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坊村位于安乐乡西南,东北面与马家围村山水相连,南与清流里田乡草坪村交界,西与曹坊乡双石村相邻,北面是夏坊村。新铺设从宁化至连城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从蔡屋分叉至长汀水泥公路,也经过村镜,交通十分便利,距乡政府8公里。
清康熙《宁化县志》载:“县之南一百里为会同里,曰俞坊、曰蔡屋、曰刘坊、曰禾塘、曰画眉迳(今长科头)”。可见清初刘坊村范围有50至60户,并在俞坊村口咸通庙边设有墟场。在马家围芒东迳至画眉迳的分水凹设有卫所,有军情警报时派兵把守。它又是古代宁化通往连城的重要关口。
1930至1934年设俞坊乡苏维埃政府,是老革命苏区基点村。1935至1949年,设俞坊、刘坊保,1950至1954年属第三区夏坊乡,1954至1956年5月,成立俞坊乡政府,1956至1958年归夏坊辖,1958年10月后至今,分别为俞坊、刘坊大队,刘坊行政村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4205 | 365000 | -- | 查看 刘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安乐社区 |
安乐居民委员会,于1987年经乡人民政府报请县政府,宁化县人民政府以宁政(1987)34号文件批复:“同意设立安乐居民委员会”。它与各村委员会并列为乡人民政府所属的一个行政单位。居委会的前身是安乐手工业联社,手工业联社的前身是纸业社。 安乐纸业社源自于安乐传统的手工造纸,它历史悠久,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至820年),南方用嫩竹造纸后,至北宋造纸术更臻完善,即由汀州传入宁化”。据安乐老人口传历史,安乐南宋从长汀传入手工造纸。最早在刘坊村里,马家围周家坑,安乐村的呩上等三处建有纸厂,开始生产“长行纸”。从这时开始,延续不断至1998年,安乐上岭甲最后一个纸厂停产,已有700多年历史。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安乐毛竹林由少到多,最多时达8万多亩;安乐手工造纸也由少数几个纸厂,发展至清末民国初期的108个纸厂。民国后期,由于战乱和产业过户转移等多种原因,手工造纸由盛转衰,毛竹林由多到少(解放初有96个纸厂,1958年后有80个,1978年后只有52个,1986年38个),最后因机械造纸和价格等原因而全部停产。 安乐手工造纸主要是长汀、连城等地的做纸师傅和技术工人,迁入安乐从事纸业生产。其他周边地区(上杭、清流和周边村)也有少数人迁入从事纸业生产,或与纸业相关的各种手工业、服务业。解放后,由于政治和经济等诸因素,这些手工业者大部分定居安乐,成为安乐手工业联社的主要人员。解放后50多年来,从个迁入安乐从事党政行政管理和从事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部分定居安乐,以上两个方面,组成安乐居委会(社区)人员来源。 |
谢坊村 |
谢坊村在安乐乡北面,距乡政府3公里,东与安乐村接壤,西与赖畲村相邻,南毗邻安乐村,北与洋坊村、三大村村交界,西北与罗坊村相连接。全村有:谢坊、洋坊、黄竹咀、洋坑店、罗屋甲、都坑、碗瑶下、黄家山、邱源、邱源塅等10个自然村。村部位于清流至宁化、宁化至安乐的三叉道口边,省204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居全乡之首。 清康熙《宁化县志》载:“县之东南六十里为新村里……曰谢坊、曰都坑、曰邱源、曰黄家山、曰杨坑、曰杨家店……。”谢坊村因宋朝谢氏居高墙夏,繁衍几十户,形成墟场,由于居住谢姓为主,叫谢坊沿用至今。 |
赖畲村 |
赖畲位于安乐乡西北面,东与谢坊村相连,南与夏坊村毗邻,西与曹坊乡南坑村交界,北与罗坊村接壤。宁化至谢坊公路在罗坊村口处,叉出一条水泥路经罗坊村,至梧坊,至赖畲,至龙地,主干道至赖畲各自然村,都铺有水泥路,交通方便。 赖畲因居住少数民族畲族而得名。龙地有一石灰岩溶洞,约120平方米左右,称龙池岩洞。宋朝转运使蒋之奇题诗曰:“苍龙蜕骨去已久,山间一穴如天开。寄语俗客不可到,其中白昼生风雷”。宁化县东南新村里(今大部分属安乐乡辖境),唐初宁化建县前后称黑虎峒,居住少数民族为主。两宋迁入客家人,才建立新村团行政体制。黑虎峒与龙池岩洞有关联,据有关史料得知,闽越族人(即春秋秦汉时期居住地)官府文件称其居住地为峒,他们大多数又以山洞居住为据点,因而龙池岩洞是黑虎峒名称的依据。延至唐宋,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溶合杂居,官府文件指称少数民族为畲族,其聚居地带畲字。宁化带畲字的村庄有30多个,安乐带畲字的地名有5个,其中赖畲有2个(赖畲、赖畲坑)。赖畲的少数民族何时外迁,已不可详知。已知较早迁入江氏,现居住刘氏是元朝迁入,江氏于清朝全部外迁。 明朝嘉靖十一年,宁化至汀州官道改由丁坑口至赖畲,经石牛迳达石牛驿站。这时在赖畲设铺,其后设赖畲公馆,并建立墟场。清康熙《宁化县志》载赖畲为村。1931年在赖畲辖境的龙地设龙地乡苏维埃政府,1932年设赖畲乡苏维埃政府,1943年,设赖畲保,1954年设赖畲乡政府至1956年,1958年至1984年9月,设赖畲大队,1984年10月改为赖畲村民委员会(行政村)至今。辖7个村小组,全村有279户,1234人。 |
罗坊村 |
罗坊村位于安乐乡西北,东与谢坊村的碗瑶下相邻,南与赖畲村相连,西与曹坊乡的南坑,曾家背两村交界,北面是丁坑口村。从宁化至丁坑口大公路,叉出一条水泥路沿各溪上游1.5公里,就是罗坊村,因而交通比较方便,距乡政府约9公里。 罗坊行政村有罗坊老村、梧坊、土堡、庄前、小坊、松林(2003年搬迁至上丁坑口建村,松林村废),设7个村民小组。2006年有328户,1368人口。村部设罗坊老村、梧坊、土堡、庄前几个自然村相对中心的水泥公路边。罗坊因大部分居住罗姓而得名。清康熙《宁化县志》记载“罗坊、巫坊”为村。近年,罗坊老村与梧坊沿水泥公路边建房,基本连成一片,位于村的东面。土堡和庄前村在西面靠山处,连成一片。从各溪往下流至丁坑口大溪,弯曲流淌将罗坊分割成几个大塅,这些大塅光照水利条件较好,是全乡重要产粮、豆区之一。 民国20年,即1932年,建立丁坑口区苏维埃政府,几个月后从丁坑口搬迁至土堡办公。在罗坊老村和小坊设立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安丁乡在罗坊设罗坊保。解放后,第三区公所在丁坑口、罗坊、赖畲片区设罗龙乡(取罗坊的罗字,取龙地的龙字,合称罗龙)。1954年9月,罗坊单独设罗龙乡(1956至1958年合并)。1958年10月,设罗龙公社至1966年,在罗坊设罗坊大队、土堡大队。1966年9月合并为罗坊大队。1984年改名为罗坊村民委员会,从1966至2006年行政区划没有变动。 |
丁坑口村 |
从罗坊至大坪,形成比较长的一个大塅,其侧面有一条坑垅,从大塅至枧下形成丁字形,因而叫丁坑口。从宋朝至清初,在此设铺站,是古代交通要道。清朝在此设公馆,并建立了墟场。1932年设立丁坑口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设丁坑口联保,1951年设罗龙乡,驻丁坑口。1958年改名为罗龙公社,1966年,安乐公社与罗龙公社合并为安乐公社。丁坑口为大队,1984年改名为村民委员会。 丁坑口位于安乐乡西北面,东与三大村毗邻,南与罗坊、谢坊村相接,西与罗坊村的小坊、松林自然村接壤,北与城南乡水口村交界。从国道的公路经张濠坑、枧下、丁坑口至邱源穿村而过。丁坑口村至乡政府相距13公里,是交通方便之村。 丁坑口村现辖丁坑口、大坪、溪背、草坪、枧下、张濠坑、李地等9个村民小组。 |
黄庄村 |
黄庄村位于安乐乡东北方,东与清流县田源乡交界,南与安乐村相接,西与洋坊村、三大村毗邻,被与三大村相连,在东北与清流东华乡接壤。从宁化至清流大公路经谢坊达黄庄境内,经杨梅迳、黄地桥、增坑,村部设在黄地桥,距乡政府约8公里。 黄庄村有黄地桥、杨梅迳、增坑、黄家岭、马家庄、黄坊、社员上、坑口(原有坑尾)等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黄庄行政村有黄地桥,取黄字,又有黄家庄,马家庄,取庄字,合为黄庄而得名。黄地桥开村较早,南宋居住黄氏,以其地设黄土铺(清流至长汀的铺站)。清康熙《宁化县志》所载村名,只有马家庄和横溪两村(每村10户以上设村)。 清中后期,黄庄各村人口发展较快,有相当数量的人是外地迁入做纸而定居。民国20年,即1932年,设立黄地桥和坑口两个乡苏维埃政府。民国32年,设坑口保。黄家庄,黄地岭,马家庄归属安东保。黄地桥,增坑,杨梅迳归属洋坊保。解放后,坑口保和黄地桥片归谢坊乡、洋坊乡管辖。原安东保管辖的黄家庄片归吴屋乡管辖。后为安乐乡管辖。1958年才独立设黄庄大队。1961年至65年,分为4个大队,1966年社教合并为黄庄大队。1984年改村名黄庄村民委员会至今,行政村划稳定40多年没有变动。 |
三大村 |
三大行政村位于安乐溪下游,所辖自然村14个。即三大、杨家、牛牙岐、旧谢排、雷公窠、陈坊老村、高排上、塔里排、角公锻、柞树排、社员墩、月光坵、坳下(凹下)、新组(叫村尾),建立10个村民小组,295户,1256个人口。 三大村分两大片区,三大片区个自然村处于山腹之中,陈坊片区处于溪河之畔(安乐溪与翠江在此交汇),陈坊与城南乡肖家、叶坊自然村隔河相望,东北与清流县南岐村交界,东面与黄庄村毗邻,三大的西面与丁坑口相邻,南面与洋坊村相接。唐宋时期,陈坊已有客家人迁入建村,在溪河交汇处边上设港口和墟场,清康熙《宁化县志》载:“陈坊、雷公窠”为村。1932年建立陈坊乡苏维埃政府,1935年建立陈坊保至49年。三大片区在解放前没有行政建制,1951年至1958年,建立三大乡公所,乡政府,1961年至1966年设三大、陈坊两大队,1966年社教后,合并为三大大队,大队部、村部建在福里坑(竹里坑叫杨四)一个较高的台地上直至现在。 |
洋坊村 |
洋坊村座落在安乐乡北面,省道204线经村口至谢坊,从村口接线至各自然村都铺有水泥路,交通很方便。村部建在两大自然村中间,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洋坊村东与黄庄村接壤,南邻谢坊村,西与谢坊村的碗瑶下交界,北与三大村的旧谢排连接。全村有较大自然村三个,设5个村民小组。 清康熙《宁化县志》载:“谢家坪、杨坊。”谢家坪自然村因宋时谢姓居住而得名。杨坊得名有三种说法:其一说原居住杨姓而得名;其二说是原是闽越族居住,由芊演变为羊,再由羊演变为洋;其三是唐宋时期,由于牛牙岐村口河道堵塞,平洋段面形成汪洋,因而叫洋坊,洋坑、大洋背与其相似例子。 |
安乐村 |
安乐村位于全乡中心,是乡政府所在地。它东与清流县大横溪村交界,南邻马家围村,西与马家围石竹山相邻,北与谢坊村接壤,东北与黄庄村马家庄、坑口相连接。 安乐村各自然村中,开村较早是茶园排。民间口口相传:“先有茶园排。后有汀州府”。但没有文字记载。已有文字记载的是腊坑口、梨树隔。北宋熙宁年(公元1068年)在东方锻建有东峰寺。南宋隆兴年(公元1165年),廖五七郎(又名卿祥)从本县淮土呩下迁居竹子窠,后改名呩上。两宋时期,路背迁入刘氏,吴屋迁入叶氏并建立叶屋“南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宴头陀啸聚潭飞寨,残破宁化”。宁化县至汀州府官道,改由鱼龙铺经丁坑口至安乐到石牛巡检司(后改为驿站),就在安乐老街设铺。清流县至汀州府也在此歇息。元明时期,各自然村已居住相当数量的村民。清康熙《宁化县志》载:“安乐、吴屋、总上、周坑、山塘坑、罗地、呩上、铜盘、大洋背”。(路背、行宫下、老街合名叫安乐),安乐村是宋元明清新村团、新村里(乡级行政体制)的驻地。民国20年(1932年)建立安乐乡苏维埃,也是区苏维埃政府驻地。民国24年设安乐保,也是-安丁乡驻地。1952年是第三区公所驻地。1954年设安乐、吴屋两个乡政府,同时是第三区公所驻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驻安乐大队至1983年,1984年改名为安乐村民委员会,也是安乐乡人民政府驻地。 |
马家围村 |
马家围村居住两系马氏,一系居岗头坑,一系居田背。两系传承至一定户数人口时,根据村口甲路亭边两山左右犬牙交错、形成围墙,因地形而取名马家围村。 马家围村位于安乐乡西南面,东与安乐村罗地相邻,南与清流县的廖屋坪、卢屋坑交界,西南与刘坊村新屋下接壤,西边与夏坊村相连,北边是谢坊村。东北面试安乐村。宁化至连城公里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全村有马家围、甲路亭、石竹山、南山里、田寮下邓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马家围,距乡政府2公里。 马家围开村较早,南宋时期,马氏迁入传承至今。清康熙《宁化县志》称马家围为村。1932年设马家围乡苏维埃政府。民国35年设马家围保,解放后设马家围村。1958年设马家围大队至1983年,1984年改名为马家围村民委员会至今。 |
夏坊村 |
夏坊村位于安乐乡西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东与马家围村接壤,东南面与刘坊村、西南面与双石村交界,西北面与赖畲村山水相连,北面与马家围的石竹山相接。全村7个村民小组,416户,总人口1726人。主要村庄分布在口小内大的一个坑垅里,呈8字形。上村有何坑、庄下窠、街上、岭坊口、溪背、路背,下村叫夏逸园,距中心村北有十多户人居住在何树里自然村。 有文字记载上村的路背(也叫中村),在北宋年间,马氏在这里开基、繁衍,后外迁梨树隔和邱源。南宋迁入夏氏居中村,其后迁入翁氏,何氏,邓氏邓,他们于元明时期外迁,明清时期迁入周氏居岭坊口,迁入叶氏居庄下窠,迁入施氏、吴氏、赖氏、张氏居溪背,现居七个姓氏,夏氏占大多数。明朝以来称夏坊,清康熙《宁化县志》载“其在县之南一百里为会同里,为村者……曰夏坊……”。宋以来至民国前期,属宁化县会同里(曹坊)管辖,1931年,夏坊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属曹坊区管辖,1933年至34年,划归汀东县苏管辖。民国32年(1943年)划归新村乡(安乐)管辖直至现在。1951年建立夏坊乡至1958年9月,1958年10月至现在为大队和村民委员会(安乐乡的一个行政村)。 |
刘坊村 |
刘坊村位于安乐乡西南,东北面与马家围村山水相连,南与清流里田乡草坪村交界,西与曹坊乡双石村相邻,北面是夏坊村。新铺设从宁化至连城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从蔡屋分叉至长汀水泥公路,也经过村镜,交通十分便利,距乡政府8公里。 清康熙《宁化县志》载:“县之南一百里为会同里,曰俞坊、曰蔡屋、曰刘坊、曰禾塘、曰画眉迳(今长科头)”。可见清初刘坊村范围有50至60户,并在俞坊村口咸通庙边设有墟场。在马家围芒东迳至画眉迳的分水凹设有卫所,有军情警报时派兵把守。它又是古代宁化通往连城的重要关口。 1930至1934年设俞坊乡苏维埃政府,是老革命苏区基点村。1935至1949年,设俞坊、刘坊保,1950至1954年属第三区夏坊乡,1954至1956年5月,成立俞坊乡政府,1956至1958年归夏坊辖,1958年10月后至今,分别为俞坊、刘坊大队,刘坊行政村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