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仙游县 >> 鲤南镇 >> 霞苑村

霞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霞苑村谷歌卫星地图)


霞苑村简介

  霞苑村位于仙游县城南部,介于木兰溪南岸与苦溪东岸之中,隶属鲤南镇,距县城中心仅一步之遥。地理位置优越,三郊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捷,一片平原。人文景观,城镇规划井然有序,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环境绿化、布局合理。蔚然壮观的新农村建设衬托着兰溪南岸,显得分外妖娆。
  【村落与居民】霞苑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全村1000多户、4000多人口、22个村民小组,其中郭氏回族20多户、120多人以外,全是清一色张氏,入霞始祖张不常甫公又名淳武公,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74年)由莆田笏石横塘迁入霞苑,属河南清河张姓嫡子后裔。霞苑张祠有唐高宗御笔提字“百忍堂”扁额,祠内还有乾隆岁次丙午孟秋立碑一块。张氏在霞苑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是鲤南开发区“仙游城市东扩南移”的中心地段,黄金宝地,县府机关单位和各项目陆续落地本村,未来的“兰溪西侧公园”、“华侨大厦”、“农村新居”在筹建中。
  【人文历史】霞苑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文明,入霞始祖常甫公为仙游县张氏繁衍壮大立下不朽的功勋。全宗族至今有1928多户、7540多人。霞苑村张氏可谓是源远流长,枝敏叶茂。霞苑村名声在仙游县内可谓是妇孺皆知。解放后在中国0英明的领导下,霞苑人秉承祖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同心协力,霞苑人在莆田市内、社会各界各个角落,都有霞苑人荣耀。据不完全统计,霞苑人当政处干部以上有3位,科级干部有8位。在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中,霞苑人民时刻听从党的号召,抓革命促生产,把经济搞上去。村党支部、村委会曾多次获得上级政府的表彰。2003年本村调委会被评为“市级先进调委会”。在创建平安仙游,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中,霞苑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新农村建设而奋斗。
  【物产经济】霞苑村自张常甫公开族以来,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张祠600多年来今已修建一新,成为本村市级春风文化活动中心,倍受社会各界老人的青睐。村内霞山祠、潘山宫、后源堂都是清朝道光25年建造,至今保持完好。且信众群集,香火旺盛,成为张氏群众老人聚集文化娱乐。促进民间和谐团结和人民群众爱国爱教,积善行德的好场所。霞苑村至今已形成为建筑工程一条龙的专业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322104 351100 0594 查看 霞苑村谷歌卫星地图

霞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霞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柳坑社区

  柳坑社区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柳坑社区系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唯一的一个社区,位于仙游县城南大门,隔兰溪与县城遥对。社区东面雄傲着“龙翔新城”居住小区;西面新的县城城南新区正在崛起;南面集全县客货流量中心“运输公司”和城南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北面木兰溪水和兰溪公园相伴全境。境内一条新建的400多米的商贸街繁荣昌盛,生意兴隆,也是进县城的主要道路之一,仙郊路、三郊路、街道村道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辖区面积1平方公里,本地人口2200多人,600多户,辖七个居民小组,外来经商、打工、落户和常住的人口超过1000人。   【社区风貌】社区地理位置独特优越,是鲤南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钟灵毓秀,人才荟萃。辖区内有十六家中小型企业。全县第一家花园式居住小区“龙翔新城”可容纳五千多人口居住。每年端午节,友邻六个村十艘龙船汇聚兰溪,举行“龙舟竞渡”,观瞻群众人山人海,热闹沸腾。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质朴、富有理性的柳坑人民历尽沧桑、筚路蓝缕,为开发建设柳坑社区和新县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创造了辉煌业绩,社区安定稳定,经济繁荣。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社区”。   【历史人文】柳坑自古教育发达,人才济济。宋代创办禹轩学堂,明清时有私塾三处。清乾隆七年(1742年)林斯飞中明经进士,授侯官教谕之职,曾有举人二人,秀才十八人。名中医施启谟四兄弟名闻全县。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四位,即纺织电子机械自动化专家陈金境,巩毅夫妇;西医主任医师姚福星;历史学家李瑞良,还有省首届优秀教育世家姚庆英,一家数代20多人任教师,总教龄达518年。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堪称后世楷模。   【建筑景观】社区现留有宋代老街一条约400多米,横贯社区中心,古建筑、祠堂、宫庙十几座,“陈可大祠堂”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虎啸潭抗倭御敌古遗址为明代古战场遗址。县级文物保护的宋代建筑物“升仙桥”依旧雄跨木兰溪。上世纪七十年代又修建了一座战备公路桥(城关大桥),九十年代再添了兰溪大吊桥,短短的800米之内三座桥齐头并进,现代古代的桥梁建筑艺术风貌各展英姿。仙游县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革命陵园座落在社区西部的虎啸山头。陵园内花草芬芳,树木葱茏。2005年兰溪公园、兰溪绿水工程的建成,提升了柳坑社区地理人文的整体品位。   改革开放以来。柳坑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艺术木雕一条龙,商贸一条街,休闲健身有陵园和公园,夜间兰溪公园、城关大桥、兰溪吊桥七彩霓虹灯照亮了兰溪两岸南北县城,辉映出了社区优美环境和小康生活。   

象坂村

  象坂村位于仙游县城南部,相距3.5多公里,东与本镇象坂村交界,北邻城南开发区南邻古洋水库,全村土地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   象坂村农产品丰富,交通发达,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黄豆、蔬菜等,土特产有草菇、巴西菇等。   随着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朝流下,大家怦然心动都想下海搞经济,为此,村两委首先将发展社会经济纳入村两委重要内容来抓,带领全村群众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经过长期拼搏,终于摸索一条适合农村致富的发财途径,到目前为止,全村外出村民经商做生意,开饭店的户数已远远超过一半以上,其余在家的村民都在种田、搞副业生产,凭着自己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全村社会经济都发生了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变化,一幢幢楼房破土而起,村民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观念也明显增强,近十年来,东山村的社会治安形势一片大好,几乎无发生过刑事案件,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一胎上环,二胎结扎,无计划外怀孕”的总体目标。   

霞苑村

  霞苑村位于仙游县城南部,介于木兰溪南岸与苦溪东岸之中,隶属鲤南镇,距县城中心仅一步之遥。地理位置优越,三郊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捷,一片平原。人文景观,城镇规划井然有序,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环境绿化、布局合理。蔚然壮观的新农村建设衬托着兰溪南岸,显得分外妖娆。   【村落与居民】霞苑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全村1000多户、4000多人口、22个村民小组,其中郭氏回族20多户、120多人以外,全是清一色张氏,入霞始祖张不常甫公又名淳武公,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74年)由莆田笏石横塘迁入霞苑,属河南清河张姓嫡子后裔。霞苑张祠有唐高宗御笔提字“百忍堂”扁额,祠内还有乾隆岁次丙午孟秋立碑一块。张氏在霞苑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是鲤南开发区“仙游城市东扩南移”的中心地段,黄金宝地,县府机关单位和各项目陆续落地本村,未来的“兰溪西侧公园”、“华侨大厦”、“农村新居”在筹建中。   【人文历史】霞苑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文明,入霞始祖常甫公为仙游县张氏繁衍壮大立下不朽的功勋。全宗族至今有1928多户、7540多人。霞苑村张氏可谓是源远流长,枝敏叶茂。霞苑村名声在仙游县内可谓是妇孺皆知。解放后在中国0英明的领导下,霞苑人秉承祖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同心协力,霞苑人在莆田市内、社会各界各个角落,都有霞苑人荣耀。据不完全统计,霞苑人当政处干部以上有3位,科级干部有8位。在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中,霞苑人民时刻听从党的号召,抓革命促生产,把经济搞上去。村党支部、村委会曾多次获得上级政府的表彰。2003年本村调委会被评为“市级先进调委会”。在创建平安仙游,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中,霞苑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新农村建设而奋斗。   【物产经济】霞苑村自张常甫公开族以来,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张祠600多年来今已修建一新,成为本村市级春风文化活动中心,倍受社会各界老人的青睐。村内霞山祠、潘山宫、后源堂都是清朝道光25年建造,至今保持完好。且信众群集,香火旺盛,成为张氏群众老人聚集文化娱乐。促进民间和谐团结和人民群众爱国爱教,积善行德的好场所。霞苑村至今已形成为建筑工程一条龙的专业村。   

涵井村

  涵井村系仙游县鲤南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城东距县城五公里,与盖尾镇琼峰村接壤,西与鲤南镇下楼村交界,南与国营农场相邻,北与榜头镇后庄村为伴。全村在九十九山头包围之中,仙港大道贯穿全境,是外商投资开发的一处宝地。村属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100多人,300户,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改革开放以来,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观,被县人民政府评为“平安村”。福建省武夷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建平先生富了不忘家乡情,为改变本村面貌,慷慨解囊,花一百多万元钱,铺建村道,每年又给全村七十岁以上老人及残疾人每月壹佰元生活补助费,服装二套,压岁钱一百元。   【历史人文】涵井村旧属仙游县榜头区管辖,全村为阙下林一族,始祖系攒公元第一世裔孙文琰。明洪武三年(1370),文琰公第七代孙光保随祖妈迁居涵井,繁衍至今近三十代,裔孙分布世界各地。   涵井村人文纯朴,人才济济。解放前由林椿年带领的游击队曾以涵井村为革0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为解放仙游立下不朽的功勋。改革开放后,由许家卫路副委长颁奖的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二十家的《莆田武夷房地产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董事长林建平又进军北京,开发林兴房地产有限公司,为二00八-增添光彩。   【建筑景观】涵井村系仙游阙下林氏开族地,现留有明代古建筑“林氏宗祠”一座,宏伟壮观,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嘉靖四年(1525年)又建“龙天宫”一座,塑供妈祖,嘉靖皇帝策封“恩慈附胆”扁额,乾隆皇帝又曾策赐“黄袍告发,境内存有明朝水井一口”。   【物产经济】涵井村的桂元干果甜、味香、色泽,名扬全国各地,每年产量可达1000多担。涵井村出产的西瓜更为出名,曾经被评为全省最优质西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现在每年有大批西瓜农前往海南三亚地区开发,培育西瓜基地。  

仙安村

  仙安村位于仙游木兰溪南岸,与县城一水之隔,是鲤南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村有二平方公里面积。分布十二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数1060户、总人口数3986人、耕地面积2160亩。从1998年至现在城南新区开发,我村2160亩全部已被征用。随着新区的发展我村700多户已被政府拆迁,其中有下叶组、上叶组、度兰组、血坪组、东井组、郑墓组、仙连组、云里组还有部分自然村陆续拆迁。全村党员106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4人,干部17人。    仙安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致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农民们经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村纵横几条道路宽敞明亮,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汽车小车声,声声吹响了科学发展。漂亮美丽的鲤南中心小学,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声声读懂了民意民生。排排栋栋,高楼耸立,整齐划一的店面,经济稳中求进,造福于百姓,村民们共享改革开发成果。   

下楼村

  鲤南镇下楼村位于仙游县城东面,离城区仅三公里之距。据传明代正德年间,此地有兄弟俩捕鱼为业,老大在兰溪上游搭架草楼,0在兰溪下游搭架草楼,便于打鱼休憩。这便是上楼与下楼地名之由来。下楼行政村东临涵井村,西依木兰溪,南靠玉塔东渡山,北接榜头象塘村,方圆长达二十多公里。地处山丘垅洼,自然水源充足,有耕地1300多亩,山地果林3000多亩。 【村落居民】下楼行政村辖11个自然村落,由肖、林、陈、张、柳、杨、程、游、李及何等姓氏组成16个村民小组,其中肖、林两姓村民人数最多,约占百分之四十六,陈、张占百分之二十五。全村共806户,现有人口3085人。 【建筑交通】下楼村境内今尚存清代雍正八年以青石构筑的金凤桥一座,全长为一百二十一米,其前身名为安利桥,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因常遭水患,屡毁屡修,乃是仙游古时出境交通要塞,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尚书郑纪、状元柯潜和国师陈经邦都先后为其书写桥记。1980年该金凤古桥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华侨林国栋捐资,于古桥上方约五十米处另建金凤大桥一座,扩宽村道,为开发家乡铺开了康庄大道。 【经济物产】改革开放后,下楼村旧貌换新颜,各村落道路串通水泥化,到处砖混结构楼房林立、鳞次栉比。生产发展、百业振兴,全村有大小畜牧场二十多家,生猪存栏数均在10000头以上,蛋鸭8000多只;真菌繁殖场十多所,总面积约二十多亩,每年产值达30多万元;茶叶培植300多亩,年茶青总产量12000多担;还有民办服装厂二十多家,年收入近1000万元。下楼村人杰地灵,万象更新,而今,仙游通向百万港口城市的仙港大道已穿境而过,它将给下楼经济腾飞带来无限生机。  

大坂村

  大坂村位于鲤南镇西部,风景秀丽的木兰溪畔,仙游县城南郊,属于仙游县城城南开拓的中心地带。该村东隔苦溪与霞苑村相邻,西隔龙华溪与平原村相望,南与象运村接壤,北隔木兰溪与鲤城街道十字社区隔溪为界。省交通枢纽三郊公路贯穿全村,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环境优美,是人们投资兴业和居家生活的理想场地。   

平原村

  平原村位于鲤南镇西部,仙游县城西郊,与鲤城街道仅一水之隔。诚如村名“平原”所说,全村一马平川,一片平洋。该村位于木兰溪与龙华溪的交汇处,东隔木兰溪与鲤城街道木兰社区相邻,西与龙华镇东方村接壤,南隔龙华溪与象运村毗连,北隔木兰溪与鲤城街道玉井村为界。全村分为10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1223户,4925人。蔬菜生产是该村经济的一大特色,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种植面积大,从业人员多,而且正在逐渐地向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方向发展。三郊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势。   

象林村

  象林村位于仙游县鲤南镇的东南角。东与象运村接壤;西与龙华镇为邻,南是苍翠欲滴的企圳山,与泉州市晋江县交界;北又与象运村毗邻,距县城和鲤南镇政府3公里。村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白天每隔45分钟就有一趟公交车往返于县城和村部之间,交通十分便捷。   【行政概况】全村耕地面积1200多亩,水田占75%,主产稻米,山地1700多亩,多用于营造经济林及名优茶铁观音制作成供应出口的铁观音茶。全村辖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人口3692仙游县,920户,生态茶果场一个。   【民居】有四五百年前建筑的连体土木结构的“张厝”七处,建国后建筑的“四眼房”一百多座,随着改革后的经济发展,近二十年来的套房、楼房林立于村水泥道西旁。   【历史人文】象林象运两村建国前是同一个乡,属仁德里。历史上有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登进土的林豫,官至中奉大夫;林添正以功授应天卫忠显校尉。近代有名医专家2人,博士3人,高级工程师4人,研究生5人。正所谓“忠孝为本承光德,象峰毓秀孕后贤。”   【景点景观】企圳山中峰下部有一瀑布,每逢雨后远观其状如白鹭向天歌,妙不可言;又距瀑布不远处的大石上有“仙脚迹”一处,传为神仙到仙游后留下的印迹。全村有果核细小,果肉白嫩香甜的荔枝数百棵。   【陆地地形】本村地形南高北底,南部山地宜营造林、茶果及景点开发,北部小平川是全村的良田所在宜种植水稻等作物。有全县第一座建筑的山里坑水库,平常年份可供全村农田用水。村地处南温带,气候温和,水量充沛,一般年景都可确保农业的好收成。   【经济状况】由于人多地广,虽然农业收成不菲,但还是入不应出。自改革开放来,全村北上南下的经商者有好几百人,主要以餐饮业为主,他们在经营的所在地能制作出适合各地人员口味的饮食品,以适应各消费者的须求。这些大军是全村经济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柱,是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从经济体制改革前不是400元增至现在的2000多元。   【乡风村貌】全村修建了可通向各自然村的水泥大道4公里,彻底改变了进城靠步行,进出货靠肩挑的状况,给全村的生活建设带来极大方便。由于村党支部领导有方,全村五个姓氏和睦相处,相敬互爱,友好交往,完全消除了解放前“大姓欺小姓”的不良现象。全村民风纯朴,社会和谐,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没有发生重大案件。村党支部数次被上级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我村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时代步伐。自然条件有待改善,自然景点有待开发。厚朴善良的村民将是开发者有力支柱,望有识之士前来参观考察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东山村

  东山村系已故著名国画大师李霞先生的故里,位于仙游县城南部,相距3.5公里,东与赖店接壤,西与本镇象坂村交界,北连城南开发区南邻古洋水库,全村土地总面积2.3平方公里,下设13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现全村总人口达2338人,620户。   东山村旧属仙游县赖店镇管辖,现划分仙游县鲤南镇辖区的一个行政村,该村农产品丰富,交通发达,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黄豆、蔬菜等,土特产有草菇、巴西菇等。曾被县誉为“三大水稻之村”。   随着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朝流下,大家怦然心动都想下海搞经济,为此,村两委首先将发展社会经济纳入村两委重要内容来抓,带领全村群众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经过长期拼搏,终于摸索一条适合农村致富的发财途径,到目前为止,全村外出村民经商做生意,开饭店的户数已远远超过一半以上,其余在家的村民都在种田、搞副业生产,凭着自己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全村社会经济都发生了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变化,一幢幢楼房破土而起,村民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观念也明显增强,近十年来,东山村的社会治安形势一片大好,几乎无发生过刑事案件,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一胎上环,二胎结扎,无计划外怀孕”的总体目标。   文化教育事业也进入良好的势头,在村党支部正确的领导下,为彻底摆脱东山村落后的教育面貌,改善良好的学习环境,造就一大批祖国栋梁之材,东山村干部和群众决心走集资办学的路子,于97年底成功地完成了一所东山小学新校舍,总造价70万多元,占地总面积十多亩。   

西埔村

  西埔村概况   鲤南镇西埔村现辖4个自然村,有14个村民小组,人口3457人,有105名0党员,村两委干部9人。本村从过去单一耕作型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地理条件优越、开发资源优厚,投资环境优良的城镇规划区。   西埔村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本村位于仙游县城东南方向,距离县城2公里,距离镇中心1公里,东接鲤南工业园区,西与仙安村接壤,南临一环路、仙游建材城,北和柳坑街道、玉田村海亭岭毗邻,面积约4平方公里。省道三郊公路横贯其中,柳安大道、一环路、仙赖公路等公路网纵横交错,仙游汽车总站坐落本村,本村是仙游县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   西埔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本村常住人口3500多人,流动人口约2000人,加上坐落村内的龙翔新城小区、海亭嘉苑小区、天怡财富城小区和西埔安置小区,在西埔生活的人口共有10000多人。本村是鲤南镇的新兴开发区,经济较为发达,企业众多,发展态势强劲,有仙游第一工艺博览城、“德丰”电子、“云敦”服饰、信诚科技等十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新的项目也将相继落户我村,商贸城(城市广场)正在兴建中,木雕工艺、仿古家具是西埔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埔人气旺、地气盛、物流发达,是各界有识之士投资兴业、聚拢财富、成就梦想的首选之地。   西埔村注重民生,不断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本村是县城的辐射区域,城区功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环境优美,村道四通八达,人民热情文明,生活祥和安康,起居方便,现有大型超市1个,拟再建1个“西埔农贸综合市场”。本村教育发达,第二道德小学设施齐全,学风严谨,人才辈出。村内设有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中心、图书室,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腰鼓队、秧歌队、广场跳舞队等,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西埔村“两委”求真务实,精诚团结,奋发有为,关心民生,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村两位主干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满怀豪情率领全体干部和村民抢抓机遇谋发展,凝心聚力促跨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动西埔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温泉村

  温泉村属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下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城南部,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上亭、洋面、塔山、新厝、南兄厝、寨里、乌头、元田等九个自然村,分12个村民组,全村586户,人口2203人。   【陆路交通】温泉村交通十分便捷,北经仙游县县城,直上永泰、永春、德化县;南经郊尾镇,直上莆田市、福建省城(福州);经枫亭、惠安县,可下泉州。近十年来不断更新,所有村道基本实现水泥化。三郊公路(三明至郊尾)贯村而过。   【村风村貌】我村被市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村两委非常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2006年建设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文娱体育健身房、十音八乐和大鼓吹等业余团体各种活动,并搞好温泉小区的建设,好人好事接连不断,人人遵纪守法,文明成风。   【历史人文】宋朝时期,于1307年宋国子助教,奉直大夫茅如至发现温泉水并开发为群众浴池,所以我村由此而命为温泉村。温泉村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进士十几名,特别是茅梯云为许多含冤受屈的穷人义务当状师之事流芳至今。   【建筑景观】温泉村现留有古建筑“双林寺”,位于温泉濯缨池旁边,雕工精细,建筑宏伟,已被列入县级保护文物。   【物产经济】温泉水是我村独特的资源物产,用途广、好处多。温泉位于赖店柴桥头溪第四纪沉积层上,沉积层下为一卵砾石层,厚约几十公分至二米多。卵砾石下即为粗粒钾长石花岗岩,泉水由地下深处经热源增温后,正常地沿花岗岩裂隙上涌出地面。最高温度可达57度,因水中含硫,故具有医疗皮肤病的作用,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温泉的利用在变化中,除了原有利用为浴池外,还可用于养殖鱼类。外国还有利用温泉发电或引进玻璃温室,使室内温室提高,在冬季可种出夏季作物,或寒带可种温带作物,地震研究部门也利用温泉与地下断裂的密切关系,作为地震测报的宠观现象参考。   

圣泉村

  圣泉村现属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下行政村,位仙游城南八里多的圣泉盆地,全村面积10平方里。下辖郑宅、王宅、中央三个自然村,分12个村民组。全村560户,人口2468人。   【陆路交通】圣泉村为唐建古村,交通十分方便,唐朝古驿道南北贯通村间。北经仙城,直上永泰,永春、德化县;南经郊尾镇,直上莆田市、福州省城;经枫亭、惠安县,可下泉州。近十年来,不断更新,新有村道基本实现水泥化。以村部为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三郊公路(三明至郊尾)贯村而过。   【村风村貌】 1、市级文明村。村两委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全镇率先利用古宫庙,改为文化宫,设有图书览室、文娱体育活动室、十音八乐队等,业余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村民生活,人人遵纪守法,文明成风。1984年被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县级沼气池建设示范村。向前世纪80年代始,全村实行户厕改革,建设“三合一”沼气池。达到了养猪发展经济,改厕改变卫生环境,沼气节约能源的效果,一举三得。到目前为目,已建成沼气池165口,被县列为沼气池建设示范村。   历史人文。据县志载,圣泉村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巩桥村。自唐常州别驾郑淑公入居巩桥村之后,子孙递传,其曾孙良士公传有十一子。长子元弼(弼)公子孙世居巩桥,其余十子分居县内外各地,子孙繁衍,成为巩桥郑宅村落。唐王审之入闽,王氏部属随军入闽,其中一支入居巩桥,发展成王宅自然村,另部分杂姓农民入居巩桥,发展成为中央自然村。乡里和睦相处,自然形成巩桥一大村落,名为圣泉村。明清属于孝仁里嘉禾乡,民国时改为圣泉保,解放后恢复为圣泉村。   圣泉村历史上人才辈出,当时不满千人的小村,出过进士13名,任过五品以上州府太宗官17名,七品-和举人14名。其名臣有唐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郑良士公,后梁礼部尚书兼太保元弼,无愧文献名帮子孙。   【建筑景观】1、唐常州别驾郑淑公神祠堂和古墓。郑淑群众观点明经进士出身,官至常州别驾,奏准辞退,在莆田创办郡学十六年,卜居仙游巩桥之后,又继续弦歌二十多年,利国利民、浩封为候,唐穆宗长庆元年卒,公妣合葬于巩桥旧居之右习凤山之麓、碑云:唐常州别驾郑公墓,为仙游现有较早古墓。2、唐良士公古墓。郑良士、淑公曾孙、出身国子四门博士,起这官任朝议郎,累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卒于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葬于巩桥郑墓山,碑云:唐左散骑常侍郑公神道。现经批为县级文物保护。此外,圣泉村较完整的古墓,都是极宝贵的古建筑。3、县级文物----圣泉宫。据宋县载云:许仙姑于唐昭宗年间入居巩桥,为报答郑氏祖妈恩情,协助郑家兴修水利。“铁鞭托地、甘泉瀑涌,久旱不竭,诚为圣泉”许仙姑卒后,巩桥四代祖良士公暨长子元弼分,为纪念许仙姑法创水功功绩,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捨地出资兴建宫殿,号曰圣泉宫,奉祀许仙妃----法主仙姬。据市宫庙普查材料表明,由圣泉祖殿分灵法主仙姬的有150多宫,可见其影响之广。   【物产经济】圣泉村素有“水果之乡”美称,主要以龙眼为主。近年村民引进玉米良种,广泛种植,销路很广,效益显著。   

玉田村

  玉田村系仙游县鲤南镇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县城南门外的亥亭岭外,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木兰溪畔,三面环溪,西面依山,仙郊公路及新建的鲤城新区东路村中穿过,是个富有良田、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的地方。我村人民春耕夏种,精耕细作,夏日灌水溶田,太阳照在水田中,优如玉盘一样,故名“玉田”。世代居官又名“官田”。全村总面积约2.078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725亩,山地面积202亩,现全村人口达3018人,计728户,辖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由于本村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秀丽的风景加上人民的勤奋,吸引了外商及合资企业多家落户本村,如“德丰电子厂”、“艾力爱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及“中茂集团”等大型企业,不但进一步优化了本村的产业结构,也给本村及附近的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由于本村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先后多次被莆田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   【历史人文】官田始祖“有公”原居德化县承泽湖坂,自宋朝(公元1195年)来玉田开族居地。距今约八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我村有源远流长的、重视文化教育的可贵传统,激发好多舍寒子弟刻苦攻读成材,如明代黄翠榕、清处黄兆甲、黄天民、清末黄本忠及民国黄裳元等人都官居显赫。真是“江山辈有人才出”,故原名为“官田村”名副其实。   【建筑景观】玉田古居址,古居溪滩。为宋宁宗朝〈公元1195年——1225年〉始祖“有公”开族居地。后分为前厝后厝中厝和后门,以巷为界并连为一体,形成“四门车八卦形”,四个大厅堂对直连串,整个居址摆布,实成“龙虾穴地”居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世代居官。随着社会的进步,族人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自七十年代大部分族人已迁移至甲山,乌头山及亥亭岭地方。   亥亭岭为现在人们对本村象征性的别称,古为“万人穴”,荒凉旷野、助人避雨;“避雨亭”位于亥亭岭“万人穴”处,古为“骸亭”专供存放化身骨灰罐和埋葬时避雨而建,至民国初期重修为“避雨亭”。写有“百代光阴推过客,一堂风雨话前程”的妙联句。随着政府开放进一步深入,如今亥亭岭已工厂林立,商业、服务业全面开花。成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的闹市,今日的亥亭岭,为人们注目的向往之地。   由于本村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环溪流,为了抵拒洪水对本村的灾害,从古至今修建的本村十里长堤,成为本村一处独特的靓丽风景线,体现了本村民的勤劳和智慧。村里保存下来的重修和古时建筑、宗祠、宫庙及现代建筑小学、老人会等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现代化的居民楼及宽畅的水泥村路,优美的环境,小康的生活,正描绘出玉田村的现实画图。   

玉塔村

  玉塔村位于鲤南镇东北部,全村面积3000亩,下辖上东渡和下东渡两个自然村,分14个村组,全村650户,人口3050人,全村党员74名,8名两委干部,书记傅良杰,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近年来,本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玉塔村位于鲤南镇东北部,全村面积3000亩,下辖上东渡和下东渡两个自然村,分14个村组,全村650户,人口3050人,全村党员74名,8名两委干部,书记傅良杰,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近年来,本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玉塔村历史上人才辈出,当时不满千人的小村,出过进士20名,任过五品以上州府大宗官28名,七品-和举人20名。祖先传说,是我国殷商时期的一位圣人,发明了版筑技术,造福社会,后受商王武丁访得、擢为牢相,殷商大治,史称“殷商中兴”是我国古代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建筑科学家,本村南埔村组陈宜如,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至力现任中国国务院国务委员,玉塔村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杰出。  

横塘村

  横塘村系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之辖区。村落北部与鲤南新城衔接,南部与东山村相连,东与圣泉村交界,西与象运村隔河相望。全村平原面积1778亩,山地面积1万亩。人口4105人。有6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   横塘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鲤南新城68米大道笔直向南通向村部(即将动工),南一环路横贴村落北部,南二环路将横穿村落中部,解放南路纵贯村落东部,西山路连接村落西部,道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如棋盘一般纵横境内,与仙游汽车站相距仅1公里。   【历史沿革与人文景观】横塘村旧属孝仁里,境内端方秀美的东屏山(古称飞凤山)钟灵毓秀,孕育出李霞、李再钤、李再耕、李开泰、李鸿泽、李秀琼、-明等优秀儿女。他们各有专长,驰名海内外。李霞是仙游画派开山大师,其力作《十八罗汉渡海图》曾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所绘关公威武生动,英气逼人世人共仰。所画麻姑晋娘,端庄美丽、亲切热情,人们竟相收藏。李霞因而被称为“麻姑李”。李再钤是台湾著名雕塑大师。李再耕高级工程师防火砖研究项目填补了我国空白。李开泰教授驰誉中外的数学家。李鸿泽曾是主管国外港口建设的专家。李秀琼是半导体领域名家,-明博士是上海社科院的后起之秀。   村东头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佛公亭,建筑别具一格,香火旺盛,信徒众多,座落飞凤山的确郑墓宫,是本地四境十八村的乡民共同信仰的地方,宫内奉祀宋代爱国将帅杨五郞太师,这个地方也是村民们聚集商议修桥铺路做好事的地方。   【特产经济】横塘村的平原田适宜栽种龙眼、烤烟和蔬菜,水源充足,古洋水库供水站就在村的东头。离县城又近,是投资种植瓜果的理想基地。   横塘村还有一片座落于古洋水库西北至西南部约3333亩的山地,土壤肥沃,雨量充足,适宜村种困栽茶,是有识这士投资种茶的理想宝地。  

象运村

  象运村系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第二行政大村,位于仙游县城南郊1.8公里的西南部龙岗山麓,东与东山村交界,西与象林毗邻,南与晋江县双合村接壤,北与平原村交界,村落面积4.15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之间东苦溪西龙华溪环抱全村流向木兰溪汇入大海,全年气温适中基本无霜,年均温度21℃,年降雨量1200mm左右。全村人口4226人,1079户,辖13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本村主村道与三郊线联接,村水泥道四通八达,交通便捷、路灯通明,公交车贯穿全村。   【历史人文】象运古属仁德里:象运始[祖是九牧九房蔇公十九世孙选公后裔、传说某次归途遇白马前行至象运祠堂厅湮没,默念白马为吉祥之兆,乃登龙岗山聘目驰情,见高坡雄奇峻逸,逶迤东折,山峦绵延,运蒸霞蔚,直趋北去,地形舒放,因高岗大势如大象,故名为“象运”于元代未(1340年)定基立村,迄今有600多年,繁衍25代,因地灵人杰,能人辈出,文德武功,科弟蝉联,林豫进士,官拜河北沿边安抚使,至中奉大夫。次子师益,以父秦补三班,借职授枢密院宣差,鸡泽校尉,授武翼朗阁门室赞舍人,京比第一武将,守御郑州,抗击金军,力战而殁,三子师说:小为知名进士,铨试第一、官终正奉大夫,授忠显校尉。清代蔡公、任江西省新喻县正堂。民国有海军东海舰队旅长林寿国,中央银行总裁旭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体育女精英林桑,象运人抓住机遇拼搏进取、率先经营皮革,成了首家皮革村,饮食业、服装业等多种经营,走南窜北、活跃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建筑景观】象运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代的祠堂古朴大方,气势壮观。新拓展5米宽3公里长的8沿山公路直通风景秀丽的龙岗山清峰寺。观音殿宏伟壮观,寺东有千年历史的仙脚趾,仙洞自然遗迹,山景秀丽奇特,与西边的水库相映成辉,是丰富的旅游景观,特别是驰名全县的龙盘宫妈祖庙,成双成对的石狮、石龙腾云驾雾,庙内石雕木刻奇特诱人,香火旺盛,迹宫庙、古庄宫、诗山宫、驰名遐迩。   【特产经济】象运村气候宜人,土壤特殊,最适合烤烟、荔枝栽培,古因荔荫十里而闻名遐迩,素有“荔乡”之称,现有成片新旧荔树近万株其果质优良,名冠全国。村有茶叶400多亩,建有茶厂一座,一期开发的经济木材用材巨尾桉1200多亩。尚待开发的山坡地1500多亩,其山坡上建有日供500吨自来水池一座,驾设6公里的电气线路网。村建教学楼一座,现有学生600人,老年活动中心一座,为全村400的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的娱乐场所。象运村的外出劳力近1000人,其饮食业遍布全国各地,年收入近3000万元。象运人民正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霞苑村特产大全




霞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