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情简介
城南村地处清流县城郊结合部,辖10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57户、1464人,耕地面积890亩,山林面积1.8万余亩,全村共有党员40名。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蔬菜、花卉和务工经商,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至2010年,村财政收入25万,村民人均纯收入6020元,是1991年的3倍。
二、本村特色建筑
城南村主要特色建筑为裴尚书祠堂以及香火不断的南极山。特别是1993年南极山重修后,建有土地亭、汀州亭、白云洞、吴仙庙、神农圣帝庙、观音堂、大雄宝殿等景点,成为清流县古八景之一,声名远扬。
三、本村产业发展情况
1、城南村1991年水稻面积一千余亩,产量600吨; 后因地制宜,推广蔬菜种植,水稻面积减少为500亩,2010年水稻面积300亩,产量1800吨。
2、蔬菜种植是城南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原先的三角尾、十里铺蔬菜种植零散户21户,发展至今,全村400余户都有蔬菜种植户,08年成立城南村蔬菜协会,建立庞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600亩,成为清流县城关两大农贸市场蔬菜供应的主要来源地。2010年,为轻工业发展,蔬菜基地迁移,面积减少为100亩,种植大户20余户,大部分劳动力转移。
3、城南村为解决剩余劳动力,于08年引进花卉,在十里铺建成花卉种植基地。由原先成立的一家花卉种植基地发展到三家花卉种植。面积由原先的20亩发展成为现在的200余亩。建立兰花、百合、非洲菊、铁树、康乃馨等系列1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基地,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4、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从2003年开始,先后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家,大型机砖厂3家,大量劳动力弃农经商、务工,已成功转移劳动力500人,特别是2011年,随着城南大型轻工业园区的建立,为城南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极大的机遇。
四、新农村规划情况
城南村人口主要以本地常驻人口以及库区移民组成。1994年11月,先后竹青背水电站建设及三峡水电站建设,竹青背移民共六户28人定居城南村十里铺;三峡移民5户20人定居城南村社公佬处。2000年,建成横溪岭新村。建房50栋,迁入60余户,共260人。在山边队,惠女水库移民23户135人全部住进了新砖楼房,家家通水通电,安装闭路电视,该移民村成为2000年全县“小康示范村”。2005年,成功改造完成了留芳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工程。2006年,集体采购2000余株桂花等树苗,绿化村居,并沿主干道路两旁种植各种绿化苗木,美化环境。2009年,在城南村南区新建成富民新村,迁入40余户,住新砖楼房,通水通电及闭路电视、电话,家家俱全。2010年引进福建省-厂、如清食品厂、上上清羊肉加工厂三家大型规模企业,在十里铺建设清流县大型轻工业园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3100 | 365000 | -- | 查看 城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翠园社区 |
翠园社区居委会地处清流县城北部,东起龙津桥【县经贸局】;西至城关北山开发区,南靠龙津河,北临北大路【山城休闲山庄】;区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省道洋万线贯穿其中。 社区现辖有三个居民小组,主要街巷有长兴北街、北大路、屏山路、水东路、翠园前街、后街、怡园新村、文华新城、山城山庄等。 1982年5月,成立城东居委会。1992年,更名为翠园居委会。2003年7月,改称为翠园社区居委会。历任书记有:许详新【1992年——1998年】;郑美彰【1999年——2003年10月】;伍新富【2003年11月——至今】。历任主任:杜国清[1992年——1997年9月】];廖金群【1997年10月——1999年6月】;黄位财【1999年7月——2001年8月】;黄金跃【2001年9月——2002年8月】;张丽梅【2002年9月——2006年8月】;程丽庆【2006年9月——至今】。社区居民总数3689人,1358户。 辖区主要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县交通局、县经贸局、县地税局、团县委、县药监局、县旅游局、县移民局、县城关中学、县计生服务站、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县煤炭公司、闽通长运汽车有限公司。个私企业有:鸿伟木业有限公司、兴业服饰有限公司、民政副利印刷厂、龙津汽车修理厂、供销汽车修理厂、长兴汽车修理厂、尚海汽车修理厂、鑫磁线圈制品有限公司、山城休闲山庄、龙津国际大酒店、九州商务宾馆、清流汽车城等。社区拥有旅馆、餐饮、食制品、五金百货、家电电器、汽车维修、建材各类批发店等服务网点118家,社区文体活动室16间,职工健身室6间,职业技术培训点2个,蓝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所10个,家政服务点1个,社区医疗所2个,托幼所3个。 社区基层组织:社区党支部1个,支委3人,党员55人。社区居委3人,居民小组长3人,社区居民代表50名。有妇代会、团支部、计生协会、老人协会等群团组织。社区日常办事服务窗口有:社区党员服务站、社区综治工作站、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站、社区价格服务站、社区自然灾害避灾点办公室、社区残疾人协会、社区治保会、社区调委会、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等。 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社区共建单位有12个,获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县级文明单位6个。获市级“文明窗口”1个,县级“文明窗口”2个,“文明服务标兵”3人,“文明户”390户,“文明楼院”18个。 人文自然景观:辖区拥有城区“八景”中四景。即“龙津望月”;“北渡孤舟”;“东华翠障”;“灞涌金莲”。寺庙有:“金莲寺”,“清福寺”。此外还有“上东华书院”等古迹遗址。近年投资兴建的“长兴北大路 ”、“屏山大道”、“孔子公园”、“城关中学”、“文华新城”、“龙津国际大酒店”、“九洲商务宾馆”、“清流汽车城”、“山城休闲山庄”、“东城新村”等,又为社区新城融入了一道新的景观。 |
凤翔社区 |
凤翔社区简介 凤翔社区成立于1992年10月,地处城西,辖区范围:东起西山口,西至西山转盘,南至水利局,北至实验中学。设凤翔街、碧林山庄、碧林北路、常春街等6个居民小组,居民户数1435户,人口3677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63人,离退休干部职工458人,领取低保户64户、192人。驻区党政企事业单位32个。社区拥有餐饮、食堂、小百、家电维修、理发美容等服务网点上百家,职工健身室7间,技术(职业)培训点17个,蓝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场所12个,老人协会组织3个,老人大学、市民学校各一所。党支部、居委会成员8人,工作人员6人,0正式党员42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居委会内设综治、调解小组、计生协会、社区服务中心、劳动保障工作站、残疾人协会、民政工作站、精神文明共建理事会。 |
长兴社区 |
长兴社区地处清流县城区南面,面积2.2平方公里,是龙津镇政府所在地。辖区内有长兴中街、长兴南街、水南街、碧林南路、留芳路、滨河路、上坪巷、下坪巷等8条街巷,其中九龙文化广场座落在滨河路。辖区内有怡景、丽珠、绿园、长兴公寓、宏旺巷等5个小区,其中怡景小区是省级精神文明小区。全社区共设7个居民小组,楼院256幢,总户数2340户,人口5675人,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26个。办公地点设在林业局小区内,社区服务大厅内设党员活动室,阅览室、治保调解接待室、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口登记、劳动社会保障,片区理事会等机构,社区有工作人员5人,党支部有正式党员59名。 社区各项经济社会工作要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县委提出的“做大城区、做强产业、做优环境”为主线,努力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努力做好社区常规工作,一是要认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二是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三是要搞好党支部自身建设;四是要积极搞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五是要抓好各项社会事务服务工作。 |
渔沧社区 |
渔沧社区居委会位于县城半岛内,东起朝阳路,西至凤翔桥,南至水南街,北靠龙津河,三面环水,总面积0.8平方公里。1982年成立城东居委会,1994年更名为渔沧居委会。辖区有25个共建单位和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7585人,总户数3376户。社区工作人员6人,党员人数70人,省级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单位8个,社区职工各类文化活动场所1个,老人活动中心一个,社区医院1个,县驻军部队2个,高级中学一所。我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宗旨,积极开展社区文明共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发展社区服务为核心,以区域集成化建设为手段,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优质、平安稳定、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 |
暖水村 |
暖水村位于清流县城西北部,距城关11公里,东与本镇拔里村交界,南与本镇基头村相接,西与宁化城南乡毗邻,北与宁化城郊乡杨禾村紧接,距离宁化县城17公里,属革命老区村。 暖水村座落面积1.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164亩,山林面积16750亩,全村395户、1345人,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主村、田芜(田芜、无头陂)、车坑、杨家店(沙芜库区移民)、罗口(沙芜库区移民)],现有党员37名,村民代表35名,2012年村财收入30万元,人均收入10923元。 全村以种植烟叶、水稻为主,仙草和桂花苗木为辅,2013年烟叶种植面积1060亩,水稻2020亩,仙草100亩,去年,由我带头种植红花单桂26000株。今年我与本村赵运根老书记、赵志锋支委合作,租赁田芜组农田160亩,与高地台湾老板合作种植台湾水稻和观赏蔬菜。近年来,我村利用永宁高速经过的优势,致力科学发展,围绕打造烟、禽种养大村、美丽乡村,并结合城乡一体化目标,突出种养兴村、科技强村、美化乡村。村两委把民主理财作为村工作重点,深入实施“168”党建工作模式,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以种养为主导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村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规范建设,发展有序,2010年以来,我村向上争取资金380余万元用于新村建设、新建村部、村道硬化、路灯及完善农田等基础设施均已完工;目前杨家店新村的美化工作正在施工中。今年以来,我村继续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目前已和有关部门对接,年内将新建村民文化娱乐中心、完成烟基建设、三个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和五个自然村的公厕及垃圾收集池等工程。如今,全体村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人均收入大幅增长,正朝着小康和谐的目标前进! |
严坊村 |
严坊村 一、村情简介 严坊村位于清流县城东南部,距城关7公里,有乡村公路直通县城。东与嵩口镇交界,西与宁化县毗邻,南与横溪村相接。 全村146户、569人,5个自然村,4处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27公顷,主要种植水稻、淮山。山林面积1320公顷,其中国家级、省经生态公益林286.67公顷,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本村养殖业有一定规模,一个黄羊基地、华利、华明两个生猪养殖基地,水面资源丰富,天然河鱼种类较多。 严坊村依山傍水,横口自然村座落在九龙溪畔,清流至嵩口汽船途经横口码头,溪河交汇处,形成一个半月形岛屿,沿河直下近1000米是幽深峡谷,水深10米有余,两岸青山高耸对峙,悬崖峭壁,枯藤老树,翠竹修林,有三峡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开发聚休闲、度假、垂钩、旅游的好项目,竭诚欢迎有识之士来投资兴业。 二、本村历史 严坊村原属横溪村,于1989年元月26日分村,划分为严坊行政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期间,与白匪展开激烈斗争,在上严坊享子边,我村老革命姜尚志、李叶青曾用长矛等抓获四个白匪,在黄家庄我村苏维埃政府工作队廖汉生,又名明彪等5位同志,由于叛徒出卖,枪栓被盗,里应外合,惨遭白匪杀害。姜尚志同志后在三明市梅列区纪检会任正处级退休,于2010年病逝,年86岁。李叶青在文革期间被-,后在我县粮食局退休,于2005年病逝。其子李逢春现任清流县粮食局局长。我村储多老一辈同志为维护苏维埃政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89年成立严坊行政村,原东华乡-委员黄贵祥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因工作需要,后由阳圣雄同志接任支部书记,赖明发同志任村主任;90年由吴祥发同志任支部书记,赖明发同志任村主任;91年由赖明发同志任支部书记、胡应年任村主任,年底由张加辉同志任严坊村党支部书记;92年由胡应其任严坊村主任,92年由吴延陵同志任严坊村支部书记,赖明发任副主任主持工作;94年换届由姜茂雄同志任严坊村支部书记,赖明德同志任村主任;97年姜茂雄、赖明德辞职,由吴建实、张继发主持村两委工作,同年吴建实当选严坊村支部书记,王九发任村主任;2000年姜茂雄任严坊支部书记,饮福根任严坊村主任;2003年姜茂雄当选严坊村支部书记,张和发任严坊村主任,同年姜茂雄被免职,由赖明发主持支部工作;2006年姜茂雄当选支部书记,刘德福任村主任;2009年姜茂雄当选支部书记,刘水生当选村主任至今。 严坊村现有本科毕业生21名,大专毕业生26名,中专毕业生33名,现役军人4名,连级以上军官2名,士官1名,军校1名(女),本村0党员24名。 三、本村特色产业 我村地处城郊优势,主要以种植淮山为主,是我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另捕捞业、运输个体户有一定规模,个体经商发展成功人士有相当人数。牛岭背黄羊养殖、华利、华明生猪养殖在全县养殖业中占很大比重。 四、发展情况 1、淮山种植300为,亩产2500斤,产值1.2万元。总产量达75万斤,总产值达360万元。 2、牛岭背黄羊养殖基地年出栏300余只,总产量1.8万斤,产值27万元。 3、华利、华明生猪养殖年出栏肉猪5000头,总产量100万斤,总产值960万元。 4、放低门坎,积极招商引资兴建横口旅游度假村。 五、新农村建设 1、横口新村规划建设。 2、山溪组新村建设。 3、目前建设情况,至今年全村已建新房57栋。 4、2009年至今已完善山溪、黄梭陂、严坊、上严坊4个自然村。 六、基础设施建设 89年分村后,建设严坊村部,92年建设严坊村农民俱乐部,94年洪灾后,重建严坊下段、黄桶陂桥梁,重建暗桥水陂,新建塘陂拦河坝。2010年新建杉树排水渠,建设塘陂至黄桶陂水渠,黄家庄水渠,争取项目改建山溪组自来水,2011年建设上严坊防洪堤,完善横口村道路面硬化。 |
南岐村 |
南岐村 一、南岐村基本情况 南岐村地处清流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公里,东与城南村的留坊自然村交界,西与宁化县安东乡毗邻,南与城南村的横溪岭自然村相连,北与基头村相接。村落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33公顷,林地面积553.4公顷。全村176户、776人,辖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2010年村财收入1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920元。辖区有南岐电站、机砖厂、五行农牧公司等3家企业。1996处10月获省政府“家园杯”新型村镇建设“优胜村庄”、2000年至今为市级文明村,2010年获县委、县政府“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优胜村”及县、镇历年的多项荣誉。 二、本村历史 南岐村83年以前原属城关公社南岐大队,1984年改称为南岐村。主要姓氏有邱、王、廖、赖等姓。 三、本村特色建筑、土特产情况 南岐村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龙津河经我村穿过,环境优美,主要建筑为镇武庙、南岐大桥等;土特产有河鱼、红菇、淮山等。 四、本村产业发展情况 南岐村以种植水稻、烤烟、果树等种养业和运输、劳力输出为主。 1、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900亩,产量360吨。 2、烤烟是南岐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430亩,烤烟产量1075担。 3、全村种植蜜雪梨果树133公顷,是清流县第一大蜜雪梨种植基地,还有芦柑、脐橙、水蜜桃等果树300余亩。 4、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从2000年开始大量劳力外出做建筑、进城务工和经商,至2010年全村外出劳动力110人,年收入达400余万元。 五、新农村建设规划情况 1993年里村规划新村建设,94年“5.2”洪灾后,南岐外村22户村民新村建设与重建家园相结合,建成南岐新村;2003年建成峰头新村,全村90%村民住上新房。1997年主村街道道路硬化,2003年环村道路硬化,2009年主街道两旁26户村民建成庭院式围墙,美化村容村貌;2010年春安装路灯7盏;1997年开通程控电话;1999年有线电视与县城联网,至2010年全村电视236台、固定电话148部、移动电话330多部、家庭小车20余辆、摩托车200余辆,冰箱150多台。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投资5万余元新建屋背山至川东戈自来水;2006年争取烟基项目60多万元,铺设村口至排军前机耕路2000米;2008年铺设主村至峰头2.6公里道路;2009年争取上级资金18万元对村部办公楼重新修缮,完成主村500米分枝道路硬化;2010年争取县交通局项目资金2万元,建成一个篮球场,争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余万元修建双戈至垅尾上等水渠2000余米,黄种坑、白水滩机耕路1500米,完成峰头自然村自来水饮用工程。 |
桥下村 |
桥下村位于清流县城北部方向。距离高速路口大约500米。全村属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人口1080个,村民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 |
供坊村 |
供坊村简介 一、供坊村概况 供坊村位于清流县城西北部,距城关3公里,东与本镇大路口村交界,南与本镇桥下相连,西与基头、暖水村毗邻,北与俞坊村紧接,距离宁化天鹅洞15公里。 供坊座落面积1.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00亩,山林面积9807亩,全村308户、1180人,辖6个自然村,供坊、楼下、高板、河清(于1965年迁入)、照镜排、早禾排(于1972年迁入),高板、早禾排、照镜排三个自然村属安砂、惠女库区二次移民。村财收入现有5余万元,人均纯收入10914元。 二、供坊村历史 供坊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于宋朝年间建村入住,解放前属城镇,供戈堡辖区1933年毛主席率工农红军在此经过成立过苏维埃政府。 1981年改名东华公社,1984年成立了村民委员会。2006年10月东华乡与龙津镇合并供坊村仍是村民委员会称职至今。 三、供坊村特色建筑、遗产情况 1、供坊主村有叶氏、赖氏、供氏祠堂,始建于宋朝前期,木质结构,因时久破烂。 2、供坊村特有的三角戏、采茶戏,并在正月二十八至二十九抬菩萨举行庙会二天,供坊村特有的三角红、采茶戏延续至今。 四、供坊村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1、种植水稻、烤烟、外出劳务、经商。烤烟种植是供坊村村民的收入的主要来源,从1985年推广种植烤烟至今,2012年全村种植烤烟500余亩,产量10多万斤,全村烤烟收入达150万元。 2、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从1990年开始我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经商和务工,至2012年我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00余人,年收入200多万元。 3、供坊村现有养殖大户养猪300余头,鸡、鸭等养殖户占全村的60%以上。 五、新农村规划情况 在老区办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新建村部办公楼230平方米,投资20余万元;2008年库区移民新建早禾排、照镜排别墅20余座,基础设施基本完善。90%的村民住上新房。2010年新建主村、河清组两座桥,投入资金50多万元;2009年先后建立移动小灵通手机信号台,全村手机信号稳定。2007年闭路电视进我村,全村100%农户安装了闭路有线电视;2011年电信宽带进村,全村安装电脑60多台,各家都有冰箱和摩托车。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2005年争取库区移民资金投资20多万元,新建高扳、早禾排、照镜排饮水工程;2004年争取烟基项目,新建涵头坝水泥路硬化1000多米;2011年修建高扳、供坊主村水渠,合计3500米,楼下机耕路硬化900米。 2、2007年投资20多万元,新建垃圾池三个,村部至后山垅村道路路面硬化,早禾排、照排道路硬化2处,2010年修建主要进村道路长340米宽9米土路(待硬化,包括人行道)。 2011年修建供坊主村和楼下组的饮水工程,主村内管网铺设,现有安装水表,家家有干净水喝。 2012年完成了我村的亮化工程和高板组道路硬化。 2013年计划主村村口道路加宽和村民休闲广场投入资金需要38万余元,将在年底完工。和一、二、三组库区移民、市级文明小区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此项资金是移民局和政府投入(分三年实施)。 2014年自来水主管修复总长约4000米,需要投入资金36万余元。 2015年文艺活动场所(戏院)需要投入资金32万余元。 |
俞坊村 |
俞坊村简介 一、俞坊村地处清流县龙津镇北面距县城7公里,东与大路0界,南与供坊村相接,西与基头和暖水村相连,北与下戈交界,全村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由俞坊组杨坊2组,杨七坑组秋口组,里地2组,东戈组,寨上组共组成,全村有耕地面积1256亩,林地面积14000余亩,2010年全村总户数269户,人口1048人,高中文化程度,有研究生2人,全村文化普及率达高小以上水平,2010年村财收入 元,村民人均收入 元,1990年至今俞坊村委会连续几年被评为市、县、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本村历史 俞坊村历史悠久,远近扬名,人杰地灵,于宋朝末年建村住户,解放前属城镇,供戈堡辖区1933年毛主席率工农红军在此经过曾成立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设于阳坊组仙公庙。1955年成立高级社互助组,直至58年成立人民公社,59年设立城北管理区,62年与下戈大队分队,经上级批准成立阳坊大队,秋口和寨上移民是1971年搬迁入户阳坊大队,阳坊大队成立以来群众思想觉悟高,干群团结,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涨,连续几年县乡在阳坊大队搞农业试点村,县、乡两级多次在阳坊大队召开农业现场会。后经1982年地各普查时变更为俞坊村。 三、本村特色,建筑、土特产情况 如俞坊村阳坊组有仙公庙一座(旧址),罗氏宗庙,张氏宗庙,俞氏宗庙,里地杨氏宗庙至今保存无损,俞坊村两面环东,依山傍水,鸟语花香,当中一条小河从村前[穿过,是人们休闲度假好去处,土特产丰富,甲坑有原始森林,寨上有天然林盛产红菇、香菇、烟叶、柑桔、中草药、笋干、土鸡、土鸭,远近扬名。 四、本村产业发展情况: 如俞坊村以种植水稻、柑桔、烤烟、红心地瓜、老鼠干、水稻杂交制种,毛竹村基地。 1、本地产业情况 如俞坊村以种植水稻、烤烟、红心地瓜、笋干、水稻制种,村民上山采中草药出售,水稻种植面积1025亩,产量560吨,烤烟20担,杂交制种210亩,产量9.8吨,笋干800斤,村民上山采中草药220斤,劳务输出所创经济收入1230余万元,烤烟是俞坊村收入主要经济来源,1985年推广种植面积400余亩,产量 万斤,1995年扩大种植面积600余亩, 万斤。 3、俞坊土地肥沃、平坦,交通条件发达,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县第二自来水厂建于俞坊,同时俞坊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国外、国内商人投资办厂首选之地。 4、1994年老里地由于受到地质危害两小组搬迁,重建新村,建成面积7000平方米,房屋62座,全村95%农户住上新房,2005年,全年有电视机586台,电话205部,2010年添置移电话786部,冰箱168台,新购小车15辆,摩托车265辆。 六、基础设施情况: 1992年在市财政的资助下,建成村部至杨七坑水泥路500米,2006年建成杨七坑至里地水泥路3公里,2007年至2008年完成500亩耕地平整,2009年在杨坊组建大桥一座,同时沿河建河堤一条长达300米,同时进行烟基地心造,建烟地水渠12条,开通烟地机耕道9条,铺水泥路一条约500米。 |
大路口村 |
龙津镇大路口村地处城郊,距县城10公里,区域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8亩,林地4.25万亩,果园、绿化苗木基地3100亩。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76户,672人,党员34名,其中女党员9名。辖区内有东莹化工、展化化工、九利茶油等县重点企业,2012年工业产值达6.5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80元,全村1/3以上家庭拥有私家车。荣获省级明星村、省级“家园杯”新型村镇竞赛优胜村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的光荣称号。 近年来,大路口村积极实施“168”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和“三个三”党建兴业模式,以党建带引促进经济发展,村两委提出“做优农业、壮大工业、提升三产、做美村庄”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城郊型新农村示范村。全村以“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支部办协会、协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做法,成立了泓生源(苗木)、吉多多(柑橘)两个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近千万元。以辖区内规模企业为依托, 解决50多个农民就业。围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村”的要求,完成住房斜屋面改138栋,硬化亮化道路1200米,绿化美化334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大路口村,正沐浴海西建设东风,凝心聚力,创先争优,主动作为,朝着和谐、小康新农村迈步前进! |
拔里村 |
拔里村地处县城北面,距清流县城14公里,东邻嵩溪镇,西北与宁化接壤。距宁化湖村镇10公里,与省级风景区天鹅洞相连,整个村庄依山呈“V”字排开,全村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93公顷,林地面积36000多亩,其中拔口采育场18000多亩。全村222户、1002个人口,有10个村民小组,有泉州惠女水库移民组。 拔里村旧称“霸口”,民国时期有1条官驿道经过,连接清流、宁化、明溪,当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任清流县第一届苏维埃主席谢红恩,被捕后牺牲在拔里村拔口自然村。 拔里村为客家集地,古建筑存留民国乡绅徐章“东山水”牌楼、四洲屋桥等。拔里村四面环山,山多地少,以青山绿筑起一道优美的绿色风景。见证历史沧桑变化。土特产有红菇、香菇、木耳、笋干等,以其特有的品质在周边乡村久负盛名。 拔里村以种水稻、烤烟、水稻制种和劳务输出为主,兼顾采割松脂。 拔里村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烤烟、毛竹、中药材、仙草、黄羊等产业。种植粮食1400亩,产量103万斤;种植烤烟500亩,销售烟叶13万斤;种植毛竹5200亩、中药村210亩、仙草100亩,养羊3户年出栏300多头,年出栏30头以上养猪户4户。2012年,农林牧副渔产值15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04元,村财收入47万元(含项目补助资金)。 |
基头村 |
一、基本村情 基头村位于清流县城西北方向,距城关3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其中5个村民小组是库区移民,畲族村是龙津镇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全村392户,1558人,723个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526人,党员39名。全村耕地2523.5亩,以烤烟生产为主导产业,2013年种植烤烟500多亩;山林面积21910亩(其中自留山2700亩、毛竹山600亩、果园45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基头村的养殖业远近闻名,特别是土鸡、番鸭及养鱼、养黄羊己成为我村的特色产业, 2012年,农林牧副渔产值11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11元,村财收入30万元。 基头村以伍、雷为主姓氏,另还有廖、陈、吴、黄、沈、李、邹、刘等姓氏,绝大部分是唐宋时间为避战乱,由赣入闽迁移而来。村中现尚留有伍氏祠堂3座,雷氏祠堂、廖氏祠堂、陈氏祠堂、刘氏祠堂各1座,但皆已破损不堪。雷姓畲族村民因与当地汉族村民通婚,原有习俗、礼仪和民族服饰渐失。 二、基头历史 基头村原名大基头,地处清流城郊。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清流置县,其时分为折桂、龙头二乡,大基头隶属折桂乡郭下团;明清时期隶属坊郭里辖;1932年,清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基头属城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基头乡苏维埃政权;1934年11月,清流县城失守,县苏维埃政府消失。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改里为区,清流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大基头归属嵩溪区大南暖乡;民国34年(公元1945后)废区改乡,实行保甲制,此时大基头隶属城厢镇模范保,辖有大基头、小基头二村,1950年2月,清流正式解放,大基头属嵩溪区城关乡;1958年“-”期间,实行人民公社化,此时清流、宁化并县,大基头属清宁县火箭(城关)公社辖;1961年6月清流、宁化分县,大基头改称清流县城并公社基头大队,辖有小基头、青山小队;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先后有茶山里、东坑口、茶家园及七里坑等库区移民迁入;1984年8月,城头公社分为龙津镇和东华乡,基头村属东华乡辖。2006年,龙津镇、东华乡合并,基头村更名为龙津镇基头畲族村。 三、基头村特色建筑、土特产情况 基头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村庄四面环山,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绕村而过,特别是闻名遐迩的石林寨,为基头村增添了许多名气。 石林寨位于基头村,山势险峻,山顶有一开阔场地,可容数千人,绝顶可见宁化如斗大。元末社会-,匪寇横行,伍元瑶率众避入深山,叠石为城,兼修四门,以防寇犯.陈有亮亦曾在此屯兵。位于石林寨半山腰处,伍龙瑞为首提倡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伍福龙、伍瑞海再次复修,并作有联匾,现仍保存完好。 基头村内,现除尚存的具有闽西风格的古村落建筑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座新式楼房有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村民的居住条件亦得到极大改善。 基头村的土特产主要有香菇、红菇、苦笋、竽仔、淮山、地瓜、老鼠干等。 四、基头村产业发展情况 基头村以种植水稻、烤烟和养鸡、鸭、羊及劳务输出为主。 1、水稻种植面积2500亩; 2、烤烟种植面积450亩,产量14万斤; 3、养殖鸡、鸭5.2万元; 4、养羊420头; 5、劳务输出283人。 |
城南村 |
一、村情简介 城南村地处清流县城郊结合部,辖10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57户、1464人,耕地面积890亩,山林面积1.8万余亩,全村共有党员40名。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蔬菜、花卉和务工经商,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至2010年,村财政收入25万,村民人均纯收入6020元,是1991年的3倍。 二、本村特色建筑 城南村主要特色建筑为裴尚书祠堂以及香火不断的南极山。特别是1993年南极山重修后,建有土地亭、汀州亭、白云洞、吴仙庙、神农圣帝庙、观音堂、大雄宝殿等景点,成为清流县古八景之一,声名远扬。 三、本村产业发展情况 1、城南村1991年水稻面积一千余亩,产量600吨; 后因地制宜,推广蔬菜种植,水稻面积减少为500亩,2010年水稻面积300亩,产量1800吨。 2、蔬菜种植是城南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原先的三角尾、十里铺蔬菜种植零散户21户,发展至今,全村400余户都有蔬菜种植户,08年成立城南村蔬菜协会,建立庞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600亩,成为清流县城关两大农贸市场蔬菜供应的主要来源地。2010年,为轻工业发展,蔬菜基地迁移,面积减少为100亩,种植大户20余户,大部分劳动力转移。 3、城南村为解决剩余劳动力,于08年引进花卉,在十里铺建成花卉种植基地。由原先成立的一家花卉种植基地发展到三家花卉种植。面积由原先的20亩发展成为现在的200余亩。建立兰花、百合、非洲菊、铁树、康乃馨等系列1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基地,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4、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从2003年开始,先后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家,大型机砖厂3家,大量劳动力弃农经商、务工,已成功转移劳动力500人,特别是2011年,随着城南大型轻工业园区的建立,为城南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极大的机遇。 四、新农村规划情况 城南村人口主要以本地常驻人口以及库区移民组成。1994年11月,先后竹青背水电站建设及三峡水电站建设,竹青背移民共六户28人定居城南村十里铺;三峡移民5户20人定居城南村社公佬处。2000年,建成横溪岭新村。建房50栋,迁入60余户,共260人。在山边队,惠女水库移民23户135人全部住进了新砖楼房,家家通水通电,安装闭路电视,该移民村成为2000年全县“小康示范村”。2005年,成功改造完成了留芳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工程。2006年,集体采购2000余株桂花等树苗,绿化村居,并沿主干道路两旁种植各种绿化苗木,美化环境。2009年,在城南村南区新建成富民新村,迁入40余户,住新砖楼房,通水通电及闭路电视、电话,家家俱全。2010年引进福建省-厂、如清食品厂、上上清羊肉加工厂三家大型规模企业,在十里铺建设清流县大型轻工业园区。 |
蔬菜村 |
一、村情简介 蔬菜村位于清流县城关,是典型的城中村和插花村,村民居住在城区四个社区之中。经过几年征地(2006年至2010年期间共征用耕地和山林面积620亩)和城区建设,至2010年末,我村只有可耕地面积50余亩,林地面积3200余亩。全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185户、618个人口,村财收入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980元。 二、本村历史 为解决城镇人口的蔬菜供应,1965年清流县人民政府决定从闽南地区晋江市内迁到我县的移民中,安排30个有蔬菜种植经验的劳动力,从原城关公社渔沧大队划出47亩砂地,成立蔬菜种植专业生产队。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市场蔬菜供应日益不足,1976年,为确保城镇居民蔬菜的供应,从安砂水库移民(桥下-队)和渔沧大队有蔬菜种植经验的村民中抽调404人,安排耕地192亩,组成6个生产队,成立城关公社蔬菜专业队,后更名为蔬菜村民委员会,成为种植蔬菜的专业村延续至今。 三、本村的产业发展情况 蔬菜村主要以种植蔬菜及第三产业为主。 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984年投资6万元在上坪路新建村部办公楼二层,1998年在原办公楼的基础上加盖三层;2003年投资12万元铺设-队1公里水泥路;2008年投资15万元,对村部进行重新装修;同年投资8万元修复留坊水渠;2011年修复洋梅塘水渠1000米。 |
下戈村 |
下戈村简介 一、村情简介 下戈村属龙津镇第二大行政村,座落莲花山北麓,南距县城10公里,往北5公里与省级风景风区天鹅洞相连。全村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公顷,林地面积 公顷。全村13处村民小组,由田背、岭下、东山下、荷林、下井、秋口及主村7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东山下、秋口、下井属库区移民,人口400余人,2011年,全村358户,人口1438人,村财收入 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 二、本村历史 下戈村乃欧阳真仙之故乡,欧阳真仙原名欧阳世清,曾游罗村(清流县赖坊乡)大丰山,功行方成,神道仙界,名扬天下。2011年本村村主任阳因平,男,1968年出生,初中文化,村书记易根旺,男,1970年9月出生,中专文化,我村在外工作干部阳圣雄,男,1964年8月出生,副处级,现任清流人大副主任;吴施增,男1954年2月出生,正处级,现任土地收储中心副主任;阳盛安,男,1954年12月出生,正处级,现任三明市人事局书记,其妻刘彩香,女,1956年6月出生,正科级干部,现任梅列区纪检书记;阳治平,男,1950年2月出生,曾任梅列区区委书记,已退休,现聘江西商会秘书长,其子欧阳盛勇,男,1976年9月出生,正科级,现任三元区归化分局局长;阳敬生,1957年8月出生,正科级干部,现任人大办公室主任;廖金辉,男,1967年9月出生,现任大田县纪检书记;刘剑英,女,1966年12月出生,现任清流县宣传部部长。 三、本村特色建筑,土特产情况 下戈村主要建筑有欧阳真负庙,风水廊桥,廊桥下有一棵近千年香樟,见证历史沧桑变化,土特产有红菇、香菇、芥菜、萝卜、辣椒以及特有欧阳真仙庙在周边村久负盛名。 四、本村产业发展情况 1、种植水稻,全村113公顷种植水稻,产量7650吨。 2、烤烟是下戈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种植烤烟面积600亩,产优质烤烟1200担;2011年全村种植烤烟面积达1300亩,产优质烤烟3900担,是2000年的3.25倍,仅烤烟一项人均收入达3000元。 3、种植蜜桔500余亩,年产值达150万元,种植蜜雪梨50亩,年产值24万元。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下戈村2004年动工建设城拔公里,下戈村路段,3.4公里,本村村民和在外工作人集资11万元,总投资117万元。 2、2006年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280万元。 3、2006年烟基项目主村至岭下1.2公里,投资48万元。 4、2007年新建主村大桥一座,投资45万元,风景廊桥一座,总投资41万元;2010年新建茶林桥一座投资45万元;2004年新建盐塘水陂一座,水利设施,共计15万元。 5、2010年文体设施建设,篮球场一座及体育锻炼设施,投资3万元。 6、2010年坡耕地整理,总投资280万元;2010年新建防洪堤200多米,投资35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