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山村位于岩前镇坂星路沿线,距市区和集镇所在地分别是37公里和17公里。全村现有438户1736人。山林面积17242亩,耕地面积2577亩,果园2024亩,鱼塘86亩。今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忠山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要求,深入贯彻市、区市、区委创建文明村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积极融入全市文明村的热潮中,大力推进了创建文明村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实现农业产值1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1、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做大做强做优蔬菜主导产业的思路,突出科技兴用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区农办、林业挂村及选聘生驻村优势,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到有关部门参加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50多人次。按照“农户+协会”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组建了蔬菜协会、三元区绿园蔬菜合作社,积极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人均比去年增收420元。
2、推进了旅游产业。村两委统一认识,充分利用忠山地理、人文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现有古村落为平台,走“旅游兴村”之路,重点以宣传福建最美的乡村——岩前十八寨为契机,推介忠山·十八寨古民居旅游,发展旅游产业。先后参加了省、市、区旅游部门组织的推介会5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接待游客人数达4500轻取多人次,门票收入达18800元。
3、住房新型化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加大旧村改造力度,稳步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明月苑”河堤工程,东城门楼,停车场1000M2,水车2个,达标公厕1个及廊桥桥面建设。
4、用好政策,改善环境。今年,按照我村创建文明村要求,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强化激励等措施,积极推进村民沼气池建设,努力改善村内环境。目前,已完成沼气池建设32口的目标任务,全部投入使用,村民反应良好。
5、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严格按照福建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六项制度抓好了村两委班子建设,把脑子灵、有文化、懂市场、会管理的农村青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目前,两委班子组织健全,运转协调,凝聚力、创造力发挥明显。同时,农村“六大员”作用发挥明显,真正起到了服务带动作用6、加强建设,丰富生活。在村容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村老年协会、村团支部、妇代会及区林业局工会等群团组织8次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妇女开展村容环境整治,投入义务工123个,打扫村道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整治。
7、社会和谐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组建起了宣传、科技、法制园地,有计划地开展了活动;成立了警务室、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村务公开,召开听证会,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截止现在,民间纠纷调解率、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 8、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在“明月苑”小区建设的规划、十八寨旅游设施的改造、村庄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意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形象工程”,不搞强迫执行,用好村务决策听证、“一事一议”、“户代表会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发挥村民理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组织的作用,保障农民在村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农民参与创建、管理文明村的积极性。
9、村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广泛学习科学发展观,使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文明村进一步形成;二是定期邀请市、区有关领导、专家进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今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参训人数600多人次。同时,完善了农村信息员工作制度,加强了区农业155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了创建文明村管理办法的作用,较好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
10、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和计生领导小组的作用,扎扎实实抓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确保了无政策外生育。
11、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目前已有82.88%的农户达到“平安家庭”标准,6.39 %的农户达到“十星户”标准,促进了邻里团结,家庭和睦。
12、开展好创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广泛宣传,确保了农村小学适龄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并同时通过协调,达到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进村入户的目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03101 | 365000 | -- | 查看 忠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横坑村 |
横坑村位于三明市区西郊,距城关38公里,地处星桥村、增坊村、白叶坑村之间。横坑村面积8平方公里,是岩前镇最小的行政村,全村人口386人,99户,共4个村民小组,森林面积8737亩,森林覆盖率达86%。 横坑村主要以渔业养殖为主,鱼产品以本村无污染的山泉水饲养,鲜鱼味道鲜美,并开发出了“横坑熏鱼干”等风味特产。 横坑村民风淳朴,村民世代和谐共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横坑村为“三元区一日游”的主要景区,村内建有“横坑温泉度假村”、“红鱼谷”等旅游景点,百年历史的“泗州古佛庙”及部分的清末民国初年民居。横坑村地处地质断层带,温泉保健为本村的一大特色,其温泉经专家鉴定,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是人们保健。休闲的最佳去处。 |
忠山村 |
忠山村位于岩前镇坂星路沿线,距市区和集镇所在地分别是37公里和17公里。全村现有438户1736人。山林面积17242亩,耕地面积2577亩,果园2024亩,鱼塘86亩。今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忠山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要求,深入贯彻市、区市、区委创建文明村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积极融入全市文明村的热潮中,大力推进了创建文明村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实现农业产值1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1、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做大做强做优蔬菜主导产业的思路,突出科技兴用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区农办、林业挂村及选聘生驻村优势,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到有关部门参加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50多人次。按照“农户+协会”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组建了蔬菜协会、三元区绿园蔬菜合作社,积极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人均比去年增收420元。 2、推进了旅游产业。村两委统一认识,充分利用忠山地理、人文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现有古村落为平台,走“旅游兴村”之路,重点以宣传福建最美的乡村——岩前十八寨为契机,推介忠山·十八寨古民居旅游,发展旅游产业。先后参加了省、市、区旅游部门组织的推介会5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接待游客人数达4500轻取多人次,门票收入达18800元。 3、住房新型化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加大旧村改造力度,稳步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明月苑”河堤工程,东城门楼,停车场1000M2,水车2个,达标公厕1个及廊桥桥面建设。 4、用好政策,改善环境。今年,按照我村创建文明村要求,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强化激励等措施,积极推进村民沼气池建设,努力改善村内环境。目前,已完成沼气池建设32口的目标任务,全部投入使用,村民反应良好。 5、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严格按照福建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六项制度抓好了村两委班子建设,把脑子灵、有文化、懂市场、会管理的农村青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目前,两委班子组织健全,运转协调,凝聚力、创造力发挥明显。同时,农村“六大员”作用发挥明显,真正起到了服务带动作用6、加强建设,丰富生活。在村容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村老年协会、村团支部、妇代会及区林业局工会等群团组织8次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妇女开展村容环境整治,投入义务工123个,打扫村道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整治。 7、社会和谐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组建起了宣传、科技、法制园地,有计划地开展了活动;成立了警务室、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村务公开,召开听证会,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截止现在,民间纠纷调解率、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 8、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在“明月苑”小区建设的规划、十八寨旅游设施的改造、村庄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意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形象工程”,不搞强迫执行,用好村务决策听证、“一事一议”、“户代表会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发挥村民理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组织的作用,保障农民在村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农民参与创建、管理文明村的积极性。 9、村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广泛学习科学发展观,使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文明村进一步形成;二是定期邀请市、区有关领导、专家进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今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参训人数600多人次。同时,完善了农村信息员工作制度,加强了区农业155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了创建文明村管理办法的作用,较好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 10、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和计生领导小组的作用,扎扎实实抓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确保了无政策外生育。 11、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目前已有82.88%的农户达到“平安家庭”标准,6.39 %的农户达到“十星户”标准,促进了邻里团结,家庭和睦。 12、开展好创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广泛宣传,确保了农村小学适龄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并同时通过协调,达到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进村入户的目标。 |
眉山村 |
眉山村位于岩前镇全村总户数354户1358人,下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509亩,山林面积6500多亩。2012年全村村财总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0元。 近年来,我村深入开展“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发挥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强化民主管理,完善村权改革,盘活资产,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实现村增财民增收的目标。自被确立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除行政村本点外,3个自然村已提前实现道路硬化目标,建起了日供水600吨的村级自来水厂,有线光纤电视进村入户。 该村始终把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平安共建等各项社会事业,幼儿园、卫生所、综治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民生工程。该村按照市级示范村的要求,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增坊村 |
增坊村位于三明市区的西北部,距镇所在地12公里处,距市区45公里。行政下属三个自然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801人601户。主要人口集中在行政村本点。拥有山林面积2.5万亩。耕地面积2328亩(主要耕作水稻、烟叶和蔬菜等作物)。现有党员49人、预备2人。新一届村两委由7人组成支委3人村委4人。 |
星桥村 |
星桥村位于岩前镇坂星线中心,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87亩,山林面积3万多亩,其中自留山9000多亩,全村总户数976户3628人,党员96人,下辖8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是三元区最大的行政村。 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深入开展“168”农村党建工作机制,强化民主管理,完善林权改革,盘活资产,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实现村增财民增收任务,并在2008年被确立为市级推进村。该村始终把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平安共建等各项社会事业,建成了“依云山庄”农民住宅小区、村级自来水厂、星桥小学、幼儿园、卫生院、邮政局、信用社、电信服务中心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民生工程。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该村学校达到省级农村示范学校的标准,探索成立了星桥存农业股东会、水稻专业合作社和全市首家农村平安共建理事会。 除行政村本点外,8个自然村已提前实现道路硬化目标,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曾先后被评为省级明星村、文明村、先进基层党总支等荣誉称号。 |
下寨村 |
下寨村位于三明的西北部,坂星公路中端,距镇中心约5公里,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273户,人口945人,分布于下寨、小扶塘、镇坊、廖坑四个自然村。水泥道路交通便捷,有线电视、通讯基本普及。全村山林面积1.2万亩,耕地面积886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烟叶、蔬菜。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六人,其中支委三人,村委三人,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创新 村务管理,实行村财收支预决算制度,使村务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干群关系融洽,民风淳朴。 |
乌龙村 |
乌龙村毗邻306省道,辖有8个自然村、360户1226人,党员42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1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918亩,林地面积2.1万亩(其中毛竹林地面积1.2万亩)。该村财收入94万元,人均纯收入9175元。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毛竹、台湾毛豆及流通业收入。 该村辖有乌龙机砖厂、水电站等2家村办企业,拥有5000多亩集体毛竹山。依靠政策多渠道完善农田水利、道路管网、饮水工程、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全村新村点5个,310户(占86%)村民住上了新房,6个自然村100%通上了水泥路,且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建有农田灌溉水库2个。建成垃圾中转站及污水处理湿地各1个。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达100%,另外村里额外给60岁以上老人每月50元津贴。 在乌龙村党支部正确领导下,创新村务管理,实行村财收支预决算制度,使村务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干群关系融洽,民风淳朴。乌龙村党支部获得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