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仙游县 >> 石苍乡 >> 高阳村

高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高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阳村简介

  高阳村是石苍乡较突出的省定革命基点村。20世纪40年代初,-29军大举向驻闽北的0福建省委机关围剿,0福建省委机关决定南迁闽中。到达闽中后,先驻足钟山镇临水上湖底自然村,后由温学通、温成才带路,黄国璋、林汝南等到高阳实地视察地形与了解民情后,决议把闽中游击司令部及省委机关迁设高阳。1942年3月间,由温兆符(阜)、温成法、温成才带路,把省委机关领导人带入高坪下厝自然村,白天在赤竹坑笋楼里,有时也在温氏祠堂后石洞中,夜间住在下厝坑尾笋楼里。同年5月间,省委机关又迁移到高坪溪南底笋楼里驻扎7个月。1943年12月,省委机关再迁移到青溪龙潭里。老革命曾镜冰、黄国璋、林汝南、苏华、饶云山、饶贡生、雷锐、陈亨源、济群等30多人在境内开展革命活动,组织武装斗争。当时高阳全村有230多名青壮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有地下党员、游击队员、交通员、联络员、接头户等。革命青年为地下党送信、搭建草棚、采购征集货物粮食、背送药物等工作。温学通、温步云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了解敌情,注视动向,还和地下党一起智取莆田涵江交通银行钞票,为地下党开展地下工作暂度经济难关。蒋介石得知后,派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督剿,-80师师长曾栋亮配合福建省保安司令胡季宽率兵进剿,谢一民(女特务)和谢仁运等先后伪装在高阳小学任教,潜伏境内了解地下党的活动情况。因高阳人民守口如瓶,形成铜墙铁壁,使-当局一无所获。-当局极端仇视高阳人民,派兵连夜烧毁4个自然村民房400多间,衣物不计其数,给高阳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但高阳人民始终没有被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保长温玉英用自己的头颅作担保,保守0地下党的秘密,为革命作出极大的贡献。温兆符(阜)为了支持地下革命工作,把所有的家当都拍卖掉,换米换盐接济革命同志的生活,最后连2个孩子都卖了,家里只剩下一杆小秤子。因温兆符(阜)饱受饥寒和疾病的困扰,于1949年7月间去世。1950年3月,0福建省委组织部通函其任莆田县县长,遗憾的是他已去世几个月。为沉痛悼念革命烈士温兆阜,1966年夏,由县、公社有关部门负责人组织全社各单位负责人、教师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到高阳祭扫温兆符(阜)烈士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陆续落实老区政策,有的被调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有的被定为“五老”人员,享受政府照顾。1985年,再次认定的“五老”人员有120人,其中老地下党员2人,老游击队员16人,老交通员57人,老接头户45人,原保长温玉英的子女也享受同等照顾。2008年,健在的“五老”人员有温学通、温德藻、温应彪、温成任、林素英、林妹、林道治7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322201 351100 0594 查看 高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高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苍村

  石苍村地处石苍乡中心地带,为石苍乡政府所在地,是革命基点村,距仙游县城43公里。东邻五湖,南毗石阳,西潭头村接壤,北与田坑村交界。海拔440米,境内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全村下辖7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有1013户,3536人(其中男1877人,女1659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3670元。    境内土地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山地面积18603亩,有林地12254亩,自留山2083亩,耕地面积938亩。境内大量种植蘑菇、香菇等,还成片栽植枇杷、柑橘、板栗、梨子、柚子等果树。境内群山叠翠,环境优美。奇特的地理结构,美丽的自然风光,汇聚一方风水宝地,更是人才荟萃,其中博士生6人,硕士生13人,大学生近百人。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其中厅级1人,处级2人,正科级5人,副科级10人。有的被评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教授2人,其他高级专业职称9人。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明末“桥尾亭”,还有石灵宫、郭仓宫、大份社、尼姑庵、字纸亭、官氏古民居等。蓬山书院、溪兴宫、苍灵宫、玉石书院、贤明堂、通明堂等历史悠久,甚为珍贵,颇具文物价值。还有清乾隆三十三年建造的张嘉墓碑,双龙图案,雕刻精工;碑文字迹,遒劲美观;图文并茂,堪称双绝,叹为观止。   

济川村

  济川村位于石苍乡东北部,东邻游洋镇,北靠高阳村,西接霞湖村,南与石苍、田坑村隔溪相望,是革命基点村,总面积27.5平方公里,海拔380米,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有980户3472人(其中男1787人,女1685人),该村人多地少,大都外出谋生,经商、办厂或打工的共有1100多人。还有赴外国创办公司的40多人。每年创造外汇达1200多万元,成为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3820元。    全村有耕地1871亩,林地面积32966亩,特别是近年建立的八角茴香基地500亩,药用、食品、保健、绿化价值极高。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叶腊石资源,多为露天,蕴藏量达2000多万吨,极富开采价值。   村里众多的文物古迹,古寨、古井、古桥、古碑、古树、古刹、古楼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    济川,青山绿水,风光旖旎,有着最原始的自然风景。这里不仅有着富有诗意的笔架山,而且还有被誉为莆田的“第二水缸”的“金钟湖”,周边山势耸拔雄伟,奇石嶙峋。“金钟湖”所在的粗溪是莆田主要温泉带之一,水温达85度,日出水量可达1000吨。村周边群山环绕,民居成片,那棵被誉为“南国奇珍”的樟抱榕古树,已编入《中国旅游奇观》。随着沈海复线福州-仙游高速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济川人的出行,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济川这个千年古村落,将为济川人带来了繁荣的旅游业。    济川村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有100多处,景点奇特,20世纪80年代起,就成立济川风景区筹委会,编辑出版《济川风光》一书,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题写书名。其著名的云顶岩有十八狮、化莽洞、眠云阁、钩月弯、闻猴洞等奇景;还有禹门三级浪、将军城、笔架山、千年古树樟榕合抱等景观,每年吸引着大批文人墨客前往观光,留下大量墨宝。台湾著名诗人林恭祖莅临胜地旅游观光,留下赞美诗文。    济川有史以来崇文尚教,书香传家。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一代代英才。远的不说,就说现代,从小小的山村,走出300多人专家、学者、企业家、党政军人才,2人博士后,5人博士,22人硕士,连续三年有3人考入清华大学,还有父子2代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佳话。2008年,济川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隔壁村

  隔壁村位于石苍乡西南部,离石苍乡政府驻地8公里。东承石阳村,北邻潭头村,西通菜溪乡溪边村,南接钟山镇临水村,石象公路贯穿境内。海拔460米,全村总面积6.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亩,山地面积9500亩。下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29户811人。其中新田自然村兰姓,有27户,135人,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历经18代繁衍,有360年的历史,保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传奇故事,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210元。    境内四周峰峦叠嶂,隔壁自然村形成一窟小盆地,溪流环抱门前,到村口倾泻而下,形成2处50米高的瀑布,甚为壮观。祖厝承龙居宝地,壁峰毓秀奠乾坤,曾有宝地之誉,“桃源”之赞,环境优越,地势险要,素有“隔壁窟,可入,不出”之称,古时土匪不敢来,曾经有老虎被打死的传说。清时期黄汉盛考取“明经进士”,祖厝厅堂悬挂匾额,门前竖立旗杆,名扬四方。旧厝重叠象蜂穴,“过溪”新厝如林立,县领导曾莅临境内视察,建议在门前山上建一“望村亭”,见证社会的变革,给后人和游客以启迪。境内尚存3座古枪楼,都是6间底4层楼,还有2座宫庙等古迹。   

潭头村

  潭头村位于石苍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500米,区域面积8.43平方公里,是革命基点村。东邻石苍村,西接菜溪乡,南跨隔壁、石阳两村,北与田坑村交界。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441户,总人口1600人,其中男845人,女755人,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380元。    潭头村总面积8.32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9197亩,,森林资源丰富。2000年潭头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    境内群山环抱,白凫溪从中流过。西岸白凫,东岸潭头。潭头有上下两个村落,一条小溪从上而下,中间集聚一深潭。以此为界,分成上潭、下潭。    境内民众崇文尚教,人才荟萃,莘莘学子勤奋好学,有所成就。境内有100多名大学生,其中也有博、硕士生,不乏厅、处级干部。    境内有著名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是旅游的胜地。古树有桂花、大榕树、香樟树、蚊母树、南岭黄檀名树;古迹有清代祠堂、土枪楼、龙兴宫、三教祠、观音殿、潭头岭古道、白凫桥遗址等。自然景点有:日月保口、七星对座、龟蛇相会、牛马落洋、仁武踏龟、黄蜂出阵、螃蟹放泡、焊炉摇扇、五猪下槽、蝴蝶戏狮、飞凤朝天、老鹰展翅、狗避虎威、狮游凫溪、藏龙卧虎等,天公巧设,形态逼真,令人向往。   

石阳村

  石阳村地处石苍乡的最南端,东和南与钟山镇接壤,西与隔壁村毗邻,北与潭头、石苍、五湖村隔山对峙,是革命基点村。钟石公路从中部穿越而过,石象公路从石阳街起直至菜溪境内,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是石苍乡通往各地的南大门。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全村有林地面积922亩,其中用材林606亩、竹林251亩、油茶65亩;耕地面积618亩,其中旱地23亩。共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有535户1999人(其中男1056人,女943人),在外工作人员32人;大中专学生160人,离退休人员16人;在外经商、开办工厂(公司)或打工490人,每年从外汇款520多万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3700元。    石阳村群众多聚居在石立盆地内。四周茂密的毛竹木、松林环绕。地势东高西低,溪东溪与九斗尾溪在石立溪汇合后,流入隔壁村至白凫溪,溪水清澈透明。境内气候宜人、空气新鲜、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利于作物生长。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大豆、蔬菜等;果树有枇杷、柑桔、板栗、柿子、李子等。境内还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资源,为瓷厂提供充足的原料。    境内名胜古迹有:林氏宗祠、溪南宫、养心书院、土枪楼、教堂等。九斗尾厝后洋坑有棵清初的巨杉,高20多米,胸径1米,曾多次遭雷击、火烧都巍然挺立。社前厝边有棵清代桂花树,胸径1米多,高10多米,树冠如伞,一年开花3次,每当农历七、八月里,村里芳香扑鼻,清芳顺风飘荡,几里外都能闻到香味,走进石阳,如入仙境。    在原古驿道的钟山新连村进入石阳村的入口处旁,有座溪东寨,制高点海拔740米。古寨呈椭圆型,寨墙的周长近700米,全面积6000平方米。古寨里可驻扎上千人,适宜长期居住,据判断为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其在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它的近期发现为石阳锦上添花。   

五湖村

  五湖村,位于石苍乡东南部。东与游洋镇双峰村相邻,西与石苍村接壤,北与石苍村大妹交界,南邻钟山镇。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距石苍乡政府3公里,全村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6785亩,耕地面积1798亩。下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为965户,总人口3340人,其中男1776人,女1564人;在外工作人员(含其在外的家属)196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办厂的达1000多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3570元。    五湖村民多聚居在英山下的山间盆地里,英山海拔(在)851米,耸立在村南。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五湖溪发源于英山与双尖山之间,溪流沿着山涧奔流而下,逶迤西去,把五湖盆地一分为二成南北两半。在这山间盆地里,先民们沿溪修筑了十座拦水坝,灌溉着千亩良田。    境内林地面积广大,村四周皆为群山环抱,英山——双尖山山脉由东往西绵延十多里,整个山脉为绿树翠竹所覆盖,是名副其实的竹海林海。林中长有许多稀世树木,其中要数“霞逍”的“红豆杉”最有名,分布广且数量多。林中还存活着獐、穿山甲等珍稀动物。    境内名胜古迹有宋朝五峰寺、芳洋古军垦遗址、英山寨、仓兜寨、院里寺、真武殿、章氏祠堂、广福宫、石崙寨、佛公桥佛公殿。还有可登山看日出观云海的狮头岩,充满传奇色彩的“乌石岩”。考垅自然村景点较突出,站在形象逼真的观音石上可以正面观看将军城,游览元淀溪、白沙溪2个水电库区,欣赏形象逼真的石门夹、香炉坵、象鼻山、将军拜印、野鲎上山等。境内还有许多珍稀古树:有院前的银杉、曹尾佛公桥桥北的古樟,考垅自然村的大樟树,井园的拜年老枫树等。   

田坑村

  田坑村位于石苍乡中部,东承石苍村,西达菜溪乡,南与潭头村毗连,北跟济川村隔溪相望。海拔40米,总面积4.47平方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256户,909人,其中男473人,女436人,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620元。    境内山地面积5860亩,有林地5685亩,木材蓄积量3600立方米。耕地面积329亩,多为山垅梯田,粮食产量低。村民在劳作之余,就搞一些副业,是有名的副业村。境内人才辈出,全村在外工作人员有32人,其中博士生2人。    境内山清水秀,从粗溪至田坑拾级而上,就是闻名兴泰里的粗溪岭(又名田坑岭),岭长2.5公里,宽1米,全部用石块铺成。是旧时通往济川、霞湖、老山、高阳直至永泰梧桐的必经之路。在田坑岭旁,有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狮子,有的像骏马,有的像巨蛇,细细品赏,别有一番情趣。岭顶有寨门,高3米,宽1.5米,建有将军亭,似是关隘,足见其是交通要道。岭上有千年古树,稀奇的滴水松,靠近岭顶有一座宋代建造的佛公亭,是避暑的胜地。田利寨很具特色,山尖下建成整环山寨,用土夯筑成几十间房子,历史虽然悠久,但残垣断壁犹存。金钟湖建成后,登寨游览,既能凭吊历史遗迹,又能领略湖光山色。尾旗山上有一块巨石,巨石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脚印,传说是仙脚印。站在巨石上,举头遥望,永泰、菜溪、济川、游洋等地依稀可见,俯首环视,金钟湖水库尽收眼底,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老山村

  老山村系仙游县石苍乡最偏僻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仙游县北部、九溪流域中部,距仙游县城72.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9.5公里,东距永泰梧桐镇15公里,西邻西苑白岩村10公里,南与石苍霞湖村相隔12公里, 北离永泰嵩口25公里。    【村落与居民】全村林地面积3.88万亩,耕地面积268亩,全村人口518人, 158户,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该村系革命老区重点村,由于长期受革命氛围的熏陶,该村村风文明,群众热情大方。其虽然地处偏僻,但每年有许多乡镇干部和小学教师自告奋勇前往该村驻村、扶教,当地群众对外来的工作人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党和国家为了报答老区人民,20世纪末把老山村作为新村建设试点村,在建设资金上倾斜扶持,使该村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建了村部办公楼和小学教学楼,村部、学校办公设施和教学配套设施全面更新,村部大楼四周、小学校园完成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村街道也完成了“五化”工程,三电进村、自来水入户,极大方便了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该村的新村建设镜头曾上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    【历史人文与建筑景观】20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该村曾是闽、浙、赣省委机关和闽中游击队司令部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国璋、林汝南、苏华等同志都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领导人民开展推翻“三座大山”的武装斗争。当时该村的青壮年男女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粉碎-军队的三-扫荡,20多位同志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该村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现依然保存的“红军祠”、“哨兵岩”、“送粮路”、“红军树”和“闽中特委旧址”等名胜古迹便是当年革命历史的见证物。20世纪80年代初期,该村经国家认定的“五老人员”共41人,现健在4人,该村也被国家认定为革命老区重点村。    【资源与物产】老山村青山绿水,资源丰富,境内拥有青龙溪、九溪两大溪流,拥有林地3.88万亩,其中毛竹林5500多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是石苍乡的重点林区。森林内蕴藏着红豆杉、花梨木、樟木、楠木等几十种名贵树种,林中生长着豹子、山羊、狐狸、穿山甲、野猪、獐和山鸡、鹧鸪、猫头鹰等珍禽异兽,林间还生长红菇、香菇、木耳等野生食用菌。它既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大公园,又是一座天然的大动物园。该村村民遵循“靠山吃山”的古训,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年生产优质竹笋干近十万斤,优质冬笋二万多斤,并完成“老山笋干”、“石苍冬笋”商标注册;该村充分发挥传统手工业的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创办竹木加工厂,加工生产的竹筒席、筷子畅销全国各地。   

霞湖村

  霞湖村位于石苍乡西北部,距石苍乡政府所在地16.5公里,是革命基点村。东至东南与济川村毗连,东北至北同高阳村交界,西北与老山村隔溪相望,西通西苑,南达菜溪。全村2226户,总人口763人,其中男382人,女381人。下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境内总面积26.5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9813亩,其中竹林6000亩,村民小组有责任山35471亩,自留山1668亩,村集体林530亩。耕地面积331亩,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210元。    山上盛产纤维长、拉力好的龙须草。技艺精湛的村民,把它编织成的龙须席,清凉爽身,经久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境内山广林多,盛产春笋、冬笋,村民们每逢春、冬两季都上山挖掘,运到外地出售;春夏之交多出苦笋,为绿色食品,味道鲜美,市场上供不应求,成为村民们的经济组成部分。贵湖一带盛产红菇,每年夏秋,群众上山采集红菇,晒干后出售,每斤几百元。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村民或利用花源养殖蜜蜂,或利用草地放牧牛羊,或家庭饲养家禽家畜,构成一幅特有的山村田园风光。    境内蕴藏丰富的红山岩,崇山峻岭随处可见,富有开采价值。森林郁郁苍苍,遮天蔽日,有原始森林之称。林内有红豆杉、花梨木、黑尚书、红木柴、樟树、楠木等名贵树种,山间有猴子、刺猬、狐狸、山羊、野猪、獐、穿山甲、水獭、白鹭、鹧鸪、野鸡、猫头鹰等珍禽异兽,是生态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境内地形地貌称奇,名胜古迹众多。雪山为石苍地区的第二高峰,海拔1369米,其山腰常是云雾迷蒙,远近山峰若隐若现,房屋依稀可见,犹如琼楼玉宇。在秋高气爽时节,登上山顶,四面眺望,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群山蜿蜒起伏,溪涧如蛇缠绕。周围的凤山、社硎、菜溪、钟山、石苍、游洋等乡镇尽收眼底,连莆田境内的村落、田园以及东圳水库等,都可历历在目。极目天际,远山蓝天融为一色,驻足观赏,心旷神怡。冬天,雪山顶上,常是白雪皑皑,奇观令人神往。    村内有保存完好的民国26年(1937年)建造的林道川故居,五间厢加两护厝,上、下2座,三个天井。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上座高7.5米,下座大门高4米,建筑工艺堪称精湛,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大门两边刻有朱子家训,字迹苍劲有力。凹屏处的左边雕刻着姜太公钓于渭水,文王躬身拜访的故事;右边雕刻着孔明巧用空城计,化险为夷的图案,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石柱上是时任仙游县参议员林玉苍为其题写的对联:“乔木绵延贻谋燕冀,莲花蔚秀远挹霞城。”意境深远,令人揣摩。境内有清河宫、霞城妈祖庙、水尾社、福盛宫、贵湖妈祖庙、上帝庙、漈头社、漈成宫、山后妈祖庙、水尾社等古迹。   

高阳村

  高阳村是石苍乡较突出的省定革命基点村。20世纪40年代初,-29军大举向驻闽北的0福建省委机关围剿,0福建省委机关决定南迁闽中。到达闽中后,先驻足钟山镇临水上湖底自然村,后由温学通、温成才带路,黄国璋、林汝南等到高阳实地视察地形与了解民情后,决议把闽中游击司令部及省委机关迁设高阳。1942年3月间,由温兆符(阜)、温成法、温成才带路,把省委机关领导人带入高坪下厝自然村,白天在赤竹坑笋楼里,有时也在温氏祠堂后石洞中,夜间住在下厝坑尾笋楼里。同年5月间,省委机关又迁移到高坪溪南底笋楼里驻扎7个月。1943年12月,省委机关再迁移到青溪龙潭里。老革命曾镜冰、黄国璋、林汝南、苏华、饶云山、饶贡生、雷锐、陈亨源、济群等30多人在境内开展革命活动,组织武装斗争。当时高阳全村有230多名青壮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有地下党员、游击队员、交通员、联络员、接头户等。革命青年为地下党送信、搭建草棚、采购征集货物粮食、背送药物等工作。温学通、温步云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了解敌情,注视动向,还和地下党一起智取莆田涵江交通银行钞票,为地下党开展地下工作暂度经济难关。蒋介石得知后,派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督剿,-80师师长曾栋亮配合福建省保安司令胡季宽率兵进剿,谢一民(女特务)和谢仁运等先后伪装在高阳小学任教,潜伏境内了解地下党的活动情况。因高阳人民守口如瓶,形成铜墙铁壁,使-当局一无所获。-当局极端仇视高阳人民,派兵连夜烧毁4个自然村民房400多间,衣物不计其数,给高阳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但高阳人民始终没有被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保长温玉英用自己的头颅作担保,保守0地下党的秘密,为革命作出极大的贡献。温兆符(阜)为了支持地下革命工作,把所有的家当都拍卖掉,换米换盐接济革命同志的生活,最后连2个孩子都卖了,家里只剩下一杆小秤子。因温兆符(阜)饱受饥寒和疾病的困扰,于1949年7月间去世。1950年3月,0福建省委组织部通函其任莆田县县长,遗憾的是他已去世几个月。为沉痛悼念革命烈士温兆阜,1966年夏,由县、公社有关部门负责人组织全社各单位负责人、教师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到高阳祭扫温兆符(阜)烈士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陆续落实老区政策,有的被调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有的被定为“五老”人员,享受政府照顾。1985年,再次认定的“五老”人员有120人,其中老地下党员2人,老游击队员16人,老交通员57人,老接头户45人,原保长温玉英的子女也享受同等照顾。2008年,健在的“五老”人员有温学通、温德藻、温应彪、温成任、林素英、林妹、林道治7人。  


高阳村特产大全




高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