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大田县 >> 石牌镇 >> 龙坑村

龙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坑村简介

  龙坑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南部,东与小湖村交界,南与武陵乡睦坪村毗邻,西与上京镇上洋村接壤,北与下洋村相连。2011年全村共有人口1075人,有249户,分为8个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6023元。土地总面积622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384亩,生态公益林613亩,绿地面积143亩,绿化覆盖率72.75%。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毛竹、生姜、油茶、茶叶等),部分村民靠养殖业(鸡、鸭、兔子等)发家致富。近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龙坑村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依照省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现有生态茶园200多亩,联系人:乐成权,电话:13850872376。
   该村因其独特的高山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炎炎夏日仍然凉风习习,清爽无比,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尤其是原省林业厅挂职-杨细明在3年任职期间,带领村民种植了1000多亩板栗,400多亩竹林,300多亩茶叶,3万多株红豆杉、罗汉松等珍稀树种,新造了阔叶林200亩,马尾松林150亩。如今,这些林木长势良好,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给村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历年来,龙坑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农网改造覆盖全村,道路、电信、电力设施日趋完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5101 365000 -- 查看 龙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小湖村

  小湖村地处石牌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10公里,省道306线横贯全村,东与桃山村交界,南与武陵乡接壤,西邻下洋、鳌江村、北靠桃坑村,是周边村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402户,1734人,土地总面积12390亩,耕地面积1061亩,其中水田面积813亩,主要种植水稻、烟叶、木薯等,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近几年来,我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特别是烟叶,按照无公害的标准做好质量监控;认真清理田间农作物秸杆等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6.4%,化肥平均施用量控制在250公斤/公顷以下,生态农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加强支部阵地的建设。投资60万元完成村小学改建;村部改建方案正在招投标;河堤建设220米;投资7.5万元建设村内机耕路6公里;投资16.5万元进行环村道的路灯建设。同时加强了村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达到了创建卫生示范村室建设标准和计生服务室标准,为广大村民身体健康提供基础保障。优环境,美家园,建立了垃圾处理点,使我村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实行了殡葬改革,女儿能上族谱,实行了民主决策,建立一事一议制度,实施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基层组织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村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高山自然优势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生姜、烟叶、木薯等特色农业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开拓了农民致富新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理化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宣传使用高农残和禁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老厝村

  老厝村位于石牌集镇,东南与马山村接壤,西邻上坡,北连石牌,省道306线和城区过境公路贯穿全村,是泉三高速公路大田互通口所在地。常住人口1534人,324户,分为十个村民小组,老厝、上洋、下洋、张坑四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15487亩,林地面积11482亩,耕地面积占425亩,水田面积360亩。    快捷便利的现代交通、闻名全省的农家美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老厝村具有大力发展品牌生态旅游的条件。老厝村地下温泉资源丰富,日出水量2000吨以上,温度在58-60℃。根据地热水样分析检测结果,该地热水属重碳酸钠型,诸多元素已达医疗矿水标准。 2010年,福建仙峰温泉养生度假区落户老厝,主要规划建设占地约300亩的五星级温泉酒店、温泉SPA汤池、汽车旅馆、温泉企业VIP会所、游客集散中心、福建温泉研发中心和商业街区等旅游服务项目。    基础设施完善,2010年,全村道路全面硬化,2011年底,全村安全饮用水实现全覆盖, 2012年底,河堤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全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农网改造覆盖全村,电信、电力设施日趋完备,河堤加高加固修葺一新,从互通口到石牌村大骨头美食街车水马龙、宾客满座。   

上坡村

  上坡村位于石牌镇西南部,东、南与老厝村交界,西接武陵乡,北靠石牌村,距石牌镇政府3公里,华武线横贯全村,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由上坪、上坡、小汤泉、牛皮坑等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19人,土地面积13765亩,森林面积9830亩,国家生态公益林660亩,耕地面积394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129吨,农村经济纯收入853.29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715元。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毛竹、油茶、草莓、烟叶等)和务工。本村企业众多,位于小汤泉的工业区内有木业加工、包装袋、矿山机械等行业企业7家。2012年黎祥食品有限公司入驻我村,总投资2.5亿元,今年新引进省重点项目——三九军大,总投资6亿元。这些企业的入驻,使我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本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历年来,上坡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本村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村道装上明亮的路灯,行走安全。农网改造覆盖全村,电信、电力设施完善。   

马山村

  马山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东部,东与屏山乡玉屏村交界,南与均溪镇金领交界,西与老厝村交界,北与盖山村交界,乡道“石屏”公路贯通全村。    村子坐落于大田境内第一高山峰“大仙峰”自然保护区东麓,海拔在500-1400米之间,植被茂盛,区位优势明显,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由上马山、下马山、观音座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749人,分为六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9704亩,林地面积占7286亩,森林覆盖率达77.5%。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毛竹、高山茶、枇杷)为主, 2012年人均收入6930元。    历年来,马山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11年底,三个自然村通往县道的9公里道路全面硬化,带动了村庄及周边地区的林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流通和贸易,彻底解决制约马山村民奔小康的交通瓶颈问题,全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农网改造覆盖全村,电力通信设施日趋完备。自然资源利用合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的深入,马山村这颗大仙峰下的明珠将散发出更加炫目迷人的风彩。   

盖山村

  盖山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东南部,东邻屏山乡内洋村,西与老厝村交界,北接马山村,南与拱桥村毗邻。村子坐落于大田境内第一高山峰“大仙峰”西北麓,由上盖山、下盖山、牛楼三个自然村组成,处在大仙峰自然保护区腹地,生态自然原始。这儿海拔在600—1400米之间,经常云雾缭绕仿如仙境,故得名云盖山。近年来,通过实施造福工程,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迁至石牌集镇三角板小区、军田囵新村,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2年末,全村总人口559人,分为六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6702亩,其中非林地面积956亩,林地面积5865亩,有林地面积占4982亩,全部划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绿化覆盖率达76.42%。    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种植业主要为毛竹产业、油茶种植;养殖业主要土鸡鸭养殖。2012年末,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930元。    至2011年底,全村基本用上安全饮用水,电信、电力设施日趋完善,硬化了3KM的自然村道,修复了9KM的机耕便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推广沼气池建设,实现禽畜粪便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农作物秸杆,减低农药化肥施用量,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该村地处大仙峰自然保护区腹地,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为阔叶林、针叶林等,无毁林开荒及破坏森林植被现象,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具有很好的旅游避暑资源,距离高速互通口仅2公里,省道擦边而过,交通便捷,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   

拱桥村

  拱桥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中南方,毗邻屏山乡溪头村、吴山乡梓溪村、谢洋乡坑口村。村子坐落于大仙锋山脉西麓,由小桥、大贡、林泮坑、苏哥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人口439人,五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20216亩,其中林地面积16914亩,全部划入生态公益林 ,也是大仙锋自然保护区主要区域,绿化覆盖率达85.4%。2012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403元。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种植业主要为毛竹产业及花卉、名贵苗木、油茶种植;养殖业主要肉鸡养殖。    2012年10月,成立了大田县太阁山林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法人代表:陈开聪,电话:13859148621,主要从事花卉、苗木、中药材种植及销售,目前已种植各种苗木120亩。    村内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山场广阔,生态环境优美。座落于“仙人梨”山的白水岩,绵延百米的地上河床瀑布深藏于青山大峡谷中,森林茂盛,空气清新,是人们休闲踏青的好去处。东面大鼓山被游人称为“闽中之秀”,拥有着黄山的悬崖,华山的险崙,石林的丽姿,高原的风韵;山上野藤古木奇形怪状,嶙峋岩石形态万千,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拱桥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至2011年底,全村基本用上安全饮用水,农田改造覆盖全村,电信、电力设施日趋完善,硬化了2KM的自然村道,修复了7KM的机耕便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大力推进无公害生态农业,不断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粮食过腹增值,推广沼气池建设,禽畜粪便综合利用,及时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合理利用农作物秸杆,全面减低农药施用量,生态建设步入正轨。   

石牌村

  石牌镇石牌村位于大田县之南面,是石牌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直机关所在地,东与马山村交界,南与老厝村毗邻,西与京程村接壤,北与均溪镇福塘村隔河相望,省道306、307线在此交汇,距离大田城关6公里,到“三泉”高速互通口仅800米,交通便利。辖有石牌、宽田2个自然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50户1078人,土地面积5930亩,其中林地面积4194亩,2012年村财收入38.22万元,人均纯收入8211元。    大骨头美食是该村的一大特色,闻名遐迩,各地游客纷踏而至,现有协会会员56家吸纳了本村及周边400多名劳动就业,月营业额1000多万元,带动养殖、运输、旅游等产业发展,形成了大骨头美食一条街,该街于2010年被告评为全“省第二批三星级农家乐示范点”。    金象温泉城位于石牌镇后溪坂开发区,占地面积300多亩,总投资金额人民币18亿,是大田县重点项目之一,被县委县政府定为“大田城市次中心”和“新城示范区”,曾被授予县级重点项目工作责任目标“二等奖”。    全村主要种植业有水稻、蔬菜、玉米、毛竹、油茶等,本村虽土地不多,但企业众多,带动本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本村的企业有大田县石牌汽车修理厂、连福公交公司、三星汽车车运输站等。大田县城市地表水厂位于我村斗界山,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自来水厂建成后,可提供城区和石牌、华兴两个集镇20万居民饮用水需求。   

长溪村

  长溪村位于大田县城西南部,距县城中心9公里,隶属石牌镇管辖,东与均溪镇福塘村、石牌村交界,南接上坡村、京程村毗邻,西至桃山村接壤,北于均溪镇宋京村相连。坐落于闽中戴云山西麓,由长柄尾、盂宅、初坑、溪柄四个自然村组成,居住地海拔410米,省道“306”线贯穿三个自然村,距泉南高速(G72)大田互通口仅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河流以梅林溪流经3个村庄,宋京小溪在境中汇入,土地面积7.3平方公里,现有378户1268人,党员42名。2012年村财收入16.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69元。省道306线从村中穿过,交通便捷。涉车产业为其主导产业,已有10家涉车企业相继落户该村,全村从事汽车销售、运输、培训、维修、检测、物流等“涉车”产业村民达330多人,实现了从汽车“运输村”到“车业综合村”的转变,系全县“车业”第一村。    去年来,县、镇党委以基层组织建设年和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通过建强班子,创新服务,使长溪村走上了“立足大城郊、做大车产业、带领民致富、建好新农村”的好路子。一是互动带创,推动产业发展。推行“支部发动、党员带动、能人推动”的互动带创模式,村党支部搭好发展壮大“涉车”产业构架,发动党员能人带头领办企业和经济能人返乡投资兴业,吸引村民购车加入运输队或入股车类企业,推动“涉车”产业链不断延伸。二是搭建平台,增强服务实效。以党群工作站为平台,推行村民事务代理制,由村干部轮班为群众代办审批事项、代购农资、代领证件,为企业协调矛盾纠纷等,增强服务实效。三是共建共进,促进富民强村。实行村企互帮互促,通过“联一帮二带三”,即每个村级组织负责联系服务一家企业或项目,发动每个企业帮扶建设两个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并带动三户困难农户创业就业,共同走富民、强村、兴企之路。    通过支部引领和党员带动,长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原来相对后进薄弱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变。目前,农网改造、广播、有线电视网络、通讯、宽带、自来水覆盖全村,公益事业日趋完善,村创办文化、老年活动中心,农家图书屋,公交线路延伸并设站点,各自然村先后成立“公益事业理事会”,公益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深入,长溪村这颗璀璨的明珠将焕发出更加炫目迷人的光彩。   

京程村

  京程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西南部,东与上坡村交界,南与武陵乡大石村隔河相望,西邻桃山村,北接长溪村。村子由“镇里、山皮、龙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478人,5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9440亩,其中林地面积7762亩,耕地面积391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2年人均纯收入6846元。    历年来,京程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11年底,三个自然村通往省道的7公里道路全面硬化,大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全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农网改造覆盖全村,电信、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善。    近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京程村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依照省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村民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及时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禽畜粪便综合利用,大大降低农药施用量,生态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桃山村

  桃山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中部,东与石牌镇长溪村交界,南与石牌京城村毗邻,西与桃山村接壤,北与桃坑村交接。村子坐落于大田境内第三高山峰虎鼻崎山脚下,由山峡、牛田洋、大海坂、田地等四个自然村组成,属革命老区 村。    全村总人口1434人,分为八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4434亩,耕地面积1043亩,粮食总产量338吨。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林木、蔬菜、烟草),林木,烟草是该村一大特色,为村民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2012年人均纯收入7317元。    历年来,桃山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底,三个自然村通往省道的8公里道路全面硬化,带动了村庄及周边地区的林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流通和贸易,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全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电信、电力设施日趋完备。    近年来,桃山村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依照省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要求,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桃坑村

  桃坑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东北角,东与均溪镇接壤,南与桃山村毗邻,西与鳌江村相连,北与太华镇魁城村相接。    全村总人口1274人, 8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1859亩,其中耕地面积 1103亩,林地19823亩,生态公益林1560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481.5吨,农村经济纯收入947.8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274元。    全村主要以种植业(毛竹、烟叶、板栗、蔬菜)为主要收入,我村最高海拔为1332米,最低为463米,区位优势明显,特别适合发展反季节蔬菜,2010年引进福建闽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我村种植反季节蔬菜2000亩,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    桃坑村人杰地灵水秀,为大田乐氏发源地,古代石阶官道保存完好。我村四周青山环绕,峰銮叠樟,森林茂盛,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整个村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历年来,我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了自然村通水泥路,电力、通信、自来水等基础实施完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做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步入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鳌江村

  鳌江村座落于大田县石牌镇东部,东临桃坑村,南与小湖交界,西至梅林村,北与三坊村交界。距县城16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212省道贯穿我村的牙口自然村,交通便捷。    全村总人口2265人,分为十四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0286亩,耕地面积1545亩,人均纯收入7443元。    鳌江村旧属大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省大田县三十八都鳌江村,鳌江村有郑、吴、乐三姓居住,郑姓约占全村人口的二分之一,共有郑、吴、乐氏祖房三座,古色古香,成为村里一道别样亮丽风景。    鳌江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历年平均气温21篊,历史最高气温39.6篊,雨量充沛。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夏季炎热多雨,土壤淋溶强烈,表层经人工耕作熟化的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利于轮流种植多品种农作物,山地为自然次生植被,土壤演化较慢,土层瘠薄。区内属于南亚热带典型植被群落,主要是次生殖被为主。内覆盖常绿树木,树种类型多种多样,山势属丘陵地带,陂度较高,植物群落顺利演替,形成一片绿色自然的景观。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在村两委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建设民主和谐、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目标。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关心帮助下,我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坚定走“科技+合作社+农户”的道路,已形成以水稻、生姜、玉米、板粟、蛋鸡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870万元,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成为一个整洁、漂亮、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三坊村

  三坊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西北角,是石牌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东与均溪镇太山崎交界,南与熬江村毗邻,西与上京镇梅林村隔山相连,北与太华镇魁城村相接。我村四周青山环绕,山峰叠樟。全村总人口1310人,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5032亩,其中耕地面积1071亩,林地11425亩,生态公益林1560亩,绿化覆盖率达77.4%,2010年粮食总产量374吨,农村经济纯收入947.78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235元。    三坊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由于炉山自然村旧时代称玉华坊,山坑自然村旧时代称圆城坊,后头盂自然村旧时代称钱坪坊三个自然村合为一个行政村故而得名---三坊村。    近年来三坊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了自然村通水泥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全村主要以种植业(毛竹、油茶、板栗)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另外天然红菇、蜂蜜等也能为村民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特别是“三坊茶油”,远近闻名,我村平均海拔为732米,特别造合油茶的生长,油茶要经过一年的生长才成熟,并且制作工艺精细,香味独特,天然营养,护肤美容,延年益寿,我村共有油茶林近3000亩,产品远销香港、澳门等地。   

下洋村

  下洋村座落于大田县石牌镇东部,东临鳌江村,南与小湖交界,西至龙坑村,北与上京镇梅林村交界。距县城17.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离省道212仅2.5公里,交通便捷。    全村总人口1152人,分为十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7753亩,有林地面积5564亩。下洋村旧属大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省大田县三十五都三山保源桃乡(今石牌镇下洋村)下洋村有魏、乐两姓居住,魏姓约占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九。    下洋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糙。历年平均气温21篊,历史最高气温39.6篊,最低气温-6篊;雨量充沛。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夏季炎热多雨,土壤淋溶强烈,表层经人工耕作熟化的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利于轮流种植多品种农作物;山地为自然次生植被,土壤演化较慢,土层瘠薄。 区内属于南亚热带典型植被群落,主要是次生殖被为主,常绿树木,树种类型多种多样,山势属丘陵地带,陂度较高,植物群落顺利演替,形成一片绿色自然的景观。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烟叶、食用菌和金桔等农作物。下洋村自2010年起,积极开展绿化家园行动,紧紧围绕生态主题,不断优化村庄环境,着力打造一个山青水秀的新农村形象。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坚定走“科技+合作社+农户”的道路,积极发展水稻、生姜、玉米、板粟、中药材等产业。如今全村形成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局面。   

龙坑村

  龙坑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南部,东与小湖村交界,南与武陵乡睦坪村毗邻,西与上京镇上洋村接壤,北与下洋村相连。2011年全村共有人口1075人,有249户,分为8个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6023元。土地总面积622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384亩,生态公益林613亩,绿地面积143亩,绿化覆盖率72.75%。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毛竹、生姜、油茶、茶叶等),部分村民靠养殖业(鸡、鸭、兔子等)发家致富。近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龙坑村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依照省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现有生态茶园200多亩,联系人:乐成权,电话:13850872376。    该村因其独特的高山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炎炎夏日仍然凉风习习,清爽无比,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尤其是原省林业厅挂职-杨细明在3年任职期间,带领村民种植了1000多亩板栗,400多亩竹林,300多亩茶叶,3万多株红豆杉、罗汉松等珍稀树种,新造了阔叶林200亩,马尾松林150亩。如今,这些林木长势良好,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给村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历年来,龙坑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农网改造覆盖全村,道路、电信、电力设施日趋完备。   

石坑村

  石坑村位于大田县石牌镇东南部,东与盖山村交界,西与武陵乡大石村交界,南与谢洋乡象山村交界,北与上坡、老厝村交界。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盆地,村庄坐落于群山脚下。毗邻象山旅游风景区,东面连接“S306”省 道,距泉三高速公路互通口3公里交通便利,非常适合度假旅游。    全村153户,总人口706人,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3100亩;其中耕地面积526亩,水田437亩,旱地89亩,林地10109亩(林地面积包括生态公益林8137亩,自然保护区面积6288亩),森林覆盖率达77.17%。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主要有生态茶叶、油茶、柑桔等。2012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981元。    石坑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历任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加强毛竹、茶叶、油茶的种植管理。一是突出培育生态农业等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全方位开发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三是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近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自然村道全部硬化,电力、通信设施完善,辖区内本村村民家家户户饮用的水都是纯净的山泉水,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6.7%,在村中心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5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镇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 2012年已通过省级生态村验收命名。   


龙坑村特产大全




龙坑村景点大全