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丰坪村位于县城东北部,北与上华村交界,南与上太村相连,东与建成村毗邻,西与太山崎村接壤,距县城10.8公里,村部海拔500米。自宋朝元年周十九迁往和丰坪至今有928年,历史悠久,有“九万十八千”之称。全村有万金厝九座,建筑美观,风格奇特,雕龙附凤,有周氏大宗祠二座,邱氏宗祠一座,王公庙一座。清朝时,四周山顶建山寨4座,每个寨占地面积达10亩以上,能居住居民30户左右。
民国时期,和丰乡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和丰乡隶属一区,1956年,和丰乡隶属均溪区,1958年和丰乡改和平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均溪(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和平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和平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改为和丰坪村民委员会。
和丰坪村辖有和丰坪、小垄头、后坑垄、轮厝墓、大垄头、大肚垄、高岬等7个自然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299户,总人口1032人,区域总面积4204.95亩,耕地面积578.55亩,其中水田412.65亩,旱地165.90亩。林地面积203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84亩,森林覆盖率56.3%,林地绿化率82.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5100 | 365000 | -- | 查看 和丰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建成村 |
建成村,又称半路,史称建路,位于县城的东北面,离县城8公里,北面的公路可直达三明、沙县、尤溪等县、市,交通方便,山水肥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村部海拔430米。 建成村有史以来均为柳氏一姓,曾有“和丰上下皆杨柳”之说(即和丰上游姓杨,和丰下游姓柳),柳氏郡望河东,即河南开封,始祖柳鸣和于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辟基建成定居,至今已有84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建路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建路属周田乡隶属第一区。1955年,建路属周田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建路属周田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建路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建路大队改称建成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建成村民委员会。 建成村辖有半路、后垄、下坑垄、岭后等4个自然村,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228户,总人口765人。区域总面积9477.15亩,耕地面积549.30亩,其中水田面积429.90亩,旱地面积119.40亩。林地面积553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727亩,森林覆盖率53.3%,林地绿化率67.8%。 建成村历代以耕田种地为主,生活贫困,曾有“半路穷,卖柴籴米像迎龙”之传说。1950年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得到改善,新村建设逐年发展,至2011年全村有80%以上的农户住上砼结构的新房子。村还自筹资金,兴建自来水引水工程、造福工程、钢筋水泥结构的河东大桥。 |
玉田村 |
玉田村俗称小田,位于县城西南侧,村部海拔350米。玉田村(乡)系千年文明古村。公元905年,范元超(御史)、范子高(礼部尚书)父子弃职携眷到尤溪县丰城乡(即今大田县小田)定居,繁衍生息,开辟田园。范元超父子系朝廷官吏出身,专注文明礼仪,后裔代代相传,具有古老的文明传统。民国时期小田住有范、杨、严、林、黄、乐、肖、施、苏、郭等姓氏民众,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相互尊重,通婚联姻,关系融洽,亲密无间。 明、清时期,小田属三十三四都(坊都)。1939年厦门集美职业学校移至小田,陈嘉庚校主亲临小田作抗日宣传报告,激励全校师生及小田民众的抗日热潮。1950年2月,大田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玉田乡曾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8月,玉田设立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8年10月,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9月,恢复管理委员会;1984年9月,实行村建置,设立玉田村民委员会。 玉田村有小田坂、后坂洋、西门头、白岩、长兜坑、赤雾仔等自然村落。2011年,全村有2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96户,总人口4670人(含寄户人口)。区域总面积9496.35亩,耕地面积488.10亩,其中水田109.95亩,旱地378.15亩。全村林地面积7648亩,其中有林地6208亩,森林覆盖率为52.1%,林地绿化率81.2%。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261元。 2010年县人民政府确认玉田村为革命老区村。2012年9月中央党史研究室授予玉田村《官厅》为“大田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陈列馆”,0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授予玉田村为“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 |
福塘村 |
福塘村位于县城南大门,东与金岭村相连,西与宋京村、石牌镇长溪村毗邻,南与石牌村接壤,北与玉田村交界。距县城2公里,村部海拔360米。 明、清时期,福塘村隶属三十三四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5个区,福塘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8月,福塘成立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福塘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人民公社。1970年,福塘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福塘设立村民委员会。 福塘村辖有福塘、田头、菜坂洋尾、石坑、仙亭坑、工地、菜坂洋头、乐祠等8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33户,总人口3629人。区域总面积7923.30亩,耕地面积525.60亩,其中水田面积202.05亩,旱地面积323.55亩。林地面积5142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035亩,森林覆盖率52.1%,林地绿化率83.5%。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8249元。 福塘,属于革命老区村,1940—1941年间,建立福塘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为地下党员、游击队员递送情报。开展反霸、抗捐、抗税等活动,有力打击地方劣绅,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贡献。1989年10月,0大田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区据点村”。 福塘村米粉加工是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早在元朝时期,就开始用简陋的工具生产水粉。20世纪60年代,生产队组织进行手工规模生产,20世纪80年代,引入压榨机,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全村现有半机械化米粉加工企业37家,提供500人以上的人员就业。每天可生产5万公斤米粉直接销往闽南、广东、上海等批发市场,年产值达2600万元,年利润26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养猪业、粮食加工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每年有3000头生猪出栏,年产值265万元,年利润50万元。 |
金岭村 |
金岭村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6公里,村部海拔610米。 明、清时期,金竹坑、金竹坂、牛沟岭、尖崎(现金岭)隶属三十三四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金竹坑、牛沟岭属均溪镇,金竹坂属玉田乡,尖崎属福塘乡。1955年,设立金岭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金岭乡撤销,其中金竹坑、牛沟岭属红星生产大队,金竹坂属玉田生产大队,尖崎属福塘生产大队。1961年,建立金岭生产大队。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金岭村设立村民委员会。 金岭村辖有金竹坂、牛沟岭、金竹坑、瓦寮、十六厝、尖崎、中崎等7个自然村。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196户,总人口596人。区域总面积10505.85亩,耕地面积398.10亩,其中水田面积226.20亩,旱地面积171.90亩。林地面积9276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987亩,森林覆盖率87.4%,林地绿化率96.9%。 历史上的金岭村,牛沟岭出大杉,尖崎烧瓦片饮誉县内外。现在村民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收入。 |
宋京村 |
宋京村,位于县城西部,虎鼻崎山脚下,东与玉田村相邻,南与长溪村接壤,西与桃山村相依,北与桃坑村相靠,东北与良元村相连。距县城3.4公里,村部海拔500米。境域群山起伏,数十眼泉水汇集成溪流,流经长溪,汇入均溪。 玉田范氏始祖元超的第七世裔孙大有小十于北宋(公元11世纪末)开基宋坑,在前坑建高平祠,为廷兴户支祖,至今900多年。第十二世裔孙有权八二于南宋(公元12世纪初)开基宋坑,其子义本廿七在上洋建勤贻祠,为积富户支祖,至今760年左右。因始祖是从南京迁徙定居玉田,后裔又于宋朝时期迁徙宋坑,故取名宋京。 明、清时期,宋京隶属三十三四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宋京乡隶属第一区。1956年5月,宋京乡隶属均溪区。1958年8月设立宋京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8年改名为宋京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9月恢复为宋京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更名为宋京村民委员会。 宋京村辖有源头墘、半岭仔、拱桥、前坑、茨垵、桌厝后、畚坑口、下洋尾等8个自然村落。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户数570户,总人口1990人,区域总面积10723.80亩,耕地面积768.60亩,其中水田444.60亩,旱地324.00亩,林地面积782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441亩,森林覆盖率60.7%,林地绿化率82.2%。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9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724万元。 |
良元村 |
良元村原名良源漈,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公里,村部海拔高度550米。明、清时期属三十三四都(坊都)。始祖温新兴于唐禧宗光启元年(885年)授金紫银青光禄大夫,配戴学士之女戴氏五娘敕封一品夫人,生五男,长温世文开基良源。宗祠为凤吹罗带形之地(现良源之太原堂)。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温天候念沐宋室,倡义驱元复宋未遂,遭抄家灭族之祸,温家之孙遂隐姓外逃者众,据传为缅怀温氏祖先,均各保存“氵”字旁为记,诸如更姓为汪、洪、汤或借姓栖居亦有者。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良元属华太乡隶属第一区。1955年,良元属华坑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8月,良元属华坑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良元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人民公社。1970年,良元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良元村民委员会。 良元村辖有后洋、苏坑、前洋、水尾、坎坂等5个自然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户数256户,总人口912人。区域总面积6498.90亩,耕地面积784.65亩,其中水田面积636.90亩,旱地面积147.75亩。林地面积398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498亩,森林覆盖率64.7%,林地绿化率91.8%。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492元。 |
郭村村 |
郭村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翰林村交界,西与后华村接壤,南与红星村相邻,北与周田村相连。距县城3公里,村部海拔360米。 郭村在明清时期属三十三四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郭村属周田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郭村划归红星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从红星大队分出设立郭村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人民公社。1970年,郭村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郭村村民委员会。 郭村村辖有下坂、上郭村、下郭村、松柏坂等4个自然村。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203户,总人口651人。区域总面积3040.95亩,耕地面积350.10亩,其中水田308.40亩,旱地面积41.70亩。林地面积2462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720亩,森林覆盖率49.2%,林地绿化率69.9%。 郭村地处城郊,农民以种植商品菜为主,尤以生产大蒜为特色,产品远销周边各县、市区。近年还发展150多亩的桃、李、板栗等果树,增加村民的收益。 |
翰林村 |
翰林村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华兴乡华安村、京口村、洪坑村交接,南与温镇村接壤,西与周田村、许思坑村毗邻,北与湖美乡元安村交界。距县城7.3公里,村部海拔820米。 翰林村俗称翰林崎,唐末李氏开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开基祖李远系唐高祖李渊二十子李元祥后裔武阳王李皎江嫡系,因朝廷政变,被反贼追赶,李远于唐末从陕西建安逃至大田,避难于翰林里。曾是赫赫皇族竟沦为荒野草寇,诚有魁博学士都屡试不第,终愤然隐遁翰林之状,因受朝庭恩赐一读书人而得名,又因地处高山,山峰媲美县城区域周边山峰,故又有“翰林崎”之称。在民国时期,翰林崎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翰林崎隶属周田乡。1958年,翰林崎隶属红星生产大队。1961年,翰林崎建立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人民公社。1970年,翰林崎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翰林村民委员会。 翰林崎辖有翰林崎、祖厝、粮坪3个自然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至2012年末,总户数203户,总人口670人,区域总面积21694亩,耕地面积712.20亩,其中水田578.85亩,旱地133.35亩。林地总面积21516亩(含飞地面积),有林地面积18348亩,森林覆盖率77.8%,林地绿化率91.3%。 翰林地处高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是发展森林旅游的天然氧吧。目前有陇西堂、晋王后影、古寨遗址、犁耙石、黄牛足迹、出米石、鬼沿潭等自然景观与民间故事,可供参观和了解。 2008年10月,李勤陈、李序境、李七五、李青棍等人以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创办翰林山庄,占地30亩,投资80万元,法人代表李七五。山庄依托翰林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以森林生态为主的森林景区,是休闲度假的好场所。2011年被省林业厅授予“三星级森林人家”称号。 |
温镇村 |
温镇村,位于县城东郊,距县城1.5公里,村部海拔340米,有县道、厂道直通村中心,交通十分便捷。 温姓入闽始祖温一大之六世孙温惟忠于唐开元四年(716年)从建州将乐县开基温镇,唐僖宗年间(875—879年)温新兴被敕封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宋淳祐七年(1247年)温得一特奏名进士、官拜尚书,历代名人辈出,声名远播。 温镇村在明清时期属于三十三四都(坊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温镇、华安合称华温乡隶属一区,1958年8月,华温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华温大队划为华安、温镇两个生产大队,温镇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人民公社。1970年,温镇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温镇村民委员会。 温镇村辖有温镇洋、珠宝山、井美、镇前洋等4个自然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至2012年末,总户数532户,总人口2267人,区域总面积11908亩,耕地面积1187.25亩,其中水田811.35亩,旱地375.90亩,林地面积8766亩,其中有林地7233亩,森林覆盖率69.35%,林地绿化率85%。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1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8951元,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温镇村历代村民曾以加工优质水粉(粉干)为主业闻名,现因环境因素已停产。 |
红星村 |
红星村地处县城区,是县政府、镇政府的所在地。北依凤凰山,东托鸡冠峰,西映白岩景,遥峙大仙峰。均溪河贯穿全村,村部海拔350米。在明、清时期属三十三四都(坊都)。民国时期在旧城墙内的为中山保,城外的为镇东保、镇南保。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废除保、甲制,改区、乡制。城关属第一区,下设均溪镇,中山、镇东属均溪镇。1952年组织互助组,1953年组织初级社(设六个社),1955年中山、镇东联合成立红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红星由此而得名。1958年8月,红星属东风人民公社,设立红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9年元月改名为红星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元月,恢复为红星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更名为红星村民委员会沿袭至今。 红星村辖有后岬洋、小溪、盂头坂、桥头、二甲、老街、东门、中街、南门、溪仔边、泮洋仔、前街、后街、新街洋、北门头、马路岭、赤岩、澹多、郑坑等自然村落。2011年末,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74户,总人口6216人(含寄户人口),区域总面积16945.05亩,耕地面积962.55亩,其中水田409.8亩、旱地552.75亩。林地面积9068亩,其中有林地7506亩,森林覆盖率为50%,林地绿化率82.8%。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3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763元。 在抓经济,提高村财收入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民生工程,为村民全员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行失地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的每人每月90元。同时为60周岁以上村民发生活补助费。每月50—500元,2012年调整为60岁每人每月100元,70岁150元、80岁200元,90—100岁300元,100岁以上600元。 |
许思坑村 |
许思坑村位于县城北部,东与湖美乡大尤村交界,西与东坑村接壤,南与周田村相连,北与前坪乡下地村毗邻,距县城9公里,村部海拔500米。 明、清时期,许思坑村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许思坑属周田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8月,许思坑属周田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许思坑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许思坑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许思坑村民委员会。 许思坑村辖有许思坑、前洋、后洋、上村等4个自然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至2012年末,总户数230户,总人口782人,区域总面积10110.90亩,耕地面积615.00亩,其中水田面积530.55亩,旱地面积84.45亩。林地面积946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7118亩,森林覆盖率56.9%,林地绿化率82.1%。 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许思坑“芳联堡”是一座有名的土堡,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其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 |
大道山村 |
大道山村位于县城西部,北与太山崎村交界,东与上太村接壤,南邻石牌镇桃坑村,距县城10公里,村部海拔700米。 明、清时期,大道山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大道山属华太乡隶属第一区。1955年,大道山属上太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大道山仍属上太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大道山建立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人民公社。1970年,大道山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全县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大道山村民委员会。 大道山村辖有大道山1个自然村,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110户,总人口356人。区域总面积3776.40亩,耕地面积194.25亩,其中水田面积189.90亩,旱地面积4.35亩。林地面积4587亩(含飞地面积),其中有林地面积2826亩,森林覆盖率56.6%,林地绿化率66.8%。 大道山村因受地质灾害,于2001年实施“造福工程”,全村搬迁红星村后岬洋岬头山峦,称龙宝新村。 |
东坑村 |
东坑村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许思坑相连,西与金山接壤,南与建成村毗邻,北与前坪下地村交界,距县城14公里,村部海拔500米。 明、清时期,东坑村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东坑与半山合称东山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东山乡建立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东山生产大队划为东坑、金山2个生产大队,东坑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东坑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东坑村民委员会。 东坑村辖有前洋、霞洋、后洋、下尾洋等4个自然村,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518户,总人口1787人,区域总面积8676.75亩,耕地面积864.15亩,其中水田481.35亩,旱地面积382.80亩。林地面积6582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468亩,森林覆盖率63.1%,林地绿化率83.1%。 东坑村辖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铜矿、铅锌矿、硫矿等品种,其中石灰石的储藏量居多。 |
金山村 |
金山村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东坑、前坪乡下地村交界,西与上华村毗邻,南与建成村接壤,北与前坪乡湖坪村相连。距县城12.5公里。村部海拔580米。 金山村原名建山、半山,在明清时期,半山村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县成立5个区,半山与东坑合称东山乡隶属第一区。1955年,东山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东山乡建立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东山生产大队划为东坑、金山两个生产大队。金山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金山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金山村民委员会。 金山村辖有半山、黄西坑等2个自然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244户,总人口799人。区域总面积5883.75亩,耕地面积282.60亩,其中水田面积186.15亩,旱地面积96.45亩。林地面积5734亩(含飞地面积),其中有林地面积4868亩,森林覆盖率69.1%,林地绿化率84.9%。 金山村辖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品种有铅、锌、铜、铁、硫、磁铁等。 金山村世代传承箨叶笠、棕衣手工制品,具有大田特色,产品畅销县内及闽南沿海各地。传统油茶良种“大茶梨”,所加工的天然食用茶油最有特色,可滋补身体,闻名全县。金山村的汉剧也世代相传,历史悠久,郑魁典、郑开创二位前辈演员,技艺超群,深受人们的赞赏。 |
上华村 |
上华村位于县城西北部,南与和丰村相邻,东与金山村交接,西与太山崎毗邻,北与太华坑头村交界。村有“前媲后媲不如上蔡到上华”的美称。村部海拔500米。距县城12公里。 明清时期,上华村(上坪)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上华属和丰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8月,设立同心(上华)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同心(上华)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改为上华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上华村民委员会。 上华村辖有上华、上蔡、长圳尾、长坑垄、卓坑、陈坑、格丘等7个自然村,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564户,总人口1714人。区域总面积14928.00亩,耕地面积1269.00亩,其中水田面积926.25亩,旱地面积342.75亩。林地面积971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7715亩,森林覆盖率65.9%,林地绿化率79.4%。 上华村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历史遗物景观,下从三百二级岭至上蔡桥有七拱桥是秋崔公舍修筑,每座拱桥雄伟壮观。陈坑寨四周环山,居高临下,可防御土匪来侵,寨中面积一千多平方米,远看胜似“海螺朝天”。著名的三瀑布,高达数百米,从东西看成“川”字形,美丽壮观。更有现代新村建筑群,每当夜晚灯火辉煌,美不胜收。 上华村矿产资源丰富,上蔡多金属矿山每年可产各类矿产品几十万吨。 |
和丰村 |
和丰村位于均溪镇北部,东靠金山村,北接前坪乡,西连太华镇,南与建成村毗邻,距县城11公里,村部海拔490米。明清时期,隶属三十二都。周姓入闽始祖周梅林,讳崇雅,河南省固始县人,因唐时乱,曾在梅林山拒寇,后迁福建福州。其后,周文七,讳延彬于唐显庆四年(659年),携家迁周田乡坂美庭。周十九、讳寿星,从周田坂美迁居豪康(和丰),宋元丰二年(1079年)建汝南祠,繁衍子孙。 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和丰乡隶属一区。1958年8月设立同心(和丰)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同心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改为和丰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和丰生产大队改为和丰村民委员会。 和丰村辖有溪东坂、康垵、下盂坑、坂面、下车坂等5个自然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18户,总人口948人,区域总面积3180.00亩,耕地面积510.45亩,其中水田389.85亩,旱地120.60亩,林地面积145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42亩,森林覆盖率37.7%,林地绿化率81.1%。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983元。 和丰村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探明有煤、铁、石灰石、锰、铅锌等矿。村民种植苎麻历史悠久,解放后,村民靠种苎麻为主,曾被福建省授予先进红旗,大田县委授予苎麻生产先进单位。 |
和丰坪村 |
和丰坪村位于县城东北部,北与上华村交界,南与上太村相连,东与建成村毗邻,西与太山崎村接壤,距县城10.8公里,村部海拔500米。自宋朝元年周十九迁往和丰坪至今有928年,历史悠久,有“九万十八千”之称。全村有万金厝九座,建筑美观,风格奇特,雕龙附凤,有周氏大宗祠二座,邱氏宗祠一座,王公庙一座。清朝时,四周山顶建山寨4座,每个寨占地面积达10亩以上,能居住居民30户左右。 民国时期,和丰乡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和丰乡隶属一区,1956年,和丰乡隶属均溪区,1958年和丰乡改和平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均溪(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和平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和平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改为和丰坪村民委员会。 和丰坪村辖有和丰坪、小垄头、后坑垄、轮厝墓、大垄头、大肚垄、高岬等7个自然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299户,总人口1032人,区域总面积4204.95亩,耕地面积578.55亩,其中水田412.65亩,旱地165.90亩。林地面积203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84亩,森林覆盖率56.3%,林地绿化率82.8%。 |
后华村 |
后华村位于县城北部,虎鼻崎山脚下,东与周田村接壤,西与华坑村交界,北连建成,南邻红星村,距县城5公里。村部海拔420米。 后华村是历史名人严安三的故乡,现有明代古山寨建筑5座,村落中祠堂,古树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的独特魅力。明清时期隶属三十三四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后华隶属华太乡。1955年,后华划归华坑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8月,后华属华坑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后华建立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后华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后华村民委员会。 后华村辖有后华、溪柏林2个自然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296户,总人口914人,区域总面积8096.25亩,耕地面积351.15亩,其中水田273.60亩,旱地77.55亩。林地总面积6834亩,有林地面积4781亩,森林覆盖率56.7%,林地绿化率70.5%。村民以种植业、养殖业收入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收入以务工为主。1990年后,村民大面积种植板栗和淮山,2012年有板栗面积600余亩,淮山(小薯)面积100余亩。为村的特色产业。 |
华坑村 |
华坑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6公里,海拔高度450米。民国时期,华坑村隶属三十三四都,民众习惯称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华坑属华太乡隶属第一区。1955年设立华坑乡隶属第一区。1956年华坑乡隶属均溪区。1958年8月,华坑建立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东风)人民公社。1970年,华坑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华坑村民委员会。 华坑村辖有上坪、蕨坑、下洋、凉岬等4个自然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332户,总人口1079人,区域总面积9584.25亩,耕地面积838.95亩,其中水田742.50亩,旱地96.45亩。林地面积6399亩,其中有林地5360亩,森林覆盖率56.6%,林地绿化率87.4%, 华坑村为典型的农业村,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1995年,村民大面积种植板栗,面积达1000余亩,成为村的特色产业。 |
上太村 |
上太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7公里,村部海拔520米。 明、清时期,上太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上太属华太乡隶属第一区。1955年,设立上太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8月,上太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上太生产大队隶属均溪人民公社。1970年,上太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上太村民委员会。 上太村辖有上坑口、小坑、大林、坑园、禄坑、后禄坑、前禄坑、大坂、拱桥9个自然村,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户数512户,总人口1641人。区域总面积11342.25亩,耕地面积1214.25亩,其中水田956.10亩,旱地258.15亩。林地面积834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397亩,森林覆盖率51%,林地绿化率58.0%。 上太村现留有明朝中期建造的一个古庙——龙水殿,也称娘妈宫。传说三位皇君(陈四姑、林九、李三)为了斩妖除恶,从福州水口監水祖殿出宫,途经此地(原为严氏祖坟)在此显灵,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们,定为每年正月二十日以花灯演戏庆祝。宫殿场所虽小,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信客来此烧香拜佛。 |
太山崎村 |
太山崎村 太山崎村位于均溪镇西北部,西与太华镇魁城村相邻,北与太华镇菖坑村相连,东邻上太村,南与大道山交界,距县城14公里,村部海拔800多米。 明、清时期,太山崎隶属三十二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太山崎属华太乡隶属第一区。1955年,太山崎属上太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8月,太山崎属上太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太山崎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太山崎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太山崎村民委员会。 太山崎村辖有太山崎、小聪、大盂等3个自然村,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至2012年末,总户数275户,总人口902人。区域总面积8270.70亩,耕地面积787.80亩,其中水田面积631.95亩,旱地面积155.85亩。林地面积721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397亩,森林覆盖率57.1%,林地绿化率76.7%。 |
周田村 |
周田村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翰林村交界,西与建成村接壤,南与郭村相连,北与许思坑村毗邻。距离县城6公里,村部海拔400米。 明、清时期,周田村隶属三十二都(民国县志图部份区域隶属三十三四都)。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周田村隶属第一区。1958年8月,周田生产大队隶属东风(均溪)人民公社。1961年,周田生产大队隶属建成人民公社。1970年,周田生产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县改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建制,设立周田村民委员会。 周田村辖有茅厝、坂尾、坂头、后坑、绿树林等5个自然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至2012年末,总户数431户,总人口1478人。区域总面积11437.05亩,耕地面积964.05亩,其中水田面积597.90亩,旱地面积366.15亩。林地面积690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902亩,森林覆盖率58.5%,林地绿化率56.5%。 周田村历史悠久,有座“双龙桥”古桥建筑。该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保持完好,赢得不少游客前往观光。 周田村利用天烛峰的天然岩石、山泉、树木和保存完好的古山寨以及村内的古桥亭,古民居和新桥亭等特色建筑,开发乡村旅游。投资1500万元,创建“天烛峰森林公园”。2011已投资150万元,完成简易游步道路铺设2公里,铺设台阶300多级,修建亭子4个,种植各类树木130亩以及“农家乐”等部份休闲娱乐工程建设。2012年再投数万元完善游步道路路面铺设、农家饭店、停车场、游泳池、鱼潭、休息亭、石桌椅、园林景观等设施,可供游客观光旅游。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