126亩,大部为梯田,屏山村自然条件较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厘米,大田农业以水稻为主,还有甘庶、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山地面积11000亩,已建速生丰产林(巨尾桉)基地2800亩,桉山坡地栽植水果有龙眼、枇杷等。 |
剑山村 |
剑山村隶属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度尾镇的西部,村境与五个村相连,东界洋坂,西邻埔尾,南连云水,东南接壤中岳、北与霞溪毗连,仙永公路从境内穿过,三条溪流从境内渡过。 [村落与居民]剑山村落面积8.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4732人,1240户,辖五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居民姓氏:杨、陈、胡、郭、刘、卢等,民族:汉、回。 [村风村貌]剑山村村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安定团结。 [历史人文]剑山村拓荒于隋唐,各姓招祖先后入剑山开创家园。可据有杨氏始祖宝仁公,唐授榕城学禄,因乱于公元872年由陕西华阴入闽、下居梁山之麓,繁衍至今已有1135年。剑山村为唐右补阙杨在老故乡,杨在尧为宫清正,惠民尽忠竭智力扶唐宝江山,然得天命收去,人心唤散,犹大度收倾,一木难支,归隐梁山之麓而居。宋太祖挥军南下,已知天命有归,力劝其子崇鼎及亲翁陈洪进归顺,推进大宋统一大业,避免闽战乱实。 [建筑景观]剑山村历史悠久,现留有明代古居建筑8座,清代古居建筑13座,宋、明、清、古宫三座,古祠堂一座,古佛堂一座,三一堂二座,基督教堂一座。锦凤 宫(杨泗宫)石雕著称于世,尤为二对龙柱,更是23龙夺天工,神龙活现,堪称稀世奇珍,是我国难得石雕宝库。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梁内(原名凤山)形如双凤展飞,梁时山峰上紫气结成仙人迹经旬不散,朝庭认为士祥立兆,梁皇下旨御封为梁山,唐授榕城学禄,杨宣仁墓,唐右补阙杨在尧墓,宋开封府德曹杨乾庵墓座落于梁山南在。三墓于1992年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街坟坊三般店历经唐、宋、明、清、民国初已形成繁荣市场,旧时由于交通落后,三般店成为永春、德化、永泰交易中心,现有保留古店近百间,保留原十字街风貌。 [物产经济]剑山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业收入,全村耕地面积2299亩,由于田地平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适合各种作物生长,田地主要作物:水稻、大豆、花生、茶叶等作物,山地主要作物文旦柚枇杷、龙眼等。剑山村是雕刻之村,现有雕刻厂58家,仿古家具厂8家,鸟笼厂2家。境内创办养鳗场三家。 |
霞溪村 |
霞溪村系仙游县度尾镇之行政村,位于度尾镇西部,东与湘溪村接壤,西与云居、埔尾村交界,南与剑山村相邻,北连白鹭岭与西苑乡仙山村相接。距县城20公里,离镇址6公里。 [村落与居民]霞溪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全村人口5500人,1428户,分为四个自然村落,30个村民小组。曾、刘、李氏村民居多。 [村风村貌]村内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勇敢,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敬贤、安定团结。为建设美好家园,村民们乐于捐资投劳修建了4条全长5公里左右的水泥村道,接连各个自然村落,村主干路夜灯明亮。 [建筑景观]位于凤山山腰的风岩寺历史悠久、建筑独大一格,迎来四方香客常年不断。改革开放后村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土屋变砖混,矮房变高楼,新农村建设展新姿。村小学是省级校园绿化达标校。 [物产经济]农田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花生、大豆和著类、蔬菜等。由于山地多、林木、水果面积大特别是文旦柚和枇杷以及蘑菇等食用菌生产已成规模,成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 |
埔尾村 |
埔尾村隶属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的行政村,位于仙游县西部,东与剑山村接址,西与屏山村交界,南与云水村相连,北与云居、霞溪村毗邻,仙永县道从南往北贯穿本村,埔尾村距仙游县城23公里。 [村落与居民]埔尾村落面积4.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3545人,户数965户,居民姓氏有:刘、郑、陈、卢、吴、魏、王、林、方,民族:汉族,全村辖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埔尾村于二OO六年仙游县人民政府评为卫生合格村,村民遵纪守法, 勤劳致富,文明礼貌,尊老敬贤,安定团结。 [历史人文]埔尾村始祖于南北朝,自浙江入闽定居坪峰埔尾,历史悠久。埔尾村是流芳500多年明朝南京户部尚书郑纪故里,郑纪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考中进士,郑纪贵能“理财”,赤明忠心,在福建倡建鹿鸣、步云、朝天、卧龙等五座桥梁和建设学堂,能为民办实事,肯为民办好事,孝宗皇帝封为一品尚书,三朝元老。 [建筑景观]埔尾村上郑现留有郑纪故居-郑祠,简称为郑府,现存在《三乾元臣》、《一品尚书》金铸匾额和挥花戴大宾题联等,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扩单位;埔尾古瓷窑址,历史悠久,据传当时办有九十九窑,始建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至于明朝始废。岱仙岩古寺位于埔尾岱尖山,建于明朝寺院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古色古香,山清水秀,是仙游县、永春县人民游览、烧香、避暑的好地方;古温泉位于埔尾汤坝,洗澡池建于清朝,水温46℃,是当地村民洗澡的好去处。 [物产经济]埔尾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靠农业生产,全村耕地面积1656平方米,由于田地平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气候温和,年增均温度22℃,年降雨量1500公厘左右,适宜农作物生长,大田农业以水稻为主,还有耕作大豆、花生、甘庶经济作物;山地总面积3500平方米,林农经营:杉、竹、杂木,已建速生丰产林基地350平方米,栽植林种、巨尾桉,山坡地栽植水果是龙眼、枇杷、度尾文旦柚;水产养殖发展于九十年代,以鳗鱼养殖为主,兼营杂鱼罗非、草连,现有鳗鱼场2个,水面养殖面积220多平方米,年产值500万元。 |
云居村 |
云居村系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度尾镇西部。其地形是三面环山,三沟三龙一面波。东与霞溪村相连,西与屏山村交界,南与埔尾村毗邻,北与西苑乡仙山村接址。云居村已建水泥主村道从县道公路至云居郊下,全长2公里,境内建水泥村道2条,全长3公里,云居村距仙游县城27公里。 [村落与居民]云居村面积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9个村民组,全村居民有严、林、李、陈、翁、苏7个姓氏,全村户数868户,总人口3525人。 [村风村貌]云居村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文明礼貌,尊老爱幼,云居村2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已涌现文明户168户,五好家庭96户,农村改水、改厕、旧房翻建、新房建设、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历史人文]云居村始祖与南北朝,自浙江入闽,定居坪峰,云居源远流长。严氏宗祠始建明朝,规模较大,雄伟壮观。 [建筑景观]云居村历史悠久,现留有明朝古建筑严氏宗祠,西真寺、养性祠、古窑址、清朝古建筑、龙溪宫、锦门宫、锦头宫,各具独特,古色古香。 [物产经济]云居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农业生产,全村耕地面积1380亩,由于田地平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雨水充沛,大田农业水稻为主兼营耕作,蔬菜、甘庶、大豆、花生等作物,已建蔬菜基地500亩。山地面积9000亩,林业生产是杉、松、竹、杂木,已建速生丰产林基地2000亩,林种巨尾桉。山坡地栽植水果,龙眼、枇杷等水果。食用菌生产初具规模,劳动力输出成为农民一大经济收入,村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
湘溪村 |
湘溪村系莆田仙游县度尾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北部,木兰溪上游,东涉木兰溪与后埔村隔溪对峙,西依于北峻岭,凰 山隔一个小山峦与霞溪村相邻,南至南山,途径洋坂,与洋坂村交界,距县城二十五公里,北靠将军寨与西苑乡半岭村遥相呼应。 [村落与居民]全村纵横四平方公里,是一块小小的盆地。现全村人口有3240人,825户,管辖四个自然村,有1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本村民风淳朴,代代务农为主。勤劳俭朴是他们的传家之宝,遵老爱幼是他们的传统美德。 [历史人文]本村曾二度分别属于霞溪村后埔村管辖,直到1959年才独立成立行政村,全村由刘、黄、林、陈、张、杨、吴等姓氏的村民组成,其中刘、黄两姓村民居多,刘氏祖先从涵江迁于此地居住,据说已有四、五百年历史。黄氏先祖质庵公于明成化戊子年,即公元1468年,从蒌山铁山(今榜头金山)迁从到今,已有540年历史。而其他姓氏分居湘溪村各个角落,少说也有数百年历史。本村面向木兰溪畔,清沏的溪流,滋润着一方人民。女人外秀慧中,男人勤劳勇敢。本村四面临山,山上郁郁葱葱花果飘香,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代黄铸颜职授仕佐郎,黄到高职授奋武郎。 清代黄翰墨曾中武举人,黄英明曾伍六营干总。现代黄梅英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福建省文化厅厅长。 [建筑景观]湘溪村原有二座清代古名居建筑,现保存完好的尚有寨里和新厝两座村落。尤其是新厝村每个房间都有人在居住,其中仙岩宫、龙惠庙由于种种社会原因被毁于一旦。为了复兴文化遗产,广大村民踊跃捐资,如今已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翻建一新,而本村最有名的古迹应算为“瑞凰亭”。瑞凰亭是为了清初康熙年间大约在公元1691年距今已有146年历史,1995年集资重修庙宇焕燃一新,仍为名闻遐迩的度尾镇二大古迹之一。还于1993年在本村前山创建一座前山教堂。 [物产经济]湘溪村有多种水果产业,而最有盛名的应自享有果中之王美称的“文旦柚”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中1995年栽培的座落位于毛革埔的一片文旦柚更享有名气,就连前国家主席-品堂后也赞不绝口。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