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仙游县 >> 游洋镇 >> 桥光村

桥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桥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桥光村简介

  桥光村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西北部,境内植被良好,山清水秀,是福建省省级生态村。总人口1397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11178元。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人民调解先进集体”、“市级文明村”等称号。
  村情简介
  2007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统一规划实施新村建设并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先后投入了520多万元。山林面积12000多亩,生态环境良好,竹类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毛竹林6000多亩,年产毛竹30余万支。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2013年人均GDP值3.5万元,人均收入11178元。在村里,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垃圾整治,能处理村民80%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农民小公园与村四周山上的满眼绿色相得益彰。桥光村将继续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完成各项生态建设工作,使山川乡成为生态一流、经济发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秀美山川。
  生态发展
  桥光村紧紧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发展路子和争创全国环境优美的目标,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在,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五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桥光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竹产业,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2007年开始,对3300余亩的生态公益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2007年硬化道路6.5公里,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同时,着重搞好特色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户进行金线莲林下种植、桔柚生态种植、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利用接近聚仙堂休闲山庄、金钟水库景点优势,吸引大城市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采摘桔柚、观赏百亩茶树开花,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此项活动深受旅客的喜爱,得到一致好评,而农户本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基础设施
  桥光村自2007年开始,作为省级村庄环境建设试点村,全面开展了环境建设工作。已投入300余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新建了进村大桥,硬化村道路面;新增绿地面积2500平方米,并对道路两旁栽樟树绿化。安装了进村道路沿线全部路灯并配置了垃圾池,聘任专职保洁员每天将村庄内垃圾运往乡垃圾中转站,确保生活垃圾在村内滞留期不超过二天。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新村建设,一、二、三期中每户污水做净化处理,建设老协会、室外六角亭、室内花草,并建设公墓区一座,并对其道路及周边进行绿化。提升了整个村的环境品位。现在桥光村的人均绿化面积超过了12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环境质量也达Ⅰ类。围绕着村中心的绿化广场,一个环村休闲带已经初具雏形。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一一显现出桥光村的新风貌。背山面水,是很多人向往的居住环境,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优美环境,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山沟里建起了生态景观水库,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建设成了一个亲水生态村。映射出村庄的整洁有序,村内民风淳朴,生活怡静,真正实现了“蓝天、碧水、绿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322111 351100 0594 查看 桥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桥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桥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霞峰村

  霞峰村位于仙游县东南部,距游洋镇人民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莆田市常太镇仅11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即东斜、下宫、东斜尾和山坪洋自然村,有村民小组13个,解放前原名苏峯,解放后成立人民公社,下设霞峰大队,1995年改称霞峰村委会,全村人口1671人,有耕地571亩,山地2000亩,山林12000亩,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林业主要以毛竹林为主,村里设有卫生所一座,有水库两座(东斜水库和霞峰电站水库),2012年成立仙游县霞峰药材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名贵药材太子参,合社会有社员48人,交通网络尚未完全开通。游洋至霞峰道路已硬化,霞峰至莆田常太镇公路路线正在开工,有待进一步硬化。  

梧椿村

  梧椿村在游洋镇驻地东1.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洋埔,聚落在东山头、马头寨南麓丘陵之间,是大漳溪后溪支流发源地。由林尾、过埔、东埔墘、宫东、椿下、后洋、洋埔、顶灶、吴宅9个自然村组成。有17个村民小组,村民816户3268人。民国年间以吴宅及椿下各取首字为“梧椿”保,解放初称梧椿乡,1958年公社化为梧椿大队,1984年为梧椿村委会,1993年改称为游洋镇梧椿村委会。梧椿村耕地2321亩,主种水稻,山地25380亩,以马尾松、毛竹、阔叶林为主,有油茶、枇杷、红柿等水果。村里有卫生所1所、小学1座,老协会、平安协会、计生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会。有库容量19.2万立方米的龙潭水库、涵游公路贯穿境内三公里,全村村道全部水泥硬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村内有东山漈瀑布、三十六间奇石怪洞,有明代虎溪寺、清代延寿宫、龙兴宫等景区古迹。  

金石村

  金石村隶属游洋镇,位于游洋镇东南部,地处莆仙永三县交界处,东临天马村,西邻梧椿村,南邻河星村、兴山村,北靠莆田、永泰。   【村落与村民】全村总人口3010人,分渭坑、南溪两大片,村址落于渭坑、南溪中心点,7个自然村(渭坑、南溪、高塘池、利坑、林后、长垅、石狮),15个村民小组,653户,大多村民外出打工。其中,山地面积13560亩,耕地面积1086亩。   【自然景观】境内有天然和尚帽,美不胜数,远近闻名。   【经济产物】盛产水稻,枇杷、柑橘、板栗。   

天马村

  一、自然资源   ⑴地理位置:游洋镇天马村位于仙游县东北部,莆仙永中心点,与涵江区庄边镇相邻。距离莆田市区53公里,距离仙游县城53公里,距离游洋镇8公里,系革命老区村。全村有2个自然村(内石门村和外石门村),10个村民小组,林地总面积12000亩,其中:山地面积10080亩,耕地面积752亩。   ⑵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682米(天马山),年平均气温19.7度,一月份平均气温10.9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8.2度,极端最高气温38.5度,极端最低气温-2.0度,多年平均降雨量1800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份,极易产生洪涝,七至九月份台风暴雨多,十月份降水骤减,全年平均风速2.2米/秒,无霜期260天,年平均降水理1800毫米。   ⑶地形地貌及土壤:地形起伏大属丘陵地貌,土壤类型有灰黄田和泥沙壤田,园地土壤以红、黄土壤为主,坡地一般坡度在10度以下,土壤厚度1米左右,腐殖层厚度5-10厘米,有机质含量为1.5-2.5%,土壤呈微酸性,PH值5.5-6.5之间,碱解氮为100-250ppm。   ⑷资源特色:天马村地处231县道(现改为305省道)庄仙线旁,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天马山景区面积达5.8平方公里,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天马山林区也是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达488亩。天马山景区奇在石,妙在洞、天然林、次生林、混交林名贵树种很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遥相辉应;同时景区内有大量的早期革命历史遗址、人文事迹,如梅花洞、仙人洞等20处。天马山处处可见野山茶、也就是当地民众所说的“甜茶”用该茶叶泡出来的茶水很甜,据说还有降血压、清热解毒等药用功效。天马水电站(萩芦溪流域上游)重建后装机容量可达500千瓦。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⑴人口状况:全村共有395户,总人口1802人,现有党员64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村两委成员6人。   ⑵经济来源:主要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外出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78%,多以打工为主:主要是在苏州、上海、西安等地高校经营食堂以及经营木材、模具等;农作物以单季水稻、地瓜、毛竹林等为主。   ⑶基础设施:截止2012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经使95%以上的村民,喝上了清澈甘甜、洁净卫生的山泉水。村民自筹资金2万多元,为村道安装了90盏路灯,村道路面已经硬化。   

双峰村

  双峰村在仙庄道26-31公里路段,距游洋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东邻石里、龙溪村、西靠英山,毗邻石苍乡,南汾水寨钟山界,北游洋村为邻。村委会设在双告店,聚落在桐坑尖与双髻尖的山谷间。由上龙、张圳、梓树下、双告厝、双告后、双告店、狮洋、顶溪、下溪九个自然村组成。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611户,总人口2598人,解放前称为双髻,境内有山峰似女子系双髻而取名。1956-1958年与石里、龙溪、河星合并,取名星峰初级社,1959-1966年称双峰大队(取名以境内有两座山峰并立)1967-1979年简称双峰管委会,1980-1983年又称双峰大队,1984年为游洋双峰村委会,后改为游洋镇双峰村委会。双峰村耕地1245亩,以水稻为主产业,山地17262亩,以竹林为主,其中有台湾农民创业员开发的山益农场台湾甜柿1600多亩,一所双峰小学,一所医疗站,村民以外出经商务工为主。仙庄县道贯穿全境。仙游环山区路横穿本村中心经过。双峰村部离菜溪高速入口8公里,与麦斜岩、九鲤湖、菜溪岩名胜境区环抱相连。境内下溪有历史建筑月澄亭、灵验远近闻名。通信网络完整。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石里村

  石里村位于游洋镇东部,距集镇4公里,村委会设在石级厝葫芦山,由石级厝、门前、七里、王口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1288人,318户,八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86亩,山地面积6358亩,村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3.5公里村主干道和2.2公里自然村村道已全面硬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龙溪村

  龙溪村处游洋镇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村委会设在顶张隆,聚落在古山与酒池山麓丘陵山谷间,是延寿溪支流发源地,由后垅仔、洪溪头、顶张隆、下张隆、山后、福岺、大厝洋等7个自然村组成,有13个村民小组,620户,人口2380人。解放初属麦斜区管辖,1961年公社化为龙溪大队,1984年改为游洋乡龙溪,1991年改称游洋镇龙溪村委会,龙溪村有耕地1320亩,主种植水稻、甘薯,山地20000亩,以尾竹、杉为主,有2所卫生所。有库容量1万立方米的洪溪头水库,正在立项县通203从城厢区贯穿全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958年受泥石流冲毁,洪溪头房屋60多间受灾50多户,造成死亡51人,是本镇建国以来特大灾难。   

游洋村

  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位于集镇中心,系游洋镇政治、文化、贸易中心,宋、元、明朝兴化县所在地,唐朝设镇,至今仍为游洋镇政治、文化、贸易中心所在地。地处永泰县,城厢区、涵江区、仙游县交界的重要地段,属少数民族行政村,省定革命老区村,全村人口3536人,辖6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012户,其中回族人口1531人,拥有山地面积12363亩,耕地面积148亩。海拔450m,年降雨量1800mm左右,平均气温18.4℃,无霜期280天。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利用会议、宣传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旧房改造,造福工程,目的意义和改旧建新典型的宣传力度。按照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早安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配套”的原则,按照小区建设的条件,配套建设、通讯、排水、供水、绿化、道路硬化等设施。与村容村貌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走优美化环境的道路。   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位于永泰、城厢、涵江、仙游四县区交界处,系少数民族行政村,省定老区村,全村人口3436人,总户数829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31人,占41.6%,辖六个自然村,十九年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力人口1706人,党员85人,其中女党员9人;山地面积12363亩,耕地面积1481亩,海拔450m,年降雨量1800mm左右,平均气温18.4℃,无霜期280天。系宋、明朝兴化县所在地,唐朝设镇,至今仍为游洋镇政治、文化、贸易中心所在地。   本村地处山区,山地资源丰富,其中山林面积近10000亩,果树面积2000多亩,农民主要收入以农业、商贸为主,年入均纯收入达2600元以上。多年来,通过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引进创办竹制品加工厂五家,木材工艺厂二家,服装加工厂一家,年创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村财政收入年均3万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000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兴山村

  兴山村位游洋镇东南部,距镇政府15公里,平均海拨650米,是仙游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的诞生,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行政区域5.7公里,全村由9个自然村(上宫、下宫、山头、圳顶、洋山、内池、外池、院口、潘斜、美林)组成;辖区内有一所小学、多所卫生所,还有一座兴角祖宫(省级文物保护)。总人口2396人,党员86人,村两委干部8人;民国年间上宫街,解放后游洋乡,1958年化为兴山大队,1984年兴山村委会,1991年改称游洋镇兴山村委会。兴山村耕地为825亩,主种水稻;山地面积15375亩,毛竹林6109亩;近年来,兴山面貌、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进步,全村基本道路已硬化,需要我村村民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桥光村

  桥光村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西北部,境内植被良好,山清水秀,是福建省省级生态村。总人口1397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11178元。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人民调解先进集体”、“市级文明村”等称号。   村情简介   2007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统一规划实施新村建设并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先后投入了520多万元。山林面积12000多亩,生态环境良好,竹类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毛竹林6000多亩,年产毛竹30余万支。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2013年人均GDP值3.5万元,人均收入11178元。在村里,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垃圾整治,能处理村民80%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农民小公园与村四周山上的满眼绿色相得益彰。桥光村将继续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完成各项生态建设工作,使山川乡成为生态一流、经济发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秀美山川。   生态发展   桥光村紧紧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发展路子和争创全国环境优美的目标,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在,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五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桥光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竹产业,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2007年开始,对3300余亩的生态公益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2007年硬化道路6.5公里,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同时,着重搞好特色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户进行金线莲林下种植、桔柚生态种植、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利用接近聚仙堂休闲山庄、金钟水库景点优势,吸引大城市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采摘桔柚、观赏百亩茶树开花,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此项活动深受旅客的喜爱,得到一致好评,而农户本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基础设施   桥光村自2007年开始,作为省级村庄环境建设试点村,全面开展了环境建设工作。已投入300余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新建了进村大桥,硬化村道路面;新增绿地面积2500平方米,并对道路两旁栽樟树绿化。安装了进村道路沿线全部路灯并配置了垃圾池,聘任专职保洁员每天将村庄内垃圾运往乡垃圾中转站,确保生活垃圾在村内滞留期不超过二天。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新村建设,一、二、三期中每户污水做净化处理,建设老协会、室外六角亭、室内花草,并建设公墓区一座,并对其道路及周边进行绿化。提升了整个村的环境品位。现在桥光村的人均绿化面积超过了12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环境质量也达Ⅰ类。围绕着村中心的绿化广场,一个环村休闲带已经初具雏形。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一一显现出桥光村的新风貌。背山面水,是很多人向往的居住环境,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优美环境,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山沟里建起了生态景观水库,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建设成了一个亲水生态村。映射出村庄的整洁有序,村内民风淳朴,生活怡静,真正实现了“蓝天、碧水、绿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石山村

  石山村位于游洋镇东南部最偏僻的山区,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村委会距离真政府所在地20公里,是莆、仙交界地,东涵江区松岭村,西天马村,南鲁头、兴山村,北涵江区黄洋村。距离莆田市区35公里。    全村有申田、赤水、下楼、汾头、水井斜、长垅、山崙7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居住分散,有10个村民小组,村民423户,总人口1842人,共有耕地800亩,山地面积12353亩(其中毛竹、林地11048亩),盛产毛竹。    石山村以农、林为主要产业,种植水稻、地瓜、蔬菜、玉米,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村民80%以上劳动力外出劳务为主。    村委会、石山小学设在汾头、申田交界处。   

鲁头村

  鲁头村位于游洋镇东部,与城厢区交界,离镇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里莆田市区28公里,全村分为五个自然村。176户总人口748人,共有耕地450亩,山地面积9000亩,其中毛竹3000亩,优质橄榄300亩,枇杷300亩。   气候与物产:   气候优越,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摄氏18.7度,无霜期325天,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0%,粮食作物以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有橄榄、枇杷、香菇。   基础设施:   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溪流有三溪口,汪洋溪,现有建了二级水力发电站、二级装机容量1200千瓦,属于省网,水电项目不断发展,电力供应保障稳定,邮电通讯方便,村道硬化完善交通方便,移动信号覆盖,充足的电力以优质的服务营造了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优好的投资吸引客商到此投资兴业,林木加工,果品加工,淡水养殖等支柱产业特色,养殖兴起较早,七采山鸡、龟、蛇。   

龙山村

  仙游县游洋镇龙山村,位于游洋镇东北部5公里处。现有水泥公路:自游洋、梧椿村,直经村所在地,连接沽山、里洋、五星村直至永泰梧桐镇。    本村地处山区,海拔490米,气候适宜。距有游洋名山,龙角山、笔架山为依托,山峦起伏,群山环抱,苍松翠竹,斑谰掩映,环绕整个村庄。楼房耸立,屋宇毗连。现有人口2860人,680户,包括4个自然村,院里、凉坑、上楼、古宅里,划分为17个村民小组。1989年建造混凝土小学教学楼,教师宿舍楼;1990年成立村老年人协会,供老年人休闲,文娱活动;并创办《华友老年人基金会》。土地资源丰富,农田耕地面积800多亩,毛竹面积18000多亩,杉木面积11400多亩,炬尾桉面积2200多亩,油茶地面积200亩。1978年集体创办龙山竹篇厂,产品畅销东南亚。    2013年7月1日成立了《海峡乡村农民书画院》,都是本村乡里乡亲的作品、工艺、书法、油画、剪纸、刺绣、雕刻等,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之乡村。    名胜文化古迹有:林迪之隐居读书楼、双桂亭、字纸亭、龙泉亭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有林龙江普正书院;旅游观光胜地龙角山太子殿、祀民供奉香火;聚仙堂杉林公园,保持原生态环境、清静幽雅,是休闲、游览、度假的好地方。   

沽山村

  游洋镇沽山村位于仙游县、涵江区、永泰县三县区的交界处,东临里洋村,西邻五星村,南邻龙山村、北靠永泰县梧桐镇,全村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585人拥有山地面积16351亩,耕地面积937亩。    沽山村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山中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民风纯朴,村容村貌整洁,村民安居乐业。历史上曾出过山东泗水县令,现有研究生、博士生10多人。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全村村道全部实现硬化,路灯照明、自来水、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2000年引进台商开发山地,发展名优、特水果,现拥有台湾甜柿1598亩,金秋季节,硕果累累。   

里洋村

  里洋村位于仙游县游洋镇北部,距离游洋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是莆、仙、永三地交界的革命老区村,全村面积1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9000亩。盛产毛竹,有毛竹林4000多亩,特产苦笋,苦竹林分布在本村所辖的大山林里。耕地面积820多亩,主要种植单季中稻,距村5公里有一座小二型水库(后溪林水库),水库上游有天然景区——五宝雄关龙穿城,有石门、石龟、出盐石、出米石、出油石等待开发;常年平均气温20℃,村民集居地海拔550米左右,高山最高海拔1048米。全村总人口1500多人,辖10个村民小组,分布3个自然村,共有0党员54人,村两委干部5人。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经济来源主要是农、林生产及外出务工。有名特优产品(台湾甜柿)1000多亩。   

五星村

  五星村位于仙游县游洋镇西北部、距离游洋镇政府所在地20.5公里,全村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9000亩,耕地974亩、油茶地1000多亩,11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876人,村民集居地海拔150米左右,常年平均气温23℃,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    五星村境内村道交错,沈海复线与湄渝高速公路经过村内4公里左右,设有沈海复线与湄渝高速互通枢纽、全省最长的隧道岐山隧道出口在本村沽洲大溪底、大溪底有美丽的小瀑布和老鹰岩风景,离永泰县梧桐镇板埕高速公路出入口处约8公里,离金钟水库只有8公里左右,省级“造福工程”沽洲东北洋新村建设接近封顶完工,新的省级“造福工程”寨前洋新村建设即将破土动工。    总之,近年来五星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境内人居环境日趋亮化、净化、美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河星村

  河星村简介   河星村群山深入,水环山抱,田园秀美。位于游洋镇东部,海拨600米。距离游洋镇人民政府7公里。仙游县城50公里。莆田市区40公里。常游公路贯穿全镜,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村道水泥硬化公路。全村人口2246人。全村由隔丘、顶厝、靑门坑、三湾、院口、里厝、新街、山斗、湖洋、白石林、际兜十一个自然村组成。河星村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同受社会文明之陶治,我村已经开始普及种植茶叶。全村毛竹林面积13000亩,素有【贵竹】之称。矿山资源丰富,叶蜡石资源含量是全省三大基地之一。   


桥光村特产大全




桥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