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仙游县 >> 大济镇 >> 洋坑村

洋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洋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洋坑村简介

  洋坑村位于大济镇西南部,东倚马鞍山、南靠南林山,西邻溪车村,北与文殊、龙坂两村隔木兰溪相望。有长洋、瑶垅、后厝、下新厝、旧厝、顶埔、将军山、欧厝等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2003年有耕地面积1251亩,有林地面积4638亩,全村总人口888户,其中男1904人,女1552人。人口3456人。
   洋坑在明正统之前为杨氏聚居,故称杨家。“洋坑”是杨家方言谐音。清乾隆年间,按司郑远改称杨溪。民国时期与溪车、文殊组成钱园保,属善化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称钱园乡属第六区(大济)。1956年成立辉煌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办人民公社时称辉煌大队。1961年体制缩编称洋坑大队,属大济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底始称洋坑村,属大济镇人民政府管辖。
   洋坑村倚山面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灌溉较好。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番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年年取得粮蔗双丰收。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蘑菇等食用菌生产,1980-1998年每年蘑菇总产量400吨以上,总产值120万元。食用菌生产获得丰收,经济效益高,给村民们带来了富裕,给村里带来一片生机,村民顺口溜:“闲冬无闲田,处处是菇棚,鲜菇采不尽,清水喷又生,晨晨卖菇返,一路飘笑声”。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青壮年男女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个村以面食为特色的饮食服务业遍及广东、上海、浙江、河南等省市。在外经营饮食业有360多家,从业人数1200多人。还有在外经营雕刻工艺品商和工匠有160人。全村在外经商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
   由于经济收入的迅速增长,村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个村现在是:处处建新楼,家家有彩电,户户通电话,燃料蜂窝煤液化气,洗涤用自来水洗衣机,公交车已达洋坑,乘车方便。20世纪末起,两轮摩托车已普及,年轻人出入境"轻骑",生活将近小康。
   一座按国家标准设计建筑的小学教学大楼屹立在村中心。这所小学建筑面积有128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420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36人。
   1958年修筑村通自东向西贯穿境内,全长1.3公里,宽6米。2004年,由村民捐资30万元,国家拨款20万元,全程浇灌水泥砼路面。从而便利了车辆和行人往来。
   2010年7月,农营企业家余金凤捐资270万元,国家拨款130万元,建筑木兰溪洋坑大桥。大桥建筑工程动工前夕,一条由村民捐资46万元修筑的宽10米、长380米连接大桥和村道的道路先行竣工,为大桥建筑施工铺开便道。2011年5月10日,一座宽9米半、长96米六墩五孔横跨木兰溪的洋坑大桥落成通行。从此,结束了两岸居民的千年美梦。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322108 351100 -- 查看 洋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洋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洋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溪口村

  溪口村概况    溪口村,据传记明正德皇帝游江南,经过都口,故称为溪口。    溪口村位木兰溪上游,东与文殊村相依、西与古濑村毗连、南与溪车村相邻,北与度尾镇潭边村隔溪相望。全村总面积7。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二千多亩。有林地5200亩,下辖水南、内坑、墓厝、旧厝、后峰、下肖、古大府七个自然村,三十个村民小组,2014年全村1228户,6681人,其中男3353人、女3328人,在外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306人,在校大中专学生113人。    溪口村地广人多,地形分散气候温和,水利灌溉较好,种植水稻、地瓜、花生、大豆等作物,溪口村是境内重要林区之一,全林有林面积2725亩,木材总蓄积量7908立方米,其中有马尾松、巨尾桉木材资源丰富,并有种植优质茶叶铁观音品种茶园200多亩,优质文旦柚350多亩。    本村建有现代化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净化厕所,塑胶跑道400多米,配全电教教室。让小学生们过上现代化的小学时代。    溪口村部建在溪口街中尽,溪口街全长500多米,有130多家住户,有120多间店面商铺,迎上莆永高速公路大济出口处在溪口村境内出口,我村是集交通、文化、商业于一体的中心地段。交通方便、物质丰富、人文和睦。是一个可发展的好位置,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我村参观交流共谋发展。   

垅溪村

  垅溪村位于境内东南部,东与大济村相邻,西接乌石、钟峰,南与三会村隔溪相望,北与尾坂村接壤。北高南低,木兰溪和仙永公路从境内南部穿过。全村有耕地1100亩,山坡地(林果地)1540亩,下辖下园、顶园、顶洋圳、塔兜、垅底、溪尾、中梦、佛公厝、民生自然村,设18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有1378户、4633人,其中男2399人,女2234人。在外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人员)158人,在校的大中专生85人。   垅溪原有井头、塔兜、济园3个地名。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缩编时,将垅底、溪尾的厝名取其首字为垅溪大队。清代及清代前属善化里称济园、塔兜、井头村、民国时期属善化镇称。   垅溪地处仙游西乡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灌溉较好、自古以来适宜种植水稻、甘蔗、小麦、花生、大豆、土菸和瓜果,俗称一年三季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农业生产获得更大的发展,年年取得粮蔗双丰收。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垅溪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种植果树面积,并鼓励农民发展蘑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产,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家庭副业以传统的线面加工等,还有100多人长期在广东等地经商或打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持续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份村民拥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安装电话、添置新式家俱等。20世纪90年代起,村民们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先后旧房改造,新房兴建共有85座,建房面积达8900平方米,大部份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讲究实用、明亮透风、卫生、追求宽敞舒适,且配套有厨房、浴室和卫生间等。随着仙永公路改线扩宽、在境内公路两旁新建店房1154幢,建房面积10650平方米。还先后集资26万多元新建村道12条,总长达2530米,还设置路灯照明,交通便捷,改变村容村貌。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设在境内的大济中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地扩展,办学规模壮大,方便群众子弟入学。1990年村委和群众集资24万多元新建垅溪中学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教学楼,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   垅溪村历史悠久,境内有张氏宗祠、陈氏宗祠、林氏宗祠及琴坂宫,超园书院等。  

山岑村

  山岑村位于大济镇的东部。东与鲤城金井村相邻,西楼大济村,南与西南村隔溪相望,北与蒲山村接壤。南北狭长,北高南低,村落较为分散。仙度公路贯穿境内,发源于大蜚山麓的小溪,蜿蜓曲折地汇入木兰溪。全村土地总面积2400多亩,其中耕地780亩,山林地930亩。下辖新溪,前进、龙溪、泗狮、祠堂厝,溪田六个自然村,设12个村民小组。2010年底全村有749户,2818人,其中男1419人,女1399人。在外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102人,在校大中专学生55人。   山岑村清代时属归德乡善化里,民国时期为善化里金山保(金井、山岑村),1950年初期称援朝乡,由山岑、金井、白塔、玉井村合并而成,1957年底改称黎山乡,由山岑、金井、白塔三个村组成;1958年秋设立黎山大队,属大济人民公社。1961年体制下放,由黎山大队分离出来,改称山岑大队,其村名一则取金山保之山字,二则大队部设在金井脚,意取小而高的山之意。1984年底,山岑大队改山岑村。   山岑村地处仙游县西乡平原东部,与县城相距4公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灌溉较好。自古以来适宜种植水稻、甘蔗、小麦、花生、大豆、土芋和瓜果。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大力筑坝修渠,兴修水利设施,农业生产获得更大的发展,粮蔗产量年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泗狮生产队每年甘蔗平均亩产超过200担,多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实行农户经营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后的头十年间,山岑村发展农业以粮食为主,水稻产量年年递增。以种植甘蔗、瓜果为辅,增加经济收入,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在其后的十年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引导农民种植蘑菇、香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产。家庭妇女手工编织毛衣,有的大养生猪,有的承包种植果树,有的搞客货车运输。男人外出做泥工等等,做到户无闲人,人无闲事,是经济增长最迅速,农民家庭收入最可观的时期,很快就有了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农村中水泥混凝中结构的砖房依次崛起,迅速林立。大部分农民购进了大彩电、摩托车、添置新款高档家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有200多人先后外出广东、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经商,搞饮食业。至2010年底,全村翻建,新建砖混结构房屋186户,建筑面积达5.58万平方米,其中别墅6户。住房装修材料高档,配有厨房、膳厅、浴室、卫生间等,讲究整洁,美观、大方,追求舒式,艺术、气派。家庭电话普及率达85%以上。   随着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发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善交通运输落后状况,经多方筹集资金,先后于1997年修建一座二层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造价46多万元,1996年修建一条长1600多米,宽8—10米的村道,造价18多万元。1998年溪田基点修建桥梁一座,造价13万多元,全村的村容村貌极大的改观。   山岑村自古以来就是读书之乡,人文蔚起,人才荟萃。有一家祖孙三代执教的,有三个儿子、儿媳六人当教师的。至2003年,全村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60多人,有出国深造的2人、博士1人、研究生6人。   山岑村历史悠久,境内有灵洋宫、飞凤官、鳌凤宫;武林岩书院座落在金井山上,1984年由仙游糖厂迁址以来,逐年不断扩建,现有建筑三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该书院居高而建,站在书院门前,极目远眺,西乡平原尽收眼底,四周绿树葱翠,空气清新,确为游玩消遣之胜景。  

蒲山村

  蒲山村位于大济镇东北部、东与山岑隔溪相望、西边是坑北、南与山岑泗狮,大济苏厝接壤,北与蒲峰相连。2010年全村总户数1087户,4175人,其中男2126人,女2049人,耕地面积900亩,山坡地500亩,森林面积40亩,下辖后峰、过坊、店头三个基点,设16个村民小组,在外工作人员196人。    “蒲山”是由历史悠久的龙虎山沿变而来的。曾于1958年与蒲峰村合并成立红旗社,人民公社化后与蒲峰分开后成立红旗大队,1961年改称蒲山大队属大济人民公社。1984年底成立蒲山村民委员会,属大济镇。   农业生产     蒲山村地处木兰溪北部,背靠山面临仙永公路。自古以来种植水稻,甘蔗、小麦、花生、大豆、箊烟、瓜果。蒲山村原是木兰糖厂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当时甘蔗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作物。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改革开放,群众在发展农业为主导的同时又利用荒坡造果并种植蘑菇、香菇等增加了经济收入,尤其是2000年以来,村民们从广东引进果蔗新品种,由原来的20亩,后发展至600多亩。村民们的果蔗实行了产销一条龙,既解决了富余劳力的出路,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道路建设     2003年6月,上级交通部门拨款补助及村民集资共计98万元,扩宽通往大济、坑北并穿过本村中心的主干道,全长4.5公里,并铺设水泥砼路面。从2004年7月起,各自然村修筑10多条村道与主干道相连接,全长1.85公里,总耗资50万元,皆铺设水泥砼路面。使境内交通便捷,还安装50多盏路灯夜间照明。   民房建设     村内许多明清时期的土木结构的老旧平房,光线阴暗,又很潮湿,由于没人居住,多年失修,几乎要倒塌,村领导与镇相关部门联系,进行旧房改造,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从20世纪90年人末起,截至2010年,全村新建和旧房翻建共有360多幢,总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特别是店头、后峰、过坑三个自然村新房建设连片,结构合理,改善村容村貌,呈现出一派新农村欣欣向荣现象。   自来水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个别自然村群众自发建水池引来泉水饮用。但在冬季枯水期间,供应不上,使群众饮水困难。21世纪初,建设民生自来水厂,村里总68投资万元,将卫生清洁的水引进各家各户,使全村98%的村民都用上。   环境卫生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卫生意识也极大增强。于是,村两委顺民心、随民意,拆除旧时遗留下来的房前屋后露天厕所,消除苍蝇、蚊子等昆虫繁殖源头。还有各村落设置垃圾投放点10个,雇用专人用专车按时收集垃圾运送到垃圾场处理净化。彻底改善境内环境卫生,减少疾病发生,使村民身体健康,老人长寿。全村群众医疗保险率达到96%以上。   企业发展    21世纪初,境内仅有数家木雕古典家具厂。工人100多人,2007年龙虎山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成立,这个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古典家具厂产生,使全村200多人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到做仿古家具。截至2010年境内村民每年可增加5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使全村致富。    蒲山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有龙山宫、飞龙宫、黄氏宗祠、林氏宗祠、济公府、东华祠等。   除此之外本村还有40多家北上或南下广东经商从中得致富。村民们经济收入增多了,相应居住、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村民新建楼房50幢,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拥有洗衣机的150户,拥有彩电的200户,拥有电话机的450户。同时于今年十月又竣工了由村民们集资修筑的水泥道3.6公里,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    蒲山村历史悠久,地灵人杰,1950年后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厅级干部有三人,公安系统的全国劳模一人,处级干部四人,科级干部5人。村内宫社有龙山宫,飞龙宫,宗祠有黄氏、林氏宗祠,还有济会府,东华祠,别具一格的参天杜捐六株,奇形茂盛的樟树三株。  

蒲峰村

  蒲峰村位于境内东北部,东、南与鲤城镇相邻,西接蒲山、坑北,北与书峰乡、蒲峰、岑上相邻。北高南低。木兰溪支流苦溪从境内穿过。全村有耕地913亩,山地3773亩,下辖格峰、草木头、东湖坪三个自然村,设11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有604户,2540人,其中男1245人,女1295人。在外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体人员)56人,在校大中专生32人。   蒲峰在民国时期属善化镇蒲山保,建国初期属第六区蒲山乡,1956年成立光辉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光辉大队,1959年与红旗大队(蒲山)合并,1961年与蒲山分开改名为蒲峰大队,1984年底属大济乡称蒲峰村,后大济乡改称为大济镇村名不变。   蒲峰地处大蜚山山麓上,土质贫乏,水利灌溉条件较差,适宜种植水稻和甘蔗,山地种植马尾松和杉木山坡地栽果树(以龙眼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年年取得了粮蔗双丰收,改革开放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村民以发展农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种植果树面积,发展食用菌生产,还有上百多人到广东开饭店和打工,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村民拥有彩电,安装电话添置新式家具等。20世纪90年代起,村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先后旧房改造,新房兴建具有193幢,1.93万平方米,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在改善村民住房条件的同时,大力进行村道交通建设,2004年8月起,群众集资60多万元,县市交通部门补助50多万元,村民献工5000多工日,使境内各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并铺设水泥砼路面。2005年村里投资2万多元,在各村落安装路灯82盏,使全村夜间灯火通明。全村96%以上村民参加医疗保险,98%的群众饮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2010年,境内建设莆永高速公路和沈海复线高速公路,完成征地385.3亩,拆迁民房5户,23间。群众积极支持国定交通建设,使“民生工程”顺利进展。同时,莆田市政府和县政府联合在境内新建“福仙陵园”,征用土地267.5亩。为移风易俗、殡葬改革、节约用地、群众乐意接受。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5年村委和群众集资36万元新建蒲峰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改善办法条件,方便群众子女入学。   蒲峰村历史悠久,境内有海霖寺、文学书院、蜚阁亭、龙宫、苍林宫、苍龙宫、颜氏宗祠,方氏宗祠、黄氏宗祠等。  

坑北村

  坑北村位于大济镇北部的北溪东岸。东与蒲峰村接壤,西跟尾坂隔溪相望,北面群山边绵,与山顶的书峰乡岭头村接界,东南与蒲山村的沁山接壤,西北隔溪与汾阳村相对。境内有三个基点自然村即坑北、奎山和临仙。全村设21个村民小组。坑北村曾名过坑卜、复兴、明星、星旗地名。清代叫坑卜。民国时期叫复兴保,属善化镇管辖。1949年8月仙游解放后,属仙游县第六区(大济),称为复兴乡,1956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名叫明星社,1957年初与尾坂、汾阳三个乡合大乡叫尾坂乡。1958年秋成立大济人民公社改称为星旗大队(星旗营)。1961年把星旗大队改称坑北大队,1984年后,改称坑北村,属大济镇管辖。坑北村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2010年,全村总户数有1597户,总人口有6237人,其中男3208人,女3119人。在外工作人员(包括退休)有40人,在校大中专学生有95人,耕地总面积有2518亩,这些耕地自古以来行家种植水稻、甘蔗、菸叶、花生、大豆、大小麦、番薯、黄麻和瓜果等。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部耕田近溪有溪水灌溉,一年可以种三季,较稳产。北部的耕地几乎是旱田,不稳产,适宜种植耐旱的农作物,花生、大豆、甘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坑北人民群众翻身作主,积极响应0和人民政府兴修水利号召,连打九场水利翻身战:1952年在太保宫门彰北溪,拦溪建筑一个水坝,名称解放坝。1954年坑北(复兴)与蒲山村联合开凿一条水渠,名称兴山渠。1957年建筑山门坑水库。1959年建筑双层水轮泵。1961年在太保宫门前建筑一条过溪水泵(连通吸管,1974年改建过溪水糟)。1962年建筑天井院,马底垅2个小水库和一个东岭官群头小池塘。1972~1974年连续三年在汉岭建筑一个能蓄水25万立方的水库,名称坑北水库。坑北水库的灌溉渠道与上述的那四个水库池塘相连接,形成全村水利灌溉网络,大大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使北部的旱田变成稳产高产水田。随着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变,农民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实行科学种田,年年取得蔗粮双丰收。农民还利用水库、池塘养鱼,逐步成为渔米之村。坑北的手工业、工业也相应有很大发展。手工业有焙制龙眼干,加工兴化米粉及面线等,3个水臼和一个水磨加工粮食,手工榨蔗制糖。1957年仙游糖厂建成后,全村蔗铺也废除了。1958年在奎山建一个利用水力的粮食加工厂,2个烧制砖瓦的瓦窑厂,一个榨油厂。1974年利用坑北水库灌溉渠,在山门坑建一座水力发电厂,安装电机二部电机,装机容量250千瓦。后在双溪口建一个水力发电厂。这2个发电厂与县电力公司并网。 1979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坑北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鼓励村民办养鸭场、个人承包山地,开山种植果树、发展蘑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产,鼓励剩余劳力外出打工经商,促使坑北村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村民拥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安装电话,添置新式家具等。20世纪90年代起,村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先后旧房改造,新房兴建有161座,建房面积达16500平方米,大部分为砖木水泥混凝土结构,讲究实用,明亮透风,且配套有厨房和卫生间。同时在旧坑卜街后面再一条长达1500米的长新街,有81幢店房,高三层以上,均为砖木水泥混凝土结构。坑北村的主道公路从这条新街道通过。2002年在这条新街头建筑一个龟山公园,美化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坑北村民深知“要致富,先开路”的道理。1999年冬始,发动村民集资100多万元,上级拨款一小部,总长5公里宽4米的10条村道铺设水泥路。2002年新开一条盘山公路,长5公里宽4米,从奎山旧厝起至坑北村的碧云洞寺止。2003年5月村两委发动群众捐资100多万,国家补助50万元,铺设一条宽6米总长5.7公里的从坑北境内的蜚乌桥直至大济村与仙永的省道相接。还修建往各自然村水泥村道共6500米,总投资100万元。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坑北村民具有兴学重教的风气,1944年由群众集资在下条创立一所复兴保初级小学(1—4年级),初小毕业生要升高级小学,必须到大济中心小学就读,很不方便。1956年秋季坑北初小附设高级班(民办),至1963年改称坑北完全小学(1—6年级),校址移迁到龟山。1970年秋,坑北小学附设初中班,以后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周围的蒲山、蒲峰、汾阳、尾坂等村的小学毕业生要坑北小学(附中)读书,至1985年这所小学附中班级达到25个教学班,学生总数在1300多人(其中小学18班900多人、初中7班400多人),教职工达62人。为了教育两基达标,1992年秋开始小学与初中分办,原来的坑北小学附中学校的一切设施无偿地赠给新创立的坑北初级中学。之后,由坑北、汾阳、尾坂、蒲山、蒲峰五个村集资,把原来小学的教室、教师宿舍拆掉,重建一座一字形三层18间教室的教学楼,一座曲尺形三层教师宿舍楼,一座厨房膳厅,总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坑北小学也由坑北村委和群众集资,新建一座一字形三层15间教室的教学楼,并把1983年建的一座三层村部办公楼(40多间)刈归给坑北小学做教师宿舍、厨房、膳厅。并把1957年建的一座土木结构的(戏院)拆掉给坑北小学做操场。2003年铺设经小学的操场和校水泥路。1998年又在龟山脚下,用水泥混凝土结构建一座曲尺形三层的坑北幼儿园综合大楼。同时还在奎山自然村建一座二层4个教室的幼儿园教学楼,作为坑北幼儿园的分园,这样大大方便群众子女上学。坑北村的历史悠久,是宋朝名臣陈次升和明代琼州知州余立丰的家乡。余立丰病故时,海瑞亲笔撰写挽联,此挽联今由县博物馆保管。坑北有余氏宗祠、张氏宗祠、陈氏宗祠、奎山宫、龙泉宫、下余官、寿山宫、马峰宫、临仙宫、奎山三教祠、坑卜三教祠、寿山三教祠、马峰三教祠、塔峰府、坑北基督教堂、坑卜佛堂、奎山佛堂寺、亚明堂、天明佛堂、天圣寺和碧云洞等。碧云洞建于蜀汉年间,几经兴废。1992年5月重修。碧云洞是浏览胜地,它有八景:一是慈航圣泉、二是凤冠石观瀑、三是仙家乐、四是仙妈渠、五是仙螺潭、六是溪桥夕照、七是三阁晨钟、八是三十六弯0,四季美景如画,风物壮丽非凡。明代户部尚书郑纪游碧云山,吟诗作歌赞美,充分证明了碧云洞早在明代就成为著名的浏览胜地。     

汾阳村

  汾阳村在镇境北部,清代及清代以前称汾阳,汾阳村李姓人口占全村的70%,并在明代从凤山勋阳自然村迁徒定居,就以李氏的郡望堂号“汾阳”命名,俗称下汾阳。   1949年底,接岱自然村从度尾划归大济管辖,1955年,泗洲自然村从尾坂乡划归汾阳乡管辖。2000年11月,划出虎垅等4个村民小组,成立虎垅村民管理委员会,直属大济镇管辖。2010年,汾阳村设1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964户,3550人,其中男1827人,女1723人。耕地1500亩,有林地2890亩。汾阳东面接叭船顶山,北部靠五楼山,西部靠五楼山、东山,大济溪(俗称蜚乌溪)从中部穿越而过,溪水清澈透底,山青林茂碧绿,蜚乌街就在这青山绿水环绕之中,于宋明时期,蜚乌街形成了小集镇,是个交通要冲,永泰、德化、凤山、西苑、社硎、度尾的行人从蜚乌经过,看到溪水潺潺流经街旁,使这里的客栈更加引人入胜,旅客都想在蜚乌客栈度过美好夜晚,使这里客栈夜夜暴满。到了清及民国时期,蜚乌街初步繁荣,商店多了,农产品、山货也丰富多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有了新的发展。1954年,拦溪筑坝,创建兴山渠,使境内水利灌溉得到改善。1958年底,建造一座1200平方米的戏院和一个6万立方米的山塘。   1959年,汾阳夜校(民校),因措施落实,办学出色,坚持不散,被评为“全国先进铁民校”,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率领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长到汾阳参观学习。当时民校负责人李瑞玉被评为省、地业余教育先进工作者。   1967年1月,发动群众建造汾阳水库,该库10万立方米,坝高13米,灌溉农田300亩,使汾阳村旱涝保收面积达90%以上。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自古以来适宜种植水稻、甘蔗、甘薯、花生等,产量又高,仙游糖厂窄轨铁路开列到蜚乌,甘蔗直接由糖厂小火车运输,这促进了汾阳甘蔗生产的发展,群众也增加经济收入。20世纪80年代初起,群众大力发展蘑菇种植,由于这里菇料资源丰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蘑菇,给群众增加不少经济收入。村里还有近千人富余劳力到广东及闽南各地经商或打工,所以村里新建的楼房不断增多,统计新楼建筑面积有1.5平方米。1995年,为改善办学条件,群众集资70万元,将汾阳小学翻建,把原土木结构的校舍重建为混凝土结构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达850平方米。同年,开通蜚乌至接岱长2000米,宽4.5米的村道。1998年,投资25万元,扩建与尾坂交界处至汾阳的公路,并铺设水泥路面,蜚乌至坑北公路也铺设水泥路面,使境内交通更为捷便。2010年,境内4条村道全长2.6公里,全部铺设水泥砼路面,投资70万元。扩宽蜚乌三角埕至度尾聖山东洋村,村道全长2.67公里,并铺设水泥砼路面,总耗资近100万元。境内各自然村其安装路灯150盏。投资12万元整修村部,使村部面貌焕燃一新。   境内后埔、桥头自然村为革命基点村,20世纪40年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国璋、黄爱群、刘佐周、陈新献等革命志士,以后埔、桥头为据点,开展革命斗争。   境内历史名人有明代监察御史李鼐。名胜古迹有美茶岩、慈云堂、湖仙堂、青山新祠、蜚乌宫、锦龙宫、锦山宫、南山寺、马宫、岺头宫等。  

尾坂村

  尾坂村位于大济镇的西北部,东与坑北、蒲山村隔溪相邻,西接乌石、垅溪,南与大济村,北与汾阳村相接。是丘陵地带。西北面来寺山与度尾镇分界。仙永公路从境内南面穿越。全村有耕地面积2000亩,山坡地(林果地)5000亩。下辖:坂头,坝头,在里,大华,其垅,新田,顶吴,山岑,五厝,东华10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至2010年全村1580户,人口6075人,其中男3057人,女3018人,在外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289人,在校的大中专生126人。   尾坂村地处仙游西乡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条件良好。自古以来适宜种植水稻、甘蔗、小麦、花生、大豆和瓜果,俗称一年三季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农业生产获得更大的发展,年年取得粮蔗双丰收。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庭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尾坂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种植果树面积,发展林业生产,并鼓励农民发展蘑菇、巴西菇。每年都大面积种植,高产量的蘑菇和巴西菇在尾坂村出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家庭副业以传统的线面加工和养殖业等。还有1200多人长期在广东等地经商或打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持续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村民有洗衣机、电冷箱、彩色电视机、安装电话、手机,添置新式家俱。20世纪90年代起,村民们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先后旧房改造,新房兴建共有600多座,建房面积2.5万平方米,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都在三层以上,讲究实用,明亮通风,卫生追求宽敞舒适,且配套有厨房,浴室和卫生间等,随着尾坂街的扩宽和改建,在街道两旁新建店房100多幢,建房面积2万平方米和2007年7月,实施旧宅基地复垦工程,总投资450万元,复垦面积126亩,有效增加耕地106亩。2003年起还先后集资225万元新建村道3条(主道一条,支道三条)总长6.8公里,后铺设水泥砼路面,在尾坂公路沿线和各村落路上设置路灯照明83个,交通便捷、明亮,村容村貌出现大改观,为农村集镇城市化打下良好的基础。2004年投资60万元,新建一座村部办公大楼。2005年投资30万元,建设自来水工程,使大部分村民饮用卫生安全山泉水。还建设5个“春风文化中心站”。2007年村里投资120万元,用地5亩,建设文化体育广场,集文艺戏剧演出、体育球赛健身为一休的文化娱乐广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后投资300万元,在瑞香寺和周边山水为依托,建起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区。2008年3月,筹资100万元,征地3亩,建尾坂敬老院一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70床位,供养孤寡老人。并投资55万元,建起村级公墓陵园,推动殡葬改革。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尾坂小学不断地扩展。1995年由尾坂小学和尾墘分校条件差搬迁,集资320万元,新建一座仙游县第十道德小学混疑土结构的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方便群众子弟入学。   尾坂村党总支于2000、2002、2004年3个年度被0仙游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先进村”。2008年被筛选为福建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2009年被评为莆田市新农村“精品示范村”。2004、2009年蝉联市第九届、第十届文明村。   尾坂历史悠久,境内有仑宫,宫尾官,坝头官,瑞香寺,玉峰堂等。  

乌石村

  乌石村位于大济镇西北部,莆永高速公路横穿境内,是省级生态村,四周山林环绕,郁郁葱葱,北侧有乌石水库,南有乌石工业园,村域面积3.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0亩,林地1500亩,茶叶1000亩,果地1700亩。全村下辖6个自然村,包括溪边、下田、安边、新厝尾、埔尾、横垅仔。有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6户,总人口3528人。乌石村于1958年秋与相邻的龙坂、钟峰,成立五四大队属大济公社,1961年底改称乌石大队,1984年底设乌石村,属大济镇。现有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101名。村民主要收入以种植粮食和果树、销售文旦柚和茶叶、加工皮蛋、加工销售红木家具为主。2013年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村。   

钟峰村

  钟峰村位于大济境内东南部,原有二个山,一个叫大钟山,一个叫小钟山,因而取名为钟峰村。木兰溪和仙度公路从境内穿过,全村有1230户,3908人,下辖1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耕地950亩,山坡地(林果地)550亩。    钟峰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灌溉较好,自古以来适宜种植水稻、甘蔗、小麦、花生、大豆、和瓜果等,俗称一年三季收。钟峰村民家庭副业以传统的木雕、建筑业为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村里办有机砖厂,杉木场,木雕厂以及茶叶加工厂近几年来兴起的仿古工艺和仿古家具厂,钟峰现有工艺一条街的美名。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境内交通方便,先后集资20多万元新建3条村道水泥路面,设置路灯照明,大大改变村容村貌。    村两委认真按照我县农廉“三加三”工作模式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党务村务公开栏,实行全方位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重大项目决策,加强对村财收支的监管,增加了群众的信任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大济村

  大济村位于木兰溪的上游,大济镇的东部,仙游县城西部。大济村东与山岑村相邻,西与垅溪村接壤,南与西南村、三会村遥隔木兰溪相望,北至尾坂村新田小组界。地势北高南低,木兰溪和仙永公路从大济村南部贯穿而过。境内地形平坦,一马平川,无一山林地,全村有耕地面积1468亩,水田为主。管辖井头霞峰、琳河、济寨、四明4个基点自然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至2010年全村有2013户,人口6108人,其中男3156人,女2944人,在外工作人员420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在校的大中专生260人。   宋宝文阁待制陈次升在家乡创建北溪桥(今大济桥),乡民慰恩“待制桥”因方言“待制”与大济同音得名。相传陈次什于社稷,故宋廷勒令为其祖居地的井头霞峰,分前、中、后建起了三幢时称庞大房屋、该村庄故此得名“三座厝”,一直流传至今。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肥质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地,以种植水稻(早晚两季),小麦、甘蔗、花生、大豆、水果、蔬菜为主。还盛产龙眼干(即闻名中外的福建桂元干)。果农栽植的龙眼树成荫连片,是农副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的三桥组一株古老的龙眼树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说清乾隆帝游江南时,吃龙眼不慎咬破了嘴唇,帝怒曰“孽核,竟敢伤朕,罚汝一百年不得超生!”随手将沾血的果核投入溪中,果核逐水漂流,后来滞积于木兰溪下游的金山脚下一外溪滩上。河道几经变迁,溪滩成了田野,至十九世纪末(距乾隆游江南约一百年),田野上奇迹般地萌发一株龙眼苗,树叶呈深红色,古人称之为“红树”。以后该树结果,果肉有血丝,带腥味,树高10多米,遮荫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树势兴旺时每年可采收果实900多公斤。20世纪八十年代初,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员许秀淡曾多次前来取枝移接,但所移接的果实却始终难得其真传,此树至今犹在,堪称是仙游县境内第一奇树。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境内农业生产获得更大的发展,年年粮蔗双丰收,多次获得上级表彰。自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济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导,大力拓宽多种经营,农民的家庭副业收入以传统的加工线面发展到各自然村的蘑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产,逐步走上依靠科技兴农致富的道路,还有300多人长期在广东等地经商或打工。随着经济收入不断增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较快提高,原有村民几乎家家拥有洗衣机、彩电。现在大部分村民安装电话,使用手机,更换液晶大屏幕彩电、电脑等。添置新式家具有的每套价值数万元。有的还购置了二轮摩托车及小轿车,。20世纪90年代起,群众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先后翻建新房的300幢,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大部分房屋均为砖木和砖混结构,并装修一新。大济村境内的大济街,街道路面原为方岩石块铺成,全长180米,街道两旁店铺有90多坎。1995年仙永公路改道拓宽工程启动,至1997年新建的仙永公路新街全长1里,路宽38米,两旁新建店房1200坎,形成了一条繁华商业街。从四明桥头至三桥的仙永公路两侧所走的店房,更是鳞次栉比,有130多家,从事木雕仿古典家具制作,形成了制作古典家具一条街,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产值达1亿多元,产品畅销海内外。所有这些都为大济村今后经济更加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济村是大济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镇政府大楼座落在大济街东头)。又是大济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大济村历史悠久,又有著名的“詹、朱、林”三姓琴坂宫和“四明陈”姓南台宫及詹氏宗祠,陈氏宗祠等,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内容,发展体育健身事业和增强人们的体质,每年的瑞午节,大济村号称“大济庙”和“南台宫”的两龙舟均分别开展龙舟竞渡活动,丰富民间文体生活,受惠于党和政府实施的为民造福“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10年底始,大济村民98%以上的家庭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还有100%的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减轻群众治病的医疗费。并正在实行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解除居民老年人生活后顾之忧,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重视教育,造福于子孙后代,属地内的大济中心小学(即原善化学堂)管辖全镇22所村级小学,成为大济地区的中心学府。大济中心小学从1950年初期仅有的一幢楼集教工宿舍和教室于一体的简陋校舍,在政府、村、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投资扩建改造,现建成三幢规模壮观的砖混结构教学楼,其中一幢五层楼含教工宿舍,一幢为幼儿专教学园,操场广阔,每年接纳了近千名群众子弟入党受教,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大济中心小学是省级达标学校。   2010年,大济中心小学通过多方集资,又新建一幢现代化设施的综合教学楼,教学设备更加完善。   

文殊村

  文殊村位于大济镇中西部,东、北与龙坂村毗连,西与溪口村相接,南于洋坑、溪车隔溪想望,木兰溪和仙永公路从境内东部穿过。全村有耕地783.2亩,山坡地(林果地)250亩,有窑后、古濑、新厝、学仔前,文化堂,顶张,后头、锦田、下亭、墘屐、顶厝,民生自然村,共13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有817户,人口2900人,其中:男1464人,女1436人。   文殊村以“文殊寺”命名。明代称文殊村,属万善里,清代称下古濑属善化里。   文殊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充足,自古种植水稻,甘蔗、小麦、地生、大豆。   在0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大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全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果业生产,种植蘑菇、巴西菇,增加经济收入,群众生活有极大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村民大都添置洗衣机、彩电、安装电话,添置新形家具。村民的住房有很大改善,新盖混凝土结构楼内配有厨房、沐浴室,卫生间,空气流通,舒服清心。   随着仙永公路改线扩宽,公路两侧新扩建140幢,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境内有莆永高速路出口,方便交通,大大改变村容村貌。   先后还集资20多万元,铺设水泥村道6条,改善行路难问题。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该村集资18万元,建两所二层教学楼,方便子女入学。   翁都“清介鄭公祠”建于明朝,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郑照曾任江西省九安府德安县知县,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皇帝赐给“廉官第一”匾额,明郑纪赠联名“忠心报社稷,钦赐贡令传家声,廉政起心被赦封清官杨正氣”。   明代柯潜赠联:乞辞归故里一瓢清水付子孙,    拜命清华封百里苍生沾雨露。   明代郑泰赠枢联:彭泽赋归看松菊千年猶仰望为山,    江洲治政伴鹤琴当日共传心似水。  

虎垅村

  虎垅村位于大济镇境内的东北部,南与汾阳村相邻,北与社硎乡、书峰乡隔溪相望,西与西苑、度尾镇交界。地理位置偏僻,全村总人口有683人,耕地面积305亩,山地地面积约1100亩,下辖厝后、旧厝、镇尾、宅里等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原本属汾阳村的一个基点。因地理位置与汾阳相隔遥远,经全体村民自愿,于2000年11月经有关部门批复,成立虎垅村委会。2010年12月,全村总户数185户,总人口数735人,其中男396人,女339人,在外工作人员18人,在校大中专学生9人。    虎垅村是个山区村,山形尤如五虎落垅之势,因而得名为虎落垅,称虎垅。   在清代初期,本村只有姓徐、李两家,当时徐员外聘了姓林的小工,尔后徐员外看姓林的小工勤劳、能干,就将其女儿配给林小工,不久徐员外过世,林小工和徐小姐生男育女,其后代变成了姓林。   虎垅村国民时期属兴安乡称汾阳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六区,以后一直属汾阳,至2000年底,从汾阳村划出,设立虎垅村。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虎垅村群众勇于探索,发展林业,盖起了新楼房。还进行山、水、田综合治理,开展的搞多种经营,许多村民外出经商或打工,做生意的打工,增加了经济收入。   虎垅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教学规模,从2001年起,全村群众齐心协力捐资捐物,建起一座完全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475平方米,完善了办学的条件。   虎垅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是个浏览胜地,2004年底,从矮古亭至虎垅村道长1.3公里,宽3.5米,铺设水泥路,群众集资7万元,上级拨款13万元其余由村财支持,共计耗资30万元,改善虎垅交通条件,2007年建起一座村部办公楼。    2008年,在村民共同努力和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重新兴建自来水压力池二座,从山间石壁引进净洁山泉,铺设引水管道6条达6000多米,确保全村村民用上净洁山泉水。    由于山沟村缺少路灯,晚上村民来往不便,村委会在村财困难中挤出2万多元资金安装路灯,使境内山间夜景明亮。   2010年6月24日,村里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地质灾害。在各级领导关怀支持下,全村有105户搬迁重建家园。于2010年12月已完成搬迁30户,未完的继续再建,以及灾后重建安置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水、电、绿化等都要完善,确保村民在优越美好的环境中生活。    该村有三教祠、龙凤宫、九仙堂、娘妈亭、去泉岩、碧云岩、福阳堂等名胜古迹。  

古濑村

  古濑村地处大济镇西部,号称“古濑角”,东与本镇溪口村毗邻,西与永春县湖洋镇白云村交界,南靠本镇北山村,北与度尾镇云水村相接壤,全村有五个自然村,由龟山、西埔、井兜、下云水、西坑、下西坑、后溪(溪口国有林场)、上云水、洋头、旧厝、顶厝、唠兜 等12个村民小组,800多户人家,全村总人口3285人,耕地面积1395亩,山地面积6000多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又是革命老区村。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共有4900多元,全村农业总产值436万元,全村劳动力1781人,全村群众的收入来源除了部分农产品收入以外,主要是靠外出打工为收入主要来源。2013年,全村1781人主要劳动力中有近一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挣点钱养家糊口。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村大部份群众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是与党的-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是:一是地处偏僻,信息不灵,我村距大济镇政府8公里,与县城距离15公里,2006年我村唯有一条通往外界的溪古道路,坑坑洼洼,在交通是经济命脉的今天,农-输特别是农产品的运输都比较困难,更何况工业项目落地古濑角呢?2011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的我村修建了二座桥梁和铺设农村水泥道路15公里,改善了我村经济发展环境,为我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二是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较为突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群众经济基础薄弱,怕做生意亏本难翻身和百般江湖不如锄头翻土的旧观念的束缚,缺乏敢闯敢拼的闽南精神;三是村级组织管理不够科学,领头雁的本领不够强,注重日常工作多,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思路的点子少。   

北山村

  北山村位于大济镇的西南部,东与溪车村相邻,南接龙华镇的金沙、金山村,西与永春县石厝接壤,北靠古濑村,西北连国营溪口林场,是个海拔700多米的山区。全村995亩的耕地分散在深山密林之中,有林地9800亩,布满松林、杉林、竹林和杂木林,境内有松柏墘、草命,下山门三个自然村,设17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有479户,1934人,其中男1022人,女912人。   北山座落于仁德里(今龙华镇)的北部山区,清代起故名北山。民国时期称北山保,属善化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称北山乡,属仙游第六区(大济)。1958年称北山大队,属大济人民公社管辖。1985年起称北山村,属大济镇人民政府管辖。   北山地处仙游西部山区,交通闭塞,山高水冷,自古以来只种单季稻,产量不高,还兼种地瓜,大豆等杂粮。群众生活水平低下,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群众生产积极性增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起,村民们冲出山门,到闽南及广东各地打工、开饭店等,至21世纪初,2010年几乎每户都有人(或夫妻俩)到外地打工或经商,积累了不少钱,回来盖新房,及供子女念书和日常开支等费用。   1984年4月,溪口至北山全长13.5公里的公路动工开建,总投资185万元,其中上级有关部门拨款65万元,自筹资100多万元,经过10年的奋斗,于1994年8月竣工通车,使北山人民从此排脱肩挑负重的日子。2005年1月,投资400万元(其中上级拨款310万元,村集体和群众集资90万元),将公路铺设水泥砼路面,于2007年11月竣工,更方便群众通行。1994年10月,投资29万元。架起高压线路,使全村电光通明。1999年10月投资10万元,接通程控电话。2002年,投资47万元,兴建一座占地2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6平方米的北山小学教学楼。改善办学条件。2007年7月,集资18万元扩建自来水工程,新建40个水池,使全村大部分群众受益。   随着北山公路的建成,并铺设水泥砼路面,彻底改变交通落后面貌。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村新建26座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从此,改变了住土木结构平房的历史。还有不少村民置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安装电话、添置新式家具等。  

溪车村

  溪车村位于大济镇西部,东与洋坑村相邻,西接北山村、南与龙华镇金沙村接壤,北与溪口、文殊村隔水相望。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村内有郑、张、谢、洪、陈、吴等姓氏和睦相处。全村划分为溪车、田庄两个基点,有18个村民小组。2014年,全村有978户,3925人,其中男1885人,女1835人。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68人。山林面积3700亩,以枇杷为主体的果树面积800亩,耕地面积1450亩,长达2000米的农业灌溉渠道贯穿村中,并配备有砂石混凝土结构水坝一座,容纳3万5千立方米水量的东风土坝一座。    1956年成立辉煌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址设在溪车郑氏祠堂,拥有山地面积1万3千多亩,耕地面积3千3百余亩,全社有675户,3756人社员,在社长郑明基的带领下,农、林、牧、副、渔业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年造林1万3千多亩,成绩突出,1957年受国务院授于“造林先进单位”锦旗一面。溪车村背靠素有大济第一山的葱郁叠翠的南林山,面临木兰溪,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的福地。在中国0英明政策的感召下,农、林、果生产发展迅速。经济收入稳步提高。0十一届三中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合理调整农林业生产结构。利用外来资金进行山地综合开发,至2003年已扩大各自然村枇杷、龙眼、荔枝、文旦柚、柑桔等优质果树800亩,果业生产已形成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农业户大力发展蘑菇、巴西菇、银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外出经商务工、办企业村民已达6百多人,其0国经商务工的就有16人,现在自己拥有百万以上资金的企业主和经商人员就有十多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村共投入资金200万元,先后兴建了村部一座,面积达520平方米,三层共12间的小学教育楼一座,教师办公厅、电教室、食堂等教学配套设施,建筑面积达1400平方米,整个小学占地面积7.5亩。林业护林站,果场管理房10座计1200平方米,小型水电站2处,沙石泥混结构水坝一座,2002年4月份又铺设总长为1700米,路面宽9米的村主干道水泥路,由溪车村、溪口、北山等村筹资建筑溪口小溪大桥一座,现已开通客运路车,各自然村间已完成开筑4~5米宽小公路10条,总长达2000米,新建钢筋混泥土结构砖屋189座,人均居住面积为30平方米。    该村在外工作人员136人,其中科局级以上国家干部6人,副教授3人,取得硕士学校学生6人,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人,高级农艺师2人,主治医师,经济师,会计师8人,高级工程师1人。   

洋坑村

  洋坑村位于大济镇西南部,东倚马鞍山、南靠南林山,西邻溪车村,北与文殊、龙坂两村隔木兰溪相望。有长洋、瑶垅、后厝、下新厝、旧厝、顶埔、将军山、欧厝等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2003年有耕地面积1251亩,有林地面积4638亩,全村总人口888户,其中男1904人,女1552人。人口3456人。    洋坑在明正统之前为杨氏聚居,故称杨家。“洋坑”是杨家方言谐音。清乾隆年间,按司郑远改称杨溪。民国时期与溪车、文殊组成钱园保,属善化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称钱园乡属第六区(大济)。1956年成立辉煌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办人民公社时称辉煌大队。1961年体制缩编称洋坑大队,属大济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底始称洋坑村,属大济镇人民政府管辖。    洋坑村倚山面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灌溉较好。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番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年年取得粮蔗双丰收。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蘑菇等食用菌生产,1980-1998年每年蘑菇总产量400吨以上,总产值120万元。食用菌生产获得丰收,经济效益高,给村民们带来了富裕,给村里带来一片生机,村民顺口溜:“闲冬无闲田,处处是菇棚,鲜菇采不尽,清水喷又生,晨晨卖菇返,一路飘笑声”。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青壮年男女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个村以面食为特色的饮食服务业遍及广东、上海、浙江、河南等省市。在外经营饮食业有360多家,从业人数1200多人。还有在外经营雕刻工艺品商和工匠有160人。全村在外经商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    由于经济收入的迅速增长,村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个村现在是:处处建新楼,家家有彩电,户户通电话,燃料蜂窝煤液化气,洗涤用自来水洗衣机,公交车已达洋坑,乘车方便。20世纪末起,两轮摩托车已普及,年轻人出入境"轻骑",生活将近小康。    一座按国家标准设计建筑的小学教学大楼屹立在村中心。这所小学建筑面积有128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420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36人。    1958年修筑村通自东向西贯穿境内,全长1.3公里,宽6米。2004年,由村民捐资30万元,国家拨款20万元,全程浇灌水泥砼路面。从而便利了车辆和行人往来。    2010年7月,农营企业家余金凤捐资270万元,国家拨款130万元,建筑木兰溪洋坑大桥。大桥建筑工程动工前夕,一条由村民捐资46万元修筑的宽10米、长380米连接大桥和村道的道路先行竣工,为大桥建筑施工铺开便道。2011年5月10日,一座宽9米半、长96米六墩五孔横跨木兰溪的洋坑大桥落成通行。从此,结束了两岸居民的千年美梦。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阮里村

  阮里村位于大济镇东南角偏僻的村庄,东邻东井水库、东井村,西与将军山接壤,南与龙华镇林内村相连,北接马鞍山和龙坂村,四面山峰叠立。地势较高,有两个内外拱桥。外拱桥有龙沧宫,俗称外宫,有后面、后垅、前厝、柏林、龙山五个自然村,居住着:杨、郑、李、谢、陈、黄、林、肖8个姓氏村民;内拱桥有照灵宫,俗称内宫有高坂、老墘、顶坑、厝尾四个自然村,居住着:王、林、刘、徐4个姓氏村民。2010年全村耕地面积800亩,山地面积4648亩。设有14个村民小组,731户人,人口2875人,其中男1474人,女1401人。在外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干部72人)。    阮里村清代时始称阮里,属善化里,民国时期属善化镇称东里保。阮里村地势四面低山,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境内有40千瓦电站一座。阮里水库,库容量为15万立方米,改善境内水利灌溉条件。自古以来适宜种植甘蔗、水稻、小麦、花生、大豆、甘薯、瓜果、蔬菜等。特别是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阮里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广大村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利用山地的优势综合开发,种上茶果,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鼓励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个村以馒头包为特色的饮食服务业遍及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昆明等省市。在外经营饮食服务业有370多家,从业人数900多人,还有在外经营雕刻工艺品、纺织厂等,给村增加不少经济收入。    由于经济收入的迅速增长,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村是处处建新楼,家家有彩色电视机、户户通电话,燃料是峰寓煤、液化气、洗涤有自来水洗衣机。大济至境内公交车已开进,让群众乘车方便。两轮摩托车已普及,年轻人行路驶轻骑,生活水平接近小康。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村里投资60多万元,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的新建阮里小学,获得“两基”达标学校称号,极大方便广大村民子女上学。    2003年10月起,村两委发动全体村民积极捐资捐款将近40万元,并在上级有关部门拨款支持,铺设一条长3.6公里,宽5米的水泥路面村道,各自然村也铺设水泥村道。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    阮里村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正坑寺、阮山书院、杨氏宗祠等古迹。  

东井村

  东井村位于大济镇东南部,东与三会、后林村交界,西与阮里相邻,南与龙华镇貂峰村接壤,北与三会村的后庄、郑厝自然村相邻。地势北低南高。全村有耕地面积1250亩,山坡地(林果地)3274亩,共有五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有1173户,4287人,其中男2262人,女2025人。在外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干部)132人,在校的大中专生有73人。   东井村名,其中的"东"字村民由广东省广平府开族来,故取广东的"东"字,还在该地区挖一口大井可供500多人饮用,故有"东井"之称。   东井村地势北低南高,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有东井水库一座,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水利灌溉较好,自古以来适宜种植甘蔗、水稻、小麦、花生、大豆、地瓜和瓜果、蔬菜,一年三季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方面都获得较快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东井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模式,扩大果树各村面积,实行山地综合开发,并鼓励农民发展蘑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产,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21世纪初,投资了50多万元修复坑尾桥堤岸,修复水坝,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圣力。   长期以来向外地输出剩余劳动力800多人,遍布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经商或打工。还有部分人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从事工艺品生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村民拥有电视机、洗衣机、音响设备,并安装了电话、添置新式家具等,生活水平逐步向小康迈进。20世纪90年代起村民们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先后有旧房翻建和新房兴建共有130多座,建房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大部分为砖土和砖混结构,讲究卫生、实用、宽敞、明亮透风且配套有厨房、卫生间、浴室。   随着政府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支持,东井村也掀起了铺设水泥村道的热潮,2004-2010年,村里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村主干道5.9公里,并铺设水泥砼路面,还安装了路灯照明,使村容村貌将出现更大改观。   20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家吴良好捐资80多万元,捐资兴建东井金威小学,以及建围墙、配套等耗资。建筑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已在1997年完式,获得"两基"达标学校称号,极大方便广大群众子女上学,为培养下一代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东井金威小学的规模将不断壮大。   东井村历史悠久,境内有报恩寺,潘氏宗祠,榕仙宫等古迹。  

后林村

  后林村位于镇境南部,南邻龙华镇貂峰村,东接西南村,北靠三会村,西依东井村,东南部与龙华镇的灯塔、团结村接壤。境内多为丘陵地,东南部的佛光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246米),形成地抛势东南高,西及西北低的趋势。民国及民国以前,这里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群众生活穷苦。据族谱载:林姓于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从大济村前面自然村迁入,以林姓的郡望号(俗称灯篮号)命名“瑶林”,后来改成“后林”流传至今。2014年,全村有耕地面积460亩,有林地1511亩,总户274户,1208人,其中男606人,女602人。外出经商或打工的有800人。设旧厝、新厝、油陇、宫兜、下新厝5个自然村,辖楼前、下厝、新厝、下新厝、宫兜、顶头、埕尾7个村民小组。   后林多为丘陵地带,有山地1000多亩,他们就以综合开发山地为主导,发展茶叶生产。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开山造茶,并建起2座电灌站,可喷灌茶园。进入80年代,全村茶叶发展到400亩,年产茶叶400担。并每年种植茶苗300万株,全县各地都纷纷来订购茶苗。至90年代后期,全村茶园面积拓展至500亩,并有4个用机械生产加工茶叶的茶厂,年产茶叶1000担,产值达120多万元。茶园都由专业户承包,村里集体经济丰厚,还给近200人採、制茶景业出路。从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免交“三金”,由村公共积累支付,还发展公益事业。   1996年,把原土木结构的后林小学翻建,村里投资40万元,兴建一座600平方米混凝土结构三层的教学楼,校占地面积扩大到300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初起,在原有村道基础上,铺设水泥路。群众集资25万元,县拨款25万元,铺设从三会至后林村道长2公里,宽5米的水泥路,同时还延伸至龙华貂峰村的水泥路。   2011年,沈海高速复线经过我村,2014年12月正式通车,到福州只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改变了外界对我村地处偏僻的传统看法。   随着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较快提高,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全村有60%以上的村民盖新房,建筑面达1.8万平方米。群众间流传的顺口溜,过去(1949年前)的后林是:“后林、后林、有出无入”,意思是妇女嫁出易,娶进难,而现在是:“要想闲、去后林、有吃不用做,拉也拉不到”(方言)。  

三会村

  三会村位于大济镇的东南部,北靠木兰溪,南邻后林、东井村,东连西南村,西界洋坑、阮里村。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0亩,其中旱地120亩;有林地面积1077亩,其中经济林面积936亩。下辖圳岑、郑庄、山后、郑厝、后庄、官边、三公郭、三会张等25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共1478户,5652人,其中男2914人,女2738人。有汉、回两个民族,其中郭姓回族人口680人。在外工作人员196人(含离退休人员),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29人,现有大专院校在校生、毕业生42人。    三会村以三会寺命名。宋至清代,三会村属善化里,民国时期,属善化镇会庄保,1949年后,改为会庄乡,属第六区(大济区)。1956年6月改称三会乡,属城关区,1958年9月同,改称三会大队,属大济人民公社。1984年底改为三会村委会,属大济镇人民政府管辖。    三会村地处木兰溪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自唐宋起,村民们努力筑陡,引用木兰溪水灌溉农田,成为粮蔗丰产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视水利为农业命脉,从20世纪50年初起,就发动群众大力兴修水利,确保农业旱涝保收。1959年2月,仙游糖厂与大济公社在三会大队联办三会甘蔗试验场。后改为大济公社甘蔗试验场。专门进行甘蔗新品种高产稳产试验,推广后全社甘蔗产量年年高产。1983年,全大队种植甘蔗978亩,平均亩产蔗杆10吨,总产达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当时受到省、市表彰,党支部书记谢开明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省农科院授给农技师称誉。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铺设水泥村道3条,全长4.3公里。2003-2007年,群众捐资50多万元,把全村5.85公里的村道铺设水泥砼路面。群众住房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共计新建或翻建新房350座(幢),多为2~3层砖土结构,建筑总面积达45600平方米。    三会村的交通主要受到木兰溪的阻碍,早在民国22年(1933年),经多方人士捐资,创建起三会大桥,不幸于民国34年(1935年)7月,被洪水冲毁。1971年6月,在县人民政府拨款支持。群众献工献料,经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一座长118米、宽4.5米,的石拱桥。但于2002年8月6日又被大水冲毁,只好搭起临时木桥让村民往来。2004年11月,群众集资及上级交通部门补助,重建三会大桥,桥长125.47米,宽9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1米,为截面悬链石拱桥,载重设计为100吨。于2006年8月竣工。2007年秋群众捐建筑大桥亭,增添了三会大桥景色。民营企业家金威集团董事长吴良为为建筑三会大桥、桥亭捐资33万元,为三会小学教学楼捐资20万元。    三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有龙山三会寺,它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2~615年)占地36亩,唐时即为丛林,辖86个庵院,僧尼达五百多人。宋之后几经兴废。明末清初大规模修建,历时84年始完工。20世纪40年代末又毁于火。1981年重建,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禅房等,其主殿建筑艺术基本上保时代风格。还有唐宣宋时石质水糟宋微宗时石盆、古石狮及元代时的大钟、明代书籍、清代木质鳄鱼和碑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境内有三会中学、三会小学以及1979年建的能容纳1000多座的戏院(内作村部和老年活动中心)。历史名人有清初的郭尔隆等。  

西南村

  西南村位于大济镇南侧,东邻龙华建华村,西接三会、后林村,南靠宝幢山,北邻木兰溪,全村有耕地1144亩,有林地670亩,原由西台、乌台、上板、吾中4个自然村组成,合作化后设20个村民小组,全村至2010年底有1360多户,5094多人,其中男2646人,女2448人。1949年后到现在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185人,大中专毕业生 人。   西南村历史原由吴、林、温三姓氏组成:吴氏于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从晋-溪迁入,始祖吴时进。林氏于宋末由莆田义门迁入,始祖林延宁;温氏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由大济桥头迁入,始祖温国珍。   西南村在清代时属仙游善化里,民国时期属善化镇管辖下的西湖保、西台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六区,称西湖乡、西台乡,各自开展土地改革,1955年由小乡并大乡,与现有的三会、后林、东井、阮里合并为“三会乡”,1956年拆区并乡,成立黎星社,1958年底改为生产大队,1961年改称西南大队,由于历来是西湖、西台两个地名,经协商各取“西”字,由于处在大济镇的南面,再取一字“南”字,成为西南村。   西南地处仙游西乡,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古代有三台之称(即溪口、西台、乌台),水利条件好,全村有横江坝,潘坝,头坝三条水坝,可灌溉农田1000多亩,自古以来盛产水稻、甘蔗、花生、大豆、瓜果等,1949年前西台、乌台菸烟闻名全县,甘蔗是西南的特产,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全村1000多亩土地都种甘蔗,年产量均达万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好政策的鼓舞下,全村人民以发展农业为主,各种经济为辅,全面发展,全村种果树达300亩,每年食用菌收入达80万元,农民还外出经商,打工者达565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全村电视机、洗衣机拥有率为89%,还有65%的人家装上电话机,住房条件由1949年前每人平均不足6平方米提高到人均18平方米。全村新建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有260幢,4万平方米,而且还在大济街、仙游县城、厦门市、福州市等购房达120户。   境内交通条件迅速改善,过去西南村与木兰溪一水之隔,群众出行靠渡船过溪,80年代至90年代,村里连续修了两座拱桥,西台大桥于1987年动工,1992年竣工,总长达134米,宽8米,总投资200多万元,政府补助100多万元,群众集资100多万。此后,还建起乌台大桥,使境内交通更加便捷。还新建8条长达8.8千米的村道,投资200万元,2004年集资40多万元,政府补助30多万元,铺设水泥路面近5千米,大大提高了村里的交通水平,方便了西南村人民群众的外入。   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由旧变新,1949年前西南小学在三间危房教室上课的学生不足百人,1958年迁往吴氏宗祠上课,1978年重建8间土木结构的教室,2002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新建一座三层18间教室的水泥混凝土教学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总投资104万元。   西南村有两架龙舟,自1983年至2010年,每年端午节期间,在木兰溪举行龙舟竞赛传统活动,丰富了民间群众体育竞赛。   境内有斗洋宫、西湖宫、濯灵格、洋山宫、开源祠、城建堂等。   

龙坂村

  龙坂村在大济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上梧,仙度路中间段两侧全长2.4公里,有27个村民小组组成,村民1368户、5872人。耕地1698亩,主种蔬菜、水稻。山地4569亩,以种植巨尾桉为主,有多所卫生所,有库容量26万立方米的两个大小水库,村设有”双桂岩农民公园“旅游观光人数众多,引进了”中国利农集团“在村驻下基地培植无公害绿色蔬菜,民营企业红木家具,工艺加工,名贵木材批发。莆永高速在村后山开过出入口离村700米,木兰溪、公路贯穿全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龙坂村和谐发展,蒸蒸日上。   


洋坑村特产大全




洋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